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与应用文的区别

2022-08-12

第一篇:公文与应用文的区别

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文案写作与新闻写作的区别

(1 )真实性要求的区别

新闻写作与广告文案写作都要求真实。但是,两者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在范围、尺度、对象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广告文案写作的真实是信息内容的真实,《广告法》对广告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违反了《广告法》中对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就是违法广告作品。但《广告法》对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上的真实性要求

只是艺术真实尺度。在表现方法上,并不要求体现现实的、完全的真实,允许虚构。(2 )媒介运用的区别

新闻作品的发表和传播,有一定的媒介制约。而广告文案作品的发布和传播,对媒介无特殊要求。广告文案写作的媒体运用范围远远超过了新闻写作的运用范围。只要是有利于目标受众接收、有利于说服受众的接触途径就是好的媒介途径。

(3 )时效性的区别

新闻写作强调作品所体现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但广告文案写作对时效性问题没有特殊要求,它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任何一个时期所发生的。为有效传达广告信息、加强广告信息的亲和力,广告文案写作甚至可以为产品特意营造一个合适的时代背景。同时,为了利用时效性,达到信息传播的新闻效果,广告文案写作经常利用信息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运用新闻写作的特殊结构、新闻写作的特殊语言表达程序和表达风格来吸引消费者的视听,表现消费者的需要。

第二篇: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区别

写作可分为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两大类。其间虽有不少相通之处,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在大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多数,应用文数量相对较少。然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是不能取代应用文写作教学和训练的,因为两者在性质特点、表达方式、构思规律、内容修辞、读者对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从功能效用来讲,文学写作,如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戏剧的写作,是为抒发主观感情,反映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作而写的;应用写作是为了处理公务和个人事务而写的。应用写作是为了实行管理、传递信息等社会效用,运用书面语言和图表符号进行的写作活动,是一种做直接、最有效地为表述思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解决问题,为实现社会服务的写作。

从内容表达上看,文学写作的内容表达相对比较自由,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 而应用文写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文学写作的目的是为欣赏而非实用,即使是领导者个人的作品,也不具备权威性和约束力。应用文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担负着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任。应用文写作必须严格遵照、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求政治性,要体现权威性、严肃性、庄重性,对受众有很强的约束力,必须按照应用文的要求遵照、办理和执行。正所谓“一字入应用文,九牛拔不出”。应用文写作强调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写作者的思维要服从于客体对象的需要,把握对象的特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去组织应用文的内容,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这就要求从事应用文写作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上级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有效加以落实。

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学写作鼓励创作性,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特点比较明显。文学写作个性更为张扬,形式更加灵活,写法更加多样,鼓励写作者展示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突破束缚,创造崭新的艺术境界。与文学写作相比,应用文写作格式化思维明显,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写作比较枯燥。有人说,应用文就是“八股”,这是误解。应用文体式和格式上的一致性、标准化特点是应用文写作的规范要求,绝不是“八股”。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应用文具有固定的和惯用的体式和格式。从应用文文面格式处理上看,应用文格式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 《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格式》国家标准。另外,《国家行政机关应用文处理办法》和《党的机关应用文处理条例》分别对行政公文和党务公文做出了规定,从文种、行文规则、应用文用纸、应用文办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应用文正文的写作看,应用文的开头、主体、结尾具有惯用的方式,有各部分的习惯用语,各个文种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方式也有通常惯用的写作方法。例如,“通知”文种的写作,开头先写通知因由、再写通知事项,最后是结尾习惯用语;“请示”的写作,要写明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尾;“计划”的写作,在主体部分要写明目标、措施、步骤。应用文的模式化和程式化是适应应用文实用性的要求而形成的,简洁明了,有利于受众了解应用文的主要意图,不致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有利于公务处理,在实际应用文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应用文写作的这一特点,应用文写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各个文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能够更快地掌握应用文写作规律,提高公务处理效率。 “照猫画虎”,进行仿写与模写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从写作过程上看,文学写作没有时间要求,比较自由宽松,而应用文制作处理上有比较严格的时间限制。文学写作没有什么时限性,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杰作。应用文的制发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用文写作无论是向上级报送文件,还是向下级布置工作,通常都有完成的时限要求。应用文的写作时限与工作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连。例如,新闻稿的写作,时间和作品价值是紧密联系的。

