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常州科教城感悟

2024-04-12

游常州科教城感悟(精选7篇)

篇1:游常州科教城感悟

常州科教城转型发展再求突破 阎立实地察看时要求瞄准国际化智能化现代化目标

2月20日下午,市委书记阎立察看科教城新年发展时强调,科教城要瞄准“国际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一流科教新城”目标,努力实现六大新突破,在全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肩负使命,勇当先锋。

今年是科教城转型发展的攻坚年,科教城将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职教育园区和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目标,力争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家,园区总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创新能力。

阎立察看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园、西南交大常州轨道交通研究院、科教会堂行政服务中心、佰腾科技、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远宇中科来方、510生活广场工地等。

阎立指出,科教城正迈入创新发展的加速期、厚积薄发的突破期,同时也进入了战胜风险挑战的关键期。在新形势下,必须着力打造研发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成果转化高地、新兴产业高地,加快建成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耦合、教育与科技深入融合、人才与资本深度结合的科技经济总部综合体,充分发挥创新之核的作用。下一步,要高起点优化规划建设,在创新品牌上有新突破;高层次推动平台建设,在辐射支撑上有新突破;高密度强化主体培育,在创新能力上有新突破;高强度加快关键研发,在成果转化上有新突破;高标准抓好人才育聚,在智力资源上有新突破;高水平推进基础建设,在环境营造上有新突破。

市领导徐光辉、蔡骏陪同察看。

篇2:游常州科教城感悟

游科教城小学作文400字

今天,我们常州市解放路小学的部分小记者跟随陈红琴老师一起前往常州科教城参观。上午7:40分我们乘车前往科教城。一到目的地,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型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大家惊叹不已。为留住这美好的一刻,我们在科教城大门的台阶上合了一张影。一进大门,我们就被内部独特的造型“震”住了,“这里也太大了吧!”“这得有多少层啊!”好奇的`表情在大家的脸上荡漾开来。首先,我们随着科教城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建筑模型室,那是整个大学城的一个微缩景观,壮观的景象扑面而来。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先进制造研究所,看到了许多形态各异,功能不一,憨态可掬的机器人,还有很多高科技电子产品,让我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之后我们还亲身体验了一下“迪锐特”,所谓的“迪锐特”就是电子白板,在一块半个黑板大小的白板上,通过专用的直角接收器和电子笔,我们就可以在白板上随意书写,尽情展现我们“画家”的天赋,并随时保存,不仅节省了纸张,还避开了粉尘的“侵害”。下午,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摄影课,既普及了摄影的知识,又让我们体会到了摄影的乐趣。最后,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两个老外还来给我们上课。老外们给我们带了各种各样的气球,通过热烈的互动,谁用英语说出气球的颜色,谁就可以“占有”那种颜色的气球。大家抢着、闹着,这着实让我们“疯狂”了一把。开心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天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悄悄流逝,我们满载着对常州高速发展的科技的自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常州科教城。

篇3:游常州科教城感悟

一、常州科教城园区概述

常州科教城亦称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 位于武进文教区, 远景规划2万亩, 学生规模10万人。截至2003年9月, 常州科教城已建成65万平方米建筑, 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形成中央环境景观、道路骨架系统和校园初步绿化。常州科教城既是一个以资源共享、集约发展而闻名遐迩的高职教育园区, 又是常州市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平台。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 其整体规划和布局, 体现了大学传承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特性, 展现了科教城独有的高校文化和园区文化特色。本文谈及的园区物质文化在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环境美化、文化熏陶等重要功能。

二、科教城园区物质文化现有优势

科教城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打破传统的建校模式, 突出“城”的理念, 校际间没有围墙, 在基础设施、场馆等硬件资源上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建设, 大大节约了土地、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园区的景观建设主要着眼于园林学和生态学的视角, 体现江南特有的园林景观和生态环保等文化特色。

(一) 园林之城。

园区的景观设计别致典雅, 中央的香樟大道, 纵贯科教城的东西, 中间种植香樟, 下面配有绿篱, 两边的行道上对称排列着香樟树木, 规划科学, 布局合理, 打造出“十里科技长街”的宏伟壮观。其他的主要干道, 包括含笑路、樱花路、玉兰路、银杏路分别规划在每两所院校之间, 干道两边绿化设计科学合理, 乔木、灌木、绿篱呈现立体搭配。比如玉兰路, 乔木采用的是常州市的市树———广玉兰;灌木采用的是紫荆来点缀;绿篱采用的是黄杨来搭配, 立体感十分明显。

