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省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科教兴省范文

质量至上强企兴省

姓名:刘培栋电话:

身份证:邮编:

电子邮箱:

质量至上强企兴省

——打造实力新园 共建美好安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强企,质量兴省的思想是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开展质量强企活动是夯实质量基础,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实施的有效举措,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具体体现。新园公司深入贯彻质量至上理念,以质量提升为宗旨,深入开展质量兴企工作,建立质量监控管理长效机制,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新园公司始建于1993年,原隶属于淮北矿业集团,现为安徽省国资委直属企业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专业从事矿山输送和机械传动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及煤矿设备的维修。拥有生产车间45000多平米,在册员工768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人,专门从事矿用机电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技改创新,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服 1

务。主要产品有:带式输送机、刮板运输机、耙斗装岩机、混凝土喷射机、无极绳绞车、井下架空乘人装臵、矿用梭车、减速机等设备及配件。附属产品有:金属锚杆、金属网、金属笆片、U型钢支架等矿山支护产品和水泥预制品。多项产品被淮北矿业集团定为内保产品。公司下属的机电维修厂和综采支架维修厂系淮北矿业集团定点维修单位。

新园公司始终坚持“质量强企”、“品牌兴企”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推行标准化、精细化作业方式,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持续得到提升。下设技术中心专业从事质量管理和矿用机电产品的开发、研究与设计。公司秉承“新园创新、行方思园”的企业理念和"团队、奉献、专业、合作"的企业精神。公司整体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实施6S管理,连续多年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单位”、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A级纳税信用单位”、 “AA级资信企业”、“十强企业”等荣誉。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矿山机电技术进步、安全高效,促进矿山企业快速发展做贡献,致力于质量的提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质量强国”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突出要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包含着质量、效益、安全、环保、民生、资源等丰富内涵,而质

量又与效益、安全、环保、民生等密切相关。“好”字当头,必然要求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这其中释放的信号也是要重视质量。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好”,谈不上“强”。不重视质量的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走质量强国之路,对我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服务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有些产品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因此,提升质量就是最大的节约和环保,维护质量安全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走质量强国之路,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毛主席、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都明确讲过“质量第一”的话。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温家

宝总理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都要求我们要加强产品质量工作,加强企业管理,以质量为基础,安全为底线,全面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以“质量兴省”为指导,促进安徽省跨越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也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衡量一个省发展水平的不仅仅是资金、资源,更多的是省属主导企业的产品质量。

鉴于此,安徽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管控力度。作为下属国有企业,新园公司要全力配合、全面推进。目前,省质量工作覆盖各行各业、无处不在;质量管理涉及各个环节,无时不有。新园公司各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履行好本部门的工作职能,推动质量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在资源共享、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方面凝聚合力、通力协作,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监管链条。此外,质检人员是质量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要坚定不移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担当,敢抓敢管,以新园质量

管理为基点,推进省属质量工作的全面提升。

三、以“质量强企”为目标,勃发新园产品实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企业的形象和信誉。质量兴则企业兴,企业强则国家强。质量强企是质量强国的基础,是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建设质量强国必须从质量强企做起。多年来,新园公司秉承着“质量第一”的原则,讲诚信,树品牌,创效益,健全责任体系,完善责任机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加强团队建设,夯实质量基础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与奉献,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素质高低。新园公司着眼于不同层次人员,制定不定的要求标准及努力方向,为优质质量建设夯实基础。

首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高层领导带头创新风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廉洁自律,做好“领路人”。中层领导转变作风,奋发有为,奉献为民,做好“带路人”。

二、强化业务精通的管理团队。要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业务精通的管理团队十分重要。新园公司在对干部的培养,既注重前期的提拔,更注重后期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公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形成“岗位学习、集中培训、社会教育”的学习模式。联合宿州技师学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等院校对中层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中层队

伍管理力量。

三、昂扬职工队伍。质量要提升,领导有谋略,还需要广大职工队伍来实现。新园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寓教于乐,增强员工质量意识。开展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手指口述、班前礼仪、技术创新等群众性活动,提高职工队伍的技能素质,广大职工忠诚敬业、充满活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

