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中心句教学设计

2023-01-31

第一篇:奇妙的中心句教学设计

奇妙的眼睛的教学设计

快乐读书屋五奇妙的“眼睛”

教材简析

《奇妙的“眼睛”》这首儿童诗,介绍了3种奇妙“眼睛”的特点和作用,内容新奇、有趣,容易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

设计理念

让学生带着文前提示的问题,充分阅读、质疑、讨论、交流,了解天文望远镜、显微镜和潜望镜的特点和作用,感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眼、镜”等10个生字。

2.知道奇妙的“眼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奇妙的“眼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处。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天文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的知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板书“眼睛”),用它可以看书、看报、学习新的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奇妙的眼睛”(板书完整课题),课文里的眼睛并不是人的眼睛,但也是用来看东西的,所以课文里的“眼睛”这个词加上了引号。它利用科学仪器能够看到人的眼睛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叫“奇妙的眼睛”。“眼睛”到底怎么奇妙?让我们快点走进快乐读书屋,阅读这篇课文吧!

二、自主读文,研读感悟

1.阅读文前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把生字宝宝用笔圈出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等。

2.检查学生自主读书的情况。

(1)同桌合作,互助互评读文,并互相检查“眼、镜、以、显、极、海、军、战、士、敌”10个字的读音。

(2)展示自我:你觉得哪句话读得最棒,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认为他读得好,也可以模仿读,大家共同提高。

(3)指名分节读文,师生共评。

3.交流讨论,理解文意。

(1)小组交流: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么?

(2)全班交流:奇妙的“眼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处?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深入指导。

①“遥远”:用“遥远”说一句话。从“遥远”这个词体会望远镜的特点。

②“极小”:把原句中的“极小”换成“小”让学生比较,体会显微镜的特点。

③“监视”:让学生结合已有的认识,用自己的话说说“监视”的意思。

(3)朗读指导: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突出每小节诗中的重点词语。

(4)练习背诵。(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

三、交流见闻,深化主题

1.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仪器能起到“眼睛”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的知识仿照课文中的语言格式说一说。)

3.用课件出示文中的插图,师配乐读课文。学生边看边听,感受一下科学的神奇。

四、反馈知识,总结全文

学生自由谈在“快乐读书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课文中的3种“眼睛”,在天文学、医学、军事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说它们是奇妙的眼睛,是科学的眼睛,是现代化的眼睛。将来,我们还要制造出

多更先进的“眼睛”,为祖国的各项事业服务。

五、巩固识字

以各种方式熟练地认读生字。

六、拓展、延伸

1.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相关的文章。

2.收集有关科学仪器的图片,筹备办一次图片展。

(黑龙江省东宁县实验小学潘莉莉)

第二篇:奇妙的指纹教学设计

《奇妙的指纹》

教学设计

钟山区第三实验小学

《奇妙的指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对比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指纹的唯一性,并了解指纹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自己或他人指纹的观察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学习一些观察与对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研究,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 教学难点:提出合适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放大镜、印泥、水彩笔、橡皮泥、铅笔、透明胶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 指纹画欣赏,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指纹画)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 师:这些画美不美啊?它们是用什么画出来的? 生:是用指纹画的。

师:哦!原来用指纹画出的画可以那么漂亮啊!那指纹可真奇妙,你们想不想研究一下指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奇妙的指纹》(板书)

2、 认识指纹的位置。

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的指纹长在哪里?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手上、手指上……由一圈一圈的细纹组成。

二、 拓印指纹(指纹画),研究指纹的奥秘。

1、 初步观察指纹。

师:是啊!我们的指纹在手指的第一节上,由一条条的细纹组成,那我们每个手指的指纹都是一样的吗?

生:观察指纹,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

2、 拓印指纹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但要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是一样?自己跟别人的指纹是不是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把指纹取下来。

师:太棒了!可怎样把指纹取下来呢?谁有好的方法? 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好方法。 师:同学们办法可真多,那你们想试一试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把自己的指纹拓印下来,注意拓印的指纹要清晰,(课件出示,拓印指纹的要求) 生: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音乐停止后结束)

师:谁想把你拓印的指纹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生: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的指纹拓印得最清楚。

生:自由评价

师:根据学生评选结果,适时采访学生,说说自己的拓印小绝招。

3、 研究指纹

师: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已经取下来了,在取指纹的过程中,同学们对自己的指纹或者同学的指纹,一定产生了很多问题,同学们讨论一下,哪些问题可以在我们这节课上来研究。

生:交流自己的问题并汇报。

师:同学们的问题可多,但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择比较有趣的和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来研究,那你们看哪些问题比较适合我们课堂内解决呢?

