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语法现象

2022-07-02

第一篇:高中文言语法现象

高中文言文避讳现象研究

吴伟伟

南宋人岳珂在其著作《桯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件故事:

承平时,国家与辽欢盟,文禁甚宽。辂客者往来,率以谈谑诗文相娱乐。元祐间,东坡实膺是选。辽使素闻其名,思以奇困之。其国旧有一对曰:‚三光日月星。‛凡以数言者,必犯其上一字,于是遍国中无能属者。首以请于坡,坡唯唯,谓其介曰:‚我能而君不能,亦非所以全大国之体,‘四诗风雅颂’,天生对也,盍先以此复之?‛介如言,方共叹愕,坡徐曰:‚某亦有一对,曰:‘四德元亨利’。‛使睢盱,欲起辩,坡曰:‚而谓我忘其一耶?谨閟而舌;两朝兄弟邦,卿为外臣,此固仁祖之庙讳也。‛使出不意,大骇服。

(卷第二‚东坡属对‛条)

辽使提出的上联,难就难在“数字”与其所限定的“事物(名词)”的搭配。按照语法分析,出句是个同位词组,“三光”=“日月星”,换言之,即“

(三)X”=“A、B、C”,“日月星”是并列结构,可以写作“日、月、星”。对句也必须“结构相应”,构造同位词组“(非三)Y”=“M、N、O”(与X、A、B、C字面不同)。对此,苏东坡充分显示出了其敏捷的文思和过人的才识。“风”“雅”“颂”涵盖了《诗经》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而其中的“雅”又可分为“大雅”与“小雅”,故可以统称为“四诗”。至于“四德元亨利”,按照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周易·乾卦》“乾,元亨利贞”的说法:“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显然,苏东坡的下联在内容上是残缺的,有遗漏的,这正是辽使“睢盱,欲起辩”的原因。然而辽使最终恍过神来,“大骇服”,正是因为明白了苏东坡所运用的技巧——利用了宋仁宗的庙讳。宋仁宗,名赵祯。“祯”与“贞”属于嫌名,而这在宋代自然是要避讳的。

庙讳,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属于国讳,亦即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避讳现象在中国古代非常地普遍,所谓“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避讳的方式也有很多,如空字、缺笔、改音等等,而用的最多的,是改字法。这也出现在高中文言文中,今查“苏教版”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存在避讳现象的文句列举如下:

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以上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3.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以上杜牧《阿房宫赋》

6.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7.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8.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以上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以上8句按其避讳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组。其中,第

1、

2、

3、

4、

5、8句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字为“人”字;第

6、7句避唐高宗李治讳,改“治”字为“理”字。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均为避唐代帝王庙讳。

历代避讳制度,宽严各异,并无定制,但其立法制诏却有着共同的参照,那就是传统儒家经典中的礼仪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礼记》上的经文。《礼记》作为儒家“三礼”之一,在唐代列入“九经”,到了宋代又列入“十三经”,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有关避讳的观点,收入《礼记·曲礼》的上下篇中,如《曲礼上》:

‚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东汉郑玄注:‚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

又如《曲礼下》:

‚卒哭乃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既卒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自寝门至于库门。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

唐代的避讳制度,自然也是借鉴和改进了之前各朝代的避讳制度而形成的。相关的律令,在各种典籍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对比三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试分析如下:

一、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写作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其中的避讳之举,符合《唐律》的规定。如《唐律·职制律》云:

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

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嫌名,谓若禹与雨、丘与区。二名,谓言征不言在,言在不言征之类。

(疏议曰:普天率土,莫匪王臣。制字立名,辄犯宗庙讳者,合徒三年。若嫌名者,则礼云‚禹与雨‛,谓声嫌而字殊;‚丘与区‛,意嫌而理别。‚及二名偏犯者‛,谓复名而单犯并不坐,谓孔子母名徵在,孔子云‚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即不言徵;又云‚杞不足徵‛,即不言在。此色既多,故云‚之类‛。)

因其属于臣子向帝王进谏的文书,所以需要避当朝帝王的名讳。但是《唐律》实际上是在唐高宗永徽年间,以《贞观律》为基础编纂修改而成的《永徽律》,所以对于唐太宗一朝并不完全适用,尤其“为名字触犯者”一条,我们可以找到的例子就有当时的大臣虞世南和李世勣名字中的“世”字,以及当时中央机构尚书省六部中的民部,其中“民”字并不避讳。而唐太宗自己对于这一点,也显得十分宽大,君臣相安无事。据《唐会要》卷二十三:

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宫总万几。下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旨。近代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诰。今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避。‛

所以当时所避讳的只是“世”“民”二字连用而已。而李世勣改名李勣,民部改称户部,则是唐高宗即位以后的事了。据《旧唐书•高宗纪》: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丙午,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上名。上以贞观初不讳先帝二字,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礼不偏讳,上既单名,臣子不合指斥。‛上乃从之。

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写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文中对唐太宗与唐高宗庙讳均进行了改字避讳,改“民”字为“人”字,这在他日后的《捕蛇者说》当中也有体现,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同时,改“治”字为“理”字。《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除太祖为不祧之祖外,大抵七世以内则讳之,七世以上则亲尽,迁其主于祧,而致新主于庙,其已祧者则不讳也。其时距离唐太宗为为六世,距离唐高宗为五世,故行文避讳。

