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2022-11-02

第一篇: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八上第七课第一框

八上第七课第一框《礼貌显魅力》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2.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不讲礼貌为耻、讲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将礼貌落实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 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问路》情景,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礼貌,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过渡:文明礼貌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可能有些同学在想,这个我们已经会了。你真的会了吗?今天我们不妨来检测一下。

(二)活动探究,学习知识

1.活动一:我有“有礼貌”

(1)多媒体出示《屠格涅夫与乞丐》的故事并思考:

一天,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一乞丐求道:“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屠格涅夫寻遍全身却无一点可充饥之物。只好说:“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时,那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世间还有真情在,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a.“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句话给那位乞丐带来什么影响? b.它体现了屠格涅夫怎样的交往风格?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c.说出你身边待人有礼和对人无礼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剖析无礼的害处。

过渡:我们的心目中都自己喜欢的礼貌偶像,那么比我们小的孩子有没有礼貌呢?

(2)多媒体出示孩子图片组并引导学生感受他们都有“礼貌”。 过渡:这些孩子都有“礼貌”,跟他们相比你们有吗?

(3)我有“懂礼貌”a.写出你的“有礼貌”。b.说出你的“有礼貌”c.谈谈你在做“有礼貌”事情时的感受。 (4)总结礼貌的含义

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它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板书:礼貌是什么)

过渡:看来个人的礼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的,那我们能不能说讲礼貌是件小事呢?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小短片。

2.活动二:

(1)播放《从小事看文明》视频

(2)思考:为什么最后外商拒绝签约?

(3)教师小结:

礼貌是文明的体现。是否文明礼貌,绝不只是个人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过渡:文明礼貌关系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作为一名中国人,应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我们应养成怎样的良好素养,时时处处讲文明、有礼貌呢?

3.活动三:变质的牛奶

这个客人为什么会感到惭愧?

服务员的微笑给我们什么启示? 对人有礼貌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结: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的素质。

(板书:礼貌的表现 语言文明 态度亲和 举止端庄)

过渡: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语言方面的文明礼貌。

人生AB剧:情景: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 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 设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结:从这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有明显的高下、美丑之别,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有天壤之别。那么我们如何说话呢?也就是礼貌用语的要求是什么呢?(提问,学生回答,后出示“礼貌用语的要求”,学生齐读)

小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语言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有句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说话时一定注意语言要文明得体,同时也注意态度诚恳和气,举止端庄。这样,与人交流就会会增进友谊和团结,使我们感到温暖和愉快。

过渡:大家都已了解了礼貌的重要性,并愿意做有礼貌的人,那么,你现在的礼貌度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检测:

(三)践行礼貌

(1)多媒体出示检测题目,学生如实回答问题。

a.快下课了,小东不停地看手表,甚至为下课进行倒计时„„

b.一道数学难题,王强与学习委员发生分歧,讨论时,王强用手指着对方的鼻子说话„„

(2)小结:大家都有能力成为有礼貌的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

第二篇:第七课 第一框 单音与和声 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有一致有冲突,找到化解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冲突的办法;明白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知道坚持集体主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面对集体时的规则意识和集体主义的大局观念。

2.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教学难点:树立大局观念,坚持集体主义。

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下列情境)

情境一:学校严令穿校服,可是校服的样式、颜色我实在不喜欢。

情境二:我想带手机上学,可学校不允许。

情境三: 学校要求每位同学打扫清洁,琪琪以不会做清洁为由逃避做清洁。 情景四:图书馆要求我们保持安静,但是我想跟同学讨论数学题

想一想: 你在集体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冲突吗?你是怎样做的?(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阐述)

教师总结:我们都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知道团结就是力量,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我们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可是,正如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一样,有些时候我们的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会有出现冲突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通过“单音与和声”这节课的学习来找出解决办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

(多媒体出示此材料及问题)

