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与灯塔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油灯与灯塔范文

用一盏油灯 点燃无数盏油灯

“曾经,我希望自己做一盏油灯,哪怕只有微弱的光芒,能照亮一个角落,能为别人带来一丁点温暖,我也满足了;现在,我希望自己不仅要做一盏油灯,更要用自己这盏油灯去点燃另一盏油灯,去点燃无数的油灯,这样并无损自身的光芒,却能够让我们的周围更加光亮,让我们的世界更加温暖!”

2006年,李婷华在自创的“油灯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好心人公益团队和“好心人网”。从最初的3个人的小团队,发展到目前的1100多名志愿者,李婷华的“好心人网”帮助了无数需要援助的困难群众。

与“论坛”一见钟情 “好心人”团队已发展1100余人

二仙桥派出所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内。走进李婷华的办公室,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简陋。不过,已43岁的李婷华,仍称得上警花。在警服的衬托下,一身浩然正气显露无疑。不过,在这份刚毅之下,丝毫不缺乏女性独有的“柔软”。

从警多年的李婷华,一直都在基层工作,这让她接触到了一些生活有困难的人,她也常常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如何才能汇聚大家的力量呢?

2004年,李婷华在参加司法时,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论坛。“我当时加入了一个考友们的‘自助拍档’!”李婷华说,大伙儿在上面畅所欲言,讨论、交流考试经验,让鲜与网络接触的她,感受到了论坛的独特魅力。为何不搭建一个助人论坛呢?心动就行动,2006年司法考试一结束,李婷华就在几位网友的支持和帮助下,自费出资5000元创建了这个“好心人”网站。从此,一段承载着李婷华人生志向和毕生追求的爱心之旅起航了……

平时补贴生活费 过节还让“儿子”来做客

“你的困难,我来帮助;我的资源,大家共享!”网站成立之初,“好心人”团队只有十来个人,李婷华一直力求将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网站“传递爱心,播撒快乐,构筑和谐,完善自我”的理念有一个完美结合。捐资助学,是“好心人网站”积极筹备的活动之一。有一次,当李婷华看到与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的小伟时,一阵心酸不禁涌上心头。眼前的这个男孩虽然已年满7岁,但看上去却像四五岁般的孩子那么瘦小,不仅身体单薄,而且面黄肌瘦。

李婷华将小伟抱起来后,发现他真是瘦骨嶙峋。就是在那一刻,她暗下决心,今后,哪怕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会让这个孩子忍饥挨饿。从此,李婷华的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员。每个月,李婷华都会给小伟家里寄去一些生活费,还时常为他送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一到节假日,小伟还会被接到李婷华的家中玩耍。当邻居和朋友问起小伟,李婷华总是怜爱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说:“这是我的儿子。”现在,小伟已成了李婷华视如己出的儿子;而曾经的警察阿姨,如今则成了小伟口中的“姑姑”。

带去的是学习用具 也是温暖和希望

2009年的一天,李婷华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凉山布拖县乌科乡的孩子

急需过冬的衣物。随即,几位“好心人”亲自驱车赶往乌科乡。当李婷华看到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彝族孩子,看到教室里那一张张布满污渍、愁眉不展的小脸时,心里感到无比纠结和难受。很快,一场规模浩大的募捐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李婷华的联络下,在成都理工大学和郫县犀浦都设立了募捐点。短短几天,就募集到了大量的衣物、学习用品和一些现金。

去凉山的路崎岖而坎坷,但这始终挡不住李婷华前进的步伐。一路颠簸来到学校,孩子们早已列队等候,还现场演唱了彝语欢迎歌。听着回荡在操场的歌声,李婷华的眼眶湿润了。“是啊,我们能为这些孩子带去的,虽然只有学习用具和衣物,但却让他们感受到了爱心的温暖,让他们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微博和论坛紧密结合 她将生活融入了工作

作为派出所教导员,李婷华当“微博”成为流行的沟通工具时,她意识到,信息高效而快速的传递,势必会为工作带来新的契机。2010年12月15日,为拓宽警民交流的渠道和窗口,李婷华在“好心人”网站的基础上开通了“二仙桥派出所官方微博”,搭起了警民沟通、互动的桥梁。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微博共发布治安预警信息、安全防范知识、回答网友咨询等累计信息4000余条,收到群众意见、建议124条,成功帮助博友求助197人次。官方微博因贴近老百姓生活,能切切实实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赢得了44万多忠实听众,创出了全国公安派出所第一实名微博的优异成绩,受到了中央级媒体的关注。

