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复活有感600字

2022-07-31

第一篇:读复活有感600字

读《复活》有感

十九世纪末,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一起成为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

这部作品中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由一个有思想的青年变为堕落的青年,生活放荡,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但他们身上的善良品性并未完全泯灭,后来知错悔改,揭露批判贵族地 主阶级的罪恶。

涅赫柳多夫的多面性格

涅赫柳多夫出身贵族,身上有着贵族阔少的劣性,他诱奸了天真纯洁的农奴少女玛斯洛娃,从此把她堆入堕落与不幸的深渊。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恶行,而且是贵族阶级对他影响的结果。他并非天性如此,他本来是一个纯洁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坏毛病,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纸醉金迷,放荡荒唐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促使他去损害玛斯洛娃。因此,他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这是他性格的一方面。 他由于青年时代受过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个人身上的善良品质也没有完全泯灭,加上他有寻根究底的好思索的性格,使他和别人的纨绔子弟多少有些不同。他过了时间的荒淫生活,他并未悔改,仍在堕落中。但他十年后尖刀玛斯洛娃时,他被她的悲惨遭遇震惊,产生了忏悔之心。他对之前对玛斯洛娃的错误行为感到惭愧,承认自己“犯了罪”。他想为自己以前的错误行为做出弥补,决定替被冤枉判刑的玛斯洛娃上诉申冤,借此挽救她,也为自己赎罪。当然,玛斯洛娃说:“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拯救你自己。”这句话并非玛斯洛娃一时情急之下的口不择言,而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涅赫柳多夫为救她而处处走关系也是为了让自己好多一点,免受心灵的煎熬。玛斯洛娃在知道涅赫柳多夫坚决不离开他时,她坚决持反对态度,回到监狱后他陷入了沉思,“她的心里在进行一种痛苦的活动。涅赫斯娃对她所说的那些话,把她引到她受过苦的那个世界里去了,而她不了解那个世界,痛苦后,早已从那里面走出来了。现在她已经不能再原来那样忘掉一切,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可是清楚地记忆过去的事而生活下去,又未免太痛苦。”玛斯洛娃从以前的天真活泼,纯洁的姑娘变后从事卑劣工作的妓女,她早已回不到原先的那个快乐单纯地生活了,现在的世界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但她的思想并未完全逆变,虽身在监狱,但仍处于那种低级生活中。涅赫柳多夫为了赎罪,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他决定和玛斯洛娃结婚,这种但方面决定的婚姻并不是以爱为基础,而是以涅赫柳多夫的赎罪心理为基础的。这种婚姻若成为现实,注定不会得到幸福。玛斯洛娃拒绝涅赫柳多夫的提议是明智的选择,毕竟她和涅赫柳多夫并非同一世界的人,勉强进入他的世界,对她来说是不会有幸福的。 一.涅赫柳多父的自私品性

玛斯洛娃与年轻时代的涅赫柳多夫相互吸引,相互倾慕,涅赫柳多夫在对玛斯洛娃产生错误想法时,他对她的真实的爱情的声音,虽然微弱,可是毕竟响起来了,正在对他述说她,述说她的爱情,述说她的生活。然而,另外一个声音却在说:注意,你要错过你自己的享乐,你自己的幸福罢了。这第二个声音盖过了第一个声音。他当时想的只有他自己的享乐,而丝毫没有考虑到会给玛斯洛娃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对玛斯洛娃的感情由纯真到占有欲,变得罪恶。后来玛斯洛娃的悲惨遭遇也正是涅赫柳多夫带来的。他没有考虑到。在他占有她的身子后,他是否应该对她负责。他当时想到的只有一逞兽欲,完全忽视了她的想法,也未为她以后的生活着想。在发生这件事情后,玛斯洛娃的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想回到原来的天真快乐的生活已不可能。

