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资料

2022-06-23

第一篇:八年级上历史资料

八年级历史上讲义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第一课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

答: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存在贸易逆差 鸦片泛滥的危害?

答: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危害民众身体健康,军队战斗力低下。 虎门销烟的过程?

答:1838年底,道光帝认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译编《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导火索):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掠夺生产原料,倾销商品。 起止时间时间:1840年到1842年。

过程:注意琦善,关天培,抗英定海三总兵。

《南京条约》的内容: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 福州 厦门 宁波 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中英协定关税等。

《南京条约》的影响: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

起止时间和标志:开始: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结束: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起义失败

运动过程中关于南京的三件大事:1853年攻陷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运动过程中创立的教会:拜上帝会

颁布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计口授田,力图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洋枪队的性质:官绅与侵略势力勾结的武装。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统治者内部的分裂斗争;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年到1860年 参与国:英国,法国,沙俄

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导火索:“亚罗号事件”“西林教案”

结果:清政府战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沙俄趁火打劫:掠夺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洋务运动

背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下兴起的。 起止时间:十九世纪六 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目的:为了维持清朝的统治 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代表人物: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自强,求富。

目标:富国强兵 领导机构: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

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个军工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最大的军工企业。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作用:客观上刺激和催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失败原因: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政体(根本原因);洋务企业内部的腐败。 民族工业的兴起

背景:洋务运动的刺激

代表:1866年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设立发昌机器厂;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设立继昌隆缫丝厂

特点:轻工业为主,分布于通商口岸,依附于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 第三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时间:1894到1895 导火索:1894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邓世昌)

结果:清政府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1895《马关条约》内容: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赔偿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日本独占辽东半岛,侵害其他列强利益,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后,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有群体意义上的民族觉醒由此开始。 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准备:康有为上述书光绪帝,提出“自强雪耻”四策——“富国 养民 教士 练兵”。《日本变政考》《俄国大彼得变政记》

起止时间和标志: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结束:1898年9月21日,慈溪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内容:书上18页 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现和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在近代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失败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本身软弱和官僚顽固势力的强大。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 1895到1913初步发展

一战,黄金时期(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忙于厮杀,无暇东顾) 一战后,沉重打击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走向萧条

代表:张謇,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之大本,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 第四课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 旗帜:反洋教

地点:兴起于山东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1900年到1901年 目的:保护列强在华利益

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严禁中国民众组织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团体;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从北京到山海关的战略要地驻兵;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 第六课

近代新式文化教育的兴起

科举制废除时间:1905年清政府宣布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的;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京师同文馆)

学制:1904年清政府实施第一个学制;民国进行修改,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1922年参照美国学制再次进行改革。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申报》:1872年创办,史量才接手,被誉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商务印书馆:1897年夏瑞芳创办,张元济加入,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与其齐名)

第七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早期革命组织:1894年,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日本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孙中山将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 民权 民生”

《民报》为同盟会机关刊物。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史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中华民国纪年,成立临时参议院,用五色旗为国旗。

同年3月,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八课

袁世凯称帝与军阀混战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加强独裁统治的措施:解散国民党,捕杀国民党人与民主人士;查封报馆,禁止言论 集会 结社;解散国会,撤销国务院,取消责任内阁,炮制《大总统选举法》。

复辟准备:大造复辟舆论,宣传尊孔复古;勾结帝国主义,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复辟时间:1916年元旦到1916年3月23日。 失败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军阀混战: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1916年到1928年结束。 第九课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变化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变化表现: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注意中山装) 第十课

新文化运动 背景:封建复古思潮泛滥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实质: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悟内的继续 主要阵地:《新青年》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1918《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最早较为系统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意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创造了条件。

第二篇: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 第1课史前人类社会

二三百万年前,历史上出现了最早的打制石器。石器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人类的诞生。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并逐步掌握了使用火的本领。