文学写作与应用写作在表达方式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应用写作没有抒情的表达方式。应用写作要求客观,实事求是,这就不能有抒情,不能带有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作为领导,及大众了解的事件,又不能有大量的描写,即使有,也是以白描的形式出现。而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文学写作,则更侧重于抒情,将自己的想法灌输到人物或事件之上,为塑造典型形象,典型人物以及细节又多有细致描写,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动或静的描写。而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而应用写作则较少运用描写及抒情,即使是通用的叙述在文章中也大多是概括性的,很少有铺陈。相较于文学写作,应用写作的表达方式则显得寡淡。

第三篇:建设工程劳务分包与专业工程分包的区别与应用

伴随建设工程市场的竞争,无论是传统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还是新兴的私营建筑企业纷纷转变原有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减少一线自有工人的数量,仅仅保留管理和技术人员。建筑企业在项目施工用工上也逐渐由最初的“临时工”到包工头组织施工队再到现在的劳务分包企业的劳务承揽的过程。劳务分包虽经过几年的发展,但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一些探讨,以利于对劳务分包的理解与应用。

一、劳务分包的的概念

“劳务分包”一词目前还没有法律或者法规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或者在具体的条文中进行规定。《深圳市建筑劳务分包管理暂行办法》对“劳务分包”的定义为,“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将所承包建设工程中的建筑劳务作业发包给具有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劳务企业的活动”。2001年建设部颁布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正式提到了“劳务分包”。将劳务分包与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共同组成建筑企业三个资质序列。从建设部这一规章可以看出,建设部将建筑劳务企业定性为建筑企业。可见构成劳务分包的要素有:

1、承担劳务的企业必须有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相应资质;

2、劳务分包的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人是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不可能是直接从建设单位承揽工程;

3、劳务分包的内容或者标的为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劳务,而不含技术、质量等。劳务分包是建设工程承包或者建设工程专业分包履行过程中工程承包人或者专业分包人通过将其承担的工程施工任务中的劳务委托劳务分包人完成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劳务分包是附随于建筑工程承包或者建筑工程分包,不可能独立出现。同时建筑劳务分包体现的只能是劳动操作这一劳务内容,不能体现与建筑工程承包有关的技术、管理等智力劳动这些核心内容。

二、劳务分包与专业工程分包的区别

专业工程分包是工程承包人将建设工程施工中除主体结构施工外的其他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施工企业施工的行为。专业工程分包与劳务分包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共性方面,首先,在目前有关部门的规章和文件中均将两者划归分包的范畴,强调两者分包的特性;其次,劳务分包和专业工程分包一样,其分包的基础为承包人从建设单位获得工程施工的合同;再次,法律性质上劳务分包与专业工程分包均属于承揽合同关系,而不是劳务工与总承包人或者专业承包人形成劳动关系。

劳务分包与专业工程分包之间的区别主要有:

1、劳务分包与专业工程分包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分包合同的内容或者标的不同,两者涵盖的范围有明显的却别。劳务分包的内容仅仅为工程施工中的劳务部分。专业工程分包则包含完成专业工程的所有工作包括提供专业技术、管理、材料的采购等等。专业工程分包的内容一定包含劳务内容,劳务分包在专业工程范围内只是专业工程分包内容的一部分。

2、在劳务分包和专业工程分包的主体选择上是不同的。我国对建筑企业施行资质管理制度。如上文,对建筑企业的资质分为三个序列,即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资质。劳务分包要求劳务分包企业具有劳务分包资质,而专业工程分包要求专业承包企业具有专业承包资质。

3、法律对劳务分包和专业工程分包的管理不同。《建筑法》中对专业工程分包有明确规定。要求对分包的专业工程在承包合同中约定或者得到发包人的同意。虽然目前对劳务分包的规定并没有上升的法律层面,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具有劳务作业法定资质的承包人与总承包人、分包人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当事人以转包建设工程违反法律规定为由请求确认无效的,不予支持”。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是认可劳务分包行为的。