由于粉丝量的增加,警民互动的工作量也随之剧增,有人说李婷华成了名符其实的“微博控”,而朋友们则说她“有网络没生活”。“我倒觉得可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好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一方面将微博与好心人论坛紧密结合,使好心人论坛也成为了二仙桥派出所微博互动、积极为老百姓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坚强后盾;另一方面我将自己的生活融入了工作,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情趣、业余爱好搬到了好心人论坛和微博之中与广大网友分享,同时也把我的工作延伸到了八小时之外我的生活之中,在工作之余我同样可以通过好心人论坛和微博,用警察的身份,并凭借专业上的优势为他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服务!”

如今,官方微博已经实现了“微博咨询、微博谈心、微博求助、微博寻人”等神奇功能……

第二篇:国庆60年征文:油灯往事

每一次回到家乡的时候,我都会坐在静谧的夜晚,遥望着远山外华灯初上的天际,想起那些与灯相关的往事。有关灯的记忆,是断点的,是琐碎的,但却是深刻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村民们过着艰辛而贫穷的生活。最早烙印在脑海里的灯,是家里那盏污迹斑斑的煤油灯。夜幕降临时,父亲就点燃它,微黄的光线在屋子里摇摇晃晃,像一张黑白照片。那时候,距离油灯最近的人算是母亲了。借着微弱的灯光,她盘腿坐在炕头,不知疲倦地为我们姊妹几个纳鞋底、缝衣服。由于光线不好,他不止一次地被针扎破手指,急得父亲总是不断地拨弄着灯芯,企图让灯光亮些、再亮些。可是,我们并没有理解“慈母手中线”的含义,只是借着灯光,尽情地在墙上做着影子的游戏。

后来,我上学了。为了方便晚上做作业,我成了油灯的“主人”。而母亲,也只能等我做完作业后,才能去做一些针线活。有时候,半夜突然醒来,发现母亲仍然坐在油灯前缝补衣服,我的眼角就渐渐地变得模糊了。这种感觉,让我知道自己长大了。我琢磨着用自行车内胎的气门嘴,制成了一个新式煤油灯,只要轻轻拧动螺丝帽,就能随心所欲地调节灯光。我的“发明”,让我和母亲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灯光”,也受到了大人们的夸赞,成了我儿时最大的骄傲。

再后来,父亲从一位亲戚家里带回了一个叫马灯的东西,外面有着玻璃罩,点燃后亮堂堂的,不怕刮风下雨。“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灯吧?”一天晚上,我问父亲。父亲把我拉到大院外,笑道:“傻孩子,咱山里穷,这是早已落后的灯了。”说着,他向远方一指,“你看,人家那才是灯呢!”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我看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一排排亮晶晶的灯光,如点点繁星一般闪烁着美丽的光芒,使我怦然心动。从此后,许许多多的夜晚,我都会望着远处的灯光,不停地思索:它咋就那么亮啊?怎么能照那么远呢?它又要加多少煤油啊?……

想着,想着,我就8岁了。1985年,我们村终于通上了电。当第一次看到那些玻璃制成的灯泡,不要煤油就能发出明亮的光芒时,孩子们都仿佛过大年似的欢呼雀跃,喜悦如山花一般在我们的脸上盛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使灯具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望着家里安装的那些各式各样的灯具,或温馨浪漫,或五彩缤纷,或静止,或旋转,我经常会想起小时候的煤油灯。它们彰显了祖国科技的日新月异,虽然,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我的心中,却永远是一个美丽的“舞者”……

第三篇:煤油灯下的岁月

爷爷家至今还保留着一盏破旧的煤油灯,它的灯罩已经发黄,灯座变得锈迹斑斑,灯内一层油垢还依稀可见。可爷爷却把它像宝贝一样珍藏着,因为是这一盏不起眼的煤油灯见证了两代人的变化和成长。

听爸爸说,爷爷很早就从河南来新疆支边,在我们团的三连当连长。他工作兢兢业业,带领连队职工自主致富,让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奶奶却是在正当花季的时候为了能够吃饱饭,躲避自然灾害也来到了新疆,恰巧和爷爷在一个单位。那时爷爷奶奶还不认识,他们是经别人的介绍才走到了一起。在结婚的当天,一起工作的同志送给了他们一盏煤油灯。

