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2024-05-05

河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效(共4篇)

篇1:河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政[2018] 号

某某镇“河长制” 工作考核办法

为确保我镇“河长制”目标任务的落实,使河长制工作扎实推进,现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村级河长

二、考核内容

“河长制”工作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河长制”工作制度机制、“河长制”工作督考、“河长制”基础工作等指标,并分别细化赋分。

三、考核方式

“河长制”考核包括月度考核和考核。月度考核由镇长办公室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组成考核检查组,镇农办负责联系 沟通,按照“统一标准,分组考核”的原则,采用听取工作汇报、现场检查、查阅台帐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

四、考核评分

“河长制”工作考核评分采用百分制,考核得分=月度综合考核得分均值×70%+综合考核得分×30%,月度综合考核得分均值=月度综合考核得分之和÷12。当月考核扣分点在下个月考核之前未整改到位,按相关标准加倍扣分,直至完成整改。考核结果分四档:分四档:90分(含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含80分)-90分为良好、70分(含70分)-80分为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一)对上级督查发现的问题、媒体报道的问题未及时整改落实的,一次扣5分,20分扣完为止。

(二)发现河长牌联系方式不通的每处扣5分;发现河长牌不干净整洁每个扣5分;20分扣完为止。

(三)未制定“一河一策”的,最高扣10分;未制定计划的最高扣10分,20分扣完为止。

(四)河道、岸坡发现漂浮物、垃圾等污染物一处扣2分;河道管理范围内发现违章一处扣5分;未及时上报涉河排污口,一处扣4分;未设置涉河排污口标志牌的,一处扣2分;40分扣完为止。

(五)“河长”工作日志记录情况,每月河长日记不少于2 篇,2 缺一篇扣2分。

五、奖惩制度

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河长予以通报表彰;连续2次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河长,问责其履职不力的责任。

某某镇河长责任制度

(一)镇级“河长”职责

1、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挂钩联系河道辖区内河段的水环境治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2、定期开展挂钩联系河段的巡查,并负责与各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对接,推动各项治理工程、工作落实;

3、协调解决跨村河道(段)“河长制”工作;

4、负责下属村级“河长”考核工作;

5、定期向区水利局书面上报联系河段的“一河一策”水环境治理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和自身履职工作情况。

6.及时记录河长日记,每月不少于三篇,河长要亲自手写记录,不能由他人代写。

(二)村级“河长”职责

1、负责协助社区级河长开展本村范围内挂钩联系河段的水环境治理工作;

2、落实本村范围内挂钩联系河段的长效管理和日常监管措施;

3、负责定期向镇级“河长”上报河道治理工作进展,积极落实镇级“河长”部署、督办的各项任务;

4、负责动员沿河村民参与护河、爱河活动;

举报投诉受理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我镇水环境治理工作效率,积极发挥上下联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监督和群众参与力量,及时掌握我镇水域脏、乱、差现象,切实推进全镇“河长制工作实施”,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级河长电话及监督举报电话均需在河长公示牌上公布,一旦挂钩联系河道被投诉举报必须受理,河长需要及时到现场,听取举报人和群众意见,进行实地探勘调查,并及时交办有关部门立即解决处置;不能现场立即处置的,要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并抓好跟踪落实和情况反馈,确保整改到位。

(二)、鼓励实名举报下列违法行为:

⑴排污单位偷排、直排废水; ⑵随意倾倒泥浆等建筑垃圾;

⑶违反规定设置排污口或私设暗管排污; ⑷河道周边禁养区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⑸河道周边存在涉水违法(构)建筑物; ⑹河岸垃圾乱堆放,未有效集中处置等。

(三)、任何单位或个人通过电话举报或来人举报等方式,需同时提供被举报河道的名称、地址(或违法事实发生地)、违法行为发生时间、基本违法事实(或违规现象),必要时要配合河长及有关人员调查取证或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

(四)、对实名举报的问题,河长对投诉举报做到件件受理,事事回应。由接报地的河长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单位进行核查,把事件处理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举报人,向社会公开。

(五)、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档案,包括记录、立案和查处情况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保密制度,未经举报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其姓名、身份、居住地及举报情况对外公布或者泄露给被举报单位和其他人员,否则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六)、举报人应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借举报之名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某某镇建立例会和协调推进制度

为及时协调解决改善河道水质重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合力,确保完成治理目标,特制订本制度。

1、重点项目协调指的是河长会同职能部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2、重点项目协调由镇农办收集梳理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所在地政府的等相关单位会商,治水办负责实施。