(二)创新制度规范,强化管理模式

一、导入KPI绩效考核模式,质量与考核挂钩。打破同岗同酬的薪酬分配机制,能者上位,多劳多得,业绩与质量挂钩。

二、推进人才培训计划,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根据“以人为本”战略理念,组建人才梯队,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干部职工进行培训,树立全员质量意识。

三、优质产品质量,升级产品品牌。坚持“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安全、优质、文明、高效、廉政、和谐”的管理方针,实现“品牌带动”效应,以品牌赢得信誉,以信誉开拓市场。

以“质量强企,质量兴省”为宗旨,发展中国特色质量文化、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共建美好安徽,是每个新园人的共同夙愿和追求。新园公司会以此次质量会议为契点,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做优做强,为打造百亿淮海、建设美好安徽贡献力量。

第二篇: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陕西省质量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 仵西居

质量兴省战略是在省级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激励下,通过各市、县级政府和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参与,以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和各种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省域经济的运行质量总体水平,进而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发展竞争力,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它以质量优先为基本理念,以广泛参与为工作基础,以以质取胜为核心内容,以质量水平为评价标准,以科学发展为最终目标。2009年9月9日,我省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陕政发〔2009〕54号,以下简称《意见》),两年多过去了,这一《意见》实施情况如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对质量兴省战略提出了什么新要求?为次我们组成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实施的路径与思考。

一、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及部门以《意见》为指导,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全省质量兴省活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目前,全省10个市和杨凌示范区全部开展了质量兴市、兴区活动,106个县(市、区)开展了质量兴县(市、区)活动,各行业组织和广大企业积极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也纷纷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质量兴业、兴企活动。据统计,2009年以来,我省质监系统和省级有关部门共发放各类质量宣传资料21.5万余份(册),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技术咨询服务活动400余场次,培训和服务人数6万余人,服务企业5500余家。质量兴省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质量竞争力指数稳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宏观质量管理不断加强,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86%以上;28大类525种食品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2010年达到97.3%;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以来,全省共创建国优工程“鲁班奖”9个,省优工程“长安杯”102个,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在30多个服务领域发布了地方标准,2000多家企业编制实施了5000多项服务标准,我省服务质量明显改进。全省10个市和杨凌示范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部超过300天,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主要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名牌战略的扎实推进,我省涌现出了“西电”、“法士特”、“陕汽”、“陕鼓”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截至2010年底,我省共认定305家企业416个产品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名牌产品企业数量虽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82%,但工业总产值却占全省的24.78%,纳税额占20.98%。形成了1个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2个销售收入过500亿元、14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在现有的416个名牌产品中,8大支柱产业的产品218个,占52.4%,涉及12个产业结构调整的产品133个,占32%,涉及20个产业集群的名牌产品201个占48.3%。

(三)质量兴省的工作投入不断加大,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省政府设立了“质量管理奖”和“质量兴省先进市县区”荣誉奖项。2009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用于质量兴

省的奖励经费达到3172万元。渭南、商洛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分别拿出60万元、30万元作为质量兴省工作专项经费。延安市政府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无偿划拨土地17.5亩,投资4000万元,用于国家油气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榆林市政府一期投资4000万元,用于10000平方米的国家煤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共依法设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95个,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12项,依法设立和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82家,建立了20家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基本满足了我省量值传递工作的需要,为我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质量兴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质量兴省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性战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持久性强,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撑、健全的组织领导、明确的目标责任、有效的措施推进、严格的考核评价和科学的技术保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质量兴省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完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质量兴省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目前由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承担,但与质量兴省直接有关的住建厅、水利厅等部门尚未列入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成员名单,而且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也没有从事质量兴省工作的专职人员,对质量兴省工作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尚未建立,各主管部门在质量工作主抓、主管、主推上的指导性、包容性、一致性和推动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不紧密、不到位等问题。

