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踏舞入门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踢踏舞入门范文

踢踏舞协会的个人总结

2011踢踏协会干事期末总结

从刚开学的晚会上见识了踢踏舞的魅力,并由衷的希望自己也能在舞台上踏歌起舞到现在成为踢踏协会舞队的一员,一个学期的过程,我看到了自己一步步的踏上了踢踏的路途。有兴奋、有艰辛、有困惑也有小小的成就„„

社团的招新比较晚,但我清楚的记得那天在音乐广场摆满了摊头,中午而我只奔赴了我们学院的社团,第一个加入的就是踢踏协会,然后就开始奔赴我的小小踢踏旅程了。

每个礼拜总有那么两天常规训练活动时间,本来是周二和周四,于是正好和我的健美操训练时间错开,所以每次我都能很及时的到达参加训练,但是踢踏的训练时间特别不固定,之后改了又改,于是在最后的健美操考试操化期间,我不得不请假踢踏的常规训练而把心思放在健美操的最后考评上,但我并米有用此而放弃踢踏的训练,在空闲时候我都会向同是踢踏舞队一员的张姐姐请教,把拉下的舞步学会。记得徐老师说过,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而怎么分配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别抱怨没时间,只要有心有能力,办法总是有的。他的这些话我记忆深刻也一直努力践行与实际生活当中。

踢踏的训练刚开始时新奇,所以大家都很积极的参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脑子里的疲劳中枢开始跟我们反抗了,踢踏的训练也跟所有的训练一样也有枯燥的一面,一个动作反复的做,一个脚步反复的踢反复的踏,动作不到位要重来,舞步感觉不对要反复培养,熟能生巧,米有学一行爱一行的心态真的难以做好任何一行。 “永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饱满热情”这也是我一贯奉行的准则,并激励自己完成自己的职责。

在踢踏协会参加的课外活动-----小学踢踏教学活动给我印象深刻,同是踢踏的初学者,当需要我们穿上踢踏鞋在前面带队教她们的时候,我才感觉我必须学好自己的舞步,也不想在学生面前丢脸吧,不误导下一代吧。

这学期的训练也在不久前结束了,于是每天下午放学了不用再奔赴训练场地,突然闲下来的感觉觉得不自在,好好养足精神准备投入到下学期的踢踏训练中吧。

第二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并掌握其舞蹈风格的主要分类。

2、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

3、 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动律。

2、 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以及上身的松弛、随动。

2、“颤”动律的贯穿。

3、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于是我设想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来学习舞蹈,从而始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学习的是藏族踢踏舞,所以在动作的学习中,我采取了老师示范,学生观察踏法、听辩节奏及强弱规律的方式来学习。不同的踏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舞步和不同的节奏,也造成了强弱规律的不同。师生互动。采取载歌载舞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练习过程多样化。让学生根据动作特点,设计不同练习方式。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的设计是模拟藏族人民跳堆谐的场景,因为堆谐就是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采取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创编的方式,既让学生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组合的创编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1、观看三段藏族舞蹈片段,分别为藏族的弦子、锅庄、踢踏舞。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舞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回答:藏族。

2、比较三种藏族舞蹈的异同,找出藏族踢踏舞基本体态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三段舞蹈分别属于藏族舞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

师:这三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中的,弦子、锅庄和踢踏舞。那么,这三种藏族舞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弦子:柔美开朗。锅庄:豪迈粗犷,洒脱奔放。踢踏:欢快热烈。

师:那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回答:上身略前倾,很松弛,膝部有连绵不断的颤,舞袖。

二、学习与创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根据老师讲解和图片展示,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动律形成原因。

(1)导入: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藏族的踢踏舞。要学好一种舞蹈,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的把握它的舞蹈风格。风格是什么?风格就是这种舞蹈所特有的体态特点和动律特点。而体态特点,动律特点的形成,往往和这个民族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藏族人民的生活,一边探寻舞蹈特点形成的原因,一边来学习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

师: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生活非常的艰苦。

第一张图: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图: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图: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图:虔诚跪拜的藏民。

第五、六张图片:藏族服装

那么大家现在是不是可以从刚才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内容里,找到藏族舞蹈形成这种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的原因了呢?

学生回答:是

提问

A、为什么“上身松驰、前倾”——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B、为什么“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

C、为什么“舞袖”——服装为长袖。舞袖烘托舞蹈气氛,表达喜悦心情。

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长袖,请大家穿上长袖,来感受一下。

3、踢踏基本动作的学习。

(1)导入

师:在掌握了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后,我们就开始学习藏族踢踏舞。既然是踢踏舞,就少不了用脚踏地,发出不同的声音,踏出各种节奏。现在老师跳一段踢踏舞,请大家观察,老师用了哪些方法踏地?

