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苏敏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

2024-04-18

听苏敏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听苏敏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苏敏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

教师:郑斌

2013年1月26日下午,我在人民会堂聆听了苏敏专家的讲话,我被苏敏专家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的同时陷入了思考: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每天为了学生成绩而忙忙碌碌、生气上火,这一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我们是在培养考试机器,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是培养成绩优秀的人还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我想:我们要关注生命。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教育,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认识生活的意义,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设计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理解生命的价值,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珍惜生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作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

我们要关注生活。教育的现实关怀在于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

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因而也是丰富的,它给人以感性的生存基础。人们在“生活世界 ”中进行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因而也是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在生活世界中,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这种直接的知识逐步典型化,就形成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些观念经概念化和体系化,产生科学理论。强调回归生活,是因为在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的生长家园中,“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离了,“科学世界”成了人唯一的生长家园。学校教育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生态观,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关系到对世纪教育的成败与人类自身的命运。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既然生活世界对于人的生长、人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作为教育核心的课程,回归生活世界也就成为必然。

“不通过各样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是状态。现实是如此复杂,以致儿童不可能同它接触而不致陷入迷乱;他不是被正在进行的那些活动的多样性所淹没,以致失去自己有条不紊的反应能力,便是被各种不同的活动所刺激,以致他的能力过早地被发动,致使他的教育不适当地偏于一面或者陷于解体。” 远离自然、远离社会、远离生活的教育,自然也就远离教育的本来轨道。

教育,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篇2:听苏敏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

李迪老师每天都坚持写班级日记的习惯对我触动很大。另外教师的情绪和心情直接影响学生,作为班主任,每天都需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善于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愉快的心境,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潜质得以发挥,而且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和谐,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置身于愉快的学习气氛中。

宽容是一种修养,“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容待人,主动为学生着想,关心和帮助学生,能为学生接纳,受学生尊重,也就能更多地体验做教师的喜悦。英国谚语说得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学会宽容,也是教师成就事业的需要。

任民教授告诉我们要有个健康的身体。一个人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他的观点是要我们学习植物和动物的精神。我们学习梅兰竹菊,用淡泊美丽照亮幽暗的角落。我们学习动物的精神,睡眠充足,想睡就睡,饮食有节制,肚子饿时才进食,每日都运动,永远不为昨日事烦恼,也不为明日事担忧。身体的确很重要。做为教师,我们常见的职业病有眼病、咽病和颈椎病等。平时我们一定要多锻炼,防微杜渐,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他用一个公式告诉我们:生命=活着+责任+贡献。一个人要想活得轻松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中。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有个伴、有个窝、有点钱、有好友,学会简单化生存,穷富一样活。对待工作,我们不仅是谋生,还要把它当作事业来做。对待学生,教师能救人,也能伤人。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你心中的爱、宽容、理解、关注和接纳。宽容和理解可以使人理智、使人悔过,它能唤醒人的良知,带来无可估量的教育效应。被关注的孩子最有动力。教师学会接纳他,连同他的缺点,要允许他偷偷地改正。

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有一颗上进心。不要以为专家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只要我们每天坚持做好七件事,我们也会成为专家。

1、早起30分钟。

2、晚睡30分钟。

3、读20页好书。

4、背一首好诗。

5、背5个英语单词。

6、写一篇教育日记。

7、做一件好事。

篇3:听苏敏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

对于乌兰托噶的作品, 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应该是那首《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其浓厚的思乡情怀, 让所有听过此曲的人都为之动容, 甚至潸然泪下。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蒙古族女诗人席慕容, 其蒙古族名为穆伦·席连勃, 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浩荡大江河”。讲座就是从倾听这首歌开始的。

余音过后, 乌兰托噶为我们讲述了席慕容这首散文诗的由来:席慕容与其父亲在德国时路过一片漂亮的青草地, 父亲说虽然这片草地很清香, 但是终究没有家乡的草原味道更好, 因为草原上的草多种多样, 每个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草枯黄, 不同的草冒出嫩芽, 伴着不知名的花香, 散发着草原特有的味道;在上学的时候, 学校离家很远, 草原又宽广无边, 孩子们经常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当他们问路的时候就会问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在哪里, 因为他们居住的蒙古包就驻扎在那……1989年9月, 席慕容前往其父亲的家乡, 第一次踏上了父亲心心念念的这片草原, 并作了这篇散文, 而散文的第一句就是“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深刻的表现了草原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第二段中的“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 , 找到回家的路”也正是席慕容对第一眼见到这片草原的真实表达。当她慢慢地融入草原, 与牧民交流时, 她无比激动, 终于呐喊到“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从那时起, 她便开始了长达17年的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而这首散文诗也毫无疑问的为乌兰托噶所用, 并成就了这首情真意切的经典民歌。

乌兰托噶自小就受到家庭中浓厚的音乐氛围的熏陶, 8岁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2000年他受邀为鄂尔多斯婚礼作品的中间部分插入一个表现爱情的旋律, 于是那首悠扬婉转的《天边》就诞生了。这首歌我在大学的时候经常听, 但是从没像今天这样坐下来静静听一次, 其音乐让人听的过程中倍感放松, 听后总是觉得意犹未尽。歌曲音乐制作中包含各种乐器, 多种和谐交叉的演奏就像是乌兰托噶老师描绘情景一样:他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合奏, 有拉四胡的, 有吹笛子的, 有弹琵琶的。乌兰托噶家可称为音乐世家, 乌兰托噶的姥爷是一位音乐家, 精通四胡、三弦、笛子等乐器的演奏, 尤其是四胡;父亲虽然中年才接过姥爷手中的四胡, 却也演奏的颇有韵味;舅舅是内蒙古自治区有名的四大民间艺人之一;哥哥姐姐们也都是学过或从事音乐艺术的人。大家聚在一起时, 有拉中提琴的、弹琵琶的、拉四胡的、吹笛子的……真是令人羡慕的一家。

乌兰托噶老师对我们说“动机是点亮作品的火把”, 《天边》这部作品的动机就是duo re mi这样一组简单的上行音阶, 也正是这简单的音阶进行, 塑造了这部深入人心的作品, 把草原的完美, 河流的完美, 树干甚至树叶的完美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谱例如下: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而创作绝不是模仿。”这是托噶老师的创作心得。乌兰托嘎从哈尔滨毕业后, 曾在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工作11年。那段时间他总是在工作之余, 聆听内蒙古各个地域的音乐, 还经常到牧民中找寻歌唱草原的声音。但他的创作绝不雷同, 多年的音乐创作让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并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每一次到民间采风, 乌兰托嘎都会得到许许多多的收获。而当他听到别人唱到他的作品时他总是很平静, 他说“我就像一个饭店的厨师, 炒出菜来给人们品尝”, “作品就像孩子, 创作出来就长腿自己走了, 喜欢它的人都可以唱”。他还鼓励我们说“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 要努力的开发自己”。

