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老师的先进事迹

2023-05-05

第一篇:优秀的老师的先进事迹

用爱的和弦奏出——刘老师优秀事迹

用爱的和弦奏出师生美丽的乐章

――记刘繁艳老师新疆班教学优秀事迹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接受了第二批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校毕业生来湘培养学员82人。2012年又接受了第三批来湘学员67名。共149名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校毕业生来湘培养任务。为完成好这一政治性强的光荣任务,在教学方面,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在全院内开展层层选拔,通过试教、考察等方式确定了一批教学水平好,师德高尚的优秀老师到新疆班授课。刘繁艳老师就是集中的普通一员。刘老师担任新疆班的计算机应用与检索课程,她用对新疆学员的爱奏出了师生美丽的乐章。

一、宽于待人,感召育人

刘老师是育人的模范。他从事职业教育工作18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宽于待人,常以宽阔的胸怀和对学生的特有的关爱感召学员。一是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课前总是准备充分,以保满的热情在课前10分钟到课堂,为学员做好上课准备。如计算机维护,计房的卫生、桌椅的摆放等;二是对等学生满腔热忱,能容不同学员行为和习惯。新疆学员有91%的学员是少数民族,只有13人是汉族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与汉族的区别很大,特别是一些维吾尔族学员,性格内向、语言很冲,有时还会发飚。这些情况在学习中时常会碰到,而刘老师没有因为这样而气馁,总是轻言细语地与这些学员去沟通。从不因为学生犯错而指责,即使批评也是以个别谈话的形式帮助学员克服困难,适应环境;三是在课后以学员亲善,以学员为伴,以此成为学员的好朋友。学员们亲切地叫刘老师为“刘姐”。

二、严于律已,责任为重

刘老师在学员中的形象与她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分不开的。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严于律已,责任为重。他在接手新疆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后,很快就进入角色,在课堂管理、备课、组织教学、课后作业及辅导等做到了“三坚持”:一是坚持第一时间熟悉学员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由于新疆班学员第一届有两个班82名学员,又多为少数民族,名字不易记住。她在一两周内发了大量心思想法熟悉每个学生的名字。通过个别谈心,开座谈会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思想、纪律和学习情况,在脑子中印下各个学生的性格和相貌,选配好得力的有计算机专长的学员当助手,使教学工作比较好地开展起来,有效地驾驭了课堂;二是坚持认真扎实的备课。刘老师在备课中坚持做到“六思考”,即思教教学内容、思考学员接受力、思考每堂课的教法、思考教学用语、思考演示实训、思考课堂练习。而且每一项都内容丰富,详细具体。如刘老师教案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科书的内容,而是包括了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专业杂志上有关的研究成果。周到细致的备课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流畅严谨,避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三是坚持勤跟班,下课堂,入宿舍,跟活动,随时掌握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好意见与建议,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刘老师为了使教学有针对性,曾多次到学员寝室与学员座谈,鼓励比较困难的学员,动员动手能力强的学员组成帮扶小组,在计算机学习中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局面。

三、勤于思考,多有创新

刘老师最可贵之处是勤于思考,对新疆班学员有着极强的责任意识,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为了提高学员的计算机动手能力,总

2 是想方设法拿主意,想办法,并且多有创新:一是观念有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为导向,努力实施教学改革。结合新疆班的特点与计算机课程内容,她通过工作过程的引导,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基层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来划分不同的行动领域,用行动导向法对学员进行计算机能力培训;二是教育方法创新。针对新疆班学员的特点,创造性地实施了“分层教学法”“隐式分层教学法”。新疆班学员由于都已是全日制本科毕业,大学都或多或少接触过计算机知识,还有8个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存在极大差异, 那么,在新疆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创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跨越“零起点”平台,实施分层教学。在新疆班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班内隐式分层形式。隐式分层,使班级中学优生能够发挥影响力,起带头作用,学差生避免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学习进程的差异而容易产生的自卑和消极心理。三是教学内容创新。一方面,逻辑性梳理知识点,精选案例。对新疆学员培训主要目的是为基层工作岗位培养人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所有的学员都是带着岗位而来,所以在导课授课环节,就要更具针对性。她用简洁的语言迅速让学生知道,这个东西学了有何用,以庖丁解牛的形式,迅速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所选用的案例最能紧贴他们的岗位,另一方面,注重学员的动手操作。比如在讲WORD综合排版时,让学生制作行政公文模板,几次课下来,当学员们看到自己制作好的又规范又漂亮的红头文件,特别有成就感。