学生回答:踏法——脚掌打地、全脚踏地、向后点地。

(2)由学生回答导入基本踏法的学习。

脚掌打地——藏族踢踏舞中把这种踏法称为“冈达”。有单脚冈达,也有双脚冈达。

全脚踏地——可以轻踏,也可以重踏。还可以在不同的方位踏,比如往旁和往前。可以双脚交替踏。

向后点地。

(3)学习基本动作

这几种基本的踏法,可以组合出许多不同的舞步来。

①、第一基本步。

师:现在老师跳一个基本舞步给大家看一下,请大家说出,这个舞步是由哪几种踏法组成的?

老师跳第一基本步。

学生:用了冈达和全脚踏地。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这个动作就叫做第一基本步。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做一下这个动作。 学会脚步后,教上肢动作。

练习完整舞步。

②、第二基本步。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第一基本步。现在,老师把第一基本步,在踏法的组合上做一点点变化。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舞步——第二基本步。请大家注意看,老师在踏法的组合上做了什么变化。

生:用一个全脚踏地,代替了一个单脚冈达。

开始学习第二基本步。

师:同学们找出了脚步上的变化,那么有没有注意老师上肢动作的变化?

让学生模仿出来,引入上肢动作教学。

练习完整舞步。

③、摆步的学习

师:我们现在学会了第一基本步和第二基本步,大家发现没有,这两种舞步踏出的节奏都是“XX XX”。现在老师做另外一组动作,请大家听一下,踏出的节奏,是不是“XX XX”。

老师跳摆步。

学生回答:是一样的。

师:也只是在踏法的组合方式上做了变化对不对?

学习摆步,让学生说出,摆步是由一个单脚冈达和一个全脚踏地交替组合而成。

学会动作后老师提问:是不是只能在原地做?

学生回答,并让学生到前面示范,带领大家一起做。

④、摇步的学习。

把摆步的向上抬脚变成向前踢出。形成新的舞步——摇步。

师:摇步可不可以拉手跳?

学生回答:可以。

师:藏族人民在跳舞的时候,经常会手拉手,边唱边跳,那么我们现在也一边***,一边手拉手来跳一下。

唱《美丽的家乡日喀则》,拉手跳摇步。

⑤、退踏步的学习。

师:前面老师说了,踢踏舞少不了用脚踏地,发出各种声音,踏出各种节奏,而前面我们所学四个舞步,都只有声音、强弱的变化,而没有节奏的变化。那现在老师就跳另外一个舞步给大家看,大家听一听,踏出的节奏是不是变了?

老师跳退踏步。

学生回答,由“XX XX”变为“XX X”。

师:那老师又是用哪些踏法踏出了这个节奏呢?

学生回答:向后点地,全脚踏地。

模仿老师动作,学习退踏步。

⑥、抬踏步的学习。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踏出这种节奏呢?大家可以自己尝试用各种踏法组合一下。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其实藏族踢踏舞中,还有一个动作,踏出来的节奏,也是“XX X”。这个动作就叫做抬踏步。

学习抬踏步。

(4)熟练巩固

我们现在已经学会了藏族踢踏舞的6个基本动作,现在老师放一段音乐,请大家自由的用刚才所学的动作,来踏出声音,为音乐伴奏。

4、创编组合 (1)导入:

师:快乐是踢踏舞的本质。藏族人民踏脚舞袖,为的都是表达喜悦心情。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藏族民在欢庆节日时跳舞的一组照片。大家发现没有,他们都是在什么队型上跳的?

学生回答:圆形。

师:对,藏族人民在欢庆日跳堆谐的时候,都是唱着歌围成一个或者两个圈,时而流动,时而静止,时而向圆心聚拢,时而散开,时而还会发出各种欢呼声,气氛非常的热烈。所以,我们也围成圈边唱边跳,体会一下藏族人民跳舞时那种喜悦的心情。

(2)按要求创编

师:不过,老师要给大家提出几个要求,请大家运用刚才我们所学的几个基本动作,根据老师的要求来编排。并且要求大家边唱边跳。(所***曲为《美丽的家乡日喀则》)

要求:

A、出场形成一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B、一个圈变成两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C、两个圈流动起来。时间两个八拍

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讨论如何完成要求A,另一组讨论如何完成要求B。然后,两组分别派代表,指挥全班同学按讨论出来的办法完成要求A、B。要求C由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完成。

回顾完成三个要求所用的方法。将三个要求连贯完整展示。老师点评。

(3)老师补充结束动作。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的好!好,那大家是不是能感受到藏族人民在跳堆谐时的那种开心喜悦了?

