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相关制度流程

2022-08-05

制度是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传染病相关制度流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传染病相关制度流程

传染病相关制度

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度

一、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

二、首诊医生接诊时应认真完善门诊日志,防止传染病迟报、漏报。

三、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认真询问病史、流行病学史,进行查体,完善相应检查,详细书写门诊病历。

四、首诊医生及时对确诊及疑似传染病病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进行报告。

五、将确诊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转至医院明确诊断、治疗。

六、对疑似甲类传染病和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例,首诊科室上报医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组织医院传染病专家会诊小组进行会诊,以明确诊断。

七、根据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对传染病病例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止疫情的扩散。

八、对违反相关规定造成疫情迟报、漏报、疫情扩散的医务人员,将给予相应的处理。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三、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

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病例会诊转诊制度

一、认真执行传染病病例会诊、转诊制度,对疑似传染病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二、首先由科主任组织科室人员对可疑传染病病人进行科内会诊,以明确诊断。

三、对于科内不能明确诊断的疑似传染病病例、疑似甲类传染病和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例,由科室立即报告医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由医务科组织院内专家小组进行会诊。

四、对院内专家会诊小组仍疑似甲类传染病和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例,由疾病预防控制科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市专家组会诊,明确诊断。

五、对疑似及确诊的传染病病例,严格按照时限进行传染病病例的报告。

六、将确诊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转至相应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七、根据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对传染病病例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并做好疫点的消毒工作,防止疫情的扩散。

传染病救治转运制度

一、严格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传染病诊断治疗标准,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二、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后,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三、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提供相应治疗,组织会诊,及时进行疫情报告,认真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四、在救治过程中,如无法满足救治要求时,经医院决定,由医务科(或医院总值班)联系沈阳市急救中心,指派专用救护车将病人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五、急、重、危症病人应先给予抢救治疗,待病情平稳再行转院,同时主管医师向病人家属告知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并请家属签字。

六、医务人员及运送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七、与转运救护车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将传染病转诊单、病历摘要、传染病报告卡交给对方接诊医务人员,并记录接诊车号、接诊医护人员工作号、病人离开的时间等。

八、病人离开后立即对疫点进行终末消毒。

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制度

一、疾病预防控制科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每月初将上月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直报记录进行核对自查,保证上传的传染病卡片内容准确、无误。

二、每月对门诊日志进行检查,核对所报告传染病的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病名、报告医生是否相符,同时查找漏报传染病。

三、每周对化验室的阳性登记本进行检查,核对报告情况,对可疑为传染病阳性结果及时进行询问,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及时进行补报。

四、每周对放射线科的报告登记本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可疑肺结核阳性报告,对可疑结核病病例进行补报。

五、每月将医院传染病总登记本与科室的登记本进行核对,防止漏登、漏报。

六、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率达到100%。

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度

一、疾病预防控制科与科教科、医务科共同组织医务人员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二、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做传染病知识的岗前培训,并掌握正确传染病报卡的有关规定。

三、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的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新发、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报告、治疗等相关知识;以及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培训的相关传染病。

四、培训资料要求有通知、签到、讲义、卷纸、成绩、小结,并装订成册。资料保存三年。

传染病卡片的使用、保管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卡相关信息应由医生在规定时限内填写,并通过医院内的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传输。

二、传染病报告卡片的填写不能有逻辑性错误,内容与门诊日志及住院登记一致。

三、疾病预防控制科每日定时对医院内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上报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

四、疾病预防控制科疫情管理人员将审核通过后的传染病卡打印。

五、疾病预防控制科疫情管理人员将传染报卡上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六、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保存3年。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工作奖惩制度

一、疾病预防控制科每月对临床科室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每季度书写报告上报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委员会。

二、每季度将检查情况汇总上报给传染病预防控制委员会,由传染病预防控制委员会做出决定对相关的科室和责任人进行奖励或处罚。

三、对优秀的科室予以表扬或以奖金的形式奖励,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及个人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全院大会上批评,或并处100-500元不等的罚款。

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效预防、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2013年公布),重新修订本工作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做好结核病防治管理工作。

二、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结核病疫情的管理工作;定期对结核病工作进行检查,开展漏报调查工作。

三、临床科室首诊医生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及时进行检查。

四、临床科室、放射线科及检验科认真落实结核疑似病例的报告工作,认真履行首诊负责制,建立结核病登记本,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应在24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工作。

五、首诊医生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病例,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将患者转诊至所居住地的结核防治机构,做进一步明确诊断。

六、疾病预防控制科定期对医务人员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

七、首诊医生负责对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病人和家属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宣传结核病防治政策和知识。

附:

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咳嗽、咯痰2周以上以及咯血或者血痰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具有以上任何一项症状者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

疑似肺结核患者: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疑似病例。(1)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5岁以下儿童,同时伴有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或者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2)仅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

