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会心得体会

2022-09-09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专家报告会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专家报告会心得体会

听专家报告心得

------ 听专家报告心得体会

每次聆听专家报告,都收获颇丰,这次外出学习,有幸聆听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的《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报告;全国模范教师、海南省特级教师龚雄飞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和创新评价》;四川特级教师、四川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肖成全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与骨干教师的经验成长》。这三位专家的讲话,都各有特色,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几点与我们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再结合我的想法与大家分享,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再看课堂分类及问题设计

许多专家对于课堂教学进行了五花八门的分类,通过多年的教学思考,我还是非常赞同把课堂分为记忆型课堂和思考型课堂,这一分类不是指知识等其他方面的分类,而是指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理念。下面请看《美丽的丹顶鹤》案例:

教学方式一教师解释:“丹”是指红色,这个很重要,考试经常考,请你们记住它。教学方式二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丹顶鹤是怎么得名的?

2、那么你推测“丹”是什么颜色?(因果推理,思维训练)

第一种就是典型的记忆型课堂的片段,也就是只强调知识的记忆,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这样学到的知识既僵硬,又容易忘记。这种记忆型课堂教学模式可归纳为:

目标讲授接受训练达标

第二种就是通过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记住,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提高了记忆的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可归纳为:

目标问题思维阻滞启发流畅达标

这种教学理念主要是引导学生思维,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这种授课方式的关键:

设计好问题。这些问题要能激活课堂, 即把记忆型课堂改为思考型课堂。问题一定要具有挑战性,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通过听课,也时有这样的课堂出现,问题无思考价值,太简单,导致课堂的热闹化、形式化、浮躁化。面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最初曾出现这样的许多场面,当时的我并没有能及时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处于彷徨阶段,而现在我似乎豁然开朗了,原因是设计问题没有思考难度,导致以上现象的发生。专家曾说过:“不经思考的问题是弱智问题,提这样问题的教师是弱智教师。”这些现象违背了高效课堂教学所呈现的一些辩证关系,例如:动与静的关系、对与错的关系、畅与通的关系等等。

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程,设计问题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那设计问题应注意哪些呢?

问题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板书,关注学生学情基础。设计问题要注意(1)问题的宽度案例: 老师在教“被”子的被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天下面有房子,房子里面有床,床上有什么?结果学生说的五花八门,老师很着急,就指着一个学生说:你们床上没被子吗?学生回答:我家床上没有被子,被子被我妈昨天晚上踢到床下面去了。全班哄堂大笑。 (2)问题的角度案例:在学《乡愁》时,为了引出题目,老师绞尽脑汁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在外,非常想家,那叫什么?学生回答不是《乡愁》;又接着提问晚上又看到空中的月亮,那叫什么?学生回答的还不是《乡愁》;又提问..........总之学生就是不说《乡愁》。(3)问题的情景度(4)问题的综合度(5)问题的难度等等。 相信,只有精彩的预设,才有多彩的生成。这也解决了有的教师认为现在不用备课了,只要上课跟随学生的思维走就可以了。

二、再看课堂评价

只听不评,是对听课最大的浪费。评价课堂的标准,这是这几年来备受广大教师关注的问

题,专家也众说纷纭。首先评课的理论实质是一种教学评论,评课的要还是把握课堂教学背后的东西,评课的前提是有教学的立场观点。

首先解决两大问题:

1.听课听什么? 听课的关注点:关注问题(问题的有效性、体现教学设计能力);关注学生的回应(思维的有效性、目标的达成度);关注启发 (启发的有效性、体现课堂的驾驭能力)

2.评课的两大关注点:评价教学问题设计(问题的有效性、体现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教学启发策略(启发的有效性、体现课堂的驾驭能力)。

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现在的课堂教学却时常在违反这些古人就明白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代替学生回答问题,总是越俎代庖。有时的启发是些假启发,都是自问自答。

三、再看小组合作

下面先请大家看一下专家经过大量的调查得出的一组数据:

教学方式---------记住率

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

教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80%

学生教别人------95%

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却与上面相反:

教学方式---------利用率

教师讲授-------- 95%

学生阅读---------80%

视听并用---------50%

教师演示---------30%

学生讨论---------20%

学生实践--------10%

学生教别人------5%

下面再听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农民养了三个儿子,结果三个儿子都考上了博士,其中一个儿子在美国留学。这一奇事引起了新闻记者的关注,几次采访却扫兴而归,父亲只是说没有什么方法,我就只知道种地挣钱,供应儿子上学。记者非常不甘心,坚持与他父亲相处了一段时间,在一次与他父亲的闲谈中得知这样一条信息:“儿子来家做作业,我就觉得很烦,因为我这人特别怕寂寞,总爱听别人讲话。有一次,儿子在认真做作业,我说过来跟我说回话,儿子却说我在做作业呢。那你做完后跟我说话,儿子说:说什么呀?我就跟你说说我今天学的什么吧。从那以后,大儿子天天如此,以后二儿子又如此,三儿子也如此,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我不管听懂听不懂,我都听,在我们家也成了家规,就这样。”记者如获至宝,高兴而归。

读了上面的文字后,我想你一定思考很多。当今轰轰烈烈的搞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小组合作教学,为什么在课堂上这样难以落实呢?有时出去学习,课堂上的假合作,假讨论,比比皆是,参观的一走,课堂马上恢复平静。大家都知道合作很重要,合作大于竞争,就连孔子也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可能很多,我觉得与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就拿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来说吧,那是真正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合作,效果有目共睹,那是校长的坚守在起作用。这次我又有幸听了杜郎口校长崔其升的精彩报告,他仍然强调他

们的课堂坚守的十六字方针:各个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感受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他的做法应验了专家的结论:没有最好,适合就好;简单的招式能坚持下去,就是绝招。其次,与领导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始可能大家人云亦云,心中都没有定数,有时甚至迷失方向,这时急需领导的指导,否则可能乱得一塌糊涂,不了了之。再者与任课教师的课改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需要让教师多参加培训,多接受新课改理念,积极的去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并且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尝试、多思考,为领导不断的提供课改的第一信息。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具备了领导重视、及时指导、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三个条件,因此这项改革有条不紊的在我校开展了5年,并遍地开花结果,成绩如下:

自课改以来,我校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

1、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科所重点实验基地等9项省级命名表彰,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教改名校,已跻身于中央教科所“百家挂牌实验学校”的行列;

2、初中教育教学成绩连续5年居全县前列,到我校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3、在县视导中优秀率明显提高,居全县首位;

4、在全县开展的教学现场会议上,受到县领导的高度赞誉;

5、2008年9月在现代教育导报中,记者于金秋 、王丽娜对我校实施“以学教案为载体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作了专题报道;

6、2008年5月,孙秀玲老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心理健康会议上作了特色教学经验介绍,得到了教育专家的好评。

7、2008年被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并设立了十几个小课题的研究;

8、自2005年以来,有胡淄博、王冰、安朝阳等17位教师获得省级优质课奖励,占教师总数的31%,市级优质课10节,占教师数的18%,县名师、骨干8人,占教师数的15%。

9、2008年创办了该项课题的第五期、第六期乐安科研。

学校为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以学教案为载体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学校,实现一个良性循环,就是在这种循环中,学校将他们所倡导的办学理念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并由课改起步,将品牌打造之路越走越宽广!

第二篇:听专家报告心得体会

细品专家报告 感悟教育真谛

—全玉伶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能有幸现场聆听专家讲座,我感觉备受感染,深受启迪。她们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浅谈如下:

一、对课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专家的报告观点新颖,站位高远,比如:‚课改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教师的角色就是‘点燃’学生……‛这一个个鲜明的观点使我豁然开朗。

1、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1)一直以来在自身上能力求做到精心备课,认认真真上课,但总是不能做到完全放手学生,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学生不能充分挖掘各知识点,担心学生不能将学习方法概括总结到一定的高度,担心学生讲解展示时浪费时间,讲不到点儿上,担心学生做题时偷懒、取巧,担心学生自学时知识脉络归纳不全,专题设臵偏离中考……因此,老师讲得有点多,而学生动手尝试较少。

(2)我们班也一直在搞小组合作,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3)没能充分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不喜欢上数学课,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 1 以这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不好。造成班内两级分化十分严重。

2、认识及改进措施:

通过聆听专家报告,我更深刻认识到:

(1)课改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而我却是连第一步——相信学生都没有做好。

正如专家所说,学习即经历,是一种选择与构建,在反复实践中,通过失败——反馈——矫正——成功体验完成。对学生一词有他自己的理解,即‚学中 生‛,指出教师不应作‚二传手‛,而是放手发动一传。让孩子自主学习就是让孩子自己体验。相信学生,不断改变完善自己的课堂,真正让学生自己去经历。

