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物理衔接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初升高物理衔接范文

初升高衔接班语文学案

做教育

做良心

中小学1对1课外辅导专家

龙文教育周仁贵老师初升高衔接班语文学案

一、课题:《静女》

二、教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诗中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阅读理解诗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3.通过诗中男主公的形象理解诗中传递着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刻画人物生动传神的写法。

难点:诗中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氓》一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诗句。 1.读准下列字音。

邶(

)

姝(

)

俟(

)

娈(

) 隅(

)

踟蹰(

)

炜(

) 2.通假字。

静通

爱通

冗通

说通

女通

归通

匪通

3.理解。 搔首(

)

洵美且异(

) ..静女其姝(

)

其黄而陨(

) ..4.翻译诗句。 俟我于城隅。(在城角僻静的地方等我。注意状语后置的句子的译法)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这美,美人之贻。

(三)阅读理解诗的意思。

1.这首诗共三节,概括每节大意。

2.诗中写了静女,哪些诗句是描写静女的?静女有怎样的特点。

3.哪些诗句是写男主人公的,这个男子有怎样的特点?

4.这首诗还注重了细节描写,特别传神,找出来阅读体会。

5这首诗还注重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找出来阅读、体会,看看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6.《静女》与《氓》两首诗都写了男女主人公。阅读这两首诗,看看《静女》与《氓》中的男主人公性格上有

什么不同。

(四)作业。 1.解释带点的词。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泣涕涟涟 .

④以我贿迁 .

2.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运用,意义也没改变,请仿照例子,各举一例。

爱而不见

例: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

来即我谋 .以尔车来 .女也不爽 .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深圳龙文教育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7讲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7讲

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二. 教学重点:

1. 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隋唐时期音乐革新的产物,即为燕乐(俗乐)相配的歌词。

(2)词又名曲子词、曲子、长短句、诗余,乐府。

(3)词按字数划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一般要分段(不分段的叫“单调”),一段称为“一片”或“一阕”。

第一段,又称“上片”“上阕”“前阕”

第二段,又称“下片”“过片”“下阕”“后阕”。

(5)《沁园春》: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汉代张先词,原属婉约词,但因读起来沉郁,故多为豪放派所用。以一百一十四字为正格。上下片各13句,上片第四句第一字和下片第三句第一字,必须用一字引领以下诸句。

2. 分析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沁园春·长沙》

上阕首句“独立寒秋”,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感受着凝重、寥廓的秋日气息,不由生出苍凉、萧瑟之感。但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远望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霜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争求自由。感情一变而为热烈与喜悦,思想则升华为它升华为对世事、人生的执著探询和求索。作者思虑遥远,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闪射出哲人睿智的光辉。

随着上阕的结束,深沉的哲理思索告一段落。旧地重游的词人,情不自禁回忆起青年时代在此求索并开展革命斗争的往事。词人以“恰”为转机,一口气喷发出六个四字短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雄浑,终于迸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内容加重,冲力巨大,问得潇洒,举重若轻。革命狂澜的掀动者的英伟形象,则正凸现在这结尾句的一问之中!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虽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然极大地鼓舞了诗人。1929年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但他感到把红四军领导到正确的革命路线上来,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因而产生了“人生易老”的感慨。他的革命精神依然昂扬,年年的重阳如期而至,今天又是重阳,上杭的野外黄花竞开,诗人感受到的是战地黄花分外香。上杭是红四军战胜攻取的地方,所以这里既有重阳赏菊的情趣,更有庆贺胜利的意味,说明他对革命胜利的感情还是热烈的。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下片从四季的变化写起,又是一年秋风起,“不似春光”。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拂面,而秋天不同,它“胜似春光”,因为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寥廓江天万里霜”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三. 教学难点:

把握词中的感情脉络,感受毛主席博大的胸怀与革命的豪情。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在上阕通过那“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日风光的描绘,歌颂了犹如“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即谁来主宰中国革命运动的重大问题。在下阕中则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活动的回顾,以设问收束,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激励战友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诗人缘情写景,因情而择形象,因情而创意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所以,只有伟大的心胸,才能和自然风光的壮观交融成为一体,只有豪情万丈与信心百倍,诗人的笔下才会出现壮丽的秋天的形象。

【模拟试题】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

B.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浅的江底)

C. 指点江山,激扬(激浊扬清的)文字

D.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游泳),浪遏飞舟

2. 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 “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拟借代B. 比喻借代

C. 夸张比喻D. 比拟比喻

4. 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选出解释正确的项()

(1)独立寒秋()

A. 独自B. 孤独C. 唯独D. 单独

(2)鹰击长空()

A. 攻击B. 搏击C. 打击D. 冲击

(3)岁月稠()

A. 稠密B. 浓厚C. 很多D. 密集

(4)挥斥方遒()