四、精于细节,成效显著

一是善于运用生动的规范的教学语言教学。课堂语言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

3 面对新疆学员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困难,汉语水平较低等问题,刘老师非常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准确表述计算机的相关概念上,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将计算机教学课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极易于学员理解。二是善于及时捕捉学生课堂信息,改进授课编排,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她不断用心去发现问题,细致地掌握学生心理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归纳整理,以随时改进授课编排、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善于发挥团队精神,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一个教师,82名学员,每堂课,每个任务,教师想一一辅导,有太大难度。为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刘老师首先将全班同学分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对一些比较大的项目,由组长带领组员即有分工设计、操作,又有小组探究、研讨,最后合作完成。而对一些小项目,那些基础较好能很快完成任务的学员可以及时的帮助组员解决问题,这样很好的缓解了老师难于逐一辅导的不足,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员需要给予极高的关注,这次在新疆班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说,她在教学中就遇到好些个学员私下跟她说,“我们有问题不愿意问组长或是组内成员,而每次都是问老师”。对这些学员,刘老师是怎样处理的呢?她一方面让他们明白,他们来株洲前有差距很正常,不需要有负担,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她耐心的给予他们细心指导,让他们轻松的学习。教学中,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员给予极大的关注,在课外通过QQ、邮件等方式及时的给予学生辅导,象学员哈利旦沙提尔(网名可爱头(halida),刚到校时,基础非常差,但她同时也特别好学,通过很多次的在QQ、邮件及下课后在机房给予辅导,一学期下来她的进步特别大。通过一年的计算机教学所有的学员都能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学员带着这些知识

4 在各自的协议单位实习,运用自如,我们在暑期托克逊县考察时,克尔碱镇的书记对我们的颜书记说:“两位学员工作认真,很有责任心,特别是对计算机水平很高!感谢你们的培养!”。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刘繁艳老师以也特有的魅力感召了这一批新疆学子,用爱的和弦奏出师生美丽的乐章。 2012-9-3

第二篇:优秀老师先进事迹

她从一毕业回到我校从教以来,能忠诚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默默耕耘,乐于奉献,教育教学效果成绩显著。

一、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她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在平时的场合里,她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从不参与社会上的“黄、赌、毒”等的不良现象,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使学生懂得荣辱观。共同去教育好学生,主动与学生走在一起,融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坚持以育人为本,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从而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加强教学五环节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抓好教学环节的工作。能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参考书等资料,同时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备课。

2、上好每一节课,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精讲多练为主,重点抓好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的落实、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3、抓好学生作业的批改。布置作业时,除了统一布置一定作业外,每天还分层布置优生、下层生的不同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全批全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评讲或单独评讲。

4、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要使学生的知识得落实,对所学知识能“吃得饱”“吃得透”对下层生的辅导,重点是基础知识落实。

5、做好学生的检测工作。对于单元检测或镇检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抓好考纪、考风、考出真实知识水平,使自己更清楚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认真抓好教学五环节的工作、成绩不断提高。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促进学风、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烦琐而忙碌的工作。

她能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班主任工作: 第

一、全面了解班中每个学生的理想愿望,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才能特

长,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通过了解,较容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第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学期初,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和选拔好班干部。

选好班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处处起带头作用,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第

三、备好与上好每周星期一主题班会课。由于认真做班主任工作,从教以来,所任教的班都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每期都被评为学校的文明班。

另外,她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及科学文化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新一轮的教学中去。经过各反面的努力,她在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任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获得过县级以上的奖励。如:陈满材、叶海健等同学获得过市、县的三好学生。

总而言之,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她每一学年都被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及先进教师。另外,她在2007至2008学年被评为镇优秀教师,二0 一0年被评为县巾帼建功。

第三篇:优秀老师先进事迹[定稿]