(2)小组合作建设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每个人发言和活动的机会,更容易交换个人意见的。 (3)学生要有激情。即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感觉学习过程是非常愉快的,非常开心的事。因此,这就要求课上教师要做到‚调情‛。即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上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点燃是真心实意的表扬和鼓励,是学生困难时的助推。同时,教师的表扬和激励要有层次,要有延续性。 改进措施:

(1)今后我应当多向本市课改先锋教师学习、请教,力争向她们一样能完全放手学生,相信学生,多听取她们对每节课的设计意见,多听他们的课,研究她的课堂具体操作流程,再对

2 比自己的课堂,找出自己放不开的具体环节,并结合两班实际不断加以改变和完善。还要像专家说的那样‚敢当后妈‛,通过把握课改真谛,真正实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2)我要不断加强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决定改革小组成员,采用‚组内结对‛形式,遵循‚同质结对、异质同组‛原则。每个组长相当于一个小老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求小组长要‚代师传艺‛,以独立单元形式组织本组的学习,学习流程交由组长把握,并根据本组出现的问题自行处理,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建议是从独学开始,然后是对学、再群学,组长要对本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测评和反馈;组内对子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和监督者,对子之间要相互反馈和测评。

(3)将趣味元素带进课堂,用丰富的活动还‚开放的课堂‛,开展各种活动,激活课堂,放飞童心,能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并为教学创设相关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用真情的激励还‚情感的课堂‛,激励能扬起孩子生活的风帆,课堂上,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有意味的动作,一句亲切的鼓励,一次赞许的微笑……会滋养学生的心灵,体会到尊重和关爱,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究。

二、在班级管理方面学到了一些更实用的技法

1、反思自己班级管理

3 与这些名师相比,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我对学生,爱,深度不够;严,力度不足。我在寻求班级管理的方法,名师们在追求班级管理的艺术。按年龄说,我也应该算做老班主任了吧。但要说管理经验,却谈不上半点。因为我总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总结。自以为工作很细致,但现在看来,自己还有很多闪失之处。

浇花先浇根,育人要育心。 班级从组建到现在,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是说闲话违纪者甚众。虽然,我也动了不少脑子,想了不少办法,可都是收效甚微。不是说不起作用,每一种新方法实施开后,在短时间内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时间一长,也就疲沓了。没办法,只好另想一种对付他们的惩罚办法。

现在想来,还是我方法欠缺,一味地想着如何去‚罚‛,而从来不舍得在‚导‛上下功夫。平日的我在班内不乏说教,只是爱板着脸比较严肃,学生离我似乎很远。

2、认识及改进措施:

通过聆听专家报告,我更深刻认识到:

今后多顺应孩子的天性,少一些关、卡、压,教育会更有效。 改进措施:

1、多用‚爱‛的甘露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没有哪一个学生是铁石心肠,即便是行为习惯很差或品行不端者,内心深处也一定有残存的一点良心和爱心,利用他们未泯的良知,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国家…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围绕在你的身边。

2、老师要率先垂范,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4 以心换心,以爱还爱。心怀感恩,学生才会做到孝敬父母;心怀感恩,学生才能做到尊敬师长。也唯有如此,师长的话才能深入人心,起到一定作用。

3、欣赏学生,张扬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时,一定要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亮点‛。 (1)短中见长,善用其短

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积极发掘学生的优点,尝试用长处弥补短处,使每个人都能发挥专长。有些学生性格倔强,固执己见,但他有主见;有的学生做事拖拉,但细致;有学生冲动好斗,但正义感很强……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其短。

(2)及时运用好学生的偶然进步

孩子的优秀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缺点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当一个孩子一贯的某个缺点突然有一天有了改变,班主任要及时捕捉到,把握住,运用好。

(3)在平凡的行为中挖掘、凸现学生的才能

教育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适应我们的标准,而是根据每一个孩子制订适应他们自己的教育标准。一些孩子看起来普通、平凡。班主任就要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充分发展他们的强势智慧,并有意识突出和夸大优点

4、教师不妨亮一亮自己的丑。

教师适当亮亮自己的丑,能拉近师生间距离,使师生间共同话语更多一些,这样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不会感到老师高高在上,能将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对待,教育效果当然显著了。

5、营造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多前瞻性工作要做,但更多的是要适时而为,抓教育契机。

