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剧院调研报告

2022-07-11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秦淮剧院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秦淮剧院调研报告

对于合肥庐剧院发展调研报告

— 1 —

关于合肥庐剧院发展的调研报告

合肥市省人大代表第一小组

一、基本情况 合肥市庐剧院的前身是原安徽省庐剧团,成立于 1951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第一家省级国营剧团。建国初期安徽的戏剧改革,就是从庐剧国营拉开序幕,并且在华东地区产生积极影响。庐剧从业人员曾经为安徽的戏剧繁荣做出过应有的贡献。1969 年“文革”期间为了抓“革命样板戏”演出,省直文艺战线革委会将省庐剧团与原隶属合肥市的省京剧团置换,改隶合肥市,2003年更名“合肥市庐剧院”,2006 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 年元月改事业编制为国有企业,隶属市演艺公司至今。

合肥市庐剧院在改制之前有事业编制 95 名,连同聘用人员,实际有 110 人左右(最多时接近 130 人)。2011 年体制改革后,目前在职(聘任)仅演职员 47 人。其中,除了少数几位乐队员和管理人员外,全部是演员。

二、创作演出情况 改制以后,在合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文广集团等

— 1 — 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庐剧院实行传承庐剧传统剧目与创作庐剧精品剧目并举,搞好城市演出与搞好基层演出并举的策略。一方面加强青年演员对庐剧传统剧目的排练演出,如:经典小戏、折戏《借罗衣》《讨学钱》《观画》等,大型代表剧目《休丁香》《秦雪梅》《双锁柜》等。另一方面,大力创作反映时代精神,讴歌祖国,颂扬人民英雄的主旋律戏剧作品。如:反映农民工二代创业生活的,大型都市庐剧《荠菜花》,反映合肥抗日斗争的大型庐剧《东门破》,反映大别山区革命斗争题材的《等不到今生等来世》,以庐剧舞台剧《妈妈》为基础的庐剧电影《啊 妈妈》等 ,复排了庐剧《江姐》和《梁祝》,根据含弓戏《刘二姑吵嫁》重新整理,创作演出了庐剧《小妹儿吵嫁》等。还先后创作排练了多出小型剧目。如《赵奢收赋》、《得失之间》、《三嫂告状》、《李大脚传奇》等。以及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 2016 年新年戏曲晚会。在这些剧目的排练演出过程中,不仅庐剧院的年轻演职员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丰富了戏剧演出市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这些剧目除了在合肥市的剧院和基层演出,还参加省艺术节和各类汇演,获得了各类奖项,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较高评价。他们先后去了香港、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武汉、呼和浩特、绍兴、张家港、太原、郑州和省内的铜陵、阜阳等地演出,社会反响积极。也因为多次的巡演,让全国更多的观众了解合肥,了解“庐剧”的艺术特色。他们还在无固定演出场所的情况下,积极开发新平台,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在安徽名人馆、天仙

— 1 — 配大舞台、徽京剧院小剧场等场所演出。他们的努力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合肥庐剧”这张文化名片。

三、存在的问题 1.建制不全。合肥市于 2011 年初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庐剧院原属事业一类编制改为国有企业。凡年满 50 岁或工龄满 30 年可以享受事业编制待遇退休。这样,庐剧院的中老年骨干力量就一次性退出。戏剧的排练和演出,是多部门协同配合的艺术创作过程。目前庐剧院的状况是:(1)没有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主创人员。(2)乐队的弦乐、管乐、打击乐配置严重不全。(3)没有服装、化妆、道具、音效、布景制作等演出专职人员。(4)戏曲演员的行当不全,年龄结构单一,缺少老年和中年演员的传帮带。

一些年来庐剧的新剧(节)目创作,除了剧院青年演员参与外,其余从主创人员到乐队、舞台制作以及演出操作,都要花重金外请、外聘。聘请兄弟剧种演员担任较为重要的角色,也时有发生。这样,庐剧的原创能力和演出质量、艺术水准都严重危机。

2.人才流失严重。庐剧院年富力强、中年以上演职员在艺术上最成熟的时候全部离岗,使庐剧院的骨干力量及表演艺术优势散失殆尽,优秀传统和技艺失传,新生代无人示范。

目前,合肥市 1993—1997 年委托培养的 40 名庐剧演员,改制以来相继离开,现仅剩 7 人还在坚守;2007—2012 年合肥市委培的 39 名庐剧演员,毕业后已有 11 人离开,另有 2 人在中国戏

— 1 — 曲学院导演系深造。

3.发展压力大。庐剧院一直是庐剧的领军院团,改制以后市场压力大,无暇顾及剧院乃至剧种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庐剧剧种本身即有西、中、东路,流行区域较大。音乐、语言特色的差异和融合,新剧目创作甚至剧种改革和发展的走向等,都需要由领军院团牵头,进行研究、探讨和规划。也需要在艺术创作上做出示范。目前,庐剧院很难有精力和能力来对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给以关注。

4.人员思想波动大。多方面因素形成现有人员思想不稳定。

5.缺少固定场所。没有固定的演出、排练场所,就难以留住基本观众,久而久之,就会危及庐剧生存。何况,演员的基训和排练是必不可少的提高队伍素质和加强管理的基本手段。

6.研究传承进展缓慢。对庐剧传统剧目的研究、整理、传承进展缓慢,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批庐剧老艺术家相继离世,庐剧很多宝贵的遗产已经无法得到继承和传承。

四、原因分析 1.缺少政府支持。

2011 年文化体制改革没有从“非遗”保护的角度,给予庐剧长久生存的关照。把庐剧院的基本建制彻底打散,剩下单一的青年演员队伍,难以经受任何挫折,随时都有解体的风险。

同时期,浙江、江苏、湖北、陕西等省市用各种形式保留了“非遗”剧种的公益性属性,为剧种保护人才预留空间,更在剧

— 1 — 院建制和硬件设施上给予加强和扶持。

2.演员待遇低。改制以后,青年演员的危机感加重,看不到事业发展的前景。加之,基层演出任务长期繁重,待遇偏低。

3.缺少传承举措。政府和领导部门的扶持力度虽然逐年都有增加,但经费大多用于应对市场,对剧种传承的根本性问题帮扶到位的较少。例如健全机制,留住人才,完善保护措施以及建设演出、排练、基训综合设施等,迟迟难以落实。

五、建议 1.出台地方保护条例。传统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落实保护、传承、发展的总体思路。实践证明,把传统戏曲推向市场,带来的生存困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因此,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完善对传统戏曲院团的保护。虽然已经有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各地理解和执行的力度悬殊很大。所以,最好能够从地方立法的层面考虑,例如,多年前苏州市即已出台“昆曲保护条例”,合肥市文化界也曾连续两届在市政协会议上提案,建议合肥市人大研究出台《庐剧艺术保护和发展条例》,后来,不了了之。因此,建议省人大在合适的时候,能够推动安徽主要戏曲剧种的地方立法保护工作,让传统戏曲抢救和保护有更为明晰的可靠保障。

2.建立发展扶持措施。我省是戏曲大省,省里领导部门扶持地方戏曲的措施,应该向传承和发展困难较多的剧种倾斜。真正让戏曲园地万紫千红,呈现戏曲繁荣的大好局面。

— 1 — 3.保障戏曲人才发展。体制保障是重要环节。事业编制是使传承人才安心的“定心丸”。环顾周边省市,昆曲、越剧、秦腔、婺剧等自不待言,淮剧、瓯剧、汉剧等诸多剧种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都保留了事业编制。合肥市委宣传部曾组织调研组赴淮阴市调研了淮剧的体改情况,淮剧团在体改的时候将近 60人,保留了 60 名事业指标,近年招录和聘用人员,每年向市政府申报,也都享受事业待遇。体制改革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庐剧院希望解决庐剧的部分事业指标,以便留住庐剧传承发展的骨干力量。但是,事业指标撤销时雷厉风行,若想部分恢复,虽然合肥市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较为关心和支持,仍然有许多困难。