三、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依据是作者在《上知已文章启》文中所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文中有“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句,则“民”字已讳称“人”字,而“世”字似未避讳。按《唐会要》卷二十三:

(唐高宗)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诏:‚孔宣设教,正名为首。戴圣贻范,嫌名不讳。比见抄写古典,至于朕名,或缺其点画,或随便改换。恐六籍雅言,会意多爽;九流通义,指事全违。诚非立书之本。自今以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

及《日知录》卷二十三:

《册府元龟》:‚唐宪宗元和元年,礼仪使奏言:‘谨按《礼记》曰:既卒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此谓已迁之庙,则不讳也。今顺宗神主升袝礼毕,高宗、中宗神主上迁,请依礼不讳。’制可。‛文宗开成中,刻石经,凡高祖、太宗及肃、代、德、顺、宪、穆、敬七宗讳,并缺点画;高、中、睿、玄四宗,已祧则不缺;文宗见为天子,依古卒哭乃讳,故御名亦不缺。

据此可知,唐代的避讳,除了改字法之外,至少从高宗显庆初年起,并行的已有缺笔一法。“世”字在当时的写法,如乾封元年《于志宁碑》,“世武”世字作卅;仪凤二年《李勣碑》,王世充世字特缺中一笔;或者,从“世”之字改为从“云”,或从“曳”。同时可知,唐太宗虽然距离唐敬宗已过七世,但其神主显然属于不祧之列,庙讳在唐代始终是要避讳的。所以,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阿房宫赋》,对“世”“民”二字均进行了避讳,其中“民”字改称“人”字;而“世”字在原文上应该为缺笔,而在后代的翻刻刊印中,后人进行了回改。

综观以上各条律令,可知唐代避讳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至于其实际的效果,按照陈垣先生的观点,那就是“唐时避讳之法令本宽,而避讳之风尚则甚盛。”甚至是后代的人,仍有遵守唐太宗庙讳的例子。如《日知录》卷二十三: 孟蜀所刻石经,于唐高祖、太宗讳皆缺书。石晋《相里金神道碑》,‚民‛、‚珉‛二字皆缺末笔。南汉刘岩尊其父谦为代祖圣武皇帝,犹以‚代‛字易‚世‛。至宋,益远矣,而乾德三年《卜諲伏羲女娲庙碑》,‚民‛‚珉‛二字,咸平六年《孙冲序绛守居园池记碑》,‚民‛、‚珉‛二字,皆缺末笔。其于旧君之礼,何其厚与!

这就是风尚或者崇敬使然了。 参考书目:

《史讳举例》,陈垣著,中华书局2004年5月新1版。 《容斋随笔》,(宋)洪迈著,岳麓书社1994年10月第1版。 《日知录集释》,顾炎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 《唐会要》,(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版。 《礼记校注》,陈戍国撰,岳麓书社2004年5月第1版。 《桯史》,(宋)岳珂撰,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1版。 《齐东野语》,(宋)周密撰,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基本使用方法

初中文言文 词类活用(一)

名词 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29、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桃花源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 。《唐雎不辱使命》

3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唐雎不辱使命》

32、恵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恵子相梁》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幅: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曹刿论战》

34、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35、肉食者谋之,又何加间焉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曹刿论战》

36、驴不胜其怒,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踢。《黔之驴》

3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童趣》

38、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39、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观刈麦》

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1、行舟绿水前行:名词用作动词,前行。 《次北固山下》

4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伤仲永》

4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 《核舟记》

44、造化钟神秀钟:名词用作动词,聚集。《望岳》

45、浑欲不胜簪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春望》

46、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石壕吏》

47、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湖心亭看雪》

48、大雪三日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湖心亭看雪》

49、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

50、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5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岳阳楼记》

52、歌以咏志歌:名词用作动词,写诗歌。《观沧海》

(二)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隆中对》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小石潭记》

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愚公移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名词作状语,用船。《黔之驴》

14、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 《夸父逐日》

15、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夸父逐日》

16、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往东方。《两小儿辩日》

1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

18、复前行前:名词作状语,向前。《桃花源记》

19、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核舟记》

20、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三峡》

21、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名词作状语,像玉城一样。

雪岭:名词作状语,像雪岭一样。《观潮》

22、手自笔录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送东阳马生序》

2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伤仲永》

24、夜篝火,狐鸣呼曰篝:名词作状语,用篝罩。《陈涉世家》

25、四面竹树环合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 《小石潭记》

26、中军置酒饮归客中军:名词作状语,在中军帐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名词作形容词:

1、宜乎众矣众:名词作形容词,很多,多。 《爱莲说》

2、其色墨墨:名词作形容词,黑色。《核舟记》

3、道阻且右右:名词作形容词,弯曲。《蒹葭》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二)

动词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三峡》

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与朱元思书》

3、宜枉驾顾之驾:动词用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动词用作名词,战马。《木兰诗》

5、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论语〉十则》

6、选贤与能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大道之行也》

7、照无眠无眠:动词用作名词,无眠的人。《水调歌头》

8、入则无法家拂土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动词用作名词,国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止增笑耳笑:动词用作名词,笑料。《狼》

(二)动词作副词:

寻病终寻:动词作副词,不久。《桃花源记》

(三)动词作状语:

忽啼求之啼:动词作状语,哭着。《伤仲永》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三)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1、此教我先威众耳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威服。 《陈涉世家》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恼怒。《陈涉世家》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疲劳。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6、乱花渐欲迷人眼迷:动词使动用法,使……眼花缭乱 《钱塘湖春行》

7、清风半夜鸣蝉鸣:动词使动用法,使……鸣叫。《西江月》

8、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爱莲说》

9、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与朱元思书》

10、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马说》

11、凄神寒骨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透。 《小石潭记》

12、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唐雎不辱使命》

13、因屏人曰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退避。 《隆中对》

(二)意动用法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伤仲永》

2、父利其然也利: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伤仲永》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伤仲永》

4、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 《大道之行也》

5、不独子其子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 《大道之行也》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醉翁亭记》

7、先主器之器: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隆中对》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9、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轻视,小看。《唐雎不辱使命》

10、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智子疑邻》

11、智子疑邻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智子疑邻》

12、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诧异。 《桃花源记》 初中文言文 词类活用

(四)

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陈涉世家》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2、此皆良实良: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的人。

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实的人。 《出师表》

3、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论语>十则》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知识。

4、众妙毕备妙:形容词用作名词,妙处。《口技》

5、二男新战死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近。《石壕吏》

6、亲旧知其如此旧: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五柳先生传》

7、百废俱兴废:形容词用作名词,废弃的事。《岳阳楼记》

8、落红不是无情物红:形容词用作名词,花。《己亥杂诗》

9、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

10、义不杀少而杀众义: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众: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少人。《公输》

(二)形容词作动词

1、贤于材人远矣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伤仲永》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五柳先生传》

3、如鸣珏环,心乐之乐: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小石潭记》

4、日光下澈澈:形容词用作动词,透射。《小石潭记》

5、吾义固不杀人义:形容词用作动词,按道义(行事),坚持道义。《公输》

6、公输盘之攻械尽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公输》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出师表》

9、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出师表》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

1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口技》

12、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离人远。《两小儿辩日》

13、而日中时近也近:形容词用作动词,离人近。《两小儿辩日》

1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热。

凉: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凉。《两小儿辩日》

1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陋室铭》

16、惟言德馨馨:形容词用作动词,香气远播,美名远扬。《陋室铭》

17、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尽。《桃花源记》

18、明月别枝惊鹊惊:形容词用作动词,惊动。《西江月》

19、香远益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香。《爱莲说》

20、既而渐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逼近。《观潮》

21、互相轩邈轩: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伸展。

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远处伸展。《与朱元思书》

22、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与朱元思书》

23、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用作动词,清楚的知道。《五柳先生传》

24、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光,吃尽。《马说》

25、低绮户低:形容词用作动词,低照。《水调歌头》

26、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用作动词,渗湿或沾湿。

《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27、波色乍明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发出亮光。《满井游记》

28、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怪。《陈涉世家》

29、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为……所苦。《陈涉世家》

30、此教我先威众耳威:形容词用作动词,树立威信。《陈涉世家》

31、人恒过过:形容词用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形容词作状语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小石潭记》

(四)形容词作副词

1、宾客意少舒少:形容词作副词,稍微。《口技》

2、良多趣味良: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的。《三峡》

第三篇: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复习

文言文实词:

1爱:①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 bâ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â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

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âi ①违背,抵触。《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③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④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â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②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④遭

受,蒙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⑤介词,被。表示被动。《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分散,散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比: bǐ ①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成语有“栉比鳞次”。[比邻]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齐等,同等。《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③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④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⑤接连,连续。《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比比]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⑦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⑧等到。《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ì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④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

1、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币: bì①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15毕: 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②完毕,结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竭尽,终尽。《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副词,全,都。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6蔽: bì ①遮蔽,遮挡。《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②蔽护,掩护。《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④蒙蔽,受蒙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⑤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弊: bì ①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②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③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18辨: biàn ①分别,辨别。《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辩论,申辩。通“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①并列,并 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②等到。 如:比去,以手阖门。

③齐等,同等。 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①边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浅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轻视:孔子鄙其小气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 五万兵难卒合

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吴起„„制其兵《过秦论》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察察 cháchá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纳 chánà 审查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四)

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

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⑤堂房亲属:谢安, 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

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 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⑧特指“跟(向)„„学习”: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说》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h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①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六国论》

11病故,物故(死亡)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出师表》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文言文的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3.与不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2---4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5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6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7.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

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

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9.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第四篇:从语法、修辞层面研究企业公文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doc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从语法、修辞角度研究企业公文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

业: 汉语言文学

级: 08级 姓

名: 石瑛 学

号: 20081500086 指导教师: 毛润民

2012年 3月 27日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中 文 摘 要

企业公文语言作为单位在公务活动中所形成的书面语言运用系统,是公文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且具有特定的效能和影响力,所以要求内容必须规范、语言必须严谨。企业公文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但受到公文内容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制约,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语体的语言特色。准确、朴实、精练、严谨是公文语言的基本特性。可是在企业公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中,语言运用的不规范现象不时出现在不同级别的企业公文当中,既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损害了发文机关的形象。本文从语法、修辞层面对企业公文语言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研究,希望对广大企业公文写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裨益,并推动企业公文语言的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语法;修辞;企业公文;不规范现象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Enterprise document language as a system of written language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ocial or business affairs of a work unit. Since it is really an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 and it owns specific efficiency and influence, the content of it must be standard and the language must be accurate. Basically speaking, enterprise document language shares the same quality with the standard modern Chinese. Yet due to the restrain of its content and the means of expression, a peculiar feature of it has been taken into its own shape and become so different from other kind of language styl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s of document language are: accuracy, simplicity, conciseness and preciseness. However, with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enterprise documents, occasionally, there still remains a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and that of course, do harm to the image the issuer. As a result,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given to the phenomenon of lacking of standardization within the aspects of grammar and figure of speech in the enterprise document language. Best wishes are there for benefitting the document writing staff in different enterprises and for advancing the progress of standardization within enterprise document language.