A. 方才B. 正要C. 正在D. 刚刚

5.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①,层林尽染②;漫江碧透③,百舸争流④, 鹰击长空⑤,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词中的“看”字可称“领字”,它领起了下文的哪些句子?选出正确的一项()

A. ①②两句B. ①一④四句

C. ①一⑥六句D. ①一⑦七句

(2)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A. 立、看、染、争B. 染、争、击、翔

C. 立、透、竞、问D. 看、流、击、竞

(3)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两句诗:

(4)具体阐述下面几个字所表现的意象:

争:

击:

翔:

竞:

(5)上阕寓情于景,诗人要表现的深沉的思绪是()

A. 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怎样争取人民自由权利。

B. 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革命的领导权应由哪个阶级掌握。

C. 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怎样适应北伐,掌握革命的主动权。

D. 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怎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为了适应调的格律要求,它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上,望着湘江向北流去”。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是:望着广阔无限的宇宙感到怅惘,试问苍茫大地,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主人呢?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长沙”是题目。

D.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作于1921年,首次发表于1983年5月22日《解放军报》。离人:指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190l——1930)。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结婚。翌年春夏之交外出考

察,期间作此词,此词写新婚初别之愁。

(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唐代王建《新嫁娘》诗:“邻家人不识,床堆堆。”本词首句中的“堆”字即由“堆堆”而来,形容人坐卧久不移动犹如土堆的情况。

B.“百念都灰尽”中的“百念”指种种念头,“灰”,名词用作状语,“都灰尽”即“都灰飞烟灭”的意思。全句意为早晨醒来除了仍剩有离人的影子外,其余的一切念头都破灭了,表现了想念妻子而妻子又不在身边的那种极端失望悲观的情绪。

C. 一钩“残月“既是写实,也是用典(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股滋味在心头。”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西沉,作者更感寂寞和孤独。

D. 无由:无从,没有办法。范仲淹《御街行》中曾有“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的句子。这是写作者遥对“西流”的“一钩新月”,两行酸泪不自禁的汹涌而出。

(2)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江海”句极尽夸张手法,具体写作者夜不成寐的愁状。

B. 下闻写伤别之苦,辗转反侧,彻夜无眠,直到破晓,对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的离人影像,作者顿感百念俱灰,酸泪千行。委实是真情真诗,读来令人肝胆寸断。

C. 这首词主要通过作者自己一夜“无寐”的几种动作,以一个“愁”字贯穿,表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D. 我国古典诗歌多以愁多、愁深来表现痛苦的思情。而本词则用写愁的状态来反衬思情。

(3)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爱情生活、离愁别绪。

B. 上阕所写的“愁”,既有离别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C.“数寒星”有奇趣,透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

D. 下阕末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愁绪倍添,月圆思团圆,月残伤别离,人之常情。

8.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一(2)题。

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钢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足乔(jué)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注释:此词写于1964年春,首次分开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相揖别”,互相拱手作揖告别。这句词概括说明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既形象又含蓄。

B.“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喻指石器时代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幼年时代。“只几个”指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种类少而简陋。

C.“钢铁炉中翻火焰“,概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翻火焰”指冶炼锻造的生产情景。

D.“一篇读罢”中的“一篇”,此处泛指中国古代史。“五帝三皇”是互文,意为中国从古至今最贤明的君主也不过三五个皇帝罢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阕仅用56个字,便写尽了一部惊天动地的中国历史。一“揖”、一“磨”、一“翻”、一“猜”、一“弯”五个字高度浓缩时间和空间,凝练形象,庄而不板,谐而不谑。

B. 下阕指明应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否则便只会受骗上当。

C.“有多少风流人物”三句是说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风流人物呢?美名流传至今的也不过盗跖、庄足乔和陈胜罢了,而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只有人民。

D.“咏史以不著议论为工,咏物以托物寄兴为上”是我国咏史诗创作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此词博大宏阔,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勇、勇者的信念,尽寓其间,确实是前无古人。

试题答案

1. B2. C3. B4.(1)A(2)B(3)C(4)C5.

(1)D

(2)B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具体阐述下面几个字所表现的意象:

争:表现了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形容了雄鹰展翅,迅捷有力地拍击的矫健身姿翔:形象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游动的神态竞:写出寒秋中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

(5)B

6. B

7.

(1)B:“都灰尽”指种种念头都没了,并无“悲观”情绪。

(2)B:“百念俱灰”错误

(3)B:有拔高之嫌

8.

