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治理危机

2022-07-18

第一篇:网络舆情治理危机

网络舆情现状及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芜湖县人民检察院 彭永彪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主题词:网络舆情 现状 应对 策略 正文:

一、 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正以其自由、互动的独特性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1/4,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随后又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聊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网民在线直接对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民的大力肯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

近年社会热点事件,无论是“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还是内蒙古“最牛检察长”,都能看到网络言论的热情参与。诚然,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公众的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网络问政”、“网络议政”密切互动,正在将网络变成执政者思考与决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但是,网络言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借助互联网这一当前规模最宏大、尺度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几乎各种社会问题都可以暴露在网络上,形成利益诉求的第二落点。然而当网络话语的高度自制性、网络发布的匿名性、互动性,与网络舆论平台的平等、自由、免费这三大特点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凭空捏造式”曝光事件不断浮出水面,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公共权力决策,破坏公共权力形象。

2009年8月,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10多家知名网站转载。该帖详细罗列了河南新蔡县弥陀寺乡中心学校校长曹鑫9种“疯狂敛财手段”,还曝光了他在公开场合辱骂教师、向老师摊派招生任务等“恶劣行为”。后经新蔡县纪委和县教体局调查,上述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2009年12月,又一网帖火爆传播:兰州城市学院一名女生连同其男友,为了争抢自习室座位,挥刀砍向7名学生,致使4人死亡,3人正在住院治疗。后经警方调查,该帖所曝光的流血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两起事件均引起网络舆论高度关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去伪存真,获取最真实的民意正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如何避免这一公共舆论空间被人利用,人为制造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更是当前和今后迫切需要考虑和寻求对策的新课题。

二、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是必须建立检察机关网络宣传领导机制,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行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

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把检察宣传工作变成“硬任务”,力促宣传工作规范建设和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二是必须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一要建立通讯员队伍。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扇“窗口”,这扇“窗口”是检察机关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们通过这扇“窗口”才能更加了解检察机关是怎样为民办事,怎样公正办案。因此,通讯员队伍是检察机关打造自己品牌的关键。二要建立网评员队伍。网评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与本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网评员负责对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与信息上报。因此,网评员队伍是检察机关形象的守护神。

(二)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任何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征兆。基层检察院要在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在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监所、民行、控申等主要业务部门各明确一名副职作为涉检舆情信息员,对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可能诱发网络突发舆情的行为,及时向舆情工作办公室通报。舆情办公室同时安排专人采用关键词搜索和细致搜索的方式加强对目标网站、论坛的定时、全面的搜索,对涉及本院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三)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处臵机制。"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臵;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

(四)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基层检察院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详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与之相对的反应机制。这样一方面能有效甄别舆情线索性质,一方面也能科学地剔除虚假网络舆情的干扰。

(五)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管理,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第二篇:【论文】医院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

医院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

潞安集团总医院 靳伟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诚然,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开放、隐蔽等特性,一个很普通的医患争议,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就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危机事件。哈医大二附院的“天价住院费事件”、北大医院“治死北大教授事件”、南京“徐宝宝事件”、深圳儿童医院“天价手术费事件”……网络舆情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断激起的网络舆情漩涡已经向我们展现出当今网络舆论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在医患关系严峻的大环境下,涉医网络舆情危机已经对医院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并危及医院的声誉和正常医疗秩序。医院如何妥善应对涉医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涉医网络舆情危机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主要通过各类新闻评论、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QQ群、聚合新闻(RSS)、跟帖、电子邮件、新闻组和手机短信等形成并传播。

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事件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这些信息的“潮头”直接扑向事件当事方,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的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力度更强的社会反应,最终与事件当事方或事件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

涉医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并已经或可能对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及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涉及医疗安全和医患关系的舆情危机。