他甚至没有感到害臊,他凭马特廖娜,帕夫洛夫娜的脸色看得出她在责难他,明白她对他的责难是对的,知道他自己做的事恶劣,然而兽性的感情已经从他往日对他的优美的爱情下面挣脱出来,控制住他,独自称霸,不承认其他的任何感情罢了。他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变成荒淫的青年军官。当他再次见到天真可爱的少女玛斯洛娃时,他对她的感情不是从前的单纯的喜欢,而是带有占有欲的喜欢,希望自己能得到她。而他确实那样做了,想方设法地满足自己的那种感情。 二.蘖赫柳多夫的利己本性

他的思想已发生很大变化,他的行为都要有利于他自己。原先他认为他的精神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我,如今他却认为他那种健康而活跃的兽性的我才是他自己了。他不再是从前那个将自己的田地分给了农民的有为青年了,而变成了现在的挥霍无度,由原来的不需要钱用到后来的为了钱常常跟母亲办不愉快的交涉。他需要大笔的钱供他挥霍。这时,他的思想已变得消极,逐渐向个人主义发展。 他的品性发生很大变化,因为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的这种思想由于他的懒惰,因为他认为如果相信自己,生活下去就会过于困难:相信自己,就得亲自解决一切问题,而那种解决总是不利于他那种追求轻松快乐的兽性的我,而且几乎总是同它抵触,至于相信别人,那就任什么问题都不需要解决,一切问题早已解决好的。而且那种解决总是同精神的我抵触而有利于兽性的我。他选择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也是认为这是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他认为相信别人可以让自己少解决很多事,有利于他那种兽性的满足。他相信自己,就总是遭到人们的责难,而他相信别人,倒会博得他四周的人们的赞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个极度爱慕虚荣的人。他选择相信别人是因为他认为相信别人可以免遭责难,更可以获得别人对他的好评。显然,这是利己的私心在作祟。

涅赫柳多夫在诱奸玛斯洛娃后,“有两种心情在他的灵魂里激荡着,相持不下;一种是兽性的爱情所留下的烈火般的色情的回忆,虽然这种爱情远不及这所应有的那种美满,不过他总算达到了目的,多少得到了一点满足,另一种是他体会到他自己做了一件很坏的事,这件坏事必须弥补一下才行,然而这种弥补却不是为她,而是为他自己。”他的思想已经被他的兽性蒙蔽,他向往的不是他与玛斯洛娃之间的少年的那些美好回忆,而是那些色情的回忆,兽欲得到满足时的快感。他虽然认识到了他犯了大错,但他并未考虑到他的这种行为会给卡秋莎带来多大的影响,他是否要对卡秋莎负责。他会产生弥补她的想法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他想要弥补的只是他自己。他的利己本性在此显示得淋漓尽致。 三.涅赫柳多夫的斗争性

涅赫柳多夫在法庭上见到玛斯洛娃后,他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她犯下的罪,他决定要忏悔,要对她做出弥补。于是他积极奔走于各级政府机关,活动于权贵之门,就是为了替她上诉申冤。但这时,他看到统治阶级和国家机关的专横无理,逐步意识到本阶级的罪孽深重。他的思想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在忏悔和醒悟的他眼里,原了习以为常的生活骤然变了样,一切都显得是罪恶的了。

“我们干得不对头,是啊,不对头。不应该光发生议论,而应该把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去消灭资产阶级的罪恶,要团结人民去共同对抗,达到消灭他们的效果。他愤怒起来,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官办教会的黑暗。他的思想在此时已经复活,他从一个沉迷于军营生活的青年军官到反抗本阶级黑暗统治的批判者和揭露者,他的思想已经上升,彻底地改变了。他看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用来养家活口的土地都被地主夺去了,还有资本主义对他们的祸害。于是他大声疾呼:这种可怕的状况“万万不可再继续下去了”。他痛恨统治阶级的黑暗。他认识到了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地主的土地占有制,了解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双重灾难。涅赫柳多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四.涅赫柳多夫的睿智

