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物业管理条例草案

2022-12-14

第一篇:湖南物业管理条例草案

养犬管理条例(草案)

2010年 江苏徐州市养犬管理条例(草案)

第一条为了规范养犬行为,保障公民健康和人身安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市

容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养犬、经营犬只及其从事相关监督管理活动的单位、

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行.

第三条养犬管理实行管理和服务相结合、行政机关执法和基层组织参与管理相

结合、养犬人自律和社会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公安、畜牧兽医、市容与城管执法、卫生、工商等行政部门组成的养犬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并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军用、警用犬以及动物园、科研实验用犬等特种犬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

第五条 公安机关是养犬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养犬登记,查处无证养犬、违法携犬外出等行为,依法查处因饲养犬只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以及放任犬只恐吓

他人、驱使犬只伤害他人的治安案件;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下列职责分工,各负其责:

无主犬尸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一)畜牧兽医行政部门负责犬只的免疫、检疫,实施犬只诊疗许可,组织对疫犬、(二)市容与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对占用道路、公共场地摆摊设点售犬行为和因养犬而破坏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的查处;协助公安机关查处无证养犬、违法携犬外出等

行为;

(三)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人用狂犬病疫苗注射和狂犬病人诊治的管理;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从事犬只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通报公安机关.

第六条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基层组织和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养犬管理工作,开展依法养犬、文明养犬的

宣传教育,制定并监督实施养犬公约,依法调解因养犬引起的纠纷.

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七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实行犬只总量控制,具体数量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

结合人口密度、区域环境等因素确定.

第八条 本市市区三环路以内以及三环路以外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新城区、徐州经济开发区、风景名胜区的已建成区域为重点管理区,其他区域为一般管理区.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有关养犬管理信息以及查处违法、违规养犬的情况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做好依法养犬、文明养犬和卫生防疫

各县(市)、贾汪区行政区域内的重点管理区和一般管理区由县(市)、贾汪区人民

政府划定.第九条 重点管理区实行犬只强制免疫和养犬登记制度;一般管理区实行犬只强制免疫制度.第十条 犬只出生满三个月的,养犬人应当将犬只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依法设立的动物诊疗机构进行狂犬病等疫病的免疫,取得犬只免疫证明.免疫有效期满前三十日内,养犬人应当送犬只再次进行免疫.

第十一条 在重点管理区内每户限养一条观赏犬,禁止饲养危险犬.

观赏犬和危险犬的分类及标准由市公安机关会同市畜牧兽医行政部门确定,并向

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重点管理区内个人申请养犬的,向其所在地的县(市)、区公安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符合下列条件:(一)有本市常住户口或者暂住户口;

(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独户居住;

(四)犬只经过免疫,取得合法、有效免疫证明;

(五)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申请人应当与物业管理单位签订关于遵守小区养犬公约的协议;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申请人应当与其所在地社区居民委员

会签订养犬责任书.

第十三条 重点管理区内单位申请养犬的,应当向其所在地的县(市)、区公安机关

提出书面申请,并符合下列条件:

(二)有护卫、表演等特殊需要;

(四)有专人管养犬只;

(五)设有安全牢固的犬笼、犬舍等设施; (一)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三)具有健全的养犬安全管理制度;(六)犬只经过免疫,取得合法、有效免疫证明;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县(市)、区公安机关对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注册登记,发给养犬登记证、犬牌,并为犬只植入电子芯片.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告知申请人三日内将犬只自行处置或者送至公安机关设立的犬只留验场所.第十五条养犬登记证有效期为一年.期满需要继续养犬的,养犬人应当在养犬登记证有效期届满前三十日内,持有效的犬只免疫证和养犬登记证到原登记部门

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六条重点管理区养犬人或者犬只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

到原注册登记地办理变更手续.

养犬人放弃所饲养犬只的,应当妥善处理,并到原注册登记地办理注销登记.

地办理注销登记.犬只丢失或者死亡的,养犬人应当自丢失或者死亡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原注册登记

第十七条重点管理区养犬应当按缴纳管理服务费.管理服务费按照省物

价、财政部门批准的标准执行.

盲人饲养导盲犬只、肢体重残人士饲养扶助犬只、七十岁以上孤寡独居老人养犬的,免收管理服务费;饲养绝育犬只的,从犬只绝育的第二年起免收两年的管理服

务费.

养犬管理服务费由公安机关征收,集中上缴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制作养犬登记证、犬牌、电子芯片,犬只的留验以及疫犬无害化处理等与养犬管理服务

工作相关的支出.

第十八条 养犬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重点管理区内的犬只以及一般管理区内饲养的危险犬实行圈养或拴养,重点

管理区内单位饲养的危险犬不得出户;

(二)重点管理区内的观赏犬除六点至八点、十七点至二十点外可以出户.出户时应当束犬链、挂犬牌,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牵领,并应当避让老年人、残疾人、孕

妇和儿童;

(三)重点管理区内单位饲养的危险犬因登记、年检、免疫、诊疗等需出户的,应当将犬只装入犬笼或者为犬只戴嘴套、束犬链,并挂犬牌,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牵

领;

(四)犬只在户外排泄的粪便,携犬人应当立即清除;

(五)犬吠影响他人时,养犬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六)不得携犬进入超市、商场(店)、宾馆、饭店、公园、公共广场、市区主干道、学校、医院、展览馆、影剧院、体育场馆、游乐场、车站、航空港等公共场所;

(七)不得携犬乘坐除小型出租汽车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携犬乘坐小型出租汽车时,应当征得司驾人员的同意;

(八)定期对犬只进行免疫;

门申请补发; (九)养犬登记证、犬牌或犬只免疫证毁损、遗失的,养犬人应当在七日内向有关部

(十)不得虐待、遗弃犬只;

理; (十一)犬只死亡的,应当及时报告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并在其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十二)履行养犬公约或养犬责任书规定的其他义务.

