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后对人生的感悟

2022-11-01

第一篇:当母亲后对人生的感悟

资深HR离职后对人事管理的12条感悟

摘要: HR都有这样的经验,员工只有在离职的时候才肯说真话:对公司制度的抱怨、对薪水待遇的不满、对同事领导的不爽……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是HR从一个员工身上得到的最后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么从一个即将离职的HR那里,……

HR都有这样的经验,员工只有在离职的时候才肯说真话:对公司制度的抱怨、对薪水待遇的不满、对同事领导的不爽……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是HR从一个员工身上得到的最后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么从一个即将离职的HR那里,又会得到那些领悟呢?以下是某位资深HR经理离职之后对人事管理的12条感悟。

1、关于公司不要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公司的根本存在价值是经济效益。要坚定自己做职业人的想法。当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实现最大化的时候,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当双方结果相背离的时候,应该选择潇洒地走开。

2、关于老板听过无数有志之士的抱怨,看过无数的人才因为老总始终无法重视人才的选育用留而黯然离去。当我们苦口婆心的劝导老总们明白,人是重中之重,没有鼓舞 人心的士气,没有核心的团队,没有吸引人的企业文化,没有再培训,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任何企业都将会万劫不复。可是,老总总是忽略了人才的重要性,不断的强调业绩,企业的拓展,市场竞争。殊不知,这一切都是靠人才去完成的。

3、关于改变 不要奢望你的努力会换来老总甚至企业的改变,在有些公司,一旦企业业绩下滑,什么人力资源,什么培训,什么企业文化,都通通被老总弃置不顾。从他们 的角度想想看,那是他们自己的钱,自己辛辛苦苦的原始积累。当他看到自己的钱就这样流走,他哪里还有精力注重人才的流失?对于他来说,反正钱有了,人自然会来。

4、关于文化即使公司不赚钱,也不要小看文化这东西,文化能决定公司能否壮大并长久。员工的忠诚需要用文化来凝聚,主管的管理风格需要用文化来

引导。管理中,有很多规则是应该遵守的,譬如工资的刚性;有很多雷区是不可以碰的,譬如诚信。

5、关于融入用关注和尊重赢得员工的信赖!营造坦诚、透明、积极、向上的氛围。必要的成本投入是必须的,因为投入产出比。管理需要细腻,需要替别人着想,需要懂得利用,需要抓住心结。把希望传递,让激情感染。定期跟他们一对一地聊聊,关注一下他们的将来。

6、关于留人留人的原则是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我们的待遇难以具备明显优势,公司前进的路上也绝非一帆风顺。这种情况下,情感留人是最实际的留人手段。管理情绪、凝聚人心,不失一切时机地捕捉动情点。我们一定要保持这种敏感和细腻。

7、关于家庭选择的时候不要任何理由。因为你是你,你想做的是你自己的事情。没有人认为或感觉你的委屈和痛苦。分居也好,孩子缺少父爱也好,你个人能否解决那是 你的私事。年薪代表什么?是你的个人价值还是你养家糊口的依靠。北漂有多少?难道就是郁闷吗?意识里面不要有抱怨和无奈,生活本无奈,何苦让自己更无奈呢?你对他有感情,他未必在乎你!工作就是工作,没有太多的感情。

8、关于敬业即使只是一名最基层的员工,也要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公司。唯有如此,才能迅速融入迅速提升。所以,骨子里无比的高傲——公司需要我,我要把公司推向成功。将公司当成家,将自己当成了总经理!这是曾经引以为豪的一种心态,现在看来需要改变的是心理预期。

9、关于离职我的心已不在公司,但还要为公司凝聚人心。这是HR离职前的哀歌。与其在适应环境或让环境适应你这个老掉牙的话题中思考,离开比留下来做痛苦的哲学思考更明智。跳槽,不意味着好逸恶劳,而是给自己的勤奋努力找对地方。忠诚理论上是一种美德,可是忠诚到伤害到自己的程度,就只能是