涅赫柳多夫虽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但他的才能并不能因此被否定,他为了向玛斯洛娃赎罪,他决定为她上诉申冤,为了救她,他积极奔走活动。在拯救玛斯洛娃的同时,他也从事着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活动,反抗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他把所要做的事分为四类:第一类事情涉及玛斯洛娃和对她的帮助;第二类事情是处理他的田产;第三类事情是帮助犯人们。他们越来越频繁地求他帮忙了;第四类工作就是要解答一个问题:所谓刑事法庭这种奇怪的机关,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存在?它是从哪里来的?他的这些工作已经显示他的思想已经复活,不再是从前那个过着荒淫生活,重视兽欲的满足的贵族青年了。

他为了帮助帮助别人,他向律师,监狱,教士,狱长打听,分析遭到监禁的人的种种犯罪情由,得出结论,将所谓的罪人分成五种人:第一种人是完全无罪的人,是审判错误的受害子者;第二种人是在激怒,嫉妒,酗酒之类的特殊情况下采取行动,结果被判罪的。第三种人是采取依他们自己看来极其平常,甚至很好的行动而受到惩罚的,然而那样的行为,按照判定法律的同他们不一样的理解,就算是犯罪。第四种人是那些仅仅因为在道德方面高于一般社会水平才被列为犯罪的人。第五种人是这样的一些人:社会对他们所犯的罪倒比他们对社会所犯的罪大得多。涅赫柳多夫分析他们的行为,按照涅赫柳多夫的见解,其实无一不是社会对他们犯的罪超过他们对社会所犯的罪,不过社会对他们所犯的罪,并不是现在直接对他们本人犯下的。他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思想上的惰性已不复存在。

玛斯洛娃的改变史

一.天真纯洁的少女时代

玛斯洛娃虽是一个私生女,但她受到两个老处女的爱抚,这两位老处女正是涅赫柳多夫的两位姑姑。她虽半是养女,半是婢女,但他也过惯了地主家里的舒服生活。

玛斯洛娃和涅赫柳多夫在少年时相互吸引,相互爱慕。刚开始时,他们只是暗暗地喜欢对方。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是纯真无邪的,只是纯粹地爱慕对方,不存在任何肉体上的欲望。涅赫柳多夫离开姑姑家时,那个纯洁的,有理想抱负的她也离开了。

三年后,他回来了,回到两个姑姑家,再次见到玛斯洛娃,玛斯洛娃还是那样的纯真可爱。他见到她时,对她的感情已不再那样的单纯,带有肉体上的占有。“在涅赫柳多夫身上就跟在一切人身上一样,有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但卡秋莎对他的感情一如既往,仍旧是那样的纯真,但涅赫柳多夫却诱奸了她,这使得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二,地位卑微的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发现自己怀孕后,她的情绪很不稳定。两个老处女认为她会败坏声誉,玛斯洛娃无法再呆在她们家,所以她只好离开。但她住惯了地主家的舒服生活,她很快地把他给她的一百卢布花光。他工作屡屡不顺,受到雇主的调戏,后遭无情解雇。她爱上了一个快活的店员,但他又不辞而别。深受打击的玛斯洛娃迷上了烟和酒,这无疑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她不得不谋求另一份工作。当领家让她从事妓女这一行业时,她答应了。从此成为卑微的妓女。“她想借次报复诱奸她的人,报复店员,报复一切欺压过她的人。”也许这是她内心真实的想法,但她决不是仅仅因为这一想法才入这一行的。

她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领家对她说,她想做什么样的衣服就想做什么样的衣服,不论是丝绒的,费伊绉的,绸缎的衣服或是袒露肩膀和胳膊的舞衫,一概能做。” 她有着所有女人的天性——爱美,但她因为虚荣心选择这一行业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她的这一举动使自己过上了低人一等的生活,洗刷不掉自己人生中的污点。

三,陷入监狱的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在接待一个客人时,把鸦片当作安眠药给客人服下,致使客人死亡。而她也被陷害成为杀人凶手。她无法为自己申诉,身为被告,她说的话并没有多少人相信,但涅赫柳多夫信了。此时的她仍然对自己的美貌很自信,我想这也是她过分执着于美丽的本性。