涉医网络舆情危机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对象的特定性,网络舆情的对象只能是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与医院相关的人或事;舆情的难控性,在网络媒体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一旦出现非理性的涉医网络舆情,欲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内容的失真性,任何事关医院或医务人员的一个细小的争议或事件,经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后,其传播的后果均可能与业已存在的事实有较大出入;评价的否定性,已经传播或正在传播的舆情是对于医院有关的人或事进行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后果的破坏性,危机爆发后,社会情绪往往一边倒,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力,若处理不当,对于医院社会形象有着强烈和深远的破坏性,并且影响到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危机的突发性,在网络环境下,涉医舆情危机的形成非常迅速,而且是突然发生的,其发展的趋势是不确定的,特别是一旦有涉及到医院的人和事在网络上出现,就会容易成为社会不良情绪激化、发泄的引爆点,形成网络舆情的热点,在网络空间中发酵再加上民众的一些非理性表达,就容易成为舆情危机发生的导火索;处置的紧迫性,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能量就会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就会急剧恶化,使医院遭受更大损失;发生的常态性,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涉医舆情在短时间内就会迅速传遍整个社会,对医院和相关当事人形成压力,甚至引起更多更大的危机。涉医网络舆情危机已经不再是非常态下的一种突发性事件,而成为经常性事件,呈现出常态性特征。

如何应对、引导、处置涉医舆情的方法:

应对舆情要引入三种理念即:“开放坦诚”,医院要通过网络这一便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了解民意,汇聚民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开门纳谏”,实事求是地应答网民的疑问。“掌握话语权”,掌握了媒体,就掌握了资源,掌握了舆论的引领权,也就是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因此,危机发生初期即使还没有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医院也要及时、客观地发布消息。条件许可的话,不妨设立危机事务网络发言人,确保相关信息权威性。“与媒体合作共赢”医院需要媒体支持,需要借助他们的传播力量向公众介绍自己的亮点,宣传自己的形象,同样,媒体对医院这座资源丰饶的新闻富矿,也抱着强烈的兴趣。医院要主动与媒体建立密切的沟通机制和信息会商、协调、反馈、新闻联席、新闻例会、主题新闻策划等制度,从而达成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实现合作与双赢。

引导舆情要遵循三个原则即: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涉医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情民意,体现了民众舆情,对于加强和改进医院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医疗机构,医院必须把关注民生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尊重公众知情权,关心网民的利益,不推卸责任。二公正公开,医院要迅速核查,快速公布,及时与公众对话,采取“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策略,说真话,立刻说,不乱说,化被动为主动,承诺调查事件真相,表明已采取和将采取的措施,把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正面报道上,控制事态,阻止谣言进一步网上扩散。三严谨慎重,坚持事实清楚、言之有据,切忌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对一些尚未清楚的事实,多看、多听、多问,少下结论,少推脱责任,更不能想当然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要注意措辞,表达准确,用语严谨,切忌随意发言,以免引起公众理解的偏差。

处置舆情要建立三个机制要注重:一抓牢“四个环节”,即网络舆情的产生并形成热点、舆情热点的膨胀扩大、舆情热点的波动变化、舆情热点的淡化消失。其中应对的最佳时机就是热点的形成并膨胀扩大这段时间。提前应对可能造成“推波助澜、无风起浪”的反作用力,在热点膨胀后应对则可能失去舆论主导权。二注重“四个要点”,其一,要把应对的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其二,要把化解问题的关键落在疏导上;其三,要针对自身问题引发的舆情危机严肃自查,不回避、不掩饰,以诚恳的态度和过硬的整改,获得公众的理解,有效化解危机;其四,对个别媒体误解、捏造和恶意中伤引发的危机要主动沟通,严正交涉,公布真相。三把握“四个灵活”,其一,灵活掌握介入时机。对已经形成热点的舆情要高调介入,全力应对,对于一些尚不明朗的话题,要秘密观察细心研判,低调介入冷处理,必要时可“制造”话题转移注意力;其二,灵活选择好应对角度。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予以正面引导,又不能直接将矛头引向自己;其三,灵活选择好恰当的时机。既要有利于舆情的引导,又要有利于事件后续调查处理,判断有利时机,适时接触;其四,灵活把握应对的态度。发表权威信息时要义正词严、有理有据、有礼有节,采取跟帖形式时要生动活泼。

