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前沿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前沿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机理和依据问题一直是现代金融学研究的焦点。事实上,在理性投资与噪音交易的博弈过程中,既没有完全的理性交易者,也没有绝对的噪音交易者,交易者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概率选择噪音交易策略或理性套利策略,噪音交易者和理性套利者的比例是动态的。

第一篇:金融前沿论文范文

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前沿进展

摘 要:金融生态理论的形成,使得金融理论的研究突破了原来的就“金融论金融”的狭小视野范围,为金融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片崭新的理论视野,使之广泛深入到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前沿进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进行简单评价。

关键词:金融生态;生态环境;生态系统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于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意识、商业文化建设,乃至促进地方行政、司法、执法部门的职能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金融生态”的概念属于中国学者首创,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主要包括金融生态的环境、运作机制、法律条件、利用金融生态理论研究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等研究领域。

(一)“金融生态”概念的提出

白钦先教授在2001年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申到金融领域,在国内最早提出“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提出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对经济活动会产生的约束性影响。周小川(2004)第一次系统地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周小川作为金融生态理论的早期倡言、阐释明确、推广最有力者,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空前关注。

(二)“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

围绕金融生态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目前对金融生态这个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总体而言,学术界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金融生态环境观和金融生态系统观。

金融生态环境观主要从金融外部运行机制或基础条件等方面出发来探讨其实现的相关运作机理,侧重金融生态在金融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性。如苏宁(2005)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而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作环境。易宪容(2004)认为,金融生态应该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曾康霖(2005)认为金融生态实质是金融环境,且金融生态不能等同于金融管理。

金融生态系统观则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应包括金融生态主体、生态环境、生态调节三个方面。金融生态建设既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又包括生态主体的改造和生态调节机制的完善。如李扬(2005)把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徐诺金(2005)把金融生态概括为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张鹏、姜玉东(2005)把金融生态概括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三)对金融生态水平评价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和指标的研究大多从地区层面展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对国内291个城市的金融资产质量和5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估和排名。同时,李扬等人(2005)提出了一套对城市金融生态进行综合评价的富有启迪性的分析方法。程亚男等(2006)以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层面阐述了一种健康金融生态环境的理想状态模式。他认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定量和定性两个指标体系,定量指标设计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三个目标层、14个准则层;定性评价包括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状况等四项标准,从可操作层面为央行、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四)对金融生态作用的研究

部分学者对金融生态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宋逢明(2005)研究认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经济系统建立了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在该机制作用下,制度得以有效运行。一个良好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将有利于中国的银行业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朱德位(2006)认为,改善金融生态,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有利于优化区域环境,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和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有效性。

(五)金融生态的运作机制及相关金融主体的研究

易宪容等(2006)认为,制度决定了各个金融主体的行为方式和选择边界,并由此决定了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他进一步论述,只有基础性制度才是金融生态的核心,中国恶劣的金融生态质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础性制度的缺失。曾康霖(2007)将“金融生态”这一概念的内涵明确为金融企业的生命力状态和生存环境,认为此概念的对象特指金融企业,而不是泛指一切金融机构,更不包括金融市场中所有的金融主体。因此,这一概念的外延应当有金融生态平衡、金融生态周期、金融生态环境。张球(2008)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需求是金融生态演化的动力源,而政府行为、经济基础、社会信用状况、中介服务水平等则是它的支撑条件,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正反馈交错的复杂的动力系统。杨秀菊(2008)综合国内外学者与专家的观点,认为金融生态即是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运行环境,是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面临的各种意识形态、体系及各项准则共同形成的反映金融内外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体系。

(六)金融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研究

李扬等(2005)参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与演化理论,把金融生态系统界定为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金融生态环境构成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金融主体则以其生产并分配信息、引导资源配置、提供管理风险之手段的强大功能。韩国文(2006)根据对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的理解,提出了金融生态学的核心范畴:惯例、金融生态因子、金融生态位、金融生态链等。他还提出了金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开放和非平衡原理、普遍的依存与制约规律、双向反馈、自然演替原理、相互适应的协同演化原理、生态阀限原理等。徐诺金(2007)借鉴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对金融领域里的几个重要问题,如金融主体问题、金融环境问题、金融平衡问题、金融调节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具有进化性、竞争性、创新性和稳定性等四大生态特性,并构建了金融生态系统结构。陈小云(2008)从权利的基本法律保障和法系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改善和重塑金融生态需要管制的重点法律问题。