3、与会人员。河长、相关职能部门单位、所在村居干部和群众代表、其他相关人员。

4、例会执行。镇级河长根据报表和季度报告情况定期不定期及时召开例会,指导开展防洪排涝、水污染整治、文化景观提升等治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涉及镇级层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重点工程和重点整治工作的落实。要做好会议记录,会后根据会议协调结果做好与各相关单位的衔接工作,跟踪落实,定期向河长汇报工作进展,并做好会议纪要备案。同时,挂钩联系河道的河长例会原则上不得少于每季一次。

5、河长要切实履行协调督促的职责,在职能部门单位协调发挥应有作用,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联络员制度。乡镇级农办必须 对所辖河道每个重点项目做好日常联系沟通工作,全程跟踪,紧抓落实。

6、开展重点项目督查活动。通过现场察看、汇报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各重点项目难题协调推进情况和问题落实整改情况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及时通报项目督查情况,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某某镇河长制巡查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促进长效巡查检查工作,确保各级河长履职到位,特制订本制度。

1、巡查范围:全镇所有河道及河道管理范围。

2、巡查频率:各级河长要加大对包干河道的巡查力度,监管河道污染情况。镇级河长巡查十天一巡查,村级河长一周一巡查。

除日常巡查外,河长可以结合挂钩联系河道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巡查,此外,河长要督促河道保洁员每天开展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3、巡查内容:

⑴河道截污纳管、日常保洁是否到位;

⑵工业企业、畜禽养殖、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行业企业等是否存在偷排、漏排及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⑶是否存在各类污水直排口、涉水违建(构)筑物、弃土弃渣、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等;

⑷生活垃圾是否有效收集处理;

⑸河道整治工程质量进展情况;

⑹河道两岸3米范围内的各类堆积物及违章建筑;

4、巡查处置。河长在巡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置: ⑴处置权限属于河长,马上进行处置;

⑵处置权限属于部门,河长应第一时间联系或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⑶若发现责任部门对问题查处不力的,应第一时间以督办函形式转交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查处,并进行跟踪落实,督促反馈结果,确保整改到位。

5、巡查记录:河长要做好每次巡查的记录工作,并把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与处置情况,准确详细的在《河长工作日记》中做好记录。

某某镇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我镇河道保洁工作,恢复河道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河道保洁管理机制,结合我镇水域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对全镇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河道全部纳入保洁范围,主要保洁河道漂浮物、河道滋生物、生活和生产垃圾,清理河道岸边围栏、杂物和垃圾等。河道保洁要达到“四无”标准:即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边无围栏养禽、河岸无暴露垃圾。把打捞的垃圾、杂物及时送到规定的垃圾堆放场所,垃圾、杂物要日产日清,确保河道环境整洁。实现“流畅、水清、岸绿、鱼游”的河道保洁管理目标。

二、人员组织保障

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成立镇、村二级河长机制。镇长担任总河长,镇级河长担任一级河长,村委会书记或主任担任二级河长。镇政府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确定专人负责河道保洁工作。

三、河道保洁管理范围

某某河片区:两侧涉及2个村。

某某河溪片区:两侧涉及8个村。

四、河道保洁工作要求

1、建立河道保洁工作制度,并在主要河道边设立河长制度 11 牌。按照各村所在河道的地理位置,明确本单位所保洁的河道名称、河道长度,河长。

2、必须保证保洁质量。

保洁队伍要根据河道保洁要求,达到“四无”标准,日常保洁每天开展一次,日产日清,遇特殊情况,随时保洁,确保河道整洁、畅通。

3、实行监督与管理

对承担河道保洁的行政村,实行镇监督管理,不定期的抽查,保洁管理人员不在岗一次,扣除当月工资30%,年终实行综合评定,优秀给予适当奖励。

五、河道保洁资金落实

1、某某镇实施河道发包承包制度,所需工资由镇财政负责统一保障。

2、各级河长对河道实行常态化管理。

在全镇主要河道边安放宣传与制度牌,日常对保洁管理人员和保洁队伍实行监督与检查,同时接受全镇群众的投诉。

六、加强宣传、营造气氛

把宣传工作贯穿全镇河道水域保洁的始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向广大群众宣传河道水域保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为全面推进全镇河道水域保洁工作,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篇2:河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河湖情况 我县列入县级‚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河流共 4 条,分别是珠溪河、万年河、大源河、乐安河;重点中小河流共 21 条;列入县级‚库长制‛管理的中型水库3 座,分别是大港桥水库、群英水库、张家山水库;小一型水库 33 座,小二型水库 186 座,山塘水库 852 座。以上河流、水库构成我县县级实施‚河长制‛、‚库长制‛工作的河湖管理体系。

二、工作进展 (一)主要工作 20xx 年 11 月 2 日《江西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印发后,我县及时部署,全面动员,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出台方案。20xx 年 1 月 30 日,县委、县政府印发《万年县实施‚河长制‛、‚库长制‛工作方案(万办发〔20xx〕2 号)。《万年县 20xx 年‚河长制‛、‚库长制‛工作要点》和县级‚河长制‛、‚库长制‛相关工作制度(讨论稿)也印发提请本次会议审议。

