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

2022-09-05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常见的课堂提问类型:

1、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2、无效提问:过于简单、过于繁琐、内容雷同、模糊不清

3、有效提问:难易适中、具有启发性、内容具体、体现学生主体

4、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

5、口头提问和书面提问

6、宏观提问和微观提问

一、问题设计的重点在主问题的选择

1、 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琐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

2、 主问题的特征: (1)从设问内容上看,主问题是经过精心思考概括的,是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而非“是否”来简单回答。

(2)从设问时机上看,主问题是有意安排的具有一定思维科学顺序的,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而非随意地一时兴起。

(3)从设问效果上看,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内在牵引力,并能形成教学活动板块,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而非转瞬即逝。 例:《长亭送别》主问题设计:

(1)这是一个关于___________的故事。 (2)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 (3)本文中你认为最值得品味的语句有哪些? (4)如果让你置身故事中,你最想对谁说什么话?

3、研究设计主问题有什么教改意义

能减少无效提问,能带动整体阅读,能深化学习活动 例:对关键语句主问题设计意义

(1)促使感悟:本文中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2)激发联想:本文的某一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 (3)深入主题:你能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吗? (4)引发质疑:对这句话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4、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1)初读阶段:以问题牵动对全文理解,凝聚阅读兴趣,提高品读质量。 例: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祝福》)

为什么要以一群女人来写一场战争?(《荷花淀》)

(2)主体阶段:以问题形成教学活动板块,形成清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例:课文共写了几次祝福,设想一下祥林嫂在每一次祝福来时都想说些什么?(《祝福》)

课文写了女人们哪些活动?讨论一下她们卷入战争是因为必然还是出于偶然?(《荷花淀》)

(3)深化阶段: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文章主题、意义、风格,形成教学波澜,制造教学高潮。 例:“祥林嫂是注定要往死路上走的”,那么谁该为祥林嫂的死担负责任呢?(《祝福》)

有人说,通过女人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你能用课文中的细节加以说明吗?(《荷花淀》)

二、问题设计要形成易于操作的“问题流” 例:《促织》基于“小说要素”的设计

(1)本文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怪异的故事?

(2)故事是以什么线索展开的?情节有何特点? (3)在小说中人物的感情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4)你能从人物命运变化中读出什么?

(5)这个故事让你来写,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局吗? (6)通览全文,你认为这样的故事是悲剧还是喜剧? 例:《孔雀东南飞》中的问题设计:

1.焦仲卿的母亲出于何种心理让儿子休妻呢? 2.除了殉情,刘兰芝和焦仲卿们还有哪些路可走?

3.与焦刘遭遇相似的陆(游)唐(琬)却走了另一条路,这又是为什么? 4.爱情如此美好,但是什么让爱情偏离了航向?

三、问题设计的思维焦点在文本语言 例:《项脊轩志》解题导入: 课文中写“项脊轩”,除了称“轩”,其它的字还有“阁”、“室”,作者是随意用的吗?称“轩”带有怎样特殊的生活感受? 例:《项脊轩志》细节教学

你认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找出并翻译、评点分析、给评点内容拟题、形成细节图) (1)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3)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4)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5)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例:《药》中数字艺术

(1)三个与钱有关的动作(掏、按、抓)

(2)五个“无声意义符号”的道具(灯盏、茶桌、夹被、大铜壶、橄榄) (3)华老柱说的“24”个字 (4)三种可怕的颜色

黑(黑夜、黑衣、黑眼圈) 白(白发、白光、白胡子) 红(红眼、红圈、红包子)

四、再有创意的问题讨论也不能脱离文本、脱离语文 例:(1)杨志如何押解生辰纲才不会丢失呢?应该注意什么? (2)《陈情表》中“忠孝”对今天人们有何启发? (3)《面朝大海》中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 (4)有人说,愚公没有环保意识,经济头脑,移山不如搬家,你怎么看?