4.建立专业固定场所。2018 年,合肥市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曾有决意,建设“庐剧艺术传承中心”。庐剧院希望尽快落实这一决议精神,以现有人员为基础,然后通过招聘、委培等逐步恢复建制,健全机制。并完善庐剧院基础设施建设,让庐剧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5.设立扶持专门经费。我们感觉,改善传统戏曲剧种的濒危状况,除了体制、机制和演出设施等带根本性的扶持外,定期培养传承人才和持续的经费供给也至关重要。

— 1 —

关于互联网全产业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合肥市省人大代表第二小组

2019 年,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的兴起,网络游戏的风靡,共享经济的渐趋冷静,人工智能的日渐火热,小米、映客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上市……互联网产业依旧以平稳向好的态势快速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八次提到了互联网,报告也明确了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三大任务。

值此,安徽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合肥合肥团第二小组通过对经济发达省份的调研和分析,并以“浙江互联网全产业链发展”为例,并对此次调研工作做了以下总结和分析。下面为具体报告内容:

一、互联网行业发展对全省 GDP 贡献率大幅提升,并呈现良性发展势头 以浙江为例,从今年 5 月份《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8》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浙江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 5547.7 亿元,同比增长 13.1%,对全省 GDP 的贡献率达到 17.5%。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全省累计实现网络零售 1671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4%;居民网络消费

— 1 — 8470.5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0%。

获得如此势头的根源在于,一,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网络覆盖和保障,电子信息建设、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专利等建设上均有较好的投入和支持保障;二、互联网便民惠民改革成效明显,在住房、医疗、教育、交通、文旅、养老等各领域均实现深度应用,省市县三级办事事项“最多跑一次” ,“一证通办”民生事项覆盖全省 63.64%,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三、发展环境优势吸引大批人才流入,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石。四、网络安全管治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为互联网发展保驾护航。

二、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意识与行动齐头并进,加快了产业融合的步调,获得明显成效 浙江省作为全国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农村电商、制造业数字化等互联网产业发展领先省份,本身就具备很好的互联网发展氛围,自 2014 年将“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作为“一号工程”提出以来,数字经济为整个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除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企业,带动着浙江数字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2016 年,以实施浙江“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浙江省还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数字内容等新技术和新业态。各大企业立足“大创平台+产业平台”双路径,优化整合资源,聚焦互联网产业链服务,

— 1 — 通过升级移商生态圈连接更多传统行业,这项举措作为浙江中小企业规划的重要方针,不仅带来了企业互联网转型的踊跃性,也使很多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看到了大数据红利带来的影响。

截止目前,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增长,数字经济正日益成为引领浙江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三、良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对人才的“吸附力”越来越大 来自《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8》数据显示,浙江省互联网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 9.2%的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一,是“北上广深”数字经济人才流出的第一目的地。

猎聘网在大会发布《中国互联网人才发展白皮书》,通过千万级大数据样本分析:杭州的互联网人才紧缺程度位居全国第一,超过北上广深;而同时,互联网工程师这个群体,在杭州的幸福感是最强的,幸福指数远超国内其他城市。

从 2017 年 1 月到 2018 年 9 月,在全国各行业的人才净流入率方面,互联网行业排名第一。在对 1000 余名杭州互联网人的问卷调研中,对于“选择杭州的原因”,排名第一的原因是“互联网行业发展充分,机会多”,这表明互联网既能引才、又能留住人才,已经成为公众接受度非常高的一项职业。与此同时,在全国互联网行业人才净流入率的城市排名中,杭州仍旧排名第一。

近年来,浙江也一直着力打造数字核心技术引领高地、数字

— 1 — 科创平台集聚高地、数字创新企业发展高地和高端数字人才集聚高地,突出杭州、宁波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数字科技的创新应用;打造集金融科技、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产业、移动支付等于一体的新兴金融中心,一直致力于加快形成以“一湾、一城、一省、多区”为框架的建设格局。搭好了“巢穴”才能吸引更多的“凤凰”落枝扎根。

四、互联网全产业链发展中的问题以及给我省互联网发展提供的借鉴经验 作为互联网大省,浙江在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诸多领域已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且不乏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旗舰。但面对尚未减退的经济下行压力",互联网+"仍被寄予厚望,互联网+产业化转型推进过程依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紧缺也依然是这个互联网大省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外,浙江虽然消费领域数字化转型走在国际前列,但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投融资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环境任务也非常紧迫。

我省自实施的《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以来,高度重视发展互联网经济,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浙江相比,我省在互联网发展仍需付诸更多的努力,无论是在经济贡献、推进互联网+企业转型融合,还是在互联网普及率、信息化基础建设、人才引进、龙头互联网企业扶持以及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与浙江仍存

— 1 — 在差距。浙江在互联网+产业转型上的很多政策及实施办法,也为我省提供很多优秀的经验。在资源融合和人才培养上,要积极发挥安徽网联会、合肥互联网协会等在创新交流上的作用,为我省互联网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 1 —

关于我省民办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合肥市省人大代表第三小组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针对我省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2019 年 9 月 26 日至 9 月 27 日,在肥省人大代表第三小组对省民办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召开汇报座谈会等方式,通过对合肥市寿春中学、合肥中加学校、六安金安高级中学等民办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分别听取了合肥市教育局和六安市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情况汇报。根据调研情况形成专题报告: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支持与规范并重,全省民办教育发展呈现出规模效益与质量特色并进的良好态势。截至 2018 年底,全省民办学校 6525 所,占全省学校总数的 31.5%;在校生 274.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 22.9%;专任教师 13.64 万人,占全省专任教师总数的 20.4%。民办技工院校 15 所,占全省技工院校总数的 18.5%;在校生 3.4 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 26.4%;专任教师1290 人,占全省专任教师总数的 14.3%;民办职业培训机构 990所,在职教职工 10297 人,开展社会化培训 29.9 万人。民办教育

— 1 — 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办学格局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包含学历教育到技能培训各类型,丰富多样、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不仅扩大了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选择性教育需求,更有力助推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我省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一)已做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发展,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工作的领导。凡属民办教育领域的重大政策都经省委常委会会议、省委深改委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建立了全省民办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民办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发展优质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注重质量导向。省政府通过强化督查、考核等方式督促各地政府切实履行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要求各地新设的民办学校必须是优质资源,引导民办学校调整定位,从满足补充性需求为主转向满足选择性需求为主,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三)积极引导支持。一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教育现代化 2035》《关于大力发展民营

— 1 — 经济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民办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有效提升了社会资本办学积极性。如合肥市把民办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总体发展规划,落实公办民办学校在土地供应、建设方面的税费、管理层培训、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学费减免、贫困生资助等方面同等待遇。修订《合肥市民办学校检查办法》、《合肥市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办法》,《合肥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合肥市民办幼儿园年检办法》等文件,加强民办学校过程性管理制度建设。二是支持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保障民办教师权益,鼓励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民办高校教师职称按标准评审,不受指标限制,民办高校教师培训、科研项目申报均与公办高校教师一视同仁。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十三五”以来,省财政通过专项划拨、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形式共投入资金近 46亿元,为民办学校内涵建设提供了财力支撑。此外,从 2010 年起,合肥市还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 3600 万,对民办学校给予奖补,累计近 3 亿元。市财政从 2012 年开始对全市幼儿园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投入 5 亿多元。该市为扩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面,仅 2018 年市财政就就投入 5100 万,受惠