班级管理本来就无小事,班内每一个学生都是局内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抛弃,不放弃,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们就能品尝到工作的快乐。

通过这次听专家讲座,我的观念得到了更新,学到一些有效实用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会把专家的理论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生成自己的见解,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大胆进行改革,敢于冲破旧的条条框框,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实验,做到教学方向明,路子对;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行实践,改‚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播撒爱中育人教书,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寓知识于娱乐中,进行愉快教学,力争使自己的工作再上新台阶,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听专家报告心得体会

2006年12月26日下午,值焦作市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培优扶弱结题会召开之际,我有幸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傅东樱为我们作的精彩报告。这位来自东北的著名学者,以他那高深的学识、高尚的品格、风趣幽默如赵本山一样的妙语,向我们展示了他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在细细的聆听中,在不停的语摘中,在无尽的回味中,我无不为傅教授讲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感动着,震撼着。连日来,我不断地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一位已值不惑之年的教师,我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长,做一位让学生打心眼里喜爱的好教师呢?

傅教授已年过花甲,荣誉退休,但他离岗不离业,终日在教育研究领域笔耕不辍。已出版54万字的《泛舟诲海》被称为中国的“教育诗”,78万字的《圣元之魂》及刚版的《教育大境界》。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拜读傅教授的大作,但从他报告的点点滴滴里,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不断在自我发展方面下功夫,除了“三力”和“三点”外,我认为更要在师德方面锤炼自己。

傅教授告诉我们:师德是教师的发动机,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我曾经在激情中度过每一天,在品味中思考过每一天,从教近二十年来,我深深地明白:师德的真谛是师爱,她高于母爱,所以,我们对待学生,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艾青曾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如海洋一般宽广。基于这一点,在课堂中我们就能珍视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爱护他们,善待他们。其次,要有一颗童心。我们所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较浅显,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成熟,如果我们老师一味地以成人的眼光、 的原则去看待他们,规范他们,对于处于精神断乳期的中学生来说,必定会与教师的意见相左,这就需要我们忘记自己的年龄,将自身融入学生当中,保持一颗圣洁的童心,与学生共融共处,想他们所想,才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与他们共同成长。再次,要有一颗慈母心。母爱之所以受人颂扬,母爱之所以伟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宽容。宽容应是教师心灵的底色。我们做教师的,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宽容之心恰似春风化雨,丝丝渗入学生的心间,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时时处处被母爱般的慈爱包围,在中学阶段,度过心灵的迷茫期,走向人格的成熟期。而作为教师,也必将在助推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

第四篇:听教育专家丁如许报告会心得

八年级9班-徐新东

“打造魅力班会课,一要精心选题型,二要巧借八方力,三要增强知识性,四要增强开放性,五要全班齐动员,六要研究课结构,七要认真写教案,八要创造新形式。”这是11月8日,全国教育专家上海晋元中学丁如许老师给舜耕中学班主任开得打造魅力班会课的处方,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丁如许先生结合自己17年担任班主任的亲身经历和自身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紧紧围绕班会课是班主任重要的抓手,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载体,分享做老师,就要做班主任,做优秀的班主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久”的境界,娓娓道来自己十几年来的不懈探索研究,出版班主任和班会课书籍16本,成为全国班会课研究的学术领跑者的成功经验,让与会班主任深深感到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

我是第一次听丁如许老师的报告,丁老师的报告很生动,颇具操作性,对班主任如何做好工作,成为优秀班主任很有帮助。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班主任工作之实践,总结出:班主任走科研之路应该勤于实践,善于反思,敢于创新,乐于积累,精于研究,长于写作。听完后,对我也很有启发。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连接学生、学校与家庭的关键环节。为学生创造和谐、生动、宽松的成长环境,是我们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民主开放的班级管理、家校携手的和谐合作,用心去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境界。

丁老师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班级活动是班会的主要形式。一次精心组织的班级活动,能使学生充分受益,终身难忘。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班级活动作为德育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知识。“生命在于活动,德育在于活动;德育要先育德,铸造人的灵魂。班级活动是最有魅力的德育;班级活动是德育的最佳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美好生活的起点;班级活动是学生班级生活的回忆。

