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上科学教案

2022-08-16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及学生情况等,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科版一上科学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教科版一上科学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动物》

2.1《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材简析】 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y 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1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教学准备】 学生: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仓鼠(活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经认识的动物

1.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

2.(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这里还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二、观察并描述一种动物

1.学生共同观察,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原来生活在哪里吗? (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 (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 你能像观察仓鼠宝宝那样,观察这些标本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交流集中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 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它吧 (小组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补充) 3.画一画我们观察的动物。 每个小组观察的动物各具特色,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吧。怎么画呢?

(1)教师示范,边观察标本边画,先画身体中间的部分,这是主要部分,然后再画上脚、头、翅膀等,最后可以画一画头上的眼睛、嘴。(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动物的步骤,学生可参照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画的要求:真实,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画得像) (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开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① 抓住主要特点画动物。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② 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特点。 ③ 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

(3)交流反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 ①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

2 ②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征)

③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 ④让学生简单修正一下自己的画。

三、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

1.(出示课件)这张图片里有些是动物,有些不是动物,你能分辨出来吗? 2.汇报交流。

3.玩具熊为什么不是动物呢?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4.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原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它不会动,不需要吃食物,不会长大,所以它不是动物。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5.刚才我们说的,也就是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你能再来说一说吗?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

四、总结和拓展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学习了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动物,现在老师用橡皮泥制作了刚才观察的仓鼠宝宝的模型,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察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 3.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 【板书设计】我们知道的动物 动物的特点(班级记录单) 日期: 1.能自己运动 6.吃食物 2.有嘴 7.需要空气 3.会长大 8.会繁殖 4.有身体 9.会排泄 5.有生命 10.„„

2.2《校园里的动物》

【教材简析】 在学生对动物有了初步认识后,本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和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呢?”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带上我们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学生将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

3 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能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校园实地寻访活动对学生感受动物多样性,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寻访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哪里找、怎么找、怎么记的技巧。让学生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以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单”,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学生分析】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常常进行着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概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停运动的,这使观察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现象,使得观察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2.愿意倾听和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难点: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放大镜(每小组1个)、棉签、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课件、确定寻访区域、布置寻访动物的环境、观察地点的平面图、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你能猜出老师描述的是哪种动物吗? 教师出示课

4 件,让学生猜谜语。

二、寻找校园里的动物

1.刚才我们猜的鱼、蜘蛛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还生活着什么动物?你在哪里见过它?(如果学生说到校园里,可直接追问:你在校园里见过什么动物?) 2.你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动物,可以用“我在校园的„„见过„„”的句式来说一说。 3.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动物,学生认一认。)2 对于不认识的动物,可以请认识的学生介绍一下,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下,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校园动物。

4.(教师在教室里张贴观察区域图)这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花坛,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在哪里能找到它们?

5.小组领取区域图和动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贴到区域图上。

6.交流汇报。每个小组带自己的区域图,到教师的大区域图上贴动物,并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调整。

三、寻找动物的准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你们标记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这种动物。 2.我们可以去哪里找动物?边指图边说(大树上、草丛里、枯叶堆里、泥土里等) 3.我们应该怎样找动物?找到后观察什么,怎么记录?

(1)怎么找?(轻轻地、不打扰动物等) 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教师讲解或示范,学生表演),在模拟时解决以下问题: ① 到场地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② 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如蝴蝶、蜈蚣等。

③ 如何使用工具帮助我们观察。(放大镜、棉签) 小结:先集体观察空中的动物,再小组分散活动。(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用棉签拨一拨等) (2)找到后观察什么? ① 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 ② 动物的身体特点、 活动情况。 ③ 数一数有多少动物。 (3)怎么记录?

① 记录的要求:真实,把观察到的动物记下来,不要把想象中的记下来,记录动物的活动地点,不要忘记统计数量。

② 记录的地方:学生活动手册。

5 (4)需要注意什么? 观察时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它们的“家”。

四、寻找并观察校园里的动物

1.现在,请同学们拿上工具,整齐地排好队列,我们出发啦! 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全班集合的形式先安静地看,观察、记录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 (2)教师演示如何观察并记录树丛、草丛、枯叶堆中的动物。 3.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后排好队回教室。

五、交流研讨

1.小组内部整理寻访到的动物。

2.全班交流,在哪里找到了哪些动物。(投影展示学生完成后的活动手册,边介绍边评价)

(1)小组式汇报。 指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汇报: ① 我找到„„种动物,有„„ ② 我最喜欢的是„„它在„„

(2)互动式汇报。 猜一猜,我们观察到的是哪种动物?如果其他同学猜不出来,汇报者对其进行介绍。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猜不到呢?你觉得问题在哪里?可以怎么改? (教师把学生的汇报情况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中)

3.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跟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六、小结

1.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关于它们你还想知道什么?

2.校园里的动物都生活在它喜欢的环境中,那你来猜猜整个校园里会生活着多少种动物呢?整个XX县(市)呢?整个中国呢?整个地球呢?

3.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希望同学们珍惜、保护它们。 【板书设计】校园里的动物

(班级记录单)

日期:

蚂蚁

草地上、树上„„

蜗牛

草丛里、枯叶堆„„

潮虫

枯叶堆„„

„„

„„

6 2.3《观察一种动物》

【教材简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师: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7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四、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教师重在巡视指导) 1.教师帮助没有准备蜗牛的小组。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各个部分,给各小组发棉签,并指导棉签的使用方法。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4.在不打扰蜗牛的情况下,还观察到蜗牛的哪些行为或特点?