占地600多亩的公共景观区设计建筑的一个个园林景点, 犹如一串串耀眼的珍珠, 独具一格、特色鲜明, 把整个园区烘托得色彩斑斓、秀美无比;那一条条曲径小溪、一片片园林小区, 错落有致, 浑如天成。宽阔的水面、漂浮的小桥、摇曳的亲水栈道、晨读的走廊和小栈等, 使科教城成为了令人留恋忘返的休闲纳凉的绝佳境地。

(二) 生态之城。

常州科教城, 这里是绿树的海洋和鸟类的天堂。视野超前的规划理念, 营造了花团锦簇、如诗如画、活力四射的自然环境;大气磅礴的整体布局、恢宏壮观的建筑群落和错落有致、占地600多亩的300余种的花草树木构成了和谐协调生态环境, 俨然一处天然的氧吧。

三、科教城园区物质文化潜在不足

尽管园区的设计规划科学合理, 但由于设计者的个人局限性, 以及时间的推移和需求的不断增加,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 物质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一) 营造便于大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

在园区香樟大道两边的公共景观区域, 设有木凳、长凳等休闲坐椅, 给休闲散步的人群带来很多的便利。大学校园主要服务的群体是大学生群体, 因此, 学习氛围的营造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有必要在整个景区内部合适的位置设计一些圆桌或方桌一类的设施, 以便于学生在上面看书、学习。

(二) 名人雕塑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名人雕塑集中在一起, 有其整体的效果。但是针对性不强, 有罗列之感。应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 在名人雕塑集中地之外, 在每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附近, 设计一些针对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的名人雕塑, 效果会更为明显一些。

(三) 预留空地荒化严重。

科教城个别高校内部预留有部分空地, 出于多种原因, 未能进行绿化建设, 里面野草丛生, 既影响了整体的环境美化, 又闲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比如,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4号公寓北边的空地、10号公寓北边的空地等。对于大学城这块相对宝贵的地段来说, 闲置土地实在是很大的浪费。

(四) 立体绿化有待开发。

园区内墙体绿化、垂直绿化、房顶绿化有待进一步开发。首先, 科教城六所高校的院墙, 对内的部分用绿篱遮挡起来, 但是有的地方依然用铁栅栏, 就此可以在铁栅栏上作点绿化的文章。其次, 各个楼宇的外墙面及楼顶都是绿化的忽视点, 这些地方的绿化都存有大量的空间。当然, 立体绿化, 就其难度来讲, 要比平面绿化大得多, 这需要学校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五) 绿化养护质量有待提高。

俗话说:“三分种, 七分养。”在绿化行当中, 绿化植物的后期养护比起种植还要重要。一旦管理养护不到位, 获得的成果也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前功尽弃。比如, 当前园区内一些绿地水肥管理不到位, 有的缺水缺肥严重, 植物长势不旺;有的植物治理不及时, 生病现象严重, 尤其是杜英树, 由于施药不及时, 树的枝条和叶子上长满害虫, 不仅影响景观效果, 而且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因此, 园区绿化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可小觑。

(六) 水体治理需要常抓不懈。

由于条件的限制, 园区内河水流动性较差, 内部水体与外界水体更换不及时, 容易出现腐臭现象, 尤其是在夏季。同时, 园区内设有众多小的水域及水池, 由于是不流动的水, 水质恶化的现象经常发生。比如名人雕塑群下面的水池, 由于是死水, 垃圾处理不及时, 水体更换周期长等原因, 水面发黑发臭的现象时常发生。试想一下, 名人站在一汪臭水潭上, 那种环境熏陶和美化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四、完善园区物质文化的探讨

所谓景观文化, 我认为, 是运用各种造景手段营建的景观文化氛围, 是用一种景观表现一种地域文化, 让步入其中的人能感受到当时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景观。因此, 园区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应创新校园景观文化理念, 凸显“城”的理念, 发挥“场”的效应。

