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献地税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丹心献地税范文

誓把丹心献教育

—学习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李兴举同志的心得体会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和李兴举老师的感人事迹经各大媒体报道后,我对他们的感人事迹有了初步的了解。县教育局党委发起向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李兴举老师学习的倡议后,特别是5月21日亲自聆听了县教育局报告团来我镇作的现场报告,我被他们“热爱教育、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甘于寂寞、守住清苦的高尚品质,爱校如家、视生如子的高尚情怀”深深震撼。作为一名镇乡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就是要以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和李兴举老师为榜样,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带领全体教师,为促进学校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忘我工作。

一、教育工作者要永葆激情与坚守的精神

在李兴举老师的身上,我读懂了坚守。一个人在香坪学校工作18年,既是教师,又是保姆,还是勤杂工,是对教育的坚守让他毅然决然的挑起了重担。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放弃了安逸的退休生活,怀揣教育理想,做理想的教育。

校长要有“热爱教育,终身从事教育”的情怀和智慧,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敬畏之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搞好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她的神圣使命理应激起教师由衷的热爱,她的圣洁,舍不得世俗的、功利的东西的侵染、亵渎,必须保持敬畏、谦逊谨慎、不骄不躁。其次要呵护教师成长,让教师幸福。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作为校长要激发教师出较强的热情和干劲,克服职业上倦怠感,必须善待教师,想教师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帮教师所需,听得进教师的不同声音,真实、真诚、善良,感激与欣赏每一位教师。每时每刻让教师体验平等、自尊、理解、友爱等人性关怀。以激情传递激情,以坚守铸就成功。

二、教育工作者要永怀教育的梦想

朱敏才一直怀揣“从事教育”的梦想,心系教育,情系家乡,朱丽娜从事教育工作40年,仍对教育痴心不改,退休后毅然到边远学校支教,把对教育的热爱转化为满腔热情的工作;李兴举从教34年,在一个教学点默默工作18年。是对教育的追求,是对教育的梦想让他们不知苦,不知累,在教育中收获幸福。

“要让播种幸福的人,首先幸福起来”。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如果没有职业的幸福感,哪还有多少正能量传递给我们一线的教师?作为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教育的幸福感和一颗快乐的心,那么他又拿什么去浸润学生的心灵?如何给学生传递幸福,传播快乐?

要“守望”教育,做幸福的校长,不是昙花一现,瞬间即逝的明星,而是心中应该永远萌动的“乌托邦”,在心灵深处沸腾着炙热的教育期盼的守望者。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永远行走在路上,犹如一个执着的麦田守望者,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与境地,都从容坚定地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上,无怨无悔、以诗意地姿态,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作韧性的跋涉。

要“享受教育”。校长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办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幸福。

三、教育工作者要永守高尚的人格魅力

朱敏才、孙丽娜哪里艰苦就往哪里走,尖山小学山高路远,校舍简陋,没有通水通电,寝室紧临厕所,裕民小学水要多次过滤才能使用,他们在中心村小学的寝室也不足20平方米。虽然条件艰苦,朱敏才夫妇仍以乐观豁达心态,苦中求乐,以顽强意志克服各种困难,耐得寂寞,守住清贫;李兴举老师18年如一日,坚守着香坪小学。

校长要发挥的引领作用,必须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一所好学校绝不是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造就的,它需要一个强大、和谐、奋进的团队。邓小平同志说:“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可见,人格魅力的重要性。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无限的,它能震撼人们的心灵,激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斗志不减,力量无穷。当前,教育发展处在了攻坚克难的阶段,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校长只有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凝心聚力,汇集正能量,引领教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李兴举老师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他们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育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珍爱这一岗位,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用爱和责任铸造伟大的师魂。

第二篇:一片丹心献学生

麻坪小学杨大祝

“白云奉献给蓝天,长路奉献给远方……”而作为一名平凡教师的我,将我的一片爱心奉献给了我深受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我精心耕耘,无私奉献,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育人责任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实现着一个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