探究活动一: 周日,七

(一)班同学组织游山,同学们都很开心,都按规定的时间早早地集合在学校门口,到了景点,老师说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后必须准时在规定地点集合,有一小部分同学想再多逛逛,可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最后决定坚持原计划,一个小时后集合。可是小玲、小丽、小文太想多逛逛,小玲说:“我们就多逛一会儿吧,反正同学们不会丢下我们自己走的”,于是三人没有准时归队。一个小时过后其他同学都到了约定的地点,只差小玲、小丽、小文三个人,同学们等不到她们,怕发生什么意外,就焦急的分头去找,40分钟后,终于找到了她们,同学们都怪她们没有集体意识,可她们也很委屈:好不容易来一次,我们不过是想多逛一会儿......

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提示:个人意愿与集体意愿出现了分歧,个人与集体的需要不同

(2)你怎样看待小玲等人的做法?

提示:一方面,小玲等人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理解;

但集体有集体的规则,应遵守集体规则

(3)怎样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提示:小玲等人应认识到到这是集体活动,该有集体意识:尽量协调同学们的意愿

教师讲述:在这个案例中,小玲等人的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出现了分歧,其实我们在学校中经常会出现这种分歧。那么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三个知识点:

(1)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集体中又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规则

(2)当集体规则与我们的个人意愿一致,并且能够保障个人利益时,我们更乐于遵守和维护

(3)我们有时会感受到集体规则与我们的某些个性化需要之间存在矛盾甚至冲突

教师:我们提到我们的集体规则与我们的个性化需要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冲突?引出知识点:这可能基于一方有不正当或不合理的要求,也可能是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不同。(提到前面两个案例)

目标导学二:如何解决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的冲突 探究活动二:探究与分享 (多媒体出示课本63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

(1)如果不服从这些要求,可能给集体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无法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局面混乱,集体无法正常运转

(2)如果不服从这些要求,可能给个人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个人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大部分同学的个人意愿无法实现

(3)个人意愿一定要服从集体规则吗?

提示:换位思考,个人应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集体也应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发现其中的平衡点

教师讲述:俗话说:众口难调,在很多情况下,因为个人与集体的需要不同,导致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出现了分歧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能够遵守集体规则就显得尤为可贵——

引出知识点(1)我们通常会让个人意愿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 这是因为——(2)实际上,个人意愿与集体的共同要求之间往往不是完全对立的。

但个人意愿并非总是要屈从与集体规则,当冲突发生后——(3)我们要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就可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

当集体规则不合理时,理应不断修改、不断完善,找到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最优组合

目标导学三:如何让和声更美好?(如何让集体更好) 我们已经学习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冲突矛盾的方法,那么解决好这个冲突后,是不是我们就能万无一失的建设好一个集体呢,就能让一个集体永葆生命力,一直团结向上呢?想让我们集体的和声更美,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让和声更美》, 寻找答案。例如,现在我们班要建设校级和谐班集体,为建设和谐班集体,你准备怎么做?

探究活动三:

人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在班级营造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创建和谐班级也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一大愿望。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常常是和谐氛围最直接的体现。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广袤的森林才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是不能改变班级的,但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班级。现璧山中学决定对全校所有班集体进行考察评核,每个年级选出一个“和谐班集体”,颁发校级最高荣誉奖。

引出知识点:如果把个人比作单音,集体比作和声,那么,要让集体 的和声更美,需要每个人保持单音准确、饱满,在与其他单音组成和声时尽力做好自己,遵守规则,以保持和声的和谐之美。

这就要求我们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心系集体,从自身开始努力,端正行为,认真学习,文明做人做事„„

