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观后感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归来观后感范文

《归来》观后感

在看《归来》之前,我看了南方周末对主演陈道明(饰演陆焉识)的访谈。他说得一段话让我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需要这个告诉别人一个东西砸了、坏了,很简单;但是我们把别人砸了的东西,缝上,把它愈合好,这很难,也很伟大。”

我想,这段话也是我观影后的最大体会。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等他再次归来时,冯婉喻已身患重病,再也认不出他,两个人最终原谅了残酷的命运,厮守变老。观看完《归来》后,有意识地将电影与原著作对比。面对小说原著宏大的历史背景,张艺谋将選取了最後三十页,将情节緊扣在家庭,将故事的核心主题瞄准了人性。纵观全片,人性中的宽恕和忍让主题贯穿全片。

没有回忆、没有怨言、没有控诉,这是一个愈合的故事,正如陈道明所说,《归来》旨在愈合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斑斑伤痕。

不论是文革,还是二二八,给民族留下巨大伤痛的事件,后辈该如何看待。揭开伤疤容易,愈合伤口谈何容易。砸碎一件东西容易,要把砸碎的东西一片一片粘起来,还原谈何容易。尽管它完全还原是不可能了,但是还有人坚持去努力地还原,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坏了,一点一点在粘接它,在愈合它。这是电影给我产生的最深远的感动。

三十多年前,“伤痕文学”诞生。我的一个台湾老师曾指出:大陆的伤痕文学总是拖着一条“光明的尾巴”。譬如卢新华的《伤痕》,也有许多伤痕小说被拍成电影,如《牧马人》。有人说,张艺谋为了避免《归来》再遭《活着》的命运,压低嗓门,谨小慎微,不无妥协而又含蓄地控诉着那个时代的创痛。至于对极权灾难的描述,张艺谋找到了一种中庸的普世价值观来包容这个家庭伦理剧。我們可以从影片看出他將沉痛的歷史事件罩上一层温情的面纱。在《归来》隐忍、克制的叙述后面,其实有一个中国家庭伦理被摧毁殆尽的惨痛背景。张艺谋将小说中最沉重的部分剔除,或与心态逐渐平和有关,但无论如何,都是妥协的结果。

然而,真正的好电影与尺度并没有直接关联。虽然做出妥协,但是张艺谋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静水流深的关于等待和爱的故事,并借由小人物的隐忍与坚守反思大时代。 相较小说,电影将陆焉识与冯婉瑜的爱情改编得更加细腻、深刻和感人。他们明明深爱彼此,然而这种爱却是“错位”的;他们都爱着不爱自己的人,彼此明明就近在眼前,却又无法相认、不可触及。张艺谋不仅放弃了戏剧性,也放弃了他标志性的浓墨重彩的色彩运用。他拍的印象系列,對我而言是一場視覺盛宴,而當他安静地讲述一个关于等待与守候的故事,平静、朴素、哀婉,就如同一杯苦澀的清茶。

《归来》中的影像世界是寡淡的、朴素的,一如物资匮乏的时代,纯粹的色彩却与相依相守的质朴情感相得益彰。白雪覆盖的大地一片纯净,陆焉识用破旧的三轮车接冯婉瑜,脚步声和车轮声被雪地淹没,剩下的只有一对夫妻相守的孤单背影。她等他,每个月的5号都去车站街他,一接就是几十年,也没想过离开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设法唤起她的记忆,等她认出来他的那一天。陆焉识,作为一个归人,成了陪在婉瑜身边的一个无法辨认的替身。这是一场人伦悲剧,在一个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种力量可以凌驾于亲情之上。

《归来》也并不仅仅是一部純粹的爱情片。這種愛情背後是沉重歷史事件。从指导员雨夜的来访与警告,女儿的“断绝关系”与告密,火车站上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冯婉瑜对方师傅的恐怖性记忆等,张艺谋都明确指向那段沉痛的历史。电影凸显了人物的隐忍、坚守,凸显着爱情的伟大与凄美,也更深刻地反衬出荒谬时代对人与人性的碾压与破坏。那个时代过去了,文革過去了,遭受误解与迫害的人们“归来”了。然而,时代遗留的伤痛却从未消失。从这个角度上,张艺谋也实现了他特有的批判。即便不那麼激進,同樣觸動人心。在这个层面上,《归来》从画面到叙事都同樣精緻,令人動容。影片流露的知识分子审慎的态度,令人回忆起70年代的时代风貌。