乌兰托嘎对草原有着极为浓厚的情感, 他也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创作。感恩草原, 感恩母亲, 感念这里美丽的自然, 感念这里的朝露晚霞, 河流森林, 一草一木……随着社会的发展, 蒙汉交流越来越频繁, 蒙古族人民不断被汉化, 人们不禁担心起未来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乌兰托噶告诉我们, 当他在巴盟采风时, 听说一个喇嘛创作过很多民歌, 而在青海, 他也看到一位蒙古族牧民在写歌, 写完就唱, 而且一唱就是十几段。他说那时候他就知道, 只要有游牧生态, 就有草原音乐在。

乌兰托嘎, 在蒙语中的意思是“红色的旗帜”, 这个名字已经赫然成为草原文化的一面旗帜。现如今不仅是在呼伦贝尔, 甚至在哈尔滨, 在北京, 在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城市, 随处都可以听到乌兰托嘎的音乐。他的音乐总是能够让人陷入无限的沉寂, 那舒缓深情的旋律会与头顶的蓝天白云和谐的融合在一起。而他总是会让我想起那片难忘的草原, 那段平淡无奇但却永生难忘的大学时光……

篇4:如何听专家的意见

方军:互联网从业者,资深传媒人。

在商业一线实践的人,对专家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我曾见过创业者耐心倾听专家的意见、颇受启发,但转瞬他又觉得专家的意见假大空、脱离现实,这两种感受都是非常真实的。

和需要面对“理论”一样,我们同样需要面对“专家”。我们都受着“自己的理论”的引导,这些背后的假设让我们认为什么“因”会导致什么“果”,专家则是他人的理论,当我们自己的理论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常求助于他人。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差距,专家的理论尤其如此:我们自己的理论是一组自己多半未曾仔细观察与思考的假设,面对它是重思这些假设,看这些假设和实践是相符还是相悖;专家的理论则多是通用型的归纳,是散点式的观点,是启示式的言论,它们往往和紧密成一体的实践极不匹配。

专家有很多种,有的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有的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前辈,有的是其他领域的智者,但总的来说,他们思考的是一般性的、共性的问题。对我们所面对的出错了的系统,他们并无完整的、深入的了解,但专家提供了诸多的价值:他们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可能一眼看出我们未知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作为外人,他们更善于从整体看问题,不容易被常见的假设所束缚,不受成见的束缚,更能给出超常规的解决方案;作为专家,他们往往有极擅长的领域,针对它提出的建议常让人觉得:“原来还可以做得这么好”。

可有过带着问题听取专家建议的人都有同样的经历:专家的建议会让我们觉得有启示,但当试图把它纳入实践时,往往发现专家的魔力消失了,完美的观点放在实践中常相互矛盾。比如说,专家往往说,关键是一、二、三这几点,或者呈现一套逻辑,由A到B到C,或者指出系统的漏洞要求我们去弥补。可是,关键的一、二、三或许抓住了核心,但他们完全没考虑还可能有四、五、六。由A到B到C从思考逻辑上完美无缺,可它实际有无数的分岔、甚至来回反复,比如由A到B到C的路不是一次走成,而是反复多次走成的。

其实,矛盾是必然,它是专家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的间隙,这是分工所造成的。所有的实践者,是系统的拥有者,把各种元素改造、整合成系统,专家的理论也并非是直接可用的,它需要被消化、被改造、被融合,然后才能与系统成为一体。认为专家的意见可以拿来就用,是困惑的根源。

有些不负责任的实践者,往往就把专家的观点直接投入使用,其实他们并不尊重专家,他们不过是找到一根救命稻草,出错了他们可以说,这可是专家的建议,专家变成逃避责任、自我欺骗的借口。

我们需要思考面对“专家”的问题,还因为我们常被两种常见情景误导,以为自己也处在那样的场景中。作为实践者,我们听取专家意见时,我们实际期待的是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或给我们启示,这是专家的常见情景。但在传媒社会,专家却常在另一种类似的、极具误导性的情景中出现,电视里主持人常说,“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在这里,专家或许还是真正的专家,说的也是专业的意见,但本质变了,他们提供的是可消费的资讯(可等同于娱乐八卦),和实践毫无关联。

篇5:听数学专家讲座的心得

我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于2008年12月23日,到县教育局听取了昆明教科院的数学专家沙丹老师,为我们进行了讲座,主题是“2008年12月临沧地区初中数学交会”。这次学习,听了1天的专家的讲座,后,第二天又到“永和中学”分别听了2位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了一节专家示范课和听课点评。针对这次学习,既有理论的提升,又有实践所得,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互动交流,收获多多,下面我结合专家沙丹老师的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已平时的教学实际,谈一点自 已的想法。

(1)听取讲座内容后,得知,近几年数学中考命题的新趋势,那

么,平时地教学中就应重视这类题型的训练,如,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试题,几何论证转向发现,猜测和探究等。

(2)在平时教学中,应把握好数学新课程加强的内容,“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发展空间观念;重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鼓励使用计算器(机)。这样对准备参加中考学生的成绩才会有一定的提高。

通过这次学习,多少得知2009年数学中考命题新的趋势,并得到了平时难以收集到的中考“试题扫描”,为我下学期中考复习,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勐省镇中学

陈泰琴

篇6: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专家的讲座精彩极了。她们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而让家长扮演孩子的角色做一些体验游戏,时而播放一些现实生活版的有关家庭教育不当而发生悲剧的影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直接渗透人心,催人泪下,我被深深的吸引了。两个小时的讲座,感觉瞬间而过,使人意犹未尽。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夙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往往在家庭教育中盲目的搬出老一辈教育自己的方法粗暴的用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身上,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使得其反。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对孩子的教育更是竭尽全力的,但听了今天的讲座我发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在不经意间伤害着孩子,而且已经很久了。拿我来说,专家每一个讲题都会戳中我的痛点,比如父母要尊重孩子,要放下姿态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诉说。这样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有什么事儿才会第一时间给父母说,寻求帮助。反之,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有隔阂,孩子遇到什么事儿也不会告诉父母甚至会刻意瞒着父母,往往自己处理不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后果。可作为母亲我一直把他当小孩看,很少正儿八经听孩子的心声,经常对孩子的话敷衍了事,只要求孩子必须重视和绝对服从我的“旨意”。现在想想,作为母亲我竟然就这么理所当然的剥夺了孩子享有尊重和平等的权利,更要命的是我一直认为这是对他的爱,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爱孩子请尊重孩子”。