听爷爷说,每当夜晚来临时,奶奶便会把煤油灯点亮,做好饭菜,等待劳累了一天的爷爷回家。爷爷奶奶共有四个孩子,当当叔叔伯伯们都到了上学的年龄时,每晚家里的煤油灯下又变成了另一幅景象:爷爷在看书报,奶奶在做衣物,叔叔伯伯们都围在煤油灯下学习文化知识,为以后建设家乡打好基础。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电视、电灯,吃的都是粗粮,连白面都很稀罕,更别说吃肉了。或许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肉。爷爷奶奶为了能让家里的生活变好,更加努力地工作。爷爷虽说是连长,可每个月工资却只有三十多块,奶奶的工资也只有二十多块。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么多钱足以解决一家六口人的温饱了。

奶奶给我说,那时的生活已经算很好的了,在那之前的日子还要更加的艰苦。和爷爷结婚前,住的是二十多人的集体宿舍,有时晚上还会听到凄厉的狼叫声,让人不禁毛骨悚然。每天都喝的是玉米糊糊,吃的是玉米面馒头,因为人多所以经常会吃不饱。自从嫁给了爷爷以后,生活才变好一些,每晚看着煤油灯下的一家老小,心里便有了许些安慰。奶奶对叔叔伯伯们的要求很高,希望他们将来有出息,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建设我们的家乡。

如今,爷爷奶奶已经退休了,搬到城市去了,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煤油灯早已被明亮的日光灯所取代。,他们也衣食无忧了。每当闲暇的时候,爷爷总会拿起那盏煤油灯,轻轻擦拭着它,可是灯座上的铁锈就犹如那时的岁月,是擦不去、抹不掉的。

第四篇:打翻煤油灯的发明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打翻煤油灯的发明家

作者:永谊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3年第10期

乔利·贝朗出生于巴黎一个贫民家庭,13岁他便独自外出打工,由于年纪小,没有哪个工厂肯聘用他,流浪几年后,他找到一个贵族家庭,在他的苦苦哀求下,贵夫人让他在厨房里当了一名小杂工,他一天至少要干12个小时,几乎包揽了全部脏活累活,所得的工资连一只鸡都买不到,但他仍然感到非常满足,他总是省吃俭用地将辛苦赚来的钱攒起来,养活自己贫困的家。

就是这样紧巴巴的日子也不长久,一天半夜,乔利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贵夫人第二天一早要去赴一个约会,要乔利立即将她的衣服熨一下,因为实在太困了,他在熨衣服的时候不小心将煤油灯打翻,灯里的油滴在了贵夫人的衣服上。

乔利被吓坏了,他就是打一年工恐怕也买不来那件昂贵的衣服,贵夫人坚决要求乔利赔偿,给她白打一年工!乔利沮丧极了,但当他答应给贵夫人白打一年工后,他也得到了那件衣服。

其实那件衣服只是弄脏了一点而已,如果将它送给母亲穿,她一定会很高兴,但他不敢将这件事告诉母亲,她会很伤心的,于是乔利将那件衣服挂在自己的窗前以警示自己别再犯错。一天,他突然发现那件衣服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油渍消失了,而且原有的污渍也不见了,经过反复试验,乔利又在煤油里加了一些其他的化学原料,终于研制出了干洗剂。

一年后,乔利离开了贵夫人家,自己开了一间干洗店——世界上第一家干洗店就这样诞生了,乔利的生意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间他便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干洗大王,人们在享受他发明的干洗剂的同时,也记住了他的名字——乔利·贝朗。

第五篇:父亲节作文:煤油灯下的父亲

停电了,出租屋里一片漆黑。我点燃一根腊烛,黄豆般大小的微弱火光在黑暗的包围中摇曳着、挣扎着。烛光中,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多年未归的故乡,那位于湖南耒阳的一个小山村。在一间青砖黑瓦的小屋里,窗外是无边的寒冷的夜与凛冽的风,一盏正在燃烧的煤油灯散发出昏黄的光来。灯下,我和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哥哥正围坐在一起谈笑着。父亲饱经风霜的脸时而微笑,眉心一条清晰可见的“八字”皱纹里挤出了快乐;时而紧皱眉头,心头的结久久不能释怀。青丝里的白发也在灯光的撩动中若隐若现,颤栗着,诉说着„„