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原始人在进化中逐渐形成了现代三大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西亚、中国和中美洲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原始农业中心,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集团。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被称为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始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原始宗教、艺术和文字等精神文化。图腾崇拜、洞穴壁画、图画文字在内的原始宗教、艺术、文字等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途径;在了解相关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整理出史前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先后顺序。

史前文化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原始宗教、艺术和文字。 (一原始宗教: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二洞穴壁画是原始艺术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壁画内容多以动物题材为主,反映原始人狩猎生活的场面。

(三原始人最初使用结绳和刻痕记事,后来发明了图画文字。图画文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它以人和自然物为符号,将一整套的图形刻画在树皮、石、骨或皮革上,来表达某个完整的事件或想法。

第2课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的地理范围基本与今日的埃及相当。它地处非洲的东北部。

古埃及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法老是最高统治者,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金字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它不仅体现了古埃及建筑的巨大成就,而且反映了古埃及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

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古埃及人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3课古西亚文明

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 古巴比伦王国在国王汉穆拉比时期统一了两河流域,公元前1800年左右,希伯来人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其主要经典《圣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大流世一世统治时,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一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实行了改革。

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其文明最初发轫于两河流域。 《汉穆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生活在西亚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西亚的文明历史,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汉穆拉比法典》、犹太教及《圣经》等,都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4课古印度文明

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栽培者,精心规划与建设的城市是哈拉帕文明的重要特征。

“印章文字”是古印度最早的文字,古印度种姓制度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种姓制度是一种贵贱分明、界限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一般实行内婚制。

古印度是指整个南亚次大陆,佛教发祥于印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佛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欣赏佛教文化的遗迹,养成尊重宗教信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并开始向外传播,向东南传入东南亚,向西北传入中亚,公元前后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第5课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历时800年,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在希腊众多城邦中,斯巴达人崇尚武力,雅典以创新精神和发达的民主政治著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雅典文化是古希腊文化的杰出代表。

雅典的民主制在公元前5世纪时达到极盛,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构,为维护民主制,雅典人发明了陶片放逐法,但是雅典的民主有

很大的局限,限于雅典男性公民中,重要官职被贵族掌握,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实质上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统治。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军队远征东方,建立了

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远征是一次掠夺性战争,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

波斯人:建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改革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希腊人:雅典的民主政治,古希腊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战争总会给人类带来破坏和灾难,但有时战争在客观上却能起到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作用。

第6课古罗马文明

意大利半岛是古罗马文明的发祥地,它位于地中海的中部。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30年,屋大维自称“元首”,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

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欧洲奴隶社会结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公元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产生了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基督教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者合称《圣经》。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基督教后来成为罗马国教。

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也为教会所垄断。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表现于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第7课非洲与美洲古文明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期,居民学会饲养动物和栽培农作物。公元前500年,西非已开始制作铁器,诺克文化是西非早期铁器时代的代表。

南部非洲,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展示了非洲人民所创造的文明成就。 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先后创造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第二单元中世纪的欧洲区域文明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公元5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大动荡时代。欧洲进入中世纪。

中世纪之初,西欧社会开始了封建化过程,最终形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 公元800年,教皇为查理加冕,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成为后来德意志、意大利和法兰西的雏形。

在西欧封建社会,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品都有在庄园内生产。

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城市。

第9课基督教会

在中世纪,基督教会是欧洲社会的重要势力。

1054年,西方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与东方以拜占庭为中心的教会决裂,前者称公教,又称罗马公教(汉语译为天主教;后者称正教,又称东正教。

罗马天主教会、西欧封建主和大商人打着宗教旗帜,向地中海东部国家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

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开始复苏和兴起,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是西欧第一所分系科的大学,此后诞生的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大学。

教堂是中世纪西欧建筑艺术的突出代表,哥特式建筑则是当时教堂建筑艺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第10课拜占庭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继续存在了近1000年之久。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盛极一时。在即位期间,组织法学家对古代罗马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成了《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学著作,统称为《查士西尼民法大全》。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产生重大影响。