Key words: grammar; figure of speech; enterprise document language;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引 言 „„„„„„„„„„„„„„„„„„„„„„„„„„„1

一、立足语法层面研究企业公文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1

(一)搭配不当„„„„„„„„„„„„„„„„„„„„„ 2

(二)语序不当„„„„„„„„„„„„„„„„„„„„„ 3

(三)成分残缺„„„„„„„„„„„„„„„„„„„„„ 6

(四)句式杂糅„„„„„„„„„„„„„„„„„„„„„ 7

二、立足修辞层面研究企业公文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8

(一)用词不当„„„„„„„„„„„„„„„„„„„„„ 8

(二)用语不规范„„„„„„„„„„„„„„„„„„„„ 9

三、结束语 „„„„„„„„„„„„„„„„„„„„„„„„ 11 参考文献 „„„„„„„„„„„„„„„„„„„„„„„„„ 12 致 谢 „„„„„„„„„„„„„„„„„„„„„„„„„„„12

从语法、修辞层面研究企业公文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

石瑛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08级1班 20081500086)

指导教师:毛润民

引 言

公文,在古代指的是处理或联系公务的文件,而在现代一般指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文件。公文的格式较为正式、内容较为规范、语言较为严谨,并且有行政机关赋予的特定的效能和影响力。而企业在自身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也离不开这一工具,尤其是企业领导、企业担负公文撰写、制作、处理、存档的等工作人员。企业公文语言作为单位在公务活动中所形成的书面语言运用系统,所以使用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但受到公文内容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制约,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语体的语言特色。准确、朴实、精练、严谨是公文语言的基本特性。可是在企业公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中,语言运用的不规范现象不时出现在不同级别的企业公文当中,既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损害了发文机关的形象。本文从语法、修辞层面对企业公文语言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研究,希望对广大企业公文写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裨益,并推动企业公文语言的规范化发展。

一、 立足语法层面研究企业公文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

语法,即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语法层面的不规范主要指违反语言正确的结构方式,也就是违反了人们共同理解、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语言组合法则。在现代汉语中,词划分为实词、虚词。词语的组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语序为主要手段的直接组合,二是以虚词联结为主要手段的关联组合。下面,从语法层面对企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业公文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语法不规范现象加以分析。

(一) 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指在公文写作中没有按照正确的语法关系把各种词语组成句子,使词语搭配不符合事理,不符合习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在公文写作中,常见的搭配不当主要有: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①这种不合规行为,今日被公司安保处查获。出自《XX公司2012年2月份1+2计划平衡会暨绩效评价会会议纪要》

②今年,公司的发电量生产已经圆满完成。出自《关于XX公司2011年度绩效评价的报告》

分析:① “查获”的应是侦察或搜查后获得的物品(赃物、违禁品等),很显然“行为”是不能被“查获”的,所以由于误解词义造成了主谓搭配不当。② 中的“发电量”本应是主语,却让“生产”取代了,使陈述对象不明确造成主谓搭配不当。应将句中的“生产”一词删去。

2.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①近年来,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阶段。出自《关于XX公司2011年度发电量的自评报告》

②我们以合法手段争取来的正当权利,是促进公司经济更好发展的宝贵机会。出自《XX公司1月份1+2计划平衡会暨绩效评价会会议纪要》

分析:①中的“改革和发展”与“阶段”搭配不当,可将“却是”改为“却经历了”。②中“权利”与“机会”在意义上不能搭配,可改为“„„促进公司经济更好发展的有利条件”。

3.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①请你公司采取有效措施,理顺产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将有关整改情况及时向集团公司总部报告。出自《集团公司关于盘点各子公司2011年度国有资产的通知》

②自2001年XXX公司爆发债权债务关系以来,已资不抵债,无法维持公司的正常经营。出自《关于XX公司的多经公司改制的请示》

分析:①中的“理顺产权”这一表述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理顺资产关系”。②中的“爆发债权债务关系”应改为“爆发债权债务关系问题(或危机)”。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4.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①公司的活动中心应该为职工子女们开设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出自《XX公司2011年10月份1+2计划平衡会暨绩效评价会会议纪要》

②大家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出自《关于学习贯彻公司2012年度工作会、安全会暨第三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第三届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精神的通知》

分析:① 可将句中的“开设”改为“开展”或在句后加上“项目”两字。②属于多个述语带多个宾语的“复杂式”结构。有两种修改办法:一是改为“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二是将“经验”和“问题”调换位置。

5.关联词语不搭配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是公文中最常见的问题,成对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不能随意改换,否则就会出现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而影响语义表达的准确性。