《归来》从小说的结尾处起笔。从陆焉识“归来”说起,家已不是家。陆焉识几乎不可能再重建他作为人的完整生活。尽管不可能,但他还是要尽其可能,完成他有尊严的情感生活。陆焉识有情怀、百折不弯,不放弃,更不乞怜。陆焉识对同代人的宽恕和体谅也讓我印象深刻。对于曾经欺负妻子的老方,陆意欲复仇,却发现对方已经得到了政府调查和惩罚。他的家庭同样正在遭遇不幸,于是,他释然了。虽然这是一个苍白的决策,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内心的柔软会驱使着他用一种更为宽恕和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回忆。美好本身在丑陋时代里的奋力挣扎,正确的爱情诞生于错误的年代,被硬生生的扭曲成了不该有的模样。岁月静好,一去不返;归去来兮,唯有不复蹉跎,爱存留,唯咏叹。

第二篇:《归来》观后感心得

《归来》观后感心得

今天看了《归来》,心情很沉重,宏观方面的感悟已体现在5月20日转载的《暴露文革罪恶》一帖里了,我只想谈谈自己对几个细节的看法。我热衷于观察细节,且喜欢去思考其内在的精髓。

细节一:到处的横幅及标语。这是那个年代典型的特征,自上而下都喜欢搞这套,烘托出整个政治氛围,以期能坚决贯彻巩固某些威权的思想及便于长期掌控,这是跟民主自由格格不入的。

细节二:《红色娘子军》样板戏。其是江青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戏”其中的一个,《归来》剧情里用了较长的边幅展示该部芭蕾剧,导演及相关人的用意何在?目前还不好揣测(纯粹是为了艺术再现以飨观众?)。

细节三:欺骗学生。农场干部为了能让陆焉识的女儿丹丹配合抓捕其父亲,许诺跟学校说情让她跳红剧里的女一号,争强好胜年少无知的丹丹还是配合告发了自己的父亲令其被抓,导致父母亲20年里未能相见,但一样只能扮演普通战士角色。在那个年代,可有诚信可言?家庭成分问题直接改变掉一个人的一生,这是对人权活生生的扼杀。梅奥的社会人理论学说中的最基本的“尊重人”都做不到,何来后面的重视人、理解人以及成就人?生活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被下放、被劳动、被收监、被自杀、被杀害,反而让他们这些文盲、流氓、盲流,只懂呗牛逼的青牛支来管理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如何不落后?社会如何不倒退?人民如何不贫穷多难?(暂说这些吧,再说就要骂人了)

细节四:告发及阻扰。丹丹年幼无知,还不懂亲情的重要、父母的相濡以沫以及上一辈人爱情的不易。受大环境影响,毅然决然与被打为右派的父亲划清界线,为了能跳娘子军剧中的女一号被农场干部欺骗,告发出卖自己的父亲,最终还直接导致了母亲的心因性失忆。这是人性的扭曲,伦理的失常,社会的悲剧。

细节五:关于父亲的照片全剪掉。荼毒年轻一代的程度可见一斑。还好后来的丹丹在伦理上基本回归正常,

细节六:方师傅是个人渣。这个方师傅肯定是个流氓,趁人之危的登徒子。冯婉瑜为何在失忆中还对那个方师傅记忆深刻?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方师傅伤害到她了,欺骗她说陆焉识已被枪毙,想占有冯婉瑜,还是武力占有,据女儿丹丹回忆,方拿勺子猛打冯。在那无法无天,宪法都沦为擦屁股纸的年代,“造反派”们就是强奸、杀人又算得了什么?谁来抓这样的罪犯?又有谁来判?所谓的公检法们对批斗判刑阶级敌人更感兴趣。

细节七: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尤其是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自从1957年开展反右运动以来,全国总有50多万人被划为右派,这些人里面不但有一大批忠贞的中共党员,而且还有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有长期合作历史的民主党派朋友以及政治上不成熟的青年。为何是他们被划为右派?那是因为他们在前期响应党的号召而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大鸣大放、引蛇出洞),他们有铮铮铁骨,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陆焉识,大学教授,会法语,懂弹钢琴,文质彬彬,素质高雅,就这样的人才被流放到大西北的戈壁滩劳改20年(1957-1977),种田自然不说,还给牛马接生,让小马得以新生,见到新的太阳,这也给了他求生的欲望。人生能有几个20年?人才大量被淹没、扼杀的20年,想想都心痛,都愤慨。把真正的人才关进牛棚修理地球,而让脚甲黑黑的执掌教鞭,当上副总理,实在是荒唐、荒谬、荒诞的年代。

细节八:大卫的自杀。因为女儿丹丹把自己的照片一张不剩的全剪掉,陆焉识为了尝试唤起妻子冯婉瑜对他的记忆而去大学女同学家借合影照片。那位女同学的老公跟陆焉识一样被划为右派,由于忍受不了非人的磨难选择自杀。虽然那位女同学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带过,但是给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试问,在文革十年,反右派的20年,有多少国家栋梁因忍受不了折磨而选择自杀?这让我想起了“牛哥很生气”版友还对他们进行过嘲笑,说他们的自杀是他们自己的原因,跟那啥啥无关。

