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学习在“指尖”间悄然进行

2022-09-10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 活动是连接主题的桥梁。”大量实践研究证明,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学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而且会帮助学生顺利建构知识, 不断提高能力。动手操作, 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来理清思路、掌握算理, 进而提升思维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因此, 我们要关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操作, 突出有效的指导。那么, 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操作前, 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的动手操作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与指导。由于学生的年龄小, 他们的操作经验会比较少, 这时候很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1、指导学生做好操作前的准备。

课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操作前的准备, 包括材料准备、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等。有时, 一些学生会忘记带操作的学具, 此时教师也应准备一些学具, 保证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温度》这一课, 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 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 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其实, 关于温度学生在广播、电视中已经接触的很多了, 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充分了解学生对温度的认识程度, 对上好这堂课很有帮助。所以, 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了一次有关温度的小调查:了解全国部分城市的温度, 并收集有关温度的小知识。这样, 学生在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上课时, 对“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这个操作环节, 学生就得心应手了。

2、让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 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 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高操作的效率。

如教学《年月日》, 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年历卡, 记录每个月的天数。第一次上课, 我就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卡, 进行记录, 结果发现, 过去了好长时间, 学生都没有完成。后来, 我才了解到, 好多学生是不会看, 不知道一个月里的数字几就是几天, 而且受到印刷的影响, 有些月份的后面几天的数字是很小的, 都漏看了。因此, 第二次上课, 在操作前我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 (1) 记录自己年历卡的年份。 (2) 记录每个月的天数:看每个月的数写到几为止, 就是几天。 (3) 特别提醒:有些天数会跟同学们捉迷藏, 你要睁大眼睛找哟!有了这些要求,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记录。

二、操作时, 统筹操作活动

受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 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常常有困惑之处, 或不懂操作要领, 或在操作过程中看不清实质, 理不清头绪。教师要审时度势, 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提升操作的效果。

第一, 协调操作活动。学生在操作探索过程中, 经常只注意操作活动本身而看不到数学实质, 或者只看到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操作的过程等。因此, 在学生操作时, 教师必须注意协调操作活动, 帮助他们排除干扰, 明确观察重点, 协调观察与操作、操作与记录、操作与汇报等的关系, 从而让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领悟。另外, 协调操作活动还包括根据操作的不同特点, 安排各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协调某些操作材料的使用等。

第二, 明确操作目标。任何高效的操作, 无不源于明确的操作目标的指引。由于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不持久等原因, 他们常常对操作物的其他因素产生兴趣, 如学具色彩、形状以及大小, 而影响问题探究的实质。鉴于此, 教师在每次操作活动之前, 应明确告诉学生操作目标, 然后放手让他们去操作。操作目的明确, 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充分发挥操作的功能。

第三, 给予必要指导。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让学生借助学具推导三角形内角和。学生拿剪刀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摆, 结果有相当多的学生所拼的角不是平角, 很茫然。这时, 我进行了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为什么你们无法将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学生讨论后发现, 原来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后, 得到三个或四个三角形, 很容易拼错角。教师追问:“怎样才能清楚的找出原来的三个角呢?”学生交流后, 想到了以下方法:剪前将原来的三个角做记号, 剪下后将三个有标记的角拼起来;用手撕下三角形的三个角, 再拼起来。强调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自主性, 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三、操作后, 引发学生思考

动手操作的过程, 不仅是学生发现知识、掌握技巧的过程, 而且是他们充分思考、智慧碰撞、认识升华的过程。简短的操作活动会在几分钟内完成, 但它带给学生的影响却会是久远的。在每次操作活动结束后, 教师应关注操作带来的思考, 引发学生反思操作结果、分析操作成败的原因、寻找操作成果的“幕后故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让学生不断总结操作经验, 发现更为丰富的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 提升了操作的内涵。

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9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4根还余1根, 从而引出有余数除法。在新课结束前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当学生难以回答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为什么只余1根, 不余更多呢?学生通过回顾思考得出:如果余数比除数大, 还可以再分, 只有余数比除数小, 才不能再分, 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再引导学生回忆是怎么解决的, 让学生说出可以把这些图形变成以前学过的哪些图形, 教师相机板书:

这种数学思维方式的反思会对学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解决问题。

摘要: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其认知活动往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方式、载体进行。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我们要关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操作, 突出有效的指导。本文就操作前的准备, 操作时的统筹, 操作后的思考三方面, 对操作活动的有效指导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数学学习,实践操作,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 《教学月刊》浙江教育学院, 2009.06.

[2] 《福建教育》2009.06.

上一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之我见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