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所灭。

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11课莫斯科公国

公元9世纪,居住在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建立了许多小国,称为公国,首领称王公。

十六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1547年,大公伊凡四世举行加冕典礼,改称“沙皇”,莫斯科大公国称“沙皇俄国”。伊凡四世推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第三单元亚洲区域文明的发展 第12课东亚、南亚文明

公元前1世纪,朝鲜半岛逐渐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到676年,与唐朝结盟的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定庆州为首都,为新罗王朝。

10世纪时,武将王建起兵击败新罗军队,统一了朝鲜半岛,改国号为高丽。 1392年,大将李成桂废高丽国王自立,次年改国号为朝鲜,后迁都汉城,从此开始了朝鲜最后一个王朝——李朝(1392年——1910年的统治。

约在公元2世纪末,日本列岛的西部——九州北部,出现了邪马台国家。以后,本州岛上形成了大和国家,其首领天皇。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大化革新”。

7世纪起,日本开始向中国派送遣隋使和遣唐使;从中国引入汉字、佛教和政治制度、并模仿唐长安城,先后建造了平京城(今奈良和平安城(后称今都。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名著。

4世纪至7世纪,印度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1526年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在沙贾汗父子时期达到鼎盛,泰姬陵印证了当时社会的繁荣。

1764年,莫卧儿帝国成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 第13课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南为阿拉伯海。是阿拉伯人的故乡,也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宣扬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神,自己是安拉的使者。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历纪年元开始。 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是阿拉伯国家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中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故事集。 第14课蒙古帝国

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国家制度。主持创造蒙古文字,颁布法律,提高了蒙古人的文明程度。

忽必烈自立为大汗后,迁都大都(今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

成吉思汗生前将征服地区的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后来这些封地在不断扩张中形成了四大封地,通称四大汗国。

第四单元从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 第15课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掀起了一系列海上探险和殖民活动。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首次登上了美洲巴哈密瓜马群岛。

1498 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巴开辟了由欧洲直达印度的新航路。 1522 年,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证实了地圆学说。 第 16 课 早期的西方殖民扩张 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孪生兄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葡、西矛盾再次激化。教皇 亚历山大六世颁布训谕,以穿过大西洋上的一条

子午线作为葡、西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41 年,葡萄牙人在西非海岸猎掠黑人,贩运为奴,由此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 在贩卖过程中,形成了“三角贸易”体制。奴隶贩子带上廉价工业品,从欧洲航行至 非洲,称为“出程” ;在非洲沿岸用廉价工业品换取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称为 “中程” ;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最后返回欧洲,称为“归程” 。这种欧洲——非洲 ——美洲的航行和奴隶贸易,被称为“三角贸易” 。 第 17 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4 世纪到 16 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人文主义思潮。中世纪的基督教会以神为宇宙 的中心,而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推崇个性自由,注重现世生活,创造出大量特点 鲜明的思想文化作品。史称“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 文化运动。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和中心。 “文艺复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 “文学三 杰” (佛罗伦萨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和“艺术三杰” (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 16 世纪,德国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马丁· 路德。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建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 18 课 17 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1603 年,斯图亚特王朝开始了英国的统治。 1649 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年,英国取消君主制,宣布为共和国。1653 年克伦威 尔解散国会,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1660 年,查理二世复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 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庭政变,拥立威廉为王,史称“光荣革命” 。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从此,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第 19 课 启蒙运动 17 至 18 世纪,欧洲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所谓启蒙, 就是启迪愚昧,普及文化教育。 伏尔泰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主张限制王权,实行“开明”君主制度。 18 世纪末,法国启蒙运动达到顶峰,以狄德罗为首编撰的《百科全书》 ,提出建立资 6 产阶级共和国。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并提出建立民主 共和国的主张。 第 20 课 美国独立战争 至 18 世纪中叶,英国在北美建立的 13 个殖民地已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英语成为 通用的语言。 1775 年 4 月 19 日,英军到波士顿附近搜查民兵军火库时,在列克星敦遭到了民兵的 袭击,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1776 年通过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独