细节九:对爱情的坚守。说实话,被划为右派的那些知识分子,几乎是从民国年代走过来的,他们的学识,他们的人品,他们的忠诚,他们的素养所处的高度非一般人能比。由于各种运动的开展,十年文革浩劫的摧残,把这些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变成噤如寒蝉的奴才,让国民的素质立马掉到历史的最低水平。作为年轻一代的70、80、90、00后的国家未来栋梁,如果没能清醒认识这段历史并以此为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长久?难道会成为雾中花水中月?最后,希望年轻一代,

要做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

要做一位有良知的年轻的中国人

要做一位有良知的年轻的且让身边人都具有一样良知的中国人。

第三篇:电影《归来》观后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精选多篇)

电影归来观后感

北京近几天气温高达40度左右,异常的闷热,心情好压抑!不知是不是高温的原因?还是身体里哪根精神搭错了,我的心情很不好,真的好想哭。终于有拍“右派”家庭妻离子散、家迫人亡的电影《归来》了,张艺谋也真会选择放映季节。我平时很少去看电影,因为《归来》电影剧情与我家的遭遇很相似,所以想看。知道看这部的电影无疑是给自己伤口上撒盐,然而,我好想为母亲、为父亲、为自己撕心裂肺哭一场!

我早早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看见旁边一位白发老者是由家人陪着座着轮椅来的,想来他也是有故事的人。我们来

这里是看什么?回顾什么?能得到什么慰籍?说不清楚,我想可能只是找感觉,想通过电影,看看那场反右运动年仅30岁的父亲,被迫害致死的心声,感受母亲守寡一生等待丈夫归来的痛苦。还异想通过电影,身体产生一种幻觉领悟父母的心声与关爱吧!

《归来》影片主要描写右派丈夫陆焉识,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潜逃归家,妻子冯婉瑜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想到女儿的前途,最终没能与一门之隔的丈夫相见。一颗在女儿和丈夫之间来回游离的心在流血!在备受煎熬后,婉瑜最后勇敢决定:到车站去赴丈夫的约见,却遭女儿为想担任舞蹈主角而出卖。十几岁的丹丹,父亲三岁离开他,从小就接受父亲是右派是敌人这样的思想教育,在丹丹心中,父亲的形象坍塌变形。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喻却已认不出自己的丈夫。陆焉识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

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仍然每天到火车站去接他。

电影放映期间,我能听到有人在哭泣,散场后有人的眼睛是红红的,我想也许正是电影作品艺术魅力所在。看这样一部与我家庭会遭遇相似的电影,我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原以为我会哭的一塌糊涂。但看了《归来》之后,我心里五味杂陈,虽然我家的遭遇并不比《归来》好,但在那样扭曲的年代,我们一家人没有散失人性的理智,这让我很欣慰!

在我看来《归来》三口之家,家庭成员伦理背叛,每个人所承受痛苦的起因,有来自他本身的自私。父亲背负罪名潜逃回家,想念亲人却不想会连累自己最爱的人;母亲怕受牵连,拒丈夫门外不见,不想丈夫内心的煎熬;女儿为了担任舞蹈主角,出卖人性本真的伦理。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演绎了人生的生离死别,血泪痛苦,百感丛生,五味杂

陈。在那样的年代里人性的泯灭,尤其是政治与人性、亲情、爱情、友情的扭曲,有时到了极端尖锐、势不两立的地步,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在心灵深处烙下了无以抚平的巨大伤痛。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值得我们思考!

我也是四岁时,父亲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劳改。父亲走之前给母亲写了一万多字的绝笔信,为了爱护亲人怕家人受到牵连,父亲写信要求母亲与他划清界线,这篇《立在心里的墓碑》是我09年写的,当今天再次看到父亲写给母亲这封信的结尾时,我仍然会满眼泪水感动的心痛!父亲到北大荒二年以后饿死了,母亲没有看到父亲的尸骨,她一生未嫁人幻想着丈夫有一天能归来。母亲带着右派老婆坏名声,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在母亲精神就要崩溃时,想到我和弟弟还小,她没有自杀,忍辱负重独自抚养二个孩子。工作组和学校做我们工作让揭发母亲,给我

们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压力。母亲关押期间弟弟12岁我14岁,那年我们盼望着母亲回家,为了让母亲恢复身体。我和弟弟每天捉“土鳖”捡“知了”壳卖钱,为了省钱弟弟每天去菜站捡菜叶。

