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苟街苗族、彝族乡思想道德教育探究

2022-09-23

一、保山市苟街苗族、彝族乡概况

(一) 地理位置

苟街苗族、彝族乡, 位于云南省西部, 属保山市。东与昌宁县珠街彝族乡接壤, 南与临沧地区凤庆县诗里乡毗邻, 西与昌宁县漭水乡隔澜沧江相望, 北与大理州永平县水泄彝族乡毗邻[2]。地处三州五县结合部, 是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相互往来的交通要塞。

(二) 地理环境

“人类的社会组织总是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相关, 而任何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也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之上的”[3]。在《南方路上丝绸之路》中, 对永昌的环境, 有这样一段描述:“永昌古道, 川大山高, 路途更加险恶。夏有热瘴, 毒蛇出没, 遇之难以全生。秋雨绵绵, 洪水泛滥, 行人无法渡津。隆冬腊月, 严寒不可涉岭”[4]。反映出该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

(三) 民族历史

史料记载, 清咸丰年间, 苟街尚无苗族居住, 至晚清才从贵州经滇东北、复经大理、永平沿澜沧江而下迁入。他们的祖先“蒲蛮”, 秦汉生活在今湘西一带。唐朝时有部分苗族西迁入滇, 苟街境内的苗族是经过很长时间才迁入。迁入以后居无定所, 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 所居住的地方都是深山老林或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苟街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老瓦搬树桩, 苗子无地方”。他们没有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是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租山种地, 结果连租金也交不上, 生活极度贫困。

而彝族, 相对于苗族要好的多。两千年前, 彝族的先民就由四川南部的安宁河流域以及本省的金沙江、哀牢山一带迁徙而来。宋、元期间, 从蒙化、永平逐渐西移来到苟街, 占有部分好的土地。因此, 相对于苗族来说, 彝族发展得更早、更快些, 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四) 民族文化

苟街苗族、彝族地区,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民族历史, 决定了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移民文化

苟街本是荒蛮之地, 是朝廷流放人员的地方, 加之战乱不断, 中原各民族被迫迁移, 还有被压迫的各少数民族和守边战士, 宋元出现了大规模的迁移。各民族在和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 促进了这里的经济日益繁荣。同时, 也使中原、吴越、南诏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 (永昌文化) 融会在一起, 为苟街民族教育事业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 宗族信仰

千百年来, 宗教给予人们以精神寄托。孙若穷在论述宗教与教育的一般关系时, 他说:“宗教的祭坛往往就是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最高讲坛, 宗教的各种修习仪式和制度往往就是人们学习的知识, 开启心智的方式方法。”[5]可见宗教在其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苟街, 影响深远的是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3.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在彝族、苗族文化中,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苗族、彝族中的许多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活动中, 存在着许多道德规范, 约束人们的行为,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6]但当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融合时, 产生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封建迷信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并长时期的左右着人们的思想, 使开展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二、保山市苟街苗族、彝族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世代受民族压迫而迁移到苟街的苗族、彝族人民, 经过长期的发展, 在思想上已深深的烙上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观。使今天这些地区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其特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在教育方法上, 家族教育在其思想道德教育中占主导方向

长期的民族迁移, 使人们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人们世世代代都以民族崇拜、民族信仰等民族传统道德为其教育内容, 以口头或以身教的方式传承给后代的子孙。一直以来, 家族成了接受思想道德学习的环境。而族长是他们的最高领导者, 也是他们思想道德的最高指挥者。

(二) 在教育内容上, 传统宗教教育占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宗教信仰决定的。长期以来, 这些思想不断的交织融合, 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即劳动伦理道德、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伦理, 这些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冲突和反差日益突现。

(三) 在教育对象上, 范围狭窄

这是有其本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决定的。这种特殊的民族地域、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传统思想道德, 有其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极大的稳定性和固定性。这就决定了各民族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不可能有其广泛的教育空间。因此, 在教育对象上仍是本民族群众, 而不是大众。

三、加强保山市苟街苗族、彝族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面对特殊的民族历史, 地域状况、民族文化所带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良好的途径加以解决。