立。1787 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规定: 美国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权的联邦制;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这部宪 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1789 年美国产生了第一届国会,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 第 21 课 法国大革命 18 世纪后期,法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束缚,人民生活艰难,政府 也因严重的财政危机而陷于破产。 1789 年 5 月,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不能满足第三等级的要求,最终激起了革命的 爆发。7 月 14 日,起义群众攻占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开始。 1792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称其为“法兰西第一共 和国” 。 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采取一系列恐怖手段打击国内外敌人,史称“雅各宾派 专政” 。 1799 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开始独裁统治。历史上称其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亦称 “拿破仑帝国” 。 第 22 课 美国南北战争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两种经济制度产生激烈冲突,奴隶制的存废成为矛盾焦点。 《汤 姆叔叔的小屋》激发了人们反抗奴隶制度的情绪。 1859 年发生的约翰· 布朗起义,把废奴运动推到了顶点。 1860 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1861 年南北战争爆发。 《宅地法》和《解放 黑奴宣言》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形势。1865 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南北战 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7 第六单元 第 23 课 工业文明的产生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提出了宇宙 空间是无限的论点,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指出行星是按照椭圆轨 道绕太阳运行的。 17 世纪初,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被称为 “近代物理学之父” 。 他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17 世纪中期以后,欧洲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了英国。牛顿是这个时期 科学成就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系统阐述了万用引力定律和其他科学成就, 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万用引力定律的提出,提示了一个道理:自然办万物的运行是有规 律的,规律是能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的。 第 24 课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它从 18 世纪下半叶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 中叶。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最初发生

在棉纺织业。 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发 明创造,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跨入“机器时代” 。 1814 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第 25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发生的法国里昂纺织工人的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 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被并称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马克思与恩格斯都生活在 19 世纪的欧洲。1848 年 2 月, 《共产党宣言》正式在伦敦发 表。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8

第三篇:学年八年级上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陈丽婷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以来自己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很值得做一个认真的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了八年级

3、

4、

5、

6、

7、8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还担任了八年级7班的班主任。一学期来,我的整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课的过程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找准备课的方向。思考学生的认知规律,创制有效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当前的思靠习惯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内容进行删减。根据学生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设计有效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难点。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也要体现时代的特色,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教师备课时,应该扩充自己的眼界。适当运用课外丰富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历史内容变得血肉丰满。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明确每一节、每一章的主题,在主题的统领下,将一节课、一单元、一册书的内容吃透。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学会详略处理。教师备课时,应该向富有经验的教师虚心求教。学习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方式。

二、反思

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简单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方向。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层次,设计时应该要简单,明确,使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应该要有向学生传授开展活动的方法。在情境问题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提出问题时,学生虽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讨论积极热烈,可是在展示的候,经常出现与活动目的相左的情况。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也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活动,采取怎么样的方式,甚至给学生做几次师范以供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让教学设计活动真正发挥实际的功效。

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应该有同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部分,增强历史课的现实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悟历史能力,在情感态度上有所收获。历史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恰当事物作为导入,也可以谈谈历史事物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拉近历史知识同现实的距离。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平时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对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所了解。

教师的备课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初中学生的思维仍以感性思维为主,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给学生一些感性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些较为难懂的历史知识,如直观性的图片模型、经常运用的史料等。这样不仅增强历史的韵味,而且让学生有了感性的深刻认识。同时教师也应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利用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学生应该有质疑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并理解记忆历史内容。学生能够对他人的展示或者某些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么表明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学生的质疑也会让展示的学生做好必要的准备,起到一个客观的约束作用。