4、专业工程分包允许将其承包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劳务分包给劳务分包企业,但是不得将专业工程本身再分包。劳务分包企业不得将其承包的劳务再分包或者转包。

4、在劳务分包企业履行劳务分包合同中的劳务义务后获得的是劳务报酬和一定的劳务管理费用。专业工程分包企业在履行了工程分包合同后获得的工程价款中除劳务报酬部分外还有提供的技术、管理、材料等费用。这一区别也是由劳务分包与专业工程分包的内容决定的。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劳务分包与专业工程分包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一方面,界限的模糊在有些情况下造成合法的劳务分包被认定为违法分包;另一方面,也为违法分包提供了由头和外衣。劳务分包的出现以及发展的背景决定了劳务分包的先天不足。劳务分包是建筑企业在恶劣的市场竞争中为摆脱包袱降低成本,转嫁风险所采取的手段。早期通过减少自有职工人数,大量聘用临时工或者包工头组织的施工队。随着欠薪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进而形成了劳务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的形式。建筑企业的技术以及管理是与具体的施工联系在一起的,并不能完全独立或者分开。建设单位将图纸提供给施工单位,就是要求施工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管理知识完成工程。劳务分包其本质是认为将施工这一整体行为区分出单独的劳务部分,本身并无科学依据支撑。貌似是通过劳务分包企业相关制度的建设保护劳务工的合法权益,实质上是帮助施工企业摆脱劳动用工的风险,损害了劳务工的实际利益,将风险由处于关系链条最低端的劳务企业承担最终也就是由劳务工承担。可以说,劳务分包这一形式并没有解决建筑市场中劳动用工的乱象,反而将其中的法律关系复杂化。

三、劳动分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1、劳务分包的主体有特殊规定,因主体不适格引发的风险。我国对建筑企业施行资质管理制度。劳务企业虽是这几年才发展起来,但自2001年以来建设部已经将资质管理制度适用于劳务企业。由于我们传统的用工形式是包工头带队,在一些工地仍然存在建筑施工企业将劳务直接分包给包工头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将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1)发生纠纷后,劳务分包合同被认定无效;(2)发生安全生事故、工伤事故后,造成施工单位直接承担责任;(3)包工头的行为随意性大,易发生拖欠工资、携款潜逃等事件;(4)易发生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合同外利益或者在缺乏利润时失去诚信拒不履约的行为。

为避免主体不适格的风险,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对劳务分包应引起重视。应改变我们以往的用

工习惯,将劳务用工的范围限定在经合法注册并获得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上来。使用有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提供的劳务,一方面,双方的法律关系为承揽关系,从业人员与施工单位并不存在直接的劳动合同关系,避免直接用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从法律上讲,劳务企业与其员工之间的属于劳动关系,劳务企业的欠薪与施工单位并没有任何法律关系。工人也不应该直接向施工单位讨要工资。现在为解决拖欠工资问题,有关政府部门撇弃施工单位与劳务企业之间的劳务合同,要求直接向劳务工支付工资的行为,其实质并无任何法律依据,这只是有关部门为解决欠薪问题的所采取的简单粗暴手段而已。

2、劳务合同约定工作内容不严谨,导致劳务分包被认定为违法分包或者转包的风险。劳务分包的出现和发展的背景就是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风险不断增加的环境下,建筑企业为降低成本和风险,将本应具有的劳务工人排除在企业职工的范围之内。在早期将风险完全抛给包工头后,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未解决这些问题,规范劳务用工,才出现的劳务分包企业。建筑工程施工本身就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管理、技术与劳务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也无法人为地将其区分开来。作为不是在正常环境下诞生的一类企业,必然会存在先天的不足。不足之一就是,什么范围分包内容属于劳务分包?现在劳务分包的趋势是,施工企业希望劳务企业承担越多的工作约好,以降低自己的生产管理成本。正如上所述,由于界限的模糊,既有可能造成双方签订的合同被认定违法分包或者转包无效。