(一) 坚持“绿色、生态、人文”的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理念。

园区的六所院校应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型校园的建设。结合自身需要与发展的实际, 以植物生态为主, 大力度开展校园绿化, 丰富校园的树木植物品种。按照乔木、灌木、爬藤植物、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按照花木、果木、观赏树木;按照速生木、用材木、落叶树、常绿树、遮荫效果好等不同的树木品种科学安排, 合理种植。并根据园区的土壤条件, 有计划地种植四季分明、季相表现明显的植物品种, 使其有随季节性的变化欣赏效果;引进一些适合于常州地区驯化生长的植物物种, 科学适量搭配;此外, 还要注意对地被植物的绿化覆盖与空间绿化覆盖的恰当处理。

(二) 拓宽园区景观文化的多元功能。

园区内的景观, 不仅要成为学生休闲、放松、娱乐的好去处, 而且要开放成为周边群众的天然养生、锻炼的场所。同时可以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一些圆桌、圆凳等方便学生学习的设施, 便于学生在闲暇时间进行交流或自学。还可以利用园区优越的景观条件, 进一步挖掘园区的旅游文化功能, 开发旅游、休闲等功能。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宣传科教城的效果, 提高科教城的知名度, 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 “科教城一日游”旅游项目, 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三) 空地开发, 实现土地增值。

园区内个别院校内部留有大量空地有待开发。实际上, 在空白地段, 可以种植合适苗木, 一方面空地得到了绿化, 种植的苗木还可以作为学校将来绿化建设或绿化改造使用, 另一方面, 适当的时候, 还可以对外出售苗木, 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 可谓一箭双雕。比如, 纺织学院充分利用空地种植蔬菜, 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四) 草坪插播草籽, 保持草坪四季常绿。

大学城景观的草坪多选择天堂草, 相对来讲, 天堂草比较合适做草坪, 因为其生命力强, 但是在冬季容易枯黄, 影响景观效果。因此, 可以在冬季适当插播冬季可以生长的草籽, 以使冬季草坪依然是一片碧绿, 充满生机。比如香樟大道两边的草坪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起到了很好的美化效果。

(五) 借助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知识, 加强园区植物绿化养护管理。

所有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对其实施正确科学的养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植物的后期养护是形成良好景观的重要环节。设计和布置的各种造型的绿化图案, 需要经常的人工修剪以控制其形状和高度, 同时定期修剪也可以促进植物枝叶生长茂盛、利于通风, 减少疾病的产生, 对其健康成长十分有利。一般来说, 较为湿润的空气土壤和通风的小环境, 能保持叶片鲜艳并延长挂叶期, 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六) 巧用攀援植物, 建设立体景观。

建筑外观一般为硬质景观, 如果配以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 既可以增添绿意, 使之富有生机, 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又可以有效遮挡阳光, 降低建筑物内外温度。垂直绿化可以将具有攀援能力的树种, 如扶芳藤、地锦、南蛇藤等栽植于墙面、楼面、廊架等部位, 可以增加绿化面积, 丰富竖向景观效果, 美化学校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是拓展绿色空间、提高整体绿化水平、改善校园生态的有效途径。当然, 不同的攀援植物适应于不同的场地, 较矮的栅栏以及花墙, 可以选用小型耐阴观叶攀援植物、稍高的景墙绿化, 其攀援植物一般多用具有吸盘的种类, 如地锦、五叶地锦、络瓜等。

(七) 实现水体流动, 提高水体质量。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实现城内景观河道与城外面河道的畅通, 使得水体内外能够即使交换, 保持水体的流动性, 避免死水发臭现象的发生, 提高河水水体质量。通过河道内放养有利于清洁水体的植物和鱼类, 提高水体的清洁质量。同时, 注意园区个别区域水池内水体的及时更换与卫生保洁, 放养合适的观赏鱼类和植物, 提高园内水体的整体景观效果。

综上所述, 园区的物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常抓不懈,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还需要具有锐意创新的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以及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因此, 园区的物质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摘要:常州科教城园区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体现大学传承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特性, 展现科教城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特色。本文在分析园区物质文化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现有优势与潜在不足, 并对园区物质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篇4:游常州科教城感悟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背景与要求

所谓协同创新,指各组织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目标,通过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进行深层互动、互补、互助、互融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和活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研究有利于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利于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多方共赢,最终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其一,在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目标导向和管理协同视角下,以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内涵界定为契入点,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探讨研究了协同机制,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提供依据与借鉴。