(七)对区域金融生态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关于区域生态改善和优化的研究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探索。高新才(2004)针对西部落后地区如何谋求经济发展,如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的问题,提出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曹红辉(2005)从政府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在差异化的改革开放政策、差异化的财政分配政策、差异化的区域税收政策、差异化的区域投资政策、差异化的金融政策五个方面分析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出应通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修正地方政府非均衡性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行为,提升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高小琼(2005)认为,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应充分认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推进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敖惠诚(2005)通过“马太效应”表明,欠发达地区更要关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而超越“马太效应”的关键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资源是经济资源的货币化形式。资金流动不仅仅是资本要素的再分配,也同时反映了其他经济资源的配置结构。通过资金配置引导资源配置,通过吸引资本流入带动要素流入,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手段。

二、国外研究综述

就目前而言,国外直接涉及金融生态领域的相关研究尚未展开,而以其他领域的生态问题研究居多。

(一)金融生态研究的理论渊源

一是生态学。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家E.Haeckle于1866年首先提出的。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学,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是仿生学。仿生学(Bionics)是从生物界发现机理来解决人类技术上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国际上颇有声誉的动物学家Wemer Nachtigall博士提出仿生学就是学习自然界的现象作为技术创新的模式的基本概念。近年来,出现了以仿生学的视角对经济领域诸如企业组织个体、商业生态系统以及产业生态系统等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我们研究社会经济运行开拓了新的思路。

(二)国外相关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为金融生态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理论框架

1.生态经济学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Mekenzie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Boulding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生态经济学为金融生态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系统提供了研究依据和研究基础,极大地促进了金融生态的研究进展。

2.演化经济学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19世纪末期,凡勃伦首次提出演化经济学概念。受凡勃伦的影响,20世纪初,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宣称经济学家的麦加在于“经济生物学”。20世纪末,演化经济学获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不断发展的演化经济学为学术界从演化角度透视金融生态的演进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3.金融发展理论促成了金融生态系统观的形成。金融发展理论蕴涵三个方面的金融生态系统观:纠正了传统经济理论中对货币金融因素的忽视,更加注重金融系统的内在机制运行;金融发展必须遵循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人为(政府管制)地过度干预会导致金融发展的失衡;金融发展与其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经济环境。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

4.金融结构理论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研究范式。良好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实际上与金融结构理论密切相关。因为一切金融发展,归根结底表现为金融结构的变化。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系统的理念正是在金融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结构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

5.金融功能理论拓展深化了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内容。1995年,Merton等人正式提出金融功能观。他们认为,任何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在时空上便利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拓展。金融功能理论的形成为金融生态在相关环境功能上的拓展深化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价

(一)国内研究现状简评

国内学者通过几年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金融生态学的概念、意义、体系构建、研究对象和相关因素,以及金融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于一个长期存在于金融理论领域的核心问题——货币与信用的关系,尚未取得普遍意义的共识。金融生态系统内各个主体之间,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如何促使金融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自我完善并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金融生态系统内如何达到内外部的协调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实现金融行业发展问题的同时,推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而且,国内学者还只停留在对金融生态的定位和理性认知上,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研究范式,仅仅是从如何进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中国金融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关于金融生态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金融生态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研究领域,是国内学术界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研究体系相对比较单薄,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研究,而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特别是对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性与实证性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简评

从上述文献整理的情况来看,国外学术界还鲜有直接对金融生态的专题研究,而主要是在其他领域的生态问题研究居多,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金融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机制等问题。总体而言,国外学者所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金融是一个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和演进的动态系统。金融业从实物经济中分离出来并为实物经济服务,到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这种进程本身就是类似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这一进程始终存在着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类金融组织之间及其内部形成了分工与合作,构成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系统。(2)自然生态是在一定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特征。金融生态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也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因此,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入手,增强金融生态功能,提高金融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是客观、科学的主张。(3)金融生态体系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体系。竞争机制通过破产、兼并来调整金融组织的数量、规模,优化结构,强化功能,提高金融组织的自律和内控水平,推动新的金融组织、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品种的创新,催生新的金融物种。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83-95.

