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阅读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夜雨寄北阅读范文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意,并背诵默写

2、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

3、从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听雨吗,我觉的小雨声能使人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人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人壮怀激烈,威严,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人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人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那么在数千年的一个雨夜,大诗人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咱们一起学一下《夜雨寄北》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唐代诗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锦瑟》《无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唐宣宗大中五年至九年,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秘书)之职。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减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

划分节奏。

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妻子非常的思念丈夫。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丈夫也深深的在思念妻子。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非常的愁苦与无奈。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描绘眼前景物。诗人地处偏远的巴山,在一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我们看到,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这句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情透过景物的形象化的描写含蓄的表现出来了。不说相思,而更显相思之深。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构思之妙出人意料。

“何当”与“未有期”照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和 “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无奈及思念之情。“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前一句写的是实景后一句是虚拟之境,从今天想到他日,从分别想到欢聚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抒发了归期无期的无奈以及盼望相见共语的美好心愿。所以重复但不累赘,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写作特点:

1、回环往复

2、虚实相生

3、情景交融 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第二篇: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三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了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

3.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李白与杜甫吧,他们是我国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现存有《李义山文集》,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夜雨”,表示时间,“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文题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写作对象,一作“夜雨寄内”。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2、听录音朗读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生听录音的同时注意划分节奏。

3、教学朗读

学生听完录音后自己大声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四、赏析内容 (1)翻译全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回家的日期。巴山:这里指巴蜀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自己翻译,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之内发表见解。 (2)赏析诗句 第一句中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中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 “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诗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五、深入探究(出示课件中的问题)

(1)请发挥想象,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传达出的意境。

某个秋雨绵绵的夜晚,一片黑夜迷茫,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孤独愁苦,思念妻子(友人),盼望归期。 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举手回答,教师点拨。

六、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此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

夜雨寄北<有家难归,夜雨涨秋池——现实

剪烛西窗,话巴山夜雨——想象>情思绵绵

第四篇:夜雨寄北赏析

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第五篇:夜雨寄北教案

《钱塘湖春行》

一、 解题

从题目《钱塘湖春行》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生答:时间、地点、事情)

明确:“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时任杭州刺史。

二、作者我知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推唐代诗人之冠。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同学们感兴趣的可以课下去了解。

三、图片欣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都说天上有天堂,人间有苏杭,而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其中宋代大文豪苏轼留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谓是千古绝唱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

四、朗读

第一遍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第二遍让学生大声朗读(注意“堤”的读音);补充完律诗的时候后让生再次朗读。

补充:律诗的相关知识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8句,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律诗的

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对偶、押韵)

例如本首诗歌《钱塘湖春行》中,第1句的“西”,第2句的“低”,第4句的“泥”,第6句的“蹄”,第8句的“堤”,都押“ī”韵。

五、疏通文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初:表时间,刚刚。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好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新燕:刚从南飞回来的燕子。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花:纷繁的花。没:遮没,淹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足:满足。)

PPT展示译文,让学生找出哪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词,翻译出来,请生回答。课文注释有的让生圈画标记,没有的补充在课本旁边。生齐读译文。

六、思考

1.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举例说明本诗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没马蹄”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七、内容总结

全诗以“ 行 ”字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至 白沙堤 终。以“ 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喜悦 之情。

八、小结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最后播放水墨动画《钱塘湖春行》,此时学生更能深刻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意境。

上一篇:优秀校友返校范文下一篇:银行业务概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