— 1 — 幼儿达 8.5 万人次。四是落实办学自主权。保障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拓宽民办学校办学筹资渠道,开展放开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收费自主定价等试点工作。

(四)强化管理和服务。一是依法开展年检。不断优化年检指标体系,规范年检工作流程,强化年检结果激励约束作用,让年检长牙、带电,成为“探照灯”“指挥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学条件、法人财产权落实、资产财务管理等作为年检的关键指标,在年检中开展审计试点。二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许可、办学水平评估、财务资产管理、广告备案和信息公开等制度,在全省统一公布具有招生资格的民办学历教育学校和非学历教育机构名单,保障社会对民办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三是开展专项整治。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启动无证办学清理整顿工作,对违规招生等违规办学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四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如《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下放承接工作的通知》精神,下发《关于明确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中阶段学校管理职责的通知》(合教[2015]141 号),实施民办教育管理权限下放,除市区民办高中阶段学校外,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全部下划到所在辖地的县(市)区,明确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中阶段学校设立、变更等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和权限,以及学校年检、安全管理、督导考核、评先评优等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民办学校

— 1 — 属地管理原则,让民办教育看得见、管得着、管得好。

二、我省在民办教育推行分类管理改革中的一些做法 国家民办教育新法新政出台以后,我省按照中央要求扎实做好新法新政贯彻落实工作,实现了全省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一)加强学习宣传,凝聚改革共识。通过解读、培训、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新法新政进行宣传,引导行政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新法新政是中央关于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顶层设计,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引导广大举办者充分认识到新法新政从根本上保护其合法权益,旨在让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清清白白地获得政府支持,营利性民办教育坦坦荡荡地获取经济利益。最大限度地引导全省民办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制定配套文件,落实新法新政。以分类管理改革为契机,坚持支持与规范并重,系统梳理应该出台的配套法规和政策,坚持先总后分和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的原则,以“1+X”的形式印发实施,确保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积极稳妥、便于操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分类改革的制度性成本。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制定了关于开展和推进放开民办教育收费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放开收费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全省民办高校、

— 1 — 民办中职学校、民办技工院校;出台了我省《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办法》和《关于加强民办教育监督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试行)》;启动了《安徽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立法程序,省人大常委会已经就《促进条例》开展了立法调研。

(三)强化督查考核,压实市县责任。国务院《若干意见》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抓紧制定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我省在积极推动省级层面新法新政贯彻落实的同时,努力督促市、县政府履行职责,近几年省政府在对各市政府的目标考核中,都把贯彻落实民办教育新法新政及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情况纳入了考核范围。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分类管理改革相配套的税收、财政等政策尚未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关于税收的规定与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 号)中的规定有差异,例如民办学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大类型后,原有的税收政策还未进行相应修改,特别是对现有民办学校转设为营利性学校后的涉税问题(需要缴纳哪些税种、税率与税额如何确定等)如何处理尚未明确。

(二)是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监管政策缺失。教育部等五部门已出台了《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但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监管缺少政策依据。存在少数民办学校办学条件

— 1 — 不完善,办学行为不规范。如有的地区民办幼儿园教育比重过大,收费差别大,教学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等现象。

(三)是现有民办学校退出时的补偿、奖励标准难确定。现有民办学校选择为非营利性后退出办学时,按照出资者出资、取得合理回报情况、办学效益等因素确定补偿奖励标准。但是各校发展历史、办学情况等不尽相同,依法依规确定各校的补偿、奖励标准难度大,风险大。

四、关于我省民办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民办学校党组织书记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所有学校全面贯彻执行。要加强对民办学校领导班子的指导,确保民办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二)加强监管、服务到位。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改善民办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行为。在办学条件上通过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与政策支持。在办学行为上要诚实守信,依法规范;建立违规失信惩戒制度及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充分发挥好年检和“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监督作用,净化民办教育环境,维护师生、家长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据国家法律及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我省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民办和公办教育师资培训、晋级、职称评定上享有同等待遇,指导民办学校制定

— 1 — 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合理解决教师的权益和权利,改善民办学校教师来源渠道,保障民办教育质量再上新水平。

今年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的深化之年。办好新时代的民办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指导民办学校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塑造品牌强校意识,注重引导和培育民办教育的内涵性、人文性、灵活性,进一步推动我省民办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 1 —

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及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合肥市省人大代表第四小组

7 月 30-31 日,按照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课题安排,在肥省人大代表第四小组开展了“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及发展情况”调研活动,实地考察了芜湖市彩虹园银湖康养中心、彩虹园大富社区康养中心、宣城市月亮湾爱晚工程˙国家养老皖南示范基地、合肥九久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实地查看、观摩互动、座谈研讨等形式,了解各机构养老收费、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落实和现阶段发展难题等情况,感受广大居民群众对新时代养老服务事业的新期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及机构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化养老服务,是随着社会分工、雇佣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老年人赡养方式、主体和责任由家庭逐渐转移到社会的过程中,为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等需求,社会各类组织提供的包括生活照护、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社会参

— 1 — 与等服务活动。

2.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广义上是指除家庭赡养之外的为老年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各类福利性、公益性、营利性社会组织、机构,包括公办、民办及其他机构,狭义上是指民间投资、社会化运营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本次调研活动实地考察了 3 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二)基本情况 安徽省 1998 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全国人口老龄化较早省份之一。根据《安徽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2017)》数据,截至 2017 年底,我省 60 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 1133.0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 16.05%;65 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 854.71万人,占 12.11%。我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进程快、程度深的特点。另据安徽省政协专题调研报告,我省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口约 30万,老人家庭占比 20.9%,其中空巢老人占比 57%。伴随上世纪60 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人群步入老年阶段,全省老龄化将出现快速发展的拐点,养老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台实施了一整套组合式政策措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1.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60 号)、《安徽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 年)行动计划》(皖政办[2018]6 号)等;发布了 18 项安徽省养老服务地方标准,

— 1 — 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运营和用地、金融、税费及人才、标准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度的政策、资金扶持;建立了惠及全省 163万、38 万名老年人的高龄津贴、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制度,38.2万农村五保对象、4.8 万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纳入政府兜底保障,78.1 万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 74.2 万名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有序实施。

2.加大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养老机构和城乡养老设施建设,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连续 7 年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省民生工程实施,各级财政累计投入 27 亿余元,新增县、乡镇福利机构床位 19 万张,2018 年底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平均覆盖率 20%,城市社区养老设施配建面积 162 万平方米;建立并有效落实民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运营补贴、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我省已建有民办养老机构 845 家(含公建民营),床位 11.9 万张,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 2492 家、床位 30.1 万张。

3.统筹推进了医养结合,支持养老机构开办医疗机构,省级福彩公益金对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务室、护理站分别给予 10万元和 5 万元的补助,全省 678 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鼓励150 张以下床位的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省医养签约的养老机构达到 602 家。

(三)走访情况

— 1 —

此次走访的几家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对政府的政策措施反馈积极。认为:税费优惠、床位费补贴基本落实,有利于稳定经营者的经营信心和积极性;养老服务标准化的推行,有利于规范运营标准,引导督促经营者改进改善服务,保障老年人权益。