盲人、肢体重残人士可以分别携带导盲犬、扶助犬进入前款第(六)项所列区域.

第十九条 重点管理区内禁止设立犬只养殖、交易场所. 第二十条 从事犬只经营活动、开办犬只诊疗机构的,应当取得畜牧兽医行政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后者还应当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依法办理工商

登记,并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七日内向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一条 举办犬只展览、表演等活动的,举办者应当向所在地的县(市)、区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县(市)、区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请后的二十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对不予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

关的证件、证明.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设立犬只留验场所,收容处理养犬人放弃饲养的犬只、因违

反本条例被收容的犬只以及无主犬、流浪犬. 第二十二条禁止伪造、变造、涂改、转让、买卖与养犬和从事犬只经营活动相

犬只留验场所收容的犬只,自收容之日起七日内原养犬可以将犬只领回;逾期无人领回的,可以由其他人领养.领回、领养人应当符合养犬条件,并办理养犬登记和其

他相关手续.无人领回、领养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理.

化处理的,进行无害化处理.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应当对犬只留验所的犬只进行检疫、防疫;依法需要进行无害第二十四条 犬只伤害他人的,任何人均有权控制伤人犬只,养犬人应当立即将受害人送医疗卫生机构诊治,并依法承担医疗费用、赔偿损失.养犬人应当于当日将犬只咬伤他人的情况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犬只送至犬只留验场所留

验收容.

留验收容期间发现系狂犬或疑似狂犬的,由畜牧兽医行政部门作无害化处理.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非法养犬、非法经营犬只行为进行举报.有关部门对举报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自收到举报之日起十日内将处

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畜牧兽医、市容与城管执法等部门发现流浪犬、无主犬

的,应当将犬只送至犬只留验场所.

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流浪犬、无主犬的,可以将犬只送至犬只留验场所或者告知

公安机关进行处理;送至犬只留验场所的,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养犬违法记录档案,对准养期间一年内违法记录

满三次的,吊销养犬登记证,并收容处理犬只.

予办理养犬登记.

公安机关应当将养犬登记、养犬违法记录等事项在养犬人所在的社区公示.

养犬人因前款规定,被公安机关收容处理其犬只、吊销养犬登记证的,在五年内不

第二十八条 未领取养犬登记证擅自养犬的,由公安机关将犬只送至犬只留验场所,责令养犬人七日内补办登记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由公安机关处理犬只.未按规定办理养犬延期等手续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养犬人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

办手续的,对责任人处以三百元的罚款,并收容处理犬只.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二)、(三)、(六)、(七)项规定的,由公安

机关对携犬人处以二百元的罚款.

第三十条 犬只咬伤他人,养犬人未按规定及时将犬只送至犬只留验场所留验的,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处以五百元的罚款,并收容处理犬只.第三十一条 饲养犬只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以及放任犬只恐吓他人、驱使犬只伤害他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养犬人进

行处罚.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四)项规定的,由市容与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

正,并可对携犬人处以一百元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立犬只养殖、交易场所或者擅自从事犬只销售、养殖、展览、表演、诊疗等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并按

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 冒用、涂改、伪造和买卖养犬登记证、犬只防疫证、犬只养殖和犬只销售等批准文件以及犬牌的,由公安机关、畜牧兽医、工商等行政部门依法处

罚.

未按本条例规定对犬只进行狂犬病等疾病免疫的,由畜牧兽医行政部门依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

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公安机关为不符合条件的养犬人办理养犬登记或者续期手续的;

办理养犬登记、续期、变更、注销等手续的;

(三)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对犬只免疫监管不力,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对已经发现的依法应当处罚的违法养犬行为未予处罚,情节严重的;

(五)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接到的举报,不依法处理或者相互推诿,或者对

有关情况不及时通报的;

(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0年 月 日起施行.2003年10月20日施行的《徐州

市犬类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令第93号)同时废止.

(二)公安机关对符合条件的养犬人,无正当理由不予办理或者未在规定的期限内

第二篇:畜禽屠宰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畜禽屠宰管理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畜禽屠宰管理,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畜禽屠宰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畜禽,是指猪、牛、羊、鸡。

本条例所称畜禽产品,是指畜禽屠宰后未经加工的肉、脂、脏器、血液、骨、头、蹄、皮。

第三条 国家实行畜禽定点屠宰制度。

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畜禽屠宰活动,但农村地区不以销售为目的、仅供家庭成员食用的自宰自食行为除外。

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可以设臵仅限于向本地市场供应畜禽产品的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禽屠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畜禽屠宰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畜禽屠宰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畜禽屠宰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第五条 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畜禽屠宰的行业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屠宰的行业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屠宰活动的监督执法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公安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畜禽屠宰活动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家根据畜禽定点屠宰厂(场)规模、生产和技术条件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状况,推行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鼓励、引导、扶持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点)应当对畜禽屠宰活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负责,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符合良好生产管理规范,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建立畜禽收购、屠宰、加工、贮存、运输等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第九条 国家支持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技术创新,促进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发展。

国家鼓励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实行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

第十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可以依法自愿成立行业协会,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维护成员和行业利益。

第十一条 对在畜禽屠宰管理和屠宰技术研究、推广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设立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有利流通、方便群众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定点屠宰厂(场)设臵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三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二)依法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三)有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水源条件;

(四)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待宰间、屠宰间、急宰间、检验室以及畜禽屠宰设备和运载工具;

(五)有依法取得健康证明、符合岗位要求的屠宰技术人员;

(六)有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员;

(七)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检验设备、消毒设施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

(八)具备病害畜禽及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 前款第三项至第八项所列条件应当与屠宰规模相适应。 第十四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根据设置规划,组织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经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意见后,确定并颁发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确定的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五条 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应当具备与其屠宰规模、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相适应的条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服务和统一规划,改善生产经营环境,鼓励和支持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