涅赫柳多夫为了弥补他对她犯下的过错,他决定帮助她,替她上诉申冤。与此同时,他也决定要和玛斯洛娃结婚。但玛斯洛娃断然拒绝了他。她知道他们处在不同的世界里,而那个世界只会给她带来痛苦,让她陷入无底的深渊。“您说您要结婚,那万万办不到,我宁可去上吊,就是这么的。”玛肆洛娃让自己远离他,也许是因为她自己太过自卑,她认为自己的身份低下。但更大的原因是她痛恨他,他是带给她痛苦生活的罪魁祸首。他诱奸了她,又抛弃了她,使得她对他的感情彻底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爱慕变成了后来的仇恨。

正是她在监狱的生活,她身上的善良品质展现出来了。她乐意帮助监狱里的囚犯。玛斯洛娃希望涅赫柳多夫能帮助费多霞,让费多霞能和她丈夫见一面,在囚犯一起转移的过程中,她能够为别人着想,让她的形象变得更美丽,她的思想逐渐恢复原来的纯真可爱。 四,思想复活的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从妓女变成囚犯,她的思想转变很大,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而她的自信有一部分是源于西蒙松,一个真心实意爱她的男人。“玛斯洛娃凭着女人的感觉很快就揣摩到他在爱她。她想到居然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的心理引起了爱情,她在她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就提高了。”她变得不那么自卑,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个不堪的人,她正在往平常人的方向发展。

“涅赫柳多夫向她求婚是因为他宽宏大量,还因为从前发生过那样的事,然而西蒙松却是在她处于目前这样的景况下才爱上她的,他纯粹因为喜欢她才爱她。”她知道西蒙松不是一个弄虚作假的人,他对她的喜欢不夹杂任何杂念。他对她的喜欢是精神上的,与肉欲毫无关系,这样的爱情对她来说是一剂良药,慢慢地让她的心复活。

“此外,她还领悟到西蒙松认为她是不平常的女人,跟所有的女人都不一样,具有特殊的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正是西蒙松对她的这种感觉,让她觉得自己不再肮脏。为了西蒙松,她想尽办法把自己的最好品质表现出来,这就促使她极力成为一个她所能做到的好人。至此,她的思想复活了。

第二篇:读《复活》有感

所谓人性的软弱,在很多时候,很多程度上不是受心灵的左右,而是受到魔鬼的诱惑。直至人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背心意的事。以至于心灵麻痹,沉睡,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情趣。什么道德情感,伦理情操,早已抛至脑外。很多人之所以痛苦不堪,往往是失去平常心,把欲望看得很高,把追求不到的东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时,精神就会失去自我,生活也失去平衡,生命陷入无法解脱的境界。真是苦了自已,同时也害了别人。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原本他们可以这样生活下去,满足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就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

《复活》是世界的经典作品,是经过岁月磨砺而深淀下来的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作品。经大浪淘沙、江水滔滔,留下来的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传承人类宝贵的经验。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

上,靠的就是精、气、神的支撑,而那些好书就是源源不断提供精、气、神的营养所在。

复活,是哪种性质的复活,是生命,肉体的复活;还是,是精神,灵魂的复活?

似乎是灵魂的反省,涅赫留朵夫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后来,他看到了许多不公平的事,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地分给了农民,可是他收获的却只是农民怀疑的眼神和贵族们疑惑的言语;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来洗清自己的罪恶,收获的只是亲友鄙夷的眼神,他困惑了。所有他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却都遭到了鄙薄。但在茫然中,他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足以让他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

法国著名评论家罗曼·罗兰这样评论《复活》:《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复活》可以说是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风景画,他再现的艺术世界已经达到可作为一面"镜子"的程度。在那个阶级社会里,穷苦的人民忍受着苦难,先天的不平等使他们一步步沦陷。他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摧残。所以,遗忘,是最好的解脱方式。甘愿忘掉一切的痛,全身的伤痕,不愿去面对,不去想,也遗忘了思考。

《复活》所提到的牢狱里的许多人,都差不多是无辜入狱,没有任何辩护的机会,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费光阴甚至是失去生命。官场上,人人趋炎附势,戴着虚伪的面具;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