一、用师德的高尚完善自己的人格。

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我们教师的灵魂。高尚的师德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成长。师德中爱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爱学生,才会认真备课、上课;只有爱学生,才会有责任心、事业心;只有爱学生,才会抛开一切名利,为孩子补课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只有爱学生,才会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我常想,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教师这一神圣的使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数个早晨,我迎着朝霞曙光走进班级,无数个课间,和学生交谈;无数个傍晚和夜间,我带着学生补习功课或看医治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生理上的困难。如刚入学的儿童由于贪玩,还有的是有病,经常把屎尿拉到裤子里。这些事时常发生,一旦发生,我就亲自给他们找衣服,买衣服,给家长打电话联系带衣服,使家长满意,学生舒心。

二、用无私的奉献去诠释教师本色。

源于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对崇高理想的勇敢追求,我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中默默奉献。因爱而舍,因勤而舍,爱的是自己认准的事业,勤的是自己找准的坐标,而舍的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多年来,我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专心致志地关注着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我的大量的休息时间都是在和学生补习、活动、家访中度过的。事业是自己选择的,就要为之付出牺牲,这一点,我无怨无悔。我去年患过一次大病,利用星期天到县卫生院检查,以病情要住院治疗,但我想不能耽搁了他们的学习,所以只好回校一边服药,一边给学生上课。

三、用爱的心泉塑造美好的心灵。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在师生交往中,我的善解人意,幽默随和使学生愿意亲近,乐于接受教诲,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指出的缺点、错误。同时,我的赞许与激励也鼓舞起学生的上进心。在课堂上我严格要求成为他们的师长,在课余,我与他们平等相处成为他们的朋友。我的学生王陈炜,是个比较特殊的一位,由于他的性格孤僻、任性,谁也不和他交朋友。大家对他是敬而远之。为了彻底改变他,我先是找他谈心,他根本不说什么。几次下来,收效甚微,我没有泄气。我知道他喜欢画画,便利用学校书画展的机会,他参加书画比赛。我发现他的眼神略微闪动一下。我知道我的预定的计划要奏效。于是,便巧妙地在一节班会课上对他身上的优点表扬一番。事后,又找她谈了心。经过我的努力,发现功夫没有白费,我再接再厉,最终使她重新改变了自己,又重新回到班级的大集体中来了。学生秦锦,父母常年在外,得不到亲情照顾的她,成绩一再下降,学习态度也明显散漫。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及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劝说其父母定期回家,并多打电话与其沟通。我还主动问寒问暖。阴雨天,我甚至将她带到自己家中。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她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并成为班级女生中的佼佼者。

四、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每一位学生。

教师是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来影响学生的。教师的一切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讲脏话,我带头使用文明用语。劳动、清扫我也干在前面。教育学生实事求是,自己被学生难住时,绝不装腔作势;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我首先做到及时批改每一份作业和试卷。要求学生讲卫生,我从不在班级吐一口痰,要求学生节俭,我和学生一起将易拉罐,矿泉水瓶收集后卖出……这些做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用求实钻研做养料去滋养明日的果实。 面对多元化和社会对教育的冲击,面对学生日趋复杂的思想和多样的心理,仅靠对学生的关爱,仅靠时间与汗水的付出,是难以为继的。我深深的懂得,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奉献,更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业务水平,是我从教以来不懈的追求。人们都说:若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但我却力求教会学自己去挖水。我主动地参与听课、评课,一丝不苟、力争尽善尽美地上好每一节实践课,获得了该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为此,我从教至今未间断过自我学习、自我充电、自我加压,并珍惜每一个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2003至2005年间,克服家庭经济和教学困难,获得汉语文学专科文凭。2007年,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语文培训,在参加县级班主任培训活动中,获得了“县级论文三等奖”称号。在校领导和老师关怀下,我于一九九八年获得市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获得乡级选进工作者和教学成果奖的荣誉称号。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教好书、育好人,是我永远的追求。