转诊: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的肺结核患者转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

结核病登记报告转诊制度

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2013年公布),做好结核疑似病例的登记、报告、转诊工作。

二、疾病预防控制科、临床科室、放射线科及检验科分别建立结核病疫情登记本,要求总登记与分登记相符。

三、临床科室、放射线科及检验科认真落实结核疑似病例的报告工作,认真履行首诊负责制,建立结核病登记本,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应在24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工作。

四、首诊医生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病例后,必须认真填写详细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以备结核防治机构进一步追踪。

五、发现疑似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以及其他部位的肺外结核病例,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将患者转诊至所居住地的区级结核防治机构,做进一步明确诊断。

性病疫情报告登记管理制度

一、医疗机构建立性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核对、自查、奖惩,院及科室分别设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疫情报告、登记和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性病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二、诊治性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性病疫情登记簿,院及科室分别设《性病疫情总登记簿》和《科室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并定期核对。

三、门诊、病房诊治医生性病时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科室疫情报告员登记后,通过医院内传染病报告系统传送至疾病预防控制科,由医院疫情管理员对信息审核后,填写性病疫情登记本。

四、疾病预防控制科对HIV(+)感染者、淋病、梅毒、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五、性病病人信息填写内容完整,不得漏项;14岁以下儿童须填写家长姓名。《传染病报告卡》由疾病预防控制科保留三年。

一、严格按照传染病报告时限录入信息,甲类及参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2小时内进行录入,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录入不能超过24小时。

二、填报信息不能有漏项,汉字输入要正确,对于信息不全者及时补充。

三、录入工作单位要具体,车间具体到班组;学生、幼托儿童具体到班级。

四、地址录入具体到门牌号、乡镇具体到村,外地在沈的工作人员应录入现住址;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报告单位地址。

五、录入人员在录入时根据疾病进行诊断分类,不能出现逻辑性错误。

六、十四岁及以下的患儿必须录入家长姓名。

七、对需要订正的诊断、确诊病例、错误信息及住院死亡者及时填写订正卡片并进行网络订正。

八、录入结束时确认录入的信息正确后保存。

九、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每月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核对,下载异地保存。

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制度

;

二、计算机使用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做好计算机安全防范工作,工作完毕必须及时关闭计算机和辅助设备电源,确保信息网络系统和计算机设备安全运行;

三、计算机使用人员不得擅自打开计算机机箱,不得拆卸、更换计算机硬件和改变计算机的硬件配臵;

四、计算机使用人员不得更改计算机的系统设臵和软件设臵;不得删除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得擅自安装其它应用软件;

五、定期对计算机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六、用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的计算机专用,工作人员运行与传染病的网络直报工作无关的软件程序。不得到其它网站下载安装程序,不得使用磁盘或U盘等其它设备拷入拷出文件,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和数据的保密;

七、计算机用户必须设臵和保护好自己的用户口令,以防止非法用户对非授权数据的访问、防止非授权用户对文件的使用和修改。内部数据资料未经允许不得外泄;

八、一个月修改一次密码,并进行记录;

九、当网络系统和计算机发生软、硬件故障时应及时请计算机中心人员进行维修。

门诊日志、检验科、放射科登记管理制度

一、门诊日志要求有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

二、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

三、检验科、病理科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四、放射科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五、检验科、放射科建立异常化验结果交接登记本,并由医生签收。

性病疫情保密制度

一、医务人员在诊治性病病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二、任何人无权向社会或媒体公布医院的疫情信息。

三、不得将性病病人、病员携带者、疑似性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资料信息肆意传播、公布。

四、对性病报告的相关资料严密保存,内部人员调用疫情资料必须进行登记,对外单位人员凭介绍信方可进行查阅或复印相关资料,并记录在案。

五、对故意泄漏性病病人、病员携带者、疑似性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资料信息的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

第二篇:学校传染病相关制度12

学校传染病报告制度

1、学校建立校长负责制,成立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理小组。

2、学校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及岗位制度。

3、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4、加强晨检,发现可疑病人或传染病疫情及时报告区教育局、区疾控中心

5、加强健康教育,对班主任进行医学培训,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向保健教师反映,避免造成传染病进一步的蔓延。

6、学校卫生室按规定定期消毒。

7、应急小组成员、志愿者及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1

学校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

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在疾病控制体系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学生是防病工作的重点人群。传染病防制工作关键在于早发现,把好发现关是控制传染病的首要任务。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建立相应的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在职责范围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1、应安排专人负责传染病的报告和登记。由卫生老师负责。报告人应尽职敬业,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及时向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不得隐瞒、谎报、缓报。

2、报告人应按照传染病报告时限规定进行传染病的报告及登记,甲类2小时内,乙类6小时内,丙类12小时内。

3、 报告人要保证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登记的完整性。登记内容一般如下:姓名、年龄、性别、班级、病名、联系电话、地址等。