几家养老机构环境优雅、设施齐备、整洁卫生,总体服务水平较高,主要体现在日常经营管理规范,照护服务人员精神状态饱满,老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养老生活氛围活泼浓郁。如:彩虹园大富社区康养中心就近社区经营,走居民路线,社区养老、志愿服务联动,营造出宽松融洽的街坊氛围。几家养老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智慧健康养老发展路径,并形成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特色优势。如:合肥九久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现已发展为拥有 12 家连锁养老公寓、2 家护理院的医养结合型养老集团公司,该机构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也取得较好成绩。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及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政策、制度衔接落地不紧密。我省民办养老机构存在资金短缺,机构土地不能抵押,贷款贴息对民办机构支持乏力;医养监管、医保结算、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制约因素;医养护服务能力、信息化程度不高,老龄人口信息云平台尚未建成。近年物价上涨,民办养老机构运营成本增加,部分养老机构经营困难,老人缴费压力增大。

(二)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安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8)》数据,全省现有养老机构中,1082

— 1 — 家获得设立许可,占比 42%;1094 家服务质量基础指标达标,占比 50%;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仅为 59%,且部分没有发挥运营效益。全省护理型床位仅 4 万张,占总养老床位 12%。目前全省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 40%,因地理位置、设施条件、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养老机构“床位空置”与“一床难求”现象同时并存,供给存在结构性问题。养老服务需求庞大,盈利和入住率却不高,主要是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有效供给。特别是存在着养老服务资源向失能老年群体、农村地区倾斜不够的问题,社会资本投资大众化养老设施的动力不足。

(三)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大、专业素养低。上述资料数据显示,目前全省从事养老服务人员总数仅 2.4 万人,其中获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 5200 人、其他专业技术资格的 3800 人。按照国际 5:1 的护理员需求量,缺口超过 40 万人。养老服务总体上仍以简单照料帮扶为主,技术密集型服务不足,无法满足老人的多层次需求。护理人才缺口巨大,与行业收入水平、社会认可偏差有关,高强度、耗时长的工作也让人望而却步。

三、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及发展的建议 (一)夯实普惠式养老服务网络,鼓励、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拓展居家社区经营模式。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养老需求大,养老服务供给缺口也大,未来 20 年养老产业化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引擎。随着 80 后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家庭支柱和养老主力,居家社区养老

— 1 — 和机构养老将成为社会化养老的一种重要形式。研究出台扶持奖励政策,建立联动机制,进一步激励民办养老机构加大居家社区经营力度,鼓励社区内各类社会团队、公益组织以及志愿者队伍加强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合作与联动,丰富居家社区老年人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认真研讨论证,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新建或回购养老服务用房,有条件的社区可规划专门的养老服务用地,妥善解决民办养老机构的用房、用地问题;引导公办养老机构改制或开展公建民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二)优先紧缺性养老服务供给,切实满足城乡少数弱势群体的基本养老需求。

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我们要多视角、高站位地分析研究养老服务市场,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突出紧缺性养老服务的优先供给。在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上,聚焦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刚需和农村特困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短板,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服务需要。

1.重点支持发展服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不断提高其照护服务水平和能力。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基本吸纳了自理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医养照护的压力和责任大,非居家社区可以承担,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照护。第四次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63 万人,占老年人口 18.3%,迫切需要社会提供针对性、专业

— 1 — 性、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但目前现状并不理想。失能半失能老人机构照护收费一般都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大部分老年人都无力支付。排除公办养老机构提供托养服务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是全社会最为弱势的群体,减轻其家庭照料、经济负担,维护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尊严,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建议政府大幅度提高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床位的补贴额度。

2.重点支持发展补缺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养老机构,确保农村特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多,在公办敬老院供养范围之外,还有少数老年人因病因灾、年老力衰、几无生活来源,生存异常艰辛。中国农民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决这部分农村特困老年人的生计生活问题也是脱贫攻坚、构建和谐、共创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关注和有效帮助。建议政府牵头以社会化方式筹措专项基金,建立农村特困老年人鉴定确认机制,为其入住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足额费用。

(三)加强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相关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的专业课程,加强专业人才和技能培训,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在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扩大专业人才供应,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借鉴先发地区做法,选

— 1 — 聘并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居家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和陪护专业化服务;通过开展和谐社区、共建家园等活动,整合社区人力资源,打造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社区养老志愿服务队伍;改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经济待遇,建立岗位津贴、加班补助制度和工资逐年增长机制,保证员工福利待遇落实到位,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的员工加大奖励补贴,稳固人才队伍;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切实提高养老服务岗位与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与美誉度,提高从业人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

— 1 —

关于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淮北省人大代表小组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在淮省人大代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课题,聚焦政务服务、园区建设、工业建筑企业的许可与验收、企业的开办与注销等营商环境方面内容,于 2019 年 7 月上旬赴马鞍山市、浙江省嘉兴市和江苏省扬州市进行调研学习,返程后对我市行政服务中心、淮北经济开发区开展实地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和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座谈会。代表们通过外出考察、实地调研、交流研讨等形式,学习总结外地市先进经验,深入查找我市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地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做法 三地在改善营商环境工作中站位高、起步早、措施实,实体企业获得感普遍较强,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借鉴,总体概括为“三个突出”。

(一)突出高度重视、高标定位。马鞍山市强化高位推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每年年初第一个会就是营商环境大会,

— 1 — 以融入南京、合肥“两个都市圈”为突破,制定出台《关于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马鞍山市优化营商环境 100 条》。扬州市紧紧致力打造强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和高满意度的便民环境目标,推进政务服务工作提质增效,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互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所有市级部门自建业务平台与政务服务“一张网”完成数据对接,全科政务服务全面启动。

(二)突出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马鞍山结合实际,将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细分为 18 个方面,配套制定 18 项实施方案,该市率先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出台《马鞍山市“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 40 个工作日完成”实施细则》,审批阶段总时长原则上不超过 40 个工作日;制定《马鞍山市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立项、规划、施 工、验收四个阶段申报材料“一张表”已形成。嘉兴聚焦企业开办注销,探索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新样板,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 对企业开办领域“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下功夫,“一件事”全流程缩减到 1 日(8 个工作小时)内完成;与此同时,开展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注销手续实现“四个减”(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形成精简后注销“一件事”办事清单,实现“一网通”办结。扬州市围绕“一张网”“不见面审批”“只进一扇门”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落细

— 1 — 措施,绘制了“不见面审批(服务)”流程图,开展多样化“不见面”送达,推广“一窗式”服务,对“3550”事项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三)突出有效监督、狠抓落实。马鞍山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纳入对各县区、开发园区、各有关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指标体系,每月一督查、每月一通报,高压推进抓落实。嘉兴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督查考核、宣传窗引导等各项工作机制,聘请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员,依托 12345 市长热线及“禾点点”信访平台,设立营商环境服务热线和投诉窗口,同步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问题摸排工作,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强化对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直接分配财政资金、直接接触工程建设(即“三直接”)的环节和人员的监管,出台了《“三直接”十大环节操作规范》,给权力的核心环节套上制度的“嚼子”,为行政审批“减章、减时、减负、提效”(三减一提)行动保驾护航,在全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

二、我市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2018 年以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部署,扎实开展“四送一服”活动,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力有效,全市营商环境整体持续优化。2018 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两项任务与“证照分离”改革合并考核,居全省第一。2019 年首台证照自助一体机投入使用,压缩