第四篇:八年级上历史教案《收复新疆》

八年级上册第3课 收复新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辩论和角色扮演,使学生认识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何评价左宗棠” 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帮助学生讨论评价左宗棠,认识到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悲壮的爱国之举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情感。 设计思路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得到朝野爱国者的支持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通过模拟剧和辩论突出重点;通过学生讨论、评价,加深对左宗棠的认识。 难点:海防和塞防之争。通过辩论赛代解难点。 教学模式

启发引导、情景辩论、角色扮演等方法。 课前导学

学生表演新疆舞,勾划新疆地图。学生以几组准备历史短剧《左宗棠抬棺上征程》。学生查阅海防和塞防的观点有关资料。 学科渗透

学生结合音乐知识,从舞蹈歌曲风格特征了解新疆;学生可以发挥美术才能,勾画出新疆地图、结合地理知识导入新课;学生可以结合文学知识,进行模拟剧表演;并通过各种方法总结全课。 教学资料

人教版教材及教师用书;自制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那么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 学生:55个

教师: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它们就像55朵盛开不一的鲜花,各有各的魅力。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听一首歌,看一幅画,欣赏一段舞蹈,让我们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个民族,哪个地区?

(播放音乐FLASH《我们新疆好地方》,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表演新疆舞,一位同学在小黑板上画新疆版图)

教师:大家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唯吾尔族

教师:歌中歌唱的和黑板上的版图是我国的哪个地区呢? 学生:新疆

教师: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地现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60至70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占。那么我们是怎样收回新疆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幻灯片出示课题) 【互动求新】

教师:(出示我国省区分布图)大家看这是我国省区分布图,哪位同学能在中国的版图上找到新疆。 (学生在电脑上指出位置)

教师:非常准确,我们看到新疆位于祖国的哪个部位?(西北部)那么新疆占我国领土的比例是多少呢?(1/6)那就是166万平方公里。这个地区有许多的中国之最,谁能举个例子?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教师:新疆有这么多的中国之最,可见这个地区一定十分重要,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新疆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

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国接壤,边境线5600公里,在历史上是沟通东西方、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的要冲,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教师:既然这个地区这么重要,会不会一起周边其他国家的兴趣和夺取的野心呢?当时都有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有此野心呢? 学生:英国、俄国

教师: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虎势眈眈地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这时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对新疆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关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史实,哪个小组做好了准备,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边指地图,边讲述)

教师:我们看,从喀什噶尔到天山南路各城,再到乌鲁木齐、吐鲁番,新疆就这样被阿古柏侵占了。阿古柏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使美丽富饶的新疆变成了人间地狱,阿古柏统治下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极其贫困,新疆甚至出现了买卖奴隶的历史倒退现象,这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仇恨。然而面对阿古柏的侵略行经,英俄两国又是什么态度呢?他们怎么做的呢?

学生:英俄两国承认阿古柏的伪政权,并与阿古柏签订商约,还为阿古柏提供军事武器。 教师:我们看到,英俄两国不但不阻止,反而通过各种手段来支持阿古柏,甚至还直接出兵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幻灯片出示伊犁版图)老师想请问大家,阿古柏建立的政权合法吗?(不合法)英、俄的做法合理吗?(不合理)为什么呢?(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好!同学们回答的掷地有声。可是口说无凭证,以史为证,你能用史实证明吗?

学生: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各国的行政、军事进行管理,新疆地区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学生:汉朝以后的历代政府从来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唐朝时,中央先后设立了安息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疆。这充分说明这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广大新疆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学生:清朝时在伊犁设置伊犁将军,统治新疆全境。这也说明新疆属于中国。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侵略者的做法当然既不合法也不合理。这一百多万的土地我们怎能拱手相让?然而,面对新疆局势危机,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却产生了分歧。因为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不但西北形式严峻,而且东南由于日本入侵台湾也警报频传。为此清政府内部就海防和塞防孰轻孰重进行了半年之久的激烈争论。 (播放幻灯片) 【情景辩论】