(二)目标责任不够明确,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意见》提出了到2015年我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7项重点目标任务,但还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和细则,特别是质量兴省工作尚未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各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考核制度、评价细则等尚未建立。

(三)质量建设投入不足,技术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质量兴省工作没有专门的预算工作经费,奖励经费也一直没有完全到位。在质量监管和技术保障方面还存在人才短缺和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例如食品大市咸阳,有1600余家食品小作坊、小企业和283家获证企业,而全市专职食品监管人员却只有21人;2010年底,我省新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已达到1000兆瓦的规模(产值约130亿元),但是拟建的国家级检测检验中心受制于土地、资金的瓶颈,进展缓慢,致使政府服务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能力减弱。

(四)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质量基础薄弱。当前,一些企业守法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导致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省质监系统共受理质量投诉举报11133起,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22434起,涉案货值达2.24亿元。在我省的企业构成中,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而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工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科技含量低,技术构成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从2010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来看,我省小型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77%,分别低出大、中型企业21和15个百分点,质量兴省的基础依然薄弱。

(五)质量兴省工作的群众参与度不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质量涉及大众,关系民生,只有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整体提高,才能真正实现质量兴省的宏伟目标。近年来,虽然我省开展了系列质量活动,但仍然存在重专家、轻群众,重规模数量、轻质量效益

等问题,人们对质量的重要性和质量兴省重大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生产领域产品的质量上,大质量的理念还不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

三、对策和建议

质量关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大局,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关乎国家形象。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抓好质量工作是永恒的主题。省委书记赵乐际2011年7月1日对我省质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是发展的生命线”。这一批示不仅是对质量的重新定位,把质量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着眼陕西“十二五”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质量兴省战略深入实施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加强质量兴省的理论研究。质量兴省作为一项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对陕西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当前起步阶段加强质量兴省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要通过开展质量与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品牌意识、政府推动、企业责任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质量兴省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质量兴省的发展规律,总结和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把质量兴省战略引向深入,从而持续夯实全省质量基础,推动陕西由质量兴省向质量强省迈进。

(二)构建齐抓共管质量工作的新机制。首先要加强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领导和推动质量兴省工作,将所有涉及质量兴省工作的省级部门列入成员单位,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其他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次要建立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形成领导有力、沟通顺畅、反应迅速、持续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三是要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建立健全质量兴省的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与《意见》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将质量兴省的目标任务,从省政府与省级各职能部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市政府与下级机构三方面进行分解;省级各部门和各市政府的目标责任,分别从行业、职能和产业结构、历史区划两个范畴明确质量兴省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责任,从纵深和横向两个角度推动质量兴省工作的全面落实。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明确考核评价对象、内容、方法和细则及奖励惩戒等内容,确保质量兴省各项目标实现。

(四)督促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质量兴企是质量兴省的基础,是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质量兴省必须从质量兴企抓起,而质量兴企的根本在于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因此,一要抓好对企业生产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责任体系,完善责任机制,督促企业严格质量管理,促进企业加大确保质量安全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二要着力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信用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制度,实现相关部门、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实现“守信便利通行,失信寸步难行”。三要针对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质量水平不高、质量基础薄弱的现状,创新服务方法,加大质量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大对质量兴省工作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质量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质量兴省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一是要加大对质量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支热爱质量事业、精通质量专业的人才队伍;二是要着力完善质量法规体系建设,为推动质量兴省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三是要加强标准、计量、认证三大质量基础建设,建立重点突出、技术先进、优势互补的质量技术机构网络和运行体系,构建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六)努力营造质量兴省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质量的建设者、发展者和推动者,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大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促进形成“质量关系人人,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要加强对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常识、质量典型的宣传报道,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质量、重视质量。三是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完善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发挥12365投诉举报平台作用,让人民群众对质量问题有地方诉说,对质量工作有平台交流。

第三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

赣府发〔2010〕33号 发文日期: 2010年11月05日

---------------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到“十二五”期末,行业性、区域性质量达到预定目标,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减排达到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到2020年,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质量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产品质量目标。经过5至10年的努力,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主导产业整体素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序进入中西部前列。出口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合格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一般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培育出口免验商品3-5个,国内知名品牌产品45个。