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

舆情信息承载的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其形式可以是口头言论、书面文字,但是舆情引发的反应往往是动态的行为,比如群体性事件等。建立由宣传部门(如网管办)直接领导,各部门参加的舆情监管网络,在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当突发事件到来时,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这样,可以缩短相关部门的响应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应对处置,消除否面影响,减轻危害,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同时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做好涉医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引导工作,是新形势下医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做好涉医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和引导工作,不仅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还需要医院全院总动员。预防舆情危机必须从源头上做起,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医患关系,不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化解舆情危机。危机处理后,要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系统评估,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高医院应对涉医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第三篇: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臵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

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

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1、 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 “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是很大一部分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惯有态度。这种“弱者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也给地方政府的应对和处理带来了难度。

3、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实质还是网络传播活动,都带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4、暗含不确定负面性因素。由于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差异,各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都不会遵

循固定的模式,发展过程中都会暗含着各种不确定的负面因素。

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误区

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类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客观上决定各级政府和官员不能再沿用惯性思维去化解危机。但当前一些官员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结果把自己摆到了民意的对立面,事件越处理越被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一堵了之。在一些地方,网络舆情爆发后,官员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殊不知,网络传播点多面广,一删了之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如今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民意的晴雨表,党政领导干部无视或轻视网络,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

2、错失处置时机。山西“黑砖窑事件”由河南大河网首先发帖,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引起重视,短短几天就形成了舆论狂潮。事后有关领导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

3、重处置轻引导。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看来,网络舆情是千里之外的事,作为一级地方官员,只要把自己辖区内发生的事件处臵好就行了。但在无孔不入的网络面前,这样

的想法太幼稚。湖北省天门市发生城管殴人致死事件。尽管当地政府当晚就组织调查并进行处理,但事过几天才公布事件真相,致使不实传言通过网络炒作演变成社会舆论,引发上千人游行。

4、仓促发布结论。重视网上舆情需要严谨的态度。如果政府为应付而应对,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急于发布结论,转移舆论焦点,非但不利于舆情引导,还会引起群众的更多质疑和不满,进而成为网上舆论攻击对象。黑龙江省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发生垮塌致4人死亡。当地政府为平息事态仓促结论:“可能是一辆载重车严重超载,首先把桥梁压塌了。”然而一个多月后,专家组经过反复调查一致认为:导致桥梁垮塌的直接原因是3号墩基底局部被水冲刷脱空,承载力不足,基础沉降和位移,而不是什么车辆严重超载。

三、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

(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

1、高度重视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加强“舆论检查”。安排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的人员严密监看,收集整理有关的网络舆论。搜寻网络上新闻群组或是 BBS 上面是否有值得注意的相关议题。

2、敏锐判断网上有害信息,快速有效处置。快速查明最先刊登虚假的负面舆论媒体,及时与之进行沟通,要求对方删除相关的虚假负面消息。

3、创建本地网络舆论平台,强化网络把关。可以在本地主流媒体、民众关注的论坛上创建地方政府的舆情互动平台、反映平台、解释平台等,使出现的负面网络舆论能就地消化而不扩散到其他媒体。如淮安市纪委等有关部门在淮水安澜网站开设的阳光纪检等板块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民众的舆情在这些平台中得到表达,然后把关人员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最终达到舆情干预的目的。在把关中对负面舆论不能仅仅采用“删贴”等简单粗暴方式,否则会引起发帖人的反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要善待善引,互联网将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二)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制度

1、制定周密而详细的网络舆论应急预案。所谓网络舆论应急预案,是指根据预测,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制定的应急处臵方案,通常包括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等。