教师:一派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他们强调东南海防的重要,反对出兵西征收复新疆失地,要求把塞防的经费用以扩大海军之需。另一派以陕西总督左宗棠为首,他们坚持海防与塞防并重论,提出了不能“扶了东边倒却了西边”,力主收复新疆。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下面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再现历史情景,就海防和塞防孰轻孰重展开辩论。 (老师扮演皇帝,学生扮演大臣,就海防塞防展开辩论) 海防派的主要观点:

(一)新疆这块领土对国家来说是无用的,收复新疆不仅不能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反而会造成财政上的巨大损失。

(二)在俄、英向新疆扩张侵略势力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收复新疆,即使勉强收复,也无法保持,势必旋得旋失。

(三)中国实无力量兼顾沿海和边塞两方面的防务,而比起新疆来,海防更为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新疆、专备海防。

(四)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手,因而不能出兵西征,应该把经费用以扩大海军之需。 塞防派的主要观点:

(一)中国的国防是一个整体,海防与塞防互为表里,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片面地强调海防而忽视塞防,„扶得了东边倒了西边‟,恐怕到头来是„西边必倒东边亦未能扶也‟。因此,塞防、海防应当并重。”

(二)新疆是国家的西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失守,则蒙古难保,进而京城就不保。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三)外国势力,特别是沙俄在我国西北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加强塞防以抵御沙俄,乃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四)新疆问题,已经带有复杂的国际因素:对我国新疆怀有侵略野心的沙俄和英国,都企图利用新疆的**形势及阿古柏入侵势力来达到自己的侵略目的,竭力阻挠中国主权在新疆的恢复。特别是侵占伊犁地区的沙俄,更时刻准备以伊犁为跳板,进一步吞并中国的西北领土。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辩论很激烈,显示了良好的才能,对课本内容掌握理解的也比较准确。我想海防和塞防之争,已经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析了,而是要不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要不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左宗棠等人以祖国疆土、民族利益为重,批驳了边疆无用,得不偿失,出兵必败等奇谈怪论。最终清政府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以六十五岁高龄,不顾重重阻力和种种困难,“引边荒艰巨为己任”,那么这个左宗棠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查到了资料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学生:左宗棠,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帮助清廷彻底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在西北捻军起义中,左宗棠残酷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在镇压了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倡议并发起了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抵御列强侵略。1865年阿古柏侵占新疆,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开始了使自己名垂青史的收复新疆之役。新疆收复后,左宗棠利用自己管理兵部事务的权利大力练兵,准备收复宝岛台湾。可惜苍天不助英雄,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带着无限遗恨于1885年病故于福州!

教师:这就是左宗棠,一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当满朝重臣慑于他人威风,不敢出兵抗御,他挺身而出,力排众议,以大智大勇的气概统兵出征。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未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

(学生指地图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总结)

教师:同学们介绍的非常好,也非常详细,1876年左宗棠兵分三路,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逐步收回失地。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大家想,左宗棠能打赢这场仗除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官兵的英勇作战外,还有一样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是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但是这场战争结束了吗?我们的伊犁还在哪个国家的侵占之下呢? 学生:没有结束,伊犁还在俄国的侵占之下。

教师:这时许多士兵主张乘胜用武力收回伊犁,然而左宗棠却阻止直接用武力解决伊犁问题,他提出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收复伊犁问题,如果达不到目的,再采用军事手段,并且在哈密设立了抗俄司令部。左宗棠为什么这么做呢?难道他怕了吗?

学生:不是。左宗棠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手、采取了不同的斗争策略,不做无谓的牺牲。 【角色体验】

教师:在收复伊犁的交涉过程中,有位非常有名的外交官,他是谁? 学生:曾纪泽 (学生利用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曾纪泽。强调他“替国家保全大局”的信条,不顾沙俄软硬兼施,提出“我想从今以后,中国土地断无再让之事”,使沙俄无言以对,被迫交出伊犁。)

教师:为了配合曾纪泽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段历史剧。

(教师以音乐、图片作背景,学生表演历史剧,见附录)

教师:前有曾纪泽机智辩论,后有左宗棠誓死保卫,最后我们收回了伊犁。但是我们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吗?

