机械课程说课教案

2022-07-07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机械课程说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机械课程说课教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电子教案

《化工过程控制原理》课程教案

一、课程概况

这是一门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从理论上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划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

二、学习本课程必备的理论基础

1 、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是本课程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具备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矩阵等有关数学知识。

2 、电路与磁路、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程,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3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需要有一定的化工、电机、自动控制元件等方面知识。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自动控制的现状与发展、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机构;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

基本要求:(1)了解化工过程控制论的基本含义和研究对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广义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含义。(2)了解系统、广义系统的概念,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了解系统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之间的关系。(3)掌握反馈的含义,学会分析动态系统内信息流动的过程,掌握系统或过程中存在的反馈。(4)了解广义系统的几种分类方法;掌握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学会绘制控制系统的方框图。(5)了解控制系统中基本名词和基本变量。(6)了解正反馈、负反馈、内反馈、外反馈的概念。(7)了解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重点:(1)学会用系统论、信息论的观点分析广义系统的动态特性、信息流,理解信息反馈的含义及其作用。(2)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变量、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绘制控制系统方框图。

难点 :广义系统的信息反馈及控制系统方框图的绘制。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方框图、相似原理;MATLAB描述。 基本要求:(1)了解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动力学、电学及专业知识,列写机械系统、电子网络的微分方程。(2)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会求传递函数的零点、极点及放大系数。(3)能够用分析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4)掌握各个典型环节的特点,传递函数的基本形式及相关参数的物理意义。(5)了解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组成及意义;能够根据系统微分方程,绘制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并实现简化,从而求出系统传递函数。(6)掌握闭环系统中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法。掌握干扰作用下,系统的输出及传递函数的求法和特点。(7)了解相似原理的概念。(8)了解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法,了解MATLAB中,数学模型的几种表示法。

重点:(1)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2)传递函数的概念、特点及求法;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3)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绘制及简化。

难点:(1)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2)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绘制及简化。 第三章 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

主要内容:时间响应的基本概念、典型输入信号及其变换;一阶系统的响应特性;二阶系统响应;系统误差分析与计算、高阶系统;单位脉冲函数在时间响应中的作用;MATLAB函数命令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1)了解系统时间响应的组成;初步掌握系统特征根的实部和虚部对系统自由响应项的影响情况,掌握系统稳定性与特征根实部之间的关系。(2)了解控制系统时间响应分析中的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及其特点。(3)掌握一阶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参数,能够求解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单位阶跃响应及单位斜坡响应;掌握一阶系统时间响应曲线的基本形状及意义。掌握线性系统中,存在微分关系的输入,其输出也存在微分关系的基本结论。 (4)掌握二阶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参数;掌握二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基本形状及其振荡情况与系统阻尼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二阶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及其与系统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5)了解主导极点的定义及作用; (6)掌握系统误差的定义,掌握系统误差与系统偏差的关系,掌握误差及稳态误差的求法;能够分析系统的输入、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以及干扰对系统偏差的影响。 (7)了解单位脉冲响应函数与系统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1)系统稳定性与特征根实部的关系。(2)一阶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参数,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单位阶跃响应及单位斜坡响应曲线的基本形状及意义。(3)二阶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参数;二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基本形状及其振荡情况与系统阻尼比之间的对应关系;二阶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及其与系统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4)系统误差的定义,系统误差与系统偏差的关系,误差及稳态误差的求法;系统的输入、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以及干扰对系统偏差的影响。

难点 :(1)二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基本形状及其振荡情况与系统阻尼比之间的对应关系;二阶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及其与系统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2)系统的输入、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以及干扰对系统偏差的影响。 第四章 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主要内容:频率特性概念、特点、作用、求取方法;图示方法(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频率特性的特征量、最小相位与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MATLAB分析频率特性方法。

基本要求:1.掌握频率特性的定义和代数表示法以及与传递函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微分方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频率特性和频率响应的求法;掌握动刚度与动柔度的概念。2.掌握频率特性的图和

图的组成原理,熟悉典型环节的

图和

图和

图的特点及其绘制,掌握一般系统的的图的特点和绘制。3.了解闭环频率特性与开环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4.掌握频域中性能指标的定义和求法;了解频域性能指标与系统性能的关系。5.了解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

重点:1.频率特性基本概念、代数表示法及其特点。2.频率特性的图示法的原理、典型环节的图示法及其特点和一般系统频率特性的两种图形的绘制。3.频域中的性能指标。

难点:1.一般系统频率特性图的画法以及对图形的分析。2.频域性能指标和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基本关系。 第五章 系统的稳定性