1969年上山下乡时,我们这一届正赶上是全锅端。记得去北大荒前,我做了一件今生伤害母亲最深的事。因为父亲死在了北大荒,母亲坚持要我留在北京不走上山下乡的路,不给我户口本。我很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情,每天与母亲大吵大闹。想到同学家庭成分好的都报名了,我如果不走一定会牵连到母亲受难。命运的安排,总是叫人无奈。母亲送走了丈夫去北大荒,10年后又送女儿去北大荒。有人说:一件错误的事,不能重复二次。北大荒我们家二代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71年也是到北大荒二年后,我得了重病差一点死了,把母亲吓坏了。想想政治运动专制主义桎梏下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多少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到后来落得妻离子散、

家迫人亡的悲惨结局!

电影《归来》虽然妻子失意了,但最终他们一家人团聚了。我的父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生没能在一起,死后也不能在天堂相见。2014年和2014年我曾二次回北大荒寻找父亲的骨灰,想把父母安葬在一起,遗憾的是我找不到父亲的骨灰,它成为我终生的遗憾!我看过许多右派写的书,在中国随便那个右派家庭故事拿出来,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一部悲欢离合的电影。

开始写博客,我是因为母亲的离世。想到我们这代人正在衰老,那些历史正在慢慢被遗忘。今天六十岁以上年龄的人,大都对“文革”都着深刻的印象,且这种印象让他们感到异常的苦涩。我们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见证者”,很多人也是“受害者”。它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浩劫,这种灾难给人的心灵造成很深的“创伤”!我终生没有享受过父爱!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切还能归来

吗?

电影归来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归来》,本来是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的,可是等看完之后才发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影射出的整个社会的悲凉,感觉要是不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我流的那些泪了。

有人说历史的书篇,总是蘸着鲜血一页页被写下的,很有道理。那些血书记录着无数苦难和死亡的故事,故事背后总是一片片废区,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和痛苦,在垂死暮年让岁月的残骸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一声不吭,平静的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文革,就像蛰伏已久的一场血雨,一下十年,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也许并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的年华老去。那个时期的感觉就像是每个人都走在街道上,迷失了自我,只是机械在

走着,革命的天光照亮了整个街道,可是人们内心的灯火早已熄灭。

历史的巨潮中,人实在太渺小了,许多人都是在年幼无知、经验尚且不足的情况下被外界所诱惑,做了一些疯狂的事,可是当他们有能力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无法改变,这真是那个时代悲剧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些苦楚又从来不允许被呐喊出来,一切只能默默承受,每个人都成了命运的受害者,丹丹也是这些可怜的人中的一个,不禁感慨那时年少轻狂的代价也太大了点儿。

然而终于有人发现这场雨下的太久了,也是人们终于疲惫了,于是一声令下,闹剧就此收场。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就好像交响乐进行着进行着却没有了收尾符,人们还没来的及在盛宴的狂欢中醒悟过来却发现一切已经结束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所适从的人,在黑暗中待久了,适应不了黎明的到来,宁可永远的黯淡下去。

其实电影中最虐的就是陆焉识想尽千方百计到最后也没能够唤回他的妻子,而冯婉瑜更是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丈夫的归来,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也莫过如此,琴声依旧悠扬动人,一切透着熟悉的味道,弹琴的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只不过岁月如歌,年华易老,抚琴人脸上早已刻满岁月的痕迹,而听琴人的思念却永远留给了过去的那个人……

归来,其实是两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对于过往美好的追求,就好像一个人在受了太多苦难之后总想从老天那里讨回一点补偿一样,但命运有时偏偏不让你如愿以偿,最后谁也没有等来期望的结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陆焉识接受了现实,选择了向前看,选择了用剩下的岁月来默默守候,哪怕到最后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正是人世凉薄才让人间真情显得伟大,经历的越多就越看到人心的可贵。人潮聚散,得到与失去,到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最纯最真的东西,因为

人世间诱惑太多,经得住时间打磨的东西并不多,不禁感慨他们能遇见彼此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啊。一个风流兼才子,一个佳人颜如玉,在及笄并发之年,对着一棵树默默地许下年轻的誓言,从此成为彼此牵绊终生的人。然而在乱世中,两个本该相依为命的人却相隔千里,孤独地迎接了每一场命运的风雨,承受了每一个时间制造的灾难,直到每一寸身躯再经不起命运的摧残,却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可以继续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如此浪漫,令人感动,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要讴歌生命了……

他们之间是爱情吗?是亲情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份感情已经因为经历的太多而变得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偿便人生苦难后还能彼此陪伴的幸福吧。就像一杯陈年老酿,浓烈、苦涩、难以入口,唯有懂酒之人方可品出其久经沧桑的沉静与香醇,享受乐在其中的幸福感。