只能更加贫苦,社会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反抗?没有,没有认为自己不公的命运提出异议,出了默默接受再无他法,这便是这不公的世界,顺应着历史发展的潮流。

“显然,这个小学徒不是一个特别的坏蛋,而是很平常的人,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他之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无非是由于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环境了。因此,看来问题很清楚,为了要不存在这样的青年,就必须努力消除这种不幸的人的环境。”

“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一个。然后我们逮住了一个,就以为做了一件大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再也不用做什么事了,因为我们已把他从莫斯科发配到伊尔茨克省去了。”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这里所讲,一个小学徒到了城里,结果学坏了,去偷了一张地毯,后来被抓到了法庭。这段话里讲到,这位小学徒并不是一个坏蛋,只是他在当时这样一个黑暗社会,所影响到他的。当法庭抓住它后,大家就觉得安全了。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要救的不是这位小学徒,而是他们,使他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小学徒是无罪的,,是冤枉的,该判罪的事俄国沙皇的这个黑暗社会。法庭,只是一个没意识到自己的错,并且愿望无辜百姓的小人机构。

但是涅赫留朵夫通过为玛丝洛娃案子的奔走,灵魂上苏醒了、复活了。玛丝洛娃并没有变成一个革命者,但是在干革命的影响上,走着与革命者结合,愿意为他人去牺牲自己的道路。这与其说是复活,不如说是新生。中国大作家鲁迅先生的《呐喊》不正是在向吃人的封

建社会挑战吗?同时也在唤醒被剥削、被压迫的受苦大众,不要再做逆来顺受的认命者,勇于去推翻旧社会压在头上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压迫。

文字是有生命的。在阶级社会里,文字是大作家手中的刚刀、利斧,能将阶级社会的腐朽及剥削阶级的丑恶一一剥茧抽丝,如庖丁解牛把资本家的伪善、兽性解剖出来,显露上阳光下,让人们认清他们的那面目可憎的嘴脸。列夫·托尔斯泰就是用文字来写尽资本主义社会的疮痍满目。

社会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再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走的路。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对于社会发展进程来说算是“黎明前的黑夜”,被剥削的人们在开始苏醒、觉悟,他们懂得要革命、要起来勇于去向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剥削社会挑战;去争取自由和人权平等。为了自由和人权平等而战争,他们一往直前,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他们不再去认命,不再心甘情愿去做几案上任人宰割的鱼。无穷苦难令人窒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劳苦大众,为劳苦大众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获得真正的幸福。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要从现实中去找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乃至全社会的道德水准。个人道德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对社会各种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的道德观。

就中国现代史来说,我们曾经为新中国建成后不久所形成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风气而感叹不已,一句“为人民服务”

贯穿了多少人的思想道德内涵?又影响了多少人的道德观啊?但由于后来始料不及的十年**让人们的道德观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以至于到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到了一种濒临危机的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跑官卖官,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然而有些人总是对出现的问题振振有词的极力予以辩解,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坏的事情人们会认为是必然的,好的事情相反却认为是不应该的。 “枪打出头鸟”,久而久之就让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你不去做好事你会没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这样的共识不能不说是我们道德水准的一个悲哀。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让好人不再吃亏或被误解,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见义勇为或者多做好事,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维护道德的规范,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社会风气有所好转,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无比。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我们更注重那可贵的人性,主人公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弱点,唤起灵魂,就是一种复活。善与恶往往在一念之间,让人感受到了失去本性的可怕与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可贵的人性更应该为我们所重视关注。书中涅赫留朵夫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善与恶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复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

描述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感受到了失去本性的可怕与人性的光辉、美好。

《复活》这本书的出版,是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极大的挑战。这位伟大的思想巨人,凭着自己的胆识和良心,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那些官僚丑恶的嘴脸。我佩服他的勇气,令人发自内心的折服。在那个时代,他所承受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而且一切与教会思想,与阶级特权相触地东西,不管对与错,结论都是否定的。而他的选择,却是坚定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著称,但他的世界观却充满矛盾。他在痛恨农奴制的同时却也反对以暴力对抗。这是由于他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局限性,但这绝不影响《复活》 成为气势磅礴的历史巨著。