其二,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模式、方向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合理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主要借鉴管理学、组织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针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协同创新,从诸多侧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可望得出新的结论和观点。

二、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一,如何依托协同管理理论,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匹配的柔性无边界组织,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

其二,如何以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形成、实现和约束三大机制,完善高校协同创新评价和监督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反哺教学,促进协同创新高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方向

作为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理念,协同创新是通过多个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它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 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面向区域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内容如下:

其一,界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内涵和开展协同创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与培养方式的实践性,赋予了其科研工作更为突出的“应用性”特征,并由此决定了其与普通高校不尽相同的协同创新定位。通过访谈、观察和调研等方法媒介,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现状开展研究,合理界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内涵,深入分析、归纳总结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其二,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目标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管理协同是关键,从整合维度与互动强度两个维度探索构建协同创新的框架,论述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依托协同管理理论,根据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和方向,以组织(子)模型、资源(子)模型、信息(子)模型和过程(子)模型为基本框架,反映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机会、价值、过程要素,以序参量管理为重点,强化协同效果评价与反馈,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

其三,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匹配的柔性无边界组织。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第一阶段,参考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发与转让模式,创建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建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组建创新团队,探索出了一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产学研用方面新的运行模式。第二阶段,依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立体化推进高职教育“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形成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其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以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围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形成、实现和约束三大机制,构建协同创新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完善高校协同创新评价和监督体系,以形成政产学用研协同创新的具体指导方案;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反哺教学的机制研究。

其五,协同创新遵循的原则以及若干政策建议。针对组织形式松散、创新主体缺乏深度融合、缺乏持续保障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应遵循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促使创新主体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打破组织界限,攻坚高职院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突破资源瓶颈,形成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同时,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协同创新对策和合理化建议。

四、协同创新的意义

与以往“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不同,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更加强调组织和要素的一体化深度协作,不仅要求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要求创新目标、组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

高职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必须主动面向区域产业,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专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当前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环境,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实现教育目标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目标导向和管理协同视角下打造高绩效“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提供依据与借鉴。

从概念界定上看,从协同学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界定,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理论构建来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运用多学科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建立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将协同管理论引入政产学研用合作研究之中,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模型,探讨政产学研用新型体制机制,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从研究方法来看,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多种收集与分析资料的方法,并将研究对象锁定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从实践意义上看,协同创新研究可以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促进更加高效的创新结合形式,优化资源整合人才,加强高职院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08).

[2]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J].教育研究,2012,(07).

[3]陈志新.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3, (01).

篇5:游常州科教城感悟

本文拟结合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索科教城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各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 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科教城内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和常州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几所学校在园区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采取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1 工学交替模式

科教城内入驻企业涵盖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生物、能源环保等行业,五大行业与高校专业对接,可以说科教城“工学交替”具有先天优势。学生的学习分为校内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工作两大部分,两个部分交替进行: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深化了课本所学知识;再把实践锻炼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里来,应用学科前沿的理论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工学交替模式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把学生的书本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教城内各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工学交替,自己的学用结合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自己在企业的实践中也明确了企业的用人标准,找准了努力的方向。

1.2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是企业签订用人订单,学校为用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到企业上岗后立刻能上手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设置时要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课程设计时要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实训安排时要立足岗位技能。这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

近年来,科教城高校内的订单班相继开班,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华威世纪集团”订单培养班根据华威世纪集团制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由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别授课,共同考核,校企共育了一批熟悉电子技术与产品应用、具有一定销售技巧的复合型人才。为华威集团销售系统储备了针对性与适用性并重的人才。

1.3“2+1”顶岗实习模式

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都采用了学生前两年进行校内课程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2+1”顶岗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给学生在毕业前一段较长的工作适应期,能让学生从学习情境顺利过渡到工作情境,深化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实践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反映:这种方式实用高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可以让他们深入企业,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1.4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与学校依据企业真实环境,根据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科教城已建有电工电子、商务实践等实训基地,这种模式转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场教学,边讲边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欢迎:将课堂放到实训基地,再现了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上课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形象更具体了。另一方面自己动手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同学形象的说:以前我们是“学”功夫,现在是“练”功夫。