为避免该风险,在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时一定要对分包的范围或者内容的表述进行仔细的推敲,明确将与技术、主要设备、材料、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分包合同中区别出来,将劳务分包的范围严格限定在劳务这一范围上来。这一“度”的把握需要我们的合同管理人员结合日常的管理经验,在签订合同时仔细研究。

在建筑市场中,现在存在大量以劳务分包名义行转包或者违法分包之实的现象。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严格禁止对工程进行转包,同时对专业工程分包在程序上也严格加以限制。为了达到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目的,一些人希望利用劳务分包的自身的缺陷,为违法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但这一目的能否在实际中实现值得思考。我们已经说过,劳务分包中的劳务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正常的劳务分包中也极易被认定为违法分包或者转包,实质的转包和违法分包并不能通过劳务分包的表象蒙混过关。只要我们仔细研究双方签订的合同条款的实质内容也就很容易分辨出其中的违法行为来。之所以现实中会出现大量劳务分包式的转包和违法分包,是因为认定违法分包或者转包并不会给建设单位带来实质上的好处,建设单位一般也不会主动提出,其最终关心的还是工程的质量、造价以及工期。但是我们仍不应忽视这中间隐藏的风险。一旦建设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认定劳务分包为违法分包或者转包,将会给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的违约风险。

3、包工头挂靠劳务企业给施工代为带来的风险。和施工企业挂靠一样,劳务分包的挂靠也同样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对施工单位来讲,将劳务分包给挂靠的包工头其必然会面临较多的风险。首先,包工头与挂靠的劳务分包企业之间仅仅存在缴纳和收取管理费的关系,劳务分包企业并不会真正关心包公头是否会全面的履行劳务分包合同。劳务分包企业的管理体制并不能在劳务施工过程中真正的得以贯彻执行,劳务分包企业的履约能力并不能反映包工头的实际履约能力。其次,包工头在履行劳务分包合同过程中可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并不会关心企业的信誉等品牌利益。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如果出现无利可图,无法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时,诚信较差的包工头往往选在各种手段不履行合同或者要求在合同约定之外获得利益。这也是为什么施工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包工头)经常出现的纠纷并非合同约定不明或

者没有约定造成的,而是直接要求增加工程款或者不继续履行合同。如以拖欠工人工资为由到有关部门上访、拦路、围堵工地等。再次,劳务分包管理不善,发生安全、质量事故。由于劳务分包的包工头并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班子,对工人施工的管理是一种简单的粗放的管理。同时工人流动大,技术以及安全培训不到位,发生安全、质量事故也是在所难免。一旦发生安全、质量事故造成停工或者有关部门的处罚将会给是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4、劳务作业被违法转包分包带来的纠纷风险。现在的建筑市场在施工的各层次都存在违法转包或者分包的情形存在。现在的劳务分包市场同样存在大量的违法转包或者分包的情形,并且不易被察觉。现在的劳务分包企业的用工并没有摆脱“包工头”带队等形式。大包工头带小包工头,小包工头带老乡亲友的组织形式,劳务分包企业实际上也并不直接对工人进行管理。如果劳务分包企业将劳务分包或者转包给他人,然后又以分包企业劳务队的表象出现,施工企业也很难拿出确切的证据证明存在转包或者分包。但是进行劳务分包、转包的小包工头无法从劳务分包企业或者劳务报酬,必然会通过各种手段去索要劳务报酬。如果是理性的小包工头可能会通过诉讼要求劳务分包企业支付拖欠的劳务报酬。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小包工头也可以将施工单位也作为被告起诉,要求施工企业在未付的工程款范围内承担责任。如果施工单位能够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向劳务分包企业支付工程款,最终并不会因此承担责任,但是毕竟为处理该诉讼事宜需要付出精力和费用。如果遇到不理性的小包工头,可能并不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维权,而是通过吵闹、上访、堵路等手段直接要求施工企业支付劳务报酬,结果往往造成施工企业非常被动,甚至难以挽回的损失。