复活,是人性的复活,终究胜利的是内心的变化。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后,体验到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摆脱羁绊的喜悦感,还有一种伟大的新鲜感,就像旅行者发现了新大陆那样的美丽心情。冲破黑暗的重重枷锁,最终看到春天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第三篇: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

但是,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出处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只因为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涅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纯洁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贵族家庭把他养成了种种坏毛病,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纸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促使他去损害马斯洛娃。聂赫留朵夫本身对于这种生活十分厌恶,但是人因环境而变,所以当他身处在黑暗的环境中时,变得堕落这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但最终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

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巨著,似乎很深奥。又却读懂了什么。精神的复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意义。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出处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

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只因为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知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

本文通过一对男女的故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fu败、残忍、昏庸进行批判。紧扣线索“纯洁——堕落——复活”展开描述。采用讽刺、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等,将人物以及故事情节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但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

通过对法庭、监狱流放的描写,揭露了沙皇专制机构的凶残的反人民本质;揭露了从地方到中央,从外省到首都,整个官僚世界的反动、残忍、冷酷、昏庸和fu败;揭露了官方教会的伪善和欺骗;描写了农村破产、农民挨饿的凄惨状况。表现了宗法农民的基本观点和情绪。

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她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玛斯洛娃的经历,充分体现了当时贵族地主阶级的fu败、残忍、冷酷。谴责了贵族阶级,否定了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进而接受了新的思潮,目睹了政治犯的生活,使她产生了荣辱观。革命者的无私帮助和友爱,使她身上纯洁的心灵、人格的尊严以及勤劳的习惯“复活”,从而走向新生活。非常敬佩她这种为了自己的爱人而牺牲自己,和政治犯结婚不去连累涅赫留朵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玛斯洛娃对涅赫留朵夫又爱又恨的情感。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复活》的结尾,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的人生选择,体现出两种命运,两种归宿。体现出两种精神上的飞跃,描绘出迥然不同的两种精神境界。涅赫留朵夫在《马太福音》中找到精神的安慰。而玛斯洛娃的精神复活是回到人民的队伍中,从另一角度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总之,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及复杂,又是完整的,其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都是合乎逻辑的。它以深刻的描写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是一篇“人性”的复活,也表现作者希望现实社会的“复活”,并成为不朽名著。

第四篇: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复活》毋庸置疑的被称作名著,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倾尽心血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通过品读这部作品,我从中看到两位主人公由纯真变得堕落到最后心灵逐渐得到升华。

《复活》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的丰满又真实。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看到被自己糟蹋后的卡秋莎,从而不断反省并帮助卡秋莎上诉到最后提出与卡秋莎结婚,这一步一步正是聂赫留朵夫心灵升华的过程。卡秋莎从堕落中回头,戒烟戒酒并原谅聂赫留朵夫,这也是主人公卡秋莎复活的真实写照。复活不是简单的身体的复活,心灵的升华才代表着一个人真正的复活。

《复活》讲述的是俄国沙皇时代的社会现象,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个象水晶一般纯洁的姑娘,她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她对聂赫留朵夫最初的感情是一种少女朦胧的初恋,但这种感情不久就被贵族少爷糟蹋了。她怀孕后被驱逐出贵族之家,历尽人间沧桑,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往下滚,最后滚进火坑,过了七年非人的生活。但苦难还没有到头,她又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押上审判台。她是不幸的,由于社会的原因,她不能过着幸福的生活。反观现代社会,我们国家是和谐的社会主义,人们正陆陆续续奔着小康。相比之下,我们很幸福。但是,在这样的社会下,大家滋生的懒惰,追名逐利思想与行为也日益加强。我们之中很多人并不是因为痛苦的遭遇而堕落,而是花大把的钱吸食毒品,享受须臾的快感而堕落,我们许多同学不是因为没有条件好好上学而辍学变得堕落,而是因为不屑读书而离开学校,在社会中混。卡秋莎是不得已而走进社会去混的,她值得我们同情,她的堕落不是自己思想的驱使,而是黑暗的社会所造成的。这反映了当时沙皇制度的失败与黑暗。卡秋莎在最后心灵升华,变得积极向上,这是值得我们大多数人学习的,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青年,在学习上一直不思进取,生活态度极度散漫,每天碌碌无为,当他们看到卡秋莎的遭遇,看到她堕落的生活,看到她尽管历尽了苦难,饱尝了辛酸,但并没有丧失可贵的人性。她始终是那样善良,那样厚道。即使在地狱一般的牢房里,她还是时时关心别人,帮助难友。她看到孩子饥饿的目光,自己也不能坦然进餐。聂赫留朵夫残酷地毁了她的一生,她恨聂赫留朵夫,但一旦发现后者确有真诚的悔改之意,她还是从心底里饶恕了他,并为聂赫留朵夫日后的生活着想,拒绝了他的求婚。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难道我们不应该敬佩这位女性,我们青年一代不该积极向上地生活吗?

