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析

2022-09-12

当代大学生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新世纪的栋梁之材, 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顺利地完成学业, 从而担负起历史重任, 实现自身价值, 既是每一个大学生的人生追求, 更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应责无旁贷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疏导。

1 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在学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其中包括学习环境适应、专业思想以及学习方法不适应、目标失落、动力不足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里是学习尖子, 进入大学后却发现人才济济, 高手如云, 心理上便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 却未能如愿, 认为自己毫无前途, 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 内心充满了苦涩和迷惘。

1.2 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主题曲统整教学的早期教育模式, 是集语言、音乐、绘画、表演为一体的多维训练载体, 是我国本土化早期教育方法与技巧的艺术组合, 其可行性、创新性和市场开发的价值性都是很强的, 无疑具有“家园”互动、“幼小”衔接、易操作、可普及和为学校提供优良生源等特点与作用, 值得研究和推广。

5右左脑开发与平衡训练, 是大力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的需要

一般说来,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拓展各种本事的潜能。而这种潜能, 都需要经过对右左脑的开发、平衡训练来获得。要想培养一个全面发展、有创新能力, 并成为未来人才的儿童, 也一定要从开发、训练右脑入手。事实证明, 忽视右左脑的开发与平衡训练, 即使儿童再具备天赋条件, 也是难以成才、成功的。因此, 家长、教师和看护人员, 应该注意学会这些科学育儿知识, 为孩子发育好、成长好、发展好奠定基础, 创造条件。

问题在于, 许多人缺乏科学育儿知识, 目前仍然处于强迫儿童必须学习什么、必须练习什么、必须背诵什么等种种误区之中, 以至于造成许多儿童根本不会学习, 成为新时代不会学习的“文盲”。所以, 我们要大力倡导和推行儿童右左脑的开发与平衡训练, 以利于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在传统和现代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之中, 我们看到,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

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关系和与同学的关系问题。在大学校园里, 师生关系相对而言显得松散, 加之一些学生会误认为大学里的师生关系怎么那样的冷漠, 不知怎样去交往, 导致紧张、压抑和自卑。另外面对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同学, 因性格与生活方式的差异难免会因种种原因“磕磕碰碰”, 导致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而陷入苦恼。

1.3 家庭困难带来的心理问题

据统计, 目前大学生中, 困难家庭的占15-20%, 特困家庭的占5%左右, 这些大学生既有学业的压力, 又面临着生活的困难, 心理上往往产生苦闷、失衡与自卑。

1.4 情感与恋爱带来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不完全成熟, 如情感与恋爱处理不当, 有的甚至走向极端, 造成无可弥补的恶果;还有一些学生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 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 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1.5 就业问题

注重灌输性的教学, 多为左脑切入。其弊端为:分学科, 集体化, 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 不利于儿童右左脑的开发和训练;师生之间地位悬殊, 关系紧张, 严肃的环境气氛不利于孩子快乐学习和成长;课堂活动以灌输、说教为主, 特设各种课外兴趣班使孩子无所措手足;对掌握的知识和分类技能进行评价, 往往是以分数论高低, 影响了孩子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发挥。

而殷硕瑶主题曲统整教学早期教育模式, 却不然。其好处是:教师引领, 家长操作, 并以孩子增强“学”与“玩”的兴趣为调节点, 注意唤醒儿童的潜能;统整教学的内容和交互式、个性化的训练方法, 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提供一种轻松而快乐的“学”与“玩”环境, 陶冶情操, 让儿童的性格变好, 能力提升;儿童所有的课堂活动, 均以开展艺术性、趣味性、操作性强的活动为主, 有效开发、训练右左脑;不仅对儿童掌握的知识与分类技能进行客观评价, 更注重儿童情感、行为习惯的多元性评价, 使其在学会学习和提高能力两大方面下功夫。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 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殷硕瑶主题曲统整教学早期教育模式的应运而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共中央的决定精神找到了答案。借鉴和运用这个模

随着大学扩招及与之相应的毕业生的大量增加, 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一些低年级学生就为此而担心、忧虑;特别是毕业班一些学生, 在人才市场上遇到挫折后, 更是郁郁寡欢, 终日面带愁容。

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外在的环境因素, 它包括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 也有内在的个体心理品质等自身因素, 只有找到问题的成因, 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教育的目的。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 信息量的迅速膨胀, 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理念、新潮流, 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引起了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 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了文化的多元性, 也导致了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知识式, 不仅有利于推进以儿童右左脑开发与平衡训练为重点的早期教育工作的稳健开展, 而且更有利于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民族精英。

参考文献

[1]张维庆.开展人口早期教育, 提高人口素

质,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国人口早期教育工

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6, 7, 4.

[2]殷硕瑶等.关于儿童右左脑平衡训练实验

研究的结题报告, 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五”

重点科研课题项目, 2006, 5.