主要内容:稳定性的概念与条件;稳定性判据,包括Routh、Nyquist、Bode等三种方法;相对稳定性;MATLAB分析稳定性的方法。

基本要求:1.了解系统稳定性的定义、系统稳定的条件;2.掌握件和充要条件,学会应用

判据的必要条

判据判定系统是否稳定,对于不稳定系统,能够指出系统包含不稳定的特征根的个数;3.掌握Nyquist判剧;4.理解Nyquist图和Bode图之间的关系; 5.掌握Bode判剧;6.理解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概念,会求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并能够在Nyquist图和Bode图上加以表示。

重点:1.Routh判剧、Nyquist判剧和Bode判剧的应用;2.系统相对稳定性;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求法及其在Nyquist图和Bode图的表示法。

难点:Nyquist判剧及其应用。 第六章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主要内容:性能指标、校正的概念与目的;校正的方法,包括串联、PID、反馈、顺馈等;MATLAB设计系统校正的方法。

基本要求:(1)了解系统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和综合性能指标的概念;了解频域性能指标和时域性能指标的关系。(2)了解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3)掌握增益校正的特点;熟练掌握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相位滞后校正装置和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模型、频率特性及有关量的概念、求法及意义;掌握各种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各种校正的特点。(4)掌握PID校正的基本规律及各种调节器的特点;掌握PID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5)掌握反馈校正、顺馈校正的定义、基本形式、作用和特点。

重点:(1)各种串联无源校正装置的模型、频率特性及有关量的概念、求法及意义;各种校正装置的特点及其设计方法。(2)PID校正的基本规律及各种调节器的特点;PID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3)反馈校正、顺馈校正的定义、基本形式、作用和特点。

难点:(1)各种串联无源校正装置的设计。 (2)PID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四、教材与参考文献目录

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巨林仓等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1.《自动控制原理》,李友善主编,朱克定主审,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2.《自动控制原理》,孙虎章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3.《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第四版) 4.《自动控制原理》,周其节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五、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实验是该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旨在:验证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单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要求学生做到:能够独立分析和排除实验用仪器、设备单元的常见故障;能够利用现有实验装置和仪器、仪表正确获取、处理实验数据。 2.组织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按照实验项目的原则要求和指标要求,自行拟定实验提纲,自行设计组织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设计实验表格,自行决定需要测取的实验数据,自行决定实验小组人数,自行安排实验进程。最终上交完整合格的实验报告。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中只向学生提供必要且完整的实验装置说明,提出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欲达到的实验指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掌握系统的调试方法,提高工程设计能力。

4.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组织学生设计创新性实验,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使其对所学内容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进而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组织以及实验报告整理书写(实验报告中含实验数据分析等内容)等项要求的不断调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接触实践,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实验项目及教学安排

1.MATLAB软件及其应用仿真

2学时; 2. 典型环节及二阶系统的暂态过程分析 2学时; 3. 线性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 1学时;4. PID控制器的动态特性

1学时;

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自动控制实验指导书》,《MATLAB语言及其应用》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将计算机辅助软件 MATLAB 应用于本课程教学,避免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化抽象为具体,通过仿真,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考核分为二部分:一是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 40% ;二是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60% 。

期末考试试题按 6 : 3 : 1 的比例选取与编制, 60 分基本题,以考核基本概念为主,可以填空、简答与计算题的形式出题。 30 分中等难度考题,以考核重点内容为主,形式主要为分析与计算题。 10 分为提高题,以考核基本内容中具有较大难度和方法较为灵活的试题为主,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形式为分析计算题。

第二篇:机械优化设计说课稿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说课稿

张华

我说课的题目是:《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本章是中国石化出版社第一版《现代设计方法》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主要讲授建立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三要素:即目标函数、设计变量和约束条件,建立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是进行实际问题优化设计首要环节,它为后续进行优化设计算法和编程,以及得出准确的优化结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小节是第二章的教学重点章节。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理解优化设计问题数学模型的组成 。

2)掌握优化设计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归纳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论。

3、学情分析

本门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他们前续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现代工程图学》、《三维软件基础》等课程,具有产品设计研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概括和抽象能力有待提升。

4、重点与难点

由于工程优化问题的复杂难易程度有差异,所以其数学模型的建立也有难易,而建立其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是开展后续优化环节的首要步骤,数学模型建立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后续优化结果的可靠性,所以它是本章的重点。而要使学生掌握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需要学生有数学建模的基本理论,有工程问题抽象思维的能力,而这对于机电专业普通本科生而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难点。

二、 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演示法、启发诱导法和研讨法的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回答问题、发现一般规律、共同讨论得出结论”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四、教学设计: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1、复习提问:

减速器课程设计你所完成的题目是什么?是什么类型的减速器?你所采用的传动方案是怎样的?请大家回顾上学期所完成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综合设计并回答以上问题。