人死去之后,身体是无法复活的,但是,当心灵被污染,当心灵变得丑陋不堪,堕落黑暗之后,却是可以复活的。

聂赫留朵夫当初是一个热血的青年,与卡秋莎情投意合,但是最后却占有了她并抛弃了她。这俨然是心灵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严重污染。他过着穷奢极侈、荒滢无耻的生活,精神空虚,无所作为,不过,在他的心灵深处却还潜藏着一颗追求正义的种子。他年轻时抱着“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观点,不仅写过这一类论文,而且真的把一小块从上代继承来的土地分给农民。如今,他继承了大量土地,但他既不能放弃产业,又不能否定年轻时的理想,他为此感到苦恼。他在玩弄和抛弃了卡秋莎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也有过内疚。为了使自己快快活活地活下去,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它,努力把它忘记。表面上他做到了这一点。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得知怀孕的卡秋莎被他的姑妈从家里赶出来,感到十分难受。尽管姑妈说卡秋莎生性放荡,自甘堕落,但他还是无法逃避良心的谴责。由此可见,聂赫留朵夫还不同于那些毫无廉耻之心、一味寻欢作乐的贵族老爷。正因为如此,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席上认出卡秋莎之后如坐针毡,内心展开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斗争。

聂赫留朵夫就这样在心灵的挣扎中醒来,他开始认清社会的黑暗,认清身边那些丑陋的嘴脸。他义无反顾的解救卡秋莎并向她求婚,他开始复活了!

其实,再坏的人只要心灵觉醒,就能够复活。聂赫留朵夫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高官仗着自己有权便为所欲为,这与聂赫留朵夫当初是一样的,但是聂赫留朵夫没有一直沉迷在其中,也最终复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贪官却贪得无厌,不顾人民的利益。如果他们也能够从中醒悟,看到由于自己的贪婪,而害得大多数的群众利益受损,心灵的复活将使他们知道关心百姓民生。

每个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贪婪、荒淫、可耻的,由于社会中坏的因素影响,他们才逐渐被传染,心灵被侵蚀,被同化为坏人。但是,我们社会也为走错路的人提供了重生的机会。戒毒所就是一处为戒毒的同胞提供便利的地方。也有一些拯救叛逆少年的学校,让一些在社会各处混的少年懂得关心、爱等基本的体会。让他们不再叛逆,不再仇视其实关爱着他们的亲人。身心都得到复活。

《复活》通过写两个主人公复活的经历,以及其内心变化的细腻描写,让我们看到人心是如何从污泥中一步步重新变得纯洁,思想不断的升华,心灵得到复活。

感叹列夫托尔斯泰花尽十年心血为世人谱写心灵复活的历程,这不仅让我们看清当时社会的黑暗,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心灵复活是多么艰难又可喜的事情。让我们对社会中一些自私自利、中饱私囊、为富不仁的人抱有希望,他们也是有可能心灵复活的。

第五篇:魂颂——读《复活》有感

伊名叶卡捷琳娜,不是高雅的卡坚卡,也不是卑贱的卡特卡,而是最普通的卡秋莎。

而你呢,涅赫柳多夫?