4、校方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传染病报告登记情况进行自查、督查,并备有考查记录。

2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根据自治区教委有关文件精神,为确保我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扎实有效,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人员必须在思想上对传染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

组 长:秦建慧

副组长:李继亮 成 员:(各班班主任)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二、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制订《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并启动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和防控工作预案。

三 、严格执行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坚持凭教师证或学生证出入校门和做好来访登记工作,凡患传染病或疑似者,一律禁止进入校园。

四、严格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工作。坚持晨检、午检制度,并做好晨检、午检记录。一旦发现发热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校,与此同时要跟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第一时间送学生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学生治疗阶段,不得到校,必须痊愈后持县级以上医院的康复证明才能返校就学。学生治疗期间,班主任必须每天跟踪疗情,详细掌握学生的治疗进展并记录在晨检记录本上。

五、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健康教育课、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对师生加强传染病知识和日常保健意识的宣传教育。做好对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业务培训。

六、做好消毒和开窗通风工作。

3

学校保证各个教室、功能室、办公室等相对独立、采光通风良好,完善洗手区的建设,同时为每个班配发体温表、口罩、药品及消毒用具和用品,设置专人每天做好消毒和开窗通风工作。

七、按照要求,上报疫情

一旦出现疫情,要及时了解基本情况并迅速报告。班级必须在发现疫情的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学校相关负责人向当地卫生院、县教育局、县疾控中心汇报,同时通过疫情预警系统进行网络报告,积极配合县疾控中心做好疫情处理与控制工作。对瞒报、迟报、漏报疫情,并产生不良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

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应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学校老师、学生均为义务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应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中心校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五、学校要进一步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对请假、缺课的学生要询问原因,注意追踪,确保对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做好补种工作。

5

七、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宣传栏、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卫生部门要经常深入学校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八、学校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教室、宿舍要经常通风,设置防蚊灭蝇设施。学生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九、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对那些玩忽职守,导致传染病疫情扩散流行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6

学校疫情管理制度

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应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固定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消毒人员,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学校坚持晨检制度,每天早7:20上早自习时前10分钟由班主任负责检查班内学生身体状况及教室环境卫生、学生个人卫生。

1、班主任发现各类传染病疑似病人,不得让其与其他人接触。

2、向卫生室老师汇报,卫生室老师诊断为疑似病人后及时向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3、立即送至应急隔离室。

4、通知学生家长,送疑似病人到指定医院就诊。同时电话追踪医院诊断结果。

5、校医主管领导,超过3人要上报区卫生防疫站、教委。

6、对疑似症状者去过的地方进行消毒。

7、加强宣传教育,安定人心,稳定学校秩序。

8 、如发生传染病除隔离病人外,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病人到过的地方进行消毒。

9、坚持开窗通风制度,每天派专人负责教室的开窗。

10、坚持定期消毒制度,由后勤负责对各教室、专用教室的消毒。

11是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着或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学生因传染病休学者痊愈后要出示医院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7

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我校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加强疫情管理工作

1、成立以秦建慧校长为组长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2、指定李继亮老师为我校传染病报告人;

3、各班班主任发现有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上报学校;

4、建立疫情管理工作档案,配备传染病登记本,详细记录传染病发生、处理情况和疫情报告情况;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1、疫情报告人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各班因病缺课学生情况;

2、在学校中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1例及以上,乙类及丙类传染病应按各有关规定及时向疾控中心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上报。

3、报告内容包括:学校名称、班级、学生姓名、病名、发病时间、隔离治疗情况、就诊医院及报告时间;

4、及时做好病人周边同学的预防保健及消毒隔离工作。

8

学校传染病报告制度

1. 学校建立校长负责制,成立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理小组。 2. 学校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及岗位制度。 3. 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4.加强晨检,发现可疑病人或传染病疫情及时报告区教育局、区疾控中心

5.加强健康教育,对班主任进行医学培训,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向保健教师反映,避免造成传染病进一步的蔓延。

6.学校按规定对教室及厕所定期进行消毒。

7.应急小组成员、志愿者及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9

学生因病缺勤汇总报告制度

1、班主任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张东领老师(学校疫情报告人)。

2、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

3、学生每天的晨检必须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班主任应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

4、在同一班级,一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10

学校卫生制度

为保证师生的身心健康,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学校卫生制度。

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

1、要保持正常合理的生活规律,劳逸结合,积极锻炼,保证充分休息,吃好三餐,特别要吃好早、午餐,增强身体抵抗力。

2、讲究个人卫生,早晚刷牙,勤换衣物,勤洗手、洗澡,勤理发,勤剪甲。这里特别强调指甲是藏污纳垢的好地方,长指甲还是一把利器,一不小心就会伤了别人,今年已发生多起指甲伤人事件,提醒各位同学回去后检查自己的指甲剪好了没有,各班主任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3、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用公共毛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但我发现还有个别同学很不讲卫生,垃圾随地扔,把教室门前的迎春花圃当垃圾桶,牛奶、豆浆或饮料喝不完就一路走一路倒,甚至从一楼一直滴到