①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不只是党建工作部的事,而是整个公司每个班组的事。出自《XX公司2011年11月份1+2计划平衡会暨绩效评价会会议纪要》

②只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保证公司和谐发展。出自《XX公司2011年11月份1+2计划平衡会暨绩效评价会会议纪要》

分析:①“不只„„而„„”中的“不只”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关联词语,“而”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根据语义的需要也属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改为“不只„„而且„„”。②“只要„„才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搭配在一起显然不合适,应将句中的“只要”改为“只有”。

6.修饰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①近年来,公司培养的大批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公司创世界一流夯实了基础。出自《关于XX公司“找、抓、促、创”活动开展情况的报告》

②凡公司资产流失严重的部门,一概追究部门负经理责任。出自《关于落实集团公司盘点各子公司国有资产的通知》

分析:① 中“培养的大批的”同中心语“员工队伍”不搭配,应将“培养”改为“建设”,并将“大批的”去掉,这属于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这是公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规范现象。②中的“一概”应改为“一律”。“一概”和“一律”均有表示使用于全体,没有例外的意思,但用法略有不同:“一概”用于动词前仅限于对事物的概括,“一律”则对人对事均可,这属于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二) 语序不当

语序为汉语里的主要语法手段,是指语言里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语序变动,可组成意义不同的词组、句子。语序不当,就是指次序颠倒、排列错误、违反语言习惯,不符合语法结构的规则,导致表达不清或产生歧义等。常见的语序不当包括:

1.多层修饰语错位

有些公文句子的中心词前常有多层修饰,其排列必须讲究一定的次序或符合一定的语言习惯,否则就会造成修饰语错位,最常见的是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错位。

1.1多重定语顺序不当

多重定语一般规律是: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离中心词最远;其次是表示中心词“怎么样的” 动词、动词性短语;再次是表示中心词“什么样的”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离中心词最近的是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①两位优秀的有二十年工龄的我公司副总工程师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自《XX公司2012年2月份1+2计划平衡会暨绩效评价会会议纪要》

分析:①属于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项定语的语序一般是:领属性词+数量+动词(短语)+形容词+名词+中心词。应把表领属的“我公司”放到最前面,将“优秀的”放在“工龄的”之后。

1.2多重状语顺序不当

多重状语按照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它们的排列顺序一般是:离中心词最远的应该是表示时间的或表示原因、目的的词语,接着是形容词或一般副词;再次是表示地点或方向的词语;离中心词最近的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

①为了加快集团公司创世界一流的步伐,公司必须把发电量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搞上去。出自《XX公司关于开展“找、抓、促、创”活动的通知》

分析:①中的“搞”前头有两个状语:“把发电量”和“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两个状语语序排列不当,应颠倒过来。

2.修饰语和中心语错位

①今年底,公司无法实现市政府要求的排污达标。出自《XX公司2011年12月份1+2计划平衡会暨绩效评价会会议纪要》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②关于健全公司领导接待日举行定期座谈会的意见。出自《关于健全公司领导接待日的意见》

分析:①中宾语中心语是“要求”而不是“排污达标”,属于定语和中心语错位,此句可修改为“今年底,公司无法实现市政府有关排污达标的要求”。②属于状语和中心语错位,句中的“举行定期”应改为“定期举行”。词类间的语序不当还包括定语和状语错位、状语和主语错位、述语和宾语错位等。

3.复句中分句的次序不当。

此病常出现于递进、承接、因果关系的复句中。

①望全体新员工继承我厂人艰苦朴素、勤学奋进的优良传统,潜心研究攻克技术难关,发扬光大! 出自《XX公司2012年3月份1+2计划平衡会暨绩效评价会会议纪要》

②此次募捐活动,不仅能加快和谐电厂的建设,而且帮助公司XXX员工解决了生活难题。出自《XX公司2012年3月份1+2计划平衡会暨绩效评价会会议纪要》

分析:①中的“继承”传统和把它“发扬光大”应该紧密相连,而“潜心研究”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实际表现,现在排在中间,把“继承”和“发扬”隔开了,应改为:望全体新员工继承我厂人艰苦朴素、勤学奋进的优良传统,并且把它发扬光大,潜心研究攻克技术难关。②中的“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递进关系的复句是后面分句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所以应该先说“帮助公司XXX员工解决了生活难题”,再说“能加快和谐电厂的建设”,才合理。

4.联合词组错位

①近期,集团公司、XX公司和中央领导要到公司视察,请各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出自《XX公司关于落实重大接待工作的通知》

②日前,公司正在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每位员工应该做到懂法、学法、守法。出自《XX公司关于开展“五.五普法活动”的通知》

分析:①中的“集团公司、XX公司和中央领导”应改为“中央、集团公司和XX公司领导”或“XX公司、集团公司和中央领导同志”。②中应把“学法”一词移到最前面。

5.关联词位置不当

①由于XXX电力市场形势严峻,公司发电量不是比其他电厂少,就是发电成本比其他电厂高。出自《关于XX公司2011年度发电量的自评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分析:该句是表因果关系的复句,结果部分“发电量„„高”仍然是一个复句,但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分别是“发电量”和“发电成本”,所以,“不是”应放在“发电量”前面。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