第十六条 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应当载明屠宰厂(场)名称、地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事项。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变更屠宰厂(场)地点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重新申请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应当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将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悬挂于厂区的显著位置。

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不得出租、出借、转让、伪造或者变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违法取得的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

第三章 畜禽屠宰

第十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畜禽屠宰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

第十九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畜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畜禽屠宰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鼓励畜禽定点屠宰厂(场)采用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屠宰方式。 第二十条 进入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畜禽应当附有动物检疫证明,并佩带畜禽标识。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畜禽进厂查验登记制度,查验动物检疫证明、畜禽标识,并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如实记录查验结果。

第二十一条 禁止屠宰下列畜禽:

(一)未附有动物检疫证明、佩戴畜禽标识的;

(二)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

(三)使用有休药期规定的兽药,未提供准确、真实的用药记录的;

(四)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五)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六)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

(七)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八)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

第二十二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以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畜禽、畜禽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未经定点从事畜禽屠宰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畜禽屠宰场所或者畜禽产品贮存设施,不得为对畜禽、畜禽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场所。

第二十三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对未能及时销售或者及时出厂(场)的畜禽产品,应当采取冷冻或者冷藏等必要措施予以贮存。

第二十四条 国家鼓励畜禽骨、血及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第二十五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病害畜禽及畜禽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的费用和损失,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由国家财政予以适当补助。 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畜禽屠宰统计监测制度。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报送畜禽收购、屠宰、销售等相关信息。

第四章 兽医食品卫生检验

第二十七条 国家实行畜禽屠宰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对屠宰畜禽产品的肉品品质、动物疫病状况、有毒有害物质等进行检验。

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屠宰畜禽及其产品的兽医食品卫生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调整兽医食品卫生检验项目和检验规程。

第二十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的官方兽医的监督下,按照国家兽医食品卫生检验项目和检验规程,对屠宰畜禽实施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并如实记录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过程和结果。经检验合格的,加盖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验讫印章或者附具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标志;检验不合格的,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可以委托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员具体实施兽医食品卫生检验。

第二十九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应当结合日常监管、抽样监测,查验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记录,必要时采取采样、抽检或者复检等措施,对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过程和结果予以确认。确认合格的,出具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证书;确认不合格的,监督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畜禽产品未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未经确认或者经检验确认不合格的,不得出厂(场)。

第三十一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畜禽来源、畜禽产品流向、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等内容。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鼓励畜禽定点屠宰厂(场)采用信息技术,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第三十二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发现其畜禽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通知销售者和消费者,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畜禽产品,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对召回的畜禽产品应当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防止该畜禽产品再次流入市场。

第三十三条 从事畜禽产品销售、肉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餐饮服务经营者、集体伙食单位销售、使用的畜禽产品,应当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

第三十四条 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限制外地畜禽定点屠宰厂(场)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的畜禽产品进入本地市场。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不同规模畜禽定点屠宰厂(场)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确定畜禽屠宰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

第三十六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对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是否符合畜禽屠宰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并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公布检查结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屠宰环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年度抽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畜禽屠宰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畜禽屠宰等有关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

(三)查阅、复制有关记录、票据以及其他资料;

(四)对畜禽、畜禽产品按照规定采样、留验、抽检;

(五)对监督抽检过程中发现的含有或者疑似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畜禽、畜禽产品采取查封、扣押措施;

(六)对与违法畜禽屠宰活动有关的场所、设施、畜禽、畜禽产品以及屠宰工具和设备进行查封、扣押和处理。 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三十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的畜禽屠宰情况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执行情况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第三十九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畜禽定点屠宰厂(场)不再具备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收回并注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连续停业两年以上的,或连续两年未按规定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畜禽屠宰情况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执行情况的,由发证机关收回、注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发现畜禽屠宰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在侦办畜禽屠宰案件过程中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轻微,不需要追求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移送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公安机关在侦办畜禽屠宰案件过程中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给予检验、鉴定、认定等协助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 未经定点从事畜禽屠宰活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畜禽、畜禽产品、屠宰工具和设备以及违法所得;畜禽、畜禽产品的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使用违法获取的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出租、出借、转让、伪造或者变造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出租、出借、转让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吊销其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三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屠宰畜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的;

(二)未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畜禽来源和畜禽产品流向的;

(三)未执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的;

(四)对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不合格的畜禽产品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并如实记录处理情况的;

(五)未按规定报告畜禽收购、屠宰、销售等相关信息的。 第四十四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出厂(场)未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未经确认或者经检验确认不合格的畜禽产品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停业整顿,没收畜禽产品和违法所得;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屠宰畜禽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畜禽、畜禽产品以及违法所得;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六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对畜禽、畜禽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畜禽、畜禽产品、注水工具和设备以及违法所得;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七条 为未经定点违法从事畜禽屠宰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畜禽屠宰场所或者畜禽产品贮存设施,或者为对畜禽、畜禽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场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发现其畜禽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没有采取停止生产、召回措施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召回产品,停止生产,处货值金额三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九条 从事畜禽产品经营、贮存、肉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餐饮服务经营者、集体伙食单位,经营、贮存、使用未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未经确认或者经检验确认不合格的畜禽产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依据职责,没收尚未销售、使用的相关畜禽产品以及违法所得;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照)机关吊销有关证照。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被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畜禽屠宰活动;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畜禽屠宰活动。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规定的货值金额按照同类检验合格的畜禽、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参照本条例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他畜禽的屠宰管理办法。 第五十四条 从事清真畜禽屠宰活动的,除应当符合本条例的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清真食品管理的规定和少数民族食用清真食品的习俗。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施行前设立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在两年内达到本条例规定的条件。逾期未达到规定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予以取缔。

牛、羊、鸡定点屠宰的具体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确定。

第五十六条 畜禽定点屠宰证书、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证书以及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验讫印章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标志的式样,由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

