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荷塘月色有感600字

2024-05-02

读荷塘月色有感600字(精选5篇)

篇1:读荷塘月色有感600字

读荷塘月色有感600字作文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令人无比向往,那么何处才能寻找到这般美景呢?其实,我们不必寻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荷塘”,在空虚落寞之时为世间带来色彩。而我的这片“荷塘”叫绘画。

不说技艺多么高超,多么专业,纯属自娱自乐,而这也就够了。一支短短的笔,一个矮矮的人,一张窄窄的桌,一片薄薄的纸,构成一个个小世界,绘出一道道小风景。在这个世界里,我像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亦爱独处。一个人在这白纸上,什么都可以画,什么都可以不画,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往日的烦恼在这世界中被云烟所包容,被大地所埋没,被花香所覆盖,被海水所冲刷,被密林所遮蔽,被动物所吞食……

只见得笔尖在潭水般平静的纸上点出一层层波纹,留下一道道美丽的水痕;只听得笔尖与纸共奏出出的优美的乐曲,洗涤我的心灵,激荡我的灵魂。

不知不觉间,笔尖下,白纸上,又多出了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一朵小小的“荷花”绽放在“荷塘”中。望着这片天地,这朵“荷花”,观察者不足之处,审视着躲躲藏藏的瑕疵时,忽然想起那些名家的完美之作了。无可挑剔,完美无瑕的`画作,无数人争夺着,想买下来,作为自己的宝物。那又如何呢?名誉是他们的,而快乐始终是我自己的,心中的“荷塘”不会因此干枯,心中的“荷花”不会因此凋零,为我,为他人带来快乐,这也就足够了。

我们何时何处才能找到朱老所说的荷塘月色呢?不必寻找,心中自有一片“荷塘”,一池“荷花”,在你心灰意冷之时发光发热,在钢筋水泥所筑的城市中增添一份无与伦比的色彩。

我的这片塘,这池花,叫绘画。每每回到家中,躺在床上,望望桌上的画笔,总是笑不自禁。

篇2:读荷塘月色有感600字

五(3)班 陈慧琳

有人说,书像一片叶子,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就像一场戏,人生如戏;也有人说,一本书就像水,汇聚成大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要读好书,我读的便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荷塘月色》。

说到《荷塘月色》,大家都能想到它是一首歌。当然,它也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著作。全书分成了四大部分:歌唱生活、故人影象、旅途见闻和人生感悟。

歌唱生活是写风景的,如:匆匆、北平沦陷那一天、春、冬天等,我十分喜爱的是《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我喜欢这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它激励着我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故人影象是关于人的,如:背影、给亡妇、怀魏握青君、白马湖、哀韦杰三君等,其中的《白马湖》极为有趣:“白马湖并非圆圆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澈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也不含糊像镜子……”白马湖清静幽雅的景色以及与丐翁等朋友的和谐相处,可以告诉我们友谊是多么珍贵。

旅途见闻是写旅途中所发生的事情,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威尼斯、罗马、圣诞节等,《圣诞节》则是一幅童话般的世界;“饭后做游戏,有音乐椅子(椅子数目比人少一个,乐声止时,众人抢着坐),掩目吹蜡烛、抓瞎、抢人(分队),抢气球等等,大家居然一团孩子气……”。在五颜六色的圣诞树上挂着给孩子们的礼物——圣诞节贺片。邮差忙坏了,孩子们乐坏了;在这些物品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展示了人类从善、美好的一面,给予了人们对于来年的祝福与期望。

最后就是人生感悟了,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想。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论且顾眼前等,使我最感动的是《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我亲眼看见的一条最贱的生命,是七毛钱买来的!这是一个五岁的女孩子。一个五岁的‘女孩子’卖七毛钱,也许不能算是最贱的……”,生命本来不应该有价格的。为什么,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发出了深沉的追问,使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愤慨与不满。

这就是《荷塘月色》,一本写景、人、事、悟的书,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它对我的作文水平有极大的提高,告诉了我们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

