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市江津区再生稻发苗的影响因素

2022-09-19

重庆市江津区德感街道稻田面积800 hm2, 总人口8.4万人, 存在人多地少、土多田少的问题。近年杂交中稻667 m2平均产量550 kg, 已基本饱和, 水稻连续增产面临新的挑战, 亟需积极探索水稻增产的新途径。再生稻作为一次播种、两次收获的水稻栽培技术, 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等优点, 是中稻区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对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20多年的生产试验、示范推广, 德感街道再生稻种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 目前已达200 hm2左右, 再生稻平均产量150 kg/667 m2以上。三河村刘家社的郭显发高兴地说:“我去年护了0.07 hm2再生稻, 收了200多kg谷子, 才用了10 kg尿素肥, 很划算。”再生稻不用种子, 不用育秧栽秧, 不影响下季水稻, 它在收割完的稻根上直接生长出来, 大大节约了人工和成本。以江津区德感街道三河村再生稻种植为例, 分析再生稻发苗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措施。

1 气候概况

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部,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日照时间由冬至的10 h到夏至的14 h, 相差约4 h, 这些差异带来了太阳辐射强弱的季节性变化, 加之受盆地气候和云贵高原气候的交副作用, 植被疏密的影响, 以及复杂的地势地貌, 导致光、热、水时空分布不均, 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江津区年平均降雨量1100 mm左右, 常年平均温度18.4℃, 最高年均温19.1℃, 最低17.7℃, 相差1.4℃, ≥10℃的年有效积温最低4105℃, 最高6028℃, 气温的年际变化比较稳定。全区海拔400 m以下地区, 温度低于23℃的日期大约在9月中旬以后, 而再生稻抽穗扬花期一般在9月15日左右, 此时气温高于扬花的临界温度23℃, 有利于再生稻抽穗扬花, 因此, 江津区再生稻种植适宜在海拔400 m以下地区。

2 再生稻发苗的不利因素及解决措施

2.1 稻田长期淹深水

江津区德感街道三河村刘家社郭显发大田, 稻田因养鱼长期淹深水, 收割15 d后, 调查20穴, 发苗120株, 穴平6株。该社郭显昌田块因无水裂口深约17 cm, 收割后2 d下了一场中雨, 15 d后仍调查20穴, 发苗3 2 1株, 穴平1 6株。本人的水井田因养鱼长期淹深水, 每667 m2发苗4.8万株, 实收稻谷28.5 kg。2015年, 因养鱼加深沟凼, 在水稻营养生长期保持浅水, 促进分蘖, 抽穗扬花期灌深水, 灌浆期放水现泥, 再生稻每667 m2发苗20万株以上, 单产125 kg。由此可见, 稻田长期淹深水不利于再生稻发苗。在稻田土壤中, 水和气是相对矛盾的, 水多则气少, 水少则气多。稻田长期淹深水, 使土壤氧气缺乏, 还原性物质增多, 对根产生毒害, 根系发育不良, 特别是水稻抽穗后, 根系日趋衰老, 由白变黄, 由黄变黑, 吸收功能降低, 如不增加透气性, 以气养根, 以根保叶, 即使施足了接生肥, 根系也不能吸收, 会使再生腋芽饥渴枯死。

因此, 在水稻栽培上应协调好水和气的矛盾, 科学管水, 有条件的地方应在灌浆、乳熟期灌跑马水, 做到干湿交替, 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 促进腋芽萌发, 同时也有利于头季灌浆, 增加千粒重, 提高产量。

2.2 施肥过迟

按照再生稻栽培技术要求, 应在收割前10~15 d, 根据稻田肥水条件, 每667 m2施尿素5~10 kg作为接生肥。有人说接生肥施早了会引起贪青晚熟, 在收割前2、3 d施肥就可以了。据三河村收割后对收割前3、8、12 d施肥的田块调查, 每组20穴, 发苗数分别为57、185、312株。可见施肥时间不同, 发苗差异显著, 施肥过迟会严重降低再生稻发苗率。因为水稻体内积蓄的养分主要供应穗部籽粒灌浆, 供给腋芽的养分极少, 如不提前施足促芽肥, 腋芽就会饥饿枯死, 这是再生稻成败的关键。至于贪青晚熟, 据观察只是叶片贪青, 对籽粒无明显影响, 相反对肥力差的田块还有提高千粒重的作用。