2、成立机构。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县由县委书记担任县级‚总河长‛、‚总库长‛,县长担任县级‚副总河长‛、‚副总库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担任县河长、库长,河流所经地和水库属地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乡河长、库长。村委会领导担任村河长、库长。明确了 28 个县级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并分别确定了责任单位 1 名科级领导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和 1名股级干部为联络人。成立了万年县‚河长制‛、‚库长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水务局局长张晓文担任,各责任单位联络人为组成人员。

3、公示名单。20xx 年 1 月 30 日,县委、县政府印发了万年县‚河长‛、‚库长‛名单,并于 3 月底在政府网上进行了公示。

4、启动试点。确定了陈营镇为今年‚河长制‛工作试点乡镇,确定珠溪河(上坊乡公路桥至永乐铁路桥段)为今年‚河长制‛工作试点河流。我县河长制、库长制办公室已按要求编制水质不达标河流实施达标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并上报上饶市河长制办公室。省河长办对水质不达标河湖治理的要求是,今年 3 月底前要在政府的网站公布试点河流覆盖到村的‚河长‛名单,制作并设立河段长责任公示牌,建立并实施巡查制度,全面开展辖区内河湖专项治理,明确各级河长和河湖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县、乡、村三级‚河长‛都要戴‚红袖章‛履责,开展巡河、管河、治河工作。

(二)主要做法 1、迅速行动。省级、市级‚河长制‛方案出台后,我县积极响应,迅速出台了县级实施‚河长制‛‚库长制‛工作方案,并在政府网上公告了县级‚河长‛、‚库长‛名单。

2、拓展内容。省级‚河长制‛方案未将水库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市级‚河长制‛方案未将小(一)、(二)型、山塘水库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我县在制定方案时,考虑到水库水资源是我县、乡、村主要饮用水源地,为保护好水库水质,我县将所有水库均纳入‚河长制‛工作内容,实行县域水域管理全覆盖,并形成‚库长制‛,明确每座水库单独设立‚库长‛。3 座中型水库由县级负责,各设一名县库长、库长,分别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水库工程管理局局长担任;33 座小一型水库设‚县库长‛、‚乡库长‛,由县、乡(镇)分级负责;186座小二型水库设‚乡库长‛,由各乡镇负责;同时,我县 852 座山塘水库也纳入了‚库长制‛管理体系,设‚村库长‛,由各村委会负责。

3、有效对接。一是时间节点同步。市里要求到 20xx 年底建立县级以上‚河长制‛组织体系,到 20xx 年底,4 条主要河流及重点中小河流和全县大小水库全面实施‚河长制‛。目前,县‚河长制‛、‚库长制‛组织体系已建立,要求今

年乡、村两级组织体系建立,并启动工作。二是量化指标一致。全省河湖水域面积保有率为 7.7%,我县为 6.5%;其余 4 个指标,分别是河、库自然岸线保有率9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92%,地表水达标率 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与我县水资源管理工作目标相一致。

4、夯实基础。一是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20xx 年,我县在大源镇开展水生态文明乡镇试点,在龙港、越溪等相关村开展了水生态文明村试点,为‚河长制‛积累了工作经验;二是推进河湖划界确权调查工作。完成了我县 7 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8 处国有水利工程的划界确权调查摸底工作,编制上报了划界确权实施方案。

三、存在问题 一是客观上:当前影响我县水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①工业点源污染;②农业面源污染;③畜禽养殖污染;④生活污水污染。治理难度最大的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

二是主观上:由于‚河长制‛工作目前尚处在前期准备阶段,有些地方对这项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深,各乡镇均未出台工作方案,各地巡河、晒河、管河、治河工作还没有实质性启动;各乡镇‚河长制‛办公室机构尚未建立,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等专职工作人员还未落实。

四、下步工作建议 围绕省市工作要点,紧盯考核目标,立足工作实际,下一步我县河长制工作要牢牢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和职能部门要利用舆论媒体,加大‚河库长‛制工作宣传,尽快形成全民参与、部门联治、社会共治的河库水资源保护治理的社会氛围和工作机制。

2、明确职责,迅速行动。河长制实质上就是行政首长负责制,河长是河库保护管理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和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做到情况明、责任清、心中有数。更要做到措施实、督查严、手中有术。今天会议结束后,各位县乡河长要迅速分乡镇、分河段召开河长会议,落实乡镇组织体系及实施方案,并明确河流水