虽然是上学期完成的综合设计,但由于是集中实践环节,学生投入的时间尽力比较多,费了很大劲,应该留有很深刻的印象,通过回忆,学生应该很容易进入到以前课程设计的情境。

2、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透过回忆以前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综合设计的情境,进一步深入,启发学生,他们所完成的设计过程是否基本是采用手工的方法完成的,计算工作量很大,图纸绘制的难度也比较大,但是设计结果的可信性如何?是否是最佳的设计结果?你所设计的减速器是否体积做到了最小,最能节约原材料?这会引起学生的深思。

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采用这种形象生动的导入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到了对优化设计的研究上来。

3、探索研究:

要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应建立其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完成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建立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优化设计结果,进而进入第一个教学目标:优化设计问题数学模型的组成。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难点,我把探究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举例:货箱的优化设计:给出设计条件和要求,现用薄板制造一体积为100m3,长度不小于5m的无上盖的立方体货箱,要求该货箱的钢板耗费量最少,试确定货箱的长、宽、高尺寸。然后进行分析:

(1)目标:用料最少,即货箱的表面积最小。 (2)设计参数确定:长x1 、宽x2 、高x3; (3)设计约束条件:

(a)体积要求

(b)长度要求 进而确定其数学模型: 设计参数: x1,x2,x3设计目标: minSx1x22(x2x3x1x3)约束条件:

g1x15

g2x20

g3x30

h1x1x2x3100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掌握知识。

第二步:在第一步工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减速器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呢?给学生提出设计条件和要求:已知:传动比i,转速n,传动功率P,大小齿轮的材料,设计该齿轮副,使其重量最轻。

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其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在此,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讨论后提出一个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之后,组织进行全班辩论,究竟哪组

提出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是最合理的?在辩论的同时,学生可以自然接受一些规律性知识:如设计变量的数目确定问题,约束条件的分类问题,目标函数的简化问题等。

这样在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后,自觉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规律,从而使难点突破。

第三步:实际演练,要求学生完成上学期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综合设计的减速器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通过这样实际的演练,进一步使学生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并进一步验证前面所发现的规律。

以上第

二、第三步是本小结的教学关键,一定要针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好教学。

第四步: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如何将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以上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共同讨论得出结论”的四步教学法,将难点分解,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强化重点的同时,变难点为趣点,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4、总结提炼

教师归纳总结本次课内容,并导入下一节内容:如何编程解决优化设计问题。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小节的重、难点,同时也能使本次教学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5、布置作业通过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

6、 板书设计 分为主、副板书。 主板书:

一、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1、目标函数

2、设计变量

3、约束条件

二、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规律

1、设计变量

(1)抓主要,舍次要

2、约束条件 (1)边界约束 (2)性能约束

3、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必须包含全部设计变量。在机械设计中,可作为参考目标函数的有: 最小体积,最轻重量,最高效率,最大承载能力,最小振幅或噪声,最小成本,最高利润。

附板书:举例 (略)

这样设计的目的使版面直观,层次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

附:其它说明

本课件是用PPT制作,力求做到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界面美观,充分体现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使专业课的教学由抽象变具体,便于学生理解。

第三篇:机械能守恒定说课稿

理化生教研组

梁锦春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理化生教研组

梁锦春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 地位和作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为人教版物理第七章第六节内容。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作进一步认识;从理论推导的过程来看,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生基础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运动学和功能关系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有关运动及功和能的基础上进行的,考虑我们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观察较少,分析和接受能力比较弱的特点,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采用案例分析,师生共同探讨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的条件,能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迁移能力合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练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心。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通过物理情景的构造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

②正确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定条件。

第页 共 4 页 理化生教研组

梁锦春

难点: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及应用。原因是:学生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功、能等物理量理解不够深刻,要从功能转化关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1、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创设“自由落体、平抛、翻滚过山车、单摆、弹簧振子”物理情境作为铺垫,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程序

分为引入、新课、联系巩固、作业、课外探究五个步骤。

(一)引入新课

以生活中常见情境为例,让学生分析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提出机械能如何变化的问题,顺势引入新课;

创设不同物理情境(同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以物理情境为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定律成立的条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最后共同得到适用条件;

依次演示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变化情况。教师小结:物体运动过程中,随动能增大,物体的势能减小;反之,随动能减小,物体的势能增大。

第页 共 4 页 理化生教研组

梁锦春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物体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情况。先考虑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理想情况。

1.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

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据动能定理,有 WG=mv22/2-mv12/2

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

WG=mgh1-mgh2

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mgh1+ mv12/2= mgh2+ mv22/2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并小结: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此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指出问题:上述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分析物体做平抛和竖直上抛运动时的情况。

明确: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提出问题: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

2.弹簧和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

以弹簧振子为例(未讲振动,不必给出弹簧振子名称,只需讲清系统特点即可),简要分析系统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明确:进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3.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能应用它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应用机械