师:指导学生梳理出本堂课研究的问题。 (1) 指纹的分类有哪些?

(2) 我们十个手指的指纹是一样的吗? (3) 我的指纹跟其他同学的一样吗?

师:现在,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来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你们的研究计划,把你们的想法和发现填写在指纹研究记录表里。(课件出示:指纹研究记录表)

师:请各小组组长认真做好记录,如果在研究过程中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用画画等方法,让其他同学知道你的发现。

生: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填写研究记录表。

师: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小组的研究,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研究记录方案进行交流汇报。

师:通过老师的巡视,发现好多小组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发现,谁愿意先把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汇报研究结果。(交流展示)

师:小专家们可真不少呢!其实,对于指纹的奇妙,我国早已有研究。古人把指纹大致分成了三类(课件出示:指纹分类图片)

弓形:线纹像弯弓一样。

箕形:线纹图案像一个开口的簸箕。

斗形(又叫箩):由许多同心圆或螺纹线组成。 生:结合课件图片,说说自己指纹属于哪一类?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研究了那么多指纹的奥秘,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指纹到底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我们在什么时候会用到指纹? 生:……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不愧都是善于发现生活的孩子,的确人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也善于想象并能通过实践改变了生活,那同学们可不可以也展开自己的想象,想一想,你想用指纹来设计些什么?

生:自由发挥想象……

师:引导学生总结,指纹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指纹的唯一性特征。

三、 拓展环节:提出希望,继续探究指纹的奥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指纹有了哪些认识? 生:我学会了拓印指纹

生:我知道了我十个手指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生:我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

师:嗯,指纹具有唯一性,我们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点、特长、都有无尽的潜能。

师生:我们都要做最棒的自己。(出示指纹树,共同创作指纹画) 师:我们每个最棒真的自己,组成了这棵美丽的指纹树,希望同学们像这棵树一样,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奇妙的指纹

弓形纹

分类: 箕形纹 斗形纹

唯一性

第三篇:《奇妙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领域:能够认识五种以上常见动物的脚印,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

2、技能领域:充分展开想象将动物的脚印变化成另外的形象,能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3、情感领域:提高学生想象力的创新和表现。 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将动物的脚印变化成另外的形象。 教学难点 将想象动物的脚印,采用添画的方法完成绘画作品。 教具学具 动物脚印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播放《雪地里的小画家》

2、谁能告诉老师,这些小动物不用笔不用墨,是用什么来作画的呀?

3、你们刚才都看见了哪些动物的脚印? 小鸡(竹叶)狗(梅花)鸭(枫叶)马(月牙) 它们的脚印能作画,你们感觉奇妙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奇妙的脚印》

二、新授阶段

1、同学们,你们想一想,除了这些动物的脚印,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脚印?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小结: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要细心的观察,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的脚印,同学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认识一下呢? 出示各种动物脚印

3、这么多的脚印,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说说它的外形像什么,有什么特点?还有谁喜欢这个脚印?

4、我们试一试如果把脚印变换方向,又会联想到什么?以小马脚印为例。 竖着(桃子)横着像什么(小鱼)倒着像什么(苹果)

5、你们觉得有趣吗?

小结:老师用了同一种动物的脚印,通过变换不用的颜色,改变不用的角度,我们是不是有了不同的感觉?更有了不同的创意。

6、你能不能像老师一样,通过改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颜色进行创意变身?好不好?小组进行讨论

7、我们除了对脚印的外形进行想象,还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和普通的花瓶有什么不同?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除了可以对单个脚印进行联想,脚印的组合更能变成一幅精美的画面。

8、脚印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它可以用在我们生活中什么地方呢?家里的瓷砖可以用脚印做图案吗?我们的窗帘可以用脚印排列吗?还有什么可以用脚印代替呢?

总结:脚印的美丽是靠人类去创造的,我们该如果完成一幅作品呢?