学生回答:是!

师:你们一般在很高兴的时候都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会蹦起来,会喊!

师:其实藏族人民在跳到高兴的时候,也会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喊出来!

老师示范结束动作。口念“咻咻咻咻…………” 学生学习结束动作。

(4)整体表演。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把大家刚才编的组合再一起展示一遍,把“咻咻……”这组动作加到我们自编组合的后面。所有的同学都边喊边向中间靠拢,围成两个大圈,作为我们这个组合的结束。

师:太好了,老师都忍不住被你们的喜悦感染,想和你们一起舞蹈了。大家跳得开不开心?学生回答:开心!

来,让我们自己给自己鼓鼓掌!

5、小结

刚才大家很出色的完成了老师交给的在圈上完成队型变化的任务。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把“堆谐”这种舞蹈搬到舞台上展示给大家看,能不能始终在一个圈上舞蹈呢?

学生回答:不能。

师:为什么?

答:因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让观众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就要

增加舞蹈的观赏性。所以我们需要用更丰富的队型及层次的变化。

师:非常好,那大家课后就试着把堆谐编排成一个小舞蹈。

三、拓展

1、观看录像,介绍爱尔兰踢踏舞。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的踢踏舞,其实在国际上,最富盛名,最具影响的踢踏舞是爱尔兰踢踏舞。

播放一段爱尔兰踢踏舞。

2、探讨区别。

师:爱尔兰踢踏舞和我们藏族的踢踏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体态,上肢动作……

师:同样是踢踏舞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因为生活环境,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

四、总结

艺术源于生活,每一种舞蹈,其特点的形成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中、西方舞蹈的风格迥异,还是中国各个民族舞蹈的异彩纷呈,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生活环境,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所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舞蹈学习中,能够主动的从这些方面着手,从生活中探寻舞蹈风格特点形成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更好、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快乐的踢踏舞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组成的节奏,并学习用脚部动作加以表现。

2、启发幼儿利用十六宫格相互合作,共同创编并表现新节奏。

3、让幼儿分享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脚印”的图片若干;十六宫格板五张。

2、踢踏舞的录像;简易踢踏舞鞋若干双(与幼儿人数相等,可自制)

3、激烈欢快的乐曲一段。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今天我为你们带来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舞蹈。你们想不想看?”(“想。”)“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师:“录像中的叔叔真厉害,他们用脚踩出的节奏好听吗?(“好听。”)那你们的小脚能不能踩出这么好听的节奏呢?(“能”;“不能”)不管怎么样,今天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二、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组成的节奏

1、出示十六宫格板,教师摆节奏谱。 师:“瞧,老师特地请来了这些小脚印帮忙,看看我是怎么摆的。”教师演示。

2、引导幼儿讨论并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休止符三种节奏。 (1)教师引导幼儿对三种节奏逐个学习。 师:“这么多的小脚印该怎么踩呢?别急,我们一个一个来,好吗?”(一个即四分音符,踩一下;一个即八分音符,踩两下;空格即休止符,不踩) (2)教师带领幼儿边朗诵语音谱,边用脚踩相应的节奏。 师:“真不错,那我们就看着这些“小脚印”一边念一边踏脚,好吗?”(嗒嗒嗒嗒嗒) (3)教师带领幼儿随乐看图谱,边朗诵边踏脚。 师:“真好听!要是来点音乐就更好了。加上音乐试试看,怎么样?” (4)幼儿看图谱随乐踏脚,教师用手指着图谱。 师:“真棒!那我们站起来踩节奏,好吗?不过,有个要求,在踩节奏时能象录像里的叔叔一样就用脚踩出节奏,嘴巴不发出声音,在心里念节奏,能不能做到?”

三、启发幼儿创编并表现新节奏

1、幼儿分组进行创编节奏,教师进行指导。 师:“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小脚印”和十六宫板,由你们自己来贴“脚印”,编节奏。几个人一起合作,看看哪一组编的节奏最好听。记住了,编好后,一组的几个小朋友要看着自己贴的“小脚印”,先来试着踩一踩节奏,好吗?”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出较为协调又便于自己踩的节奏。

2、请各组的幼儿展示自己新编的节奏谱,并带领全体幼儿一起随乐踩节奏。

3、教师带领幼儿随乐将四组新编节奏连起来完整的练习一次。

第四篇:seo入门

学习分享演讲稿

大家早上好!

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学习经验和体会。我来公司也有半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事以及我们的部门的经理,在这段时间里是他们教会了我很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我是网络营销的初学者,在这之前从未接触过金融行业,所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今天早会的主题是:学习分享。下面就让我来说说做好一个SEO应具备哪些技能以及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Seo者。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做SEO?

seo是网站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就是说seo是一种网络推广方式。那么要做好网站推广,将我们的网站很好地推广出去,我们就很有必要学习什么是seo,如何做好seo。

1、那么什么是seo呢?