2 各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的分析与比较

2.1 工学交替模式

在缺乏良好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工学交替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缺乏动力,产学研合作并不积极,合作无法长期持续;低年级的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时,往往是以参观、座谈等形式为主,只能获取一些对行业和岗位的感性认知,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即使是进行岗位实习,由于时间较短,企业也无法将一些重要的工作职责交给他们,学生操作的仍是一些简单重复、无需灵活处理的工作。部分企业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学生没有更高层次的培训和深层次锻炼,工作中也没有奖励机制,让学生对工学交替产生了一些想法,影响了学生工学交替的积极性和对本专业的信心。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实习时间又短,还需要将昂贵的设备提供给不熟练的实习生使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付出。

2.2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对学生的培养与岗位的契合度很高,学生能力与知识结构符合企业的需求。但学生的参与面较窄;“订单”对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也带来了一定的约束和局限,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过于单一和狭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而快速发展的企业用人需求也会给“订单型”学生的前途带来一定的风险。

2.3“2+1”顶岗实习模式

“2+1”顶岗实习模式与工学交替不同,学生有长约一年的企业正式岗位工作时间,有助于学生增强独立工作能力,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快速成长。但这种模式简单地把人才培养割裂为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两个部分,强调的是学习和工作两个方面,没有形成学中有做、做中有学的完整、系统、全面、深刻的教学体系。

该模式在科教城高校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方面与企业沟通不够,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老师参与实习较少,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学生反映这种模式不是实习而是就业,只是提前了毕业的时间等等。

2.4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企业在共建过程中有一定的收益,因此动力较强,而且这一模式学用结合比较紧密,效果不错。但也有一定局限性:投资额较大,无法大面积推广;某些专业由于专业特性,难以借鉴;仍然无法完全仿真企业环境,如商务实践实训基地,即使软硬件设备再先进,也无法做到完全模拟商贸环境中“人的因素”,而这恰恰是对管理专业学生最重要的。

比较各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发现各种模式的特点如表1:

3 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3.1 以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础

科教城各高校要改变产学研合作中“学校一头热、企业不主动”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方所具备的人力资源优势、设备优势和科研优势,为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提供支持。双方的合作从之前的单纯是企业在“协助、帮忙”变为校企双赢,互为所需。政府也要建立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和制度体系,如给予配套的信贷、税收、经费补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真正的把培养人才的担子挑在自己肩上。

3.2 以构建灵活恰当的教学活动组织为抓手

在进行工学交替、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时,要从具体专业特点、学生接受能力、学习认识规律等方面出发,在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确定灵活恰当的教学活动安排,使产学研合作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提出并实践了“分布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工学交替的时间分布在不同的学期中;工学交替内容定位于不同的课程目标与需要;同一目标的工学交替学生分布于不同的企业。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确定学生的成长规划目标,有力保证了工学交替的学习效果。

3.3 以确立严格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

在进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时,要注意加强控制与组织,以完善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培养工作的顺利展开。建立与课堂教学同样规范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的考核、监督与激励,提高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3.4 以培养经验丰富的校企教师队伍为根本

注重指导教师——包括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富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验的教师,确保校企合作教学取得实效。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高,技艺精湛,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与波动,及时做好沟通交流与心理辅导,有及时处理学生异常情况的经验与能力;有较强责任心,能定期不定期做好实地巡回检查与电话联络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状态,强化实习指导,及时与企业协调沟通。

3.5 以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

产学研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才的质量,因此在教学组织时一定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将产学研合作落在实处,避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沦为纸面工程。

摘要:产学研合作使高校及时掌握企业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场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使人才的培养更具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在对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科教城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各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提升常州科教城人才培养的效果,提高人才质量。

关键词:常州科教城,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邬星根.产学研合作——高职特色办学的成功模式[J].生产力研究,2005(4):103-104.

[2]王兆峰.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商科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45-46.

