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问题探究——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为例

2022-09-11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在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问卷调查中,62.08%受访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仅是简单了解,只有不足10%的人有过深入研究,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解程度仍然停留在听说过的状态,尤其体现出低年级严重化的现象,多数同学仍习惯于高中时代的被动教育模式,缺乏独立设置目标的自主性,不具备独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而这种规划意识的缺失直接体现于学生自身迷茫、不适应的心理现象与状态,这也为后续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2)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在调查采访中,近60%的受访学生表示目前的职业目标设置较为模糊,19.38%的学生表示目标设置不明确,且这种目标的模糊性并没有伴随年级的递增而有明显好转,大一到大三的受访学生中,选择目标模糊的同学比例仍维持在各年级人数的50%-60%,各高年级的大学生虽然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会产生了自我想法,但多半是模糊不清的,只是明确了今后要发展的方向,而制定规划的具体原因动机、后续实施步骤及需要完成的配套工作往往没有进行清晰思考,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存在但模糊,这种非明确性的意识存在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把控,不仅不会形成有效的职业指导作用,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恶性影响,对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形成产生负面作用[2]。(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滞后。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角度来讲,职业生涯规划的树立时间应是宜早不宜晚,但经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学生对时间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仅有17.92%的学生认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好时间是大一年级,46.67%和31.67%的学生认为是大二和大三年级,更有部分学生认为树立明确职业意识的时间应是大四阶段,甚至是在临近毕业的时期,这种在感受到找工作及毕业的压力后,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思考的行为在时间效率上已经严重滞后,职业规划的成熟度与满意度也不会尽如人意,从长远角度来看,较晚的意识规划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4)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空化。生涯规划意识只是一种认知意识形态,其作用的发挥在于指导实际行动的开展,缺少了具体行动的规划意识只是纸上谈兵。采访中,51.25%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会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进行规划,在空余时间最多进行的活动是休闲娱乐与发展个人兴趣,多数学生的实际行动往往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并不相符,只是将生涯规划停留在了思想领域,而没有采取行动将其变为现实,将这种规划意识空化而没有实化。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问题分析

在上述部分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产生到执行均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意识缺失、模糊、滞后及空化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困难。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

职业的成功,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产生、发展及实现的根本因素,是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重要内因。

1. 自我认知的先天性不足

传统教育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中,学生所经历的都是“做”的教育,即老师让做什么便做什么,缺少自我的认知思考,即“想”的教育,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不善于进行自我思索及目标的自我制定。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会磨灭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能力,丧失自身规划意识,只会听从或跟随外界的要求及行动,这种先天性的认知不足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方面存在不足的罪魁祸首。

2. 自我控制力的阶段性缺乏

大学生应是一个具备高度自制能力的群体,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应是大学教育中的必修课,然而广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在没有高考及父母叮嘱的压力后,便彻底的放纵了自己,太过自由的生活所带来的往往是陷入歧途,沉迷于当前的享受而缺乏对未来的细致思考,缺乏有效的行动力,其所面临的情况越严峻则越懒于思考,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恶性循环,丧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动力。

(二)学校职业教育缺乏实效性

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实现大学生职业成功的重要外在支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规划意识,诊断、甄别学生规划意识的价值取向性等均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完成的课题,是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重要外因。

1. 职业生涯教育的低重视性

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已提出多年,但各高校的实施程度仍然参差不齐,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将此项教学内容完全重视起来,敷衍式的工作方式仍然存在,不能起到足够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低成本的投入性也让相关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多数高校师资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指导能力,有心但无力现象比较普遍,不能起到足够的引导性作用;相关师资的指导积极性不高,缺乏绩效奖励、课程要求等措施内容的刺激,很难使广大师资力量真正投入到职业生涯的指导过程中。

2. 职业生涯教育的低效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且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是大班授课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在现代技术愈加发达的形势下已经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与趣味性;同时该项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性课程相比,其不适合传统的课堂模式与教学,该课程内容更多需要学生的自我参与与感悟。但从客观现实来讲,绝大多数高校目前仍然没有摆脱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费力不讨好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提升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路径探索

(1)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自我思考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目的,只有学生自身意识到该项内容的重要性,才能够使职业生涯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要频繁强调意识的重要性,通过耳濡目染来改变大学生自身的思考惰性与认知不足,用循序渐进的不间断强化的方式,唤醒职业生涯规划的潜在意识。(2)强化家庭氛围感染性。家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起着比学校还要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家庭氛围会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从一定角度上讲,学生对于家长的信任程度往往要高于学校教师,因此来自家庭的教育引导作用会更具实效性,广大父母需要明确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尽早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要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弥补家长在引导过程中的能力与知识的不足,同时避免过度主观化的指导意见,与学生自我认知相融合,共同为学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树立创造环境支撑。(3)强化课程教育有效性。(1)变革课程教育方式。要改变传统课堂教育的单调性与乏味性,更多的进行引导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尝试,通过参与式的学习形式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获取。积极进行小容量教学班集体的尝试,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为每位学生设置不同的教育方案,使引导帮扶工作更具实际意义。(2)强化日常引导工作。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树立,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明确与实施,专业课的教育及日常生活管理的监督引导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堂之外的又一重要方式,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构建全方面的引导监督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延伸到其他形式的学习与生活中,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树立与发展。(3)开展形式多样的引导性活动。新颖多彩的活动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过程中,应多进行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竞赛等多形式的非课堂行为,通过参加此类活动,通过观察他人的成功经验引起自身的共鸣,从而唤起自身潜在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其真正发挥出有效性。

摘要:伴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形势的不断加剧,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梳理与解决,不断强化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生涯规划意识缺失、模糊、滞后等问题在当前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显现明显,本文将着重对此进行探讨,并从学生个人、学校教育及家庭氛围等方面提出解决性措施,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杜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7):7-8.

[2] 王兴国,张聚华,王麒凯,熊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05):144-147.

[3] 范兆忠,张海攀,魏跃堂.HTML5与Css3在网页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5,(15):32.

上一篇:浅谈中学体育课中的趣味性教学下一篇:快速阅读的技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