还有,当孩子有不好的习惯时行为矫正的最好方法是关注好的行为忽视不好的行为,不要故意放大孩子的缺点,要肯定和放大孩子的优点,使孩子变的自信,否则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信。当我听到这里时感觉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简直是个反例,每当孩子做作业慢的时候我总会絮絮叨叨训斥半天,并且说一些打击孩子自信的话,比如会故意夸大其他同学写作业多快多快,而故意放大孩子的慢动作,“你就会磨蹭,你就是慢,慢,慢...”除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没有一点正确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除了受得委屈以外依然茫然无助,结果几年下来也没见孩子写作业速度提高,反而完成作业的时间更长了。不得当的教育不但不能有好的收获,反而会推波助澜使孩子从心里认同了自己的这一“缺点”,久而久之孩子会把这种“缺点”当成自己的性格。孩子就是父母手中一块待雕琢的玉,玉雕的优劣皆出自父母的手艺。只有父母手艺精湛才能雕出美轮美奂的稀世珍宝。

再比如,当孩子犯错误时要对事不对人进行教育,更不要粗暴的打骂孩子。老说孩子怎么怎么不好会使孩子潜意识认为自己天生不优秀,没有别的孩子好,从此失去上进心。打骂只能导致孩子今后更加叛逆。这一点我自叹也做的不尽如意,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常常会说他笨啊,没出息啊之类伤害孩子自尊的话。总之,这次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打铁还得自身硬。想教育好孩子,光有爱是不够的,首先家长自己得学习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否则我们所谓的教育恰恰是家庭教育的反例,不但起不了好的作用,反而会南辕北辙。

记得曾经有老师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不尽如人意、不顺心、烦恼、忧愁,甚至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会接踵而来。尤其是孩子的学习让我们头痛不已。从专家讲座中让我深深感到,作为母亲,更要学会宽容。宽容是教育孩子的秘诀,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母亲更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一步步地走在通往孩子心灵的小径上,和孩子一起承担错误,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正确引导孩子改正错误,从而使孩子在温暖的阳光下成长。

篇7: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2016年9月10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北京多位名师专家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因此,我怀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想法,带着理性的思考,欣赏了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和精彩的讲座,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就谈谈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刘德武老师上课首先给我一种反扑归真的自然轻松状态。刘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上课时,教态和蔼,营造的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自然。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使学生在上课能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数学课有趣,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重塑自信。其次,刘老师的备课是备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正如刘老师所说:“备课要备情感,态度、目标。用读书来比喻,读书的初级目标是越读越厚。高级目标是越读越保最后升华到灵魂阶段。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把学会的知识迁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它中。希望老师上课不只是一面镜子,而应是一颗钻石。因镜子只是能反射一个面,而钻石能多个面反射,就显得华丽”。因此,教材中有些会混乱学生的数感的例了要敢于取舍。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就不用游乐场中的滑梯图片导入,而用自制的课件。刘老师说“我会考虑教材,但我更会考虑学生。” 最后课堂练习新颖。刘老师的练习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在练习中学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大量的精主设计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刘老师的练习还有个特点,就是有大量开放性的思考题。

吴正宪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彩的教学方法,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也同样深深地启发了我。吴老师课堂的特点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而且她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操作,通过思考、动手分、记录过程、总结方法的活动,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水果,”“分米”“分糖”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让我不禁为之赞叹,也和同学们一样,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堂课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老师对孩子们“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上,类似“有没有问题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在不断的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我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也成为了这学期习惯目标培养的其中之一。

徐长青老师的课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智慧。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报告中,徐老师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夸张的肢体动作、好像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激情,来感染每一个学生和听课老师。如:“‘嗞啦’锅来了,‘嗞啦’饼来了”,这句话徐老师不厌其烦,绘声绘色地说了好多遍,学生和老师在笑声中都感到很轻松,很自然。

徐老师的课,清新自然,不华丽但绝对经典。比如,很多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通常会用几张圆形的纸片来当饼,有的老师还把两面涂成不同的颜色,但徐老师什么教具也没用,就是利用了师生的一双手。老师的手就是锅,学生的手就是饼,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能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到如此得心应手,徐老师的教学艺术由此可见一斑。整节课堂气氛浓郁,学生兴趣盎然。

刘松老师《倍的认识》这堂课轻松自如,他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刘老师作为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培训首批聘任专家,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非常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堂课在导入部分,刘松老师首先是叫一名同学上台,接着再叫分别比该学生矮和高的两名学生上台,让下面学生说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让学判断高矮,强调比的对象不同,结果也不同。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本堂课的尾声,刘老师设计的游戏环节让人印象深刻。依次翻动黄花,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黄花的朵数和蓝花朵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刘老师追问:为什么前面我们说黄花是蓝花的几倍,现在却变成蓝花是黄花的几倍?这样的提问更加让学生理解当比的标准不一样,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刘松老师的整堂课轻松自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突出了主角和配角的完美组合,幽默与睿智的完全展示。

总之,我这次去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公开课和专题报告,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我真正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著名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8:听苏敏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科学唱法,美声唱法,气息

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在北京音乐厅连续开了两场音乐会, 一场是中国歌剧, 艺术歌曲和民歌, 一场是外国的。这个岁数的人, 声音还那么年轻, 气还那么足、情还那么润, 引得同行和声乐爱好者奇怪, 他以前在合唱队, 有一阵高音没有改唱中音了。他能出现这样的光彩, 且数年不衰, 用的是什么招儿?有一次, 他应中央音乐学院环球音像出版社之邀来中央音乐学院讲座, 三百多座位的小礼堂, 有一百多人站着听。

一、什么是科学唱法

程志语出惊人, “别人说我是唱美声的, 可我认为就没有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 只有一个科学唱法。我们虽然听出三类歌曲不同的味道, 那是根据不同歌曲的风格调整自己的共鸣、位置、气息而出的效果。这三种唱法我都能唱。我的学生这三种唱法也唱。”程志还真的当场唱了西北民歌《走上高山望平川》和《篱笆墙的影子》。程志的学生分别唱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夜星光灿烂》、《松花江上》、《忠诚的爱》等中外三种类型的歌。

