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托班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对处于儿童早期的托班幼儿进行自理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日常当中在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上存在一些误区,如何走出误区,解决困扰父母和教师的难题,需要各方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达成目的,养成幼儿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第一篇:托班教师论文范文

幼儿园托班情感式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研究了情感在托班美术活动中的作用。文章从活动取材和组织实施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展托班情感式美术活动的策略。在呈现的托班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美术活动的具体片段中,突出了“情感”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成效。我们探索着符合托班宝宝的艺术教学模式,希望通过这些用心凝聚提炼的经验,引领托班宝宝快乐地迈进艺术殿堂!

关键词:托班; 情感式; 美术活动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让托班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艺术活动中注重托班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全面培养托班幼儿的艺术能力。作为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活动,是托班幼儿感受、体验和表达的重要形式。而托班的孩子年龄小、手部小肌肉群发展不够完善、知识经验缺乏,想象力弱。在美术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不动手,有的说“我不会”。如何让托班幼儿喜欢美术活动,愿意参与、乐于动手,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组织托班幼儿美术活动的关键在于“情”,即激发孩子喜欢美术活动的情感,通过“情感式”教学模式,培养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成功。

一、托班情感式美术活动的界定

1.托班幼儿的身心特点:柔软,稚嫩

教师要进行托班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就要掌握托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托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必要的前提和保障。美术活动要遵循这一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托班幼儿身体的各方面较柔嫩,大脑皮层还未完全与小脑相连,不能对精细动作有效地控制,较难完成需要手指灵活性、准确性较高的精细活动。托班幼儿逐步具备了摆弄和运用物体的能力,并表现出对使用工具的兴趣。

2.托班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随意,随性

托班幼儿的绘画处于控制涂鸦和圆形涂鸦两个阶段。幼儿的动作已较能控制,手眼之间也逐渐协调。他们能在纸上画出重复的、上下左右的直线、倾斜线、锯齿线、螺旋线等,但是这些线条长短不一,比较随意。也可以在纸上重复地画圆圈来表示一切事物。在手工活动方面,托班幼儿处于无目的的活动期。幼儿还没有表现的意图,只有在手工活动中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感,体验着手工材料的特性。

3.情感在托班美术活动中的作用

《纲要》倡导以幼儿的积极情绪去推动认知学习。托班幼儿的学习充满着情感色彩,曾经经历的、生活性的、情景性的环境,能激发托班幼儿学习热情和愿望,是托班幼儿个体积极建构的动力和支持。我们在孩子的生活中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在为托班幼儿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尽可能融入托班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尽可能将材料设置在背景之中,使赋予物化的材料以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使活动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饱含情感的温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托班幼儿在充满人文色彩的学习活动中,愉悦情绪,再现有意义的生活场景,并从中获得动手操作、语言思维等能力的提升。

二、实施情感式托班美术活动的策略

1.活动取材的策略

情感式美术活动的取材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是托班幼儿能充分体验的。因此,它的取材必须来源于托班幼儿生活,是托班幼儿社会生活情感的真实表现,但它又是教育的有意行为,不能仅仅复制生活,应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窗口,它是生活的浓缩。

1.1原生态——生活再现。我们将生活中的一些内容直接纳入教学中来,将托班幼儿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有关人、事、物、境延伸到美术活动中,为托班幼儿营造了一个亲和自然的环境。活动犹如托班幼儿社会生活的再现和继续,令托班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充满自信。当托班幼儿面对那些熟悉的、亲切的、经历过的事物时,已不仅仅是操作者,而是再一次经历生活。这时,活动所承载的情感内容成为一种学习动力,令托班幼儿产生情感共鸣乃至内在驱动,从而引发持续稳定的互动兴趣。可以说,托班幼儿年龄小,情感因素影响越大。

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些看似平凡却有意义的片段,如《宝宝的笑脸》《葱油拌面》《美味冰淇淋》《夏天的水果》《小扇子》等,使美术活动与托班幼儿生活紧密相联,托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习生活,并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活动中来,其蕴涵的情感特点不仅维系了托班幼儿的活动情趣,也大大丰富了托班幼儿的情感生活,促进了他们社会性发展。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讲,反映生活原生态的情感式美术活动还具有取材便利,易于组织的特点,因为生活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例如:开学后不久,刚进园不久的托班孩子情绪还不稳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恋母性。我准备了两张画有不同表情孩子的作品让幼儿欣赏,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这个孩子他怎么了?你是怎么知道他在哭(笑)的呢?你喜欢哪个娃娃?他为什么会哭(笑)呢?他哭(笑)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啊?通过两个不同表情的比较,知道笑比哭好。这样的生动比较再现了生活,用情感进行美术活动,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培养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