[2] 程亚男,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

[3] 贺昌政.自组织数据挖掘与经济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29.

[4] 匡国建.完善金融生态法律制度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5,(8).

[5] 林廷生.政府主导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R].2005年首届金融论坛上讲话.

[6] 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1-172.

[7]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0-571.

[8] 皮天雷,段宇信.金融生态中的法律制度探讨[J].财经科学,2006,(3).

[9] 苏宁.优化金融环境,改善金融生态[EB/OL].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生态专栏,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5110&ID=2.

[10] 唐旭.完善担保物权立法,优化金融生态[EB/OL].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生态专栏,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5120&ID=17.

[11] 王爱俭.经济生态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选择[R].第五届中国金融论坛,2005-09-22.

[12] 徐诺金.论中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13] 谢庆健.县域金融生态现状分析:来自安徽、江西、山东等省的调查报告[J].中国金融,2006,(4).

[14] 徐小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J].金融研究,2005,(11).

[15] 杨咸月.金融深化理论发展及其微观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70-121.

[16] 杨子强.商业银行要重视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利用[N].金融时报,2005-01-11.

[17]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R].经济学50人论坛上的讲话,2004,(12).

[18] 周小川.法治金融生态[J].中国经济周刊,2005,(3).

[19] 周志平,等.金融生态的层次结构与金融资源均衡配置:张家界个案分析[J].金融研究,2005,(11).

[20] Detragiache,Enrica & Demirguc-Kunt,Asli,Monitoring banking sector fragility:a multivariate logit approach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1996-97 banking crises[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2085,The World Bank.1999.

[21] Honohan,Patrick.How interest rates changed under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 cross-country review[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2313,The World Bank.2000.

[22] J.G.Gurley and E.S.Sha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7,15,03.

[23] J.Williams and N.Nguyen,Financial Liberalisation,Crisis,and Restructuri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Bank Performance and Bank Governance in South East Asia[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5(0329).

[24] Marjan W.Hofk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Economy-ecology integrated Model[J].Research Momerandum 1994-48,1994(11).

[25] M.P.Dooley & Donald J.Mathieson & Liliana Rojas-Suarez,Capital Mobility and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NBER Working Papers 6247,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97.

[26] Pier.C.Padoa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abitity[M].Croom Helm Ltd,1986.

[27] P.Dixon,J.Giesecke,and M.Rimmer,Regional Macroeconomic Outcomes Under Alternative Arrangements for the Financing of Urban Infrastructure[J].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4,08,ersa04p116.

[28] Ricard V.Solé,David AlonsoAlan McKane,Self-organized Instability in Complex Ecosystems[J].Working Papers of Santa Fe Institute,2001(01-11-065).

[29] R.P.Krugman,The Myth of Asian's Miracle[J].Foreign Affairs,1994,73,06.

[30] R.King and R.Levine,Finance,Entrepreneur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a,32.

[31] R.King and R.Levine,Financial Intermedia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Mayer and X.Vives,eds.Capital Market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b.

[32] R.King and R.Levine,Financial Growth:Schumpter Might be Right[J].Journal of Economics,1993c,108.