— 1 — 企业开办时间至 1 个工作日在全省率先实现,营商环境部分细化指标处于全省前列,2018 年营商环境测评 7 项主要评价指标中,我市缴纳税费、企业开办、施工许可、电力 4 项指标得分分别居全省 3、4、6、6 位。窗口部门作风状态有明显提升,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建立健全营商制度机制。及时调整市“四送一服”活动领导小组及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领导小组成员,制定《淮北市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推进清单》,将 5 类 24 条77 项工作分解细化为 107 个任务事项,季调度、半年督查、年终测评,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落实。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北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淮北市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上市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1+4”配套文件,调整升格市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民营经济发展统计、调度、督查工作推进机制,集聚发展合力。

(二)常态做好帮扶企业工作。精心组织“四送一服”集中活动,建立落实“一人一企一单”干部包保联系企业机制。会同省第二工作组组织全市“六稳”政策宣讲活动,县区、开发园区全面覆盖。组织开展“四送一服”进民企活动,市级领导干部带头包保联系民营企业。多角度组织特色专项活动,先后组织开展“四送一服”企业问题攻坚、“四送一服”助企抗灾等专项活动。2018 ,结合“四送一服”帮联企业,建立“三基一技一大”企业信息库,形成铝基、碳基、硅基、生物科技、大数据等重点

— 1 — 新兴产业专项调研报告。我市“四送一服”集中活动获省政府通报表扬,在 2018 综合评估中获评全省第 1 名。

(三)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聚焦准入再提速,制定《淮北市关于推进企业开办时间一个工作日实施方案》,从今年 5 月底推行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以内,做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不见面审批。聚焦市场退出造流程,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建立企业注销网上服务区,推行税务注销分类处理,实行清税手续免办服务,强化信用管理,2019 年 9 月 1 日前,完成全市统一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建设,实现企业注销“一网”服务。聚焦创业有环境,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实施多部门、跨领域联合随机抽查,公开检查结果,做到“进一次门,办多项事”,减少对企业的干扰。聚焦激发创新活力,强化激励引导和精准培育,突出抓好新型煤化工等优势产业的知识产权培育,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

(四)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推动“一网通办”,建成贯通市县镇村的政务服务网“一张网”—安徽政务服务网淮北分厅,建成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系统,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性大幅提升。做好工业建设项目审批 40 个工作日完成,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只进一扇门”,积极筹建市政务服务大厅(市民中心),同步推进县区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改变我市政务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局面。多措并举助推“最多跑一次”,率先在全省政务大厅线下开展了

— 1 — 行政审批结果免费邮寄送达工作,在全省率先设立免费代理服务中心,对市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实行专人“代办”全程服务,全面实行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事项“最多跑一次”。

三、目前我市营商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调研情况看,特别与三地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相比较,我市营商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氛围不浓。调研发现,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整体制度体系仍不够健全。一些部门对优化营商环境宣传不到位,更有个别部门认为优化营商环境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相关,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注重数据和实例的调研,一些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突出表现在扶持政策对接上级出台的多,具体落实、创新少;一些专项资金、基金门槛设置较高,企业享受不到,专项资金一方面花不掉,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拿不到;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各自站在部门角度考虑问题,最终达不成一致意见,给企业享受政策带来一定难度,落实政策有递减现象。

三是政务服务质效不优。一是“最多跑一次”落地力度小。根据实际来看,企业办理业务跑一次就能办好的比例并不高,“最多跑一次”都是单个事项,“一件事综合只跑一次”较少,特别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限长等问题依然存在,一

— 1 — 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一般都要经过多个职能部门,各种审批要件、...

第二篇:秦淮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秦淮区党代会报告

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 为建设人文优势彰显人民更加幸福的新秦淮而共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秦淮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郑跃奇

(2011年7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秦淮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秦淮抢抓第三次重大机遇、奋力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最新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我区的战略思路、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选举产生中共秦淮区第十届委员会和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人文优势彰显、人民更加幸福的新秦淮而共同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秦淮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七年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七年,是秦淮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区域面貌显著变化、群众生活大幅改善的重要时期。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秦淮、富裕秦淮、人文秦淮”的方向,团结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开拓创新求突破,圆满完成了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区域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均在2004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奥特佳、南京普天等骨干企业迅猛发展,科技型企业数量成倍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达27%。大明路汽车街、卡子门家居消费中心等特色片区辐射力明显增强,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成为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肯德基、安利等总部型企业贡献突出,服务业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成功引进红星美凯龙、特易购等一批重大项目,改造形成15个产业园,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

2、文化软实力有了新提升。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扩容升级夫子庙景区,建成儒家文化中轴线,改造建设夫子庙老街、桃叶渡风情休闲街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核心景区面积扩大了近6倍。东五华里水上游览线顺利开通,白鹭洲公园与内秦淮河水系成功对接,区内6.3公里明城墙基本贯通。风光带年接待游客突破2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景点收入年增幅均超过20%。“名城之约”等文化活动取得重大反响,“夜泊秦淮”水上实景演出成功推出,秦淮灯会成为国内外知名节庆文化品牌。大报恩寺遗址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古琴•金陵琴派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精品文集相继出版,秦淮的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3、城市面貌展现新形象。危旧房改造提速推进,先后完成28个地块近14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累计竣工商品房135万平方米、保障房55万平方米。老城南保护与复兴取得实质性进展,蒋百万故居完成主体修缮,箍桶巷示范片区、胡家花园等项目全面启动。完成中山南路、宁溧路快速化改造,新建改造30余条道路,区域路网体系日趋完善。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出新100余条街巷、70多个老旧小区、近千幢房屋立面,新增绿地36万平方米。大城管机制在城市长效管理中的作用充分显现,城市管理绩效水平显著提升。

4、群众生活实现新改善。提前三年完成省定小康社会各项指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累计完成各类职业培训3.7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突破10万个,实现再就业3.5万人次。养老、失业、医疗三大基本保险覆盖率超过98%。在全市率先推行大重病医疗救助,帮扶大重病对象4000余人次。加强社会救助统筹管理,累计落实扶贫保障资金2.5亿元,帮扶困难群众达26万人次,我区第三次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称号。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妥善解决了扇骨营渔民安臵、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改制企业职工医保等历史遗留问题。

5、文明和谐取得新进步。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渠道日益拓展。人民武装基层建设不断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老干部工作卓有成效,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文明创建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取得成效,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我区先后荣获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24项国家级荣誉。平安秦淮、法治秦淮建设深入推进,连续七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先进区,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恶性群体性事件。物价、计生、人防、档案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6、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扎实开展,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全区共产党员中涌现出革命烈士庞帮荣、全国劳模施勤忠、争优标兵嵇艳霞等一批先进典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加强,累计培训干部近4万人次。大规模抽调干部到拆搬迁、信访维稳、社区等一线经受锻炼,注重在实践中考察使用干部。积极推行干部晋级晋职考学、“双推双考”选拔后备干部、全委会票决任用区管正职干部等制度,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影响广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全面推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党的组织,党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化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完善,机关“五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对机关作风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七年的奋斗,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我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立足自身,不等不靠,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为秦淮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二是必须注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我们无论是谋划发展思路,还是作出重要决策,都坚持展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禀赋特征,提升了人文秦淮品牌的影响力。三是必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克服财力不足的现实困难,竭尽全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四是必须坚持凝心聚力团结拼搏。我们重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始终视团结为生命、视实干为关键,各级干部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锻炼了一支讲团结、顾大局,讲奉献、能吃苦的干部队伍。