1.2变奏——生活延伸。如果说生活是一条奔腾的河流,从容而恒久,那么,我们选择的那部分内容就是河流上的白帆,阅尽了生活最精彩的风景。我们将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整理和设计,并将之放大,突出其情感色彩,提升发展意义,帮助托班幼儿完成一次有意义的模拟生活,是生活的再认识。托班幼儿能感受到熟悉的生活氛围和真实的情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以及对生活中问题的关注支撑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挑战他们的活动能力。

活动如《长颈鹿穿新衣》《变色松球》《找妈妈》《胡萝卜花》,既有托班幼儿了解的生活情境,也有那些他们尚未经历但要经历或需要经历的情境。这一切组成托班幼儿生活的变奏,在活动中帮助他们逐渐学会生活。

1.3童话——生活创造。生活给了我们启发,给了我们灵感,也给了我们一颗博爱善感的心。我们发现:当活动材料显现了童话般的色彩,也便具有了真善美的情感,因此赋予活动以游戏的趣味,更能打开托班幼儿兴趣的窗口。我们在设计材料时,给它披上了童话的外衣,带上了游戏的面具,使原本无生命、无情感的物体瞬间鲜活起来,表达出对帮助、友爱、关心等情感的渴望,吸引着托班幼儿的眼睛,激发着他们参与的愿望。如《喂小鸡》《堆雪人》《找小猫》《毛毛虫》等活动。

在活动中《找小猫》、《毛毛虫》“绕毛线”、“捏纸团”学习的是一些基本技能,原本是有些单调乏味的,有了小猫、毛毛虫的形象,它们便变得有趣起来,对小猫冷暖和毛毛虫饥饿的关心,使托班幼儿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情感,在绕和捏的过程中他们有意无意的感受到爱心的付出,这种活动丰富的情感驱使他们专注活动,期盼结果。

2.组织实施的策略

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情感智慧为激发点,能开拓艺术题材的空间,体现美术与情感的关系,有效激发托班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在组织和实施情感式美术活动时,老师可以根据活动的不同题材采取不同的情感激发策略。

2.1循环激发策略:感受→表达→操作→表达。这种策略适合题材中展现的情景相对比较简单的美术活动。老师通过引导幼儿先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来激发情感后操作,最后欣赏作品再次让幼儿抒发情感。

如在《送小鱼回家》美术活动中:

第一步:孩子们观察不同形态各种颜色的小鱼,体验不同颜色的感觉。孩子们说:真好看呀!好多鱼呀!第二步:大胆表达自己的喜好,说说自己喜欢哪一条小鱼。看到五颜六色的小鱼,孩子们说:我喜欢橙色的小鱼,我喜欢天蓝色的小鱼等,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步:把自己喜欢的小鱼送回家,用棉签给小鱼添画水波。在操作中幼儿带着自己喜爱之情把小鱼送回了家。孩子们在动手操作时第四步:拿着自己的小鱼说说把小鱼送到了哪里。孩子们说:把小鱼送到河里、把小鱼送到池塘里、把小鱼送到大海里等。

2.2递进激发策略:联想→迁移→感受→操作。托班幼儿的行为易受情绪的支配。这种策略就是老师引导幼儿通过联想和迁移赋予托班幼儿适当的角色,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情境中的主角来感受,激发操作的热情,带着积极的创作热情来参与美术活动。

如在《太阳宝宝》美术活动中,先请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宝宝。再把幼儿自己代入太阳宝宝的角色引导孩子感受太阳宝宝没有光芒的心情。最后进行想象、创作。虽然操作的题材一样,但每个太阳宝宝都具有个性色彩,可爱极了!经过活动后,孩子不但能了解自己的感觉,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以良好的方式进行表达。