SEO 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英文缩写,也就是搜索引擎优化。网络推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搜索引擎竞价推广,这比起搜索引擎优化,竞价排名具有短时间内快速推广的优势,但其投资大,花钱买排名,也只能在指定的搜索引擎上看到。然而seo网站优化就具有它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优化,使各大搜索引擎自动收录,同时可以在各大搜索引擎中同时出现,投入小,节省资金。

2、了解了什么是seo,接下来又该如何做好seo呢?

最近看了很多别人写的博文,有些人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更新,seo会逐渐退出这个历史舞台,逐渐被新的技术所取代。也有人说,seo不会过时,在这之前,要想提高排名靠的是堆积关键字,利用搜索引擎的漏洞,而现在这些都早就被淘汰了,如果你还继续这么做,那么最后只能是被搜索引擎惩罚,尤其是百度。现在的SEO讲究的是策略,关键是看网站的质量,以及外链的质量,而不是靠关键字密度和关键字堆积。

网站只有靠内容的质量来吸引用户,时间长了,网站的整体权重自然就会上来,紧接着排名也上来了,同时也提高了流量。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靠实践,实践出真知。做seo更要如此。我接触网络推广的时间也不长,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seo这个行业在实践中会遇到种种问题,比如关键词的分析,网站的架构优化等,这些都是影响seo的因素。在实践中这些问题远比想象中的要多,要复杂,所以要做好seo,实在是一门艺术,一种技巧。

除了要多实践,另外一个,就是学习分享了,通过互相学习,一起讨论,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直接经验,这比书本学习来的更快更有效率,同时,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使我们的工作能够快速推进,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这些都是我在这段时间内所总结到的经验与体会,比起大家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期待与大家相互学习分享,共同进步。

2014/7/14

第五篇:对联格律入门

——广东联教大讲坛教材

康斯馨 二○一一年五月

第一讲:中国人应该学些对联知识

对联在我国源远流长。但古代对联到底最早产生于哪个朝代,联界尚无定论,也很难定论。关于春联,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写道:“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现在,全国很多地方仍有贴春联的习俗。我国的风景点、宗祠庙宇、大道牌楼、亭台阁榭,古人更是留下了大量的对联。这些对联,是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的精华。

一、承传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需要(略)

二、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略)

三、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略)

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略)

第二讲:与对联格律相关的一些概念

一、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对联,也叫对子,雕刻或悬挂于柱子上的对联又叫楹联。清朝梁章钜的对联专著《楹联丛话》问世后,很多人喜欢把所有的对联都称作楹联。

对联是一种以全篇分两半为定式,以对称为特点,受格律约束的独立文学体裁。

对联是以对偶句为母体而产生,与诗词曲赋共荣并相互吸取营养,追随时代发展步伐逐渐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格律文学体裁。这就注定了对联和对偶、对仗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但对偶句、对仗、对联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对偶句是运用对偶修辞法写出来的句子,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的对称性。即用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仗则是在对偶基础上附加了一些条件的特殊句法。它作为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用于近体诗、词、曲、对联等文体中。在对偶的基础上,要严格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平仄调谐、上下两句对应位置词性一致、上下句同位无不规则重字)才能成为对仗。如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就是对仗。对仗是诗、词、曲中的“元件”,而对联则是一种综合运用对仗手法创作的独立的格律文学作品。对仗是对联格律的精髓,但不是对联格律的全部。

根据定义,对联有三个特点:一是形式特点——整齐地分为对称的两半;二是声律特点——行文要符合对联的格律;三是内容特点——完整地表达主题思想。因此,每一副对联都应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的文学作品。例如: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例一:[清]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

这就是一副合格的对联。该作品:

1、两句话分为对称的两半;

2、行文符合对联的格律;

3、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作者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借上述文字表现自己的晚节),是一件独立的文学作品。

二、对联的组成

因为对联以全篇分上、下两半为定式,因此,对联的单位称“副”。上下两半称为上比和下比。先读的一半叫上比,也叫上联;后读的一半叫下比,也叫下联。例一中“清风有意难留我”就是上比,也叫上联,张贴或悬挂时,它位于面向对联的右边;“明月无心自照人”就是下比,也叫下联,张贴或悬挂时,它位于面向对联的左边。

对联除了上比和下比之外,还可以配一个横批。横批也叫横额或额。在实际使用中,常常有只用对联不用横批的。

三、对联格律的内涵

上面讲到,对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文要符合对联的格律”。那么,什么是格律,什么是对联的格律呢?