目标导学四:如何处理集体要求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我们前面提到,为了让集体更美好,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服从集体的安排,那大家觉得集体的要求会不会存在有不合理的地方呢?如果有,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这些不合理因素呢?难道要照单全收,不合理的地方也忍气吞声嘛?回答老师之前,同学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探究活动四: “爸,我不打伞了,学校不让打伞,会受罚的,我跑过去就行。”说这话是郑州的一名五年级学生。经了解,在此之前郑州连续降雨,降雨期间,该市的管城区、金水区、中原区等多所小学都实行了“禁伞令”,也就是说雨天不能打伞,学生进出校园只能穿雨衣。违反规定的学生有的可能会口头警告,有的可能被罚站,还有的则可能会被通报批评。学校的理由是学生打伞去学校危险:首先,雨伞挡住了视线,看不清路况,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其次,伞骨戳人,比如低年级孩子的伞骨,正好戳着高年级孩子的眼睛;等等。对此,有的学生家长表示不理解,质疑学校的规定是否合理。

提问后,结合学生回答,引出知识点:

(1)随着集体的发展和进步,原有的某些共同要求变得不合时宜,需要适当的修改、完善

(2)对于集体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

目标导学五:如何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探究活动五:

观看视频《感动中国人物之三峡移民》

(1)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三峡人民把集体利益放在了个人利益之上

(2)个人利益总是要屈服于集体利益吗?

提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出现冲突的时候,这时应树立大局观念,坚持集体主义。

得出知识点: (1)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了解集体主义的含义——直观展示PPT 教师讲述:所有三峡移民牺牲了小家,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离开故土远迁至数千里之外。但其实我们的个人利益本质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国家兴旺发达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从中受益。伟大的移民们选择了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坚持了集体主义,他们值得尊敬。 引用孟德斯鸠名言:个人利益总是包含在集体利益之中„„

知识点(2):坚持集体主义,不是不关注个人利益,而是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反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

教师讲述:三峡移民们虽然远离故土选择了搬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注个人利益,他们是在保证个人正当利益之下选择了集体主义。三峡移民前,居民们的居住环境是这样的(展示老城区照片),移民后建的云阳新县城是这样的(展示新县城照片),这意味着坚持集体主义不是要移民们无家可归,而是需要他们在保证自身正常生活情况下为集体利益作出让步和牺牲。

知识点(3):在集体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当遇到矛盾冲突时,我们要慎重考虑,冷静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 教师讲述:PPT展示书上探究与分享内容,“面对集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主要有哪几种处理方式”,引导得出结论。

探究活动六:

展示材料:学校要举办庆“五·四”歌咏比赛,班主任王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由班长小璐去组织。她想请去年担任合唱指挥的小玲继续担任指挥,因为小玲在这方面能力突出。可是小璐却犯了愁,因为前段时间,她俩因为一件事情,闹了矛盾,彼此之间有些不愉快。小璐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向小玲道歉,并邀请她担任合唱指挥,帮助排练节目。

假如你是小玲,你会答应小璐的邀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

知识点(4):无论个人之间有多大的矛盾与冲突,我们都应心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不得因个人之间的矛盾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

4.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有一致,有分歧,当其二者一致时,我们要积极遵守与维护集体规则。但二者又经常会发生冲突,这时就需要个人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集体去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发现其中的平衡点,化解冲突。与此同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也会存在冲突与分歧,究其根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常常是一致的,当出现冲突的时候,应树立大局观念,坚持集体主义,这不仅对于一个班集体有重要作用,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以及中国梦的实现也有重大意义。

第三篇: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七课教案

Lesson 7 Areyou a teacher? (text part)

教材分析

新概念英语是世界闻名的英语教程。本版是该书出版30年来经作者亲自修订的唯一新版。这套经典教材通过完整的英语学习体系,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4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此第一册《First Things First英语初阶》的学习对象为英语初学者,共有144课。学习者学完后可以达到初级以下和初级的英语水平。

学生分析

我教的是高一年级双语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以前学过英语,但是学过得是字母等基础知识,所以他们应该从基础开始学习。还有学生虽然对英语感兴趣,但是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未能主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因此,在本课堂教学过程中,拟着重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独立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1.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a)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use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and make simple sentences: name ,what ,nationality ,job ,keyboard ,operator ,engineer ,what’s ,I’m

b)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to understand the sentences patterns: I am a …. /My name is …/Are you a…./What is your job?