怎样使德育工作更有魅力并真正吸引学生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丁老师认为德育必须“活”起来,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真实生动的教育情境中,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于是,他尝试在班会课上开展家务劳动竞赛、自编小报评比、走进“团员之家”等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他也逐渐认识到,班级活动应该系列化,通过精心设计,不仅使教育寓于一个个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中,而且要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打下精神的底子”、“奠定人生的基础”。按照这一思路,他每学期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开展10次班级活动,形成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序列。他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对班级活动时的道具、主持词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每次活动,不仅本班学生们踊跃参与,而且引起了其他班级、其他学校师生的关注。因此,我们要像他一样注重班级活动的设计,以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欢乐,感受成功,体验艰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丁老师所说的“乐于积累”和“长于写作”,“积累的过程就是采矿的过程,积累越丰富成果就越丰硕”。 丁老师的话对我的触动很大。的确如此,我们许多班主任平时工作做得都很好,可是不善于积累,一些宝贵的教育资料就这么白白地流失了,十分可惜。写作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太重要了,班主任不仅要会做,还要会写;班主任不仅要会说,也要会写。不会写作的教师,不可能走出校园,最终不可能走得更高,更远。

丁老师认为“班主任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充满创造艰辛和收获喜悦的教育事业中去”。作为一位班主任,应该具备“特别有爱心、特别有学问、特别有修养、特别有智慧、特别爱读书、特别爱思考”这五个基本素质,班主任应该是一名精神生活特别丰富,精神很快乐的人。我想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班主任努力追求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生命已经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的幸福,是一种师生共享的内心体验,让我们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策划”成就的名班主任

丁老师认为班主任之路是一条“策划”路。他结合自己的思考,在班会、家长沟通、班级文化、班主任专业写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策划。“策划”成就了丁如许,如今,他已在全国作班主任专题报告500多场。“策划”的背后依托是多读书、勤思考和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丁如许认为,作为一位班主任,应该具备“特别有爱心、特别有学问、特别有修养、特别有智慧、特别爱读书、特别爱思考”这六项基本素质。班主任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要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敢于用新思路、新方法进行尝试;对一些沿用已久的方法,敢于进行怀疑、批判,并拿出自己的方案解决,这是班主任工作的理想状态。

有“教材”的班会课

在他的眼中,传统的班会课长期存在着六种弊端:逢年过节的“应景式”、配合中心的“突击式”、主题单一的“简单式”、不分年级的“一律式”、随意加课的“加塞式”、放任自流的“自由式”。原本应该是生气勃勃、最受学生欢迎的班会课,却成了学生反感甚至恐惧的“训话课”“训人课”。有的班主任说,班会搞什么活动,不如多做几道题目,不如多“抠”一点分数。

面对这样一种班会课的氛围,动起了自己的心思。他将班会课分为基本课和随机课两种类型。经过细致的调研和准备,丁如许在基本课这一块大张旗鼓地策划起了班级全程系列活动。所谓班级全程系列活动,就是丁如许设计了从初一到高三共120节的班会课,每学期10节。在设计全程系列活动时,丁如许还努力解决假期、两个学期或两个年级之间的衔接问题。以往,假期往往是班级活动的盲区。现在在全程系列活动中,丁如许做了这样的设计,如初一上学期结束时,布置学生学买菜、学做菜,为初一下学期“请尝尝我们的做的菜”烹饪活动作准备。在丁如许所著的《中学班会课》一书中,看到了丁如许设计的“中学班会课基本课目录与方案”,方案从初一到高三共分为12个核心版块,每一核心版块均设计10个主题活动。比如初一上学期版块设计为“做合格的中学生”,10个主题为“当我迈进新校园时”“难忘啊!黄金时代”“我是这样起步的”„„每一个主题班会详细设计了活动如何进行。这可以说是针对班会课的新编教材。丁如许认为,对基本课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应付的局面,形成积极主动有效的格局。精心设计的班级活动体现了教育的计划性。“凡事预则立”,如果进行了全盘的考虑,就可以依据计划来实施,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到深、螺旋式上升的教育格局,既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可以避免出现“班主任调换,教育会断线”的局面。同时班主任根据计划来实施,开展活动时会得心应手(就是新班主任也会尽快进入角色),大大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基本课保证了班会课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随机的班会课则根据中心工作、阶段工作和班级实际精心设计。