懂酒的人,何尝不是懂人生的人。

诗人艾青在游新疆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什么记忆”。要是他现在还能重游故地的话也应该发出相似的感慨吧。也许苦难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些平常学不到的东西,它让我们变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一不留神你的世界就会轰然倒塌;而偏偏人性又是这脆弱生命中顽强的部分,它总能在乏味中发现乐趣,于绝望中发现希望,甚至可以把苦中作乐也变成一件浪漫的事,这不能不说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偏爱了。

高中时期珍藏的一段话,写在这里最合适:人生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流,不可能不携带泥沙,尘埃和沿途的漂浮物。但人性中应该有种种强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不停地接纳,沉淀,洗涤,不停地自我净化,从沿途的水源中吸取透明,让浩荡的清风吹拂出层层波浪。经历了浑浊而拒绝浑浊,携带着泥沙又放弃泥沙,让他们化作两岸的沃野,生

长葱茏风景,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条划过大地闪着波光的动人河流。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对人性最真挚的赞美了,每每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那些说不完的苦难的故事,其实早已在喧嚣中落定。寂静即是情感,平淡也是爱,生活仍在继续,2014,祝大家幸福……

电影归来观后感

去影院看完张艺谋的新作《归来》,出来时眼睛都湿润了。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这部电影数次戳中我的泪点,令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极少有电影能让我流泪,而这部《归来》竟然弄哭了我,且让我哭了好几次。

观看之前就听闻该作是一枚催泪弹,同时是一部票房口碑双赢之作。有票房证明看的人多,看哭了的人也多。在张艺谋的作品列表中很少有双赢的作品,起码《归来》之前的没有。老谋子以往的作品,早期有口碑,能夺国际大奖,后期大制作,票房高但是口碑跌入

谷底。《英雄》以来的作品,张艺谋拍得很空洞,不是说内容空洞,而是总体给人一种过分堆砌,如同写文章的人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以古代散文风格来做个对比,早期的口碑之作是先秦时期的佳作,虽然长短错落却内容朴实厚重。而后期则如同汉代的骈体文,艳丽而空洞。

经历了第二个时期后,张艺谋可谓是身心疲倦。第一个时期虽然累,但得到大众和专业电影人的赞誉,且屡获国内外大奖,精神上是很愉悦的。第二个时期,钱是赚了不少,但是声望不及从前了,多了许多骂名。《归来》是张艺谋另起炉灶后的第一部作品,就风格而言,老成质朴。该作在拍摄技巧上炉火纯青,不再追求夺目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是返璞归真,简约自然。

说了这么多优点,也不得不提该作的缺点。电影在角色上最大的缺陷莫过于男主角陆焉识。陆焉识是一个劳改犯,饱经坎坷受尽折磨不说,还要遭到女儿

的背叛。种种遭遇加在一起,最起码会让人竭嘶底里一次吧。但是男主角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从来没有情感上极尽压抑后的爆发。在影片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好人,这是最不合情理,也不符合人性的地方。这种脸谱化的角色是影片最大的败笔。其次,老谋子刻意回避文革的苦难,使影片丧失了厚重感。《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张艺谋的得意之作,无一不是描写人在遭到苦难时的悲剧。这些佳作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是它们达到了深刻厚重的境界。

老谋子作品是挑对了,只是剧本改写的不好,删去了复杂的人性,厚重的苦难,只留下纯粹执着的爱情。这个至死不渝的爱情确实很感人,那么多人哭了就是最好的佐证,然而仅仅让人哭是不够的,起码不够深刻。

电影归来观后感

看张艺谋的电影,无论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满城尽

带黄金甲》、《十面埋伏》,乃至于《三枪拍案惊奇》,无一不被他浓烈的色彩,震撼的视觉所感染,如果说这样的片子是烈酒,那么《归来》则是白水,清淡隽永。

看《归来》,看如烟岁月,似水流年,在平静中的震撼仍然能够让人在不事雕琢中沉醉,能把水变成酒是张艺谋的能耐,能让观众像傻子样的随着剧情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更迭而或悲或喜,这是电影的胜利,也是老谋子的胜利。他的《归来》如同《活着》一般,应该是能够写入中国电影史的教科书。

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的交替变化运用,让《归来》这部片子在咀嚼中多了些韵味和感染力。这部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虽然只是截取了小说最后30页进行了改编与加工,但却不失为一段中国“文革”历史的真诚回忆与思想,电影没有将光影停留在那段历史本身的悲剧意义和价值上,而是将水墨重彩落在了一家三口的团圆

上,精神思想的回归上。陆焉识二十几年年年思家年年思,夜夜未归夜夜归,冯婉瑜归去来兮真不见,梦萦魂牵是归来的质朴念想,在面对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的最后归于平静的面对等等因素,都构成了这部片子的底色:在苦难中的重生,在绝望中的希望!