优秀教师主要事迹

该同志在党组织关怀、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在16年的从教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乐于奉献、热爱学习、不断进取、关爱学生、团结同志,在教育教学和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热爱教育、教书育人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根据教学大纲认真教学,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担任什么工作,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自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是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能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加强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与家长联系、配合,共同做好工作并取很成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从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帮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入手,达到树立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业成绩,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的目的。

二、业务精湛、成绩显著

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充电,学习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探讨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教学理念,认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写好教案,拟好学案,并大胆地开展教学实践,正确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三、克服困难、忠于职守

多年来,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班主任,从不计个人得失,讲求奉献精神,经常放弃休息,加班加点,自觉履行人民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同时,以学校和教育工作为重,忠于人民教师的职守,正确处理和安排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基本上放弃了所有与工作、家庭无关的业余活动,一心扑在学校的工作上。能面对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实际困难的现实,坦然处之,对所承担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认真负责,充满热情、一如既往,毫无怨言,努力做好,从而得到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认可。

四、用心做事、以诚待人

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总是用心做事、以诚待人与同事相处和睦。在工作中能团结老同志,带领新同志,认真落实学校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同时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向他人学习,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传授给别人。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热情带动和影响身边的教师,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总是换位思考,替别人想的多。

当同事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对她们进行谈心、开导,力所能及帮助她们解决困难,从而得到了绝大多数教职工们的一致认可。

第四篇:优秀数学老师先进事迹

中学数学教师个人先进事迹

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在20多年的教学中,我不仅深深感受到为人师的艰辛和压力,更多的还是艰辛压力背后那无法释怀的平凡和奉献。

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本职工作;能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教近三十年来,从未旷工、缺课、迟到,工作责任心强,有严谨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由于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成绩突出,从教以来,多年考核为优秀,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作为教师,把课上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赢得学生幸福和尊重的首要条件。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树立了一个信念一定用心上好每节课。只要一进课堂,所有的私心杂念会全部抛在外面,脑海里只留下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数学课上,我会根据课堂的内容,听课的对象,上课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探讨式,合作研究式,自学式和讲授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是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才华,更多的是提出自己不同见解和疑惑,课堂气氛活跃,活而不乱。我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数学课好玩,数学好学”,学生学的越好越有趣,越善于思考和交流。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的数学成绩都不同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我一直担任高

三、高一数学教学,虽然是跨年级教学,但每年高考学生的数学成绩都很优秀。用我班上的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数学由他们害怕的科目,是短腿,变成了他们有信心的科目,是强项。”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也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因为师爱是理智和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当上老师以后,尤其是担任班主任后,这成为了我行为的准则。

首先,了解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有个性的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既要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常告诉我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别人生活中的过客,我愿意成为你生命中重要的过客,成为能对你有所帮助的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烦恼和挫折,有的问题不能被家长理解和接受,有的无法与同学朋友交流。如果他充分信任这个老师,就会在老师这里寻求帮助。能知道他产生困惑的前因后果,能真正理解他帮助他,至少可以成为他情绪宣泄和倾诉朋友。我采取的方式是:我尊重你的隐私,尊重你的权利,不主动找你。如果你找我,我总在那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生们渐渐的把我当成知心朋友,学习上有难题,就会来我这里征求解决的方法。

第三,作为教师,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我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的学生普遍认为,从我这里不仅学到了课堂上的文化知识,也学到了社会知识---为人处事之道 :严于利己,宽以待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学生家长都说把孩子放在你的班上,非常放心。

一灯如豆,四壁青辉,身在校园,胸怀天下。在物欲横飞的年代,我安于三尺讲台,甘愿守住一方净土,在事业追求中体现自我价值。

第五篇: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上)

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病床上,躺着一位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垂暮老人。他就是先后“感动吉林”、“感动宁夏”的新闻人物。吉林省省委领导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来了,教育部领导来了„„所有的人都是怀着崇敬而来,带着感动而去。

他叫冯志远,是宁夏中宁县的一位退休教师。他何以令那么多人深深感动?记者就此先后在吉林、宁夏采访了他的亲人、领导、同学、学生、同事,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也更令人感动的事迹。冯志远老师的形象,在记者的眼前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了。 告别新婚,他志存高远义无反顾