与家长沟通要打“组合拳”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是班主任们考虑得较多的一个问题。为了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他思考了很多。其中编写《班级与家庭》协同教育小报是丁如许的得意之作。该报逢十出刊,8开版面,开设了《本旬简讯》《班级一页选》《工作预告》《班主任述评》《家庭教育建议栏》等栏目。他说,该报既可以及时通告班级的重大活动安排,以期获得家长支持,又可以系统地向家长们介绍教育子女的理论和方法。该报赢得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在评选优秀家长活动中,丁如许拟了十条优秀家长的标准,根据标准评选出优秀家长。评选由学生自荐,然后由班委会或家长委员会进行审定。评选出优秀家长并不意味着该活动就结束了,为了扩大影响、增加社会认同感,丁如许进行了下一步的动作——将给“优秀家长”的贺信寄到该家长所在的单位。有的家长所在的单位迅速作出了回应,进行了再表扬。此举让很多家长感到了莫大的荣誉,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使学生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丁如许还指导学生进行家庭日设计。在去年5月15日世界家庭日这一天,晋元高中高一年级的卫宇婕同学在丁如许的指导下,设计了主题为“角色互换”的家庭日活动。在该活动中,卫宇婕同学摇身变为“父亲”,负责准备丰盛的三餐;卫父变身为“母亲”,承包一天的家务(拖地、整理、晾衣服等);卫母变身为卫宇婕,享受“父母”的关爱。卫宇婕说,在丁老师指导下的角色互换家庭日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家里每个人对我们和谐之家付出的点点滴滴。同样陈光宇同学设计了“幸福之家诞生××周年庆”、张佳雯同学设计了“家庭奥斯卡”活动。这些活动设计富有创意,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好评。丁如许打出的“组合拳”为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赢得了家长的普遍支持。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外出考察

现在作为德育主任,丁老师每每组织学生外出考察,首先要结合当年的重要纪念活动来进行,赋予活动鲜明的时代特色。2007年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他带领学生进行了“碧血英魂红土地”江西行活动。这些活动设计紧扣当年的热点,成为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在安排外出考察活动时,丁要给学生布置作业,首先在动身前要上网查阅考察地的有关资料。考察结束后,丁要求学生写文章,除了考察记录以外,他还给学生布置了另外一项写的任务:在考察中要去发现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给当地的党政领导写信。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作应成为班主任的“基本动作”

丁老师对华东师范大学叶澜说的一句话推崇不已: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文章,有可能成为名师。在丁如许看来,作为一位班主任,经常和学生打交道,有更多鲜活的写作材料。班主任要记录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火花。对于教育笔记,过一段时间就整理一下,这样既可以反思自己前一阶段的工作,又可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对闪光点,要努力挖掘,抓紧时间整理成文,积极向报刊投稿。不断地思考,会推动自己积极实践,不断在实践中收获成功,会使自己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有的班主任给自己不写作找的借口是,有了想法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一拖再拖,就失去了写作的激情。对此,丁如许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写作时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多撰写“原生态”的教育案例。对写教育论文,他又给出了自己策划的写作“套路”:一字“立骨”(一个字、一个短语、一句话),三点“支撑”(拟出三个分论点),五段(部分)成文。丁老师认为,写作就应该成为班主任的“基本动作”。通过写作,不断宣扬自己的教育主张,不断开拓自己的实践领域。

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真正实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迈进。

第五篇:教师听上海专家讲座报告会后的心得体会

叶城县第二小学

王彩云

2012年9月10日

教师听上海专家讲座报告会后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到县第二中学听上海专家讲座,上海专家老师讲的内容非常符合我们教师的教学实际,他着重讲了:教师研究什么?其一,教师要研究学生;其二,教师要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其三,教师要研究课堂,其四,面对课程改革我们应该如何做。他讲的内容既简明扼要,又非常符合我们教师教学的实际,真的给我们教师指明了研究的方向.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报告能力为重点。而课改的目的也在于此。

其次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大胆进行改革,敢于冲破旧的条条框框,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实验,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和资料,聆听专家讲座,并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好各种业务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做到教学方向明,路子对。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行实践,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再者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应该牢记三尺讲台才是自己的归属,要把日常教育教学摆在首位,我希望:学校成名,我成才,最终是学生受益。因此,在设计活动中,要把握整体,全面考虑课程目标,尊重学生的实际与爱好,并保留已开发出的较好的课题,不断完善修改,同时,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课改,找准位置,做完善课改的促进者。并找准问题症结,抓住思维方法,要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不偏激不绝对,从整体方位来解决问题,思路决定出路。

上一篇:质检部月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综合事务员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