而陆丹丹,这个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亲身女儿,在遭遇家庭变故,人生抉择时候的决绝和后悔、反思和回归,都让观众为历史的阴差阳错而嗟叹,在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我们看到了丹丹的觉醒和思考,看到了她为修复失落的亲情所作出的努力。这种历史人文的思考和对人类终极情感的关注,让《归来》具有了不一般的情感和意义。

电影《归来》用做旧的影像展示了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背景下的普通小人物生存的状态,两位教师和一位成长中的青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在解读《归来》时,我们也可以脱离这样的历史,而站在人类的文化历史上解读这样的一

部电影作品,在人类的电影史上,总是有些文化的符号具有共同性的,这样的感觉在解读相同类型如前苏联描写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中我们的感受一样,或者在描写二次大战的一些历史题材的优秀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展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精神层面上予人思考的轨迹,这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也是中国电影人的进步!

姑且不论《归来》的票房,因为同行观影的家人对此有相左的意见。但就为看这部片子两位经典演员陈道明、巩俐的精彩表演,那一颦一笑,一哭一泪,不事雕琢,举重若轻,我也觉得走进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是值得的。新谋女郎张慧雯的表演也很漂亮。当然还有朗朗弹奏的《渔光曲》,那回家的心思和迫切中的清净都是可圈可点的。

电影归来观后感

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归来》上映不久,微博上看过的人有骂张导的,说他惯于抹黑新中国。但在豆瓣电影和时

光网影评中,此片的评分值分别达到8.0分和7.7分,属于比较高的。在女儿的怂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让我来打分的话,我会给此片9分以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压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创伤得揪心,荒诞得真实,又宽容得光明。

我觉得此片和张导执导的另一部影片《活着》一样,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现实。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应能记得当时人们的心态,习惯的思想方式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我这个如今很少踏进电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进口片和港台片,常常会看不懂,感到太跳跃。看《归来》的时候,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滴眼泪我全都心领神会。冯婉瑜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当初的决绝和后来的后悔,陆焉识对女儿的宽容和对妻子的深情,都让我觉得十分真实自然。

此片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男主角

陈道明,女主角巩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认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儿丹丹的青年演员张慧雯,名气不大,应该说也很到位,是否会成为又一位“谋女郎”?。至于阎妮、张家译、陈小艺、刘佩琦,丁嘉丽等,这几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担纲的名角,在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龙套,当然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所讲述的是个悲剧,怪谁呢?怪丹丹过左?这不公平,那个时代年青人都持这样的思想,都这样行事,属于当时的“正能量”;怪冯婉瑜对女儿无情?更不合理,她太爱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陆焉识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连他自己也这样归责了——影片中没有交代他划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实也是无辜的,或许还代表着一种正确的观点。不管怎么说,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错,下也有错,好像你无过,他亦无辜——究竟谁之过,只有让让历史去评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剧中人的口

说:”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呢?看看现在许多人还在一味讴歌那个时代,甚至把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现在的年轻大众已经不能理解片中的情节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远不能这么乐观。

许多人希望我说说,是否值得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五十岁以上的人,推荐去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怀旧,胜似在老城厢走街穿巷追寻年轻时代的影子,记得苦才能体味甜。对于想了解真实历史的年青人,也绝对应该去看;这部片子没像《活着》一样遭禁,这是值得庆幸的进步。不过若是纯粹抱着消遣的心态去影院,那么我剧透给你——片中没有色情,没有枪战,没有香车美女,没有飞檐走壁,没有拥抱接吻,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武打,恐怕会让你失望。今天影院中俩坐在我旁边的年青人边玩手机,边用眼角余光瞟向银幕,显然感到索然无味。

影片最后没有“咪里玛啦大团圆”,而选择在失忆妻子不认识眼前的丈夫,却又痴痴苦等他归来;平反归来的丈夫想尽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最终仍不得不在风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结局中悲怆落幕,也是寓有某种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经逝去,哪能再回还?

往事不堪回首,但却不能忘却!