库巡查员、保洁员、专管员,制作并设立责任公示牌,深入开展河湖保护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工作职责,拿出工作方案,做到履职到位。珠溪河陈营段为县级试点河段,县河长及陈营镇政府要迅速行动,调查摸底,拿出方案,落实责任。其它乡镇也要结合实际,在本行政区域确定试点河湖,以点带面,以面保点,全面推进。

3、继续加大河流湖库工程治理力度。在 xx 中小河流治理的基础上,继续延伸河流治理长度,固护岸线、河道疏浚,对新进规划的水库、山塘加大除险加固力度,确保工程安全。

4、加强能力建设。7 月底前,各乡、村建立起‚河长制‛,实现全覆盖。在进一步充实县河长办工作力量的同时,乡级河长办专职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要做到三到位;加快开发全县‚河长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丰富管理手段,优化工作流程;开展河湖水质水量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加强河湖跨县乡断面水质监测,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污染来源追溯机制;加快推进全县河湖岸线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基础数据、涉河工程、水域岸线管理、水质监测等信息化、数字化;探索建立河湖保护管理联合执法机制。

5、突出专项整治。近年来,我县把水环境整治作为‚十大整治‛的一项重点内容,取得了初步的整治成果。结合河长制工作,建议继续深入开展污染源排查,建立河湖范围内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养殖点污染、生活用水污染台帐,绘制水系和污染源分布图,做到有的放矢,实行挂图作战、定点清除,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结合市委政府统一安排,继续推进相关整治活动:由环保部门牵头,各相关乡镇为责任主体,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行动,分别是加强工矿企业及工业聚集区水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推进农业化学肥料、农药零增长治理和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整治。由水利部门牵头,开展侵占河湖水域及岸线专项整治、开展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开展非法设置入河湖排污口专项整治。由农业、水产部门牵头,开展水库养殖、渔业资源保护专项整治。三个牵头部门要结合实际,围绕河湖生态保护目标,拿出相关整治方

案,经县河长制领导小组研究后认真推进。各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各乡镇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原则,主动担责,认真负责抓好本辖区整治工作。

五、已递交政府常务会研究的事项 ①落实好‚河长制‛办公室相关事项。

市里已明确规定‚河长制‛是常设机构,确定了三人固定在‚河长办‛工作。同时,市财政安排 20 万元工作经费。为此,根据市里的做法,建议由县编办牵头,落实县河长办机构,明确 1 名县河长办副科级的专职副主任。考虑到向有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到县河长办办公或直接向县河长办增编增人的困难,建议通过解决县水务局机关目前有编缺员问题,从中挑选 3-5 名工作人员到‚河长制‛办公室工作,并每年解决工作经费 20 万元和相应专项经费(重点保障水质水量监测、规划编制、信息平台建设、河流水库划界确权、突出问题整治及技术服务等)。同时,请县政府办核发《万年县‚河长制‛、‚库长制‛工作简报》政务刊号,便于‚河长制‛、‚库长制‛日常工作信息动态畅通。建议开通全县‚河长制‛、‚库长制‛热线电话,专门受理全县河、库违法行为投诉及河库管理举报。

②落实好乡镇层面工作推进。

今年是‚河长制‛全面实施的第一年,由于‚河长制‛工作目前尚处在前期准备阶段,乡镇、村对这项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深,各乡镇均未出台工作方案,各地巡河、晒河、管河、治河工作还没有实质性启动;各乡镇‚河长制‛办公室机构尚未建立,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等专职工作人员还未落实。为此,需明确河流水库巡查员、保洁员、专管员,并由县乡财政落实工作经费(根据靖安县做法,河流 2 至 3 公里设一名保洁员,报酬在 600-900 元)。同时,全面落实乡、村‚河长制‛、‚库长制‛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县‚河长制‛‚库长制‛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河湖保护工作。

河长制工作汇报 2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推进体系。

按照省州《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以县、乡、村三级‚河长‛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组织体系,梳理确定了《同德县县、乡、村三级责任河长名录》,确定县级河长 7 名(1 名总河长、1名副总河长、5 名责任河长),乡级河长 6 名,村级河长 67 名,分属 21 个成员单位和 67 个行政村,范围覆盖 26 条河的上下游、左右岸,构成了县乡村的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各级‚河长‛名单均在政府的网站公布,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同时,设立了县、乡(镇)‚河长制‛办公室,落实了管理人员。县‚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具体负责全县‚河长制‛日常工作。

二、严格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先后研究下发了《同德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加强全县河道长效管理意见》《同德县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对各级‚河长‛、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再细化、再明确。‚总河长‛、‚副总河长‛领导全县‚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县级‚河长‛指导、协调所辖河道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直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河长制‛办公室具体负责‚河长制‛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工作;乡(镇)‚河长‛牵头推进河道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道巡查保洁、河道生态修复和河道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协助‚河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负责河道治理具体工作的落实。