第三篇:丹心献朝阳 宋传德

丹 心 献 朝 阳

——记石墙镇“五老”志愿者宋传德

宋传德,男,石墙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石墙镇老教协主任、关工委副主任。40年的教师生涯,他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曾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教师、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百面红旗标兵、济宁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山东省优秀教师。他1995年退休后,先后在5处小学试办了家长学校,一直致力于关心残疾少年、“留守”学生、困难孩子、问题少年工作,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用浇灌祖国的未来,专门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2009年度荣获“感动邹城”十大人物荣誉称号,2010年,被授予山东省“三项活动”先进“五老”辅导员。

校园里,孩子们喊他“老老师”

退休后的宋传德一刻也没闲着,用老伴的话说:“退休了,反倒比以前更忙了!”。他先后给四所小学代课,在大石二小学教师紧缺的情况下,毅然请缨教二年级语文、思品、自然,同时当着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计任何报酬的。

宋传德始终认为,育人先育德。平时,他注重在报纸杂志上收集德育工作经验,并先后帮助镇中心校和7个学区中心校及两处完小建起了高标准的德育室和少先队活动室,为了让乡下娃和城里娃享受一样的教育,2002年春,他自费到市二中、 1

第二实验小学和滕州几处学校参观校务公开栏。回来后为5处学校设计制作了美观大方的校务公开栏,设立了校长信箱,建立了校长接待日,健全了相关的活动档案。为了和年轻教师做好衔接,他曾和20多名青年教师结对子,引导他们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利用各种机会和他们搞好传帮带,手把手指导他们设计教案,年轻教师们由衷的说:“宋老师用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为了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宋传德成立了“关心下一代报告团”,他和几位老同志结合各时期的敏感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写出演讲稿,几年来先后在各中小学中组织了主题巡回报告40余场; “七一”前夕,他用100张红纸接成百米长卷,上面写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还是改革开放好”十七个大字,让学生在上面写出或画出祖国建设成就的诗歌和图画;为了给孩子开展普法教育,宋传德想出成立“模拟法庭”的主意,让学生准备案例由学生扮演法官和原(被)告,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氛围里,孩子们法律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

提起学生,宋传德一脸兴奋:“我身体还不错,基本上学校里所有的活动都能参加,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一起乐。”看得出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位白发苍苍的爷爷,因为他有个孩子们送的昵称——“老老师”。

爱心,延长他的责任半径

教师的职业敏感,让他始终心怀责任,而爱心,让他的责任半径不断延长。看到节假日无所事事的孩子们漫山遍野地疯

跑,宋传德觉得自己还应该做点什么,对家教事业的强烈关注让他开始了新的跋涉。

他先后在5处小学试办了家长学校,亲自为家长学校制订了10余种规章制度和远近规划及教学计划。建立了家长学校校务委员、家长委员会等各种组织机构和高标准的家教档案,设了家教图书橱并自费订购了《世纪教子方法》《家庭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与家教》等十几种书报供家长传阅。管理学生他有窍门:学生放学时到门口站一站,在学生经过的路口看一看,对打闹的学生劝一劝,找问题学生及其家长谈一谈,节假日到学校逛一逛,发现问题管一管。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起到了春风化雨的功效,听过宋老师家教课的家长无不佩服他的家教理念和育人原则,学生家长路建阁说:“听了课,俺才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个体户孔凡水说:“我们夫妻两个只顾着发财致富了,对孩子的事儿很少过问。听了家教讲座,俺们才懂得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感谢家长学校”。在他的努力下,200

4、2005年石墙镇中心小学和大石二小学分别被省、市确定为家庭教育现代化试验试点,他也被聘为省级家教实验基地教师。

看到这些,宋传德是欣慰的,但欣慰的背后是对家人深深的歉疚。为了保证按时给家长上课,他很少回城里的家,更顾不得辅导自己的孙子孙女,有时想孩子了,就让儿子把孙子孙女接到学校来玩上两天,再送回去。2006年,宋传德的三儿子在上班途中遭遇车祸,颅骨大面积骨折,抢救了近六个小时,