——金属材料产品。到“十二五”末,高精铜材、硬质合金工具及硬面材料、稀土深加工产品、中厚钢板、弹簧钢等产品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重点培育江铜阴极铜、新钢中厚板、钢绞线、方大特钢弹簧扁钢、萍钢螺纹钢、江钨硬质合金等5-7个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建成2-3个金属材料国家质检中心或国家重点检测实验室和8-10个金属新材料开发及应用企业技术中心。到2020年,主要产品90%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国内知名品牌产品达到10个。

省政府文件

——新能源产品。到“十二五”末,光伏、锂电等新能源产品生产技术和实物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建成1-2个光伏等新能源产品国家质检中心或国家重点检测实验室和3-5个新能源产品开发及应用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培育赛维LDK、晶科、江锂等2-3个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到2020年,主要产品85%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国内知名品牌产品达到5个。

——装备制造产品。到“十二五”末,汽车、电工电器等领域重点产品的设计水平、成套能力、整机装配合格率、可靠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培育江铃、昌河汽车及泰豪中小型发电机等3-5个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中小型发电机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知名品牌产品达到8个。

——石化产品。到“十二五”末,化肥、农药、石油、盐化工、精细化工等重点产品实物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培育景德镇开门子复混肥、九石化汽油、蓝星星火有机硅等3-5个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到2020年,主要产品实物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知名品牌产品达到7个。

——电子信息产品。到“十二五”末,主导产品90%采用国际标准生产。重点培育联创LED、晶能LED芯片等2-3个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到2020年,主要产品实物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知名品牌产品达到5个。

——非金属材料产品。到“十二五”末,高技术陶瓷材料、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建筑陶瓷、水泥等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培育景德镇陶瓷、万年青水泥等2-3个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建成1-2个非金属材料国家质检中心或国家重点检测实验室和3-5个非金属新材料开发及应用企业技术中心。到2020年,高技术陶瓷、玻璃、无机纳米材料全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主要产品实物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知名品牌

3 产品达到5个。

——食品、药品。到“十二五”末,大米及其副产品、白酒、茶叶、山茶油等主要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内食品市场占有率达3%以上。龙头企业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重点食品企业通过HACCP认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重点培育金佳、四特等2-3个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绿色食品品牌。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分别达到98%、95%、90%,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合格率达到90%。到2020年,国内食品市场占有率达5%以上,争创3-5个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绿色食品品牌,培育江中、汇仁、仁和等2-5个具有国内影响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品牌。

——农产品。到“十二五”末,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指标合格率达到98%,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500个,新增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25个,新增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400万亩,新增绿色(有机)食品750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0个。到202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率达到30%,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00项,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000万亩。

(二)工程质量目标。经过5至10年的努力,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50%,其他工程

4 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国家、部委、省级优质工程逐年递增,力争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筑工程。到“十二五”末,城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新建工业项目一次试车成功率均达到100%,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实施50%节能标准率达到100%。争创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5项,省优良工程奖300项。到2020年,争创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0项以上。

——公路工程。到“十二五”末,全省高速公路平均优等路率达到95%,干线公路平均好路率达到90%,县城、农村公路平均好路率达到80%。高速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90%,干线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85%,农村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60%。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竣工验收优良率分别达到95%、90%、70%。

——水利工程。到“十二五”末,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力争达到70%。大中型水库全部建立水雨情信息采集、传输、洪水预报和河道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到2020年,水利工程质量优良率力争达到80%。

(三)服务质量目标。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建立覆盖旅游、商贸、交通、电信、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等主要服务行业的标准体系,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90%,培育20个服务业省级名牌企业。

——旅游业。到“十二五”末,旅游景区(点)50%达到A级景区,旅游者集中入住的饭店80%达到星级饭店。旅游、酒店、购物、客运、娱乐等服务业标准覆盖率达到90%,游客满意率达到80%,投诉率低于2%。到2020年,旅游服务业50%推行国际标准,游客满意率达到90%,投诉率低于1%。