6.虚词位置不当

①经过公司密切跟踪国家政策,才在《西部鼓励类产业目录》下发前成为鄂尔多斯地区唯一一家原坑口电厂、集团系统内西部第一家电厂继续享受本次优惠政策的企业。出自《关于学习贯彻公司2012年度工作会、安全会暨第三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第三届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精神的通知》的附件中

分析:①中的介词“经过”位居句首,淹没了主语,应移到“公司”后或删去,还“公司”主语身份。以“介词”开头的句子,一定要考虑是否缺主语。

7. 并列结构语序混乱

①XXXX办〔2012〕1号文公司对XX领域中的相关问题,从政策上和理论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出自《公司2012年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分析:①中的“政策上”与“深刻的说明”和“理论上”与“详细的规定”不搭配,属于并列结构语序混乱,应将“政策上”同“理论上”进行对调,或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进行对调。

(三)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主要是指句子中应该具有的成分不具备,而语言环境又不允许缺少。公文要求精确、严谨,所以书写公文时必须保证句子完整。完整的句子由一定的句子成分组成,如果不是语法规则允许和语言环境需要,必要的句子成分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会出现成分残缺的病误。企业公文中常见的成分残缺的问题主要有:

1.主语残缺

①在检修人员共同努力下,终于排除了这十几个隐患,确保机组长周期稳定运行。出自《XX公司2012年1月份安健环例会会议纪要》

②近日,集团公司召开了脱硝改造研讨会,我公司的《脱硝改造项目可研报告》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出自《XX公司脱硝改造设计方案审查会会议纪要》

分析:①由于滥用介词造成了主语残缺,应该删去“在”和“下”。②中的“给予了高度评价”是谁给予,不能是前一分句的主语“《脱硝改造项目可研报告》”,所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以,应在“给予了”的前面加上“集团公司领导”或“与会者”。

2.谓语残缺

①日前,公司领导班子与各部门员工代表进行工作座谈,畅谈2012年集团公司“三会”的体会,大家表示一定要将各项要求。出自《XX公司关于下发2012年工作座谈会整改意见的通知》

②电力技术由于发展迅猛,越来越强的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引起了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出自《XX公司2012年1月份生产早会会议纪要》

分析:①中“畅谈”的应该是学习的体会,所以造成谓语残缺,应在“畅谈”后加“学习”。②由于中间句没把“越来越强”放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导致谓语残缺,是句子不通顺,应改为“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即使谓语中心语归位。

3.宾语残缺

①针对地方煤价格步步攀升,集团内企业纷纷增加了神华煤的储备,集团应尽快建立神华煤炭战略储备体系。出自《XX公司关于煤场盈煤的请示》

②各部门要在春节前安排好清扫保洁。出自《XX公司关于落实春节期间各项工作的通知》

分析:①“针对„„储备”,属于宾语残缺, 应在“储备”后加上“的情况”,使“针对”有了相搭配的宾语。②可在“保洁”后面加上“工作”。

4.其他成分欠缺

①公司部分家属房屋存在产权、产籍问题,须在普查中按„„规定分别处理。出自《XX公司员工幸福工程讨论会会议纪要》

②中央作出的西部大开发将是加快公司发展的大好机遇。出自《XX公司生产早会会议纪要》

分析:①属于定语残缺,句中的定语成分不完整,根据句意,“产权、产籍问题”应修改为“没确定的产权,未办理产籍问题”。②属于中心语残缺,应将主语部分修改为“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或在“西部大开发”后面加上“的战略决策”

(四) 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把两种不同的句式混杂在一起,从而造成非甲非乙的问题。公文语言中,一句话一般使用一种句式,不可句式杂糅。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①脱硝改造技术鉴定组不得少于两名成员参加鉴定。出自《XX公司关于程脱硝改造专业组的通知》

②会场设在基建食堂二楼报告厅举行2012年度工作会。出自《XX公司关于召开2012年度工作会的通知》

分析:①属于两句合一杂糅,可改为“参加脱硝改造技术鉴定组的成员不得少于两名”。②属于一般形式杂糅,句子把“会场设在„„”和“在„„举行2012年度工作会”杂糅到了一起。

二、立足修辞层面研究企业公文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精练、鲜明、生动、有力。好的企业公文,在语言上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而且要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通过修辞,可使语言达到规范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从形式上来讲,修辞分为积极修辞(艺术修辞) 和消极修辞(科学修辞) 两种。在企业公文语言中主要采用消极修辞方法,适当采用积极修辞方法。在选用修辞方法时,应关注公文的语体特点,公文崇尚精粹简洁、庄重朴实之美,这就有赖于恰当得体的修辞手法和统一规范的专用术语的使用。企业公文语言在修辞层面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有:

(一) 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是指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程度不够,造成词语选用不当,以致影响表达效果,甚至词不达意。

1.介词使用不当

在拟写企业公文时如果对意义和用法比较接近又有区别的介词辨析不够、把握不准,就容易出现介词误用现象。介词使用不当上出现在公文标题中。

①《集团公司关于对发电企业安全检查情况的通报》 ②《XX公司对执行〈XXXX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③《关于公司请求协调解决XX问题的函》

分析:公文标题中介词连用,问题常出现在“关于”和“对”的连用上,①中的“关于”和“对”均为介词,且词性相同,词义相同或相近,在行文中重叠使用无必要,显得累赘,应该将“对”删掉。很多公文标题中缺少介词“关于”或用“对”、“有关”、“就”等代替“关于”,②用“对”代替了“关于”,应改为《公司关于执行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XXXX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③中的介词“关于”的位置不正确,应将“关于”放至“XX公司”之后。