秦淮能有今天的发展和变化,来之不易。这些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凝结着历届班子的智慧和辛劳,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秦淮区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曾经为秦淮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秦淮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未来五年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定位

当前,南京正迎来以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特征的第三次重大机遇。这次机遇与前两次发展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机遇相比,更加契合了南京科教人才文化资源丰富的禀赋,为南京实现大跨越大超越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全会,强调要抢抓用好第三次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提出要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两大关键举措。市委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不仅符合南京实际,也为秦淮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

空间小载体少的硬资源约束,倒逼我们必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我区面积在全市最小,而且有10平方公里纳入南部新城核心区规划,受控面积占到了44.7%,同时还有老城、机场、城墙、雨花台四处限高。现有的产业园体量较小、布局分散,区内可供发展的载体极其匮乏。新一轮发展,我们没有资本和条件走外延扩张的道路。丰厚的历史文化软资源,契合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区蕴含着儒家、佛教两大文化精髓,集中了科举、民俗、美食、建筑等多种特色文化元素,拥有大量的文保单位,以及一大批名街名巷、名居名园,“秦淮”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块无形的金字招牌。彰显历史文化优势,让文化资源产生现实生产力,这是秦淮实现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多重叠加的机遇,提供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最佳时机。未来五年,我们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次重大机遇;同时,南部新城开发的启动、南京火车南站的建成,使秦淮的区位优势愈加突出;老城南历史文化街区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亚青会、青奥会等重大活动的相继举办,为秦淮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抓住这些机遇,我们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有所作为。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全区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最新要求上来,深层次转变战略导向和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轨道。当务之急,要牢固树立四种理念:

——向文化要生产力的理念。秦淮一定要打好文化牌。要向文化要两个效益,一个是社会效益,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文化项目,力求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充分展示南京、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魅力;另一个是经济效益,要找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促进文化与科技相结合,遵循文化项目化、项目精品化、精品项目产业化的思路,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和现实发展优势,真正使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秦淮永续利用的宝贵财富。

——黄金资源要产生黄金效益的理念。秦淮地域面积虽小,但地处主城,位于历史文化荟萃之地,坐拥国家5A级景区,土地资源极其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些资源,全面梳理区域空间,充分整合存量资源,统筹规划好每一个载体,精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真正让老城区宝贵的空间资源产生寸土寸金的效益。

——南京的资源就是秦淮的资源的理念。南京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虽然这些资源不在秦淮,但人才是流动的,只要我们尊重人才,主动对接,人才就会向秦淮汇聚;科技成果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我们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科技成果就会到秦淮来转化。我们必须坚持开放的资源观,眼睛不仅要盯住秦淮,更要盯住南京的高校院所和人才,在工作思路上实现由注重吸引项目到注重招揽人才的转变,真正让南京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为我所用。必须拓展全球化的视野,放眼国内国际,勇于和善于吸纳一切先进要素,真正让更大范围内的科教人才资源为我所用。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面对空间小载体少的现状,我们必须瞄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资源,主攻重点,敢于舍弃,努力走产业高端化、高新化的道路。要处理好短期增长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业态,以前瞻的眼光构筑长远发展优势。

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暂时可能会不适应,过程中可能会有阵痛,但只要我们统一思想、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开创秦淮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理清思路、明晰定位,准确把握新一轮发展战略取向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紧紧围绕市委“三个争第一”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抢抓用好第三次重大机遇,以“彰显人文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幸福秦淮”为战略取向,聚焦重点,加速赶超,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方位展示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交辉的独特人文魅力,确保与全市同步进入基本现代化,建设人民更加幸福的新秦淮。

彰显人文优势,就是立足资源禀赋,放大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产业,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气息、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将秦淮文化做出影响、推向世界。坚持创新驱动,就是全力聚焦“四个第一”,以创新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引擎,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科技人才支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设幸福秦淮,就是把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让秦淮百姓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

根据这一战略取向,今后五年秦淮的发展定位是:

——金陵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加强文脉传承与保护,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协调共融,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老城保护典范,把秦淮打造成南京历史文化的寻根之地,打造成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成海内外游客感知南京、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现代都市经济快速增长区。把“绿色、休闲、高端”作为都市经济的核心内涵,加快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现代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爆发式增长,努力构筑全市现代服务业新兴增长极。

——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示范区。加大民生工作组织推进和政策创新力度,坚持民生项目优先推进、民生资金优先安排、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为群众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群众更加满意、社会充分认可的幸福秦淮。

(三)提升标杆、勇争一流,确立争先跨越的目标追求

未来五年,要全面落实区“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均实现五年翻一番。市委提出,南京要在全省“科学发展争第

一、改革创新争第

一、和谐稳定争第一”。全区上下要按照市委要求,进一步提升工作标杆,推动各项工作在全市争先进、争一流。秦淮要在全市努力实现“三个争第

一、三个争跨越”的总体目标。

“三个争第一”就是:

——文化发展争第一。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老城历史风貌整体展现,文化与城市形态、产业形态高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国家级、世界级文化精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8%,高出全市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对全市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旅游经济争第一。强化旅游经济的主导地位,统筹旅游资源,发展城市旅游,推动消费升级,实现传统旅游向高层次文化游、休闲游、体验游转型,把秦淮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40亿元,占全市份额的12%以上。

——和谐稳定争第一。进一步巩固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强化矛盾源头治理,平安创建进入全国先进方阵,刑事案件发案率在各区县处于最低水平,信访积案化解率超过90%,社会治安水平在全省领先。

“三个争跨越”就是:

——人才引进争跨越。发挥人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领作用,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每年安排2000万、五年拿出1个亿,大力引进文化、经济、社会事业等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力争五年引进培养各类人才不少于300名。

——科技进步争跨越。加快建设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整合现有资源载体,新增孵化器、加速器、总部集聚区等载体不少于9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突破500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对产业转型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比重超过80%。

——民生改善争跨越。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追求,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低于70%,建设保障房不少于150万平方米,困难群众生活改善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实现倍增,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民生服务工作在全省、全国产生示范效应。

三、聚焦重点全力以赴实施六项行动计划

未来五年,为实现“三个争第

一、三个争跨越”目标,我们要集中资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实施六项行动计划:

1、历史文化精品项目行动计划。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要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在国内国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四大文化项目:一是以古民居和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的“金陵古城之根”项目。老城南地区是古都金陵的发祥地。要突出体验、休闲和怀旧的主题,保护性修复门东门西传统民居和街巷肌理,修缮复建胡家花园、蒋百万故居、芥子园等一批名园名居,力争在青奥会前向中外宾客展示南京老城历史风貌,使之成为体验南京古城文化的“城市之根”和“精神家园”。二是以大报恩寺为代表的“中国佛都之圣”项目。佛教至高圣物的盛世重光,奠定了南京的佛都地位。要加快完善规划方案,高标准建设大报恩寺塔及遗址园区,原真性保护佛教至高圣物,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佛文化圣地。三是以江南贡院为代表的“天下文枢之地”项目。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要整体扩建江南贡院,新建中国科举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体验中国科举文化的首选地,进一步凸显南京古文教中心地位。四是以十里秦淮为代表的“文化神韵之河”项目。古老的十里秦淮传承着千年的文化积淀,沿河镶嵌着珍贵的历史遗存。要在提升东五华里游览线的基础上,重点打造西五华里游览线,再造古朴精致的两岸景观,在功能上主动对接国际休闲消费需求,做足做好水文章,展示名河历史文化风采,使十里秦淮真正成为一条人文的河、浪漫的河、繁华的河。