篇3:读荷塘月色有感600字

从行文思路来看, 作者写完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由荷塘美景自然引发了对采莲事件的联想。联想到采莲的热闹, 联想到古典诗词中关于采莲的描述。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到了采莲的季节, 青年男女打扮得漂漂亮亮, 泛着一叶叶小舟, 在湖面边采莲边歌唱, 场面非常热闹。而今晚作者自己也是在荷塘游历, 这里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但却不见采莲人, 不能再现江南采莲时的热闹场景, 只有独自徘徊, 排解心头的郁闷。一冷一热、一快乐一愁闷, 两相对比, 作者自然就会想起曾经的江南采莲场景, 惦着江南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江南采莲是“有趣”的事, 采莲的时候是热闹的、风流的, 采莲人可以自由地嬉戏。在这里采莲人是自由、快乐的, 采莲的青年男女可以不拘礼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情。所以, 江南是自由、欢快、幸福的象征, 而现在的作者却是郁闷、孤独、不平静的, 想做自由人而不得。在这里, 作者是将现实的处境与记忆中的或是文学作品中的江南对比, 突出现实的不自由, 表达自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因而, 作者在这里“惦着”江南, 也就是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自然流露。

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 蒋介石在南京发动“4·12”反革命政变, 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员, 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凡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都会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朱自清先生当然不能例外, 肯定会对国家形势的发展密切关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所以文中引用的《西洲曲》就不单单是写青年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了, 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借这首诗寄托对南方革命形势的关切与感慨。所以, 在这样的形势下, 朱自清不可能不“惦着”江南了。

同时, 革命形势的急转直下, 也让他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有一定的考量。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心, 也是他关注南方革命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都会遇到生存的问题, 特别是在乱世, 能不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能不能养活家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文人也不例外, 虽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大多很有骨气, 决不受嗟来之食, 但骨气是要有经济为基础的, 鲁迅的骨头为什么那么硬, 更多的是因为他在经济方面底气十足。虽然朱自清最后还是不受嗟来之食, 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而病逝,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 他不能不从个人命运、家庭责任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也正因如此, 他不可能漠视南方的革命形势, “惦着”江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 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的一生四处漂泊, 读书、工作、奔走在江浙各地, 来往于南北之间。在写作《荷塘月色》时的1927年之前, 稍稍安定的时期, 也只有在扬州的那十余年少年岁月。大学毕业后的五年, 又辗转于江浙一带教书。因此在他心中, 江南就是他的故乡。而思念故乡, 是身在异乡的天涯游子共同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在异乡生活不顺畅, 郁闷、孤独难以排解的时候, 思念家乡、怀恋故土就在所难免。因此, 《采莲赋》中清纯如水、蜜甜如饴的爱情, 以及那种幸福和惬意、自由与快乐, 都是作者心驰神往的, 将思乡之情定格在生他养他的江南, 也就不足为奇了。

篇4:读荷塘月色有感

九八班、胡一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如清水。——题记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清冷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人静时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完全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要做的事,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仿佛看见了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点缀些白花„„ ”风中的花香,肯定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之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而我便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深深陶醉„„

看着看着,看到了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这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了。突然淡而柔美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的树,树间透着光,可光却无精打采的,此时蝉和蛙变成了主角。

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篇5:读荷塘月色有感

前不久,我读了散文大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读着那优美的文章,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美丽的清华园,欣赏着美丽的荷塘。

在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笔下,所有的一切都是美的。“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 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有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句话描写了那些不起眼的小白花,把那分布稀疏的小白花写的那么美,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还有香味呢!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多么的不起眼,朱自清却用美妙的词句描写的让读的人如痴如醉,陶醉其中。

在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笔下,所有的一切也都是静的。“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几句话作者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当时是咋么的安静,只有几声蝉叫声和蛙叫声,但在作者的眼中,仍然是那么喧闹,因为作者什么也没有,只有复杂的感情和喧闹时的心。

上一篇:向化藏族乡中心学校党支部关于申报报告下一篇:教师节朗诵稿:红烛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