以上是对劳务分包中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做的简单介绍。

劳务分包和专业工程分包本身似乎并不应存在混淆,但是建设工程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劳务分包和专业工程分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对两者的特性进行归纳,以期不会因未能有效区分造成法律上的风险。在劳务分包过程中,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劳务分包企业都应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注意风险防范。在不能改变整个建筑市场大环境的情况下,劳务分包企业或者施工企业只能通过提高自我的风险的防范意识以及防范能力,来减少风险,这也是体现企业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党政公文的区别

(一)党的公文的含义

为了把党政公文区分开来,有必要介绍一下党的公文。党的公文在1996年以前,称为党的文件,198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对此有明确规定。

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将党的机关文件改称为党的机关公文,在第二条中明确规定,党的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其中规定了党的机关公文常用种类有下述l4种:

1.决议

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2.决定

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3.指示

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4.意见

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5.通知

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6.通报

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7.公报

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8.报告

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9.请示

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10.批复

用于党的上级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有关请示事项同意与否的答复。

11.条例

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

12.规定

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

为规范。

13.函

用于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14.会议纪要

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二)行政公文与党的公文的区别

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和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公文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又有一些区别。

1.从作用方面看,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和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公文,都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都具有领导、指挥、联系、沟通和宣传教育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公文的性质、内容、行文对象和指向不同。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是国家意志和权力的体现,是行政行为和行政管理措施的手段,行文对象和指向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意志和权力的体现,公文内容主要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党的领导,行文的对象和指向是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员。

2.从行文关系看,二者的同级机关及其同级机关之间可以联合行文,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行文。党委一般不直接对行政机关行文,通常是通过对设在行政机关的党委或党组行文,实施

对行政机关领导;国家行政机关对党委行文也要通过党委或党组的公文,而不是用行政公文直接行文。

3.从公文种类看,国家行政机关目前使用的文种主要有“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l3种,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目前使用的文种主要有“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公议纪要”等l4种。从上述文种有9种是相同的,如决定、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有9种是不同的。行政公文多了命令(令)、公告、通告、议案4种,党的机关公文多了决议、指示、公报、条例、规定5种。其中,条例和规定虽未列入国家行政机关规范性行政公文中,但在法规和规章性行政公文中是使用最多的文种。

4.从公文格式看,行政机关和党的机关的公文格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区别。如上行文,行政机关要求在首页注明签发人、会签人姓名,而党的机关公文只是要求在发文字号右侧标注“签发人”,后面标注签发人姓名。行政机关的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外,包括有特定版头和普发性公文都应当加盖印章,而党的机关的公文允许有特定版头的普发性公文不加盖印章。行政机关要求公文中各组成部分的标识规则,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党的公文没有这一规定,但对公文版头

和主要形式及适用范围作了规定。

(三)坚持党政分开的行文制度

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组成因素的公文也要适应其要求,在过去党政不分的情况下,党政公文不分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在党政机关文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党委直接向政府行文,而政府有时也向同级或下级党委发号施令。请示问题,地方政府不是向他的直接行政上级请示,而是向上级党委请示;任免干部,本应由人大或者政府根据党委推荐,经过法定程序任命的,却由党委直接行文任命;基层企业的自主权更是得不到尊重,上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都可随意向他下达指示、布置工作、进行检查,等等。这些问题,在党政、政企不分时,尚可理解。当改革深入到实行党政、政企分开后,上述问题还时有发生,就不仅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符合国际惯例.而且对实际工作是十分有害的。

因此,党政机关公文工作要适应改革的要求,把党政分开作为一条重要原则,理顺党委、政府和企事业之间的行为关系,健全各自的行文规则和行文系统。根据实践经验,必须建立健全如下制度:

一是实行党政行文分开,联合行文要避免过多、过滥;二是凡属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业务性工作,由部门行文,党委、政府不应包办;三是各级党委部门、政府部门未经授权或批

准,不得直接向下级党委、政府行文;四是凡会议已经部署的工作,一般不另行文,领导干部在会上的讲话,一般也不再印发文件;五是凡可用口头或电话交流信息、沟通联系、请示或答复问题的,就不要行文;六是凡已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文件,一般不另行文(重要的只印少量下发(存档);七是改变一律按级别(县团、地师、省军级)发文的做法,实行按级与按需相结合,凡文件内容与受文机关无关,就不要再发给公文。