1953年,冯志远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6年,他又调到上海第一速成师范任教。在市南中学时,他结识了同样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马老师。4年后,他们喜结连理。

就在这时,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派人到上海请求智力支援。校长征求冯志远的意见,冯老师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同意。新婚妻子的劝说,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冯志远所在的“文教大队”,在自治区成立之前就赶到了。他们先后被安排兴修银川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公路、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1960年4月,他才被派到创办不久的中宁县鸣沙中学。

宁夏荒凉的农村与繁华的大上海反差太大。冯志远他们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睡的是冰冷的土坯炕,用的是烟气腾腾的土炉子,点的是用药瓶自制的煤油灯,吃的是野菜为主、毫无油水的调和饭。就是这样的饭也填不饱肚子,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

冯志远到宁夏时,宁夏的基础教育还相当落后。在当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像冯志远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凤毛麟角。后来,与他同来的人陆续都走了,只有冯志远始终留在农村。冯老师一直生活在宁夏农村。当地一位校长称他和其他外籍教师是中宁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倾心育人,他才华横溢,富有建树。不论是在鸣沙中学,还是在关帝中学,都有人称冯老师知识渊博,是教学水平最高、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冯老师先后讲过的课有:语文、俄语、历史、地理、英语。有一段时间,学校缺教师,他同时教几门课。

他创造的“情景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教《黔之驴》时,他配有各种形体动作„„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上完了,课文也会背了。他教的许多课,令人终生难忘。

教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讲课受到学生欢迎,成了他最好的精神享受。他的许多学生记得:上课铃声还没敲响,冯老师就早早站到教室门口了;下课了,冯老师连口水也不喝,又与学生在课下亲切交谈,热烈讨论。他的教学,对不少人产生终生的影响。有些原来语文成绩差的人,工作后竟成为单位的“笔杆子”,有的人还成为当地知名作家。

虽然教了一辈子书,有些课讲过几十遍了,但他每次上讲台前还要认真备课。

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冯老师教过的学生,一点也不过分。冯老师的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大学里当上了教授,而更多的人则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学生的进步,是冯老师最大的享受和精神安慰。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把自己新出的书送给他,他兴奋得两眼放光,溢出了泪水。

燃烧自己,红烛光辉照人间

冯志远早年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许多医生不止一次叮嘱、甚至警告过他:一定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双目失明!

但是,一投入工作,冯志远就什么也不顾了。他每天5点起床,直到深夜12点左右才休息。他给学生批作文批得特别细,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批的作文本上,几乎所有空档都被批语填满。他还把学生叫到跟前进行面批。每个学期里,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有一次以上获得“面批”的机会。有时,眼睛实在累得不行了,他就让学生自己念,他则边听边改。

“十年浩劫”结束后,积压在冯老师心中的巨大能量喷涌而出,看到学生钻劲十足,他更是喜上眉梢,他的体力透支也越来越严重。那时,每天夜晚,每间教室里都灯火通明。冯老师在教室之间穿梭辅导,从这个教室走出,又往那个教室走去,几乎没有在深夜12点以前休息过。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来备课、批作业,到后来,就是借助放大镜,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在眼睛一再发出抗议的情况下,他才闭一闭眼睛,缓解一下疲劳。

视力的下降,冯志远早有警觉。对其严重后果,他也有过预料。但他想到自己老了,一定要抓紧时间工作。为了把过去耽误的东西找回来,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黑幕罩上了他的双眼,他从此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他是被学生们扶着走下讲台的。这是1985年,他55岁。有人为他感到惋惜:如果平时多注意点,不那么过分劳累,他不会这么早就失明!

双目失明,他依然高擎知识的火炬

眼睛失明了,他的心依然亮堂堂:他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按说,一位奉献了大半生的失明教师,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谁也不会为此说什么。

但学生们担心他就此离开:“冯老师,你会离开我们吗?”他也离不开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大家放心吧,我不走,我陪你们一块儿学习!”他知道,当时学校很缺教师。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他已经深思熟虑了:我还要继续上讲台!虽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教语文了,但是,自己完全可以凭着记忆和过去讲课的基础上历史课、地理课,还可以用自己平生所学辅导学生!