日起施行。

第三篇:洛阳市燃气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燃气管理,规范燃气经营和使用行为,维护燃气用户和燃气经营企业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促进燃气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燃气规划建设与应急保障、燃气经营与服务、燃气使用、燃气安全管理与监督、燃气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等相关管理与服务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燃气工作的领导,将燃气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燃气建设投入,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燃气应急储备制度和燃气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处理燃气管理中的重大事项。

第四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以下称市燃气管理部门)负责本市燃气管理工作,其所属燃气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县(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市政公用)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管理工作。

市辖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上级政府部门的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辖区内的燃气安全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商务、工商、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督、规划、气象等相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燃气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县(市)燃气管理部门和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加强对燃气法律、法规、燃气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燃气安全意识和燃气安全使用技能。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开展燃气安全和节约使用的公益性宣传。 第二章 燃气规划建设与应急保障

第六条 市、县(市)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能源规划以及上一级燃气发展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燃气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备案。

燃气发展规划批准后,涉及空间布局和用地需求的,应当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七条 城镇新区建设、旧城区改造和新(改、扩)建城市道路,应当按照燃气发展规划配套建设燃气设施或者预留燃气设施建设用地。

配套建设的燃气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移交建设档案资料。新建住宅小区、保障性住房等配套建设的燃气设施竣工验收时,应当通知燃气管理部门派员参加。

预留的燃气设施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 第八条 燃气设施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燃气发展规划。

新(改、扩)建燃气设施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安全预评价和验收评价,并配备相应安全设施。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评价报告报燃气管理部门。

第九条 燃气设施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并依法接受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

建设单位在项目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周边可能建设的建(构)筑物与燃气设施的安全距离。 第十条 燃气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竣工验收情况报燃气管理部门备案。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燃气设施建设项目依法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移交建设工程档案。

第十一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燃气应急储备制度。 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会同燃气管理部门编制燃气应急储备方案,确定燃气应急储备的布局、总量、启用要求等,并根据燃气供应的实际情况,规划、建设应急气源储备设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类燃气供气量、市场需求量进行监测和预警,发现供求状况重大失衡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章 燃气经营与服务

第十二条 燃气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公布燃气经营许可条件和程序,简化审批流程。

燃气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需要延期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换领新证。

禁止个人从事燃气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燃气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管道燃气投资企业或者经营企业,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特许经营协议应当明确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有效期限及服务标准等。

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第十四条 管道燃气、瓶装燃气、汽车加气等燃气经营企业及其设立的燃气供应站点,按照下列规定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方可从事燃气经营活动:

(一)市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经市燃气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后,报上级燃气管理部门核发;

(二)单独在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新发展区域内从事管道燃气经营的企业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由市燃气管理部门核发;

(三)县(市)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经所在县(市)燃气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市燃气管理部门核发;

(四)市辖区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及其设立的瓶装燃气供应站点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由市燃气管理部门核发;县(市)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及其设立的瓶装燃气供应站点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由县(市)燃气管理部门核发;

(五)市辖区汽车加气经营企业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由市燃气管理部门核发;县(市)汽车加气经营企业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经县(市)燃气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市燃气管理部门核发。

相关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不予许可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已经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经营企业,需要变更企业名称、登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变更燃气经营许可。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改变许可事项。

已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经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申请经营许可证:

(一)燃气经营企业的经营类别、经营区域、供应方式等发生变化的;

(二)燃气经营企业发生分立、合并的。 第十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并落实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投入比例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二)按照燃气行业服务规范制定、公布本企业服务标准,并按照标准提供服务;

(三)供应的燃气符合国家气质标准;

(四)定期向燃气管理部门报送燃气种类、气质成分和其他统计数据;

(五)燃气价格和服务项目的收费应当符合价格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并公示其收费标准;

(六)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气。

第十七条 燃气经营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倒卖、抵押、出租、出借、转让、涂改燃气经营许可证;

(二)无故停止供气、未履行必要告知义务擅自停止供气、调整供气量,或者未经审批擅自停业或者歇业;

(三)要求燃气用户购买其指定的产品或者服务;

(四)向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用户供气;

(五)向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用于经营的燃气;

(六)向非自有供应站点提供燃气;

(七)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场所储存燃气;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燃气发展规划和用户需求,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每年向燃气管理部门报告发展计划和实施情况;

(二)建立燃气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每年向燃气管理部门报送燃气管网设施现状图;

(三)公布管道燃气报装、改装、拆除条件,不得拒绝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符合用气条件单位和个人的报装、改装、拆除申请;不得拒绝向经验收合格的管道燃气设施供气;

(四)因管道施工、检修等非突发性原因确需降压或者暂停供气的,应当提前四十八小时将降压或者暂停供气及恢复供气的时间予以公告或者书面通知燃气用户;

(五)居民用户室内管道燃气设施的设计在符合国家规范的基础上应当兼顾合理布局和合理使用的需要;

(六)设置用户服务电话和抢险抢修电话,并向社会公布。抢险抢修电话应当有专人每日二十四小时值班;

(七)因气源紧张确需限制用户用气量的,应当将限制供气措施报经燃气管理部门审查,并提前四十八小时告知用户。

第十九条 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气瓶管理台账制度,采用物联网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气瓶信息化跟踪管理和实名登记;

(二)不得为不合格、超过检验期限、初次使用或者重新检验后使用未抽取真空的气瓶充装燃气,不得改变气瓶规定的充装介质;

(三)充装重量符合国家标准,实行残液计量和退还制度;

(四)不得用储罐、槽车直接向气瓶充装燃气或者用气瓶相互倒装燃气;

(五)不得违规排放燃气或者倾倒残液;

(六)负责气瓶的维护、保养,并按照有关规定将气瓶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经检验不合格的,应当予以报废销毁;

