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

2022-09-10

民族民间音乐是国内涉及音乐专业教育高校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同时它也是学生们认识、了解和学习优秀民间音乐的重要窗口。然而现今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高校音乐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的需求。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应满足于现状, 而要进行实践教学的新探索。

一、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1、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枯燥欠缺

当前, 国内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局限, 多集中于民间戏曲、歌舞、器乐、说唱这传统音乐的四大门类, 鲜少创新。只有个别高校会添补一些如少数民族音乐、宗教音乐[1]等音乐品种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的枯燥和雷同极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效果不尽人意。同时几十年来,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领域几乎没有一部统一、权威的教材, 更没有一套广为奉行的教学大纲, 这片课程教学中的盲区, 也是影响教学收效的重要因素。

2、教学流程和形式的单调呆板

在国内高校, 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学习一般为时两年, 而学习进程也遵循民歌入手, 民间说唱、戏曲、器乐、歌舞逐步深入的步骤, 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动。而这门课的授课模式也多采取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灌输式教学:首先引入音乐品种, 理论讲解为先, 然后优秀作品欣赏, 其间辅助以学生摘抄笔记、课堂小练习等, 最后学生机械地跟唱音乐作品中的典型片段。教学流程的单调和教学形式的呆板, 极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很难想象这样“消极被动”的课堂能走出什么音乐大家?

3、教学师资和手段的单一落伍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高要求:一方面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兼备, 同时对于各门各派、风格迥异的音乐品种, 教师要有独到的理解、领悟并示范演唱的能力。而当下, 众多高校的师资并未达标, 这些岗位多是由一些主修理论、发声、器乐的老师来兼任。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如若领军人物都不够专业和与时俱进, 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此外, 教学手段的单一也制约了课程质量。课堂往往是一只粉笔、一台录音装备, 多媒体手段的空缺,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流于表面, 缺乏整体性和深入性。

二、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直以来, 高校的课程教学多停留在老师传授、学生接收的阶段, 而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出发,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并不适合民族民间音乐这块可听、可视、可唱[2]的鲜活土壤。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高校要加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1、课堂教学

1) 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化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和独特性鼓励了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元。民族民间音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秀场, 而是师生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因此, 纯粹的理论灌输已经不再适用于这片鲜活的土壤, 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首先, 课程性质的可听、可视和可唱就呼应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 从文字图片, 到音频影像,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中生动直观的展示, 学生们能清晰地把握教学内容。同时, 民族民间音乐的课堂还一改以往刻板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仲裁者, 而成为学生们的伙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给予指导和建议。热烈的交流讨论也一改以往沉寂的课堂氛围, 学生们将以更好地姿态融入课堂。

2) 教学过程竞争合作化

传统的教学过程非常单一。课堂上教师理论讲解, 学生听、摘抄笔记、跟唱老师筛选出的代表段落, 学期结束则以常规的期终考试来为他们的学习成果做出裁决, 毫无创新可言。为了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民族民间音乐的课堂应鼓励并引导学生之间的竞争合作,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角。具体而言, 教师在开始某一课程之前, 先布置相关内容的课下预习, 学生需要主动查阅资料, 对将学内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并积极进行团队合作, 以便进行课堂展示。而课上环节也是学生们展现风采的舞台, 小组成员之间紧密配合, 而各小组之间则展开激烈的“厮杀”, 教师站在一个欣赏者和总结者的位置上, 对表现优异的同学予以表彰, 而对表现欠佳的同学提出建议并给予鼓励。当然, 学生表现的优劣不仅仅体现在单方面的课堂展示, 教师还应该综合考虑团队合作的默契程度, 参考学生以往表现等, 从而作出公正的评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而在这种竞争合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能被更充分地激发出来。

2、课外学习

课堂上的分享交流学习固然能提升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素养, 但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一门重实践的学科, 单纯的理论滋养是不够的, 学生们还要深入到课外学习生活中汲取养分。带领学生参与田野作业, 亲身感受纯正的音乐氛围, 或将民间艺人、学术大家等拥有资深造诣的人们请进课堂、言传身教, 都能让学生在课内学习之余, 更近距离地领略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1) 走出去——采风学习、田野作业

民族民间音乐, 顾名思义, 集大成于真实的民间生活。所以,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3], 走向民间, 接触那些真正鲜活的民间艺人, 亲身感受民间音乐的表演, 不失为领略其精髓的绝佳途径。组织学生到代表性音乐品种的发祥地采风学习, 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气息。通过田野调查, 与那些有着深厚造诣的民间老艺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历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感受艺术之中的人文魅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苏娜丹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告诉我, 我会忘记;做给我看, 我会记住;而让我参加, 我就会完全理解。”从这位大家的话中, 我们也不难领会到参与、实践的重要意义。通过田野学习, 学生们能够走进民族民间音乐身后的世界, 并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对于今后的学习理解同样大有裨益。采风归来,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田野成果进行考核, 通过撰写调查报告, 采风感受等来深化理解。

2) 引进来——本土艺人、专家学者进课堂

在高校中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程, 不仅是为了向学生普及浅层次的专业知识, 更旨在切实为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因而除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接触原生态的民间音乐环境, 高校也应该经常性地组织校内交流学习活动, 将技艺精湛、强于实践的业界人士和造诣深厚、精于理论的专家学者请到课堂中来, 分享自己的切身体验或研究成果, 给学生一些更为专业、更加实用的指导训练。同时通过与民间艺术家、专家学者的面对面交流, 学生能更深切的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本质和内涵。业界人士和学界权威的光临, 带来实务与理论方面的双重滋养, 这也正是高校课堂中无法企及的稀缺的学习资源。总之, 学生在深入领会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 又极大地拓宽了视野。这对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学习过程少走弯路等都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了解、学习中国优秀民间音乐的重要窗口, 通过高校课程的学习, 他们将了解到民间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因而课程教学的优劣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收效, 进而影响其日后表现。对于这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升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当务之急。要找到适宜该课程独特的教学方法, 高校仍要不断探索。

摘要: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在我国音乐专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这种课程教学形态的发展面临着困境, 并亟待改革创新。基于此, 本文主要从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现状及实践教学研究两个方面具体论述。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苏春敏.高师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之我见[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148-150.

[2] 夏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晋中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 2015, 01:190-191.

上一篇:基于肤色区别——中国与欧美地区服装色彩选择浅析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卓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