术后全家人轮流侍候病人,但就在儿子术后第三天,宋传德还是毅然返回了学校,“事先给家长们下完通知了,农村人干活散聚齐不易,咱不忍心让人家大老远白跑一趟啊!”说到这,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眼圈红了,转过头趁大家不注意迅速的擦了一下眼角。为了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他这辈子欠家人的实在太多了。有人不解:“你这么一把年纪了,风里来雨里去,眼都快累瞎了,也没工资没补助的,图个啥呀?”宋传德说的好:“就算我的眼都瞎了,只要家长孩子的眼睛明亮了,我就值!我啥也不图,就图个心安!”

有教无类,细心滋润每一片绿叶

在宋传德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幼苗,需要园丁用爱心滋润每一片绿叶。残疾少年、“留守”学生、困难孩子、问题少年甚至一些劳改人员都成了他的“心病”。他曾几次到劳改人员家中座谈,用真诚感化失足少年;他主动联系问题少年的家长讲读家教知识,更新错误观念,传授科学的教子方法。

石墙镇某村一个宋姓少年,初中毕业后,与几个无业青年混在一起,净干些偷鸡摸狗的营生,邻居都说他是个劳改队的“预备队员”!人称“狗都嫌”,而宋传德不仅不嫌,还将他接到家中,和他谈心“违法的事咱千万不能做!想想家里的老人,不能让老人享福,也不能让他们跟你遭罪……”见宋老师这样关心自己,小宋深受感动,渐渐远离了那些狐朋狗友。后来宋传德鼓励他靠双手自食其力并帮他四处联系工作,在宋老师的帮助教育下,他学会了开车并在码头找了活儿,有了正当职业

固定收入,一个几近滑入犯罪边缘的少年返回了正道。

对于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宋传德也同样充满热忱,几年前他认识了8个刑满释放人员,对这种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特殊分子,宋传德却主动结识,并请到家里吃饭,引导他们怎样重新回到社会立足社会,事后这些人流着泪对宋传德说:“谢谢您老人家还看得起我们,就您这一杯酒一席话,足够保证我们不再第二次进监狱,我们一定好好做事决不辜负了您!”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宋传德用行动诠释出了“有教无类”的内涵。

他还先后资助4个贫困生完成学业;在给单亲家庭、贫困生捐款中他曾经一次捐款1400多元,甚至还有很多例如把自己伙食费、被褥匀给学生,帮学生买教材等等都记不清的“小事”。在他的眼里,学生就是他的孩子,学校就是他的家,这些都是他该做的。

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一个乡村知识分子默默耕耘的背后,是一片成长的文明新苗。如今,宋传德已经78岁了,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仿佛一种强大惯性,推着着他继续奔波在这条战线上。他说:“关心下一代,就必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永远充满爱心和恒心”。

宋传德,他是一位真正的师者!

第四篇:丹心献国税 无悔写青春

他看起来很平凡,他从事的也是很平凡的工作。工作14年,就在农村扎根14年,这在祁阳国税是很少见的,问起他来,他总是说,我是农村出身的,我热爱农村这片土地。他就是刚刚调任的祁阳国税浯溪分局副局长张四九。他常说:做为一名合格的税务干部,讲得是一种责任——求真务实,要的是一份奉献——服务于民。几经风雨,几经磨练,他对农村工作有了一种深切的体会,他深深体会了这一丰盛“大餐”酸的味道、甜的果实、苦的滋味、辣的麻涩。

生活因为“苦”和“涩”而多滋多味

他是从农村出来的,想法很简单,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只是他没想到10年寒窗后又回到了农村,面对农村的落后,生活的不方便,他没有退缩,选择在不断适应中坚持着。开始,心中的失落直接反映在他对工作的冷淡和敷衍,心中几度酸涩,感觉空有一身光和热却发挥不出来,那种憋屈让他真正尝到了迷茫和无助的“苦”与“涩”。