第四篇:电影归来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归来》,本来是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的,可是等看完之后才发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影射出的整个社会的悲凉,感觉要是不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我流的那些泪了。

有人说历史的书篇,总是蘸着鲜血一页页被写下的,很有道理。那些血书记录着无数苦难和死亡的故事,故事背后总是一片片废区,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和痛苦,在垂死暮年让岁月的残骸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一声不吭,平静的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文革,就像蛰伏已久的一场血雨,一下十年,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也许并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的年华老去。那个时期的感觉就像是每个人都走在街道上,迷失了自我,只是机械在走着,革命的天光照亮了整个街道,可是人们内心的灯火早已熄灭。

历史的巨潮中,人实在太渺小了,许多人都是在年幼无知、经验尚且不足的情况下被外界所诱惑,做了一些疯狂的事,可是当他们有能力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无法改变,这真是那个时代悲剧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些苦楚又从来不允许被呐喊出来,一切只能默默承受,每个人都成了命运的受害者,丹丹也是这些可怜的人中的一个,不禁感慨那时年少轻狂的代价也太大了点儿。

然而终于有人发现这场雨下的太久了,也是人们终于疲惫了,于是一声令下,闹剧就此收场。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就好像交响乐进行着进行着却没有了收尾符,人们还没来的及在盛宴的狂欢中醒悟过来却发现一切已经结束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所适从的人,在黑暗中待久了,适应不了黎明的到来,宁可永远的黯淡下去。

其实电影中最虐的就是陆焉识想尽千方百计到最后也没能够唤回他的妻子,而冯婉瑜更是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丈夫的归来,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也莫过如此,琴声依旧悠扬动人,一切透着熟悉的味道,弹琴的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只不过岁月如歌,年华易老,抚琴人脸上早已刻满岁月的痕迹,而听琴人的思念却永远留给了过去的那个人……

归来,其实是两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对于过往美好的追求,就好像一个人在受了太多苦难之后总想从老天那里讨回一点补偿一样,但命运有时偏偏不让你如愿以偿,最后谁也没有等来期望的结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陆焉识接受了现实,选择了向前看,选择了用剩下的岁月来默默守候,哪怕到最后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正是人世凉薄才让人间真情显得伟大,经历的越多就越看到人心的可贵。人潮聚散,得到与失去,到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最纯最真的东西,因为人世间诱惑太多,经得住时间打磨的东西并不多,不禁感慨他们能遇见彼此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啊。一个风流兼才子,一个佳人颜如玉,在及笄并发之年,对着一棵树默默地许下年轻的誓言,从此成为彼此牵绊终生的人。然而在乱世中,两个本该相依为命的人却相隔千里,孤独地迎接了每一场命运的风雨,承受了每一个时间制造的灾难,直到每一寸身躯再经不起命运的摧残,却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可以继续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如此浪漫,令人感动,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要讴歌生命了……

他们之间是爱情吗?是亲情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份感情已经因为经历的太多而变得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偿便人生苦难后还能彼此陪伴的幸福吧。就像一杯陈年老酿,浓烈、苦涩、难以入口,唯有懂酒之人方可品出其久经沧桑的沉静与香醇,享受乐在其中的幸福感。

懂酒的人,何尝不是懂人生的人。

诗人艾青在游新疆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什么记忆”。要是他现在还能重游故地的话也应该发出相似的感慨吧。也许苦难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些平常学不到的东西,它让我们变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一不留神你的世界就会轰然倒塌;而偏偏人性又是这脆弱生命中顽强的部分,它总能在乏味中发现乐趣,于绝望中发现希望,甚至可以把苦中作乐也变成一件浪漫的事,这不能不说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偏爱了。

高中时期珍藏的一段话,写在这里最合适:人生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流,不可能不携带泥沙,尘埃和沿途的漂浮物。但人性中应该有种种强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不停地接纳,沉淀,洗涤,不停地自我净化,从沿途的水源中吸取透明,让浩荡的清风吹拂出层层波浪。经历了浑浊而拒绝浑浊,携带着泥沙又放弃泥沙,让他们化作两岸的沃野,生长葱茏风景,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条划过大地闪着波光的动人河流。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对人性最真挚的赞美了,每每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那些说不完的苦难的故事,其实早已在喧嚣中落定。寂静即是情感,平淡也是爱,生活仍在继续,2014,祝大家幸福……

第五篇:电影归来观后感

北京近几天气温高达40度左右,异常的闷热,心情好压抑!不知是不是高温的原因?还是身体里哪根精神搭错了,我的心情很不好,真的好想哭。终于有拍“右派”家庭妻离子散、家迫人亡的电影《归来》了,张艺谋也真会选择放映季节。我平时很少去看电影,因为《归来》电影剧情与我家的遭遇很相似,所以想看。知道看这部的电影无疑是给自己伤口上撒盐,然而,我好想为母亲、为父亲、为自己撕心裂肺哭一场!