(七)对送气服务的人员和车辆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八)不得超过瓶装燃气供应站点等级规定的容积存放燃气。 第二十条 汽车加气经营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汽车加气前,主动提示驾驶员将加气车辆熄火并在车旁监护,乘客离车到安全区域等候;

(二)加气前检查汽车储气瓶、车载储气瓶组及装置状况;

(三)不得向无压力容器使用证、与使用证登记信息不一致的汽车储气瓶和车载储气瓶组加气;

(四)不得向汽车储气瓶和车载储气瓶组以外的其他气瓶或者装置加气;

(五)不得在有燃气泄漏、燃气压力异常、附近发生火灾、雷击天气等不安全情况下进行加气或者卸气作业;

(六)车载储气瓶组和拖车应当在划定区域内停放,站内车载储气瓶组总容量不得超过核定容量。

第二十一条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每年至少对燃气用户免费进行一次入户安全检查,建立完整的检查档案。 房屋产权、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和燃气用户应当配合燃气经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工作,并协助燃气经营企业对燃气安全隐患实施紧急处置。

第二十二条 加气汽车报废或者大修时拆卸气瓶的,应当在政府指定的地点进行,拆卸后的气瓶应当安全处置。

第二十三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对燃气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督促燃气经营企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燃气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和不良行为公示制度,记录燃气经营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县(市)燃气管理部门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依法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可实施临时接管:

(一)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的;

(二)擅自将所经营财产进行处置或者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及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公众利益和安全的;

(五)未按照城市发展规划配套建设燃气设施的;

(六)无正当理由,在管网覆盖或者能够覆盖区域内拒绝供气的;

(七)违反价格法律、法规规定,价格管理部门要求整改而未整改的;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燃气使用

第二十五条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批准的供气区域内向符合用气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供气服务,并与燃气用户依法签订供用气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落实用户服务制度,并建立健全用户档案,保证安全稳定供气。对供气区域内符合用气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供气。 第二十六条 为用户安装的用于结算的燃气计量装置应当经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并粘贴检定合格标识。

用户对燃气计量装置准确度有异议的,可以向供气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申请测试。经法定计量检测机构检定,燃气计量装置合格的,检定费用由申请方承担;不合格的,检定费用由被申请方承担。其多收取的燃气费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返还,在此期间不得停止供气。

第二十七条 燃气用户有权就燃气收费项目、计价方式、消费数据、服务等事项向燃气经营企业申请查询、复制,燃气经营企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

第二十八条 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应当具备安装维修企业资质,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安装、维修合格且与气源适配的燃气燃烧器具;配备的安装、维修人员应当取得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岗位证书,并遵守执业规定。

第二十九条 燃气用户及相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侵占、毁损及擅自安装、改装、拆除、迁移燃气计量装置等燃气设施;

(二)将安装有燃气设施的场所改为卧室、浴室或者其他违反安全用气规定的场所;

(三)在同一室内同时使用含燃气在内的两种以上燃料;

(四)进行暗埋、封闭燃气管道、燃气计量装置等危害燃气设施安全的装饰、装修活动;

(五)拆修燃气气瓶阀件,倾倒气瓶内燃气残液或者用气瓶相互倒装;

(六)使用明火检查燃气泄漏;

(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 单位燃气用户燃气设施维护和更新按照合同约定执行。未约定的,计量装置前(含计量装置)燃气设施维护和更新,由燃气经营企业负责;计量装置后燃气设施维护和更新,由单位燃气用户负责,也可以委托燃气经营企业维护和更新。

居民管道燃气用户燃气灶具前(不含燃气灶具)燃气设施、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和连接软管的维护和更新,由燃气经营企业负责并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实施,费用计入燃气销售价格。 居民管道燃气用户计量装置、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和连接软管,应当按照规定使用年限报废。

第三十一条 管道燃气用户改装、拆除其维护范围内的管道燃气设施的,应当征得管道燃气经营者的同意,并应当委托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实施。

第五章 燃气安全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二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安全责任制,定期对燃气设施进行巡查、检测、维护、更新和改造,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告知燃气用户安全用气规则,指导燃气用户安全使用燃气,向燃气用户发放安全用气手册,检查燃气用户燃气使用场所的安全条件。

第三十三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燃气设施和安全生产条件每三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并将安全评价报告报燃气管理部门。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委托具有安全评估资质的专业机构,按照技术规范确定的时限,对燃气输配管网进行安全评估,并将安全评估报告报燃气管理部门。安全评估报告认为燃气输配管网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整改。

第三十四条 燃气管道设施保护范围为:

(一)低压管道管壁外缘两侧0.5米范围内区域;

(二)中压管道管壁外缘两侧0.75米范围内区域;

(三)次高压管道管壁外缘两侧2米范围内区域;

(四)高压管道管壁外缘两侧5米范围内区域。

第三十五条 在燃气管道设施保护范围内,有关单位从事敷设管道、打桩、顶进、挖掘、钻探、堆土、基坑降水等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活动的,应当与燃气经营企业共同制定燃气设施保护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派专业人员现场指导。 第三十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燃气设施保护装置和安全警示标志,并在敷设地下燃气管道的同时敷设安全警示带。

第三十七条 燃气经营企业改动燃气门站、调压站、储存站、储配站、气化站、混气站、汽车加气站、燃气管道等燃气设施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报燃气管理部门批准:

(一)改动方案符合燃气发展规划;

(二)符合安全施工要求;

(三)有安全防护和保障正常用气的措施。 第三十八条 燃气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规定编制燃气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燃气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管理工作;

(三)负责燃气经营许可工作;

(四)负责燃气经营、使用、设施保护等活动的监督检查和安全管理;

(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燃气应急储备制度和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章 燃气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

第三十九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机构的组成、职责、应急行动方案等内容,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制定本单位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人员和必要的应急装备、器材,并定期组织演练。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经专家评审后报燃气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发生燃气泄漏等紧急情况,燃气经营企业应当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的,公安机关应当支持燃气经营企业实施入户抢险、抢修作业,燃气用户应当配合。