五、六楼,这是很缺德的。我们应该倡导“人人讲卫生,检起地上每一张纸”。

4、坚持自带饮水杯,常饮水,坚持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上好体锻课。

5、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拒绝毒品。

6、做好室内外卫生,保证教室、宿舍的空气流通。体质较弱者最好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性疾病。

二、学生如有发现下列症状应立即报告老师,并及时就诊。

1、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咳脓痰、痰中带血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简要隔离措施,如向学校要

11

求提供一个口罩。

2、出现腹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3、手脚、头皮、躯干出现水疱或疹子,皮肤搔痒;

4、眼睛红肿、流泪、怕光、分泌物增多;

5、曾被犬、猫及其他动物舔、咬伤,对声、光、风等敏感,出现“恐水怕风”现象;

6、其他自己感觉明显异常或身体不适。

三、出现疫情及时报告

1、学生在校内感到不适,应及时向班主任报告,听从学校安排,不能隐瞒病情。

2、学生在家中患病,应及时就诊,学生家长应将学生病情通知老师。

3、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疫情或请假人数突然增多,及时报告校医,配合学校做好预防传染病的工作。

12

学校晨检制度

为增强学校疾病预防与控制力度,提高师生防病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的发生,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晨检制度。

1、在传染病流行时期,实行每日晨检,有情况者由班主任报告卫生室并报校领导,并按照传染病应急预案处理。

2、正常情况下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工作。

(1)负责对学生因病缺勤情况进行追查和报告。

(2)发现学生身体不适,有发热症状(38度以上),要立即报告,班内人患有同样病状者,马上报告并通知其家长送医院就诊。

(3)学生患水痘、麻疹、风疹、腮腺炎等传染病必须回家隔离治疗,不得带病上课,直至病情痊愈方可来校上课。

(4)学生患有气管炎、胃肠炎等常见病、慢性病在发病时期,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应劝其回家休息治疗,坚决不带病上课,以免贻误病情。

(5)每日询问和观察是否有学生生病,初步问明病状,并根据情况妥善安排好回政教处休息或送其就医,同时及时向学校医务室报告情况。

13

学校疫情报告流程图

14

学校幼儿园传染病预防管理制度

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引起发病。因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造成流行,做好管理不仅对保证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控制社会上传染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学校领导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预防保健协调组织,明确校长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确定专人负责预防保健工作并有疫情报告人,具体防治制度如下:

一.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老鼠和蚊、蝇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二.有计划地改造学校公共卫生设施,加强饮用水卫生的管理。

三.建立健全全学校传染病监控与疫情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定晨检制度,做好晨检查,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缺课情况,发现有疑似传染病及时报告给学校卫生室,学校疫情报告人逐级做好疫情报告并做好登记工作。疫情报告顺序为:学生、班主任、学校卫生室、学校领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教育局、县卫生局。

四.对发生疫情的班级做到及时消毒、及时隔离,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包括桌椅、板凳、门窗、把手)浸泡等。保持室内环境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做到湿式清扫。

五.学生患传染病愈后,须持医院出具的复课证明及有关化验单,经学校确认后方可复课。

15

六.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窗、健康教育课、班会、板报、广播等途经,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预防传染病的相应知识和要求,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学生健康状况有异常时,应及时带学生就诊,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七.根据季节积极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工作,以控制疫苗相关疾病在学校的流行。当有疫情发生时,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可在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应急接种。

16

新生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苗流通及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执行接种证查验制度,规范幼儿园、学校内预防接种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查验接种证工作程序

1、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应纳入报名程序,新学生办理入学手续时,应要求其家长或监护人必须出示《接种证》。

2、幼儿园、学校班主任负责查对学生各疫苗免疫剂次和标准免疫程序,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剂次的疫苗接种,并对学生的预防接种情况记录在花名册上,《接种证》交还儿童家长保存。

3、当发现无接种证的儿童时,应告知家长到儿童原来接受预防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去补办接种证。暂时难以补办接种证的,可由原来接受预防接种的预防接种门诊出具证明。

4、对必须接种而尚未接种的学生要求及时进行补种。幼儿园、学校应主动与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取得联系。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的医生应尽快到幼儿园、学校对登记记录进行核对,(预防接种门诊医生确定接种时间,学校负责通知家长去进行接种。学校把补种情况记录在登记表上)。

5、幼儿园、学校对学生查验接种证登记和疫苗查漏补种的资料存档,以备疾控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检查。