2. Ability aims (能力目标)

a) Be able to talk about someone’s name ,job ,nationality in their daily life using English. b)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ve sense,spirit and ability. 3. Emotion aims(情感态度)

a)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b) Be polite when they are asking question.

Important points(重点)

1.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grasp the new words and new sentences patterns 2.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Difficult points(难点)

1. How to use article a and an. 2. Ask some one’s name,job ,nationality in English.

教学用时

One period 教学方法

1. Task-based approach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设计相关的任务链,让学生在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语言知识并获得语言能力。

2. Communicative approach

通过对话或者情景会话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45钟时间理解课文并学会运用有些重要单词和句型。

3. Multimedia teaching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体改教学效果,本课堂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合起来,服务于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Lead-in After greeting I will ask for some questions and we will have words dictation which we learnt last period class. And I will start my class. Before starting my class, I will ask some questions to lead in them class.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又一次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也引出课文话题,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你叫什么名字? 2. Are you a French student or Japanese student? 3. Is it an English car or an American car? Step2 Reading In this part,teacher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by yourself. ROBERT: I am a new student. My name’s Robert. SOPHIE: Nice to meet you. My name’sSophie. ROBERT: Are you French? SOPHIE: Yes,I am. SOPHIE: Are you French too? ROBERT: No, I am not. SOPHIE: What nationality are you? ROBERT: I’ am Italian. ROBERT: Are you a teacher? SOPHIE: No, I’m not. ROBERT: What is your job? SOPHIE: I’m key board operator. SOPHIE: What’s your job? ROBERT: I’m an engineer. Step 3 Interpreting After reading teacher and students translate above the dialogue into Chinese all together ,meanwhile the teacher should have to explain the text to the students one sentences and one sentences. Step 4 consolidation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回归课文,以课文为依托,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这样既是对课文的在理解,也是对语言学习的检测。

T: Now try to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meanwhile translate it by yourself. T: Ok, let’s read text again, please read after me. After this,teacher let students make some conversations with their partner in English or let them to read the text by role playing. Step5 Home work 设计意图:作业是对课上所学内容的延伸。因此,我设计了两份作业,不但为学生创造了巩固课文,运用语言机会,更重要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拓展,进而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究,促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整合。

1. Read the text after class and recite the dialogue. 2. Make some conversations about job, name,nationality.

第四篇: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 走近法律 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本课设计了三个框的内容:“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第一框“走近法律”首先说明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阐明了生活离不开法律;第二框“法不可违”主要介绍了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刑罚的种类;第三框“防患于未然”主要分析了犯罪的危害,说明了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引言从两个法盲违法犯罪的案例入手,说明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无知、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发生,指出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本框由“我们身边的规则”“生活离不开法律”两目组成。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主要讲了三层内容:首先通过漫画的形式,采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了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其次说明了在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最后分析了法律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具有的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之后,教材准备了两个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进一步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说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教材通过舞迷夫妇受到执法部门警告的事例与漫画切入,引出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然后具体说明了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表现在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另一方面,法律具有保护作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教材通过两个情景对这一作用进行了具体说明。 本框落实的课标的具体要求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点:我们身边的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

我们身边的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

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 ●教学方法

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看小故事《弥勒规则》。 (多媒体显示) 弥勒规则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凡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经济,同时也急红了玉皇大帝的眼,为了拉近两地间的差距,玉皇御笔一挥,一批天营企业陆续成立。 众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运输公司还缺经理一职,对于天庭的支柱产业,玉皇也是不敢大意。最后,他决定派刚正不阿的李靖与人缘最好的弥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经。

三天后,两人学成归来。玉皇向来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弥勒作为后补,随时任用。 李靖就职后,在经理室挂上了“规则就是力量”的警示牌,这是他从凡间学来的。一月后,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了玉皇手中。原来李靖刚正不阿,用严格的规则管制众人,弄得众仙怨声载道。迫于压力,玉皇不得不用弥勒代替李靖。李靖愤愤不平,挂印而去。