2、统一口径,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纵观几起全国性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往往与舆论对象的内部人员口径不一有关。因此,一旦负面网络舆论事件发生,立即启动新闻发言人机制,第一时间公开网络权威信息,统一舆论对象

单位内部思想和口径,一个声音对外,切莫出现杂音、噪音,以免“雪上加霜”再添乱。同时,由于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高效”与“贴近性”的特性,舆论对象要学会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

3、抓住“黄金时间”,把握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恰当时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提出“黄金四小时”原则,即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牢记及时性原则,把握舆论的“麦克风”。因此,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地方政府必须把握危机处理的恰当时机,及时地出台相应的网络公关策略,由此才能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做到快而不乱、游刃有余。

(三)营造网络主流强势舆论

1、加强与主流媒体的交流和合作,强化主流媒体引导。现在的新闻媒体虽然数量众多,但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和新闻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人们信赖的权威与优势。

2、培养网上舆论引导员,发挥网络评论员的积极作用。在相应的网站论坛上主动发布具有一定深度的正面贴文,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并针对网上负面贴文进行跟贴,在网上澄清事实、释疑解惑,消除负面影响。实践证明,网评人员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正如美国政府毫不讳言的:“白宫的日常新闻操作就是引导舆论”。

3、借助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在许多网站开辟的论坛中,一些网民凭借较高的自身素质(如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等),能够为论坛的辩论定下基调,最终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成为了论坛的版主、坛主——“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尤其要注意加强与这些网上“意见领袖”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利用他们的号召力来进行有效引导。

第四篇:当前网络涉税舆情的现状与危机应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信息往往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与此同时,网络涉税舆情不断增多,给税收宣传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引起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予以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

一、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网络舆论突发性强、敏感度高、影响力广

网络舆论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能迅速聚集人气,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甚至芝麻绿豆的小事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如近期湖南长沙发生的“7.30”国税爆炸案,笔者试着“百度一下”,有网页347000篇。互联网本身是个极度开放的平台,能最大地起到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不乏有人借网炒作、造假;有人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自然也有人利用网络“攻击”税收执法等等。笔者试着打开一些“7.30”国税爆炸案论坛网页,发现网络上涉及国税的舆论,大多属于负面舆论,其中的帖文多半缺乏事实根据,有的抓住一点夸大其词;有的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有的甚至造谣生事大肆宣泄其不满情绪。虽然犯罪嫌疑人刘赘衡被抓,警方也公布了作案动机,让谣言和不实的言论不攻自破,但还是有一些网民不太相信事实的真相。由于涉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很强,一般无法预计其发生时间,这也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难点之一。而且当前大多基层税务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很多涉税舆论帖子都是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发到论坛上去的,这给舆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舆情处理不当易造成局面被动

网络的舆论传播效果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对涉税舆情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近年来,网络舆情案件的频发,给税务部门的涉税舆情处理工作敲响了警钟。贵州“瓮安”事件、上海闸北袭警事件等,都有着类似的传播轨迹:首先在某一论坛或网络贴吧上出现事件的描述,随之被大量网友跟帖并转载,接着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予以报道,最后相关部门出面解决。在这里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推测,在事件借助网络传播的时候,相关部门是并不知情的,纵然存在知情的情况,也肯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相关部门真正地介入事件,并向公众公开解释,总是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动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之后。几乎所有的例子都说明,这一“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可谓是一败涂地,败的不单单是工作上的被动,而是把所有的舆论矛头全部引向了自己。

(三)舆情处理上存在“四怕”