第页 共 4 页 理化生教研组

梁锦春

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认识。

4. 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A.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B.只有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A、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且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B、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它力,但其它力不做功,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一般来说,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5. 课堂练习

通过适当的例题分析、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并从中体练成功的喜悦。

6.作业布置

三、设计理念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①将此课堂设计为:双向的、互动的,而不是填鸭式的、单向的。目的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②将此课堂设计为:开放的、并是可调控的,而不是封闭的。目的是想达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以面对全体学生。

四、说明:此说课稿难免有不对、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第页 共 4 页

第四篇:《13.5其他简单机械》说课稿

彩田学校 张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的最后一节。该课建立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原理之后,对简单机械的引申扩展。本节课既是对杠杆原理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作准备。这节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有大量的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得到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本节课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要求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组装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推想滑轮组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是有什么特点,滑轮组有什么好处,在具体应用时应如何组装滑轮组?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正确的规律,则是难点。所以,做好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从整体上,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认识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再探知认识滑轮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作用时,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然后再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2、学法指导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寻求知识,从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思考分析——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加以应用”

三、教学思路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杠杆原理、分类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滑轮的本质预先打下伏笔,做到前后照应。

利用升旗仪式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介绍滑轮。这样的引课,自然贴切,易于学生接受。

(二)新课教学

1、引申指导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滑轮的结构的基础上,展示在各种场合下,滑轮都是被怎样应用的。由学生依据观察,利用给定的器材,小组合作设计并组装滑轮,而且能够提升重物。

此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能够正确组装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评加强学生的印象。

2、活动探究

(1)定滑轮

提出猜想:①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 ②使用定滑轮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提出实验要求:探究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探究拉力自由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并设计记录表格。

动手探究: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始探究实验此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对于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免导致错误实验结论的得出。

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高度;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提问,谈谈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体会等,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定滑轮的本质: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

(2) 动滑轮

在定滑轮的探究结果之上,引导学生探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提出猜想:①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会有什么不同?②只用一个动滑轮提起重物的时候,要使重物往上升,人必须往哪个方向拉绳子?这说明动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③动滑轮省不省力呢?为什么会这样?

其他过程与实验一相同,学生探究实验,测的实验数据,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动滑轮的本质。

(3)滑轮组

通过滑轮的第一课时的探究,学生对定滑轮、动滑轮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单独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有种种不便之处。“如果我们在提升物体的时候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引出滑轮组。

探究设计:依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由学生设计装置。教师进行点评。

合作交流:学生与教师集体讨论分析滑轮组的特点:①使用滑轮组时,既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又可以省力。②使用滑轮组时,物体由几股绳承担重力,拉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高度的几倍。(不考虑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力)

实践性作业

1、完成课后自我评价部分的《体验成功》。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旗杆的顶部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在塔吊或吊车的吊钩上有一个一边转动一边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在生活中这些现象只要留心都可能观察到。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出发,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再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基础上,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我自己尝试中,也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效果还是可以的。

下面我对本节教学设计进行一下自我评价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二、本节课容易出现的问题

时间容易过于仓促。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对实验的要求不明确,还有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会延缓课堂的教学速度。

实验中,由于滑轮较小,绳子也较粗糙,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大,误差对实验结论的得出有一定的影响。

第五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500014建议课时数:1周学分:1学分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动基础》

《整车维护》《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总装与调试》《汽车维修质量检验》

《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在学过《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 《 液压与气动基础》等课程之后,进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全面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这是一次全面、综合实践性很强的模仿设计工作的练习和考核。

2.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五年制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能计算选择电机,确定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功率,转速,转矩,对传动件(轴、齿轮)设计计算,装配图设计和绘制,零件工作图设计、绘制,能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1.设计内容:设计一级变速箱。

2.时间安排:①1设计计算:1天

②绘制总装图草图:2天

③绘制正式总装图:2天

④编写说明书:1天

⑤答辩:1天

(上述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情况适当调整详细的设计时间进度。)

3.设计要求:①绘制总装图一张;A2

②绘制零件图若干张(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确定);A3

③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本(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

四、成绩考核

1、平时表现(包括纪律遵守情况、设计态度情况等)占20%

2、图纸质量和说明书质量占50%

3、答辩成绩占30%。

注:

1、课程设计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2、对于抄袭他人成果、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和答辩不合格者,课程设计成绩为不合格。

五、教学建议

1、课题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所学专业,并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学生可分组进行,每组6—8人,每组课题要有区别,每组配1名指导老师,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从设计方案的构思、零件材料的选择、工艺设计计算、画图,到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各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3、每组要配备一套《机械设计手册》,《减速机设计指导书》等参考资料。2

上一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下一篇:精选高考祝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