他找到学校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久,学校重新为他排了课。冯志远用8个字形容他当时的心情:喜出望外,正中下怀。

于是,关帝中学从此就有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上课铃声没响,就有两个学生来到简陋的教师宿舍,将早已穿戴整齐的冯老师扶到教室。他还没有走上讲台,学生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齐声高喊“老师好”了。学生们听他的课,更加认真、更加专注,课堂气氛也更好。下课了,又是学生把他扶回宿舍。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出现六七次。哪位老师有事,他就要求顶课。他常常出现在不同班级的讲台上。

就这样,他以“盲人教师”的身份继续活跃在讲台上。至于课外辅导活动,则一直持续到他退休之后、离开宁夏之前,他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常常挤满了求知的学子,常常被欢声笑语填满。

就是到了2000年春天,冯志远还借校长前来看望之机,郑重提出要求: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手还能动,脑子也不糊涂。我还能教学生拉二胡。

冯老师失明后,学校组成了“学雷锋小组”,轮番照顾他的生活。

1992年,王泽娟、白燕玲两个学生陪同冯老师去长春。住在一汽家属院的妹妹冯宝珍希望他就此留下,但他只住了几天就返回了宁夏:宁夏有他的牵挂,有他继续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

默默忍受分离之苦,他舍小家顾大家

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新婚别》,专道新婚别离之苦。喜爱唐诗的冯志远对此有更深的感受,但他为了西部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忍受了。只有到了寒暑假,他与马老师才有相聚的机会:有时马老师来,更多时是冯老师回。直到冯老师40岁时,他们才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是,远在大西北的冯老师却没有能力照顾母子俩。冯老师至今还记得:一次,儿子得了急病,妻子发来电报催他回去。此时正赶上中考,学生实在离不开他。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留下来。那几天他坐卧不宁,老是念叨:不知九实的病怎么样了?等中考结束、他风尘仆仆赶回上海时,儿子的病已经好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冯老师心中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他一回到上海家中,儿子就拉住他的手不放,亲热得不得了,他要让父亲带他玩遍公园里的所有游戏,直到累得迈不动步为止。每次离家回宁夏,儿子都要搂着他问:什么时候再回来?

冯志远的许多同事、学生都告诉记者:冯老师对妻子、儿子的感情很深。儿子小时候,他听说《安徒生童话集》出版了,立即托人买下来寄给儿子。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一直关心着儿子的成长。他常对照顾自己生活的学生王福海说,九实理科好,文科不太好,可我从没有给他辅导过。一看见你们,我就想起他。他和他妈妈过得挺不容易啊。

儿子考上武汉一所大学后,他兴奋异常,逢人就讲。儿子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每月都按时请学生替他寄钱。有时学生不在,他就自己拄着棍子摸索着到邮政所去寄。

妻子得了癌症,他在假期赶回去悉心照料了一个月。听说胎盘对保养身体有益,冯志远就托在医院工作的学生找了一个寄去,妻子服用后连连说好。长期两地分居,带给冯志远的除了思念,还有愧疚。他总是感到愧对妻儿。他的学生们说,冯老师这些年都在舍小家顾大家啊!

爱生如子,他谱写了一段段人间佳话

冯志远与许多学生的感情都超出了师生之情,达到父子、父女的境界。

冯老师从不大声训斥学生,更不歧视差生。即使批评学生,他也总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几十年中一直像照顾父亲那样照顾冯老师的刘天龙,与老师的感情就“起源”于冯老师对他“学外语无用”的严厉批评。很多所谓差生,经过他的教育引导,后来都变成优等生。

鸣沙中学英语教师刘世德,是在“文革”期间读完小学、初中的,基础较差。上高中后,刘世德问冯老师:“像我这么差的能学好吗?”冯老师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没问题。你到我屋里,我给你个别指导。从此,他就成了冯老师宿舍里的座上客。冯老师鼓励他:你进步了,老师奖励你!不久,冯老师真的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他。刘世德如获至宝,格外珍惜这支笔。他举着这支已经磨秃了笔尖的笔对记者说,这支笔,陪伴我35年了。一看见它,我就想起冯老师!