一种迂腐了!中国人经常是羞于谈钱,这不是健康的心态。古语云:礼赏不倦,则士争先。德同势敌,乃揽英雄之心。

10、关于性情有血有肉重情重义意味着付出和投入,有时会情不自禁达忘我状态。付出之后我们未必能有回报,甚至收获了委屈。有人权衡之后会选择理智和机械,有人调 整之后会改变心理预期。前者自我防卫能力越来越强但趋于封闭,后者承受打击的能力越来越强且更加豁达。因为透明,圈内朋友曾戏言自己是温室里长大的。我承认自己经历不够坎坷,但相信——生命力强弱与否不在于环境,而在于种子。

11、关于自励我知道自己骨子里有一种潜在的也是可怕的东西——惰性,所以尽力去给自己找压力、动力。或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或将自己置于众人瞩目之下。这样,做每一样事的时候,自己都不再仅仅代表一个人。所以,命中注定自己这辈子会很投入!

12、关于心态率真、执着、努力、理性、热血、理想。做得越多,责任越重,能力越强,成长也就越快。牢骚、抱怨、偏激和冲动越少越好。激情和责任则是每一个人不可 或缺的。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潜做出一番事情,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无论我们的生理年龄有多大,我们都要有一颗二十岁的心。

第二篇:当校长的感悟

傅青云

招生、录取、校安工程、创先争优、双学双比,一个暑假感觉比平时还忙。今天,各部门都在紧张有序的忙着高一新生报到时,我反而有难得的一刻闲暇功夫。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去年这时,刚一主持工作的我也在这里思考学校的现状、思考学校的出路、思考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稳步推进,作为校长的我有很多感悟!但碍于工作繁忙,也限于词汇贫乏,只能点点滴滴、零零碎碎记下几点。

校长,一个学校的法人,在别人眼里也许地位高人一等,也许和教职工要有一定距离,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尊严,但我认为恰恰相反。工作十几年,我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岗位,单位里有比我长,也有比我幼的人,没做法人前,常称哥呼姐的开玩笑拉家常,做了法人之后,在我的思想意识里根本就没有“高人一等”这个念头,我知道,校长是别人称呼你、敬重你的,而不是你自封的,因此我对他们的称呼没有改变,态度没有改变。上班在校长室办公是校长,开会在台上布置工作是领导,但更多的还是同事,还是朋友、还是邻居。一句哥姐称呼能拉近距离暖人心,一句玩笑能化解矛盾缓气氛,何乐而不为呢?想想这一年中工作上好多难事并不是我高高在上的校长位置而解决的,是因为我平易近人的态度赢得了人心,赢得了支持而解决的!因此当校长的深切感悟之一——低调做人。

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发展学校。自主持工作以来,做了几件以前学校没做的事。一是请进来、走出去想方设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将家长和兄弟学校领导老师请到学校,实行教学开放周加强联系;邀请县教育局专家到我校进行指导、座谈寻找差距;带领教师到安师大附中观摩、学习增长见识;组织全体班主任、教研室主任到肥西小庙中学参观、交流拓宽视野。创建《二月花》校刊,提高文化品位,进行文化熏陶;隆重举行三八妇女节大会,感动了女教师提升了敬业精神;开了初、高三毕业典礼,师生的情感得以渲泄,爱校精神得以升华;第一次、第一时间把承诺的高考喜报和奖金送到学生及家长手上宣传了学校形象,扩大了影响;招生工作提出了“全员参与,全面开展,走村窜户,不放弃一个学生”的理念增加了生源;和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举行了夏令营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提高了素质 „„。正是因为这些迎难而上的创新工作,才有了今天的高一新生报名这一喜人的热烈场面。因此当校长的深切感悟之二——高调做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和教师谈心,多和群众交流,尤其是与老同志多交流,与所谓的“刺头”多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年来与全校80%以上的教职工,或单独或三五个群体一起谈过心,取得了理解,获得了支持;在用人上也是以点带面的鼓励教职工做事,虽然在大会上布置、要求全体职工要站好岗、尽其责积极做事,但心里明白80%的工作是20%的人做的,但这样对一些尽心尽力做事的人,也就有了心理安慰。对人对事多表扬少批评,每周开会时都对涌现出来的哪怕有一丝闪光点的好人好事不惜“夸大其词”进行表扬,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平时自己多做事少说话,走到教室门口,看到一片纸屑弯腰拾起丢进纸篓而不说,让教师、让学生看到我的行为,感觉到应该怎么做比自己不动手指挥他们怎么做的效果要强得多。一年来,教师的心在慢慢靠拢,学校的环境在慢慢净化,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在慢慢形成,这又是我当校长的深切感悟之三——以身作则暖人心。