(1)D:“五帝三皇”泛指中国古代的帝王,算不上风流人物。

(2)C:“风流人物”当指盗跖、陈胜等人,他们是历史的推动者。

第三篇:初升高-物理教案目录

初升高——物理教案

一.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

机械运动 质点

参考系与坐标系 时间与时刻 二.位移

位移的定义

位移的大小与方向 矢量与标量 位移图像 三.速度

速度的定义、大小、方向 两种速度 速度图像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四.加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

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如何分析平面直角坐标图像 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及推导公式 位移及推导公式 两种图像的分析

六. 匀变速运动的应用

5个推论

自由落体运动 追击相遇问题 七. 力

(一)

力的基础知识 重力 弹力

八. 力

(二)

摩擦力

物体受力分析 九. 力

(三)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同一直线上矢量的运算 十. 牛顿第

一、三定律 十一.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十二.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两类基本问题 超重与失重

牛顿定律适用范围 力学单位制

十三.牛顿定律应用的5类问题

正交分解法解决物体不平衡问题 连接体

求瞬时加速度 临界与极限问题 传送带问题

十四.物体平衡的题型分类及解法

两个力——————对平衡力 三个力——————合成法 三个或三个以上——正交分解法

动态平衡—————三角形定则、相似形、正玄定理 十五.测试

第四篇:物理初高衔接

物理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在高中阶段,最难的科目是物理。其原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学期就是一道坎,它表现在: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衔接看,物理跨度太大,衔接不是很好;从知识的层次看,初中大部分知识都是要求感觉、了解、知道,而高中大部分都是要求感悟、理解、明白;从学生实验层次看,初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教材(或教师)拟好的实验方案,学生只要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再观察物理现象,或记录数据,得出结论;而高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空白的,需要学生导出实验原理,物理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在高中阶段,最难的科目是物理。其原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学期就是一道坎,它表现在: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衔接看,物理跨度太大,衔接不是很好;从知识的层次看,初中大部分知识都是要求感觉、了解、知道,而高中大部分都是要求感悟、理解、明白;从学生实验层次看,初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教材(或教师)拟好的实验方案,学生只要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再观察物理现象,或记录数据,得出结论;而高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空白的,需要学生导出实验原理,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初高中物理的比较;二是高中物理学习所需数学知识的介绍;三是对初中物理知识之复习、巩固、提高,进而对高一物理知识的讲解、点拨而适当“超前”,让学生能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赢在起点。

第五篇:“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开题报告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其一是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台阶;其二,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清楚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高中物理教师也不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其三,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参差不齐,且他们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况及学习方法的改变。虽然初、高中物理课程都在改变,但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助学生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仍是高一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为高中输送人才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基础与意义: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

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

1960年,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初中教材比较浅显,很多内容适合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而高中教材深度变大,该怎样传承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不同学段教法、学法衔接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实践意义: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一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新学段的学习,有利于教师把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难度,有利于消除以往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畏难、成绩大面积滑坡的情况。具体意义为:

1、明确高中物理的教学现状,高中生具备的前科学概念及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等。

2、提出初中物理课与高中物理课衔接教学的一些策略,避免因教学难度把握不当而致使学生厌学,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充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台阶,做到引领和铺垫,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题基本内容

1、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及教材对知识要求的差异

2、初、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心理、情感上的差异

3、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习惯的差异

4、初、高中物理教学评价对师生影响的探究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设计各类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座谈

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通过Internet查阅资料,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3、个案研究法: 建立部分初

三、高一学生的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过程

4、比较研究法:比较各类型学生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探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3.15-----2012.4.15

主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广泛查阅资料,阅读新教材,研究新课标以及研究相关教育理论。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及教材对知识要求的差异做到研究目的明确,研究依据可靠,研究方法恰当。4月中旬整理读书笔记和随笔。

第二阶段:2012.4.16---2012.12.16

主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1.通过查阅、调查以及实践,收集素材。完成物理初、高中教材差异,知识要求差异的研究。以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了解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物理学习现状,查阅初中学生学习成长袋,了解学生在初中各科学习情况及探究其他学科学习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等。主要在初三学生和现高一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2次,对比表1份。(6月底完成调查问卷,7月中旬分析原因,形成书面材料。)

2. 研究高中学段物理新教材的教法和学法,探索衔接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完成初、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心理、情感上的差异研究,完成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习惯的差异研究,并加以实践,总结衔接手段。主要在高一学生中展开。分别对高一实验班和普通班调研和问卷调查,特别是女生中做好调研。分析对比。(8月中旬完成初高中知识对比,9月底做好高一调查问卷,12月中旬整理并形成书面材料)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2.12.17---2013.7.16

资料整理、讨论总结,呈现研究成果。各成员写出学生成长案例、感受、论文等,课题组长完成结题报告。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课程标准和内容的衔接状况。初中物理相关内容与高中物理必修1的知识对比表。( 8月15日左右完成)

2.初中物理课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思维障碍(思维错误)。问卷调查表及分析结果。(8月15日左右完成)

3.高中物理课的教学现状及学习困难成因。问卷调查表及分析结果。(11月15日左右完成)

4.探索出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对策。具体的案例或形成的论文。(2013年4月中旬完成)

七、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长:翟宇甲

组员:周保虎、侯月轩、彭海涛、陆青

上一篇:餐厅促销广告语范文下一篇:慈善活动感谢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