2.误用“的”字

①《关于脱硝改造工作安排通知》、《关于2012年“无渗漏”工作安排报告》 ②《关于前期工作的情况报告》、《公司关于XX同志的考察报告》

分析:①属于文中前随意省略“的”字,“通知”和“报告”前均应加“的”字,应改为《关于脱硝改造工作安排的通知》、《关于2012年“无渗漏”工作安排的报告》。②中“的”位置不正确,容易产生歧义,“的”应为文种前面的结构助词,应改为《关于前期工作情况的报告》、《公司关于XX同志考察情况的报告》,公文标题文种前面的结构助词“的”不可随意省略,也不能错用。

3.成语错用

成语错用,主要指因对词义和用法理解有误而错用以及破坏成语结构而错用的情况。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沿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由于成语的结构基本上是定型的,因而不能随意改动或拆开使用。

①任何一项作业都要经过三人以上研究制定措施并付出一定的艰苦的劳动,不可能一挥而就。出自《XX公司2012年2月份生产早会会议纪要》

②任何一项作业难题当个人步入维谷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出自《XX公司2012年2月份生产早会会议纪要》

分析:①中的“一挥而就”是“一蹴而就”的错用,属于由于对成语意义不理解而造成误用。②句中“步入维谷”是“进退维谷”的误用,属于破坏结构而错用了成语。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

4.形容词使用不当

过分堆砌辞藻是在企业公文语言中最常见的形容词使用不当现象,这一不规范现象和文风有关,是公文写作的大忌。一些缺乏公文写作实践经验而又自以为很有文采的草拟人,在起草公文的过程中往往容易犯这类毛病。

①全体检修人员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挖空心思、群策群力,确保此项作业圆满完成。出自《XX公司关于启动#2机组C修项目的通知》

分析:此句中词义严重重复,而且“挖空心思”一次为错用,应改为“全体检修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人员要群策群力,确保此项作业圆满完成”。

(二) 用语不规范

用语规范,是公文写作的一项特殊要求。用语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词不准 1.1量词使用不当

①总体发展状况好于同规模及以上企业和整个同行业电力企业。出自《关于XX公司2011年度绩效评价的报告》

②我公司申请购置5台公务用车。

分析:①中的“整个”使用不当,应改为“整体”。例2中的“台”使用不当,应该为“辆”。出自《XX公司关于购置公务用车的请示》

1.2词义把握不准

①截止本月底,我公司资产总额为X亿元。出自《关于XX公司2011年度绩效评价的报告》

②上年同期营利X亿元;XX协会为非盈利性组织。出自《关于XX公司2011年度绩效评价的报告》

分析:①中的“截止”应改为“截至”。②中的“营利”应改为“盈利”;“非盈利性”应改为“非营利性”。

此外,使用未被广泛接受的社会流行语,或未注意社会流行语的适用范围和界限,与公文性质要求不符,影响公文的严肃性和效力;滥用模糊词语,使公文失去严肃性和真实性。

2.指代不明

所谓指代不明是指行文时使用代词,如“这”、“那”、“彼”、“上述”、“其”、等不加注意,出现代词指向或表一不准确,使语义不明,难以理解的情况。

2.1代词指向有误

①凡因承包商挪用工程款,致使施工单位不能按时发放农民工和工人工资的,要严肃追承包商的责任,责令其限期补齐工程款、补发工资。出自《XX公司关于规范承包商管理制度的通知》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分析:①中的“其”使用不准确,从字面理解“其”应指“承包商”,但“补齐工程款”与“补发工资”应是两个主体,即承包商和施工单位。因此,这里的“其”指向有误。

2.2某些代词性的名词表意不准确。

①2011年XX公司利润总额4.6亿元,而上年达到6.4亿元。出自《关于XX公司2011年度绩效评价的报告》

分析:①中的“上年”究竟是相对于“2011年”来说的,还是相对于公文拟写的时间来说的,指代不准确,容易引起歧义。使用代词时,应有明确、具体的内容指向,并注意文中前后的衔接。

3.引文不规范 3.1引用表述不规范

①根据XX集团〔2012〕X号《关于XXXX通知》的有关精神„„出自《关于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三会”精神的通知》

分析:①规范的表述应为:根据集团公司《关于XXXX通知》(XX集团〔2012〕X号)的有关精神„„

3.2引用不全

①根据XX2号文件精神,我公司„„出自《关于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三会”精神的通知》

分析:①中引用了“XX2号文件”,但由于引用不全,令人不知道具体是指哪一个文件。

3.3引用内容不合规

这一类问题主要出现在引用文件或材料内容断章取义,向上级单位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是请求有关主管单位解决问题时,直接引用未公开的领导同志的讲话、批示,或引用上级单位的内部“审核意见”等。所以,在公文中引用材料(文件、领导批示、领导讲话等),要准确全面,未公开的领导讲话和批示,不得直接引用。

三、结束语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流行语言在80、90后人群中盛行,他们大多数人将语言的规范性渐渐简化或弱化。而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公文语言的规范化越来越重视。但“规范化”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公文语言的规范化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企业公文语言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从语法、修辞层面进行了研究,以期对80、90后从事企业公文写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公文语言规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荣. 公文语法修辞[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2]李佳耀,李熙宗. 实用语法修辞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栾照钧. 公文病误矫正指南[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4]孙际垠. 公文写作中应注意避免的语法错误[J]. 秘书之友,2007. [5]吴颖.从语法、修辞层面谈公文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J].秘书之友,2011.