篇6:游常州科教城感悟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尤其是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 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他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 关注并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对的主要困境, 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调查的对象

常州科教城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的一个改革实验区, 目前, 园区现有五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高校, 全日制在校生7.6万余名, 拥有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3所“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

(二) 研究方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课堂教学观察提纲, 对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和课堂观察, 对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师资培训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进入课堂观察, 探析和讨论5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总结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从而为学校、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问题包含: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 等) ;2.教学能力调查, 包含:教学认知能力 (教育知识, 认知、分析教学对象能力) 、教学组织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指导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

本次调查向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在职教师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到有效问卷246份, 有效回收率为82%。同时深入访谈5所学校的20多位教学督导员了解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等。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基本情况

调查基本情况包括性别, 年龄, 教龄, 学历, 职称。

(1) 男女性别比例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男性居多, 比例略高于女性教师, 为54.47%。在访谈当中, 来自不同职业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反映都是男性教师要稍多一些, 除了个别院系女性比例比较高, 例如基础部、外语系、旅游系, 等。

(2) 年龄结构

结果显示, 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已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70%左右。应当说这种专业课教师的年龄结构是较为合理的, 他们在执教教师总数中占主要比例, 承担学校大部分的教学任务。

(3) 教龄结构

统计结果显示, 从事高职教育1-5年的青年教师占15.45%, 6-10年的占54.47%, 而10年以上的只有30%。硕士研究生已经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主体。经验需要实践来积累, 教龄较短, 自然教学经验存在不足, 当然, 这与高职教师引进的相对集中有很大的关系。

(4) 学历层次结构

由于高职升格时间还不是很长, 职业院校教师中学历基本以本科为主。因此, 调查对象中具备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达72%, 年龄都在40岁以下, 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相对较少, 具备博士学历的教师人数就更少了, 说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

(5) 职称结构

在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上, 中级职称所占比例最大, 为60.16%, 其次是副高级职称, 为32.52%。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总体职称偏低, 中级职称占绝大多数, 正高职称以上的很少。这主要是由于5所高职院校都是2002年左右有中专校升格而来, 当时由于师资急缺, 集中招聘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 造成一定的人员年龄、学历的集中, 没有形成较合理的年龄、职称结构。

2. 教学能力调查

(1) 教学认知能力调查与分析 (教育知识, 认知、分析教学对象能力)

教育知识调查表包括:是否毕业于师范院校, 是否接受过教师岗前培训, 教师岗前培训的作用的认识。

调查显示, 在专业教师中, 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比例偏低, 来自非师范院校专业较多。由于高校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 必须要取得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合格证书, 所以所有的教师都接受过教师岗前培训,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这种短期培训, 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讲解, 培训形式单一, 完全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 忽视了新入职教师的需求, 因而教师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等条件性知识还有局限, 他们认为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对自己帮助很大的比例仅占32.11%, 可见教师岗前培训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认知、分析教学对象能力调查表的调查项目包括:对高职教育了解掌握情况, 对高职生的生理、心理、行为了解、掌握程度。

从调查中可知, 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普通高校毕业, 长期接受正统的学术教育, 所以80%以上的教师对高职教育认知不够, 对职业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特点不熟悉, 缺乏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了解, 特别是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以及“产、学、研”相互转化办学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

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学生, 高职学生生源差、知识薄弱、学习缺乏主动。在被调查的教师中, 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能力方面, 近50%的教师对所教高职学生没有完整的认识, 缺乏了解高职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进一步的访谈中了解到, 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交往非常有限, 任课教师只关注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即可, 从不主动了解学生学习以外的其他情况, 许多教师认为了解学生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

(2) 教学组织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指导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调查表的调查项目包含:对教学目标的熟悉程度, 分析教学任务的能力 (多选题, 具体包含:能否熟悉教学内容, 能够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把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要达到的要求, 能否把握教学关键环节和步骤) , 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 在被调查的246名教师中, 还是有近60%的教师比较熟悉教学目标, 对教学目标不熟悉的比例仅占0.81%。同时, 80%以上的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内容都是很熟悉的, 78%以上的教师对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内容中教学重点、难点, 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层次教学目标要达到的要求的把握程度只有58.13%, 62.67%的教师能够把握教学关键环节和步骤。由这些数据可见, 绝大部分教师熟悉教学目标, 对所教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比较熟悉, 也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这为上好课、提高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但对教学任务的类型、教学关键环节步骤的把握上还要再提高。

关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认为掌握得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了95%, 这说明专任课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都很自信, 由于现在各高职严把进人管, 事实也是新进教师的理论水平、学历层次也都相对较高, 这就具备了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但在访谈中问到关于实践操作能力, 超过40%的师认为自己掌握得“一般”或“不好”, 这又反应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提高。