二、查验原则

国家规定在16岁内应完成接种的疫苗共11种(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其中卡介苗接种1针,乙肝疫苗3针,脊髓灰质炎糖丸4次,幼儿园百白破4针,学校百白破4针、白破1针,麻疹疫苗2针,A群流脑2针,幼儿园A+C流脑1针、学校2针。

17

三、疫苗补种原则

1、凡儿童入托、入学时预防接种证上登记的接种信息符合以上标准则不用补种,如未达到上述标准则补足以上要求的针(剂)次;

2、未接种卡介苗,只对3岁及以下且PPD试验阴性的儿童补种,4岁及以上儿童不予补种;

3、6岁以上儿童(含6岁)不补种百白破疫苗只补种白破疫苗;

4、凡含麻疹成分疫苗不满2剂、甲肝疫苗不满1剂的儿童均需免费补种1剂麻腮风和1剂甲肝疫苗。

四、补种疫苗优先顺序

1、入托儿童:脊灰疫苗、麻风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或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卡介苗。

2、小学入学或转学学生:麻风腮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白破疫苗。

五、入托、入学儿童疫苗查漏补种实行知情同意、免费接种的原则,所需疫苗和注射器由自治区疾控中心负责提供,预防注射补助从当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支付。

第三篇:医院传染病报告相关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 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二、 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三、 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一、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二、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三、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所属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四、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当地传染病专科医院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病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五、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六、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七、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转诊到规定医院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备注: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

一、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三、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属地CDC的按要求报告)。

四、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一)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二)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五、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一)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二)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三)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六、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七、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传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人员配置

(一)配备专用计算机1台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二)配备3名工作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及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1名为专职);

(三)配备1名人员从事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

二、责任报告人填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三、直报人员职责及网络填报要求

(一)直报人员之一必须为疫情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症状监测等项工作的网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

(二)直报人员负责每日的收卡、录入、初审工作。常规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规录卡应在17点30分前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录入,不得延误;

(三)在国家和成都市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中,按要求直接网报。

(四)在国网录卡时,将“现住址国标”下拉框逐级选至乡镇级,以避免红卡的出现;如遇到现住地址不详的卡片,即作为市内、省内和省际流动人口处理:录卡操作时,在“现住址国标”栏逐级选中“不详”,并在“现住详细地址”栏填写“不详”或已获得的内容。系统会自动将此类卡片统计在本地流动人口发病数内;

(五)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

(六)在国网录卡时,艾滋病、HIV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副卡;

(七)建立完整的计算机工作日志、通讯日志、维修记录等;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全的运行状态;

(八)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保留三年备查。

传染病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

一、每月对全院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主要对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住院病人及卡片对照,看是否符合,有无漏报、迟报现象。

二、查登记本、日志及卡片是否填写完整,清楚,及时。

三、对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奖惩

(一)如传染病漏报率达零且门诊日志填写及时、准确、完整,则每年给予科室500元奖励;

(二)出现传染病迟报扣科室质量考核分0.1分,当事人扣100元;

(三)出现传染病漏报,扣科室质量考核分0.2分,当事人扣出全月奖金;

(四)卡片填写不准确或缺项扣5元。

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管理制度

一、门诊日志

(一)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

(二)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于次月5号前交门诊办公室;

(三)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二、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管理制度

一、检验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二、放射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一、培训对象为所有医务人员、总值班人员。

二、培训计划:每年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一次,新来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三、培训时间: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培训一次,新进人员8月培训。

四、培训内容: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修订版)》、部分《传染病诊断标准》等。

五、考核:根据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答卷),不合格者需补考至合格为止。

传染病报告资料使用和保存制度

一、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保留三年。

二、电子疫情报告卡、统计表等每月硬盘、软盘备份,全年光盘刻录存档。

三、其它疫情管理资料也要妥善保存。

四、对全年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传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职责

一、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每月召开疫情例会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三、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

四、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检验、检查传染病登记本等,备足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疫情漏报检查。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检验科的传染病检验登记本、放射科的传染病检查登记本。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将每月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

六、负责对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核对、网络直报、登记、卡片保存等工作。

七、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新入人员传染病知识的岗前培训。

八、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调及采样工作。

第四篇:传染病相关制度(2018最新)

传染病相关制度

目 录

1、

2、

3、

4、

5、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传染病报告自查奖惩制度 传染病登记制度 传染病培训制度 传染病疫情分析制度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1.医院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医院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科室业务人员组成。

2.本院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009年5月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疫情管理部门负责全院传染病的信息的收集、审核、上报、报告卡的订正、查重和资料备份工作。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寄送到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6.疫情管理人员应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进行两次传染病报卡签收(包括节假日)。每月进行一次传染病漏报检查,以规范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登记簿等资料的登记工作,做好自查统计,实施奖惩制度,并将相关资料妥善保管存档。传染病报告卡等纸质资料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电子版材料永久保存。