一怕麻烦。一些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对涉税舆情苗头,往往麻痹大意,疏于引导,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管、不愿管,待到舆情危机形成后才仓促应战,才发现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贵州“瓮安”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训深刻,值得反思和总结。二怕曝光。表现在对涉税信息公开应答时,发布的内容不真实或避重就轻,试图“捂、盖、瞒”。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造成视听混淆,助长谣言泛滥,使原本清楚简单的事件变得模糊复杂,原本容易处理处置的变得十分困难,甚至引火烧身难以下台。如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当时网上网下要求公开真相的呼声非常强烈,而公安机关领导因惧怕曝光,几次发布的信息资料或前后不

一、或对一些实质性问题避而不谈,没能向社会坦诚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导致群众产生被欺骗感觉,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三怕媒体。一直以来,基层税务机关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过于谨慎,应对媒体时不积极主动,对记者敬而远之,生怕落入采访圈套,人为地将媒体与税务关系对立。这种状况在基层更加突出。由于定位上的偏颇,致使在一些敏感事件上,限制、躲避或拒绝媒体采访现象普遍存在。而在事实上,发生涉税事件,媒体最先想到的是从税务机

关求证信息的真实性,获取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这是最客观、最无可非议的,税务机关只要公正、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地应答,就能做到正确引导舆情,满足群众知情欲望。而税务机关如果对媒体“怕、拒、躲”,结果只能导致媒体无法求证、偏听偏信他人一面之词、报道不全面、不客观。四怕问责。舆情危机形成后,税务机关既要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又要面对上面的问责压力。一些领导处置起来怕这怕那,缩手缩脚,有的不冷静、不沉着,不能针对舆情特点,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有的自乱阵脚,别人不慌自己慌,该发布、不该发布的一齐发布,按倒葫芦起来瓢,导致舆论指责批评越发激烈。加之有的不反思自身过错,反而无端指责媒体,导致舆论对抗升级,舆情危机加剧。

二、涉税危机应对建议

(一)强化“三种认识”

一是强化引导化解意识。通过及时掌握各种涉税舆论信息,经过深入研判,一旦发现涉税舆情苗头后,第一时间进行引导,遏制负面炒作,最大限度地把涉税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强化合作共赢意识。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原则,与媒体建立信息会商、协调、反馈,新闻联席、新闻例会、主题新闻策划等制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主动引导媒体直接参与到涉税舆情引导中来。

三是强化化“危”为“机”意识。涉税舆情在给国税形象建设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要善于化“危”为“机”。对情况属实、严重影响国税形象的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新闻媒体表明严肃查处、绝不护短的决心,争取各界理解,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国税执法为民、勇于负责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立场鲜明,特别是在应对公众、媒体中把握好自身的态度,包括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受害者利益、坦诚面对问题以及积极承担责任等。

二是必须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做到快速反应。在处理涉税舆情中要坚持“谣言止于公开”,迅速核查,快速反应,及时与公众形成对话,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信息报道之上。

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分寸得当。在媒体及公众面前,既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又要注意保密,特别是有关侦察方法、手段等涉密、涉私以及其他重要情况,不能公布,不能全说。

(三)建立完善三个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涉税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做好网上巡查,对通信群组、网站、论坛、博客、播客等实时监控。尤其是要对本地网站、论坛和网民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排查一批人气高、诉求多的重点网站和论坛。一旦发现涉税舆情,应迅速上报并跟踪了解,及早应对。要定期研判舆情,列出隐患,避免工作落后造成舆情高峰。对一定时期内国税工作和队伍建设容易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作好评估,提出建议,防止引发炒作。

二要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队伍。一旦发生重大涉税舆情,即启动响应预案开展处置。组建舆情监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并配备1名信访专干兼职舆情处置人员。

三要建立完善党政有关部门联动机制。要与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联动,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联系。遇到重大涉税舆情,应及时向党委、政府及上级国税机关请示、报告。主动与主流媒体和网站沟通联系,听取媒体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争取获得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四)做好三个宣传

一是开拓“网络”宣传。当前,省市(州)局及部分县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外网,能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国税服务。但更要做到政务公开,及时更新外网信息;