[33] W.Brock and A.Xepapadeas,Optimal Ecosystem Management when Species Compete for Limiting Resource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4402).[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杨淑娟 刘明显

第二篇:现代行为金融学的前沿问题

摘要: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机理和依据问题一直是现代金融学研究的焦点。事实上,在理性投资与噪音交易的博弈过程中,既没有完全的理性交易者,也没有绝对的噪音交易者,交易者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概率选择噪音交易策略或理性套利策略,噪音交易者和理性套利者的比例是动态的。噪音交易与理性套利都是金融市场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噪音交易不仅可以长期存在,而且在某些时期会占据市场主导的地位。

关键词:噪音交易;理性套利;博弈;投资决策

传统金融学在放松的假设中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噪音交易者,竞争的选择和套利行为也会使市场保持有效。为了获取利润,套利者在买入被低估证券的同时卖出被高估的同质证券,从而阻止了证券价格大幅或长期偏离其基本价值,同时由于非理性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总是亏损,他们的财产一天天减少,最终他们会从市场中消失,市场的有效性会一直持续下去。噪音交易理论则通过对噪音交易者(噪音交易者)行为的分析,强调了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噪音交易者在交易者总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噪音交易与理性套利都是金融市场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Black(1986)指出套利行为本身有风险,且作用有限和成本昂贵,因而理性套利者并不是总能够战胜噪音交易者,证券价格既反映了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噪音。

一、理性预期与现代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范式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经济行为主体,根据所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决策,追求风险既定条件下的最大收益或者收益最大条件下的最小风险,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作为经济主体,投资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行动,即投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会把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通过投资行为反映到股票价格及其波动上。

理性预期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产生。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在长期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按照理性预期行为的结果必然和预期的结果相一致,即经济主体的主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与客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一致。理性预期的概念是John Muth(1961)发表的论文《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中首次提出的。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此后,以Robert Lucas、Sargent、Wallace等学者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因使用“理性预期”这一重要经济学概念并以此建立起的理论体系被普遍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符合西方经济学中对行为人理性行为的假定,一般用数学来准确表述。

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主要取决于两点原因:一是数学工具的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经常是取决于可用工具的进步。此前由于技术所限,人们很难解释预期的理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运筹学知识的进步,尤其是贝尔曼动态规划的提出,为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提供了现实的工具,才使得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学派对理性预期假说的采用水到渠成:二是解决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滞胀问题。面对当时的滞胀局势。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实践中无能为力,理性预期学派着重分析理性预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对于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维护和发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从多方面猛烈抨击凯恩斯理论和政策,在宏观经济学领域里掀起了一场“理性预期革命”。卢卡斯及理性预期学派的工作,于1995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的承认。

与此同期,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金融学,以金融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理性假设条件下的价格发生机制与金融市场效率问题,其理论基础就是传统西方经济学。因此,现代金融学继承了投资者理性、市场完善、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等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关于投资者在最优投资组合决策和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各种证券价格如何决定的理论体系,成为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以Fama(1970)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理论)、Sharpe(1964)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Ross的套利定价模型(Arbitrage Pricing Theory,简称APT)、Black与Scholes(1973)期权定价模型(Option Pricing Theory,简称OPT)等理论为其核心,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完整框架。以上各模型都以“投资者理性”为贯穿始终的核心假设,现代金融理论对金融投资决策分析的基础就是理性预期,在此假设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金融决策问题成为了可能。

二、金融市场中噪音交易与理性套利的内在机理

对于噪音交易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的解释都根据了预期效用模型方法,在基本的模型假设和推导过程中得出了噪音交易长期存在和生存的基础。无论结论如何,都满足了“有效市场理论(EMH)的悖论”的道理,即一方面,从理性交易者角度看,如果噪音交易者皆被排挤出市场,现存的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无利可套,那么理性投资者必将因为无法生存而退出市场。如果理性投资者都因为无法生存而退出市场了,那么如何维持无套利均衡市场的持续存在?既然无套利均衡市场无法持续存在,那么能够持续存在的肯定是有套利均衡市场了;另一方面,从噪音交易者角度看,如果所有市场中已经存在的噪音交易者都被理性套利者通过套利排挤出市场,那么最初的噪音交易者如何产生呢?如果认为噪音交易者是从市场外进入的,那么既然知道肯定会被淘汰,为什么还要进入市场?因此,肯定还是有噪音交易者的存在。正是他们存在于市场中,并在可能被淘汰的前提下仍旧会生存,这样才真正合乎现实市场的状况。那么,这些按EMH来看注定要亏损的噪音交易者为什么还能够生存?为了解释这一悖论,应该抛开EMH,重新定义市场。