2.3 留桩过高

头季收割20 d后, 留桩高度分别以33, 40, 47, 53 cm为标准, 各调查50株Ⅱ优602的发苗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留桩高度33 cm的发107苗, 其中2株倒二节被割掉, 剩余48株有45株都发苗, 倒二节成苗率93%;留桩高度40 cm的50株倒二节全部保留, 共发112苗, 只有47株倒二节发苗, 倒二节成苗率94%;留桩高度47 cm的共发96苗, 仅有39株倒二节发苗, 倒二节成苗率78%;留桩高度53 cm的共发71苗, 仅有15株倒二节发苗, 倒二节成苗率仅为30%。可见, 留桩过高主要对倒二节发苗产生影响, 使倒二节成苗率显著下降, 原因在于: (1) 田间阴蔽大, 影响下部腋芽光照; (2) 蒸发体积增大, 在烈日下水分散失多, 不利于腋芽萌发; (3) 倒二节以上的叶鞘留得长, 机械损伤后, 伤口收缩, 包杆力大, 使倒二节腋芽很难伸出, 发苗迟缓、不整齐, 甚至闷死。

因此, 在指导农户留桩高度时, 要求保留倒二节, 再留3~7 cm保护段就可以了, 而不是留桩越高越好。

2.4 头季坐篼

据三河村赖礼发等人0.67 hm2坐篼田观察, 即使施足促芽肥后发苗率仍然不高, 其中发苗最多的也不超过5万株/667 m2, 而且出苗纤细、瘦弱, 无收成。究其原因是水稻坐篼, 无论是冷害型、缺素型, 还是中毒型, 都对水稻根、茎、叶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抗逆性减弱, 即使后期有所好转也不能恢复正常, 收期推迟, 产量降低。

因此, 对常年坐篼田, 头季就要加强管理。对冷害型坐蔸的田块, 苗期要求关浅水, 增施钙镁磷肥, 每667 m2按2∶1的比例施草木灰、生石灰300 kg提高土温, 基本苗够放水晒田。对缺素型坐蔸, 应交替喷施磷酸二氢钾、硫酸锌, 对症下药, 杜绝坐篼。对管理不当已造成坐篼的田块, 不要蓄留再生稻, 以免浪费肥料、人工。

2.5 栽秧规格

将同田不同栽秧规格13 cm×30 cm和20 cm×23 cm的再生稻进行比较, 收割30 d后调查发苗情况, 13 cm×30cm的5穴发苗82株, 抽穗74株;20 cm×23 cm的5穴发苗25株, 抽穗13株。表明栽秧规格13 cm×30 cm更适宜再生稻生产, 改善了田间的光照、通风条件, 延长了下部叶片的功能期, 为腋芽的生长发育提供较多的光合产物, 促进早发苗、多发苗, 同时对提高头季稻产量也有作用, 还是预防纹枯病的有效措施。

因此, 在头季栽培上应大力提倡绳索开厢、宽行窄株的先进栽培技术, 合理安排栽秧规格。

2.6 纹枯病为害

据三河村一块屋基田收获28 d后的调查情况:调查20穴共247株, 其中未感纹枯病的62株发117苗, 叶鞘感病枯死的128株发17苗, 叶鞘感病轻只带斑点的57株发61苗, 表明纹枯病对再生稻发苗影响极大, 主要使水稻叶鞘腐烂, 营养无法输送到叶片, 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导致腋芽发育受阻。

防治措施主要有: (1) 头季栽培中掌握适宜密度, 最好是采用13 cm×30 cm或13 cm×33 cm的栽培规格, 提高通透性; (2) 不宜长期淹深水; (3) 采取氮、磷、钾配方施肥, 切忌偏施氮肥; (4) 在防治2代螟虫时加入井岗霉素, 病虫兼治。

2.7 品种不适宜

再生稻头季品种不同, 对腋芽萌发的影响极大。2014年, 在三河村调查品种Ⅱ优602、Q优5号、Q优2号、冈优615等4个品种, 每个品种调查5个点, 每点5穴, 即每个品种25穴, 其发苗数依次为750株、580株、550株、85株, 差异明显。

实践证明, 在海拔400 m以下的再生稻适宜区, 应合理布局再生稻优良品种, 做到头季稳产, 再生稻丰产。

制约再生稻发苗的因素还很多, 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充分挖掘再生稻生产潜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摘要:近年来, 重庆市江津区杂交中稻单产550 kg/667 m2, 已基本饱和, 水稻连续增产面临新的挑战。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充分挖掘再生稻生产潜力, 调查分析影响江津区再生稻腋芽萌发的主要因素有“稻田长期淹深水, 施肥过迟, 留桩过高, 头季坐篼, 栽秧规格, 纹枯病为害, 品种不适宜”, 针对情况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再生稻,发苗,影响因素,重庆市江津区

上一篇:对理解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思考下一篇:针灸科腰痛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