格,指一定的法式或标准;律,指共同遵守的约束。对联格律,就是创作对联必须受约束的公共规则。

对联的格律包括:

1、平仄调配,

2、对联中对称元素的组合规则,

3、对偶要求。 平仄调配——主要指对联中规定位置的字的要符合平仄声的要求,将在第

讲起详述;

对联中对称元素的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创作对联时,上下比对称地方的词性和词组结构要符合规定的要求,我们将在第

讲详述;

对偶要求——主要指对联作品中的对偶等修辞方面的要求,将在第

讲起详述;

学懂对联格律是欣赏和创作对联的入门基础。换句话说,不懂格律根本写不出合格的对联;但懂了格律,不等于就一定能写出好对联。这是因为:格律的本身只制约形式,不牵涉内容。

[思考题]

1、对偶句、对仗、对联有什么不同?

2、下面的句子哪些不是对联

A、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B、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对联格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三讲:平仄

创作对联必须调配平仄,平仄是对联格律入门的第一步。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平仄,就是将汉字按读音的声调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平声,一类叫仄声。

平仄的区分,现代和古代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现代汉语的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 声。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相对于古时候的声调,我们把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种声调习惯上叫“新四声”,也叫“新声”、“今音”或“今声”。

二、新四声的平仄

我们把“新四声”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阴平、阳平)归为一类,定名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上声、去声)归为一类,定名为“仄声”。如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例二:[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例二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朗读,上比各字的声调为“上去阴阳,阳去上阴阴去去”,它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比各字的声调为“去阴阴去,阴阴上去上阴阳”,它的平仄就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不少谈到平仄的书刊中,喜欢用符号标示平仄,因为这样简单而明了。最常见的是用“-”或 “○”标示平声,用“∣”或“●”表示仄声。本书采用“-”标示平声, “|”标示仄声。

上面的对联按“新四声”的平仄可标示为: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

三、古声平仄简介

汉字在古代的读音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是不尽相同的,有的甚至差异很大。由于汉字的古今读音有差异,其平仄的归类也就有差异了。

在古代汉语中,汉字的声调分为“平(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上、去、入”四声。我们把古代汉语这四声称为“古四声”,简称“古声”或“古音”。

在古代,汉字的读音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古时没有录音条件,现在谁也读不出地道的古音。虽然古人就汉字的声调也留下过一些文字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行人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但光凭这样的描述,我们还是读不出标准的古声来。而且,从远古到近古,汉字的读音肯定也不断地变化着。

不过没关系,我们在讲对联格律时,研究“古声”主要是区分平仄。而这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在古人留下的很多典籍中(如《切韵》、《唐韵》、《广韵》等),都明确载明了每个字是属于古四声中的那个声调。只要查一下相关典籍,每个字的古声平仄也就可以分清了。

古人留下的典籍很多,以那本为准呢?后人用“古声”创作对联(诗词亦然),公认的分平仄的依据是“平水韵”。 所谓“平水韵”,是指南宋淳佑年间刘渊编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刘渊是平

水人,故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早已不存。清康熙年代张玉书等人,奉命编撰了《佩文诗韵》和《佩文韵府》。将刘渊的107韵再合并为106韵。现在常说的“平水韵”, 就是指这106韵。

“新声”和“古声”在平仄上的区别主要在“入声”上。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新声)已没有了“入声”,古声的“入声”已被分化进了“新声”的“阴阳上去”四声中。我们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未出土时先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例三:[清]郑燮咏竹

按“新声”, 例三联的平仄为:

未出土时先有节; |-|--|- 及凌云处尚虚心。 ―――||--

按“古声”,上比中的“出”和“节”,下比中的“及”是入声字,故例三联古声的平仄为:

未出土时先有节; |||--|| 及凌云处尚虚心。 |--||--

读古人的对联,或按古声写对联,一定要掌握好入声字。我国地域辽阔,现在不少方言(特别是南方的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在这些地方,用方言辨别“入声”或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从全国范围而言,要准确地分辨古汉语中的“入声”,一般只得查“平水韵”的工具书了。

因为本教材引用的对联,绝大部分是清朝、民国的对联,因此本教材分析和标示平仄时,除特别注明者外,一律采用古声。

四、平仄两读字

讲平仄,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有些汉字是平仄两读的。

平仄两读字和一字多音不完全相同。平时讲的一字多音,是指汉字中,有些字一个字会有几种读音,读音不同时往往有不同的意义 。如“ 和 ”字,现代汉语有六种读音:① hé ,和睦 、和谐; ② hè , 应和、和诗; ③ hú ,麻将牌用语,意为赢; ④ huó ,和面、和泥; ⑤ huò, 和药 两和(量词); ⑥ huo,搀和、搅和、暖和。