在美术活动《我是小小消防员》中,孩子们在当消防员情感的推动下积极的给消防车轮廓涂上红颜色。孩子们涂的很认真,很投入,周径远还一边涂一边嘴里发出消防车的声音。

2.3交互激发策略:表达→感受→表达→操作。这种策略是老师在幼儿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感受创设的情境,进行再次的表达,从而更深层次地激发幼儿操作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我们的孩子应该是活泼、热情、懂得付出感情、关心别人的一代。在《我为灾区小朋友来运货》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说说知道的有关四川地震的情况,再看我们老师收集的四川地震的有关新闻报道和反映当地小朋友生活的图片。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关于四川小朋友的情况,他们的大胆表达,更深刻的体会到地震给四川小朋友带来的伤害,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在动手操作中,孩子们很投入,有的一边动手,一边嘴里还在说着:“我给你们送牛奶来!”“我给你们送面吧!”有的还会提醒同伴:“你这里还有空的地方,可以再装东西!”我们在活动中注入了这样的思想:知道四川地震了,灾区小朋友没有吃的,穿的,激发帮助他们的情感。想想自己可以怎样关心灾区的小朋友?孩子们说:“我把好吃的东西送给他们。”“我的玩具给他们玩。”“我有新衣服给他们穿。”“让小朋友到我家来住。”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三、用情感牵动稚嫩的小手

经过一年来对托班情感式美术活动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得出:

1.情感式美术活动激发了托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情感是最好的动因,通过选择各种情感式美术活动题材,有效地唤起幼儿的情感,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体验成功能激发兴趣。当幼儿带着自己的情感完成一幅作品时,幼儿会由衷地认为,这是自己劳动的成功硕果,心里美滋滋的。有了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不但托班幼儿动手能力提高了,而且兴趣也培养了,这就为进行进一步的美术活动奠定了基础。

2.情感式美术活动丰富了托班幼儿的情感

在情感式美术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内心思想及生活体验,激起心灵的共鸣,营造出或热烈或宁静,或欢快或舒缓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感受的过程。情感式美术活动使托班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和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

3.情感式美术活动让托班幼儿手、眼、脑得到协调发展

幼儿在情感式美术活动的操作过程中经常会自言自语或和同伴互相交流,而他们正是在这种言语中得到启发,边说边做,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手、眼,甚至四肢的协调动作。在情中学,学中想,幼儿的手、眼、脑得到充分的协调和发展。

4.情感式美术活动培养托班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情感式美术活动中,我们把操作材料都视为有生命有感情的,在操作中提醒幼儿轻拿轻放,用完后物归原处,将物品整理好,放于指定地点(即送回家)。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情感是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托班幼儿的心灵之窗,美术活动有了情感,如同有了生命,幼儿可以与材料互动,幼儿可以与作品对话,可以激发托班幼儿的无限兴趣和不竭的创造原动力。一件件本无生命的物品,在托班幼儿的手里不断变换组合成一个个富有生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月媛.《二至三岁教学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托班教育活动设计》,新时代出版社

[4]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海秋

第二篇:托班幼儿自理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摘要】对处于儿童早期的托班幼儿进行自理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日常当中在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上存在一些误区,如何走出误区,解决困扰父母和教师的难题,需要各方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达成目的,养成幼儿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关 键 词】幼儿;自理意识;能力;培养

处于儿童早期的托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好习惯和坏习惯是并存的,如何鼓励幼儿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和教师的难题。在幼儿园里常会看到一些幼儿在就餐时老师不喂就不吃,老师批评就滚到地上大哭大闹,午睡后也是等老师给穿衣裤等现象。如果老师“帮助”了一个,则其他幼儿看到这样的行为不仅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享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照顾的“特权”,也会跟着学,使个体的“自理难题”就升级为了群体的“自理难题”。通过和家长沟通发现,不会“自理”的幼儿在家里事事都由父母或者祖辈全权包办。对此进行分析,所谓的“自理难题”实际上就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使然,这是一种固化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如果没有干预和弱化,就会内化为自我对外界的态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化的模式会变得更加坚固。幼儿出现的问题就是在其习惯的形成中,不良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和弱化,相反是得到了强化而导致的一种局面。其原因即源于教师和家长在知识上的缺乏、认识和言行上的误区,具体体现在:

一、缺乏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的知识,认识上陷入误区

很多家长和托班的幼儿教师因为忙于具体的工作而缺少学习,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和教育理论的知识,不能透彻的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养育和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幼儿的物质生活质量和身体的健康情况,忽视、甚至不了解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心理的需要,诸如被爱、被关怀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自尊心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满足好奇心的需要、活动的需要等方面的内容,没有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空间,在天天被照顾的百周百到的环境里自然就会觉得所有的事情就是家长和老师该做的,所以也就没有“自理”的意识,更没有机会感受到在心理需要发展中所带来的快感。面对问题时,教师和家长在缺少教育理论知识之下,自然不擅甚或不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来解决问题,要么非打即骂,要么百般顺从,因而导致培养幼儿的自理习惯困难重重、困惑多多。

二、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行为上陷入误区

1. 缺乏正确的教育一致性。从家长的角度分析,首先体现在隔代人的过分溺爱上,祖辈们对幼儿的教育存在误区,认为幼儿还小怎么忍心让他自己做事情呢?能包办的(洗手、洗脸、穿衣、走路等等)就全部包办了,使得幼儿渐渐失去了自己动手做事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依赖性;其次一部分父母虽能意识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跟老人讲不能这样做,但是老人不听,没有办法就屈从于了老人的压力。还有的父母采取简单的不听就打的教育方式和祖辈的事事顺从的方式也形成对比,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专门和家长对着干,使得父母的教育没有效果。

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担心幼儿在幼儿园里不吃饭会饿着,不穿衣会冻着,担心幼儿的家长会不理解自己所采取的正确教育方式,因而也是一味地对幼儿屈从,使得幼儿在尝到了“甜头”的情况下,不断重复这样的方法逼迫教师就范,达到自己的需要得到重视和照顾的心理,感觉到自己的“胜利”。

教育中的不一致性,使得家庭中、家庭与幼儿园间的教育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在纵容和屈服中各行其是,最终影响了教育效果,幼儿渐渐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2. 缺乏正确的示范和引导。从家庭角度,很多父母在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做的不太好的时候,不是给予指导和演示,而是直接替代或者付以“嘲笑”把“赏识教育”变成了“挫折教育”,这会使幼儿认为这些事情就应是大人的事情或者怕弄不好遭到别人笑话等而不再自理了。

而在幼儿园里,大多老师认为这些自理的能力培养应是家庭教育的内容,由于每个班的孩子都较多,老师也不能及时的做示范,基本是以“帮助”为主。

从幼儿的角度,缺乏同伴的榜样作用。幼儿模仿性强,同伴之间会无意识、不自觉地模仿。但教师往往在就餐、起床、穿衣、去大小便时只忙于顾及那些“落后”分子了,而无暇顾及“表扬”自理能力强的幼儿,失去了促使其他幼儿向同龄伙伴这个模仿对象学习的机会。

幼儿期是幼儿动作、心理、感知觉、语言及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自理能力的养成,更需家长和教师的努力,如果缺少了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幼儿的行为就可能出现偏差,呈现种种不当的表现。

3. 缺乏有效的家园沟通和配合。对于幼儿的培养不是某一方面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多方的协调和配合,在家园沟通上,我们常会听到有些父母说“没有办法啊!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惯着孩子,什么也不让孩子弄,我们也没办法管啊。孩子一闹,那就更不能说了。在幼儿园孩子不听话,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把问题完全推给了幼儿园,推给了老师,认为可以在幼儿园培养起孩子的自理能力;而老师面对这样的家长时,有时也提不出可行和合理的建议;有些老师则认为自理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家庭。教育的问题是系统性问题,既需要各尽其责更需要戮力同心!

基于以上误区的呈现和分析,要有效的解决托班幼儿的自理意识及能力的培养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家长都应加强幼儿教育的理论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养育和教育幼儿不仅需要经验,更需要理论的正确指导,家长和教师都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幼儿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帮助幼儿在托班阶段树立初步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形成初步的自理能力。如在幼儿有了主动做事的要求时,不要打击幼儿自己做事的愿望,而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要鼓励幼儿的每次进步和良好表现,使其获得能力的发展与心理满足。