教学指导能力调查表的调查项目包括: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信息技术;口头语言表达 (多选题, 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适时举例演示, 据学生反应调控速度方式) ;对课堂组织和纪律的驾驭情况 (多选题, 课堂组织和纪律的驾驭程度, 课堂能随机应变与调节控制, 课堂上与学生交流) ;能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

在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上, 被调查教师绝大部分能够有效选择教学媒体, 或者能够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能够经常在课堂上使用, 但是在访谈中, 许多教师也承认:目前只是应用Power Point、Word等来代替板书, 对新颖的Flash、Coredraw等动画、交互式课件较少。

就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67.48%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是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在讲解过程中能适时举例和演示的比例高达80%, 而且能够将口头语言和举例、演示有效的结合起来。但是, 只有41.87%的教师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的讲解速度和方式进行及时的调控, 这说明针对高职学生的课堂讲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修正和提高。

关于课堂组织纪律的掌控上, 只有43.5%的教师认为能够很好的掌控课堂纪律, 这意味着有56.5%的教师是不能很好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由于不够了解学生及其学习情况, 只有39.43%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情况作出随机应变。由于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教学只是照本宣科, 缺乏互动与交流的能力。

关于是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 只有9.76%的教师承认会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不用或认为没有必要的高达67%。这说明, 专业课教师认为科研都是高大上的东西, 对高职学生的日常教学没有必要牵涉到这些新知识, 能学好现有的只是就不错了。

教学监控能力调查表的调查项目包括:学生成绩测评, 课后教学反思。

在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中, 仅有30.08%的教师每次课堂都布置给学生适量的课堂测试题, 学生最终成绩评价会参考平时的课堂测试结果, 69.92%的教师一般不布置课堂作业, 而仅通过课下作业和期末考试来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80%的教师都很清楚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自己的教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反思的较多, 但只有34.55%的老师反思学生的学, 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略了学生的学, 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抱怨。

同时, 通过深入访谈, 我们得知, 虽然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给学生适量的课堂练习, 但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很难提供不同要求的课堂练习或测试, 这就显示出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这样做工作量太大了。在对学生的课业评价中, 总体上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过程性评价仍得不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3) 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调查表的调查项目包含:教学研究能否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研究会不会影响教学, 是否经常撰写教研论文。

教育研究是教师将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能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能力有帮助, 39.84%的教师认为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这明对于教学研究能否提升教学能力, 大多数教师都是认可的。

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53.25%的认为教师教学研究不会影响教学,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 科研不仅不会影响教学, 反之会极大的促进教学,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 经常写教研论文的比例不高, 只有9.35%, 大部分教师都是偶尔写教研论文。另外, 46.75%的教师认为教学研究会影响教学, 这可能也是他们缺乏对教学研究的兴趣、很少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

本文以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为例, 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课堂教学观察等方式了解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下一步, 我们将通过系统梳理, 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方式与主要内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外部支持性环境构建、教师及教学团队自主发展机制的形成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为高职院校和教师个体提升教学能力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开慧, 冀云.高职院校基础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 24 (2) .

[2]吴俊端, 尹富权, 曹云飞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1) .

[3]王颖, 张杰, 董烈霞等.普通高师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1) .

[4]张洪春, 王亮.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与现状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4, 23 (6) .

篇7:游常州科教城感悟

健康素养定义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 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健康决策以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 环境污染、各类激素泛滥使用对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面对严峻的生活环境, 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意识与日俱增。健康素养是关乎全民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作为健康素养三个方面之一的健康基本知识和理论水平的高低, 往往决定健康素养水平的具备率, 因此, 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对健康素养水平的促进与提高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江苏省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大学生 (轻工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工程学院、纺织学院) , 每校发放160份问卷, 共计800分, 回收有效问卷764份, 有效率95.5%, 其中一年级男生231份、女生165份, 二年级男生220份、女生148份。男生共计451份, 占59.03%, 女生共计313份, 占40.97%;男女比例1.44:1。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健康素养的杂志、论文、专著以及网上检索相关数据库资料, 收集国内外有关健康素养评价标准及研究现状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2009《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编制了《高职大学生健康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调查问卷》, 分为一般情况和基本知识和理论 (18分) 两方面, 正确回答≥80%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视为具备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