几天后,在众仙的欢呼声中,弥勒走马上任。在众人的簇拥下,弥勒来到经理室,望见“规则就是力量”几个大字,微微一笑,回顾众人说:“此愚人之论也!我在凡间学习时,看到有个经理不守规则,纵容员工,员工们也知恩图报,干群关系好得不得了。依我看,人心为先,规则为末!”“是,是„„”众仙连忙附和。弥勒上任后,立刻把“规则”二字改为“宽容”,用它作为自己处事的警示铭。一个月下来,公司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过去了,运输公司大幅亏损,但玉皇手中的感谢信还是有增无减。玉皇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一日黄昏,玉皇身着便服,只身来到公司,看到公司员工多已回家,剩下的都在聊天。玉皇带着疑惑走进经理室,看见弥勒正背对自己阅读文件,于是便暗施隐身法立在一旁。 “好,月末了,我弥勒要发奖金了!”弥勒按规定拿出了员工们的劳动表,“天狼星出工最多,给他胜利奖。天马星只出了半月工,唔,给他节油奖,都不容易。小熊星没出工,这„„”弥勒摸了摸大光头陷入沉思。“按规定该开除他!”玉皇暗想。“这么办吧!给小熊星安全奖,规则算什么东西,人心最重要。”弥勒决定了。“啊!”玉皇差点喊出声来。

在回宫的路上,玉皇明白了公司不景气的真正原因: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办什么事,还得有规则。还是让李靖来做吧! 一日后,弥勒下台。

半年后,公司法令一新,蒸蒸日上。

[师]看过这个小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社会生活需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人们各行其是,任何事情都办不成。

[师]是啊,实际上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例也不少。那么规则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看今天要讲的内容。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 第一框 走近法律(板书)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板书) 活动一:看漫画,说启示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没有规则就会混乱不堪,生活中离不开规则;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 •活动准备 了解学生对“规则”“法律”“违法犯罪”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漫画并进行对比,说明两幅漫画所表现的情况有何不同。 [生1]十字路口尽管车杂人多,但大家都遵守规则行事,结果是有条不紊,道路畅通无阻。相反,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社会秩序就会方寸大乱。这两幅漫画反映的就是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生2]在我们身边,违反规则的行为并不鲜见。人行横道线是保障行人安全的“绿色通道”,但不少车辆同行人抢道,有的甚至在人行道上逆向行驶,而许多行人则我行我素乱穿马路;公交车上,总有乘客不遵守“前上后下”规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也总有售票员让乘客从后门上、前门下„„许多规则,就这样被打破,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要使交通秩序井然,必须使大家都做遵守规则的“规矩人”。这也就是两幅漫画的区别所在。 „„

第二步:让学生徒手画方、圆与用尺规画方、圆,进行比较。 第三步:教师小结。

[师]规,是画圆用的工具,如数学课上用的圆规、两脚规;矩,是画直角或长方形用的曲尺,如直角三角板或丁字曲尺。画圆而无规,会因笔走龙蛇而画不圆;制方而无矩,会因角不正、线不直而制不出方来。“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生活更是如此。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规则,人们各行其是,任何事情都办不成。既为规则,那就应该是每件事情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红线”,任何人都碰不得;如果碰了,就应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秩序。 (师写板书) 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板书) •评价指导

使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活动二:说说体育比赛中的规则 活动目的

认识规则是体育比赛正常进行的保障,感悟规则是秩序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强化尊重规则的观念。

•活动准备

学生查找一些不同体育比赛中不同的比赛规则。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以分组对抗赛的方式分别说出不同体育比赛中不同的比赛规则。

[生1]足球比赛中“越位”这个规则的制定,极大地促进了足球比赛的发展。以前的比赛,许多球员都站在球门口,虽然球进的多,但几乎没有什么观赏性。有了这个规则后,大家都更注重战略战术,足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2]自从詹•奈史密斯发明篮球以来,随着篮球运动不断普及和发展,这项运动在比赛规则、形式和场地设施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特别是篮球规则的不断完善,又促进了篮球运动的普及、发展和提高。刚开始时,参加篮球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时间也不作具体规定,导致比赛中双方队员一窝蜂地粗暴抢球的混乱场面。为此,篮球发明人奈史密斯1892年1月制定了13条最简单的比赛规则,这是篮球史上第一个篮球比赛规则。 „„