[3]李春敏, 薛宝生, 赵明.提高人口素质重在

早期教育, 科学咨询, 2007, 2.

[4]魏茂义.开发儿童大脑的良方——从“四

大名著”儿歌化看儿童智力开发思路的创

新, 吉林日报, 2005, 11, 10.

[5]吴海燕, 赵明, 刘冬, 薛宝生.家长要学会正

确关爱和科学培养独生子女, 幼教新视野,

经济的到来, 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 使得大学生们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彷徨。这一切都成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们产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

2.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或家庭环境出现问题, 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父母对子女管教的方法是否得当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心是否过于溺爱影响着他们人际处理关系的能力;父母对子女行为放任不管影响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还有的学生父母感情破裂、离异, 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灵, 父母不幸的婚姻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使他们产生暴躁、压抑、逆反、自卑等不良的心理反映。

事实证明, 家庭关系和谐、教育方法得当的家庭氛围, 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2.3 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

应试教育模式。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从读小学起就被各种考试、辅导和人为的规定笼罩着, 让考试紧紧地束缚着学生, 忽视个体的存在, 无视个性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 德育教育也或多或少受到削弱。这样的学生一旦考入大学, 渴望个性得到发展, 却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渴望被他人和社会理解和承认, 但又不懂得尊重和帮助别人。面对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常常束手无策, 惶恐不安, 久而久之, 便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被动教育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灌输对象, 学生的思想必须服从教师的思想。而社会却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不拘于权威,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学生就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就表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上, 长期处于这样的矛盾中, 心理问题产生也就只是时间和轻重的问题了。

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 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这种教育模式, 往往片面强调专业教育, 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事实上, 如果大学生即使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 但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 意志品质脆弱, 人格魅力缺乏, 也很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4 大学生自身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影响

大学生自我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主要是指自我意识的偏差。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通常表现为过高的自我评价即自负、过低的自我评价即自卑、偏执的独立意向、情绪、情感上的失调。具体地讲, 过高的自我评价即自负会导致自欺欺人, 不能与人和睦相处;、过低的自我评价即自卑会导致妄缺乏自自菲薄, 缺乏独立主见;偏执的独立意向使部分学生陷入“不需要社会支持”及“凡事都要靠自己”、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为方式;情绪、情感上的失调会导致情绪不稳、心理扭曲直至行为异常。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与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自身不良个性心理品质都将会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3 积极探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以上种种的心理问题, 尤其是近年来, 高校发生的一系列恶性事件, 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更多的反思,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育与管理模式, 把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是值得探索一个课题, 同时也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自身素养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

3.1 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机构, 配备专门的人员,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为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提供条件和基础。

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目前的实践情况考虑, 单靠传统的途径和通常的接触、谈话等方式很难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真实全面了解。为此, 学校拟通过组建三级网络 (一级网络由学生骨干组成;二级网络由院系党委 (总支) (副) 书记和辅导员、班主任组成;三级网络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组成) , 要与学生的家庭建立联系, 沟通信息, 动态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特别是要关注特殊群体,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及时地做心理咨询、关心、教育和疏导工作。

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丰富人生经验, 因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要通过面上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 排解心中忧虑, 开发身心潜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 以宽容、理解的心态, 采用疏导的方式, 帮助学生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自我教育, 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 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健康成才的目标。

3.2 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条件, 陶冶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人是环境的产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 即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氛围。因此, 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探索和改进专业教学, 要以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方法、科学民主的管理作风、严谨刻苦的学习风气、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优势, 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主导的作用和提供最佳的条件。

3.3 完善德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心理素养

要掌握必须的心理学知识。当前情况下, 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特别是心理障碍的防治常识, 以使自己能够正确、深入地认识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纠正传统上把一些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问题错误观念;能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 予以积极干预。

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还应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熏陶学生, 用一份健康的心态去关怀理解学生。

要学习一定的网络知识。网络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者, 不仅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 更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 善于运用网络优势, 以利于及时了解、收集、分析网络信息, 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 并采取有效措施。如现在广泛流行的, 也是同学喜闻乐见的BBS网上论坛、聊天室等, 老师可以作为其中的一员, 让同学自己通过发言、辩论来对某些问题增进了解、强化认识, 在适当的时候老师给予引导, 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

总而言之, 现实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发展变化, 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研究新情况, 探索新思路, 寻找新载体, 以有效解决高校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摘要: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也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与现实挑战, 为此我们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 从现象到产生问题的原因等, 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和分析, 并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 积极寻求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黄希庭, 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版.

[3]  孙金瑞.浅谈网络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3 (2) :92.

[4]  白同平著.高校校园文化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6.

上一篇:房地产交易中风险及规避分析下一篇:跨文化身份认同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