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空间形态设计分析

2022-09-12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空间往往是从感受空间的某个具体局部形态开始的,可见形态构筑空间维度,形态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维度属性,人对空间的认知建立在对维度的实体感受之上。空间维度的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水平要素、垂直要素。为了更直观的研究空间,通常采取的的方法是:将三维形态直接投影、简化到二维平面上,这样更利于理解和研究工作展开。现代剧院空间中观众厅是剧院主要的功能空间,观众厅是衡量剧院空间设计好坏的主要方面,观众厅能反映剧院的文化特征,影响人对空间环境的感受。观众厅空间有它特定的形态维度,观众厅空间形态由不同层次的要素组合而成,观众厅空间内的形态除了审美对造型要求之外,更多的是满足室内声学条件而采取的造型措施,观众厅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声学顶棚形态、建声壁面形态、镜框式台口形态,本文针对上述诸多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一、空间形态分析

类型学复兴于20世纪60年代。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是分类,即总结已有的相关类型,用图解法的方式将类型化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发现其变体,寻找出固定的与变化的关联要素,或者说从变化的要素中找寻出固定的要素。再将类型结合到具体场景还原到形式,设计出来的方案与历史、文脉和环境有关联。采用类型和其变体还原的原则是对一种基本空间形式进行衍化,得出具有某种内在相似性的多样化的空间形式。“类型不仅仅是分类的系统,也是创造性的过程”。建筑设计和教育家T.蒙德纳罗(Maldonado)说:“艺术家接受了先验的类型学还原,才能使自己从历史形式的形成条件中获得自由,并假设过去是一个完成了的、不能做进一步发展的事实使它中性化。

二、浮云式悬吊顶棚分析

在一些剧院观众厅中,具有高顶棚或曲面顶棚会使声音从舞台和听众席上方直接反射到其他地方,或产生声聚焦(及随之而来的盲区)。对于这种情况的一个补救办法就是加一个完整且形状合适的顶棚或悬挂吊板遮住部分原来的曲面顶棚。所谓的浮云板是将造型的板面悬吊在观众厅顶部的适当部位。它们对声音的传播具有反射性,因而可以把声音直接反射给听众和台上的表演者而不被聚焦。既满足了声学上的要求,又取得了空间艺术上的良好效果。

在剧院的观众厅顶棚是穹拱形状情况下,为避免顶棚造成声音的缺陷,设计建议采用了浮云式顶棚造型。图为计算机程序构建出浮云式顶棚的数字模型,浮云式顶棚由单元曲面形体组成虚实相间的表面,这里的虚是指实体与实体之间的间隙,单元曲面形体是指浮云板,二者组成的具有声学反射功能表面。在进行数字三维设计时,首先要按声学要求的曲率建立一个标准的浮云板单体模型,计算出模型在之间需要的间隙,利用三维软件所提供的阵列工具,以这个浮云板单体模型作为参考,在工具面板中输入单体模型的间隙数值和数量,阵列工具快速、准确地复制有相同属性的多个模型实体。模型实体按预先设定数值有秩序的排列,组合成虚实相间的模型表面,同时附给这些模型白色的材质。白色的造型板如白云般漂浮在深色的背景之下,形成很强的视觉形式感。

三、建声线材壁面形态

观众厅墙面结合声学要求,根据墙面所处的空间部位部位需合理地选择材料和构造方式。距声源较近的台口两侧广口形墙、前部侧墙和下部墙裙多做成反声面;距声源远的,如侧墙上部、后部和后墙多作吸声和扩散声的处理。后墙上部也可做成倾斜的反声面,以加强池座后区的声强,目的是防止对观众厅前区可能产生的回声。虽然在构造方式和内部材料有所不同,但在外部结构上应体现统一的视觉效果的美学原则,一般宜用竖向线条和光洁的表面,以线材壁面为例,在构造数字线材壁面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所需这种造型的部位建立实际数量的几何平面模型,用挤出工具调整好模型的厚度并赋予线材造型相应的材料,这种基于实际的方法所产生的模型数量较大;另一种是按相应的部位建立一个面片模型,赋予模型线材效果的位图,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渲染图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壁面竖线增强挺拔和增高空间的感受(图5所示)。

四、箱形舞台台口形态

传统的箱形舞台的台口受欧洲巴洛克时期古典剧场的影响,一直被作为演出景象的镜框处理。这样处理台口,只会加深观和演的隔阂,强化了“第四堵墙”的感觉。在现代剧院观演形式上国内外设计师都做了不少探索,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加强观众在空间中的参与性,力求密切观演关系,因此对台口形式和装饰也进行了变革处理,使观众厅和舞台处发生交互作用。数字空间又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

五、结语

现代剧院在空间形式方面,观众席都是呈梯级状沿着环形空间上升布置,空间的主次关系非常明显,空间的水平和垂直要素是类型上的相似,但从空间的形态构成上来看又有着类型统一的差异。对于剧院的观众厅顶棚的构造处理,主要为避免顶棚造成声音的缺陷,设计采用浮云式顶棚造型;建声线材壁面形态外部结构上体现统一的视觉效果的美学原则,多宜用竖向线条和光洁的表面;传统的箱形舞台的台口是受欧洲巴洛克时期古典剧场的影响,一直被作为演出景象的镜框处理,这样处理强化了“第四堵墙”的感觉,加强观众在空间中的参与性,力求密切观演关系,是为突破“第四堵墙”这种感受。

摘要:本文从建筑类型学角度分析了剧院空间形态的差异与共性,通过比较研究发现观众席都是呈梯级状沿着环形空间上升布置,空间的主次关系非常明显,但空间形态构成各有特点;进一步分析空间内部的典型的浮云式顶棚形式和建声线材壁面形式,两者兼顾声学要求,是美的形式感的载体;而箱形舞台台口形态在“第四堵墙”的状态下向观演互动转换。

关键词:空间形态,浮云式顶棚,建声线材壁面,箱形舞台台口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斯蒂尔(美).剧院建筑[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詹姆斯·考恩(美),李晋奎等译.建筑声学设计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汪丽君,舒平.类型学建筑[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下一篇:田世信雕塑创作的造型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