及时发布税收政策,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二是加强“传媒”宣传。如在近期开展的街道市场个体工商户税收秩序清理工作中,北湖区局先后在郴州电视台黄金时段《天天播报》和《郴州日报》向区内纳税人打出清理整顿公告;向各市场纳税人发放宣传资料200份,张贴清理整顿公告100份,并与区委宣传部在各级媒体发表相关信息10余篇,强化清理整顿的社会面宣传,浓厚市场清理整顿的宣传氛围,积极引导舆情正确对待清理整顿工作。

(三)引导负面信息转向正面宣传。一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指定专人担任互联网舆情引导人,根据舆情类别,会同内部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及时做好网络答复、正面引导、澄清事实等工作。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宣传国税系统的正面形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北湖区国税局)

第五篇: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郭彩云

摘要: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民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来表达观点,因此带来的网络舆情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如何在网络舆情危机面前应对自如成了当前政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建立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运用微博辟谣两种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网络舆情危机

Mechanisms for Responding to Network Public Sentiment Crisis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GUO CAIYUN

(School of Politic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UESTC,Chengdu Sichuan,611731)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Chinese Internet users, Internet users more and more inclined to use the network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s a consequence it brings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How to deal with it smoothly in the fa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risis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faced by the current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us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crisis, and proposed to establish two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They ar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mechanisms and the use of microblogging rumor. Key words:asymmetric informationInternet public opinionCrisis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互联网日益成为民众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一方面表明网络舆情的传播力量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重视的程度,另一方面则表明构建科学的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作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作出评价,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和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1.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网民基于自身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对于事件的认同判定,并在网民的互动中趋同和分化,分享知识和经验,组建和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形成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互联网为民众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公共领域”,主要以跟帖、论坛、聊天室、博客和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实现,近两年来,微博受到青睐并发挥出显著的威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

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可以说,愈来愈多的民众通过互联网来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情绪、态度和意见,通过网络舆情来表达认同和利益诉求,乃至寻求帮助。因此,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特殊规律和剖析网络舆情的本质,认识网络舆情危机的实质,无论对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2.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近两年网络热点事件爆发频繁,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平台成为舆情爆发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已成为反映现实社会发展状况的新兴媒体。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09年发生的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就有23 件,约占事件总数的30%。传统媒体由于从新闻采集到出版发行之间的诸多环节会造成信息延迟,同时存在信息发布审核方面的种种顾虑而造成对现实事件报道的反应迟钝,使互联网成为网民的“自媒体”平台,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引发现实热点事件的主要来源。

(2)网络舆情突出反映社会热点问题

我国的发展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期间,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加剧,致使突发性热点事件处于高发势头。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众的表达意愿和民主意识不断加强,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媒体平台,发布热点事件,关注热点问题,交流意见,凝聚共识。通过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近两年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统计,可以看到不论是药家鑫案件、杭州市飙车案,还是李刚之子校园撞人案、郭美美炫富案、陕西7月孕妇被强制引产等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均突出反映了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现实热点问题。

(3)网络舆情挑战政府应对能力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政府管理类事件所占数量最多,通过对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的热点排名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就有15件,其中负面事件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直接影响了政府及领导干部的形象。另一方面,目前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经验还不足,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中,容易导致舆情态势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增加了危机治理的复杂度,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4)网络舆情载体形式多样化趋势

进入WEB2.0时代后,广大网民成为网络信息发布的主体,为适应网络平台新主体信息沟通的需要,网络媒体的形式开始从一些主流媒体网站例如人民网、搜狐、雅虎、新浪等逐步扩大为各类BBS论坛,例如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红网社区、猫扑论坛等。网民通过BBS平台畅所欲言,同时在某一共同话题的公共空间内展开互动交流,此时的话题内容往往是围绕事件本身,通过跟帖回复的方式,发表简短的意见感想。随后个人博客兴起,为网民个人建立起互联网上的独立言论空间,出于对自身博客点击率和知名度的追求,博客激发了网民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博文不论是文字数量还是理性分析层面相对于原来的BBS 论坛形式均有较大地提升。近两年,又出现了播客、微博客、社交网站等新兴网络服务。博客网