事实上,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者不可能完全清晰地分为噪音交易者和理性交易者这两种类型,即使是理性交易者也可能根据已经过时的信息进行交易,实际上也就相当于进行噪音交易。所以,对每一个交易者而言。他本身既可能是理性交易者又可能是噪音交易者,决定其是否是噪音交易者的关键因素是其采用的投资策略,即每一个交易者依据不同的概率采用噪音交易策略或理性交易策略,策略不同交易者角色也不同。

在一个均衡的市场中,理性交易策略采用者和噪音交易策略采用者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将永远的存在下去,不存在完全是理性交易采用者的“无套利均衡市场”,而市场的变化只是表现为不同时期理性交易策略采用者和噪音交易策略采用者之间比例的变化。对于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的

关系而言,当噪音交易策略采用者整体认为市场会上升而买进时,市场价格就会偏向高于基本价值;当噪音交易策略采用者整体策略认为市场会下降而卖出时,市场价格就会偏向低于基本价值;只有在噪音交易策略采用者中表现为认为市场会上升而买进的那部分交易和认为市场会下降而卖出的那部分交易的买进量与卖出量正好相等时,才会有市场价格等于基本价值。而由于有这么多的交易者的存在。这种相等必然发生,但只是瞬间,因而构成了噪音交易者与理性套利者长期共存的市场。

噪音学派首先解释了为什么金融市场中必然会存在噪音。Grossman(1976)认为如果市场揭示了太多的信息,由于竞争的作用,则交易者不可能通过信息获取超常收益。市场中存在两类投资者:拥有信息投资者和无信息投资者,拥有信息投资者知道真实价格的概率分布,他们基于拥有的信息选择在市场中的位置,当他们获取超常收益时,买人行为增加,推动价格升高,反之亦然。无信息投资者没有进行信息收集工作,但是他们了解当前价格已经包含了拥有信息投资者所拥有的信息。他们会通过当前价格所反映的信息,得出对未来价格的估计。价格体系要包含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因为信息被价格体系全部包含之后,人们就失去了信息收集的动因。如果信息收集是有成本的,则价格体系一定会包含噪音,这样投资者才能够基于所收集的信息获取收益。如果价格体系不包含噪音,信息收集有成本,则一个完善竞争的市场将被打破,因为信息收集者基于拥有的信息无法获取超常收益。均衡也就不存在了,而在没有人收集信息的市场中均衡同样不存在。当许多投资者企图基于信息收集获取超常收益时均衡价格受到影响,价格也就较好地反映了信息。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价格揭示太多的信息,则会消除人们进行信息收集的动因,只有价格体系中包含足够多的噪音。才能够刺激投资者进行信息收集。价格体系才能够得以维持。Grossman和Stiglitz(1980)认为如果将竞争均衡定义为价格达到能够消除所有套利机会的水平,则竞争市场不可能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因为存在套利成本的套利者不能够获取套利收益,只有拥有信息投资者基于所拥有的信息处于有利的地位时,才会获取套利收益。因此,有效市场假说的任何时间价格总是可以充分反映所有的信息是不成立的。

Black(1986)认为噪音交易使金融市场成为可能,也使其不完善,如果没有基于噪音的交易,投资者将持有单个资产,很少进行交易,因为交易者基于信息认为应该交易(如买出资产),而交易的另一方同样拥有信息,不会进行交易(买入资产),交易无法实现。在存在噪音的市场中,基于噪音的交易者认为自己是基于信息进行交易,他们的损失刚好是基于信息交易者的收益。市场上基于噪音的交易者越多市场的流动性越好。基于噪音的交易将噪音融人了价格中,使证券价格既反映了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噪音。随着噪音交易的增多,基于信息的交易者的收益增加。因为证券价格中包含了更多的噪音成分,因此基于信息获取收益的机会增加。事实上投资者并不清楚自己是基于信息还是基于噪音进行交易(他们都认为是在基于信息交易),基于噪音的交易者使价格远离价值,基于信息的交易者将价格拉回价值,于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因此,在一个流动性的市场中,价格并不总是等于价值,市场并不总是有效。另外,如果市场有效,则没有人可以获取超常收益。也就失去了获取信息的动因。随机选择证券就是有效的。没有了获取信息的动因并基于信息进行套利,价格是否还能够反映信息呢?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活动,作为理性投资者当信息效用大于零时,即可以利用信息改善投资决策,投资者会追求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存在成本,投资者利用有成本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时会比随机选择证券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减掉获取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后,两种投资策略的净收益是相同的。因而。投资者会完全失去信息收集的动力,那么信息又如何可以反映在证券的价格中去呢?因此,不包含噪音的金融市场同样也是无法存在的。