程志还说,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如同地下石油, 得先开采出来, 再根据用途炼成汽油、煤油、柴油和沥青。”程志继承了他的导师沈湘的学说。沈湘认为嗓音条件, 就是每个人作为唱歌这个乐器的厚底, 要想成为发声优美的乐器, 就要制造, 这个过程是一辈子。但往哪个方向造, 学间可大了, 如果依着你听着好, 如帕瓦洛蒂, 但你不是那嗓, 这个乐器就自毁了。所以, 一个合格的声乐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嗓音条件。程志展开导师这一观点“你学别人, 到你这一定是毛病。”我想也是, 马国光的鼻音、李双江的颤音、施鸿鄂的抬上唇, 楼乾贵的靠前、刘秉义的喉音, 在他们身上, 本着他们的条件已成特点, 可你要摸仿他们, 肯定是个筛子, 好的全漏了, 剩下的全是放大的毛病。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 字正腔圆, 是指你一出口, 就咬准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听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有人提问像说话一样唱歌没有感情怎么办?程志说, “人们说话的语调最能传达感情, 唱不出感情, 那是还没有像说话那么唱, 那你一定要想想怎么说这句话, 先小声, 找着了, 再放大。”程志自己又做示范, 最后他幽默地一笑, “歌唱得美不美, 要先看你说得好不好。”

二、听了程志老师的讲座感触

1、轻声练习的重要性 (口腔的体操, 每天不断地练习)

(1) 作用:可以避免80%喉部的毛病 (喉部肌肉帮助用力、舌跟僵硬) 。 (2) 什么样的轻声是准确的?带有呼吸支持的轻声, 用“u”的母音练习很容易避免喉咙的憋紧和挤卡 (舌部放平、舌尖慢慢下压底部去抵、有向前用力的感觉、微闭口形、微笑的感觉) , 音量大小以自己的耳朵刚刚听到的音色是最好的。 (3) 忌讳:上高处出现假声, 要在自然声区中练习。

2、呼吸的支持、位置的摆放

(1) 声音要放射出来, 要摆在硬口盖上的某个部位 (才有反射、共鸣) 。 (2) 歌唱时用自己的腹部, 声音在微笑状态时, 硬口盖、前腭已经积极起来了, 发出的声音就具有金属声。学习声乐不是用嗓子, 而是用脑子。

3、舌头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1) 舌头牵扯整个喉部的关系 (舌头最好是放平后向前伸展) , 舌部向前伸展时喉咙才能打开 (舌部向前, 舌尖向前推, 舌中成桥状) 。原来都是撑喉咙, 不是打开。用上呼吸后舌头伸出来与放进去声音都是一样的。 (2) 唱歌时尽量避开舌跟的用力, 舌部总是很自然地摆放。你不去找共鸣会来找你, 你去找共鸣会没有共鸣。把器官形成 (摆好) 以后共鸣就会自己出现。把声音用气送到嘴皮上。

呼吸的要领:吸气时象闻一朵花, 歌唱时要像在不断的吸气, 像咳嗽爆发的延长。唱的时候小腹是向里, 把小腹捏住一样、提升。

几种唱法的问题:只存在科学的发声法, 语言决定了发声 (不存在民族唱法只有美声, 只有民歌) 。

换声区:不必要去换声, 好的歌唱家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方法的, 声音是天生的一样。建立好自己的中声区基础, 呼吸一定搭住、放好, 放在声穴的地方, 口里不再给加任何压力, 气息流畅地在腹部生根、不动了。

要找适合自己最好的母音去训练:“u”母音能让喉咙不加很多的力量, 能让位置容易高。喉咙开得比较大时用“i”、“e”。

高音低音的平衡问题, 歌唱的位置是说话:摆在正确位置时既高也能低。一首完美的歌基本在同一个位置上来唱的, 像说话似的。由风格、感情决定歌唱的位置, 技巧好能使声音控制成各种风格样式。在探讨唱中国歌的咬字是否归韵时, 程志说:“唱歌就像说话, 我们说话归韵吗?所谓字正腔圆, 是你一出口, 就咬住了字, 一次到位, 不要归韵。这样唱歌人听着才清楚, 自己也舒服。”

三、结语

科学的唱法就是自然的唱法, 自然的唱法就是科学的唱法, 所以学习唱歌, 先把自己的本声开发出来, 然后根据作品的内容找风格, 只有这样才是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篇9:听专家详解中国客车行业的未来

记者:闫广禄董事长您好!客车行业现状的发展虽然没有汽车行业那么受关注,但是,依旧没有阻碍客车行业的发展步伐。我了解到,您在客车行业的各个部门都工作过,想必对于这个行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我国客车行业现状目前呈现一个什么情形呢?客车行业现状的发展又是什么样呢?

闫广禄:你说的很对,在大中城市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大家对于汽车的关注度很高,因为和大家的出行息息相关。我想说的是,客车的发展与汽车同样重要,包括我们近年非常关心的校车安全问题,旅游巴士事故等等,都和客车的安全关系密切。自1997年以来,我就接触了客车行业。对于客车行业的发展,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首先,市场需求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平台,行业的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从近年客车行业的现实情况来看,客车行业的内部调整以企业自觉调整为主要特征,比如客车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调整、人才的流动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变化等等,都是企业的自觉行为。特别是一些影响较大的企业,为了维护已经取得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其进行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更为强烈。我查阅过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针对客车行业现状《2013-2017年大型客车行业市场竞争力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的数据,大中型客车的市场需求量,近年来一直在7万~8万辆之间波动,基本上突破不了2002年的需求高峰。目前大中型客车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平台,而且这个平台的基点较高。

其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配套环境越来越好。客车的产品升级,从欧Ⅰ、欧Ⅱ到欧Ⅲ,从三级踏步、二级踏步到低地板,具有很清晰的阶段性,每一次产品升级都能够促进客车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近十年来,中国制造的客车产品不仅能够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已经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客车产品在市场上攻城掠地的首要基础。我们恒宇也在积极的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公司产品以销往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南非、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

第三,社会资本的涌入为行业整合提供了动力和契机。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统计的关于客车行业现状的数据分析,2004年,客车行业前十五位的市场集中度只有80%,远远低于轿车和卡车的水平,特别是在公交客车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客车行业缺品牌、缺资金,是当前的突出问题,而这两点都是行业整合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品牌的聚集效应能够推动客车行业继续进步;另一方面,没有资金,行业整合将成为无源之水。

第四,客车行业竞争的焦点比较集中。现阶段,客车行业现状的竞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客车,二是公交客车。在大型客车方面,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大型客车的平均增幅达到了35.53%,是客车行业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车型之一。而客流规律、政策因素、公交客车大型化、卧铺客车的市场表现、出口趋势是大型客车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持力量。客车行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相关度很高的产业。每年GDP高速度的增长,宏观上给客车市场的发展带来保障;迅速发展的公路交通,可使公路客运量与周转量不断上升,继续支持客运市场的发展;随着国内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产业仍将持续迅速升温,旅游客车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交车市场出现了空前的、长期的发展机遇;因此,客车行业现状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记者:听了您专业的介绍,我觉得受益匪浅。那么在客车安全方面,您和您的企业是如何做的呢?