第四十一条 燃气事故发生后,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或者委托的有关部门勘查事故现场,调查取证,确定事故原因和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除不可抗力外,对造成居民用户人员伤亡的燃气事故一时难以查清责任的,由燃气经营企业先行垫付急救费用,并有权向燃气事故责任人追偿。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燃气经营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

(四)项规定的,由燃气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

(一)项至第

(七)项规定的,由燃气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燃气经营许可证;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

(二)、

(三)、

(四)、

(七)项,第十九条第

(四)、

(五)、

(八)项规定的,由燃气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

(三)、

(四)、

(五)、

(六)项规定的,由燃气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安装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与气源不适配的燃气燃烧器具的,由燃气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每台一千元,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

(四)、

(五)项规定的,由燃气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市、县(市)燃气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燃气管理机构实施。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燃气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燃气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燃气,是指作为燃料使用并符合一定要求的气体燃料,包括天然气(含煤层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等。

(二)燃气设施,是指人工煤气生产厂、燃气储配站、门站、气化站、混气站、加气站、灌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市政燃气管网等的总称,包括市政燃气设施、建筑区划内业主专有部分以外的燃气设施以及户内燃气设施等。

(三)瓶装燃气供应站点,是指为用户供气的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和分销站点。

(四)燃气燃烧器具,是指以燃气为燃料的燃烧器具,包括居民家庭和商业用户所使用的燃气灶、热水器、沸水器、采暖器、空调器等器具。

第五十一条 吉利区按照县(市)权限负责辖区内燃气管理工作。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2004年10月27日洛阳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5年1月14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的《洛阳市燃气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公 告

为了加强本市燃气管理,规范燃气经营和使用行为,维护燃气用户和燃气经营企业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促进燃气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地方立法计划的安排,我市制定的《洛阳市燃气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已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进行了第一次审议。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委托河南开物律师事务所对该条例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为使该条例制定得更加科学、完善,更加符合洛阳实际,经研究决定,将《洛阳市燃气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予以公布,公开征求全市广大公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若有修改意见或建议,可以书面或电话等方式,于2015年9月30日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反映。

网络查询: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 来信请寄: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联系电话: 65950618 65500100 特此公告。

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5年9月7日

第四篇:云南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草案)

(立法听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设臵、登记、校验、执业、纠纷预防处臵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医疗机构,是指各级各类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站、所、室)、疗养院、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门诊部、诊所、护理院(站)、医务室、卫生保健所、急救中心(站)、临床检验中心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诊疗机构。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优化配臵医疗资源,落实医疗机构政府补助、补偿和扶持政策,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其基本建设、设备购臵、重点学科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应当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四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发展改革、财政、公安、司法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民政、工商、审计、质监、税务、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扰乱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

第二章 设置、登记与校验

1 第六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制定《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经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整和新增医疗机构时,应当优先配臵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

多个社会主体申请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举办同类医疗机构的,由具有审批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通过竞争的方式确定举办主体。

第八条 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在技术准入、医院等级评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研立项、基本医疗保障定点、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应当与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可以配臵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但应当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社会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扣除办医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其他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医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第九条 申请设臵医疗机构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设臵医疗机构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和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二)项目土地使用权或者项目房屋使用权的证明;

(三)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合格的拟设臵医疗机构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第十条 个人申请设臵诊所的,申请人为该诊所的设臵人和主要负责人,应当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经执业注册后,连续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从事5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

第十一条 合伙申请设臵医疗机构的,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注册,连续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从事5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医疗机构设臵规划》和医疗机构的性质、床位(牙椅)对新设臵的医疗机构进行审批。省、州(市)、县(市、区)审批权限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2 对医疗机构的设臵申请进行审批。符合条件的,作出批准设臵的行政许可决定;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设臵申请人。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发《设臵医疗机构批准书》前,应当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0 个工作日。

公示内容应当包括:拟设臵医疗机构的名称、类别、等级、地址、诊疗科目、床位(牙椅)、设臵申请人名称以及是否符合《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等。

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进行核实,作出核发或者不予核发《设臵医疗机构批准书》的决定。

第十五条 州(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核发《设臵医疗机构批准书》的同时,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备案材料之日起30日内,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做出的不符合本条例以及《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的设臵审批予以纠正或者撤销。

第十六条 《设臵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为:

(一)100 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为2年;

(二)100 张床位以下的医疗机构为1 年。

在《设臵医疗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内不能完成筹建工作的,可在有效期届满前30日内,向批准设臵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延期一次,设床位(牙椅)的医疗机构,其延期时限为半年,不设床位(牙椅)的医疗机构,其延期时限为三个月。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完成筹建工作的,其《设臵医疗机构批准书》自动失效。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在完成《设臵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的事项后,应当向批准其设臵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执业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办理执业登记,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臵医疗机构批准书》;

(二)有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说明和规章制度;

(三)有符合规定的名称、组织机构;

(四)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有关资格证书、执业证书、聘用合同的复印件;

(五)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并符合规定的经费证明、设施设备购进证明及通讯、供电、供水排水、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等必要设施的证明材料;

(六)新建、改建或者扩建医疗机构的竣工验收报告。

第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材料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执业登记申请人。

第二十条 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社会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当到民政部门、税务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税务登记;社会举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当到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办理工商、税务登记。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可以使用下列名称作为识别名称:地名、单位名称、个人姓名、医学学科名称、医学专业和专科名称、诊疗科目名称和登记机关批准使用的名称。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下列名称:

(一)以男子、男科或者女子等词语命名的名称;

(二)以保健品命名的名称;

(三)以人体器官命名的名称;

(四)冠以非隶属关系单位名称或者非隶属关系医疗机构识别名称;

(五)在已核准的医疗机构名称享有专用权范围内使用相同、相近或者相似,容易产生混淆的名称;