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河道专项整治。

根据《防洪法》等有关法规,成立了县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河道清障联合行动,对全县 7 座涉及河道砂场进行整治,其中,科加二、三、四社砂石料场存在超挖情况,现已责令停业整顿,其余 4 处砂石料堆放场已划定行洪红线,保证了河道行洪安全;截至目前,河道垃圾整治工作已累计动用铲车、运输车 25 车次,组织干部职工及农民工 300 人次,对河道内垃圾进行清

理,共清理、填埋河道垃圾约 15 吨,河道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另外,对未办理环评报告的巴沟电站、戈迈一级电站及牧场电站已下达整改通知书,现停产整顿;对 4 座未办理取水许可证的水电站已补发取水许可证。同时,对同德县星月屠宰场排放污水问题,已责令关停;青海正旺草源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正在全面升级改造,待污水处理设施达标后方能运行。

四、加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工作氛围。

充分利用标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高频率、大张旗鼓的宣传‚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群众环保意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河道采砂专项治理等工作深入人心,家户喻晓,为‚河长制‛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拟在河段分界处设立河长公示牌120 个,明确各级河长工作职责和责任区域,目前,120 个河长制公示牌正在加紧制作当中。

下一步,我县将按照‚河长制‛工作要求,围绕全州实施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抓好我县境内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划,不断健全完善‚河长制‛管理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强化行政监管执法,确保‚河长制‛工作取得更好成效。

篇3:“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我市现有省骨干河道11条, 分别为流域性骨干河道长江, 区域性骨干河道季黄河、夏仕港, 重要跨县河道靖泰界河, 重要县域河道夹港、上六圩港、下六圩港、十圩港、罗家桥港、安宁港及横港。

我市东南西三面环江, 境内长江岸线长52.3km;闸外江港堤防长95.69km, 其中主江堤50.653km, 港堤45.037km。沿江共建有通江涵、闸、站140座, 其中节制闸34座, 套闸2座, 涵洞91座;穿江、港堤排涝站13座。我市境内港道密布, 沟河纵横, 现有港道95条, 多为南北走向, 沟通长江。其中夏仕港为通南地区引排河道之一, 长13km, 沿线建有涵洞49座, 水闸3座, 提排泵站9座;夹港、上六圩港、下六圩港、十圩港、罗家桥港、安宁港及横港组成全市“六竖一横”骨干水系, 总长123km。其中夹港长14km, 涵洞60座, 排涝泵站3座;上六圩港长16km, 涵洞59座, 水闸1座, 提排泵站24座;下六圩港长17km, 涵洞92座, 水闸3座, 提排泵站69座;十圩港长22km, 涵洞54座, 提排泵站17座;罗家桥港长18km, 涵洞25座, 提排泵站5座;安宁港长10km, 涵洞13座, 提排泵站2座;横港长26km, 涵洞2座, 水闸10座, 提水泵站9座;季黄河长15.2km;靖泰界河长53.4km, 涵洞41座, 水闸9座, 提排泵站11座。

2 推行“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方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去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市政府出台了《靖江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实施方案》, 加强河道管理“河长制”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全市范围内河道“河长制”管理机构, 全面落实全市范围内河道“河长”。今年由于人员调整变动频繁, 及时对11条省骨干河道河长进行了调整。“河长制”实行分级管理、一河一长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市“河长制”办公室, 落实了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 制定了河长工作职责、“河长制”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今年以来, 扎实开展11条省骨干河道长效管理工作, 并全面推进面上二级河道的管理。

2.2 不断完善河道管护机制

一是,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办法。出台《靖江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 制订《靖江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实施意见》和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办法, 明确了管理目标、管理标准、职责分工和考核要求, 使河道管护做到有章可循。修订完善河道保洁、工程管理等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并便于操作。二是, 基本建立全市河道管护网络。明确市堤防管理所、市江河堤闸管理处为流域性河道长江的管护单位, 市河道管理处为一、二级河道的管护单位。市河道管理处通过签订管护责任状、协议书等方式, 明确管护责任主体, 委托10个乡镇水利管理站对全市一、二级河道进行管护。全市共落实骨干河道管理人员42人、堤防、河道保洁人员61人, 巡逻艇1艘, 保洁船8艘。三是, 落实配套保障资金。2014年, 我市共落实省骨干河道和一、二级河道长效管理资金228万元, 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及省骨干河道管护经费386.9万元。四是, 全面完成“一河一档”工作。截止2014年11月底, 已按照考核内容完成11条省骨干河道“一河一档”的编制工作。河道管理处和堤防管理所等管护单位, 结合工作实际和管护归档需求, 加强巡查日记等台账资料的归档管理, 管护资料日趋完备。