分局长看出了他的心思,在聊天时,亲切地说:“其实农民最实在了,他们会对自己信任的人掏心掏肺。但是,农民又认生,他们和你不熟,就会躲着你、避着你,并不是讨厌你。你

要是觉得憋屈难受了,就当是大伙对你不自觉的考验吧。”一席话没有大道理,却打开了他心中的一扇“窗户”。他想既然到了农村,就要入乡随俗,踏实做事,经历一些“苦”与“涩”是在所难免的。于是,他下定决心,走村窜户去和纳税户拉家常,感情上逐步贴近,在谈家长里短的琐事中,彼此相互了解和信任,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阿九”。税收工作慢慢地就展开了,当年他就超额完成了税收任务。在品尝了苦与涩中,他从一个“大学生”、“外人”,成为众多农村纳税户眼中的“阿九”,彻底的融入农村工作中。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他感觉很对不起家庭。2008年元月,母亲病危时,他当时在征收一线征收税款和申报,实在是走不开,以至于见老人家最后一面都未赶上,心中愧疚极了。他的女儿已经读小学五年级了,他从未接送过她,以至于她的同学问她“你爸爸妈妈是不是离婚了,怎么从没看到你爸爸来接你!”他告诉女儿,说“爸爸在农村工作,没时间!以后有空多陪陪你!”

工作因为“勤”和“累”而丰富充实

农村工作14年来,他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工作总是有做不完的事。在农村分局,他是一个工作“多面手”,既要带片管好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还要兼任企业税收管理员,同时还充当着数据质量管理员、经费会计员、资料上报员、电脑维护员、业务辅导员、发电员(停电时发电)等多员角色。光是应付县局各

个科室的工作都忙不过来,一些科室领导打电话来时总是这样对他说“阿九,不好意思,麻烦你又有事要做了”。记得CTAIS刚上线时,分局同志都不懂操作, 他就天天辅导操作,有些同志开玩笑说“阿九,你如不在分局,分局工作可就要停摆了。”由于长期录电脑数据,他的视力从原来的1.2下降到现在的0.2左右。每月的申报期最后几天,他在做好纳税申报的同时还要天天检查,看有哪些还没有来申报,税款是否入库,特别是每次申报期最后的一天,他都要加班到8点以后。今年元月18日是元月申报期最后一天,那天下着大雪,天气极冷,他整天一直在坚持搞申报及查数据,下午六点多了,他发现有进宝塘镇税控收款机户冯涛还没来报税,就打电话催赶快过来申报。冯涛说,下着大雪,你们都下班了,明天来报吧。为了不影响征管质量,张四九说,我在这里等你,不管有什么事你都要过来。在他的诚心督促下,由于雪大路滑,等冯涛来的时候已经到了8点了。这个纳税户说,象你工作这么认真负责的干部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听到这句暖人心肺的话,他心里热乎乎的,感觉工作再苦再累都值得了。

人生因为“闯”和“干”而色彩缤纷

一个人可以平凡,但绝不可以平庸。14年的农村工作,煅炼了他,磨练了他,他深深地懂得,真正的人生,充满诗意而不乏拼搏的激情;真正的人生,时尚浪漫却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

唯有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奉献给一个时代、一份事业,这样的人生才会在岁月的历练中燃烧出耀眼的光芒。去年,为打造白水镇个体税收征管“样板街”。他和同事拿着锤子和钉子挨家挨户把税务登记证挂在显眼的地方, 期间对4户长期不办证经营的、逾期不缴税的“钉子户”,采取了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使依法治税工作落到实处。一个沙场老板陈某长期不缴税,向他进行近10次的税收宣传,还是不缴税,他带头采取了强制执行措施。当天晚上陈某就打电话进行恐吓,说“祁阳就是这么大,你家也有小孩,做事不要太过份了,说不定她哪天会出事?”说完就挂了电话。第二天他亲自去找到陈某,宣传税收政策,说“你们沙场老板经营赚了钱,应该积极主动向国家缴纳税款,富了不要忘了国家,要学会感恩政府、感恩人民。”后来陈某主动向分局缴清了近2万元税款,并向他进行了道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他是一个凡人,虽不能惊天动地,但是人生精彩。这么多年了组织没有忘他:给了他很多荣誉,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公务员”、“县政府嘉奖”、“优秀共产党员”“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去年还荣立市局记三等功。对于过去点滴成绩,他不敢轻言自满。他自知只是为共和国税收事业做了应该做的事。