7.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一个月更换一次。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报告自查奖惩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分析、总结,定期报院领导小组。

2.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3.疫情管理人员每月开展一次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工作,发现漏报和迟报的,对当事人给以一定的处罚。

4.年末开展年度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对工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医院给以适当奖励,对漏报、迟报的部门和个人扣除一定的奖金。

传染病登记制度

1.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

门诊日志登记的基本项目:患者姓名、家长姓名(14岁以下患儿时必填)、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初诊/复诊。

2.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诊断为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住院登记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发病日期、入院/出院诊断,诊断日期、疾病名称等基本项目

3.实验室(包括放射科)应根据检查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登记报告。

实验室登记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检查日期和检查人员签名。

4. 医院传染病管理部门设立传染病登记簿,内容包括:患者姓名(14岁以下儿童(含14岁)填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疾病名称、订正时间、报告时间、报卡医师等。

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6.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不得随意涂改。

传染病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或轮岗的医护人员适时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传染病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或轮岗的医护人员适时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传染病疫情分析制度

疫情分析是对收集的传染病病例个案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后,应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的过程。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发送、反馈给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用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

传染病日、周、月、年的报告统计分析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为准。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来自当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1、常规分析、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动态地监视辖区内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的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高度关注辖区内的聚集性病例、可能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不明原因病例或死亡病例等异常情况,对其三间分布特点、流行病学史及可能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

市(地)、县(区)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周、月、年进行常规动态分析报告。

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日、周、月、年进行常规动态分析报告。(1)传染病监测日分析

分析内容:当日疫情概况、聚集性病例分析以及重点疫情分析。

疫情概况:分析汇总当日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和死亡情况,包括分地区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和死亡数,以及报告的主要病种。

重点疫情:近期关注的传染病报告情况分析,可根据季节变化关注不同的传染病,对当日或近1周来报告的具有明显聚集性(发病地点或人群等具有聚集性特点)的传染病进行分析。

分析目的:通过地理信息及与历史同期发病水平相比较的方法,识别传染病暴发疫情,实现传染病早期预警。并及时上传省卫生厅与疾控中心领导及相关业务科室。 (2)传染病监测周分析

分析内容:一周疫情概况、周重点疫情分析、省内外疫情情报、周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小结。

周疫情概况:分析汇总一周传染病的发病、死亡情况,包括分地区各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数及死亡数,报告发病率及死亡率,以及与上一周及去年同期监测水平的比较分析。并结合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表示与描述。

周重点疫情:根据近期需要关注的传染病(如冬春季节重点关注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关注肠道传染病)以及根据本周实际的传染病监测数据、以及呈聚集性报告的传染病,确定本周重点分析的传染病。

分析内容包括与上一周历史同期发病水平的比较,本周病例的三间分布及其流行特点分析。同时关注省内外疫情情报并进行摘录。

周疫情小结:根据周分析的各项内容作出本周疫情小结,针对疫情发生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以及其它疫情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必要的预防控制建议。

分析目的:汇总分析周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早期识别传染病暴发疫情,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必要的预防控制建议。同时上传省卫生厅,疾控中心领导与相关业务科室,下传市、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传染病监测月分析

分析内容:对本月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全面概述,除对本月的重点疫情进行描述外,需要对本月内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全省网络直报传染病信息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历史资料进行归档。

月疫情概况: 分析汇总本月传染病的发病、死亡情况,包括分地区各种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数及死亡数,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以及与上月及去年同期监测水平的比较分析。并结合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表示与描述。

月重点疫情:根据传染病监测日、周分析,对本月报告的重点传染病进行总结分析,描述其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传染病预测的统计学模型。

月报告质量评价:分别从县(区)零、缺报率,报告卡的审核情况,重复报告卡的删除情况,报告及时性等几个方面对当月传染病监测信息的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领导与相关业务科室,下发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传染病监测年度分析

传染病监测年度分析是对全年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总结描述,对年内发生的重要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进行总结,对其它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可结合大量的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年度分析报告还包括全年疫情监测信息的质量评价。

传染病监测年度分析报告主要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的历史资料进行归档,为今后传染病监测部门及其他信息使用部门或科研部门的查询。与传染病监测的日、周、月分析不同的是,年度分析按照病例的发病日期进行统计,反应年度内实际新发病水平。汇编成册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领导与相关业务科室,下发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内容一般包括传染病的历史发病流行水平描述、近期流行特点,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描述其流行全貌,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

在发现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它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发生暴发或流行,其它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时,根据其流行特点及疾病控制工作的需要应随时进行专题分析,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可评价预防控制疾病的效果。

第五篇: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要求:成立以院长或分管院长为组长的疫情管理领导小组,疫情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分管院长、保健科科长、疫情管理人员、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人组成,成员职责明确。以文件形式加盖公章下发,每年均应成立。