校长不是万能,不能改变所有不想看到的事,只能尽力去做能改变的事,这也是我当校长的一个感悟。

第三篇:当教师的几点感悟

谭发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由于领导们和老师们的厚爱,我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我很高兴,高兴的是成绩得到了肯定,但我也很惭愧,还做得很不够。刘校长是县学科带头人,还有很多县级、市级骨干教师,我还要向他们学习。夏主任、唐主任要我介绍经验,我想没有什么经验可介绍的。虽然参加工作已有30年,当过2年中学教导主任,8年中学校长,10年数学教研组长,10年班主任,30年初中数学教学,没有经验是假的,说出来可能也有一套一套的,但教学无定法,比如我84年开始搞自学辅导教学法,94年以后又搞掌握教学,现在又搞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就是好方法,就是经验。所以我不想谈教学经验,只想谈几点感悟,也就是几点看法,几点理解,几点认识,几点初浅的结论。

第一点感悟:教师必须注意形象。

教师是个特定的职业,必须特别注意形象。教师给人们的直觉是文质彬彬、穿着整齐干净。90年代以前胸前还挂着一支钢笔,头戴一副眼镜。行为上办事能力强,胆小、稳重、保守、精明,能画能写能唱能跳,描述教师的语言一般有:像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为人师表,我认为,教师除了以上描述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偶像,就像歌星是歌迷的偶像一样,影星是影迷的偶像一样,始终要保持一种神秘感。你看,刘德华早就结婚了,但一直没有让别人知道,想给别人一种纯的感觉,从而受人追捧。所以,教师也要给学生一种完美的形象。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形象必须注意:习惯形象,当着学生的面不抽烟、不喝酒、不嚼槟榔,举止文明礼貌,守时守纪守法,做错了事敢于承认,勇于自责;性格形象,直爽且毫不偏袒;说教形象,富含哲理,以理服人;严师形象,知识严谨,要求严格;慈母形象,时刻用家庭的欢乐感染他们;益友形象,在人生坐标系中使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人格形象,正直诚实,情绪稳定,乐观向上,风趣幽默(其实这样的老师最具人格魅力,最受学生欢迎);教学形象,教风干净利落,有课堂教学能力,有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快速正确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这三种能力最具教学魅力,最受学生和家长看重)。

第二点感悟:“教书育人”应注重育人。

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早在1990年,我就写过一篇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育人作用”获县一等奖,获市一等奖。因为这个获奖,县教研室组织我们到郴州、张家界进行教育教学研讨。我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为“先育人,再教书”,或者“教书育人”中应注重的是育人。这与我校教育理念“要想成才,先要做人”是一脉相承的。“教书育人”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对矛盾,其一对矛盾是“教书与育人”的矛盾,就是说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更要注重思想教育。第一,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第二,寓思想教育于多个教学环节之中。除了课堂讲解之外,还有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环节;第三,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在谈心过程中体现教书必须育人,育人需要知识的深刻道理。其二对矛盾是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就是说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既要爱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但是学生能够把它接受下来并且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矛盾斗争过程,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三对矛盾是言教与身教的矛盾,就是说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

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第三点感悟:换位思考,关心学生,尊重领导。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既是他控型,又是控他型,是因为受多种人领导,比如年级组长、中层干部、校长,甚至是乡镇干部、教育局长。90年代后期,发工资困难,社会上流传一句话,“教师是个宝,没有钱也要搞;教师是只猪,没有发工资也要教书”。这就是典型的受他人控制。之所以是控他型,是因为每一个教师至少管理着一个班,一走进课堂就要控制几十个人,有的教师控制更多的人。所以很多管理者、领导者曾经都是教师。从感性来看,教师具有双重性。相对于学生来说是猫,相对于领导来说是老鼠。正因为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所以要站在被管理者的位置理解管理者,站在管理者的位置理解被管理者,即站在学生位置理解领导,站在领导位置理解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像服从老师的安排一样服从领导的安排,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领导;以领导的身份像对待教师一样对待学生,像关心教师一样关心学生,这样就会协调领导、教师、学生的关系,学校就会朝着和谐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点感悟:爱护自己,尽早学会养生。