第五篇:风雨二十五 丹心献教育

韦日壮先进事迹材料

风雨二十五

丹心献教育

1985年3月,他有幸成为一名代课教师走上讲台,在偏远贫困的山村里耕耘了二十五个春秋。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始终把从事教育事业当作最高职业。二十五年的风霜雨雪。二十五载的苦辣酸甜,从没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从没减少他对学生的挚爱,从不削弱他对学校工作的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教师的神圣职责,为发展山区的教育事业工作无私奉献。

战洪灾

建校舍

初为教师,安排在远离乡政府十多公里的边远山区村级学校——元洞小学任教,学校七位教师仅有两位是公办教师,其余均为代课教师。肩负着全日制小学百来位学生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公办还是代课,大家同心协力,尽职的教书育人。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1987年9月提拔为校长。上任伊始,狠抓学校常规管理,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大胆启用年轻的代课教师任毕业班教学工作,以身作则。他长期担任毕业班教学,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竭尽全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当时该校的升学率由1986年的40%提高到1990年的80%。在全乡八个小学中名列前茅,得到主管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全部家长的一致认可。

1 “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6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把学校的全部泥瓦结构校舍夷为平地。当时他在县级河池市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函授学习。身为一校之长的他,闻讯后顾不上结束面授,立即赶回学校,只见一片汪洋。十天过去,洪水消退,校舍一片狼籍。学生被迫停课。“千难万难也不能难学生”,尽快恢复上课已是当务之急。在村委、教办和学校的通力合作之下,他决定采取借用民房上课的办法解决。他组织教师搭桌凳、挂黑板,全校学生分成三个临时教学点,把毕业班搬到离学校三公里山路的村主任家上课,他和数学老师(陈金洲)一同前往。当时他曾这样说过:“校舍倒了,教学质量绝不能倒。”他不但顾毕业班,还不定期穿梭于两个民房校点了解教学情况,鼓励教师克服暂时困难,安心教学。就这样,在村主任家上了近一个月的课。他组织学生照常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坚持上晚自习,还利用吃饭时间和村长商量如何恢复重建。在他和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91年7月所任毕业班升学率为85%。实现了大灾年头“不减产”的目标。又一次得到主管部门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1991年的暑假期间,他几乎没有回家过,自己住在废墟上搭起的小棚,坚守阵地。八月的天气,太阳炙烤着大地。他组织村民顶烈日、搭校舍。一身汗水一身泥。,十多天时间, 在操场上搭起了四个简易大棚,为下学期如期开学上课作准备。教室搭好后,他便和村委人员开始挨家挨户收取

2 集资款。全村六百多人口分布在八个深山弄场。假期间踏遍了全村一百四十六户人家,经过反复的跟村民做思想动员,结果收到了一万八仟多元集资款。又向本村外籍工作人员发函求援,收到五千多元赞助款。1991年10月7日,校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由他负责组织施工。为预防再度水灾,决定把教育局的砖瓦结构方案改为钢混楼房。可是交通成了最大的难题,通往学校的只是一条三米宽崎岖不平的山道。建筑材料只能运到离学校四公里外的塘静村田洞屯卸下,由马车转运到学校。于是他又发动了邻近的塘静村所有马车投入,每天近二十辆马车犹如马帮长龙,穿行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他每天都返往于两地之间,走弯了腿,踏破了鞋。由于多方原因,近半年时间才实现了一楼浇灌。正时金城江区教育局吕忠正局长来校检查工作时,竖起拇指赞扬道:“元洞精神真了不起!特别是韦校长,你真伟大!”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992年8月,一座350平方米的钢混结构二层楼房从废墟上崛起。25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宿舍也同时竣工。他在元洞小学的八年时间,可以说他为元洞村的教育教学作出了一份贡献。因此,8