XX医院关于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相关科室: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工作,及时、准确、规范上报疫情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院长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XXX(院长或分管院长)

成员:XXX(保健科科长)、XXX(疫情管理人员)、XXX(医务科负责人)、XXX(信息科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保健科,由XXX负责日常工作。特此通知。

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成员职责

年 月 日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对全院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半年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

2、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中华人名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展工作。

3、制定疫情报告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报告流程。

4、协调处理本医院在疫情报告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5、对疫情报告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6、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科室和个人进行惩处。对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成员职责

一、组长职责

1、制定本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各项制度并组织实施

2、协调各科室在传染病报告管理中的配合

3、组织开展全员业务人员传染病诊断标准与报告管理知识培训

4、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对全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保健科成员职责

1、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

2、接到疫情报告卡按规定时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3、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

4、定期查阅全院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登记本、放射科登记本(含电子),发现漏报及时补报。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 2 题,不定期对重点内容检查。

5、每月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等检查情况。

6、每季度进行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

7、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检查。

三、医务科负责人职责

1、督促、检查临床医生做好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

2、培训、指导、督促、检查临床医生做好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和报告。

3、协助保健科开展疫情报告管理自查。

4、按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做好疫情报告管理中的各种信息反馈。

5、对疫情报告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四、信息科负责人职责

1、负责本院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维护。

2、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单位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诊断制度

1、在传染病的接诊过程中,实行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制度。

2、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计生行业标准)及时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断,诊断疾病名称需为传染病的标准名称。

3、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

4、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二、传染病登记制度

1、各临床科室门诊日志(含电子)和出入院登记本(含电子)项目设置需齐全,其中:门诊日志应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出入院登记本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医政上下发过文件)

2、检验室检验结果登记本(含电子)项目设置齐全,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4项基本内容;影像室影像结果登记本(含电子)项目设置齐全,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检查结果等4项基本内容。

3、患者诊断为传染病时,应认真填写在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本(含电子)上,字体要工整,不得缺项、漏项,填写内容需完整无误,无逻辑错误,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

4、化验/影像结果为与传染病有关的阳性结果时,应认真填写在检验/影像结果登记本(含电子)上,字体要工整,不得缺项、漏项,填写内容需完整无误,无逻辑错误,并将阳性结果及时反馈给开单医生(以医生签字为准)。

5、预防保健科需设立传染病登记本(可电子自动生成),收到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时,需将患者信息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

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本?

三、传染病报告制度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2、患者诊断为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首诊医生需按照要求及时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字体要工整,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填报人要签名。

3、一人同时患有两种传染病时,应同时填写两张传染病报告卡。

4、已报传染病病人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或误报时,首诊医生需及时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报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注明原报告病名。

5、就诊病人若为复诊病人,请在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本注明为:复诊,可不再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不需要再报告。

6、各科室传染病报告卡要有专人负责登记,并认真核对传报卡各项内容,核对无误后投卡或上交预防保健人员。

7、预防保健人员(或网络直报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需对填写信息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核对无误后,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

8、报告的方式:院内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9、报告的病种

(1)法定传染病(39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10、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6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1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1)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

(2)死亡病例的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3)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且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4)家长姓名与联系电话:14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与联系电话。

(5)有效证件号:须填报患者身份证号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等身份识别号码。主要指身份证号,必须填写。

(6)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

(7)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

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详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建筑工地。

(8)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患者常住地址(居住时间≥6月)与报告单位的相对位置。

(9)现住地址:需填写到行政自然村及村组;现住址的填写,是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

(10)职业: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按以下方式选择:Ⅰ.出 7 生场所为医院时(住院分娩)选择“其它”;Ⅱ.出生在其它场所时(住院分娩之外其它方式分娩)选择“散居儿童”。此项分类仅仅为了区分婴儿出生场所,无其它统计学意义。

(11)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乙肝、血吸虫病例、丝虫病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12)发病日期: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

(13)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必须填写诊断时点,精确到小时。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确诊的日期。

12、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未报告的传染病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13、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附件: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流程(医疗机构自己制定)

传染病疫情质量管理制度

为确保院内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相关要求,制定如下要求:

1、制定传染病疫情院内管理组织: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每月召开传染病疫情例会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3、加强培训工作,对全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进行培训,以及对新入人员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疫情报告的意识。

4、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检验(影像)结果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备足传染病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医疗机构实行电子病历信息化后,需具备生成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检验(影像)结果登记、传染病登记、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功能。

5、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传染病漏报与报告质量检查。检查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本、检验科的检验结果登记本、放射科的结果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含电子)。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将每月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发现本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6、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含电子)、核对、网络直报、登记、卡片保存等工作。收到传染病卡后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7、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它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本地少见传染病和已消除的传染病报告的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8、每季度开展院内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本院疫情动态。