2、夫子庙风光带拓展提升行动计划。坚持大景区、大旅游方向,构筑全域性旅游格局,推动旅游景区和城区有机融合。在景区布局上,以夫子庙为核心,内秦淮河、明城墙为纽带,门东、门西、门外为主体,特色街区为补充,整体构筑“一核两带三片多街区”的景区格局。在景区业态上,适应国内国际高层次旅游需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构建新兴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融入高端产业功能,打造一批以非遗展示、民俗体验、艺术品交易、传统中医药等为特色的精品文化街区,进一步扩大秦淮灯会等文化品牌产业效应。在商业模式上,着眼于开放式景区特点,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推动景区运营由政府行政主导,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营转轨。未来五年,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25%。

3、科技创业特别社区行动计划。建设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是未来五年秦淮创新驱动的主阵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是经济爆发式增长的突破口。要下决心整合卡子门周边普天通信等相邻地块,集中打造成总面积5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其中孵化器10万平方米、加速器15万平方米、总部集聚区25万平方米,重点发展软件、现代通信等高端新兴产业。加强政银、银企合作,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其它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政产学研金合作共赢。力争到2015年,在孵企业不少于500家、孵化毕业企业不少于150家,总产值达120亿元,税收达到8亿元。同时,充分发挥特别社区辐射带动效应,加大现有产业园业态臵换力度,点对点对接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大学科技园和创新中心,提高产业园区科技含量;全面梳理存量资源,新建不少于4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载体,形成以特别社区为核心,产业园区和楼宇为补充的“一核多园”发展格局。

4、大企业培植服务行动计划。培植大企业是经济体量小的地区实现提速跃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必然要求。要坚持把规模大、盈利好,把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把经营者有战略思维、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作为大企业来扶持培育,创造条件帮助其发展壮大。一是推动一批企业升级。梳理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企业,将政策资源、创新要素向其集中配臵,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新增年税收超5000万元企业不少于10家。二是培育一批企业上市。选择发展状况好、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积极为其提供上市辅导和配套服务,力争培育不少于6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三是催生一批授权专利。设立科技创新引导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自主创新,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新增专利授权量超过2500件。四是争创一批知名商标。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商标专用权保护,鼓励和扶持企业申报著名商标,新增省市著名商标不少于100件、国家驰名商标不少于5件。全区上下要进一步强化重视大企业、服务大企业的意识,提高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5、人才引进培养行动计划。赢得人才才能赢得未来。要在用好用足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实施“543”人才工程,即力争五年引进培养文化、科技创业、企业家和公共服务四类人才不少于300名,其中科技创业人才不少于120名,其他三类人才分别不少于60名。一是文化人才。结合文化名区特点,构筑“金陵文化人才高地”,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的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善于策划包装文化资源的创意人才,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熟悉市场运作的民间艺术人才。二是科技创业人才。面向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大力引进科技创业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面向海内外,不失时机地引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同时,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集聚人才。三是企业家人才。企业家是最为稀缺的战略资源。要精心遴选一批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具有国际视野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给予滚动支持、重点培养,并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职业经理人。四是公共服务人才。根据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下决心引进培养一批中小学名校长和特级教师,积极引进培养一批名中医和学科带头人。要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服务、政策服务和生活服务,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6、民生工程行动计划。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统筹安排财力,加大工作力度,实实在在地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突出抓好居民收入倍增。把就业和创业作为富民之要,以产业升级带动就业结构转型,创造更好的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鼓励和引导群众自主创业增加收入,力争居民收入五年实现倍增。二是突出抓好保障房建设。居者有其屋是群众最基本的需求。近年来,我区拆搬迁地块较多,保障房供应任务重、压力大。要全力加快保障房建设进度,今年底前先行交付1700套,重点解决超期过渡群众的安臵问题。同时,积极争取市里支持,加快新的保障房建设,再通过三年时间的艰苦努力,让所有在外过渡群众搬进新居,兑现对群众的承诺,真正取信于民。三是突出抓好困难群众保障工作。强化困难人群托底保障,加大低保和低保边缘户救助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探索形成基本保险、统筹救助、大病医疗、助残帮扶、养老服务“五位一体”民生保障新模式。四是突出抓好就学就医质量提升。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要下决心办好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小学、职业教育特色优势,大幅提升中学教育质量,确保普通高中全部进入优质高中行列。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力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标准。

四、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未来五年,我们既要主攻重点,全面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同时也要统筹兼顾,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重点突破、全面跨越的良好局面。

1、更大力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加快产业重塑、资源重整、制度重构,建立符合现代都市特征的产业体系。以创新型经济和服务经济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软件、现代通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时尚、休闲为特征的高端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按照全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加强科学引导,明晰各街道、各园区产业重点,形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发展格局。推动大明路汽车街业态升级,积极向营销总部、电子商务等汽车服务领域拓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经济工作组织程度,加大资源统筹整合力度。坚持先定位后招商,严格按定位来招商,下决心对低端业态进行臵换,为发展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建立企业引进综合效益评审机制,更加注重科技含量、人才层次,真正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的转变。

2、更大力度提升城区功能品质。着眼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趋势,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坚持老城保护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维护老城肌理风貌,完善生活服务和旅游配套设施,增强承接国际高端消费的功能,使老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主动对接南部新城建设,积极参与空间联动开发,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超前完善综合配套。以亚青会、青奥会举办为契机,提速推进道路管网、停车场、小区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危旧房片区改造。加强城市精细化、长效化、人性化管理,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继续在全市争先进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更新,加强城市内河水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3、更大力度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按照“服务为先、重心下移、源头治理、协同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推进“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和社区“扁平化”管理,积极发展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增强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全员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提高流动人口服务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发挥“12345”服务热线等平台作用,建立民情直达、协调处理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强化法治在保障民权、维护民利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一手抓源头治理、一手抓矛盾化解,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行复杂疑难信访问题领导包案等制度,下决心化解一批征地拆迁信访积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更大力度凝聚发展合力。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权,更好地把党的意图转化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意志;坚持重大问题决策之前进行政治协商,提高政协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实效。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把各方面力量更好地凝聚到党的周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管武装工作。创新基层民主形式,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重视舆论正面引导,积极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繁荣特色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秦淮各项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全区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使广大党员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解放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要求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这是一篇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在思想上永葆先进性。用党的创新理论解放思想,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凡事主动作为,做到干事有激情、做事高标准、遇事敢负责、处事能坚韧;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用前瞻性眼光把握大势,切实提高抓住用好第三次重大机遇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闯敢试、敢想敢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瞄准先进,提高标杆,树立勇争一流、追求卓越的目标志向。秦淮的发展,在于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在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我们必须不怕吃苦,必须迎难而上,必须锐意进取。

锻造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秦淮实现争先跨越的中坚力量。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区委班子要谋大事、重实干、讲团结、作表率。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效的举措,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切实提高执行力。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能力水平,造就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队伍。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坚持群众公认。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机会,让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有舞台,切实保护好、调动好各级干部的干事激情,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作用。先进性是共产党员的身份证。要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与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与每个党员的岗位职责结合起来,真正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战斗堡垒,每个党员都成为一面旗臶。切实深化“牵手行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注重在高知识群体和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注重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发展党员。通过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积极做好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基础,推动组织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到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上,构建更加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按照市委要求,把服务保障“创新驱动”纳入政风行风建设,建立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全程保障的工作责任体系,为推动创新创业保驾护航。紧紧围绕六项行动计划和各项重点工作,强化监督检查,严肃党政纪律,坚决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失职渎职行为,确保区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引导各级干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秦淮“十二五”开局之年。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点上,我们重任在肩;站在金陵文化最为深厚的这片热土上,我们豪情满怀。新一轮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为建设人文优势彰显、人民更加幸福的新秦淮而共同奋斗!