而平仄两读字,是指既可以读平声,也可以读仄声的字。例如:

游者当知山所向; -|---|| 静时犹有水能听。 |--||--

——例五:[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例五联中的“听”字就是平仄两读字,在这里读平声;而在下面的例六中,两个“听”字就读仄声了:

雾迷塔影烟迷寺; |-||--| 暮听钟声夜听潮。 ||--||-

——例六: 佚名山西潞城原起寺

平仄两读字用在某副对联里,到底作平声还是作仄声,这由作者根据需要选定。朗读对联时,一定要弄清楚平仄两读字在联中到底是读平声的还是读仄声的,才不至于闹笑话。

[思考题]

1、新四声如何分平仄同?

2、表示下面句子的平仄

A、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B、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古声和新声的平仄主要区别在哪里?

——2011年5月16日

第四讲:意节和意节点

一、意节的概念

格律文学的格律建立,首先要确定“基本元素”。例如,近体诗(绝句、律诗)的格律,以节奏(有的书叫“声调节奏”,也有叫“音步”的)为单位,规定每两个字为一节奏。“节奏”就是近体诗格律的“基本元素”。如下例(节奏用“|”分隔):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近体诗的“节奏”,是不管“意义单位”的,目的就是为了吟诵或吟唱时音律的和谐。但是,对联是供阅览或朗读的。如果完全套用近体诗以节奏为基本元素,像朗读成“鸣翠”、“上青”之类就很难使人听懂。因此,对联的格律要寻找确定“基本元素”的新途径。

于是,我们引进新的概念——意节。意节,是总结和创建独立的、完整的、统一的对联格律的基本元素。具体定义如下:意节,是指对联中有一定意义的、符合约定条件的文字小节。

二、意节的约定和划分

意节的约定条件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朗读对联作品时能发生合理的停顿;二是这些文字小节读出来要表意清晰;三是划分的文字小节要有利于音韵的和谐。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对意节作三条约定;

1、 以词或词组做基础,一般定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举例中意节用“/”分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例七:[清]傅 山题晋祠云陶洞

千秋/冤狱/莫须有;

百战/忠魂/归去来。

——例八:[清]吴芳培题杭州岳王庙的对联

2、 单字词除在句首允许独立存在外,在句中和句末一般不作独立意节,而要将其归并入相邻的词 或词组构成意节。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例九:杭州五云山云栖寺

例中的上下比均为句首独立单字词(剪、留)加三个意节。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例十:[清]李銮宣题浙江雁荡山净明寺

上比的“超”字和下比的“在”字是位于句中的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把“超五岳”和“在二灵”归并成三字意节。

一带/林塘/诗境界;

四时/花果/隐生涯。

——例十一:[清]周升桓题李仙园

上比的“诗”字和下比的“隐”字归并入末节,即把“诗境界”和“隐生涯”定为意节。

神清/只可/须眉肖;

世面/原来/傀儡多。

——例十二:[清]钟耘舫题四川省江津某泥塑铺

例中上比的“肖”字和下比的“多”字是位于句末的单字词,把“须眉肖”和“傀儡多” 归并成三字意节。

句中的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到底是将其归入前面还是后面的词(词组)成为意节?以停顿表意清晰和诵读音韵和谐为原则,一般可按主谓关系、联合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偏正关系归并。

共知心似水; 安见我非鱼。

——例十三:[清] 宋 荦题沧浪亭

上比的“心”字不作独立意节,应将“心”字并入下一意节,即划分为“共知/心似水”。如果分成“共知心/似水”,语意就变成了“(我)和知心都象水”,显然不妥。同样,下联的意节只有划分为“安见/我非鱼” 才合理。

在述宾关系中,句中单字词后面只带出一个意节时,一般归入下一意节;句中单字词后面带出两个或更多个意节时,大多归入上一意节。如

有客/临舟/怀帝子;

何人/下榻/学陈公。

——例十四:[清]刘宗辉题滕王阁

例中上比的“怀帝子”是述宾短语,“怀”只带出“帝子”一个意节,我们习惯把它归入下一意节,即将“怀帝子”作为意节,而不是把“临舟怀”作为意节。下比相类。

座中排/无数/云山,都为/主人/添画稿; 窗外是/奔流/河水,能催/壮士/起歌声。

——例十五:兰州若园联

例中上比的“排无数云山” 是述宾短语,单字词“排”带出“无数/云山”两个意节,我们习惯把“排”字归入其“上一意节”,即将“坐中排”作一个意节;而上比第二句中的“添” 只带出“画稿”一个意节,我们习惯把它归入“下一意节”,即将“添画稿”作为一个意节。下比相类。