9、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和纸质传染病报告卡整理归档并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与纸质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

9 电子归档保存3年,不需要打印,暂不符合的须打印成纸质卡片由首诊医生签名后进行保存备案。

10、院内多位网络直报人员在信息报告系统中的操作账号必须分开且实名制,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自己在信息报告系统中的操作账号和密码,另密码要一个月更换一次。

11、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露。

传染病院内自查与奖惩制度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杜绝传染病漏登、漏报、迟报和瞒报现象发生,规范传染病报告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预防保健科医生每月对上月门诊、住院部以及化验、放射等科室进行检查,并做好自查记录,将自查记录交被检查科室负责人签名后,按月装订成册,归档备查。实行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可通过计算机查阅全院电子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科和影像科登记。

2、自查内容要全面,主要有:检查日期,门诊日志(9项),出入院登记本(10 项)、检验科登记本(4项)、放射科登记本(4项)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字迹是否清楚、是否有逻辑错误,查出传染病数、报告传染病数、漏报传染病数、错报传染病数、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片数等,检验科、影像科传染病检查阳性结果是否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等。

3、在已检查过的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上,要明显标识已查出的传染病。并在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上注明登记人次数、查出及报告传染病病种及数量、自查人、自查日期等。在检验科、影像科登记本要明显标识传染病检查阳性结果,并注明本次检查的检查日期、检查人,检查情况等。实行电子病历系统的此项省略。

4、预防保健科医生每天对网络直报质量进行自查一次,主要检查是否有重报、错报、迟报、误报等情况并有记录。

5、及时将自查情况汇总,写出自查小结,自查小结内容包括:检查时间、检查人,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登记本、放射科登记本登记情况,查出传染病病种、数量、报告率、漏报率,各科室传染病报告情况、存在问题,提出奖惩建议和整改措施,分管领导签字。

6、各科室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努力提高疫情报告质量。科室主任要经常督促本科室医务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落实疫情登记报告工作。

7、凡发现传染病疫情漏报、迟报,传染病报告卡重要项目填写不齐全或逻辑错误,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检验登记、放射登记不完整、登记漏项、书写不规范、病例漏登,检验科、影像科传染病检查阳性结果未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给予当事人和科室负责人相应处罚。

8、防保人员工作不认真负责,导致疫情漏报、迟报的,经上级检查发现,每次给予当事人和科室主任相应处罚。

9、在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中成绩显著的个人和科室,医院给予表彰和奖励。考核评比以内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项目填写齐全、书写清楚、符合逻辑、无漏报、迟报、资料管理规范为准。

10、发生疫情时,若迟报、漏报和瞒报,造成不良后果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规定处理,严重者由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传染病诊断与报告培训制度

11 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和疫情报告水平,及时识别、及时报告各种传染病,规范传染病报告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每年年初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计划,确定培训的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效果等。

2、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包括所辖区域的村医、个体医生)进行至少两次以上传染病防治和疫情报告知识的培训,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与报告标准等内容,增强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意识,熟练掌握传染病的报告程序和报告时限,正确填写报告卡,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

3、根据本辖区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季节,做好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和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培训;并根据近年来卫计委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本地区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以及近几年新发现的传染病要及时组织专病培训。

4、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疫情报告的培训,培训后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5、防保科工作人员按时参加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行的培训会议,回单位后将有关内容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二次培训。

6、认真制定和收集培训相关资料。包括每次培训的计划、培训内容、书面通知、学员签到、学员考试试卷、培训总结及培训照片等资料,每次培训结束及时整理归档。

7、凡不能参加本院培训的医务人员,过后要补训补考,拒绝参 12 加培训或不接受考核者按相关制度进行处罚。

医疗机构疫情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专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安全

1、配备专用计算机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避免使用公共场所的计算机。

2、传染病网络直报必须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或者符合国家卫计委规定的安全网络环境。

3、用于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的专用计算机应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定期杀毒;禁止在运行本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运行含有病毒、恶意代码、木马的程序,不得运行黑客程序及进行黑客操作。

二、VPN用户与网络直报用户安全管理

1、密码管理

系统管理员建立用户时,密码为固定的初始密码,用户初次登陆使用VPN客户端或者网络直报系统,应立即更改初始密码。用户密码设置不得少于8?位,需使用数字、字母、符号混合编制、至少每月变更一次。用户不得将账户和密码泄露给他人。

2、账户管理

VPN用户和网络直报用户均为实名制,一人一账户,不得共同使用同一账户。

账户信息发生泄漏和遗失,须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通知本级系统管理员进行暂停或修改密码。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资料安全

1、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使用部门和个人应做好传染病数据使用的登记工作

2、不得利用传染病数据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对外泄露传染病病人的个人隐私信息资料。

上一篇:成品油油库管理制度下一篇:传染病报告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