五、问题(讨论)教学的现存弊病:“四不两假一无”

(1)不给时间(2)不给背景 (3)不给方法(4)不交锋辩驳 (5)假答案、假统一(6)没有结果(任何结果)

六、什么问题需要讨论

(1)涉及到思想方法,讨论增进价值; (2)涉及到事物本质,讨论增加理解; (3)比较于其他方法,讨论经济有效。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 “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 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 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 “优化”是指教者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它省时、高效,具有指向性、层次性、生发性。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 “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 “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心声》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课文题目是《心声》那这“心声”事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李京京”与”老师”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课中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个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的板块。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心声”有几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广泛交流。

再如《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 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精妙的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孔乙己》中的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同时也暗示爸爸的离世,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也长大了,坚强了。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三、从文章结构脉络方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

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学记》说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第三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任明新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其环节设计大体可以用一个永恒不变的程序进行教学:1.激趣导入;2.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4.合作探究;5.美点赏析;6.拓展延伸;7.创新训练。

这样六七个程序的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的阅读来说是诚然不错的。然而很多的课听下来以后,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虎头虎尾马蜂腰。“激趣导入”和“作者简介”等很精彩,“拓展延伸”的内容很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语言却知之甚少,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其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围绕文章的重难点精妙点进行必要的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因而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和热烈,但对文本却是走马观花,所得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种种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如此,方能改变目前对文本语言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我以为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

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

教学的主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主问题的设计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呢?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例如,《邓稼先》一文是表现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如何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做贡献的传记性文章,此文用六个小标题提起全文,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标题均能起到概括本部分内容的作用。于是,在解题和充满深情的朗读及点评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可以是一个事例,也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到深入理解,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受、学习,到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所留下的记忆。

很多学生不易理解,就可依此难点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4.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如: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深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5.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

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6.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就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说明。

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第四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安徽省濉溪初级中学 任明新

一、从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说起

2005年暑假,我在宁波国际万里学校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邓彤老师在全国报刊协会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上上的一节示范课,课题是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节选出来的《宝玉挨打》。

按大多数语文教师惯常的教学思路,要先大说特说《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相关剧情,然后可以先播放《宝玉挨打》的电视片段,其后再接触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一系列问题或赏析语言。

然而,邓彤老师却未按此思路设计。而是用张爱玲和王蒙等几位现代作家对《红楼梦》的颇具新意的评价来激趣导入,然后扣住小说题目《宝玉挨打》,‚研究题目‛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一)为何挨打?

(二)贾政如何打宝玉?品味几个‚打‛的动词。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再让学生对小说中使用精妙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一段情节进行精彩评点(教师先做了一个评点示例)就显得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了。

何其精美的一节语文课!没有声、色、光、电等多媒体手段的渲染,也没有热闹非凡的辩论、说唱、表演,只是紧扣住题目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小说错综复杂的情节就理顺了,人物关系也弄清了,小说的主题、写法也明确了,整堂课始终都围绕课文的语言进行思维训练,进行精妙点赏析,大量汲取了小说语言的养分。何等朴素自然而又美不胜收的一节课!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现状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其环节设计大体可以用一个永恒不变的程序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四、合作探究,

五、美点赏析,

六、拓展延伸,

七、创新训练。

这样

六、七个程序的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的阅读来说是诚然不错的。然而很多的课听下来以后,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虎头虎尾马蜂腰。‚激趣导入‛和‚作者简介‛等很精彩,‚拓展延伸‛的内容很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语言却知之甚少,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的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围绕文章的重难点精妙点进行好必要的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因而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和热烈,大多数学生都纷纷发表了意见,但对文本这样一个精美无比的大花园却是走马观花,所得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种种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如此,方能改变目前对文本语言浅尝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弊端。我以为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

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

三、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原则

什么是教学的主问题? 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又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主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在对主问题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据此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后,为本文拟换一个新标题与原标题比较,然后就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

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了其中蕴涵的三代人浓浓的亲情,很轻松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给的记忆。 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我就依此难点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山东省青年名师朱则光老师这样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