句中若干同性质的单字词并列时,一般安排每两个字并为一个意节。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例十六:[元]王实甫题敦煌阳关长亭

3、 特殊情况才可以使用四字甚至五字意节。特殊情况主要有两种:(1)词组本身不宜分割;(2) 由于单字词归入而形成了四字甚至五字意节。如: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例十七:周恩来自题联

例中上比里,“有”字和“人”字都是句中单字词,不作独立意节,把它归并入“肝胆”之后,就形成了“有肝胆人”四字意节了。下比相类。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例十八:[清]沈葆桢题南安郑成功庙

例中上比的“得未曾有”和下比的“无可如何”不宜再分,只能作四字意节。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

——例十九:佚名题苏州虎丘花神庙联

例二十五联的上比里,“一百八记”是数量词组,作为量词的“记”字是单字词,在句中不能作独立意节,于是形成了四字意节。下比亦然。

三、意节点和三脚腰

平时说,写对联要讲究平仄,并不需要每个字都讲究平仄,保证对联句子中的意节点和三脚腰符合平仄就可以了。

每个意节的最后一个字称为意节点。

我们看一下上面的例子(举例中有着重号的字为意节点,下同):

能/受苦/方为/志士; ...

肯/吃亏/不是/痴人。 ...

——例二十:[清]梁同书自勉联

掌握“意节点”的同时,还要掌握一个概念——三脚腰。

对联中,每句的最后的一个意节称为“脚节”。当脚节为三字意节时,我们规定用“三脚腰”取代“意节点”。三字脚节的中间的那个字,称为“三脚腰”。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

——例二十一:[清]李笠翁题江苏南京芥子园歌台。

例中上比的“催霜鬓”中间的“霜”字就是三脚腰。同样,下比的“雪”字也是三脚腰。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例二十二:[清]徐小松题邵阳亭外亭

例中, “穿树去”的“树”字和下比的“江”字是三脚腰。但上比的“带钟声”和下比的“移塔影”由于不是“脚节”,因此只选 “声”和“影”作意节点,不存在三脚腰。

对联是要讲平仄的,但不用每个字都限制平仄,我们说的“调配平仄”,主要是指意节点和三脚腰的平仄必须符合要求。因此,明确找出意节点和三脚腰十分重要!

[思考题]

1、什么叫意节点和三脚腰?

2、划分下面句子的意节并找出意节点;

A、他辅导我学习对联知识。

B、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E、供桑梓讴吟,几处亭台成小筑;快春秋游览,一隅丘壑是新开。

F、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

第五讲:单句联出比(出句)的基本规则

对联具有十分突出和非常灵活的三不限特点——意节不限式,句子不限字、全联不限句。因此,创作出比时,不必拘泥意节形式、句式和句数,只要遵循了出比规则即可。

单句联指上下比分别只有一句的对联。对联的出比就是创作时首先写的那比。创作时,可以先写上比,也可以先写下比。单句联出比的基本规则包括:(1)平仄安排规则;(2)比脚的一般要求。

一、平仄安排规则

1、一般情况下,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要平仄交替。就是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要依次按“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安排。

竹雨/松风/琴韵; ...

|

-

| 茶烟/梧月/书声。 ...

——例二十三:[清]傅 山题晋祠云陶洞

例联上比的意节点为“雨、风、韵”,其平仄按顺序为“仄、平、仄”,这就是意节点依次平仄交替。而其余非意节点的字“竹”、“松“、琴”,平仄可以不作要求。下比亦然。

四面/湖山/归眼底; ... |

-

| 万家/忧乐/到心头。 ... - | -

——例二十四:[明]陈大纲题湖南岳阳楼联:

例联的上比中,“面”和“山”是意节点,“眼”是三脚腰,“面、山、眼”按顺序为“仄、平、仄”,符合“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平仄交替”的规定。其余非意节点的字“四”、“湖“、归”,平仄可以不作要求。下比相类

我们随手写个长一些的句子:

中华儿女决心永远向高峰奋力攀登兴伟业

给它分一下意节,再找出意节点和三脚腰,按顺序为“华、女、心、远、峰、力、登、伟”,........依次为“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以“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平仄交替”这点来衡量,它作为对联的上比是合格律的。注意:“兴伟业”是句脚,我们取“伟”字为三脚腰,而“向高峰”是句中的一个意节,只能取“峰”字作意节点。

