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问题的探讨

2022-11-06

长期以来, 我国推行低息政策, 同时为防止经济过热及通货膨胀, 严格限制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一方面, 我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 习惯于放贷得利的大众追求资金的高额回报, 因此民间借贷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民间借贷市场的旺盛需求, 虽然刑法修正案已将集资诈骗犯罪作为重点打击对象, 仍然难以遏制集资诈骗犯罪频繁发生。

目前, 我国现行刑法涉及到非法集资的罪名有六个:它们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非法经营罪和虚假广告罪等。对于民间融资中伴生的集资诈骗, 尽管刑法的制裁非常严厉, 但集资诈骗犯罪仍然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可见我国以现行法律进行调整的社会效果并不如预期。而且, 以刑事法律来调整非法集资本身, 不管是在司法成本上, 还是在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不特定人”等问题的认定以及法律适用上, 都不是可以简单运行和判决的, 因此存在不少争议。

一、有关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含义的争议

一般而言, “非法占有目的”, 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 使财物脱离其合法所有人或者持有人的控制并由自己进行非法支配, 以获取非法利益的主观目的。

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 日本刑法理论认为“非法占有目的”包括“排除”和“利用”两个基本内容, “排除”就是排除权利人占有, 将自己作为财物的所有人进行支配;“利用”就是遵从财产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也有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 是指排除权利人对财物的占有, 把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 按其经济用途进行利用或处分的目的。英国普通法一直认定, “非法占有目的”是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永久性的剥夺他人财产的意图”。

笔者赞成日本刑法第一种讲法, 就是“不合法拥有”即挤压剔除拥有人, 把别人的钱财当成我的拥有物来用, 而且按照这个东西的目的来使用, 出售, 也即“不合法拥有”是根据“剔除”和“使用”组成的。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不一样的, 前一个注重的法学概念, 后一个是经济学概念。

关于“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含义, 我国学者也持不同的观点:一是“非法占有说”, 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明知是非法募集的财物, 而仍将其转归自己或第三者所有的目的;二是“不合法得利”, 就是用不合法的手段拿到别人的钱财类的犯罪都是牟利型犯罪, 它主观上不是非法拥有或者占有作为目的, 而是为了不合法的获利;三是“意图占有说”, 即明明知道是公家财物或者私人财产, 而想着把它占为己用或者给别人;四是“侵犯占有权说”, 即犯罪目的在于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 首先要表现的是对他人财物占有权的侵犯;五是“非法占有”, “不法占有目的”有两类, 第一类目的是不法占有, 使用, 第二类目的是非法所有, 对于非法占有或不法所有的目的, 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只是意图占有或者控制财物, 而应当要按照大陆法系的折中说来解释, 即应包含利用和处分财物的目的。

笔者以为, 要综合集资诈骗罪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看, 集资诈骗的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客观上也入侵了别人的钱财, 而且钱财的占有, 使用, 处分也都被入侵了。尽管做出行为的人, 对于集资的钱款可能没有办法永久合法的拥有, 但是对于他实际上对于集资来的钱款的实际占有, 已经可以对这些钱款实施任意所有权。所以, 我赞同“不法占有目的”, 也就是做出行为的人想通过不法集资的方法, 让出钱的人的钱财离开实际上的控制, 而且在这基础上, 实现对这些钱财的使用处分和收益, 形成不法占有的事实。

二、对集资诈骗罪“不法占有目的”相关法律条文的评价

1996年12月16日, 最高的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携带集资来的钱款潜走的;乱用集资来的钱款的, 致使集资来的钱款无法返还的;使用集资来的钱款进行违法活动, 致使集资来的钱款无法返还的;具有其他欺诈行为, 拒不返还集资来的钱款或致使集资来的钱款无法返还的”, 列为“以不法占有为目的,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笔者认为, 现实情况非常复杂, 在一些“无法返还”的集资诈骗案件中, 有时不能仅凭行为人不能返还集资款的结果就能断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为人因不可抗力等其他原因而无法返还的, 也不能简单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 该司法解释存在一定缺陷。

2001年1月21日, 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将下列七种行为认定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钱财;不法获取钱财后逃跑的;肆意挥霍骗取钱财的;使用骗取的钱财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抽逃、转移钱财、隐匿财产, 以逃避返还钱财的;隐匿、销毁账目或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钱财的;其它非法占有钱财, 拒不返还的行为”。同时规定:“集资诈骗罪中的不法占有目的, 应当进行分类讨论以进行具体认定。行为人部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的, 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集资款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不法集资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 其他行为人没有不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的, 对具有不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我觉得, 这样的规定改进了《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缺陷, 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进行“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方式。目前, 司法实践中对集资诈骗罪的判定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三、关于认定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一些建议