闫广禄:我们恒宇集团一直非常注重客车的安全问题。不仅产品体系完善,我们在客车生产的技术和标准两个方面都处于国际先进的水品。因为我们恒宇深深地认识到,客车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乘客的安全,更牵动着一个个家庭的安全。没有安全保障的客车,相当于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我们恒宇关于生产安全有非常系统和详尽的要求,具体标准会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生产车间,每一个小组,每一个人,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与考核相结合,这种考核包括理论上和实践上两个方面。我们恒宇的核心观念是,健全客车应急安全标准体系刻不容缓;多方面提高客车的防火意识;完善应急出口;客车车内通用标识应该统一;生产一致性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相信只要把握这几点,客车的安全就能够得到保障。

后记:结束了和闫广禄董事长的谈话,记者更多的是感觉到中国客车生产企业的未来和希望。相信更多的企业会向恒宇集团看齐,做良心企业,做国人的放心企业。

篇10: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暑假有幸听了五位专家的讲座,印象最深的的是南通师范二附小的副校长施建平给我们做题为―关注孩子的一生——–情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程翔的《做一个有灵魂的教育工作者》讲座。他们在讲座中现身说法,用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度思考,启迪全体教师关注学生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给我们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

施建平的讲座很朴实。在讲座的开头他以一个定义明确了他心目中的情境教育是什么样的,即:教育者根据需要选取、创设的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师生共同活动其中的场景。接着他围绕这个定义从八个方面展开了讲座:1‗创造铭记一生的生活;

2、构建支持一生的精神;

3、培育享用一生的智慧;

4、夯实相伴一生的学识;

5、提高发展一生的能力;

6、培养受用一生的习惯;

7、增强恩泽一生的体质;

8、打造幸福一生的个性。纵观八个小题目,就可以看出石校长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一生为基点的,有了这样的高度,自然是看得更远,做得更实。

讲座的主要内容是举各种创设情境教育的例子,短短的一个小时的讲座,他就举了挑战左手、勇闯芦苇荡、小音符漫游记、跳蚤实验、南瓜节等等具体的例子。这些例子独具创意,设计用心,不仅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有可玩的,有可说的,有可感悟的。其中的南瓜节最吸引我们:南瓜节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大型的情境创设活动,氛围好几步:第一步,编写介绍南瓜知识的读本;第二步,做南瓜娃娃进行展示比赛;第三步,最爱南瓜香—-慧心,巧手,献厨艺;第四步,南瓜运动会—–大南瓜捧着赛跑,小南瓜用乒乓球拍子拨动,圆南瓜推着跑……施校长在讲述时很投入,很享受,说到孩子的一些表现时更是满脸洋溢的一种喜爱和宽容,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做出的这些都是他们出于对于孩子的真切关爱,是为孩子的明天着想。施校长的汇报精彩语句不断,说到孩子的天性纯洁,他说:―童真是上帝送给我们的最后的礼物了。‖

程校长首先从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解开题,讲授了回归教育本真,做有灵魂的教育等理念。他提出教育要有“三个不能超越”的红线。第一,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第二,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第三,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当前存在的一些教育异化现象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立人”本真。这“三个不能超越”须时刻谨记在心。他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三个不迷信”的信念:不要迷信老师,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听话者,而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不要迷信课文,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迷信权威,权威限于研究的领域,偏离一点就不是权威,要有怀疑一切的眼光、勇气和能力。他指出,学生成绩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变态、灵魂被扭曲和精神堕落麻木,不能为所谓高分采取不正确的手段,耍小动作。他意味深长地说,“教育工作者不能迷失方向,教育是有灵魂的,灵魂就是培育学生心中的太阳。”

程校长用恳切的话语启发教师们通过平常教学落实教育理念,做一名学科研究型教师。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介绍了一条体现职业决心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积累课堂作品的意识。他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详细地介绍了课堂作品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深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二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指导。首先,要明确师生定位。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教学、启发引导、激励、激活、激发、解惑。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但现实能力是有限的,教师要将学生的原始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错到正确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听、说、读、写、思、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庖代俎,不能听之任之。其次,策略很重要。程校长结合实例讲解了自己的阶梯状教学模式和自己如何为学生搭建台阶、构建程序性知识的方法。“每学期精心设计好一节课,撰写好一篇课堂作品,甚至反复打磨提炼,几十年后,你也就成专家了。”程校长言谈之中饱含着对老师们的鼓励与期望。

先进的教育理念、富有智慧的教育实践、骄人的教育成就,对于全体教师思考教育的真谛,在实践中加强积累、研究、反思、提升,促进专业成长,助力学生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老师们的高度好评和积极响应。促进我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的步伐。

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篇11:听教育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多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可唯独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12年7月25日至27日在师宗县职业技术学校报告大厅里,我有幸近距离的聆听了几位来自本市的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真可谓受益非浅。几位专家的讲座深深吸引着我,三天的讲座,听起来一点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不仅增强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感,更深的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培训虽短,但让我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又增加了许多有益的知识,理论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几位教授的精彩讲座让我领略了一种责任,让我品味了智慧。孙成科和刘俊教授的讲座激情四溢,收放自如,风趣幽默,他深邃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知识及广博的见闻,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教育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听了他的讲座,让我觉得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除了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不断提高真的没有别的选择。那么作为一线的业务领导,一样与学校的发展和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怀揣着对教育美好愿景的一份责任和使命,那么我们的学校就会打造成真正的精品学校,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真正的精品教育,这几天我一直在想,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学习、更新、实践,用现代的管理理念指导和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发挥教师教育教学主动性为目标,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已任,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争做新形势下的新型业务领导。