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

2、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

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

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4.要紧贴住对语言的品味设计主问题。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朱则光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丛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重庆市青年名师王君说:‚教师要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

可见,教师在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对语言的品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四、如何设计好阅读教学的主问题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用长江大河生动形象地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的精神,譬喻生动,哲理性强。

文章题目就点明了文章主题中两个要素及其互为条件的关系,教师可以就此设计一个主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各是什么意思,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说‚艰难的国运‛指‚艰难险阻的境界‛,‚很逼狭的境界‛,‚绝壁断崖‛,‚极其险峻‛,‚崎岖险阻‛;‚雄健的国民‛是指有雄健精神的国民。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有雄健精神的国民,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解决了这一主问题,全文通过生动譬喻所阐释的深刻哲理也就易于理解了。

再如: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消逝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深究出了它消逝的原因。

2.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

《邓稼先》一文是由邓稼先的同学兼好友杨振宇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的一篇表现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为祖国核武器事业所做贡献的传记性文章,此文用六个小标题提起全文,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标题均能起到概括本部分内容的作用。

对于本文的教学,在解题和充满深情的朗读及点评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可以是一个事例,也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到深入理解,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受、学习,到对本文在写法上的收获,对语言的品味等,都一包袱拎起来了!

3.从文章的构思特点或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记叙了十九世纪的几位大作家星期天在福楼拜家里聚会交流的情况。刻画了四位作家的群像,个个神态活现,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却又气质不同,性格迥异。表现了作家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狂热追求。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对人物气质、性格刻画的精妙传神,我一反很多老师将人物填表对比分析的方法(那样太烦琐且生硬乏味),为本文的教学主体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的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作家,说一说理由。

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是在‚解题‛和‚绘声绘色读课文‛以及‚从插图中找出四位作家‛三个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水到渠成而设置的主问题,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几位作家特异的气质和感人的性格品质。

4.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

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5.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如:《鲁提辖拳打镇江西》这篇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描写细腻的小说,我就从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文中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各分三个步骤说。

围绕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通过这样的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教师就势作出精当的板书设计:

鲁提辖 镇关西(郑屠)

金氏父女 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可设计一个主问题:小说中‚我‛的故乡在二十年前后分别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归结出故乡在景物面貌方面、故乡人物方面、‚我‛和故乡人物的关系方面均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师生沿着这一主问题研究课文,既理清了小说的情节,也明白了人物性格;进而就自然地归结了这篇小说的深刻主题。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通过合理有序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层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主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愿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主问题设计的手法运用得更纯熟更精炼更高效吧。

参考书目:

1. 余映潮《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之三)

2.朱则光《在语文的路上幸福追梦》

3.王君《诗意的创新孕育青春之语文》《从〈春〉的教学看语文课的‚抓人‛和‚放人‛之道》

第五篇: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本文以《散步》一文的问题设计为例,提出了问题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起点、问题设计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设计应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的观点。

问题设计 学生的起点 教材的重难点 作者写作的原点

一、关于问题导学及问题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随着高效课堂的实施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受到重视。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也由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实施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以往教师“硬灌”、学生“死学”的局面,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理念。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用“问题”启发学生来自学、钻研,促进学生从渴望知道到主动求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鼓励者。

在问题导学法中,问题设计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提问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并非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形成有效的生成,尤其是当前语文教学遭到各方面的责难,其中课堂提问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敲零打、毫无联系的提问,单调、陈旧、八股式的提问,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智能目标背道而驰。这样的提问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到学生有效的生成。因此,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须先通过问题预设才能完成有效的阅读教学。

好的问题设计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强烈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能引导学生发现、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它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使师生交流思想感情、交流反馈信息;能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作用;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的进程。

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散步》一课的问题设计

基于上面的认识,在执教《散步》一文时,我将教学主目标定为探究文章的主题。为了主目标的达成,我的问题设计分三大部分:

(一)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抢答问题

1.散步的时间

2.散步的地点

3.散步的人物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5.什么分歧?(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6.谁来解决分歧?

