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工行业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

2022-09-10

“WTO”以来, 我国的化工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期间, 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很快, 临海、临江或资源丰富的工业园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如: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工区等。近年来, 欧美石油化工公司以及日、韩等地区的外资企业加大了对我国市场的投入, 业务领域广泛, 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加快发展我国化工产业市场进程。同时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以及竞争格局正在快速变化着, 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产品的设计周期越来越短, 面对各种挑战及形势, 企业只能加快调整内部机构, 适应市场变化,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位。外资企业的进驻, 不仅给中国的市场带来了经济上的活力, 还带来了管理上的良好理念, 只有适应多变的市场, 坚持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使企业快速发展[1]。

一、有效的责任关怀体系 (RC14001)

RC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由美国化学协会推出的新化工行业的环境管理体系, 其源于责任关怀制度并整合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优点, 使责任关怀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延续。

“责任关怀” (Responsible Care) 行动是全球化学工业界内的一个自发性活动, 用以促进对产品从实验室研制到生产、分销以及最终再利用、回收、处置销毁各个环节的安全处理。其决策过程涉及公众参与。“责任关怀” (Responsible Care) 1987年在加拿大诞生, 其理念迅速传播到53个国家。

责任关怀政策包括: (1) 全球性管理体系, 实现卓越经营并符合或超越各种要求和标准; (2) 员工参与, 遍及整个公司范围; (3) 持续改进, 在运营中争取实现零事故, 全方位地符合规范, 以及降低我们对环境、健康、安全及环保方面的影响。公司的管理层及基层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此政策, 同时遵守由此政策引申出来的十大安全信条: (1) 所有人对工作安全负有责任; (2) 所有人均应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安全警觉; (3) 所有人应主动和其他人讨论不安全的行为与不安全的状况, 并帮助找出改善的方法; (4) 对于安全活动, 所有人应主动积极参与并奉献自己的力量; (5) 全体员工应在发现工作相关的任何伤害、健康危害和安全事件的第一时间内予以报告; (6) 即使在工作场所以外, 所有人也应像在工作场所一样遵守安全、健康及环保的原则; (7) 所有人应确保返回工作岗位时有能力专注于安全工作; (8) 所有人应了解其工作和作业场所的危险及风险, 并遵守相关程序及规定; (9) 所有人应身体力行, 以确保环境整洁为第一要务; (10) 对于环保、安全及健康的事故及紧急事件, 所有人应准备好作出有效的响应。

二、完善的制度建设及培训

美资企业各化工行业建立职业危害监测、监测制度, 对化工企业作业场所中存在的化学因素、粉尘污染、噪音、辐射、生物因素和其他的可能会给从业人员造成危害的因素, 企业每年会安排职业危害因素检测[2]。督促单位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确保其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强度、浓度等符合职业卫生的接触限值, 比如通过工程措施:加装隔离措施、增加抽排风设施、改变工艺, 使用自动化程度高的工艺取代手动工艺, 减少人员在有害因素中的暴露时间及频率, 使用低毒化学物质代替高毒化学物质等。另外, 每年年初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设定培训目标及课程, 每月按计划完成培训。培训包括同类工厂的安全事故及纠正措施学习, 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维护及检查, 不同操作的劳动防护用品要求, 非日常作业前危害分析, 作业证制度及注意事项, 登高、动土、动火、开管等高风险作业相关培训等, 同时每年制定外部培训计划, 如急救培训, 高压电工培训, 叉车、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作业培训等。

三、严格遵守相关要求

每年初制定环境管理计划, 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制定本年度的危险废物及排水等计划, 每月跟踪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及时调整计划及措施, 以达到环境友好, 以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不少化工行业的负责人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高于安全、环境、职业卫生问题, 并未按规定监护及周期性检查。此外, 大多数化工行业的一线工人在职业健康体检时抱着应付的态度, 缺乏相应的职业健康意识。

摘要:结合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分析国内美资化工企业的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 只有有效地将管理体系整合在一起, 并且坚持PDCA的原则, 持续改进, 一定会对化工行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玉明.浅析机械企业实施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方法[J].机械管理开发, 2012 (5) :204-205.

[2] 房贵如.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实施、审核的标准基础[J].机械标准化与质量, 2004 (6) :21-23.

上一篇:如何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下一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