生育我的小山村属于比较偏远的乡土,直到八十年代末尚未通电,家家户户都点着煤油灯照明。乡亲们通常所用来驱赶黑暗的煤油灯有三种。一种被称作“马灯”:用铁制成,中间有一个圆玻璃罩,下部是盛油的底座,上部为透气孔。圆罩里有一个可自由调节火光大小的火芯。乡亲们可以提着它到外面行走,不会被风吹灭。第二种称作“台灯”,比马灯简单,亮度也不如马灯,只是一个高玻璃底座上罩着一个薄薄的如葫芦般的玻璃灯罩,灯罩里是可自由调节火光大小的火芯。这种灯一般只有村干部或文化人才用得着,如村支书、村主任以及民办教师之类。我家所用的煤油灯最简单,不仅比台灯矮小,而且火光也小,并且火芯裸露在外面,没有玻璃罩子罩着。父亲说,有这样的亮度就够了,“你们想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节省不少的煤油呢!”

冬季的夜是寒冷而漫长的。我家的屋后是一座立满青松的山头,不时传来呼啸的北风刮过松林的“沙、沙”声;屋旁的小溪,在此时水也大了起来,“哗、哗、哗”地一夜响个不停,在寂静的山村里特别清晰入耳。我们与父亲围坐在桌前,桌下是畏畏缩缩的炭火,桌面上摆着一盏布满油渍的煤油灯,豆大的柔弱火光在昏黄中颤栗着,好像也怕冷一般。农村本来生活单调,在这夜灯瞎火的冬之夜,更是无甚活动可搞。我们吃完晚饭后便在一起闲聊,以此来打发这漫漫长夜。

这时,父亲通常会点燃一支“喇叭”状的纸烟或廉价的香烟,“叭嗒、叭嗒”地吸着,烟雾与昏黄便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嬉戏。这时的父亲,也不过四十来岁的年纪,但白发已早早地从青丝里钻了出来。但是此时的他,会露出平日里难见的轻松或微笑。不过,父亲与我们的闲聊,绝少会说一些无谓的笑话与闲话,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话题引入以他所要说的领域。如今细细归纳,当年父亲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居然是全面的,几乎包括了文、史、哲等多门学问。

为人处世,是父亲常说常新的一个话题,他经历过的时代多,阅历丰富,又喜欢与村人交往,很多人情世故,他随口都能说出一大把。而我们对这些又颇有兴致,不仅易听易懂,而且都是真人真事,觉得生动有趣。其时,他正好手上有一本发黄的线装书,书名曰:《增广贤文》。此书已严重磨损,黄纸已发毛,字为毛笔竖写并多繁体,不知是那朝那代遗传下来的手抄本了。父亲原本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再加上《增广贤文》的微言大义与字多为繁体,父亲在给我们解读时便会出现几多的误解。如“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父亲的解读是:“天上的‘相子’(我们方言管星星叫相子)整个天上都是,但知心的人又有几个呢?”此时,我读小学,哥哥已读初中,对父亲的一些常识性的误解已能分别,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笑而不言,因为我们觉得父亲的误解也很有意思,很能结合实际,似乎比书上的本意还来得有趣味。父亲总是能够瞧根据他的思想观念以及处世为人的准则来赋予《增广贤文》新的“内涵”,真是活学活用,与时俱进呀!所以,父亲对《增广贤文》内容的误读,我们却能够熟记于心,至今也还记忆犹新,而学校里的老师所讲过的许多冠冕堂皇的道理,我早已忘到九宵云外去了。

然而,如果是父亲当天刚刚做完小买卖回来的晚上,便没有了这般轻松而有趣的闲聊了。这样的晚上,见到的只是煤油灯下父亲认真、严谨甚至忧虑而眉头紧皱的面孔了。父亲为了全家的生计与我们兄弟的学习等费用,一年到头奔波忙碌。这寒冬里,本已是农民的“冬眠”季节,可当很多的乡亲们都是在温暖的被窝酣睡或在暖洋洋的炭火前拉家常、打扑克之时,父亲却已在东方尚未露白之际,冒着寒风冷雨或纷飞的大雪上路了,他要赶到二十几里开外的集市上去买一担鸭蛋并在天黑时分赶回来。中午连两毛钱的米粉都舍不得吃,可这一路上他要走过多少泥泞、爬过多少山坡呀!在当夜的梦乡里,我多次听到父亲止不住的咳嗽声。第二天,父亲又是天色未白赶紧上路,将买进的鸭蛋挑到十来里远的集市上出售。如果在路上,一步没迈稳,摔倒在地,不仅劳动白费,而且血本无归。现在想想,当年在泥巴路上担着一百多斤重物、气喘吁吁的父亲,还得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