听了黎明和王飞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他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一定是一个善于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是羁绊,这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们太多教师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而排斥对新知识的接受,虽然能一时地掩盖新知识的不足,但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而大多数教育者不敢打破已有旧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去重建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我惭愧的觉得我们的教育一线领导和教师,现在最急需的应该是观念的真正转变!何主任的智慧就在于他善于自我更新知识,敢于挑战、勇于打破如坚冰一样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在其中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种执着追求与快乐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使我体会到,即使再平凡,也能凭着信念和追求抵达自己的教育彼岸,我相信一步一步来,步步都会有风景、步步都会是享受、步步都会有发展。

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投

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新课改教师的引领者、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

者、与全体教师共同寻求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努力成为教育的智者。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愿开阔眼界,提高境界,转变态度,实现高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为自己的生命增

添新的色彩。

总之,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作为一名一线的业务领导,我们应该做的是不要再找任何借口,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新课改教师的引领者、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者、与全体教师共同寻求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管理和指导学校各项工作,努力成为教育的智者。

篇12:听外籍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11月25日,我参加了湖景中学举办的“中外学生及文化差异专题讲座—厚街镇国际教育交流系列活动”,在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也受益无穷,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英语视野,让我看到了专家对中外学生及文化差异的深刻解读。在外籍专家的思想引领下,我只感到学习——提高——修炼教师基本功,是当今教师的必修课。现将这次学习感受表述如下:

在中国,教师的职业和形象存在很大程度的社会刻板化现象,我们相信教师有教师的样子,即所谓的“师表”,那么教师的“师表”又是怎样的呢?在古代的中国,教师又被称作“师父”,由此可以推断,最初人们心目中的“师表”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严父”的形象。

在西方的中小学中,教师更像是一批学生中的“孩子王”,他们可以很夸张,他们也可以很随性,他们可以很搞怪也可以很麻辣。他们扮演的是学生朋友这一角色,他们可以和学生一样交流探索。具体表现在,在课堂的组织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师生的关系上他们是相对平等和民主的。在教学评价之中,学生群体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所犯的错误教师基本上是不会予以否定的,一方面他们认为如果学生的思想是错误的,那么在今后学生的知识体系日益完善的时候就能进行自我的纠正,另一方面他们无法确定学生所谓的错误思想之中是否就有带有真理的苗子,因为即使是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不是绝对的真理

篇13:听苏敏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

在越来越多媒体开始关注、甚至亲自尝试人工智能的当下, 这次中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对话或会给您以启迪。本刊对此次对话整理奉上。

Q1:中国和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多大差距?

约翰·马尔科夫:我在美国的一些实验室看到的人工智能方面的进步是非常非常令人震惊的。对于中国的人工智能, 我只能在远方观察中国的发展。我看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是由微软公司和中国公司共同合作取得的, 这非常鼓舞人心。我想了解在你们看来, 中国什么时候会出现独立的人工智能技术, 能够与欧美国家进行竞争?

闵万里:现在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媒体都在报道人工智能机器人, 但如果大家仔细地去看这个“智能”背后的含义, 其实距离我们人类的思考和情绪的认知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可能是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商业环境, 它和西方国家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或者不同。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 我们对KPI、对财报, 包括我们对“成就”的饥渴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很难有企业家愿意投资未来, 投资一年以后、两年以后, 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

比如约翰·马尔科夫介绍的Google无人驾驶汽车, 它是一个未来的投资, 它现在还没有带来任何的营收。这样的投资, 中国有多少企业家愿意去做?如果这个土壤是不存在的, 这个苗怎么可能长出来?或者说又如何参与全球竞争呢?

我觉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先看一下我们的土壤是否真正的存在?

俞志晨:其实现在谈人工智能的优劣势还没有太多的意义, 因为从全球来看, 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目前还处于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确实在美国有一些实验室和公司技术可能会比我们国内领先一些, 但我认为这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其实差别不大。我认为离我们真正预期的人工智能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目前实际的行业来看, 其实在很多领域, 我们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就中文的整套语言体系来讲, 不管是语音识别、语义处理, 还是中文知识引擎专家系统等方面, 国内的研究还是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我们都知道, 其实中文的体系比英文要复杂很多。

其次, 在视觉这块也很明显, 在每年的视觉能力排名上, 基本上中国和美国的公司垄断了前十的榜单。从这一点来看, 中国跟美国是大体差不多的。

第三, 从目前产业发展来看, 在很多智能产品的实际应用上, 其实中国比美国、日本、德国走得更快一点, 这是一个实际的情况。

李成华:我之前在美国呆过很久, 确实美国有一种非常好的创新文化, 他们愿意去做很多非常前沿和创新性的工作, 也能够去承受失败的风险。

但我认为就人工智能来说,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其技术门槛会降低。就像当初的互联网技术一样, 起初肯定美国是远远领先的, 中国一开始是去模仿美国的各种技术。但是如今中国的互联网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一些突破, 甚至说有超越。

现在中国的各大公司也都进入了人工智能这个领域, 做各种应用。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和增进, 我觉得是有可能和国外的一些公司媲美的。

Q2:未来会有哪些有意思的人工智能应用?

约翰·马尔科夫:除了语音和视觉之外, 未来还会有哪些有意思的人工智能应用?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苹果有一个叫Siri的功能, 它只是回答一些我们人类提出的问题。而微软创作的cortana更倾向于与人类的陪伴, 还有情感上的一些共鸣。

李成华: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已经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 现在人工智能在其他的一些领域也正在尝试或者进入。比如说京东目前在做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在用人工智能或者深度学习算法来做智能客服机器人。这是一个典型的用人工智能或者深度学习算法, 在自然语言上面的应用。在京东上有一个比较好的应用场景。

我们现在的人工客服已经达到1万人, 最近我们做了统计, 客服机器人处理的咨询量已经达到了整个京东咨询量的50%。也就是说, 一个机器人能够代替1万个人工客服,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未来人工智能还会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 比如说在京东的数字化媒体、广告上, 在智能推荐、搜索上, 以及库存管理上等等都会有一些非常好的应用。