——商贸物流业。到“十二五”末,商贸企业60%建立质量诚信档案,重点培育15-20家连锁龙头企业,力争2-4家进入全国连锁企业100强,形成3-5个物流服务国内知名品牌。到2020年,3-5家商贸企业进入全国连锁企业100强,形成5-10个物流服务国内知名品牌。

——交通运输业。到“十二五”末,公路长途客运正点率达到80%,铁路客运发送、到达正点率分别达到98%、95%,民航航班正点率达到70%,乘客满意率达到85%,投诉处理及时率达到99%。到2020年,公路长途客运、铁路客运、民航航班正点率均达到85%,乘客满意率达到90%。

——电信业。到“十二五”末,电信计时收费等民生计量问题实现有效监控,顾客满意率达到90%,投诉处理及时率达到99%。到2020年,顾客满意率达到95%。

——金融保险业。到“十二五”末,顾客满意率达到90%,投诉处理及时率达到99%。到2020年,顾客满意率达到95%。

(四)环境质量目标。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全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好中趋优。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

6 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大气环境质量。到“十二五”末,城市(含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南昌、九江等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00天,到2020年,力争达到320天。

——水环境质量。到“十二五”末,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主要江河湖泊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85%,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人口饮水基本达到安全标准。到2020年,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

——生态环境质量。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重达到9%左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到2020年,建成1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生态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质量安全工程。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完善打假责任制度、奖励举报制度、专项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监督抽查、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产品,严把

7 市场准入关。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加快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推进名牌带动工程。围绕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定名牌培育规划。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着力打造江西工业产品名牌、农产品名牌和优势特色服务业品牌,不断提高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质量效益。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名牌带动优势,实施规模扩张,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名牌的违法行为,积极营造有利于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发展壮大的市场环境。

(三)推进标准提升工程。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情况,制定并实施全省标准化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标准水平。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行ISO9000、ISO14000、HACCP和GAP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制定

8 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以先进的技术标准提升发展质量。鼓励扶持各类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抢占行业制高点,掌握行业话语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技术基础工程。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级和省级技术机构为龙头,市级技术机构为骨干,县级技术机构为补充的全省技术机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检测资源,建立全省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提升高端技术设备共享水平,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引导中小企业联合建立检测实验室。完善计量溯源体系建设,切实做好能源计量和民生计量工作。大力推进安全卫生、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强制性产品认证,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

(五)推进安居畅行工程。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严把项目开工和工程竣工验收关,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形成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到验收的工程建设监管链条。严格落实国家节能技术标准,加强室内装饰装潢质量监管和检测,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抓好交通工程建设特别是特

9 大桥梁、特长隧道等制约性工程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建立道路客运和危险品运输企业安全运行评价制度,强化对客(货)运车辆和驾驶员的规范管理,加强场站安检设施建设和公路安全设施建设,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六)推进顾客满意工程。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使服务业尽快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富民兴赣的重要渠道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广泛开展服务标准化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形成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游客满意的良好旅游环境。严格执行国家电信服务标准,提高通信质量,做到计量准确、服务至上、顾客满意。从建立服务标准化体系入手,增加产品种类,提升服务水平,扩大金融保险业市场。统一规划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推行统一的物流服务标准。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入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引导企业开展“购物放心一条街”、“百城万店无假货”和“中华老字号”活动,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七)推进生态保护工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改善空气、水质、土壤质量。加强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建设,限制高消耗、重污染行业准入,关停一批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不符合国家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

10 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继续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一批林业标准化示范区,继续抓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以及生态公益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加强重点水源监控,治理源头和支流的水土流失。深入开展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的清理整顿,抓好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作。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控制扬尘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大力推进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和处置环境污染事故。