第五篇:公文文种的写法和区别

文种是内容性质、具体功用相同的同类公文的规范化名称,在公文上标注文种可以为撰写者和阅读者双双带来便利:有了文种,撰写者会有所遵循,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去创制能最有效解决特定问题的公文,并将其迅速准确地投入生效过程;有了文种,可以帮助阅读处理公文的人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和把握具体公文的性质、公文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从而迅速确定办理这一公文的基本方法、程序与需采取的有关措施。但是,要真正获得这样的效果,其前提就是文种的标注本身必须准确,不能出现错用、误用。实事求是地说,要在目前我国常用公文文种的数量较多、文种之间的差别比较精细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常需要我们努力研读《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若干在性质、用途

一、“条例”“规定”“办法”间的区别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

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发布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一般属于“自主的”规范性公文,即自身即可创造新的规则。

“规定”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对制定和发布机关的地位无严格限制;所涉及事物和问题不如条例重大,范围相对窄一些;内容详尽具体,针对性强;一般既可是 “自主的”规范性公文,也可以是“补充的”规范性公文(内容为依法或根据授权补充其他规范性公文的内容,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也可以是“执行的”规范性公文(直接为有效执行其他规范性公文而制定,自身不创造新的规则,只是对这些公文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做出具体规定,对有关概念和问题做出精细的解释说明)。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规定更适合作为“自主的”和“补充的&rdq

uo;规范性公文。

“办法”比“规定”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的规模要更小一些,性质也相对轻一些;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加详尽、具体而精细,更重直接的可操作性;除了一部分为“自主的”公文外,大部为“执行的”规范性公文,如各种“实施办法”即均具备这种性质。

二、“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决定”与“命令”的不同点主要在:在使用权限方面“命令”非常严格,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机关可以使用,“决定”则可较普遍地使用;在适用的事务方面, “命令”涉及的是特定的具体事务,“决定”则既涉及这类事务也涉及一部分非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复发生的事务,公文本身也反复适用,即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一些特点;在表达方面,“命令”高度简洁,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决定”则既表达意志、要求,又阐发一定的道理,交代执行方面的要求,指明界定有关事物的标准等。

三、“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指示”与“命令”的不同主要在:“指示”的使用权限规

定没有“命令”严格,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均可下达“指示”;在效用方面,“命令”对受文者来说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指示”有时则在必须无条件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受文者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处置具体事务;在表达方面“命令”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指示”则既表达作者意志,又注意阐发道理,指出具体任务、具体规则,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还注意说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等。

四、“指示”与“决定”的区别

与“决定”相比,“指示”涉及的事物和问题更加具体和特定;其作用的范围也是特定的,不如“决定”那样更具普遍性,有效期限也比“决定”相对短一些;“指示”的内容比“决定”精细具体,更强调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决定”对受文者来说是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的,“指示”则在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具体问题,甚至变通执行某些具体要求。

五、“通知”与“命令”“决定”“指示”的区

与“命令”“决定”“指示”相比,“通知”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权威性明显要弱一些,自身一般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依法或根据上级要求向受文者转达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并予以具体化(这也正是代替“指示”用于布置工作,交代政策的通知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指明“根据------的指示精神------”的原因),告知应知或应办的事项,使一部分公文完成升格(批转)、生效(发布)扩展有效范围(转发)的程序。

六、“批复”与“指示”(或指示性通知)的区别

“批复”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指示”在基本性?上与“指示”没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批复”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事物和问题以及所涉及的人员更加特定,更加具体,问题也比较专指单一;“批复”只用于回复请示的机关,一般不像“指示”那样具备普发性。

七、“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通报”与“通知”的不同点主要在:“通报”不是像“通知”那样以具体的任务、详细的规范化要求和有关规则来

指导和推动工作,而是用典型事例、有关情况来传达意图,启发教育有关人员,指导有关方面的工作行为;有关执行方面的要求也比“通知”要原则,甚至不涉及直接具体的执行要求;发送范围广泛,一般情况下,均直接下达给广泛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

上一篇: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下一篇:公务员工作鉴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