(一) 振兴民族经济, 发展民族教育

目前, 苟街经济发展与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 使经济与教育存在着恶性循环:“经济不发达——低教育投资——低素质的人——低劳动生产率——经济不发达。”[7]这种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教育投资不足, 人力资源匮乏, 也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 一些干部和群众受到传统的封闭保守的观念和习俗的影响, 思想不够解放, 放不开手脚。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显得滞后, 等、靠、要的思想形式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深厚;市场分割, 地方保护注意还很突出;一些落后的消费观念, 如“穿在银上, 用在鬼上, 吃在酒上”的概念影响着民族地区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发展。为此, 笔者认为,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 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中国历史上, 西部有一条最古老的商贸运输线——茶马古道。苟街乡的老街子就是这条商贸古道的一个小小的驿站。这条以马帮运输为主的民间商贸通道, 是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使古道繁荣景象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今天, 我们依然能沿着这条茶马古道, 充分发展苗族、彝族的刺绣工艺, 发展民族工艺文化, 提高民族经济文化水平。此外, 苟街地处边境, 地域独特。这里有全国有优质泡核桃之乡、优质茶叶基地, 产品运销东南亚各国, 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 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发展民族特色教育, 赋予时代内涵

苟街的民族教育自元、明、清三朝客籍移民的大量迁入进入了正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元末至明朝的“家学”“家传”阶段、清初至道光年间的私塾教育、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学堂教育、民国时期的“新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教育五个阶段。经过五个阶段的发展完善, 民族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然, 为适应我国目前进行现代化建设, 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道德建设与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传统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反差, 我们必须对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赋予新的内涵。 (1) 抓住“以人为本”这一当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观, 倡导以人为中心的德育理念, 突出人的全面发展, 把德育与人的个性、自由、尊严、幸福和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体现人性化的爱心, 人文关怀和道德归属”。[8]因此, 在苟街民族思想道德教育中, 我们可以加强教师的德育工作, 使教师更深层次的了解民风民俗, 从而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平等、民主、和谐的“德育”体系。 (2)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3) 认真贯彻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开办村社夜校, 开展座谈教育。大力倡导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破除小农意识和自然经济影响, 树立新风, 破除旧习。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活动, 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 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等, 为该地区民族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人们既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道德水平, 又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二) 繁荣科学文化, 消除旧思想

与汉族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高, 交通发达地区相比, 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水平和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不能照搬东部发达地区的模式, 而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逐步摸索, 建立一个适合本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 (1) 转变观念。要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事业, 首先必须认识科学文化教育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作用。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民族经济的发展看, 一个地区的教育目标, 首先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 有高超知识技能的产业大军;其次才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没有大量优良的劳动者, 就不能有经济的飞速发展。 (2)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科学文化。对少数民族进行科学文化教育, 为的是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消极成分有害性的认识, 并自觉地予以批判和否定。对消极民风民俗进行改造, 移风易俗, 通过提倡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不科学、不文明、与新时代道德要求格格不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摒弃陈旧落后的道德观念。创造科学健康的生活。

(三) 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部凝聚力, 也是民族外部的衣着的装潢[9]。”耈街彝族、苗族地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文化资源。盘活这些文化资源对该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继承少数民族传统美德

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心理的土壤中积淀凝结而成的历史文化。在民族发展中具有导向、认识、教育、调节的功能, 引导人们的道德追求, 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 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而使之产生真、善、美的道德思想、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并通过道德观念制约人们的行为, 调节、规范和控制社会生活。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新体系, 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鲁迅先生对此曾有过十分独到的论述。他将民族文化, 特别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称之为“民魂”。他说:“唯有民魂是很宝贵的, 唯有它发扬起来, 中国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2. 继承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加强公民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10], 人就是人类, 天就是大自然。这种精神存在于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中。它形成于原始社会的早期, 人们面临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自然力被抽象化为神时,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随之演变为人于自然的神之间的关系。自然崇拜的对象, 是事关人生死存亡的自然现象, 其中尤其对山水、动植物的崇拜最为普遍而持久。苟街的苗族、彝族的自然崇拜主要以山神崇拜为对象。虽然这种自然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历来富于浓厚的巫术色彩, 并出于促进自然界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的意图, 含有感激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提供恩惠、赏赐万物的目的, 但总体而言, 她是先民以神灵的名义进行积极主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方式。对今天加强公民的生态伦理道德、促进自然和谐、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 整合外来文明

发现于公元前122年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使古道周边各民族与两个古老邻国——缅甸和印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还包括东南亚其他国家, 但影响较大的还是缅甸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在很早以前, 中国和缅甸, 因民族深渊和血缘关系, 自古就结成了胞波情谊。并长期与中国有经济文化交流。笔者在对苟街苗族进行调查时了解到, 苟街部分苗族同胞, 他们的先民是从缅甸迁移而来。从艺术古国缅甸往西, 南方陆上丝绸路便伸进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印度。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产生于印度。在贵霜帝国时期, 佛教中的大成佛教传入了中国, 至唐而胜。同时, 大成佛教中的密宗也从印度、缅甸直接传入了云南。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说:“此邦之人, 西去天竺为近, 其俗尚浮屠法, 家无贫富接有佛堂, 人不以老壮, 手不释数珠。”可见佛教在当时的活跃程度以及对人们思想认识之深远。