站提供了网民上传个人实时拍摄或是自编自导自演视频资料的网络途径,从而实现了多媒体网络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微博即微型博客,博文内容一般限制在140字以内。微博带来的更大社会震动,在于通过微博平台与手机等无线终端信息双向传输的无缝集成,能够形成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更新频率,加强了网上网下的互动程度。微博之后,由于人际交往的需要,网民开始出现群体化趋势,比个人力量更强大、话语更有效的“网络社群”开始出现,例如人人网、开心网以及QQ群组等。在网络社群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以现实社会中的关系为基础,虽然目前国内社交网站的主要作用是娱乐与交友,较少介入社会公共事务,但由于其成员在组织上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未来的突发事件中,网络社群很可能成为继微博之后的又一种影响力极强的传播工具。

(5)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性加强

网络媒体对于热点事件的信息发布、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更新频度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及其职业记者的采访报道实力又是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当前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为补充。传统媒体在网络上捕捉热点事件,开设网上爆料台,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继而跟进采访事件的前因后果,追踪报道事件的发展态势,已成为传统媒体必要的运作形式。通过网上爆料,进而由传统媒体介入调查,进行事件深入采访和挖掘,能够提高公众可信度,同时更容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现实事件的迅速解决。体制内传统媒体,包括各级党报、电视台,它们关注和回应网络舆论,可以表达政府改进公共管理的诚意,对突发事件的解决经常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传统媒体的介入在突发事件的演进过程中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探讨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现象由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尔洛夫在1970年代发表著名著作《柠檬市场》作了进一步阐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于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及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传统经济学认为,价格凝结了所有的市场信息,它的获得不需要成本,因而能够为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自由运用,这样,市场参与者就具有了市场运行的完全信息。信息经济学认为,价格是在搜寻中获得的,是以付出成本为代价的。因而,信息是不完全的。这就决定了竞争是不完全的,决策个体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私人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概括为两点:(1)、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2)、交易双方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上称为委托——代理关系,其中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而处于信息劣势的相对方称为委托人。委托——代理关系本质上是市场参加者之间按信息差别的一种社会契约形式。非对称信息指某些行为人拥有但另一些行为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可以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和非对称发生的时间这两个角度划分。非对称信息的内容可能是某些市场参与者的行动,也可以是知识或信息。不可观测的行动称为隐藏行动,如保险公司不知道财产投保人对保险财产所做的防盗措施、股东不知道经理的工作努力程度等;不可观测的信息(知识)称为隐藏信息或知识,如保险公司不知道投保人的健康状况、买者不清楚产品的质量等。从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看,它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前称为事前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后称为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如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的了解、应聘者和招聘单位对对方的了解等;事