三、现代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质疑

由于理性假设和预期效用理论存在诸多问题,对其的偏离则首先由Maurice Allais(1953)第一个指出,即“阿莱悖论”。Allais认为关于个人选择行为的实验。不仅可以用来检验个人选择理论,而且还可以用来说明个体选择中的理性行为。而后,最具有影响力的是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发表的“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该理论解释了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无法描述的个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前景理论为行为金融学建构完整与成熟的理论架构奠定了基础。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资产定价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现象,市场不会达到有效,资产的价格也不会包含所有的信息,因为它们不仅由资产的内在价值决定,还由投资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决定。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常常是非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建立在所谓“空中楼阁”之上,证券价格决定于投资者心理预期所形成的合力,投资者交易行为充满了“血气冲动”。

关于投资决策的依据问题,行为金融学试图从投资者行为认知偏差的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来认识金融市场现象。首先,Kah-neman和Tversky提出了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并不服从Von Neumann-Morgenstern的理性概念假设,投资效用函数的非对称性,同时人们的行事原则常常会违反贝叶斯原理和其他概率最大化理论,因此投资者不是理性的,投资决策的确定往往不是根据信息而是噪音,这些投资者更应该称之为“噪音交易者”。关于投资的非理性最为明显的例证来自“股票溢价之谜”和投资者更愿意捂住亏损的股票去避免面对损失。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人们并不是偶然偏离理性,而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偏离,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并非是随机的,他们相互模仿,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例如:Scharfstein和Stein(1990)发现为了避免业绩低于标准投资组合,职业投资经理们所选择的投资组合非常接近标准的投资组合(如S&P 500指数),这些经理们的业绩总的看来比消极投资策略还要差,他们其实是标准的噪音交易者。最后,理性套利行为的有效性将决定金融市场中理性与非理性博弈的结果。套利机制作用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找到受噪音交易者影响证券的近似替代品,对于那些衍生证券而言,尽管套利的交易量很大,替代品还是容易找到的,而大多数情况下,证券没有明显合适的替代品,所以即使它们存在“定价偏差”。理性套利者也无法进行无风险的对冲交易,这种由于没有完全替代品而充满风险的套利行为被称之为“风险套利”。即使可以找到完全的替代品,理性套利者也将面临未来出让价格不确定性的风险,即价格偏差在消失前继续错下去的风险,这种风险被De Long(1990)等人称之为“噪音交易风险”。既然套利充满风险,Friedman的市场选择的观点就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噪音交易者和理性套利者同样面临风险时,他们各自的预期收益率将依赖于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给予他们的风险补偿,从长期来看,理性套利者不一定永远强大,而噪音交易者也未必必然灭亡,因为噪音交易者判断有误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市场将会给予更高的风险补偿,他们反而因祸得福。

Statman(1999)在对行为金融学的总结时指出: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本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主要目的都试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尽可能少的工具构建统一的理论。解决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两者的主要差别就是行为金融学利用与投资者信念、偏好及决策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理解和预测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本文关注噪音交易存在的机理问题,认为噪音交易使金融市场成为可能,基于噪音的交易将噪音融入了价格中,使证券价格既反映了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噪音。噪音交易与理性套利都是金融市场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噪音交易者与理性套利者长期共存并形成了市场的博弈均衡。基于金融市场中噪音交易者与理性套利者长期共存的事实,管理层在未来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既不必片面追求市场中的交易行为的理性成分,也不必过度担心噪音交易行为的存在,而应该对投资主体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以保证市场的均衡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 陈孝兵)