王泽娟、白燕玲与冯老师更是亲如父女。王泽娟母亲去世早,经济也不宽裕,本想考个中专就算了。她开始对外语并不感兴趣,冯老师听她发音好,就一再鼓励她并和她一起学英语。

一次,她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的桌上摆着两套英语教材、6盘磁带。一看包上的地址竟是外地寄来的。就在她莫名其妙时,冯老师解开了疑团。原来,冯老师在电台广播中听到相关信息,就不声不响地委托别的学生寄钱邮购。他对王泽娟说,你好好学吧,老师支持你!

1994年,王泽娟如愿考上宁夏大学外语系。王泽娟激动地说,冯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如果没有冯老师,我的一切都不可想象!

冯老师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一些穷困的学生买书、买本。他究竟资助过多少学生,现在谁也说不清了。许多人都说冯志远“爱生如子”。刘世德则说,“爱生如子”四字,都不足以概括他对学生的感情!

许多人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冯志远调离鸣沙中学的情景:从他的宿舍到校门口只有100多米,他竟走了近一个小时!摸摸这个学生的头,拉拉那个学生的手,叮嘱这个要好好学,告诫那个要注意什么。拖拉机停在校门口已经多时了,可冯老师多次上去,又多次下来。他与学生是那样难舍难分,令许多人洒下泪水。

冯志远为学生付出了许多人没有付出的爱,也得到了许多人无法得到的爱。师生共同谱写出一曲曲人间佳话。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接他到家同过。接得晚了,就被别人接走了。平时,学生们总是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给他吃。

冯志远生活在学生们中间,不感到孤单,也很少有独自漂泊在外的感觉。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中宁人了。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下)

问心无愧,他从不为一己之私伸手

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一直是冯志远的心愿。他想把马老师调到宁夏来,也想把自己调回上海去。他写过请调报告,但学生们的目光,令他犹豫再三,始终没把报告递上去。

原鸣沙中学校长苏仲深说,如果冯老师调到银川或县城,马老师可能就会来宁夏工作。可他始终没有动,甚至连调动的要求也没提。后来,政策宽松了,他的眼睛又不行了。他是不愿成为妻儿的负担啊。

曾有人问:冯老师毕业于名牌大学,又当了一辈子教师,何以连个职称也没有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他根本就没有申报!“文革”后教师评职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他的眼睛失明了,他也改教历史了,所带课时也没原来多,自己就主动放弃了。

至于冯老师工作几十年却没有任何获奖记录问题,那也不难解释。由于“左”的影响,什么荣誉会落到他的头上?当“左”的迷雾散去时,他也老了。

对个人报酬问题,他也不很在意。在上海时,他就是中教五级了。到宁夏后,每月又加了6元,工资达到89.5元。在当时可是“高薪阶层”啊。此后几十年,老师们多次调整工资,他都没调,长期在原地踏步。慢慢的,他便由“高薪阶层”变成了“低薪阶层”。

2000年,新任校长王文华无意间看见了他的工资条。见上面只有600多元,感到很吃惊。不料,冯老师却没有抱怨工资太低,而是平静地说:“不少了。”

直到报销医药费吃紧,他才在别人的劝说下、由别人代笔打了一份报告。最终,他还是没有把报告交上去。记者在长春就见到了这份已经保存11年的报告。

当许多人在为他的境遇鸣不平时,他自己却早已释然了。

他在诗中写道:“为公谋福得拥戴,营私一己众论轻。小天地内少置计,大宇宙间多用功。”冯老师心态好,与他的简朴生活有关。他的住处,除了普通的床铺和简单的饮食器具外,就再也没啥东西了。他的简朴超出想象。

他的收入,除了寄给远在上海的妻儿外,大部分都用来买书、订报、资助学生了。

终生学习,他像一个不懈攀登高峰的运动员

他学的是中文,但俄语、英语、日语都达到相当的水平,这都源于他的自学。他先后教过五六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一时没有合适的英语教师,他主动请缨,又教起了英语。