7.为什么我来解决?(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8.我是如何解决的呢?(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9.最后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

10.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幅画面?(读出来)

11.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

(二)在对课文有了初读感受之后,再次思考问题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种责任感课文中还有一段话有体现,哪一段?

3.用另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

(三)在学生再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合作探究问题

“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你能理解吗?

链接材料:父死母垮

回读课文,你是否处处读出了“生命”?

三、《散步》问题设计引发的思考

(一)问题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起点

“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头扬帆起航;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教学的归宿是‘学生’――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

所以,我们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为起点,只有这样,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散步》这一课问题设计的第一个部分,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起点。

《散步》一文出现在七年级上册(新版)第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单元学习要求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根据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设计的问题是快速抢答,抢答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问题的难度不大,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幅画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这两个问题是第一部分中的提升,引导学生开始关注文章的主题。

教学实践说明,这个环节效果特别好,学生们踊跃抢答,马上进入到课堂和课文之中;因为问题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为第一部分中的最后两个小问题做好了铺垫,学生们发现,原来“跳一跳”,他们也能摘到“胜利的果实”,也会有收获。

(二)问题设计应抓住教材的重难点

当然,如果我们的教学一直都停滞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那么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所以,问题设计还应该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理解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问题。

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但如果仅仅读出亲情这是远远不够的,亲情的背后,更宣扬了一个家庭的伦理道德及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是本文更深一层的主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所以,我在本课的问题设计的第二部分,按序设计了3个小问题: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种责任感课文中还有一段话有体现,哪一段?

3.用另一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题。

这3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关键句子、段落品味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经过细细的品味,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文章别有洞天!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所以,抓住了重难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文章的主题,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题设计应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

一般情况下,《散步》这一课学生能通过品读读出孝顺和责任,这篇课文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我总觉得还不够。这是一篇寓意深刻而言辞冲淡的文章,是一篇越读越想读、越品越有味的文章。“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确实,深度常常就是一篇文章的亮点,只要在亮点上下工夫,文本的解读就会满目生辉。而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向导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我们在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以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多元解读。

由于一些经典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在学习时会有许多障碍,从而对文本体验不深,理解不透,甚至产生曲解和误解。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文艺好比老酒,年代愈久,味道愈醇。但是时空的‘距离’如果太远,我们缺乏了解所必须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无从欣赏。”所以适时介绍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知其人入其世,是欣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

莫怀戚曾这样说《散步》的写作契机: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此外,作者写这篇文章前刚刚经历父死母垮的家庭状况。基于此,我设计了第三部分的问题:

“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你能理解吗?

链接材料:父死母垮

回读课文,你是否处处读出了“生命”?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马上沉静下去,在学生们独立思考过后,我让他们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再探究。这时,学生们似乎很有话说,讨论的非常激烈,一脸的兴奋劲。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时,我就听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有同学说:“‘南方初春的田野,铺展着生命的新绿,嫩绿的芽孢,消融的春水……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一切都透着生机,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铺写的是自然生命,这么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让我们充满了对生的渴望。”

有同学说:“‘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个‘熬’字抒写的是人的生命,作者老母亲的生命如此珍贵,这个词充满了作者的担忧和庆幸之情。”

有同学说:“母亲刚开始不愿出来,后来竟被春天的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及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所吸引而改变走小路,可以看出母亲重新燃起了对生的渴望!”

还有同学说:“‘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两个‘蹲’和‘背’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生命之源头和生命之延续,生命之泉汩汩流淌,绵延不绝。”

……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突然觉得很幸福,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个独立而有思考生命,嗅到了来自生命的芬芳!

四、结束语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觉得,在《散步》这一课的问题设计中,我做到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如果我们可以时时关注学生的起点、抓住教材的重难点、走近作者写作的原点,把大问题分解成几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学生定能拾级而上,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丽恒:《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及其改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

[2]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姜雪杰:《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探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宋运来: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5]黄厚江: 《享受语文课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上一篇:医务人员诚信承诺书下一篇:油田计划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