作者:丁志国 李志刚 李晓周

第三篇: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以来,不得不说,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也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即使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今天,也能保持一个较高的状态,即使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或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无法比拟。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和分析经济,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对其提出有关发展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我国很早之前就进行了经济学与金融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就将全面阐述经济学与金融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现代经济学 金融学 发展前沿

20多年前,我国刚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就在我国发展的道路上取得的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就,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出现了生机,积极发展展现出了新的活力与发展劲头。也就在这一段时间内,现代经济学开始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从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来看,经济学与金融学在我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发展的好与坏对我国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有一件事,我们是非常确定的,在我国只有不断坚持改革开放我们才能发展的更好,同样也不例外,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发展前进,也离不开改革与创新。这对学科自身来说,是一个自我认识、对自我不断升华的过程。

一、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相关概念

准确的说,最初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是现代经济学。但是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它有了很多更细的分支、如发展经济学、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较最初的经济学来说,这些分支学科的出现使得经济的发展更加迅速,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细致,对经济发展的分析更加透彻,也就对经济的发展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接下来,我们就仔细了解、分析一下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相关概念。

(一)现代经济学的概念与作用

现代经济学最初起源于西方世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在很早之前就去得了很大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不断进步。西方的经济发展状态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国家。经济学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之后,我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就将其开始逐渐引进国内。而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他研究的领域也非常的宽广,几乎涵盖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所有因素,如: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等。现代经济学主要是以经济发展运行中展现出来的现象和经济发展中各因素产生的行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它是一种研究、分析经济的方法和框架,对经济的发展预判等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现代金融学的概念与作用

金融、金融學这都是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衍生出来的产物,在学科上属于经济学的分支。虽然金融学起源于经济学,但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在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上都与经济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公司、个人、政府、与其他机构如何招募和投资资金的学科。相比于现代经济学更加的细化,更加注重于经济发展中各个具体的经济事物。而金融学在分类上分为: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这两者相辅相成,一个研究具体的经济中的金融、投资、市场的结构等,另一个则顺着微观金融学进行自然的延伸,研究国际的资产定价、国际证券投资、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危机等等。而金融学在经济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对较小范围内的经济进行预判,对价值进行评估等。总的来说,在目前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世界化的趋势下,金融学已经展现出非常强的作用。

二、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关系

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应该是两个十分紧密的学科,金融学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学科关系上,经济学属于一级学科,下一级是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第三级学科才是金融学等具体学科。在归属上,经济学属于社会学科,金融学通常属于商学。虽然起源相同,但是在逐渐发展中,两者展现出极大的不同。首先就是研究的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属于对系统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包括政治、社会、生活等,而金融学更加偏向于应用,针对金融市场的运作,以及公司金融的管理等方面。所以我认为这二者相辅相成,经济学研究如何使市场更有效、如何富国强民等,金融学则是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基础,金融学为投资研究风险等。不管经济学还是金融学,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这两者对经济领域做出的贡献。

三、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发展

不得不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在发展上逐渐靠拢。这两个学科都逐渐与其他的学科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学科本身的体系越来越庞大,研究内容越来越细致。但是对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思想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充分认识,对中国文化底蕴,生活发展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发展。因为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人们的思想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状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基于经济而产生的经济学与金融学要发展,也就需要我国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状态有足够的了解。

另外要加强原创性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这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方式,不得不说我国当前在这一块的发展十分的欠缺。最后要不断的回顾总结,回看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二三十年,我国经济走过的路途忐忑崎岖,但总算一步一步的走向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我们必须提取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与教训,西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才能不断地在经济学与金融学领域保持生机和活力,能够有力量向前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已经对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的相关概念、作用以及经济学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论证,希望本文所阐述的内容能够对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我国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乔家立.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

[2]费剑平,孙鸿敞.经济与金融前沿研究的新进展——评《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J].经济研究,2003(10):86.

[3]杨俊,李晓羽,张宗益.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6(02):24-34.

作者:王达

上一篇:金融证券论文范文下一篇:发表教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