2.3 明确河道管护标准, 坚持“五无”管理

河道管护必须做到河面无漂浮物, 无阻水障碍物;河坡石驳挡土墙无杂草, 无垃圾;河道管理范围内无耕翻种植, 无违章搭建, 无乱堆乱放, 无乱倒乱扔, 栏杆无藤蔓牵游;河道内无未达标的污水、废水排放;河道出水口流水畅通;河道工程设施 (如栏杆、挡土墙、台阶、宣传牌等) 无损坏, 启闭机械运转正常等。

2.4 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我市实行市镇村三级考核机制, 市对镇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通知督查和明查暗访, 随机抽查和杀回马枪式复核相结合。市水利局定期对各相关管理单位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市河道管理处和堤防管理所等单位积极推进“日巡、月评、季考”的监督考核机制, 将考核结果与管护报酬挂钩, 对考核不符合要求的保洁员实行末位淘汰制, 不能胜任的坚决予以辞退, 有力的促进了河道长效管理工作。

3“河长制”管理实施的效果

3.1 长江堤防管理力度加大

2014年共制止、拆除违章搭建26起, 清除江堤堆放物8处, 开展重载车辆上堤行驶整治52次, 实施24家单位擅自占用江堤防汛通道整治, 清除耕翻种植220亩, 清理内坡杂树杂草166亩, 清除坟包、坟头227个, 蓄意破坏江堤林木、乱搭乱建等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大力开展白蚁防治工作, 对我市33.4km白蚁危害段全面治理, 重点治理段3260米, 共清杂110556平方米, 设置引诱坑18667个, 引诱桩1352处, 埋设灭蚁药20000包, 查找到地面指示物地碳棒12处, 挖除成年蚁巢5处, 实施上九圩港至合兴港段1280米的堤防灌浆, 灌浆累计进尺3584米孔, 解决白蚁危害、堤防窨潮渗漏等隐患。

3.2 河道管理有效加强

全面推行“河长制”, 在省骨干河道管理的基础上, 全面推进面上二级河道的管理。建立农村河道“四位一体”综合管护和“河长制”互补机制, 全市河道实现“无盲点、全覆盖、精细化”管理。重点加大了秸秆禁烧期间河道巡查力度, 及时处置村民随意向河道抛投秸秆情况。清除城区河道生活及建筑垃圾650吨、杂草1500吨, 打捞漂浮物2400吨, 清理出水口28个, 查处违章违规行为14起、损坏河道公共设施8起, 制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开乱挖10起。

3.3 依法治水工作扎实推进

依法查处水事案件11起, 确保了水事秩序稳定。严厉打击长江非法采砂行为, 组织开展打击行动65次, 拆除非法采砂船的采砂设施5条, 抓获不按规定停靠的采砂船只5条, 处理4条非法采砂船只, 有效遏制了长江非法采砂势头。

3.4 水资源管理严格有效

加强水资源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紧扣三条红线, 创新举措, 节水管理取得新突破, 饮用水源地顺利达标, 水生态建设稳步前进, 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3.5 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

全年组织检查活动29次, 整改安全隐患22处, 组织35人次参加各类安全生产培训, 职工安全意识得到增强。

3.6 涉水建设项目监管不断强化

今年以来对靖江市上五圩港务、新天地港务、靖江港口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沿江企业涉水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 对闸站、护坡、堤防连接及补偿工程等水利专项进行重点检查, 确保工程严格按水利批复要求建设。组织沿江企业涉水工程专项验收工作, 目前江苏华澄重工有限公司已具备验收条件, 正在进行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7 水情调度卓有成效

重点围绕防汛防旱、“四城同创”加强引排水工作, 全年沿江各闸共引水5.72亿立方米, 排水14.98亿立方米;十圩闸全年排污3.5亿立方米;下六圩泵站提水0.71亿立方米;城区泵站调水冲污0.63亿立方米, 确保全市骨干河道和重点区域河道水质稳定。

3.8 水质监测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河道管理工作需要, 水质监测工作成为一项基础工作, 委托泰州市水文局对本辖区内的重点区域、重点河段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定期发布河道水质监测报告, 为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4 今后的工作思路

按照全省水利工作会议要求, 进一步加快建立省骨干河道管理“河长制”, 持续深化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我市将紧扣省骨干河道“河长制”管理目标, 按照省厅市局统一部署, 以夯实基础、完善机制、规范管理、资源保护为抓手, 力争在河道基础工作上有新进展, 在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上有新突破, 在加强河道长效管理上有新成效。重点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全面推进河道管理“河长制”