学生:我们用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和大量赔款换回伊犁。 教师:同学们你认为这么做值得吗?

学生:当时俄强我弱,要收回伊犁,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的,而伊犁是新疆的大门不收复伊犁等于没有收复新疆,国家安全仍然没有保障。所以伊犁比那些土地和赔款更为重要。

教师:曾纪泽和左宗棠懂得有所失才有所得,他们能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疆已经全部收复,但是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主权完整的新疆,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工柳。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诗。

(课件播放《凉州词》、《七绝》)

教师:同样是描写玉门关,一个写得凄凉,一个写得雄壮,那么是什么把春风引入玉门关呢? 学生:是左公柳 (播放左公柳图片)

教师:这就是左公柳,这些柳树为什么能得此名呢?它给新疆带来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

学生:假如你到过甘肃酒泉,你一定能见到一种如同古代兵勇的盔甲一样的老柳树,它树皮粗糙,横伸的树冠被厚厚的尘土压着,但是,那掩盖不住的绿色却顽强地显露着勃勃生机,这就是左公柳。早在西进时,左宗棠见沿途“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便传令,凡大军过处必植树,人人随身带着树苗,一路走来一路栽。每个士兵不仅能打仗,还要会栽树,每到一处,须栽柳树数棵,每棵树上挂着栽种人的姓名,负责成活。左公率先垂范,亲自携镐植柳。如今的嘉峪关、哈密等地,都留有左公亲手所植的柳树。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道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为纪念左宗棠筹边新疆、为民建福的不朽功绩,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教师: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大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着自己的生命,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分析探究】

教师:我们不难看出,左宗棠考虑的不但是如何收复新疆,而且还有如何去建设新疆,他希望新疆能永远的长治久安。那么清政府最终有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呢? 学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教师:这节课我们谈论最多的是左宗棠,那么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看看历史上很多人是怎样评价他的,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呢?

出示材料:

“没有左宗棠,新疆难说。”──毛泽东

“以屈膝,有一伟人生焉,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 。” ──谭嗣同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国藩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教师: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他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历史背景中去看待他,要客观地评价他,不要用现代的标准去苛求他们。我们要看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有贡献,特别是收复新疆,这是爱国之举,抵抗沙俄侵略,他是有功之人。但是他毕竟是清朝的一位封建官僚,这注定他有两面性,既反侵略,又反人民,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这是该否定的。但是综合他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功大于过的。希望大家以后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 【个性总结】

教师:学到这里,大家能不能对本课做个小结呢。我来抛砖引玉,先来总结一下。

俄英垂涎争新疆, 入侵称汗阿古柏。 海塞并重左宗棠, 先北后南好策略。 平戎万里护城郭, 力退敌寇壮山河。 威震伊犁名天下, 福系中华功绩说。 新疆收复回祖国, 治理西北行省设。 玉关内外传捷报, 大漠上下响赞歌。

(学生用多种形式总结,如诗歌、演唱等)

教师:一百多年前,新疆历经苦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一百多年后,新疆在新中国的羽翼下蓬勃发展。今天,我们对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地区采取了什么样的发展政策啊? 学生:西部大开发

教师:那么对于沐浴在改革春风下,日益成长,日益发展的新疆,你有什么话要对它说?请你为新疆的发展写一句标语吧。

(播放音乐幻灯片,再现今日新疆风貌。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在这里放飞了自己的祝福,老师希望你们能用行动来实现你今天的祝福。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

教师:尹传圣时间:2012年1月10日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上一篇:不忘初心发展教育下一篇:部门学习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