流云的过程是风,回忆的过程是泪,真爱的过程还是真爱,而你的过程是不是渐渐走远?

美丽的卡秋莎,即使是在监狱里,也存在着当年迷人的纯白容颜;眼眸黑亮,没有一丝杂色。

八年,不算长……卡秋莎依然是那个卡秋莎,只是灵魂不再一尘不染。卡秋莎像一只等待破茧的白蝶,被自己所织下的茧所困,绝望过、气恼过、哭泣过……久了,连自己也忘了如何挣扎。

天生的贵族涅赫柳多夫,在上流社会中迷失了灵魂,顺其自然地捡拾到一个遗落的茧,沾沾自喜地缠住自己原本自由的身躯,自以为是温暖的安乐窝,却不自觉地沉睡在这虚假的温柔中。

一个麻木、浑噩,不去想,也不愿去想过去的苦痛,以酒解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一个精神空虚,无所作为,继续着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日子。曾经拥抱着纯真的两人,失落在自己的茧中。

救赎

当一个人觉知自己的罪恶时,生命就开始堕入不复的痛苦,罪恶感日复一日的煎熬着愧疚的心灵,自己的生命彷佛只为了寻找出路,获得解脱。法庭上的轻轻一瞥,悄无声息地推开了记忆之门:

那些过眼云烟……

这令人窒息的一刻,没有人比涅赫柳多夫更加恐惧。

意外的邂逅,庭下审判的时依旧纯白的卡秋莎,但涅赫柳多夫灵魂的审判才刚刚开始。

蓦然醒悟,才发现从密密的茧隙中艰难射来的那一缕缕微弱的阳光,才是真实之所。

他要挣脱!

他想要挣脱!

尘封了八年的茧终于开始剥落了,涅赫柳多夫在忏悔的洗礼中,穿过了那层罪恶的荆棘,皮肤上清晰的痛楚使他深深明白——他还活着。

犹如一次重生,涅赫柳多夫重新拾起了信仰。

对于仍停留迷惘的地狱中徘徊的卡秋莎,已经坚定的目光不再游移:如果是他打开了罪恶的潘多拉魔盒,那么,也让我以我的执着,为你找寻泥沼中的希望。

善良的卡秋莎在被冷酷的世界不断抛弃中死去了,如今的叶卡捷琳娜?马斯洛娃安于现状,不愿离开自己可靠的谋生手段,还甚是满意。

面对涅赫柳多夫的赎罪,卡秋莎的反感、愤怒不断袭卷着不堪回首的过往,冲击着她被冰冷的世界冻结得麻木的心灵。

善良的卡秋莎复苏了。

她开始意识到,八年来她一直是在作茧自缚——那个拥有黑亮眼眸的少女,再一次面对曾经伤害她的世界……

心中残存的良知,带来的是对过去的醒悟;一个觉知自己罪恶的人,求的是心灵的救赎。

日子如此沉重,面对罪恶,人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从罪恶中解脱?颂歌

以吾泪伴伊悲,以吾罪赎汝魂。

涅赫柳多夫与卡秋莎,这对昔日的恋人最终实现了灵魂的复活。

卡秋莎精神的觉醒使她不断审视自己,西蒙松如水晶般纯粹,透明的爱情照亮了她还残有伤痕的心,鼓励自己不断变得更好,终结为连理。

涅赫柳多夫彻底背叛了贵族上流社会,放弃了他的富裕生活与地位,四处奔波,寻求心灵的升华。不能不说卡秋莎的她嫁使他愈觉羞愧,可他心中流淌的信仰仍能继续下去。

茧,在心灵的光辉下化为尘埃;

破茧成蝶,留下灵魂叹息的颂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复活有感600字】相关文章:

读复活有感04-12

读复活第二章有感04-16

读匆匆有感600字04-10

读关雎有感600字04-11

读长征有感600字04-18

读什么有感600字07-31

读简爱有感600字07-31

读匆匆有感600字07-31

读有感400字作文600字04-30

读有感400字作文600字06-21

上一篇:道德的力量500字下一篇:bec中级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