在深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苟街苗族、彝族乡在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 我们必须整和外来的先进思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努力创新, 使民族道德教育走国际化的道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

1. 继承和发展古代外来文明

有学者这样说, 云南是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交融混生互为消长的“活化石”, 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王国”。那么, 继承什么、发展什么、要怎样继承和发展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继承古代外来文明的一个总则。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发展, 中外文化至今进行了三次大交汇。第一次为晋唐间的佛学;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这两次中外文化的交汇, 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更为魅力辉煌。如汉唐时期, 这是中国文化兴隆昌盛的黄金时期。大规模的文化输入使中国文化系统处于一种“坐集千古之智”、“人耕我获”的佳境, 在此氛围中, 中国文化系统根据本民族特色, 对外来文化选择取舍, 加工改制, 收到了“以石攻玉”之效。这其中也是取决于一个原则, 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汉唐之所以使中国文化兴旺昌盛, 是因为“那时我们的祖先对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强的根据, 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对于别系文化抱有极宽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 决不轻信的崇拜和轻易唾弃”。

为此, 我们在加强该乡思想道德教育时, 也要用同样的方式方法, 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对外来佛教中的思想加以区分, 取其对民族思想道德教育有利的部分, 并加以整合利用。反之, 则给予摒除。

(2) 发展改造, 使之本土化。一种好的思想要得以很好的发挥, 就必须结合实际。佛教是对该乡思想道德影响最大的一种外来宗教文化, 与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很大区别。但佛教经过几次周折之后, 在此站稳了脚跟。今天,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仍然要对这些古代外来思想加以借鉴并改造, 使之适合少数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使其发挥作用。

2. 借鉴现代西方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及方法

新时期的德育应该与时俱进, 探索并运用新的德育方法。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方法, 并使之发挥作用, 也是整合外来文明的一个重要举措。保山市昌宁县苟街苗族、彝族乡, 除苗族和彝族外, 还有十多个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走在一起, 思想道德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困难了。但我们纵观整个美国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并会从中得到启发。在美国, 思想道德教育对整个美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其原因就是他们有着厚实的教育理论、丰富的教育内容和采取了多样的教育方法。在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方面。如: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等;在教育内容方面, 采取了政治观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方法上, 克服思想道德教育的枯燥和乏味, 开展正式课教育、应试教育的结合。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 加强理论建设、丰富教育内容;强化道德教育、培养道德意识;完善教育方法、实现德育创新;开展社会实践、增强自我教育。最终, 推进民族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11]。

四、结论

事实证明, 少数民族地区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及困难主要是由民族经济落后、民族历史坎坷、民族文化 (主要是民族宗教文化) 和民族世俗的影响所造成的。要改变这一现实, 使民族地区思想道德教育符合当今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不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能够实现的, 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相信经过不断努力, 将会取得可喜的成绩的。

摘要:西部大开发条件下的云南民族思想道德教育, 备受人们的关注。保山市苟街苗族、彝族乡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特殊性, 使得民族思想道德教育步伐举步艰难。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态, 使民族思想道德教育跃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就要认清该乡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性。结合民族文化特点, 对症下药。本文就苟街苗族、彝族乡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深入调查研究, 找出其特殊性, 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以提高该乡少数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加快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特殊性,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维.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及其在当今的重建与调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24 (2) :35-38.

[2] 昌宁县文联.苟街[J].茶乡文学特刊, 2005, (3) :5-6.

[3] ][5][7]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 1990, 8 (3) :240-241.

[4] 徐治, 王清华, 段鼎周.南方陆上丝绸路——西南文化初探之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57.

[6] 段丽萍.中国少数民族宗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5-6.

[8] 袁登学.德说德育德化德学[J].大理学院学报, 2005, (11) :113-114.

[9] 雄坤新, 字秀春.新形势下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新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 (5) :55.

[1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02.

[11] 徐文.构建和谐思想道德教育-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江西教育, 2006, (1) :42-43.

上一篇: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主义追求与现代陶瓷艺术的介入下一篇:国内油气储运系统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