后信息不对称如股东不知道经理的工作努力程度和经理做出的经营决策。

2、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人们现在处于一片信息的海洋之中,然而这片信息海洋中大量的信息是垃圾信息或者冗余信息,不仅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且极大地妨碍了自己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即使搜索引擎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要想准确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依然十分困难。这就带来了一种新的信息不对称局面。而网络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强化了这一新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在网络媒体上,由于“把关人”的缺位和匿名传播,使得任何人可以就任何话题发言,导致各种垃圾言论层出不穷。一部分网民认为网络应该是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由土地,他们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却拒绝担负相应的责任,而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又给他们的这种行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这使得在网络舆论中,各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言论铺天盖地,各种诽谤性的、攻击性的语言层出不穷。这无数的垃圾言论、粗俗言词构成了网络信息中的很大一部分,严重阻碍了网民的信息获取和社会认知。网民处于这种舆论包围之中,要想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困难重重。由于网络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控制机制,通过舆论这种控制机制,一个利益群体可以动员群众按照其目标行动。因此,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当中,各个利益群体都在发挥影响,而各个利益群体的“意见领袖”一般成为舆论的发动者和指挥者。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舆论方向,动员网民为其利益服务,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往往会故意隐瞒某些不真实信息。这是对信息价值的严重损害。而网民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对事实真相加以了解,往往成为各个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利用的工具。而真正具有理性、具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又由于网络舆论的强制性压迫而无法表达出来,或者无法被网民接触到。结果网民接触到的往往是一些耸动性的、容易激发其情绪反应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往往是某些利益群体和“意见领袖”为了某种目的而加工过的,其目的往往就是为了获得舆论关注,从而达到自身的各种目的。而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又促进了这种虚假信息的不断泛滥。信息不对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网络信息传播舆论化带来的大量垃圾信息和各种利益群体有目的的信息操纵,使得网民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要经过大量的筛选、甄别、辨认、检验,这些将大大增加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信息不对称的第二个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到大众对于社会的准确认知。网络舆论带来的各种耸动性言论、宣泄性语言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进入“舆论的狂欢”,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而被加工和操纵的信息更是会构建一个与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差异的信息环境,从而影响到网民对于社会的准确认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第三个后果,是权力的重新分配。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使得那些能够熟练操纵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和利益群体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网络中“注意力”和“影响力”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带来各种利益,而那些处于弱势的利益群体则不仅其声音无法被人听到,而且由于网络舆论化中的非理性因素和情绪化冲动,他们往往会受到各种猛烈的攻击和谩骂,最后常常是在居于强势地位的舆论下变得沉默。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之所以越来越明显,其背后所带来的利益和权力,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是我们必须认真关注的一个问题,舆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机制,对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形式的不断变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它的分析和研究,将随之不断更新和深化。

3、应对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导控机制

舆论学认为,公众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这是建立网络舆情导控机制的原因所在。而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则是,无论是网民还是现实中的个体,不可能无条件地接受所有的网络信息,相反,都倾向于接受的信息来源是权威性、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信息。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正面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围绕舆情热点,针对性披露信息,让正确、科学、权威、符合公众利益的信息占据主导地位。具体来说,一是强化信息公开透明,突出“第一时间”意识,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进行信息揭示,减少网民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二是注重“意见领袖”的积极导引作用,以强化主流言论,消解非主流言论。

(2)运用微博辟谣 鼓励一些网站运营方、民间机构和专业人士行动起来,借助调查研究和专业知识,甄别网上流传信息,以微博账户进行“辟谣”,为某些情绪化的舆论热点降温,让意气风发的“意见领袖”发声时多一份谨慎。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场应该形成这样的制衡和对冲机制。2011年5月18日,互联网成立了微博“辟谣联盟”。新浪网在2011年年末设立了“微博辟谣”官方账户,现已发布越250条辟谣信息,粉丝62万个。新浪辟谣小组每天收到的求证和举报信息过百条。忙的时候甚至需要30多个人同时工作。造谣者被证伪后将暂停发帖和“被关注”功能。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正面的引导网民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的缓解网络舆情危机。

参考文献

[1]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2012-01.

[2] 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3] 邹甜甜.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影响研究

[4] 何媛媛.不对称信息下团体贷款对信贷市场效率改进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60-61.

[5] 刘丽丽,陈晨,兰月新. 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

(5):22-24.

[6] 陈远,倪超群,邹晶.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评述[J].图书情报,2008,(3):70-75.

[7] 李政.网络危机传播研究综述[J].科技传播,2010,(21):8-9.

[8] 张品良.网络虚拟社会环境下的舆论危机管理[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09-114.

[9] 梅松. 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 汤志伟,陈萌.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2):82-83.

[11] 魏玖长, 赵定涛. 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12):1782-1785.

上一篇:物流知识实习心得下一篇:物流信息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