我早早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看见旁边一位白发老者是由家人陪着座着轮椅来的,想来他也是有故事的人。我们来这里是看什么?回顾什么?能得到什么慰籍?说不清楚,我想可能只是找感觉,想通过电影,看看那场反右运动年仅30岁的父亲,被迫害致死的心声,感受母亲守寡一生等待丈夫归来的痛苦。还异想通过电影,身体产生一种幻觉领悟父母的心声与关爱吧!

《归来》影片主要描写右派丈夫陆焉识,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潜逃归家,妻子冯婉瑜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想到女儿的前途,最终没能与一门之隔的丈夫相见。一颗在女儿和丈夫之间来回游离的心在流血!在备受煎熬后,婉瑜最后勇敢决定:到车站去赴丈夫的约见,却遭女儿为想担任舞蹈主角而出卖。十几岁的丹丹,父亲三岁离开他,从小就接受父亲是右派是敌人这样的思想教育,在丹丹心中,父亲的形象坍塌变形。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喻却已认不出自己的丈夫。陆焉识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仍然每天到火车站去接他。

电影放映期间,我能听到有人在哭泣,散场后有人的眼睛是红红的,我想也许正是电影作品艺术魅力所在。看这样一部与我家庭会遭遇相似的电影,我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原以为我会哭的一塌糊涂。但看了《归来》之后,我心里五味杂陈,虽然我家的遭遇并不比《归来》好,但在那样扭曲的年代,我们一家人没有散失人性的理智,这让我很欣慰!

在我看来《归来》三口之家,家庭成员伦理背叛,每个人所承受痛苦的起因,有来自他本身的自私。父亲背负罪名潜逃回家,想念亲人却不想会连累自己最爱的人;母亲怕受牵连,拒丈夫门外不见,不想丈夫内心的煎熬;女儿为了担任舞蹈主角,出卖人性本真的伦理。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演绎了人生的生离死别,血泪痛苦,百感丛生,五味杂陈。在那样的年代里人性的泯灭,尤其是政治与人性、亲情、爱情、友情的扭曲,有时到了极端尖锐、势不两立的地步,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在心灵深处烙下了无以抚平的巨大伤痛。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值得我们思考!

我也是四岁时,父亲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劳改。父亲走之前给母亲写了一万多字的绝笔信,为了爱护亲人怕家人受到牵连,父亲写信要求母亲与他划清界线,这篇《立在心里的墓碑》是我09年写的,当今天再次看到父亲写给母亲这封信的结尾时,我仍然会满眼泪水感动的心痛!父亲到北大荒二年以后饿死了,母亲没有看到父亲的尸骨,她一生未嫁人幻想着丈夫有一天能归来。母亲带着右派老婆坏名声,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在母亲精神就要崩溃时,想到我和弟弟还小,她没有自杀,忍辱负重独自抚养二个孩子。工作组和学校做我们工作让揭发母亲,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压力。母亲关押期间弟弟12岁我14岁,那年我们盼望着母亲回家,为了让母亲恢复身体。我和弟弟每天捉“土鳖”捡“知了”壳卖钱(药材),为了省钱弟弟每天去菜站捡菜叶。

1969年上山下乡时,我们这一届正赶上是全锅端。记得去北大荒前,我做了一件今生伤害母亲最深的事。因为父亲死在了北大荒,母亲坚持要我留在北京不走上山下乡的路,不给我户口本。我很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情,每天与母亲大吵大闹。想到同学家庭成分好的都报名了,我如果不走一定会牵连到母亲受难。命运的安排,总是叫人无奈。母亲送走了丈夫去北大荒,10年后又送女儿去北大荒。有人说:一件错误的事,不能重复二次。北大荒我们家二代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71年也是到北大荒二年后,我得了重病差一点死了,把母亲吓坏了。想想政治运动专制主义桎梏下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多少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到后来落得妻离子散、家迫人亡的悲惨结局!

电影《归来》虽然妻子失意了,但最终他们一家人团聚了。我的父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生没能在一起,死后也不能在天堂相见。2007年和2010年我曾二次回北大荒寻找父亲的骨灰,想把父母安葬在一起,遗憾的是我找不到父亲的骨灰,它成为我终生的遗憾!我看过许多右派写的书,在中国随便那个右派家庭故事拿出来,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一部悲欢离合的电影。

开始写博客,我是因为母亲的离世。想到我们这代人正在衰老,那些历史正在慢慢被遗忘。今天六十岁以上年龄的人,大都对“文革”都着深刻的印象,且这种印象让他们感到异常的苦涩。我们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见证者”,很多人也是“受害者”。它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浩劫,这种灾难给人的心灵造成很深的“创伤”!我终生没有享受过父爱!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切还能归来吗?

上一篇:国际旅游节范文下一篇:歌曲草原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