如果以“脱离迷途多幸福”为上比行不行呢?其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为“离”、“途”、“幸”,即“平、平、仄”,显然不符合“句中意节点和三脚腰依次平仄交替”的规则。这种情况简称“本句本仄失替”,这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如果改成“告别迷途多幸福”,意节点和三脚腰为“别(古入声)、途、幸”即仄、平、仄,就符合规定了。

2、句首独立单字词不拘平仄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

——例二十五:杭州五云山云栖寺 例中上比的“剪”和下比的“留”可以不拘平仄。

运用特殊手法时,意节点和三脚腰的平仄交替规允许突破。这方面的规定我们结合多句联,在后面的第

讲中再详细讲述。

二、比脚的一般要求

对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叫“句脚”,而“比脚”则是指对联上比或下比的最后一个字。对于单句联,句脚就是比脚

春尽/花魂/尤恋石;

雨余/山气/欲吞湖;

——例二十六:[清] 梁启超题广东南海西樵山应湖枕流亭

该例 “石”字既是上比的“句脚”,也是上比的比脚;同样,下比的“湖”字,既是“句脚”,也是比脚。

单句联的比脚有两点规定:

1、一般情况下,对联上比的比脚用仄声

首先。明确规定:对联上下比的比脚平仄必须相反。就是说。一副对联,不允许上下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例如“风雨送春归;江山向日荣”,上下比的比脚都是平声,再如:“四海春风暖;千秋家业旺”, 上下比的比脚都是仄声,不是合格对联。

对联的格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对联上比的比脚用仄声,下比的比脚用平声。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对联的比脚“上仄下平”。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例二十七:[清]董起昌题杭州飞来峰冷泉亭

该例上比的比脚“起”,仄声;下比的比脚“来”,平声。符合比脚的一般要求。 还要提醒一下:比脚和“三脚腰”是两个概念。我们看曾经举过的例一: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例一:[清]王夫之题衡阳湘西草堂

该例上比的意节点和三脚腰 “风、意、留”, 依次为“平、仄、平”,符合“意节点和三脚腰”平仄交替的规定。但“我”字位不能不拘平仄,因为它是“比脚”。作为上比的比脚,一般情况只能用仄声。“我”字便是仄声。而下比的比脚“人”字是平声的,因此这副对联的比脚是合格的。

在中国的对联记载里,也有为数极少极少的上比平声落脚,下比仄声落脚的对联(即比脚上平下仄的对联)。例如: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例二十八:[清]袁岘冈和学生张中阶合题岳麓书院

在人们已习惯并公认对联的比脚为上仄下平的今天,不宜再写比脚上平下仄的对联以求标新立异。

2、忌讳三平脚,避免三仄脚

所谓三平脚,是指下比比脚的三个字都是平声。举例说,如果用“南风吹”、“开心人”之类作为比脚,就是三平脚了。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朗读起来就缺了音律变化,因此,汉语格律文学都忌“三平脚”。在律诗中,古人就认为“三平脚”是大忌之一。对联中也忌讳三平脚。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

——例二十九:[明]陈大纲题湖南岳阳楼联:

倘若将“到”字改为“铭”字,成了“万家/忧乐/铭心头”,尽管这样改仍然符合“意节点和三...脚腰平仄交替”,但“铭心头”是“三平脚”了,这是忌讳的,或者说是不允许的。

“三仄脚”则是指上比比脚的三个字都是仄声。举例说,如果用“海浪涌”、“力量大”之类作为上比的比脚,就是三仄脚了。汉语格律文学对“三仄脚”也是尽力回避的。在绝律诗中,古人对“三仄脚”比对“三平脚”略略宽容一点。清代的对联,也偶有三仄脚的,例如: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

——例三十:[清]纪晓岚戏题某医

该联上比集自唐杜甫《兵车行》,下比集自唐李商隐《马嵬·二》。唐诗句本身三仄脚,集来入联,自然就成了三仄脚的上比了。三仄脚读起来毕竟没那么调谐,当非正格,还是应力避之。尤其初学者,更不宜以古人有三仄脚的联例而作为自己不认真推敲平仄的借口。

这一讲,我们主要是讲单句联出比的一般规则,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我们将结合多句联来阐述。详见本教材第

讲。

[思考题]

1、什么是对联的三不限特点?

2、单句联比内的平仄安排有什么规定?

3、一般情况下,看比脚如何区分上下联?

4、下面的句子可以作为对联的出句吗?如果不合要求,你能帮助修改吗?

A、八方风云收眼底。

B、五十六朵鲜花向日荣。

C、一声声布谷催春,铁牛阵描绘希望; D、学问深时意气静。;

E、三十年皇路驰驱,自问与众生何补?

F、十年风雨留沧桑。

5、自己创作五个合律的出句。

2011年5月26日

上一篇:推荐信实习范文下一篇:谈美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