河道管理“河长制”是河道管理重要机制, 我市将充分发挥这一管理机制的作用, 推进全市河道长效管理。一要, 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督促各镇 (办事处) 抓紧建立二、三级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 逐条逐段落实河道“河长”, 落实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二要, 加强河道管理基础工作。认真履职, 在水利普查的基础上, 开展区域内骨干河道、二、三级河道基本情况调查, 摸清家底、掌握情况、提出建议, 为“河长”开展工作提供支撑。三要, 抓好河道管理考核工作。加强骨干河道考核组织管理, 严格考核标准, 通过考核评估和措施跟进, 不断提升河道管理水平。四要, 加强职工培训。制定技术人员职工培训计划并按计划落实实施。

4.2 加强河道资源管理保护

根据“先规划保护、后开发利用”原则, 针对不同河道的功能定位, 编制重点河道的保护规划。建立骨干河道巡查制度, 积极推行政府主导, 水利部门牵头, 公安、海事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 依法制止和打击侵占河道水域、岸线资源、非法采砂取土等行为。按照分级管理原则, 做好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工作。加大管护经费投入, 加强工程维修养护, 开展河道空间和河势监测, 促进河道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4.3 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公共财政对河道管护的投入, 建立长效、稳定的河道管理投入机制。及时上报年度经费预算, 严格按照批准的年度计划执行, 专款专用。

4.4 加强制度建设, 提升河道管护标准

加强和完善河道管理单位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河道管理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 强化河道管护监督控制, 提升河道管护标准, 确保河道工程安全。

4.5 完善河道蓝线管理, 明确河道管护范围和管护标准, 确保水面积率

篇4:河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1.1“河长制”的实践探索

“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境保护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 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 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的制度[1], 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针对河流污染治理的具体制度。

“河长制”的最初实践源于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政府于2007年8月23日印发了《无锡市河 (湖、库、荡、氿) 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 (试行) 》, 2008年9月又发布了《关于全面建立“河 (湖、库、荡、氿) 长制”全面加强河 (湖、库、荡、氿) 综合整治和治理的决定》, 形成了以领导干部责任制形式确定河流治理目标责任的河流治理新模式, 随后江苏省率先在太湖流域实行“双河长制”。云南省昆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河流整治“河长制”[2], 把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综合环境控制等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明确到每位市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地区主要负责人身上。

1.2“河长制”的相关立法

早在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下称《环保法》) 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 采取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2014年新修订的《环保法》将其调整为第二十八条, 并进一步表述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 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 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该法以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地方政府成为该辖区内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辖区内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效果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订, 新的《环保法》调整篇章结构, 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 将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 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 强化监督管理措施, 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 在关于地方政府环境责任部分有了重大的突破, 该法第四条与修订前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3相比, 对地方政府环境责任作了细化和补充[4]。该法第五条与前述第四条规定共同加大了地方政府保护水环境的责任。因此, “河长制”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责任负责的一种具体形式, 《水污染防治法》则为这一形式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反思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的缺失

“河长制”作为地方政府人民政府环境责任的具体实现形式, 传达出了地方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 将多年来没有被具体实施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到每一级地方政府行政首长, 在此过程中确实提高了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能力, 整合了地方政府各部门间的执行力, 弥补了早年“多头治水”的不足, 完成了地方政府为应对河流污染在权力系统内部所做的新的制度动员。但“河长制”对河流治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恰恰折射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的缺失。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作为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实现的保障方式, 其目的既在于保证和促进地方政府履行其法律法规所明确的环境保护职责, 又是对政府环境责任抽象责任的细化及环境责任履行方式的明确。

2.1 责任制度主体的缺失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通过对社会资源的调控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目标。但目前环境问题一旦出现, 人们的关注点往往止于企业的环境保护义务而忽视了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义务;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在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常以制裁者的身份出现, 通过行政处罚等手段实现其环境保护职责, 但却忽视了自己对辖区整体环境从预防到治理的综合责任。

2.2 考核标准、约束机制的缺失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GDP增速作为考核“政绩”的唯一标准, 较长时期以来, 政府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 很少将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缺乏宏观约束机制的条件下, 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往往被动且消极, 部分地区甚至认为排污减排、建设项目环评等环境保护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阻碍, 轻则坐视不管, 重则故意逾越, 客观上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对此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以及干部考核体制的改变是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 设立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与约束机制, 既是政府环境责任之所在, 更是科学发展之本。

2.3 政策执行力的缺失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履行其自身职责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是履行环境责任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保障。目前我国一些严重的水污染事件背后, 都多多少少地存在“多头管理, 多龙治水”的问题, 要真正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必须实现管理体制的突破, 建立统一协调的符合水的自然属性的管理体制。据《水污染防治法》规定, 我们目前拥有水资源管理权的部门涉及环境保护部、水利、建设、交通、卫生、渔业、农业、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 形成了所谓“九龙治水”的格局, 虽然表面上体现的是多个部门的齐心协力、多管齐下, 但事实却是各部门只注重各自局部利益及单一治水目标的实现, 弱化了水资源的整体管理能力, 现行管理制度实施的结果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保障水安全的目标。实践证明“九龙治水”模式收效甚微, 究其根源仍旧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缺失。