(一) 关于“不法占有”的认定

不法占有, 是指明知道是别人的钱财, 而将他占为自己所有或别人所有, 并排除原所有人所有的一种主观想法。刑法上的“不法占有”只指“恶意占有”。民法上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基本权能。而刑法上的“拥有”, 既包括民法所有权中的“占有”权能, 同时也包含了使用、收益、处分的权能。从犯罪学主观认识来看, 刑法意义上“不法占有目的”中的“占有”, 有时候就是民法上的“占有”形态, 有时又是民法上的“所有”形态。所以, 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不法占有”的形式和程度不是不会变化的, 它在不同的罪名中经常有不同的内容, “不法占有”的内容也有不同的表现。

(二) “非法占有”的法学推论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将这四类推定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标准, 后又将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标准扩大为8种。由于共同犯罪人的分工等原因, 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非常复杂, 进而可能会影响到相关行为人罪名的认定及其刑罚的适用。集资人在被查获后, 往往会否认自己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司法推定中需要注意的是, 使用欺骗方法和不法占有目的之间不存在联系。对于做出行动的人起先没有以不法拥有为目的的集资行为, 可以认定为不法集资。在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下, 仍然虚构事实非法募集资金的, 则应认定为集资诈骗罪。

(三) “非法占有目的”在不同时间段的行为的认定

毫无疑问, 行为人在实施集资行为时就有“非法占有目的”, 可认定其为集资诈骗罪。但是, 对于行为人在产生“不法占有目的”之前的集资诈骗行为的决断, 我决断为集资诈骗罪, “不法占有目的”之前收集的资金也必须决断为集资诈骗罪的不法集资额。因为目的产生前的行为与之后行为都是相互联系的, 行为人都是在产生非法占有目的之后, 利用之前的行为, 使被害人陷于错误的认识当中, 并且继续自愿交付钱财。前者是后者的必然前提,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所以“非法占有目的”之前的行为可以认定为集资诈骗罪。但做出行动的人在不法集资过程中所产生“不法占有目的”以后的动作, 由于“不法占有目的”产生在集资诈骗行为以后, 也就是说做出动作人在募集资金过程完成后才产生了拥有目的, 主客观不相统一, 所以笔者认为, 不成立集资诈骗罪。

(四) “非法占有目的”的整体判断认定

结合以上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分析, 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有无“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判断。第一, 行为人集资诈骗的方法。集资诈骗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 非常复杂, 包括发行股票、债券、以及传销等方法。在实践中, 如果有了捏造事实或者隐藏真相的诈骗行为, 一般是可以认定为具有不法占有目的。第二, 做出动作人践行合同的真正意思。集资诈骗动作人出于不法占有的目的, 往往不会有返还集资款的意思, 而是将集资款主要用于个人使用或是其他的不法活动。因此, 行为人必须有经营活动, 经营活动必须是合法、可营利的, 经营活动必须是使用集资款的主要部分, 否则可以认定其有“不法占有目的”。第三, 行为人不履约后的态度。行为人在不履约后采取《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所列的获取资金后逃跑, 肆意挥霍资金、抽逃、转移、假倒闭等态度的, 就可以断定其有不法目的。

四、结束语

“不法占有目的”作为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如何准确认定对于个案的判决及刑法的完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当今转型期的经济背景下, 准确规制非法集资类案件, 对区分刑法罪名和民间借款买卖纠纷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然而, 对于经济类犯罪, 刑法发挥的空间是有限的。因为通过刑法对犯罪人进行惩罚, 只是对被害人的口头交代, 被害人真正希望的还是利益的归还。且过度依赖刑罚方式的处罚后果会致使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更为恶化, 有害于社会的稳定及文明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过分依赖于刑法的管制, 从本质上来说是治标不治本, 而治本之道还在于对于金融秩序的规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预警体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间金融资金迅速累积, 已逐渐发展成为民营经济的主要货币资本。伴随着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蓬勃发展, 诸如“吴英案”这样的集资诈骗犯罪也时有发生。然而, 在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等具体问题的认定上, 司法界却有不少争议。笔者在参考各国相关刑法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各地司法实践, 就如何认定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刑法学 (第四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 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 杨艳霞.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J].现代营销, 2012 (4) .

[4] 周宏伟.集资诈骗案件非法占有故意时点确定之探究[J].科教文汇, 2011 (1) .

[5] 吴学斌, 俞娟.论我国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J].当代法学, 2005 (2) .

[6] 王延祥.如何认定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J].政治与法律, 2003 (3) .

上一篇: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介入加放疗临床观察下一篇: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在柳10断块沙三5油藏的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