2.2.3 访谈法

利用余暇时间组织部分学生, 进行座谈交流, 了解学生中学时期、大学时期体育与健康课是否正常开展;平时如何获取基本知识和理论方面的相关信息等。

2.2.4 数理统计法

将数据资料归纳整理后采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求出相关系数, 得出相关的结论。对高职大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现状、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对高职大学生健康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结果

3.1.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3.1.2 高职大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调查得分结果

3.1.3 高职大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

3.2讨论

3.2.1年级、性别不同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得分及具备率 (表5)

由表5、图1可以清楚显示, 二年级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得分要比一年级学生得分高, 通过访谈, 有同学谈到, 刚刚进入大一学习, 自身还处在高中层次,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主要以高考文化科目的学习为主, 以升学为主, 平时能够获得健康基本知识和理论相关内容的主要渠道在体育课上, 在访谈过程中也有同学提到, 高中时期的体育课大部分被主科老师霸占, 甚至有的同学还提到, 到了高二分了文理科, 体育课就基本不上了, 所以造成学生在基本知识和理论方面获得途径减少, 在这方面重视程度也就不够。而二年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一年后, 在学校大力正面教育宣传, 体育与健康课的正常开展下, 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和了解, 显然在基本知识和理论知晓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3.2.2 城市、乡镇、农村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得分及具备率 (表6)

由表6, 图2可以得出, 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地区差异很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农村处于边远地区, 信息传播相对落后, 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传播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农村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2], 与城市相比较, 由于交通、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等影响, 对健康的认识程度也不同, 而且城市各社区开展的健康相关的活动也明显超过农村。其次,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情况明显不均, 城市要显著好于农村[3], 这就导致了城市开展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学生获得的健康信息也会增加, 且城市的医生学历水平可能也要高于乡村。所以来自城市、乡镇、农村的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存在差异也就不言而喻。

3.2.3 家庭月收入不同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得分及具备率 (图3)

根据统计结果及图表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由于家庭收入月平均低于999元的人数较少, 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得分与其他层次的分值相差较大, 属于异常, 其他层次的分值比较接近;由图3及利用调查数据求得家庭月平均收入与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平均得分的相关系数ρ=0.02接近于0, 可以得出, 家庭收入与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无相关性。

3.2.4 父母学历不同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得分及具备率

由表7、表8显示, 父母学历为大学、高中/职高/中专和文盲的学生比较, 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平均得分差异很大, 而学历在初中、小学的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平均得分差距不明显。国内研究显示, 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环境不但影响子女的心理状态, 而且对子女的健康行为如运动锻炼、健康饮食等有影响[4]。父母受教育水平可以影响子女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自身健康意识越强, 会更加注重子女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 子女会有更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所以, 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是提高全民基本良好知识和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

3.2.5健康状况不同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得分及具备率 (表9)

表9、图4可以显示, 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好的, 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得分高, 说明健康状况与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成直接正效应, 这部分学生平时能更好地注重健康知识的积累, 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样也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

4 结语

常州科教城高职大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具备率仅为25.39%, 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较低。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与健康状况成正相关, 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健康状况的优劣, 而健康状况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速度以及质量, 继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部分大学生将来面对的厂矿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特点是:工作密度大、工作时间长、体力劳动多。健康的知识和理论决定健康状况, 而健康状况与工作效率成正相关, 是否具有良好的健康知识和理论素养不容忽视。学校应该是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最佳场所, 平时的一言一行要讲文明, 生活有规律, 而通过调查分析, 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根据统计分析得出, 受到性别、年级、地区、父母学历层次、本人健康状况等影响, 形成了目前高职大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现状, 而家庭月收入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影响不显著。所以, 要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良好的理论学习体系, 为学生建立学习的平台和创造潜移默化的优良环境着手。

摘要:本研究采用国家健康教育中心统一设计的《2010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对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共计800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常州科教城高职大学生具备健康知识和理论素养194人, 具备率仅为25.39%, 知识和理论素养水平受到性别、年级、地区、父母学历层次、本人健康状况等影响, 存在差异。

关键词:高职院校,知识和理论,调查

参考文献

[1]IOM.Health Literacy:A Prescription to End Confusion.2004.

[2]刘德柱.山村农民健康教育干预5年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1, 21 (3) :41-43.

[3]朱航辰.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 2009 (5) :32-33.

上一篇:鲁读后感300字下一篇:镇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专项检查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