闵万里:我来自阿里巴巴, 人工智能在电商当中的应用, 如果你上淘宝, 上天猫能够时刻感受得到。现在讲一个大家还没看到但是会发生的事——以后你上传一张CT检查的照片, 可能会有一个机器人或者一个专家系统可以告诉你, 你的哪个部位可能有病变的征兆, 建议做什么样的检查……这是由于现在有了海量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 又有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级算法, 以及刚刚都提到的深度学习。把这些聚合在一起的时候, 一个需要几十年医学院专家训练的知识, 可以把它具像化、程序化部署在一个可持续发展、永远不会退休的系统当中。这个想象的空间已经超乎了一个简单的制造业, 智能制造的范畴了, 已经到了精神层面认知上的升级。看病的例子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应用之一, 它外延着一个垂直领域。

现在大家讲的服务机器人, 比如扫地机器人, 还是智能制造的1.0、2.0, 再往后升级, 人工智能真的就到了认知做决策、做判断的层面。

现在有很多的宅男、宅女, 社交上面不是很积极。将来可能会有一个机器人能够从精神层面跟他们做一个具有情景的、具有情感的, 而且带有情绪的对话。情景打造上, 虚拟现实VR会起作用, 而情感共鸣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这当然不是简单地按照几个脚本去写能够解决的, 这需要深度学习的支撑。可能不远的未来, 大家真的能够看到从思想上和你进行对话的小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存在。那个时候很多的幻想真的成为一种现实了。

俞志晨:很有意思的一点, 大家都说鼓励创新。国内对人工智能投入最多的企业当属百度, 但了解情况的人会发现, 它投来投去还是在搜索优化、广告优化上, 考虑的还是怎么依靠这些挣更多钱的问题。这是国内大公司的逻辑。

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大的领域, 我很看好贴近生活场景的人工智能的应用, 家庭场景中的儿童教育。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时代更多改变地是信息不对等、去中介化的问题, 而人工智能时代是从整个产品的属性上去定义新的事情, 比如说互联网让更多人有了接触更好教育的机会。但是智能教育, 如果将来能有一个超级教师机器人, 让全中国的家庭可以去使用, 这会解决各地域师资匮乏等问题, 让更多人真正接收平等教育。我认为这是将来人工智能教育, 包括智能应用最本质的一个机会。

Q 3 : 当更多工作被机器人取代, 人类需要进行何种程度的转化?

约翰·马尔科夫:目前, 美国正处于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就业、生活质量影响的崭新讨论之中。我们如今进入了一个很奇怪的时代——办公自动化已经开始动摇白领们的工作, 就像20世纪50年代工人被机器所取代时一样残忍。但实际上也出现了一些更有技术性的工作机会。以律师行业来说, 的确这些自动化的产生、人工智能的应用会使部分的律师没有机会, 但同时真正高级水平的律师可以利用自动化的方式增强他们工作的效率,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各位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看待的?

李成华:如果说现在工作能够被机器人取代, 倒是一件好事, 因为现在机器人能够做的还是比较单一的重复性工作。这是一个社会化发展的必要进程, 就跟当年纺织机和汽车出现大大地解放了人类劳动力一样, 我们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来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现在人也需要做这种转换了, 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去做一些更具有创造性的、多任务的, 或者需要一些协调性的, 比如说文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未来需要做更多新的工作, 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必然会创造更多工种, 比如说高科技方面, 需要更多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算法研究的人才, 未来可能就是由你去创造或者制造可以为我们工作的机器人。

闵万里:我从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两个层次来讲。在技术层面, 人和机器或者跟其他物种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在于我们有自我创造和探索的创造性。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机器人及应用, 它设计的逻辑、自我学习的逻辑方式都是我们预设的。当面对一些从来没有遇到的情况, 人类可以进行一个认知、解读和判断, 但怎么样训练一个机器让它具备这样一种完全自发地、创造性地学习呢?至少在目前基于我所看到的情况, 还是没有的。所以我并不认为人最终会被机器取代。

从应用层面来讲, 机器在制造业中的普及确实会给现有行业带来一些冲击, 进而催促其转型。就像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给传统零售业带来冲击, 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当我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 也会打开另外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 让人们重新去探索去选择可以做的任何一件事。这个时候, 人类的创造性就发挥了作用。

任何一个技术的进步,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一定是正面大于负面的。

约翰·马尔科夫:今天自动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和美国都是非常相似的, 那就需要加大在教育领域对人类的投入, 去发现新的机会, 然后不断地去发展自己。美国跟中国一样, 正在教育领域进行很多方面的投资。

链接

关于湛庐文化、庐客汇

湛庐文化, 先进商业思想的传播者, 是一家以360度全方位形式传播国内外前沿思想、科技研究及未来趋势的思想传播机构。秉承“十年磨一剑”的专业精神, 湛庐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出色的商业图书出版商, 拥有2000多万读者。庐客汇是全国最认真的阅读社群, 旨在为湛庐2000万读者提供更精准、更多元的知识产品和服务, 连接和陪伴爱阅读的思考者。

关于12+思想节

12+思想节由湛庐文化旗下的阅读社群庐客汇发起, 旨在透过阅读纽带联结全球精英, 共同探讨和推广具有前瞻性的科技、趋势、商业、人文理念和创想。首届12+思想节上, 庐客汇与众庐客一同开启“12+阅读计划”的全新项目, 旨在号召大家:承诺至少一年坚持读透12本书, 聆听12位专家的解读, 参加12场读书活动, 影响12个人开始阅读。以期带动国人人均阅读量从4.56本提升到12本以上。

关于《与机器人共舞》

篇14:在香港书展听讲座

道听途说,背后有个原因是,早前请的一些嘉宾,对书展提供报酬有些不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名声坏了,请人也就没那么容易了。贸发局公布的数据说,今年合共举办了超过300场文化活动,吸引超过16万人参加,比去年增加了23%。就我的观察,其中温瑞安、资中筠、白先勇的讲座算是重头戏,大陆作家慕容雪村的讲座也是不容错过的,而刚刚辞去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的台湾作家张曼娟的讲座也值得一听。

温瑞安:荣归故里

与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并称“四大武侠宗师”的温瑞安,在隐居20年后亮相香港书展,成为书展头天的重大新闻。

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温瑞安,对回到香港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年他留学台湾,因涉嫌“为匪宣传”,被当局驱逐出境,落脚地便是香港。在香港期间,他创作了《四大名捕》系列小说,使他名镇江湖。因此,香港可谓是温瑞安的发迹之地。而他这次回来,又被称为“荣归故里”。

在“主场”开讲座,可容纳千余人的演讲厅座无虚席。他说自己“很长气”(唠叨),一开口就收不住。于是,拿出自备的小闹钟放在桌子上,好像要提醒自己必须控制时间似的,搞得现场气氛很轻松也很活跃。