二、家园协调配合,制定适当的计划,实现因材施教

1.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1)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一致性。从理论上看,教育的一致性会得到赞同,但实际遇到问题时,家长之间却往往开始了内战。特别是父母之间、父母与祖辈之间会出现观念冲突、方法不同的情况。因此,参与教育的全体家庭成员都要转变观念,要经常交换对教育幼儿的想法,提前取得共识。这样在面对具体情境实施教育时,才会对幼儿提出合情合理的一致意见,才会使幼儿感到这种一致性的教育要求。即便出现分歧,也不要当着幼儿的面互不相让,更不要今天纵容,明天棒打,这样容易导致幼儿的迷惑不解,他们觉得祖辈与父母的要求混乱,不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更要避免幼儿无所适从或是有机可乘。

(2)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要保持一致,不要祖辈纵容父母打,幼儿园老师是无能为力的束手就擒,而是要进行家园的有效沟通,形成配合之势,协同教育,不要错失及时、随机教育的机会,真正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的行为习惯,从而得以健康成长。

2.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心理专家建议,某些时候教育者应忽视幼儿的负性行为,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分成小步骤,一步一步地做。就是说,如果某个幼儿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不应对此抓住不放,而应找到幼儿偶尔没有此不良行为的时候对其进行表扬,可从小小的变化帮助幼儿一点点的改正不良习惯,因为在进步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奖励和表扬是告诉了幼儿该怎样做的更为有用的信息,从而强化好的行为影响来影响幼儿的自身评价,进一步地对幼儿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家园配合来进行教育。如:首先要教会幼儿自理的基本技能,如:自己吃饭,穿衣服,大小便、系鞋带等,其次要有耐心培养其自理习惯的建立,要对他的哭闹、捣蛋行为采取平静的态度,不必焦急,要多从语言上交流,使他明白“无理”举动是不能达到目的的,甚至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他的哭闹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给他时间来调整自己。

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幼儿思维活跃,爱听故事的特点,量身定做小故事,适时举办一些自理能力的“比赛”,在强化自理意识的同时提供锻炼的机会,在和同伴的竞争中,学习榜样;对于进步,家长和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去欣赏,使幼儿从中获得到成功或者心理满足的体验,强化坚持好习惯的影响,促使幼儿更加努力地主动建立自理能力的好习惯。

对于特别任性的幼儿,仅靠说服教育可能难以奏效时绝不能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放纵或屈从,适时适度地在教育中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可以采用自然惩罚法则,让幼儿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家长和教师可以在共同协商、配合的情况下,“狠心”地让不自己吃饭的孩子饿上几顿午饭,让其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改变不良的习惯。

托班的幼儿已经能够理解语言的含义,因而作为教育者要善于适当地使用惩罚的说理性策略,在实施惩罚时,要讲清道理,告诉幼儿他错在哪儿了,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惩罚,这样做会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也会以正确的是非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总之,对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应做到家园协同配合,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给其宽容和时间,给其自理的机会,放手让幼儿去做,一定会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形成自理的能力。不要用失败的教育去印证鲁迅先生说过的:“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以后,他就做不了人。”

参考文献:

[1]李瑞克.一本书看懂心理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2]云晓.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3]张明.跟踪成熟的轨迹——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孔翠薇 李迎红 常丽丽

第三篇:提高教师和教师教育地位,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前后,中国的教师教育政策是在教师专业化理念的指引下,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目的,以重构教师教育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话(“体系重构阶段”),那么自2005年前后直至2017年初的中國教师教育政策重心开始转向内涵建设,即一方面继续在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指引下着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教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内涵建设阶段”)。综观过去20多年来的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可以发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尽管进入新世纪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主题日趋凸显,但提高质量的主题更根本。在教师教育整体质量不够高的情况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振兴教师教育,提升教师教育自身质量应该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最迫切课题。

影响教师教育的振兴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师范类专业生源质量持续不高,究其原因固然有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地位待遇不高;二是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之所以不愿参与或投入教师教育,固然有认识高度不够的原因,但关键还是与教师教育的地位不高有关;三是要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迫切需要推进高校内部教师教育组织体制改革和学科教法教师队伍建设。总之,影响中国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和教师教育的地位不高。

饶从满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4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托班教师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托班美术范文05-17

托班老师述职范文04-20

托班教案三范文05-21

小托班教案范文05-22

托班转让合同范文06-01

托班亲子教案范文06-01

托班语言活动范文06-01

托班教养笔记范文06-01

托班健康教案范文06-01

托班教案大全范文06-01

上一篇:保险法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音乐早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