(八)推进净化市场工程。扎实开展以食品、农资、建材、汽车配件、“黑心棉”等为重点产品,以小企业、小作坊、“黑窝点”为重点对象,以农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地区的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实施商业欺诈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以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健康、反欺诈等敏感商品为重点,严把进口检验检疫关,严厉打击进出口商品逃漏检和非法出口行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厉查处建筑工程领域规避招标、假招标和转包行为,大力推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加快构建市场监管信息化网络,建立群众举报、质量申诉以及市场价格变化等综合信息分析系统。

(九)推进质量诚信工程。加快整合质量信用信息资源,构建全省质量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以企业质量档案

11 为基础,与合同履约、经营纳税、金融信贷等诚信制度互为依托,逐步建立科学、公正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整合质监、工商、税务、食品药品监管、金融、检验检疫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构建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行业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严格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诚信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加强宣传,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对管理薄弱的企业,加大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依法曝光并处理。督促企业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和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制度,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做到合法生产、守法经营。

(十)推进质量文化工程。坚持把质量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和培训活动,在全社会普及质量知识,培育“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广泛宣传质量兴省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关心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以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为主要内容,采取有效手段,督促和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组织企业开展“质量兴企”、“质量提升”、“质量赶超”等活动,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引导企业培育质量文化,使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及生产人员牢固树立生产经销优质产品光荣、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可耻的观念。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质量兴省工作,将质量兴省工作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省质量振兴领导小组负责全省质量兴省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部署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质量兴省日常工作。建立并实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质量工作形势,通报质量兴省工作进展情况。市、县政府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把质量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县、区)、质量兴园、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认真组织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切实抓好质量监管工作。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省政府设立江西省井冈(省长)质量奖,对在质量兴省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省财政要统筹安排质量工作经费并列入预算,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质量监督抽查、技术标准体系和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对获得省级及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的企业给予扶持。积极引导公共资源向质量诚信企业和名优企业流动。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企业要加大对质量改进、

13 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三)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制定和出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质量法规、规章。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执法监督机制,提升执法装备水平,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保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质量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加强质量普法工作,将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着力增强全社会质量管理的法制意识。

(四)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加强质量领域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着力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认证、卫生学评价和风险评估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加强岗位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各级政府质量管理人员和质量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加快推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对直接从事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检验人员,实行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师职业准入制度。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

鄂政发〔2008〕30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以质取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决定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一、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重大意义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全省综合实力、提高湖北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工程和精品名牌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7年底,全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4650项,产品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87%,其中食品类合格率达到8932%,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达到99%;全省累计创中国名牌产品51个,国家免检产品10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个、驰名商标28件,建设工程创“鲁班奖”2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8项,大大提升了“湖北制造”的影响力。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知名度不高,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服务行业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和企业质量意识不强,检验检测能力有待提高。对此,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质量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组织实施质量兴省战略。

二、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争创精品名牌活动为载体,以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突出重点,强化监管,推进全省质量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和拥有知名品牌的产业集群,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10年,85%以上的主要工业产品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的产品达到100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12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6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5件以上,中国世界名牌2个以上。全省重点产品质量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企业出厂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100%;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序进入中西部前列。到2015年,名牌产品在全国的比重达到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居中西部地区前列。

——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终身制,推行重大工程项目监理制,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到2010年,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建设工程新创鲁班奖(国优奖)8个以上。

——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促进计量诚信建设,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到2010年,服务质量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制(修)订30项以上地方服务标准,推行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40家以上,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求。商贸、交通、电信、金融、旅游、美容美发、物流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90%以上。

——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0年,基本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到121吨标煤以下,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585万吨和661万吨以内。

三、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全省标准化发展规划,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情况,健全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标准制定修订快速应急机制。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以及粮食、油料、蔬菜、食用菌、茶叶、畜牧以及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等工程,建设30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广泛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企业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农产品种养殖生产企业或主要基地推行HACCP和GAP技术,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对进口国技术标准分析等风险预警通报机制,指导企业应用好技术性贸易措施;有重点地组织和指导商贸、餐饮、旅游、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积极探索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制订完善地方环境标准,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对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低压电器、建筑钢材、人造板、扣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食品、建设工程和环保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凡是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缩小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质量与国际上先进标准的差距。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质农产品和现代物流“四个基地”,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企业、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和扶持各类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大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活动,使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三)积极争创精品名牌。结合我省“千亿元产业计划”,组织实施《湖北省“十一五”重点培植中国名牌、世界名牌产品指导规划》,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