9、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脚印,勾画出脚印的外轮廓,根据轮廓填画出我们喜欢的形象,接下来可以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和相关的背景,使整个画面形象突出,构图饱满。(教师示范)

10、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啦,现在的时间留给你们创作。

三、作业要求:

1、根据人的脚印或动物的脚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绘画方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2、构图饱满。

3、色彩丰富、搭配和谐。

四、伴随着音乐声,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五、评价阶段

1、作品自评

2、交流评价 猜猜画了什么? 找找画面中动物的脚印 说说画面给你的感觉

六、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用绘画的方法创造出奇妙的脚印,你觉得还能通过什么形式把脚印制作出来?橡皮泥 手工纸,我们课下的时候可以进行尝试。

第四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的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将课文的主旨内化为学生对生活、人生、道德的认识,由课本走向课外,抓住契机,树立大语文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搜集、整理有关克隆的知识,了解克隆的发展,及人们对克隆持有的态度,强调在课堂上展开竞赛,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让每个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能愉快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共同分享合作地喜悦。

2.老师事先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导入所需要的《第六日》中的一些镜头,有关克隆的科研成果,各国对克隆所持有的态度等内容。 【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激发阅读文本兴趣

由电影《第六日》(选择其中部分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对"克隆"的理解。 教师不做评判,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铺设探知平台。

二、读一读,搜索文本重要信息

1.学生自由速读,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克隆的诠释。 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篇章研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疑问,在小组内讨论,筛选整理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鼓励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章能多角度提问,力求使所提问题有价值。

三、说一说,交流心得共钻文本 学生可能会谈到下列收获。 1.我明白了什么叫克隆?

明确: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 2.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的作用?

明确:使文章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按: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索行文。

3."多利"的诞生在世界引起轰动的原因:

明确: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证明了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4.克隆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造福人类? 明确:

(1)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3)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5.第二节写了很多实验,又没有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为什么? 明确: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这一板块旨在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形成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注重对文本作者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的把握。同时通过合作与探究,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品一品,畅读收获夯实底蕴

选择最喜欢你,让你最有收获的一点来读,并说明理由。 明确:

1.可以从说明方法上来诠释,恰当地说明方法准确地凸现了说明对象,说明事理明晰透彻。

2.可以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谈一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好处。 3.可以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这个角度来进行赏析,谈一谈自己心灵受到的启迪。

4.还可以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来读。 学情估计:

1.只能泛泛而叙,不能具体深入的阐明理由。 2.可能或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随意地拼凑一气。

3.可能提出的问题过于松散,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归纳,使之更典型性和探讨价值。

(这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的引导,补充、点评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和谐的气氛,使师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次备课

第五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用几个小标题的形式,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的介绍了什么的是克隆;克隆的试验;以及克隆的应用和发展。文章紧紧围绕文题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读者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知识。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听、说、读、写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6月的德国世界杯大家看了吗?你们最喜欢哪一位球星?如果世上多一个一模一样的他,好吗?这也许是不少人的梦想。这个梦想有可能实现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或许能让我们梦想成真。那是什么呢?对,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从新近发生的事和学生的兴趣导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创设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奇妙的克隆?

2、文章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知识抢答。

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竞赛抢答:

1、什么是克隆?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实验”呢?

3、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5、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本文使用了哪些?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同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口语表达等能力。)

四、奇思秒想,个性展现。

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最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

1、想法要奇妙、有益;

2、理由阐述充分,表达富有条理。

老师:先请四人小组组织交流,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最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然后每组推荐出一名同学上台说给全班同学听。

(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元互动,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思维和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五、自由辩论,延伸拓展。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那么“克隆”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同学们可以展开自由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要求:

1、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

2、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3、驳斥对方的观点时要有“理”,又要有“礼”。

学生自由辩论。

老师小结: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时还为时过早,这篇课文里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全班朗读)“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的确,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有关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倾听,大胆发表创见。同时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即将结束,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启示。

老师:克隆技术,奇妙无限,努力学习,探索未知,造福人类。

七、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如果有一天,科学家克隆出了另外一个你,请你插上想像的翅膀描述一下那时的你和“你”生活的情景。

上一篇:庆六一文艺汇演节目单下一篇:秋季校运会开幕式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