冯老师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教学之余,他就呆在屋里看书学习,很少出门。

人们都说他学识渊博,是个“活字典”,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有一次朱自国老师看见他很吃力地用放大镜看书,就说:“你的眼睛都成这样了,怎么还看书?”冯老师平静地说:“能看一点是一点。活到老学到老嘛。”冯老师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他发现许多注释错了:将来我要给这些书重新做注释!可惜,他失明了,没能完成这个计划。

双目失明后,冯志远把听广播看成是与外界联系、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渠道。听知识性节目,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失明21年来,他听坏的收音机已有十几个了。

离开宁夏的时候,他扔掉了破旧的被褥,独独舍不得丢下跟了他多年的图书、卡片和教案。他带到长春的全部家当就是那六七箱书!

就是重病在身回到了长春,他还向在一汽当高工的妹夫学过日语。

学习,伴随了他的一生。学习,让他从容地生活、从容地工作,坦然地面对一切。

活出自尊,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如果不是1999年12月突发脑血栓,冯志远可能至今还生活在他心爱的学生们中间。那次发病,是学校把他送到医院救治的。所幸发现及时。2001年5月,自感身体越来越差的冯老师给妹妹冯宝珍打电话说:“放假后,你来看看我吧,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冯宝珍哭了。几天后,冯宝珍筹集了一笔钱,带着儿子和侄女来接他了。

真的要走了、要远离学生们了,他反倒犹豫不定了。妹妹来了一周,他还没做出走与留的决定。冯宝珍反复劝说无效,就请求王文华校长帮她做工作。王校长分析,冯老师不太想走,是因为他习惯了学校的环境、离不开他的学生,也不愿拖累妹妹。

白燕玲说,冯老师虽然生活不便,但他活得很自尊,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麻烦别人。他自己的衣服坚持自己洗。为了不让学生洗,他常常把自己要洗的衣服藏起来。王泽娟也说,说我们照顾他,其实也就是帮他打饭、打水、寄信、念念书报而已。他的大小便都是自己倒掉,从不让别人沾手。为此,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

一次,王泽娟从外面回来,见冯老师不在,就急忙去找,原来,冯老师又在外面摔倒了。冯老师的衣服虽然都不新了,但穿戴一直都整整齐齐。他原来的烟瘾较大,中山装被烧了许多小洞。为此,他彻底戒了烟。

他的学生分布在各地各个岗位,干什么的都有,但他从不让学生为自己办私事。他说,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学生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我希望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闭上眼睛那一天。刚回长春时身体尚好,他就对妹妹说,你替我找几个学生吧,我来辅导,不收费!

失明了,他仍要做个有用的人,依然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始终怀着感恩的心,他重情守义苛己待人

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他都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总是觉得做得不够;别人为他做了一点,他都念念不忘,感怀不已:冯老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王文华是1999年年底调到关帝中学担任校长的,与冯志远相处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但他却多方关照冯老师。冬天,他把冯老师安排到有暖气的办公室住下。上下水通了,他又为冯老师安上了坐便器。冯老师很感动,每次见到王校长都要说:“学校对我太好了。”

冯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充满着感激。在长春采访时,他一口气说出许多曾经帮助过他的名字。他对记者说:“文革”中批斗老师,好多学生暗中保护他;糊了高帽子,学生不让他戴;游斗老师,学生不让他上街;他从没有被打过„„学生的保护,让他躲过了那场劫难。

就是对自己的妹妹,他也充满感激之心。对妹妹一家的感激之情,让他写下《病中赠妹》诗:“倒屎倒尿胜护工,勤于洗擦侍仲兄。两番住院连三月,倍感同胞一奶情。”

病中,他更加思念远在上海的妻儿,心里的愧疚更是挥之不去。

记者在采访中得到消息,他的儿子在春节后专程到长春看望了他。他的妻子也在不久前打来长途电话,对他表示问候和理解。马老师还对记者说:其实,我在心里早已不怪他了。他这一辈子也不容易啊。

记者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连声说:“没有。”冯老师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心如止水,而且无怨无悔。

上一篇:银行对公业务办理流程下一篇:运行部交接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