步加强商标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7〕72号),按照“争创一个精品名牌,带活一家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培植一批精品名牌”的思路,做大做强汽车、钢铁、石化等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等产业,重点培植武钢硅钢片、东风载重汽车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各类企业要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把争创精品名牌作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自觉行动,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争创精品名牌。要加大名牌产品的培植、引进、推介和保护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同类产品向名牌产品集中;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吸纳先进技术和资本,增强本地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政府采购部门优先采购其商品和服务;加大打假工作力度,维护名优企业合法权益。

(四)推动诚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建立企业质量诚信档案,评定企业信用等级,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把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作为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对守法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加强宣传,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对管理薄弱的企业,加大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依法曝光并处理。以食品、农资、日用消费品为重点,加快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和信息化建设;开展强制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及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诚信湖北建设,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

(五)加强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要求,抓紧建设光电子、磷化工、太阳能、棉花、农产品、食品等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积极争取汽车及零部件、钢铁、石化、机械、纺织等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立项,打造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的国家级区域公共检测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建立统一的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评价制度,在重点领域实现检测结果的国际互认。建立和完善全省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大力推进能源计量和民生计量。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质量检验检测公共平台的建设,强化自检能力建设,使之成为质量保证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升农产品、食品、药品等产品的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着力解决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快”等突出问题。同时,加快推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加强质量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质量专业人才,满足质量工作需要。加强质量监管部门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质量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管理强的质量工作队伍。

(六)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坚持从源头抓质量,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等法律法规,加强重要工业品和农产品、食品、药品的全过程监管,扩大监督抽查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危害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政府工作人员与违法分子相互勾结、包庇纵容制假售假活动的违法行为,坚决打掉违法分子和违法违规活动的“保护伞”。建立健全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

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确保资源开采、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检测监控体系,加强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严把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健康、反欺诈等重点敏感商品的进出口检验关,依法严厉打击进出口商品逃漏检行为,杜绝有问题商品出入境。

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湖北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日常工作。将质量兴省工作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制订本行业质量工作规划,建立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认真组织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各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质量监管工作。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质量工作负总责,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发挥组织领导、规划指导、政策引导等职能,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开展“质量兴市”活动,为质量兴省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省财政加大对质监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其他有关部门要在政策范围内予以重点扶持,减免有关规费。省发改委、省经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等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扶持性资金,用于名牌培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对获得国家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省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各地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扶持和奖励政策。

(三)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实事求是地宣传报道质量工作的状况和质量兴省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曝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关监管部门要建立统

一、科学、权威、高效的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及时、主动地发布质量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省统计和质监部门定期向社会发布质量竞争力指数,省环保部门定期发布环境质量评价状况,省质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的状况。要广泛开展“520世界计量日”、“质量月”、“1014世界标准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普及质量知识,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努力形成全民参与质量兴省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科教科教务工作人员职责

科教科工作人员教务工作职责

一、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组织实施所承担的临床教学工作。

二、每学期在接到学院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后,安排好教学内容,下达教学任务,编排课表,审核任课教师资格。

三、在每学期开课后,每两周必须听一次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四、定期检查带课教师的教案。

五、参加各教研室青年教师的试讲。

六、负责调配本院的教室,协调办理调课、停课、补课手续。

七、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本院临床教学委员会进行检查性听课,做好听课记录,将听课情况及时上报。

八、每学期教学结束后,对每位带教教师要做好教学评估工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个人档案。

九、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力争为各教研室创造条件,鼓励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十、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医学教育研究工作。

十一、组织与开展医院内教学质量评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十

二、配合教学办公室其他同志共同完成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上一篇:劳务协议范文下一篇:浪漫李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