今次前来,温瑞安还有个目的,是宣传自己的新电影《四大名捕》。所以,讲座的主题是“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雷锋还是雷人?”他说:“现在仍坚持写小说的人是雷锋,就是肯卖命、敢牺牲,现在大陆拍的武侠电影就是很雷人,电影里几乎看不到原著!观众可将金庸看成古龙、古龙看成梁羽生、梁羽生差不多就是琼瑶了!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貌似神离,武侠小说可以随意变成医学片、神话片、魔幻片。看着看着,到底武侠在哪?只剩下技术了。”

温瑞安说话直接,一点都不像个隐居20年退隐江湖的人物。也难怪,真正的牛人,就是他已经退隐江湖,而江湖上仍旧有他的传说。

资中筠:人的基本追求是一样的

去年在大陆很火的作家资中筠,没想到在香港书展受到一样的追捧。主办方显然低估了她的魅力,只安排了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场地。结果,地上都坐满了人,不得不在门口设关卡,阻止听众入内。

资中筠的讲座主题是“人性·文化·制度”。照理说,香港人对这样的题目不会感兴趣。但近年在港读书的大陆学生多,他们成为该讲座的主力听众。资中筠认为,人的基本追求是一样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别。而人性的恶都由制度决定。她说:“和过去相比,好像古人比现代人好多了。毒奶粉、毒胶囊不断出现,无良商人无恶不作,中国人怎么变成了这样?”这和现在的制度不无关系,“当前的中国,不是文化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文化大兴,孔子学院在国外遍地开花,国内甚至出现了排斥外来文化的声音。那么,作为前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及著名翻译家,资中筠是如何看待外来文化的呢?她说:“一切优秀的东西应该传承下来,一切优秀的外来东西也应该结合起来,两种精神结合就产生健康的文化。”

今年已经82岁的资中筠,看起来神采奕奕。对所有观众的提问,也是来者不拒,谈笑风生。有现场观众打趣说,真是“国有一老,如有一宝”。

白先勇:林青霞低调捧场

以《台北人》等小说知名的作家白先勇,今年出版新书《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书展期间,他带着这本新书参加了分享会。

白先勇说,民国史在两岸仍有很多空白之处,部分史料更被扭曲掩盖。例如,白先勇说父亲曾提出抗战的策略是“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在大陆时,学生听了立刻反对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提出的。但是,作为民国名将白崇禧之子,手握更多第一手资料的他,似乎更有责任还原更多历史真相。而谈到生活中的白崇禧将军,白先勇说:“父亲很尊重我的追求和生活。”所以,名将之后白先勇能成为著名作家,应是和父亲的教育观分不开的。

讲座中,大明星林青霞突然出现,引起一阵骚动。原来,林青霞也是“白迷”。讲座开始前三分钟,林青霞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现场。为了看清白先勇,林青霞刻意戴上黑框眼镜。看到白先勇谈笑风生,林青霞亦与观众一起大笑鼓掌。而在白先勇结束演讲,进入问答环节时,林青霞低调离场。但讲座后,又与友人化身粉丝,捧着《父亲与民国》向白先勇索要签名。

问答环节中,白先勇被问及香港言论自由问题。他寄语香港传媒要坚持和维护言论自由,对一些历史真相,要孜孜不倦地追问。因为和民国史的道理一样,如果对过去不了解,是不可能准确拿捏未来的方向 。

慕容雪村:守住底线

大陆作家慕容雪村,以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闻名。他的作品,多关注大城市中的小人物命运。而他很喜欢来香港,因为香港拥有华人社会难能可贵的自由空气。在香港书展的演讲稿,已经通过他个人的微博,全文发出。演讲中,慕容雪村述尽一个有良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当前社会中的观察。

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中,想要做个正常人是不容易的。先决条件是,要有独立的能力。慕容雪村特别寄语当日来参加讲座的大陆读者,要做个好公民。相信在很多人眼中,慕容雪村就是典范。他敢于批评很多社会不公现象,也常常为友人的不幸遭遇而吶喊。但怎样做个好公民?慕容雪村认为起码要守住一些底线,就是当不公义的事情发生时,“你不应为它鼓掌”。

对早前发生于北京的雨灾,导致77人死亡,慕容雪村说:“那些看不到的幽暗处,破败的依然破败,肮脏的依然肮脏,一场豪雨就可让它们显出原形,原来不过虚有其表,仿如一袭华美的袍,裹着生满恶疮的身体。”你可以理解为,所谓的“破败”与“肮脏”,指的是“下水道”,或其他。

而就在慕容雪村结束演讲后数小时,香港就挂起了十号风球。

张曼娟:做个合格的小丑

台湾美女作家张曼娟,今年六月刚刚辞去光华新闻文化中心(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香港)新闻组)主任一职。回归台北,七月又现身香港,参加书展的讲座。她在书展期间出版的新书,名叫《今日香港有烟霞》。

张曼娟虽然至今单身,但坦承喜欢孩子,所以在台北多年经营自己创办的“小学堂”,带孩子从事读经等活动,去年还在香港举办过“台湾童书节”。此次在香港的讲座,也围绕自己和孩子的故事展开。

她说自己多年前买过一个小丑玩偶,希望自己能像小丑一样给孩子带去欢乐。前几天在台北和孩子及家长一起参加小学堂毕业礼,合唱歌曲时一个孩子不小心滑倒(无碍),全场孩子大笑,笑了半分多钟都停不下来。张曼娟就走到台上,亲切地跪在孩子面前安抚他们。当时,现场的家长都为之动容。

张曼娟说,她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平时对孩子都是这样。做小丑也有高下之分,希望自己能做个合格的小丑。

只是,离开香港的张曼娟,留下“今日香港有烟霞”这句话,还是颇为伤感。不知将来香港有烟霞之日,她是否还能感知?

每年的香港书展,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2012年第23届书展又结束了。有调查显示,超过四成受访者希望明年书展可以增加有关“文学与电影”的文化活动,也有超过三成受访者期望强调“两岸三地作家交流”、“儿童及青年阅读”等活动。而台湾诚品书店今年8月10日也要在香港开张,主打文化活动——香港书展讲座又增一劲敌。今年书展讲座,没有带给观众、读者太多惊喜。倘若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香港书展将是遗憾。

上一篇: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下一篇:2015江西法检考试面试材料题答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