售完鸭蛋回来,通常已是夜幕深沉了,这时父亲也顾不上吃饭,甚至顾不上擦掉土布衣裤上溅满的泥水,就一头钻到煤油灯下,清点起当天的帐目来。这样的时候,父亲的脸是腊黄腊黄的,没有一丝血色,这是整天的饥寒交迫在他脸上留下的杰作;父亲眉头紧皱,深深的皱纹里填满了担忧与紧张。我们都很“识趣”,知道这时的父亲是不能打扰的,只是远远的看着。只见父亲从衣服的里三层掏出一把钱来,各种面额的都有。他用控制不住的颤动的手先将一张张纸币按面额分开:五十元的放一叠,然后是十元的放一叠,再是五元、二元„„直到五分的。分好之后,父亲先将此次买卖的本钱拿出来,再数剩下的钱。有时剩下的钱太少,父亲会连声叹息;有时发觉数目不对,父亲便会一遍又一遍的清点,直到满意为止。但只要没有亏本,父亲在清点完之后,还是会露出几许笑容,尽管笑容里充满了无奈与叹息。

家里的吃喝拉撒已够父亲费尽心血了,可他管起公家的“闲事”来却还是奔走得脚板朝天;父亲一生与做官无缘,但他却干了几十年当官的活计。他的职务虽则没有名称,但“权力”却比组长大,比村长小,相当于农村六七十年代的“大队长”或者旧社会的“维持会长”吧。他管的是全湾(我们管聚居在一起的村宅为湾,一个湾通常有几个村民小组)的公共事务与钱物。湾里的邻里纷争、集体活动的组织、湾里统一事务的安排、公共山头树木的处置以及其他公共财物等,无不在父亲管辖的“职权”范围之内。有时,一些棘手问题村干部无能为力,可只要父亲一到场,凭他不紧不慢与入情入理的一番话,问题往往很快得到化解,令村干部连呼“怪事!”父亲握在手里的“王牌”是道义、信用、公正、公平与人格的力量,当然,也有说话的方式与技巧。他干的这差事其实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如果说有点儿权利的话,那就是操劳一年下来,有几块钱象征性的工资。“家族们都一致推选我管事,我能好意思推脱吗?”面对家人的不理解,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于是,在煤油灯下,又出现了父亲另外的情状。

农村人开会一般都在晚上,因为只有这时才能把相关人员等齐到场。湾里经常为了一些公共事务,几个说话有“分量”的人便会齐聚我家,共商“湾事”。这时,煤油灯下的父亲总是乐呵呵的,来者都是客,不乐呵呵怕别人认为你不乐意而误会呢!但父亲这个“维持会长”又绝不会做无原则的“好人先生”,对于他认为正确的原则性的意见,便会顽固的坚持,甚至一度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你这样做了,其他人怎么办呀!还有很多家里困难的人,都不管他们死活了吗?”父亲睁大了疲惫的眼睛,朝与他意见相佐的人大声嚷道。飞溅的唾沫与粗壮的话音使微弱的煤油灯火剧烈地摆动着。

父亲手里管着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钱物由父亲保管,一些不识真相的人常常会无端地猜疑,“谁会不要钱呐,人不要钱鬼也怕!”村里的三麻子就在我面前故意这样说过。但我最清楚父亲是不是真的要了公家的钱。我记得父亲每次处理完公事回来,如果有开支与入帐,他一定又是一个人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清算起他的帐目来。他不仅把公家的数记得清清楚楚,还将公家的钱用报纸包扎起来,特意放在一个抽屉里,避免与自家的钱相混合。似乎在钱本身,公家的与自家的也是不相同的。

刺眼的电灯光线将我从遥远的煤油灯下拉了回来,父亲微笑的或紧皱眉头的面容消失了。我突然感觉有两道滚烫的液体在脸上滑落,一摸,尽是泪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油灯与灯塔范文】相关文章:

油灯与灯塔美文04-20

油灯与灯塔的美文05-04

与煤油灯相伴的日子散文04-17

小油灯文章范文05-22

灯塔方案范文05-16

灯塔计划范文05-16

诗歌灯塔范文05-17

著名灯塔范文05-18

爸爸的灯塔范文05-18

灯塔答题题库范文05-25

上一篇:演讲稿阅读范文下一篇:医疗类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