教师这个特殊职业,伏案工作多、操心重、亚健康状态的占多数。如果不注意保养身体,那么衰老快,有些病可能来得早,还可能带来一些心理疾病,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都不利。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最近几年,在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统称为一二三四五六,以求尝试达到养生的目的。分别是: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精神一点);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包括荣辱与名利);四个做到,做到绝不抽烟,做到保持体重,做到控制血压和胆固醇,做到少生气;五个常有,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注重卫生,夫妻恩爱;六个“七八”,吃七八成饱,饮七八杯水,穿七八分暖,行七八千步,睡七八小时,有七八分好心情。

第五点感悟:学生有了“乐、听、做、创”,提高成绩就有希望。

教师这个特殊职业,除授人以鱼以外,还要授人以渔,除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有家长有学生问我怎样学好数学,我这样跟他们说的,要做到四个字,“乐、听、做、创”,“乐”就是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快乐中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有天生的,也有后天的。后天的是通过老师想办法培养出来的,引导出来的。01年11月,我有一篇论文“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发表在湘潭日报教育周刊第40期的课堂内外。乐的过程是积累能量的过程,也是学知识的准备过程。“听”就是铃声一响,集中思想,抓住课堂老师讲课的机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之所以然”,是知识的一个认知过程。“做”就是知识的一个实践过程,俗话说:数学就是做出来的,从基础到提高,从选择到解答,一般一个知识点要做2至4道题,从而达到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创”就是知识的升华过程,一题多解,发散性思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明创造,都体现在这个过程,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站得高,看得远,做起题来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有了这个“创”就更加的“乐学”,更加的认真听,更加的想做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数学成绩就有了希望。

以上是我当教师的几点感悟。

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健康康,工作顺顺利利,生活开开心心,家庭和和睦睦,永远平平安安!谢谢各位,耽误各位的时间。

第四篇:观《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有感

在苦难中成长

——读《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有感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的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他,入选为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他,就是洪战辉。

《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可以说是洪战辉写的一部自传,讲述了他在那12年的艰苦历程。曾经的他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拥有和谐家庭与幸福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的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忽然站在幸福的悬崖边上。当时他仅12岁,而在这小小的年纪,洪战辉就不得不面对命运带给他的不幸。

他的母亲离家出走后,他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并不得不担当。抚养尚不会走路的妹妹,侍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从此年仅13岁的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承担责任。

为了抚养妹妹,让她吃的有营养,洪战辉便去掏鸟蛋、抓田鼠,即便有时致自己于危险之中。为了供应父亲的医药费以及自己与弟弟的学费,他不得不利用一切时间与方法赚钱。他曾经在庄稼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曾经冒着炎炎夏日在村子里用力叫卖;他曾经在工地上辛苦奔波;他曾经在学校的每个班级上推销产品……在他拼命赚钱 的过程中,他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但也遭受过挫折和沉重的打击,甚至被报复导致左眼近乎失明。有几次当他被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他曾想过自杀,一了百了,但当想起父亲、弟弟妹妹的时候,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动力。

最终,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反而砥砺他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学,还靠着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捡来”的妹妹读书。尽管生活拮据,但他却不愿做按手印的特困生,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还自己拿钱资助其他困难的同学。

12年的风雨,他在苦难中慢慢成长,他经历了很多同龄人无法想象甚至无法承受的困难,但在困难面前,他没有低头、没有认输,而是变得越来越坚忍、顽强、乐观。而这种态度,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所需要的。尽管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但不管在哪个年代,不管哪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一定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许就像这本书所说的,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