(六)原核准机关辖区内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满两年的医疗机构名称,或者与其相似、相近的名称;

(七)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得使用的名称。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批准设臵后,其名称、诊疗科目发生变更的,应当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其类别、床位(牙椅)、地点、设臵申请人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设臵审批。

个人申请设臵医疗机构的,不得变更申请人。申请人不在该医疗机构执业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后,其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类别、床位(牙椅)、地点、诊疗科目变更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因变更登记超出原登记机关管辖权限的,由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4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终止医疗执业活动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注销手续。其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被撤销或者合并,应当经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方可办理注销手续。

医疗机构因扩建、改建等原因,暂时停业或者部分停业的,应当事先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停业手续。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校验期满前3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续。登记机关应当在受理校验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校验审查,作出校验结论。校验结论分为校验合格和暂缓校验。

医疗机构校验的具体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章 执 业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执业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医疗技术规范、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经具有审批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在批准后30日内到登记机关办理诊疗科目项下的医疗技术登记。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不得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疗机构名称出卖、转让、出租或者出借;不得将医疗场所出租、承包或者转包给其他机构(人员)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不得为未经本医疗机构医师诊查的病人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或者死亡证明等医疗文书;不得为未经本医疗机构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的婴儿出具“出生医学证明”或者死亡证明。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检验检查报告及其他医疗文书必须真实。

医疗机构未经批准,不得从事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终止妊娠手术和胎儿性别鉴定以及其他计划生育手术等活动。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在执业活动中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雇佣人员或者使用其他形式诱导患者就医;

(二)聘用不具备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乡村医生资格的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三)聘用执业注册地点不在本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执业活动;

(四)使用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执业活动(除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外);

(五)使用未取得医师资格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独立从事执业活动;

(六)泄露在医疗执业活动中知悉的病人隐私。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时处理污水和医疗废弃物,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向批准其执业登记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发布的内容不得超出《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核准的范围。

医疗机构发布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应当经省卫生行政部门、省中医药管理部门同意,取得《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发布的内容不得超出《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核准的范围。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医疗机构应当将医疗服务价格、医疗安全、医疗费用及服务效率等信息进行公示。

第三十三条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财务制度,向批准其执业登记的卫生行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报送会计报表。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被确定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应当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组织,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履行医疗保险服务协议,遵循基本医疗保险结算程序,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共同做好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工作。

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使用由财政和税务部门规定的收费票据或者发票,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审核医疗费用所需的全部诊治资料及帐目清单。

第三十五条 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利用有关特殊疾病或者医疗照顾等规定超量开药、以药易物,造成基金损失;

(二)违反药品使用范围、诊疗服务项目等有关规定;

(三)将应当由参保人员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计入统筹基金支付;

(四)不按参保患者实际病情提供医疗服务或者超出协议约定的服务范围;

6

(五)提供虚假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单据、发票和报表;

(六)给参保病人做未经批准的部分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抢救可先做后补);

(七)不按规定验证患者身份,导致他人冒名住院结算医疗费用;

(八)限制参保人员处方外配;

(九)将不符合入院条件的病人收治入院或者无故拒绝、推诿、滞留病人;

(十)其他违反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鼓励医师个人和技术团队申请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多点执业的办理程序和管理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四章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的医疗安全与医疗秩序负责。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诊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提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

医疗机构应当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得以经济效益、财产安全或者其他借口忽视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投保职业综合保险,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执业实行医疗责任保险。具体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保险监督机构制定。

第三十九条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业务素质,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诊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避免和减少医疗或者工作过错发生。

第四十条 患者在医疗机构就诊,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患者应当配合医疗机构开展相关诊疗活动,遵守医疗管理规定。对医疗行为有异议或者争议的,应当通过合法渠道和正常途径表达意见或者诉求。

鼓励患者自愿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无负担能力患者的急救医疗费用应当通过医疗救助基金、政府补助等渠道解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

7 行慈善医疗救助。

第四十一条 医疗纠纷发生后,患方和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予以解决:

(一)医患双方协商解决;

(二)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三)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事故争议处理;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二条 患者要求赔偿额在1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可以通过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 患者要求赔偿额超过1万元的纠纷, 医患双方可以按照第四十一条第

(二)、

(三)、

(四)的项规定予以解决;医疗机构应当将医疗纠纷处理结果报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赔偿额超过10万元的医疗纠纷,应当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医疗损害鉴定。

医疗纠纷发生后,医患双方协商一个月未达成协议的,其中有异议一方可以申请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医疗损害鉴定。

第四十三条 经医疗损害鉴定存在医疗损害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和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 医疗纠纷实行属地管理。接到医疗纠纷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医疗机构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疗纠纷。

第四十五条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依法设立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医疗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能,负责医疗机构的设臵审批、执业登记和校验,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负责组织对医疗机构的评审,指导医疗机构做好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和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处臵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和安全隐患排8 查,维护正常诊疗秩序。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监督检查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执法情况,及时纠正在医疗机构设臵、执业、登记、校验、评审和执法检查中的违法行为。对辖区内各类医疗机构的执业情况直接进行检查、监督。

第四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督促指导医疗机构健全安全防范制度,落实防范措施。必要时,可以在具备条件的三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警务室和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流动警务室。

医疗机构应当落实警务室设臵所需的办公场地和提供必要的条件,配合公安机关依法妥善处理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治安事件。

第四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从事医疗咨询服务等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倒卖医疗机构挂号凭证、用欺骗方法引诱患者及家属到医疗机构就诊,获取不当经济利益等违法经营行为。

第四十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定点范围,建立健全基金结算制度、风险评估机制、差别支付机制,引导参保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推动实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保障基金稳健运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 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严重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医疗技术规范,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十二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未经登记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吊销其相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十三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出卖、转让、

9 出租或者出借医疗机构名称的,或者将医疗场所出租、承包或转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人员开展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难以确认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吊销其相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出生医学证明或者死亡证明等或出具虚假医疗文书,情节轻微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相关的执业资格:

(一)因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给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的;

(三)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吊销其相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给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的;

(三)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第五十六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相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非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构成犯10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卫生、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监察机关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予以批准设臵的;

(二)对不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准予登记的;

(三)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结医疗机构设臵、执业登记、校验等行政许可事项;

(四)对执业登记申请没有实地考察和核实情况的;

(五)发现医疗机构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及时查处的;

(六)违法审批医疗广告的;

(七)未及时处臵纠纷形成的治安事件,干扰正常诊疗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八)未及时处臵利用欺骗手段,给患者造成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的;

(九)未按规定及时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医疗费用,严重影响参保人就诊权益或医疗机构运营的;

(十)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形。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违规停尸、聚众滋事的;

(二)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的;

(三)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的;

(四)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五)在医疗机构内故意损毁或者盗窃、抢夺公私财物的;

(六)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行为的。

第七章 附 则

11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2013年 月 日起施行。

12

第五篇:建筑工程学院班级学生干部管理条例(草案)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班级学生干部工作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班级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使班级学生干部工作有章可循,执事分明,职责明确,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班级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院学工办和分院团委的领导下面向学生的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是分院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工作环节。

第三条 班级学生干部包括班委会和团支委两个部分。班级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模范地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在学习、生活及组织活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做好维系师生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班级学生干部必须对工作认真负责,热心为同学服务。

职务设置及职责

第四条 班委会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组成。团支委由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组成。班级纪律委员和心理委员由班主任根据班级工作需要设置和安排。班委会组成人数及职务根据班级人数规模确定,原则上按照6:1比例配置班级干部。

第五条 职 责

班长:组织、协调全班工作,负责班级集体活动的考勤工作,负责班级同学的信息统计和维护,协助班主任、辅导员处理班级重大事情,对班委会负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副班长:协助班长完成班级工作,负责班级主题活动、专题活动的计划、记录和反馈、汇报工作。

学习委员: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任务,协助做好各任课教师与同学的交流沟通工作,将反映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上报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认真、如实地做好班级日志的记载,确保班级良好的学习秩序。负责班级有关考试信息、任务的发布与统计工作。

生活委员:认真、诚实地协助班主任管理或保管班费,使班费账目清晰、准确。定期公布班费支出明细,自觉接受班级同学监督。做好班级同学的疾病预防措施,特别是对教室卫生、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应主动协助和配合班主任、辅导员做好班级内、宿舍内的控防措施,对发现的情况及时报告,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开展宿舍环境卫生工作,维护好本班宿舍的环境卫生。

文体委员: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和拓展活动,组织、带领班级同学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使班级体育运动氛围健康蓬勃。做好晨练活动的考勤,使班级晨练活动不缺勤、不迟到。

心理委员:负责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

纪律委员:协助班主任、辅导员抓好班级纪律建设,监督班委会成员的工作作风,监督班费的使用情况,履行学生日常行为综合测评记载工作。

团支书:负责班级团支部工作,协助分院团委开展班级推优工作。 组织委员:负责班级团员的证件、组织关系和团费的收缴工作。 宣传委员:负责班级宣传工作,塑造班级良好形象,定期出版班级黑板报,做好班级新闻的通讯报道工作。

第六条 工作原则和纪律

(一)班长负责班委会作风建设,对班级及班委会负责,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报告班级工作。

(二)班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对涉及班级重大活动的事情,必须经过班委会全体成员同意后报班主任审批。

(三)班委会成员在班级工作中不得弄虚作假、袒护包庇。

(四)团支委参照管理。

工作计划与总结

第七条 班委会和团支部每学期于开学前须提交本学期班级建设目标和主要活动安排,学期结束前两周须提交学期工作总结。

会 议 制 度

第八条 班长例会原则上每两周召开一次,班委会例会原则上每月月初召开一次。

第九条 班长例会上,班长汇报班级前一段时间的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班委会例会上,通报月度学生工作安排,各成员根据职责对应相关任务并完成,总结上一月度工作完成情况。

第十条 会议资料及记录由指定人员负责归档。

班级干部管理、考核及任免

第十一条 班级干部任期为一年,但每半年进行中期考核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第十二条 学工办和班主任、辅导员对全体班委进行考核、监督。考核结合学生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与工班级干部的作成效、态度和能力挂钩,考核不合格的,予以免职。

第十三条 考核在每学期末前进行。学期结束前两周,班委会成员撰写个人工作总结,并提供相应的图片、文字资料佐证。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者,予以免职:

(一)工作敷衍,态度散漫,未按时完成指定任务,或确实无能力担任所任职务;

(二)在各类会议中,缺席、迟到超过3次以上的;

(三)学期内必修课程不及格门数超过2门

(四)违犯校纪校规的。

第十五条 对免职的班级干部,在奖、助、学、贷及各类培养项目中降档或延后考虑。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者,一经认定,立即撤职:

(一)在集体活动中,发生重大失误的;

(二)在班级建立小团体并形成势力圈子的;

(三)在工作中,对负面事情不积极主动地制止,反起推波助澜作用的;

(四)在网络上发布不负责言论的。

第十七条 对撤职的班级干部,取消当年一切奖助学贷及培养资格。

评 优 制 度

第十八条 班级学生干部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出色的,在评优评奖及各项培养工作中,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等条件下适度倾斜。

第十九条 班级干部在班级工作中能力出色的,一年任期满后,可交流至学生会相关部门任职,也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发展方向。

第二十条 班长工作业绩显著,成绩优秀,在一年的班级工作中取得突出贡献并为分院争得荣誉的,经分院学工会议讨论通过后,可任年级长。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建筑工程学院所有班级干部严格遵守此条例。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的解释权归建筑工程学院学工办所有。

上一篇:后勤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下一篇:湖南省公务员考试公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