第三篇:秦淮小吃

秦淮小吃(又称金陵小吃)里最负盛名的仍然当数金陵鸭血粉丝汤,当你与恋人相依相偎,或是你携妻带子,或是你与同事风尘仆仆,来到那绿色环抱的名胜地,坐进那“秦淮坊”秦淮小吃的名铺,那独特的小小厨室乾坤便扑入眼帘:鸭血切成薄薄的小方块,鸭肫、鸭肝、鸭肠过沸水捞出来,鸭肝、鸭肫切成小片状,肠断成小节,粉丝温水烫软备用;先把鸭肫、鸭肠先加入煮开的鸭汤里,烧到汤沸成朵朵花儿,再加入鸭肝、鸭血、粉丝、水豆腐几小块、姜汁、榨菜少许、白醋和料酒各几滴,然后放入香料包,旺火煮上几分钟;起锅盛到大汤碗里,最后撒上切碎的小葱和香菜、胡椒粉轻轻一搅,热气升腾,香气就随之在小小厨房内游走如小龙。

于是,在这秋高气爽群山环抱的夕阳下,你和你心仪的恋人,或是与妻儿,又或是与多年肝胆相照的好同事好朋友,开始慢慢悠悠地品尝着鸭血粉丝汤。那鸭血的紫红、香菜的青绿,那美味、鲜美、清香,此时此刻,旅途疲倦一消而去,代之而起的是一种韵味占满心境,那是一种与自然贴切的和颜悦色。特别是那团粉丝,你用筷子挑起来,沾着一些香菜末,就像“风吹杨柳万千条”,又像“清明时节雨纷纷”,你还没有吃,就有一种烟雨江南的滋味在心头弥漫。鸭血、香菜、粉丝、青花瓷碗,每一点都对应一个江南的节拍,让我们联想芦苇荡、乌篷船,还有扫叶楼的落叶、秦淮河的柔波,锡剧《双珠凤》和扬剧《探红梅》的胡琴声。仿佛默诵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或重读一回苏童的《枫杨树山歌》,它们的滋味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江南的滋味,金陵的韵味。

南京"秦淮坊"的金陵鸭血粉丝汤系列产品,全面传承徐氏“秦淮坊”鸭血粉丝汤的精髓,博采众家之长,从现代卤汤、食疗理论出发,以开发新型绿色环保食品为宗旨,导入10余种新型调料和中草药,从而开发出秦淮鸭血粉丝汤、牛肉营养粉丝汤、老鸭粉丝汤等十余种金陵鸭血粉丝汤系列产品.产品集美味、鲜美、清香、爽口、软糯于一体,色香味俱全,同时具有滋阴补阳和补血的食疗功能。

第四篇:《泊秦淮》《贾生》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赏析题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点明全诗主旨也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4、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①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③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第五篇:山西大剧院

建筑评论——山西大剧院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山西大剧院设计背景及其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参考一定的建筑评论方法,分析建筑本身的利与弊,从而得出对建筑较全面的评论。

关键词:建筑评论 评论方法 山西大剧院 目录:

引言

山西大剧院设计背景及项目概况 山西大剧院的评论 结语

引言

建筑评论是指对于建筑的鉴定,其中包含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和态度,是人们对建筑物的鉴赏和评判,设计建筑的人及其作品的鉴赏和评判。建筑评论可以对建筑以及建筑师的创作思想、建筑作品与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使用建筑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对建筑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描述等。当建筑本身作为艺术品来被人评头论足的时候,通常都要被解剖开来。最自然的便是从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角度来判定好坏。

山西大剧院设计背景及项目概况

山西大剧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长风商务区文化岛东西中轴,是统领全岛建筑风格的城市地标。山西大剧院总用地面积约85697平方米,主体建筑高54米,长210米。总投资7.9亿元,主要包括1628座主剧场、1170座音乐厅和458座小剧场及排练厅等。

山西大剧院由设计过上海大剧院的法国夏邦杰事务所担纲设计。整体设计简明洗练,富有强烈雕塑感,以厚重有力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山西省人民纯朴、豪迈的人文气质和地域特征。同时,其大气磅礴的建筑造型,宏大的门式空间,使这一主体建筑"山西之门"的设计构思得以完美体现,并以通透贯穿的方式延续了城市轴线,成为统领文化岛建筑群的城市地标。

山西大剧院的设计结合山西省发展水平,坚持大气、实用、节约的原则,贯彻城市规划的功能定位,延续城市文脉,塑造与周边建筑相协调的标志性城市景观,最终,“三个平台”的理念逐渐成型:大剧院将建成传承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展示当代山西文化的平台,进行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

2006年省政府正式启动山西大剧院等六个建筑项目。2008年8月28日进行山西大剧院奠基仪式。目前,早已投入使用的山西大剧院作为长风文化岛的中心,也作为整个太原的中心地标,以省内知名艺术家演出为主要演出项目,同时承接国内外各类型文化艺术演出,成为太原南城的又一大活动中心。

山西大剧院的评论

作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的新的地标以及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在外形上中部通透,给人以“大门”的感受,也表示着山西人民的热情好客;整个剧场线条感十分突出,有着十分浓厚的现代建筑风格。其结合山西省发展水平,坚持大气、实用、节约的原则,贯彻城市规划的功能定位,延续城市文脉,塑造与周边建筑相协调的标志性城市景观,“大剧院将建成传承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展示当代山西文化的平台”,“进行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三大平台的作用逐渐成型。不仅带动了山西省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将原本欠发展的长风街滨河路以西的地区带动成为新一代太原市中心。

配套设施方面,山西大剧院等六座建筑的社会服务设施十分完善。有着充足的停车位,餐饮、购物一应俱全。

相应的经济效应,山西大剧院上座率较其他演艺建筑高出许多,基本能够维持日常建筑维护及支出等。且对于周边建筑及商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商业方面,“国贸第六馆”的逐步壮大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方面,周边分布的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山西省美术馆、山西省科技馆等建筑都或多或少的受其带动作用。

为将太原建筑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作为第一批省政府带头建设的文化产业建筑,其示范作用十分明显,为日后太原市吸引外资及城市自我建设都起到了带头作用,也将整座城市的建设中心南移。

结语

坐落于长风文化岛中心位置的山西大剧院,充分起到了作为中心的作用。这座歌剧院,它坐落在一处绿化公园之内,将成为未来的城市中心,反映了城市快速发展对规划和设计带来的挑战。作为太原的城市门户,建筑的意向与山西所处的地理环境有所呼应,暗示了其两山(吕梁山和太行山)之间的盆地特征。建筑的金属外皮可以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仿佛城市雕塑一般,反映出周围的城市空间,同时成为城市身份的象征。建筑中部门户造型的开口使其自身即成为城市中一个开放的舞台,从而为市政厅和沿河景观提供了聚焦点,这也是建筑为整个城市构图所做的贡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秦淮剧院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影剧院设计调研报告04-20

大剧院实习报告范文04-10

影剧院实习报告04-22

影剧院参观实习报告04-10

剧院管理04-10

剧院校园合同04-26

秦淮随笔范文05-17

秦淮心语04-28

夜泊秦淮诗歌04-09

秦淮灯会作文04-15

上一篇:全海上保险简答题下一篇:青岛实习报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