今天的年轻人,包括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在人生大课堂上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呢?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不少人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衣食无忧,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就会显出脆弱的一面,无助、消极、悲观甚至是绝望。洪战辉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所表现出来的坚定顽强、从容执着,就为今天的青少年,乃至所有人树起了榜样,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从他的实际中,我们可以明白:苦难能磨砺一个人的心智,能教会人成长;苦难不值得炫耀,在苦难中奋斗,才会赢得尊重。 同时我们也应该去反思,为什么当下的青少年没有像洪战辉那样面对生活坚强不屈、执着奋斗的态度。那是因为中国式母爱、父爱的过度泛滥,致使青少年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安逸和谐的环境中。而正是这一安逸的生活,让他们丧失了独立,被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从而缺乏社会阅历与经验,使得他们一旦脱离原来的生活,将无法生存。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就应在苦难中成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有担当大任的资格。

苦难不能博得别人的同情,只有奋斗,经过不断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促使自己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五篇:母亲朴素的教育——母亲节感悟

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她虽然在解放前当过农村的“识字班长”,但母亲终究未成为识文解字的文化人;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朴素、真诚,源自内心,发自肺腑,助我成人,终生难忘。

“天下的爷娘疼小儿,天下的爷娘疼好儿。”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过了不惑之年,我上面已有了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从我记事起就感受到在家中的特殊地位,父亲宠着,母亲护着,哥姐让着,家里虽然贫穷,但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地给我改善生活。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到了该上学的的年龄,母亲用积累的碎花布一针一线地给我缝了个书包,给我做了一双新的“虎头”鞋;要去上学了,母亲牵着我的手边走边说:“天下的爷娘疼小儿,天下的爷娘更疼好儿,你要做好儿,上学要听老师的话,不能和别的孩子胡闹。”

现在依然不能忘记几十年前母亲送我上小学时说的那几句话,其实母亲没对我提出很高的目标很苛刻的要求,她只是想让我做一个天下爷娘想疼愿疼的“好儿”。对当时刚要跨入小学校门的我来说,母亲定的”好儿“的标准只是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闹矛盾。当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好儿”的标准和内涵也不断地变化和丰富着。做一个母亲眼里的“好儿”,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这是母亲对我们姊妹经常说的一句话,延伸这句话的教育内容就是人活着要让别人瞧得起,不能太窝囊。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家里虽穷,但别人家的东西要做到有借有还,偷鸡摸狗的事更是不能在我们姊妹身上发生。记得有一次二哥上学的路上捡了一棵死树扛回了家,母亲硬是让二哥从哪里捡的再送到哪里去,母亲对二哥说:“你要不把这棵死树送回去,别人就会说你手脚不干净,不仅你自己丢人,我们一家人脸上都抹黑。”

母亲的这句“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在我们姊妹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参加工作,为了不给父母丢脸而让自己父母有脸有光,我始终在努力着。当我已为人父,我暗暗地下着决心,不仅让我的母亲因她的儿子而光彩,更要让她因我的儿子而光彩。

“人家的怨咱不记,人家的好咱不忘。”母亲在村子里威望高,人缘好,与母亲宽厚待人是密切相关的。母亲始终教育我们姊妹与人相处不要针尖对麦芒,她常对我们说:“吃亏人常在,一个人不可能总生活在正午头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如果今天记着这个人对咱不好,明天又和另一个人闹一仗,我们家最后在全村都成了仇人了;人家的怨咱不记,人家的好咱不能忘。”

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已走过的人生岁月里,别人有对她明显的不公平,特别是她任村里的妇女主任几十年里,因为计划生育,有的家里人不理解,就堵着我们的家门骂,但母亲却都忍让了;骂她的人家里一旦遇到了困难,母亲还是一如继往地给予帮助。直到今天,我在做人上努力提醒自己“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其实正是母亲教育我的结果。

母亲很普通,教育孩子的话语很朴素;母亲朴素的教育却对子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不仅是我们姊妹这一代人,还影响着她的子孙后代。平凡的母亲,朴素的母亲,我们向你致敬!

上一篇:杜曼妈妈心得感言分享下一篇:地理培优辅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