3 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之重构

我国以往的环境立法片面地强调企业的污染防治义务, 而忽视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其实, 就现代国家而言, 环境保护是现代国家政府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或责任。政府环境责任作为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借助环境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河长制”作为环境目标责任制在水环境目标责任上的具体制度, 其实施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水环境责任履行的过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在地方开展起来的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并层层落实的管理制度, 其在1989年的全国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被确立为八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之一。该项制度是通过签订责任书的形式, 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3.1 强化政府环境监管责任

完成河流污染治理任务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责任。在实践中可以分别借用行政和立法的手段加以完善, 在行政体系方面, 首先可借鉴“河长制”对各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成功经验, 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合作;其次, 以“河长制”为模式创建河流污染治理的专门机构, 该机构在河流污染治理方面充分享有各河流管理部门的行政职权, 实现河流的统一监管;最后, 应当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力, 从制度上完成国家到地方的垂直领导体系, 避免当地政府因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部门的干预, 从行政处罚力度上加强, 避免“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情况。在立法上应完善以“污染排放物总量, 排污许可证数量”为核心的双重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创新行政代执行制度。

3.2 深化政府环境问责机制

新修订的《环境法》第六十八条明确了九种问责情形, 结合《水污染防治法》第四条所设定的政府对于水环境保护的职责, 联系各级地方政府在河流污染防治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 要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必须权衡好地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环境问责机制是环境治理行为良好运行的保证。

3.2.1 加强行政问责机制

对政府环境责任履行进行问责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政府担当起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满足公众对于公共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对政府环境责任进行问责也是实现政府环境责任的保障:首先应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监督与政府环境绩效考核相结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把环境指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建立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政府环境绩效的考评体系。其次鉴于环境保护的专业性, 将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与监察部门联合起来, 有益于实现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行政问责。

3.2.2 建立公众问责机制

公众作为河流的直接使用者同时也是河流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对河流的治理情况享有当然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河流治理责任进行问责, 虽然没有国家监督的规范性和严格性, 其监督的法律后果也不具有强制性, 但社会公众问责具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不具备的优势, 即主动、客观和实效。公众对河流污染有最直观且最及时的感知, 且作为与行政内部问责相对应的外部问责机制, 可以排除权力系统内部的繁杂监督流程, 从各个方面完善问责机制。

3.3 完善河流信息公开制度

河流信息公开属于环境信息公开的组成部分, 是政府环境责任的外在表现。环境信息公开这一原则在国际上由1998年6月的《奥胡斯公约[5]》所确定。在我国, 2008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是第一部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新《环保法》设专门章节规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对于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的项目进行公开听证等强制性要求。因此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框架内创设河流信息公开制度, 在立方层面已经没有问题, 并且河流信息的公开可以对河流治理情况有直观的监督, 为公众查询河流水质状况提供平台。

3.4 建立环境污染预防制度

3.4.1 设立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目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只是规定了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的环评, 政策和法律草案暂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众所周知, 政策是政府影响公众行为的措施, 政策的实施对公众的行为有引导作用, 尤其是宏观政策, 一项不当的政策或立法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可能大大超过某项规划或某个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4.2 前移现有政府环境责任

政府环境责任不应仅停留在对已有环境污染的治理上, 更应该是对未被污染环境的保护及对潜在污染的预防, 将环境责任前移就是对政府环境责任的补充。我们以为, 可以以“河长制”模式为例, 对目前尚未被污染或河流水质达标的河流同样设定“河长”,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发生。此“河长”的作用在于对污染源的提前截流, 将对未被污染河流水质的维持和提升同样作为“河长”的职责, 进行考评。其理由在于河流污染的特殊性更加要求污染预防的重要性, 首先, 河流污染不可能仅限于某一具体区域或断面, 污染物质会随着水体的流动不断变化;其次, 水体遭到污染以后, 污染物不仅会对水体自身造成污染, 还会附积在水中的动、植物或沉积载底泥中, 造成更为严重和持久的环境, 故河流水质重新达标后其生态重建的过程是远远长于水质达标过程的。因此, 对河流污染以“河长制”模式积极进行事前防御意义重大。

摘要:“河长制”作为目前较为有效的河流治理制度, 通过明确地方行政首长责任的方式, 提高了区域河流水质治理的效果, 但“河长制”对于河流治理的积极效果恰好反映出了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 本文拟通过对现行“河长制”的考察, 反思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 并对我国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河长制,河流治理,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孙海佑.水污染防治法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 2008, (03) .

上一篇:孩子考上大学感言下一篇:童谣我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