致 谢

感谢指导老师对我的论文的精心辅导,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和观点,使我的写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五篇: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

3篇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1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

B情节

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

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

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

B看到look

C写到write

D说到

speak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

B找寻明暗线索

C依据时空顺序

D依据逻辑顺序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2

超实用期末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精讲

知识概述

Ø

语法=词法+句法;语法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时空隧道。

Ø

阅读古文的三大障碍:眼花缭乱的词类活用;体系庞杂的文言虚词;纷繁变幻的文言句式。但是,理解了汉语语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障碍。所以,学语法不是为了懂语法,而是为了读懂文言文。

Ø

理解汉语的词类,能见词判性;会分析古今句子的结构,一眼识别古文中的倒装句。

知识精讲

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句子

1.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2.句子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单句和复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

(1)主谓句:她‖瓜子脸;

她‖身份特殊

(2)非主谓句:蛇!

站住!

好大的雨呀!

禁止吸烟!

嘿!

4.单句的成分及概念:

(1)句子成分及位置:

[状]+(定)+

+[状]+

+<补>+(定)+

(2)概念:

a.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b.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是什么”或“怎么样”。

c.宾语:在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d.定语: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主要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e.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f.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是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5.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

第二步,找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

第三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的前边和宾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的前面或主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

6.两个特殊的句子:

①双宾语: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

如:a.给我笔

b.教你(一首)歌

②兼语句:是指一个成分一身兼二任,既做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做后一个动词的主语,这样的句子叫兼语句。

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

如:a.大家‖[一致]选小萍做代表。(兼语句)

b.叔叔‖打电话叫我去。(连动套接兼语)

7.句子成分分析示例:

【符号】:()定语,

[]状语,<>补语,‖隔主谓,

宾语,

兼语

①苹果‖[一共]两公斤

②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风格。

③(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文化)的繁荣。

④(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⑤只顾自己,不顾集体,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思想。

⑥我‖相信,

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加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实词

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

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的,

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的,

如: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的,

如:使、让、叫

(5)表判断的,

如:是

(6)表相似的,

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

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8)表能够、愿意的,

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的形状,

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的性质,

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的状态,

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

如:一、十、亿、半

(2)表概数的,

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的,

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的,

如:三分之一、七成

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

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的,

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表人称代词的,

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

(2)表指示代词的,

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

(3)表疑问代词的,

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

虚词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

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

(2)表时间的,

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

(3)表范围的,

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

(4)表语气的,

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

(5)表肯定的,

如:准、必、的确、确实

(6)表否定的,

如:不、别、未、莫、无、勿、没有

(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

(8)表重复的,

如:又、再、还、尤

(9)表处所的,

如: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注意】:“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2.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边,与之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处所、方式、时间、对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介方向、处所,如:从、自、往、朝、向、在、于

(2)介方式、方法,如:以、依、照、凭、按

(3)介时间,

如:从、自从、在、于、当

(4)介目的,

如:为、为了、为着

(5)介原因,

如:由、由于、因

(6)介对象,

如:把、对、对于、关于、至于、除了

(7)介比较,

如:比、跟、同

(8)介行为发出者,如:被

【注意】:介词与动词的区别:在、到、给、比

如:他在学校学习(介词);

他在学校

(动词)

他工作到深夜(介词);

他到了

(动词)

他给我讲故事(介词);

你把书给他(动词)

他比你差

(介词);

他们比一下(动词)

3.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关系。

(1)表并列,

如:和、同、跟、与、及、而、以及、并且

(2)表递进,

如:而且、并且、况且、不但

(3)表选择,

如:或、或者

(4)表转折,

如:虽然、尽管、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5)表假设,

如: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即使

(6)表条件,

如:只要、只有、除非、无论、不论、不管、任凭

(7)表因果,

如:因为、既然、所以、因此、于是、那么

(8)表取舍,

如:与其、宁可、不如

【注意】:连词与介词的区别:和、同、跟、与

如:你和他都有希望(连词);

你明天和他商量一下(介词)

大力发展科学与艺术(连词);

这件事与他无关(介词)

4.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1)结构助词,

如: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

如:着、了、过

(3)语气助词,

如:啊、吗、呢、吧、呐、呀、么、哇

5.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1)表感叹,

如:啊、哎、呀、哇

(2)表招呼、应答,如:喂、哎、哦

6.拟声词:这是摸拟声音的词。

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3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词类高中语文语法之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高中语文语法之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高中语文语法之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高中语文语法之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高中语文语法之代词:

代词是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代词有三种:一是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者事物名称,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人家”;二是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么样、那么样、各、每”;三是疑问代词,用于提问,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多、少、儿”。代词代替某类词,就具有这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如人称代词代替名词时,就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可以代替动词、形容词,就具有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高中语文语法之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高中语文学习漫谈:语文语法归纳总结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上一篇:各种疫苗接种禁忌下一篇:高职院校教学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