第二步:说明没有这些规则,体育比赛将会怎样。 [生]体育比赛是非常强调规则的,一个体育项目是不是有趣,是不是有很强的竞技性和娱乐性,规则是至关重要的。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详细的规则来规定比赛怎么打的话,如果比赛没有规则的话,那比赛会成什么样子呢?也许,你起初会觉得这样相当有趣,终于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球我爱拿多久就拿多久,不管如何野蛮抢球都没有关系;可时间长了,最终还是会发现,如此一来,比赛真是毫无乐趣而言,简直是无聊之极。 „„

第三步:教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体育规则是多么重要。它一方面规范着比赛秩序,保证了一切按正常轨道来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竞技性和比赛的悬念,这点非常关键,参与者因为规则而更加强了目的性,在合理规范中提高了竞技的精彩程度,而且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比赛会变得千变万化,这就是体育比赛最吸引人的所在。 •评价指导

使学生感悟到规则是秩序的保障,自由是规则内的自由。 2.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板书) 活动三:谈生活中的规则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认识规则的各种类型,了解各规则的不同,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规则。 •活动准备

学生寻找我们生活中的规则、生活中的法律。 •活动过程

第一步:分组以对抗赛的方式分别说出自己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

[生1]我们出门走路应该靠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

[生2]出门乘车,按顺序上下车,先下后上,上车买票,见到老幼病残孕应让座。 [生3]去商场购物,要公平交易,买后付钱;去超市,不要随意摆放商品。 [生4]我们去公园,应购票入园,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生5]去影剧院,不能大声喧哗、随意走动,要礼貌鼓掌,不要吹口哨。 „„

第二步:分析这些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纪律的,哪些属于法律的。

[师]社会生活准则有不同的种类。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大家分析一下,刚才所说的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纪律的,又有哪些属于法律的。

[生1]如法律确认公共交通方面的准则:规定交通规则,车辆靠右行驶,只准凭证驾车,维护车站、车内秩序,保护交通设施,规定对违规违章的处罚等。

[生2]法律维护公共娱乐场所的正常秩序,确认人们在公共娱乐场所的行为准则:凭票入场,遵守秩序,爱护公物,服从管理,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等。

[生3]在影剧院,不能大声喧哗,要礼貌鼓掌,不准抽烟,不准吹口哨是纪律要求。 [生4]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道德要求。 „„

3.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板书) [师]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多媒体显示)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具有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从三个方面说的:一是从创制形式看,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而纪律是局部适用的准则,由学校、单位等制定的;二是从实施看,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其余二者则不是;三是从适用范围或对象看,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道德的特征: (多媒体显示) 道德:

一、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当中;

二、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

三、只对本阶级的成员具有约束力。 第三步:填表活动。进一步加深理解法律与道德、守则的不同。 学生填课本88页中的表。

第四步:设想一下没有这些规则,你的生活会出现哪些问题或有什么不便。

[生1]没有道德、法律和纪律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法律和纪律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法律和纪律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生2]没有法律和纪律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法律和纪律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法律和纪律画出来的。 „„

•评价指导

本框重在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板书)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板书) 活动四:权利受到侵害应怎么做?没有法律会如何?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法律,感悟法律对公民的保护作用,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思考有关问题。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讨论法律的规范作用。

[生1]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明确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指引人们行为的方向,鼓励人们做法律所允许的行为。如小郑的邻居舞迷夫妇,每晚都邀舞伴跳到深夜,巨大的噪音扰得四邻不安,这就是相关法律所不允许的,最后被执法部门制止。

[生2]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法律的评价作用——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有效,是否合法。一种行为是否正当,不是谁能作出决断的,只有法律才可以。法律是唯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准则,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什么行为是正当的,永远没有定论。