8、8

9、90年,连续被评为“乡级先进教师”。91年获得县级河池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92年学校获得市教育局颁发的“教育质量突出奖”的殊荣 。

抓质量 迎“两基”

3 1993年9月,他调到塘静小学任校长,初来乍到觉得也还不错。可翻开有关档案材料后,方知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是那么如意,历年的升学率仅为20%左右,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难题,但必须得把教学质量搞上去。于是首先调整思路,建全各项制度,强抓管理,使出当年的勇气,主动担任毕业班教学,经过一年的努力,该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94年的升学率提高到60%,走出了该校历年质量低谷。在随后的几年里,质量逐年提高,直至2001年升学率提高到83%,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好评。正如元洞小学李朝勋老师说的:“韦老师走了,成绩也跟着他走了。”确实,塘静小学的质量连续几年都超过了元洞小学。值得一提的是,98年迎接自治区的“两基”验收工作中,又是一个艰辛的年头,当时学校基础设施差,连学生的课桌椅都是由学生家长自备而来,参差不齐。校园内凹凸不平,常常是雨天烂泥浆、晴天灰尘扬。砖瓦结构的校舍外墙还没有粉刷,篮球场根本没有。按“两基”要求,工作量确实很大。时间紧,任务重,经牵线搭桥,他从金城江区第四小学、第六小学拉来一批课桌椅更换。组织教师利用课外活动和星期六星期天,焊铁门、写校训、刷墙壁、修球场、砌围墙、围花坛、种花草、布置功能室。七位教师简直成了业余泥水匠,教师们的手都脱皮了,尤其是修建球场,工作更为艰苦。由于当时交通落后,他常常从两公里外肩挑背扛运材料。有一次,在临近的北隘

4 村下车时,毅然把角钢当扁担挑来八十多斤的球架器材,到校卸下担子,家人望着被角钢压凹1厘米多深的肩膀说:“够坚强了,真佩服你。”在村委的配合下,发动全村群众投劳投工,建成了该校建校以来的第一个标准水泥球场。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换来了崭新的校容校貌,顺利地通过了“两基“验收。正由于出色的工作,93年、98年、99年、2000年评为乡级优秀教师。95年转为市内公办教师。96年获得校长岗位培训证书。

铸师魂,展未来

2001年9月执行撤点并校,他调入那冷校点任负责人。学校仅两位教师,设

一、

二、三年级(学前班随一年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他勇挑重任,率先垂范。连续担任多年的复式班语数四科教学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学生一视同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既鼓励优生,又帮助学困生。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从人格上尊重学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激励学生,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关爱学生,用人间之美德感化学生,用博大的胸怀理解包容学生。所带班级班风淳正,人文气息浓厚,学习情绪高涨。八年来的教学质量连续排列全乡前茅。2009年春学期,保平乡中心校在该校召开全乡教学经验交流会。让他作了学校管理及教学方面的经验介绍,又一次得到了中心校领导和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管全乡教学的韦成修副校长对他

5 说:“你校的教学成绩我是放心的”。曾多次获得殊荣。2004年获得了全乡教师“职业道德”演讲三等奖,“乡级先进教师”。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培训部举办的“全区中小学语文知识竞赛”指导一等奖,金城江区“优秀班主任”。2005年获得了“读书活动”作文竞赛指导三等奖。金城江区“优秀班主任”,2008年获金城江人民政府、区教育局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

成绩永远属于过去,辉煌也终将是昨日黄花,最重要的是今天永不懈怠的拼搏和明日不懈的追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他觉得更要讲敬业和奉献。学生永远是天使,他就是为天使修补翅膀的人。

金城江区保平乡中心小学 二O一O年五月二十日

上一篇:大学生农村范文下一篇:第一周周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