[生3]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预测——依靠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应该如何去做,预测到某种行为可能招致的后果。如许多犯法者,都知道犯法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是心怀侥幸才铤而走险。

[生4]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教育——通过法律宣传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教导人们应当怎样去做。如兰州规定市民如果不从人行横道通过,就会接到50元的罚单。“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让违反规则者付出代价的好处在于,给尚未违反规则而想违反的人,来一个当头棒喝,让遵守规则的“规矩人”,有越来越多的效仿者。这样,使规则真正成为规范,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秩序。

[生5]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强制——制裁、惩罚那些触犯法律的人,强迫他们必须做自己该做的事。违反法律者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违反法律不受惩罚、没有代价,遵守法律不能受益,法律就会形同虚设。 „„

第二步: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生1]如果没有法律,人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会造成彼此的冲突和混乱,因而要靠法律来规范,以维护公共秩序。

[生2]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体,社会生活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国家之间的交往等。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都要靠法律来确认和维护。 [生3]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 „„

第三步:学生阅读课本89页的相关链接。 第四步:教师小结。

[师]关于法律的规范作用,主要有两层内容。第一,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第二,法律规范作用的表现:一方面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制裁,另一方面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评价指导

可结合小郑的事例或学生提供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重点理解人们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89页的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反映了什么?

[生]分别反映了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法律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权。 [师]大家说一说法律具有的保护作用还有些什么。 [生1]法律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生2]法律保护著作权、肖像权。 [生3]法律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活动:指导学生制定班规、班纪。 步骤一:介绍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步骤二:指导学生根据本班情况制定本班班规、班纪。 2.案例分析:在一架中国民航飞机上的一名中国人和一名法国人发生了纠纷。此时,该飞机正飞翔在公海区域。请问正确的选择是( ) a.适用中国法律,因为飞机是中国的,属中国国家权力管辖范围。 b.不适用中国法律,因为飞机飞在公海上,应适用国际法。

d.不适用中国法律,因为其中一个当事人是法国人,应适用法国法。 (答案:a) 3.活动:请各组组长组织本组的学生,利用休息日,组成小记者团采访当地的警察。将本组的采访过程进行记录,将采访后自己的感想写成小型调查报告。

第五篇:高二政治第七课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

编写:杜显强审核人:杜显强 时间:2010-3-15第5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点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 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要求

4、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

三、自主学习

请认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完成以下知识点的梳理与思考题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________以及__________诸要素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___________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___________,没有一个事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部分影响整体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

(1)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__________的,不____________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_____________中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___。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课堂探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的联系也是——。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练习: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联系表现形式的有()

①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②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③事物之间的本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④“8”与生意之兴旺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①D.①②③④

2.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课堂练习: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A.联系是普遍的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j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四、合作探究

1、(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

(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2.P56页 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3、《淮南子》中说:"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林,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淮南子》中的这句话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

五、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六、巩固提升

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

2.下列观点、做法中不能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B开了历史联系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C联系是客观的,人不可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

D联系是普遍的,看到这一点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4.在祖国大陆的SARS得到有效控制呈不断趋势之时,由于台湾中华医院,仁济医院怕影响医院的声誉、故意隐瞒SARS疫情,导致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SARS病人发病人数不断上升。材料说明() A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B认矛盾,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D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5.目前,国际互联网发展很快,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阅读报刊、网上购物,并能在网上和远隔千里之外的网友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各述已见。这说明()

A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B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事物的联系复杂多样,人们无法具体把握

6.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在广西贵港市正式建立。它采取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生态链:甘蔗制糖——制糖废料制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从哲学上看()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D.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7.“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A. 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 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 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8 下列对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B 有的事物与周围的事物有联系

C 人们可以任意把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D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0.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表明()

A.人类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11.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连接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球村”。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创造出来的③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④这种说法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A.①②②④B.①③C.②④D.①④

上一篇:第七次党代会情况汇报下一篇:电气检修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