五、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以画图的形式记录:壳、触角、眼睛、口等)

六、观察蜗牛的运动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发现了这么多特点。今天我们观察的蜗牛,它也和同学们一样厉害!接下来我们请蜗牛为我们表演表演,观察时要保持安静。

2.讲解要求:老师这里有四种材料,分别是菜叶、玻璃片、线、树枝。我们要请小蜗牛在这四种材料上爬一爬,你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爬行的。

3.每个小组先发菜叶进行爬行观察。教师根据各小组观察进程不定时下发其余材料。 4.观察结束,学生研讨汇报(可以鼓励学生用肢体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教师记录班级记录单。(记录腹足、黏液等信息)

七、课外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

2.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蛤蜊、螺„„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

【板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班级记录单)

8 2.4《给动物建个家》

【教材简析】 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 “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观察动物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准备】 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9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

2.5《观察鱼》

【教材简析】 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

10 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

【学生分析】 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教学准备】 学生: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备用鱼养在鱼缸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 没胳膊没腿,

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

摇头又摆尾。 (谜底:鱼)

2.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

11 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板书:观察鱼)

二、观察描述鲫鱼

(一)观察与画鱼

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上,看谁画得像。 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教师提示:(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

(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

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 预设: (1)我观察到鱼有头,头上有眼睛、嘴巴、鼻子、鳃等。追问:它们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学生介绍:鱼的眼睛没有眼睑,头上有两个鼻孔,嘴巴一直在一张一合,鳃长在鳃盖里,鳃盖会一开一合

(2)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追问:鱼有几个鳍?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师介绍:鱼长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3)鱼的身上有鳞片,鳞片呈半圆形,有光泽。

4.交流之后学生再观察,完善自己画的鱼。

5.通过比较鱼和蜗牛身体的软硬不同,引出鱼长有骨骼的知识。鱼的骨骼坚硬,课件出示鱼化石的图片,再一次突出鱼有骨骼且坚硬的特征。

(二)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

1.教师: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合,这是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鱼在呼吸。

3.设问:你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的?鱼又是靠什么来呼吸的?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呼吸和鱼呼吸的不同之处,讨论鱼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鳃呼吸的。 5.教师课件展示鱼鳃的图片,并播放鱼的呼吸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三)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鱼没有脚,在水中是靠什么来运动的?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如果鱼在此过程中比较安静,可用棉签轻轻触

12 碰鱼的身体,再观察其运动。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用手模仿鱼鳍的运动。 4.小结:鱼是靠身体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的。

三、研讨小结

1.今天我们观察了鲫鱼,说说你对鲫鱼有哪些新的认识。 2.说说鱼在水中是靠什么运动、靠什么呼吸的。

四、知识拓展 观察下面几幅图中的蚂蚁,判断哪只蚂蚁画对了。 【板书设计】

观察鱼

2.6《给物体分类》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13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

14 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15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第二篇: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植物是“活”的吗

1.5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塑料花、植物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作业布置:和家长交流“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板书设计:

1、5植物是“活”的吗

生长 死亡

课后反思:

第三篇:人教版一上语文拼音aieiui教案

ai ei ui教案

源头小学1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学会ɑi ei ui三个复韵母和它们的四声,认清字母的读音。

2.练习复韵母ɑi ei ui拼音,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

3.观察四线格中字母的位置,两个字母紧挨着。

德育目标:懂得在学习中要相互合作。

教学准备:

字母卡片,课文插图ai ,课文插图ei,标调歌,ai ei ui拼读课件①②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之门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继续进入拼音王国。而且,我们还会认识几位新朋友,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么,它们到底是谁呢?(板书:ɑi ei ui)

(随机鼓励表扬积极大胆的同学)

师:不会的同学不要着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们吧!

2.复习:

我们先来探望一些旧朋友——韵母

(逐一出示):ɑ e u i (卡片组合)ɑi ei ui 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结成朋友)

单韵母的兄弟感情很好,单韵母i瘦瘦的,胆子也小,ɑ,e,u主动带他出去玩。所以,站在这里的不是一个字母了,它们叫复韵母

板书:复韵母

二、学习殿堂(新授)

ɑi

1.看看这是什么?(右手出示“ɑ”卡片)

2.再看看这是什么?(左手出示“i”卡片)

3.当它们做了朋友以后会变成什么?(右手滑过左手拼成ɑi )

要先摆好ɑ的口型,再摆好i的口型,由ɑ滑到i ,ɑ的发音短,i的发音长。

范读,齐读

4.出示课文的图片,(板书ɑi)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姐姐和弟弟在一起)

问:他们是怎样在一起的?(紧紧地挨在一起)

学生开火车式抽读

5.出示儿歌:ɑ在前,i 在后,滑过来ɑiɑiai

6.示范写法, 学生书空 ei

1.看看这是什么?(右手出示“e”卡片)

2.再看看这是什么?(左手出示“i”卡片)

3.请同学试一下帮它们结朋友:要先摆好e的口型,再摆好i的口型,由e滑到i ,e的发音短,i的发音长。

范读,齐读

出示课文的图片,(板书ei)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小朋友砍木头,嘴里发出ei 的声音)

4.编儿歌:e在前,i 在后,滑过来ei

5.示范写法: 学生书空ui

1.由“喂”的读音引出ui

电话铃响 ,师:喂!我们还有几位朋友没认识?

生:一位

师:他是谁?

生:是ui

2.提问:有谁告诉老师它是怎样读成ui?

要先摆好u的口型,再摆好i的口型,由u滑到i ,u的发音短,i的发音长。

范读,齐读

3.学生编儿歌

把你想到的儿歌告诉同桌。

u在前,i 在后,滑过来ui

4.板书ui : 示范写法,学生书空

三、音之村(巩固练习)

1.戴帽子游戏:课件出示ai ei ui的声调拼读①

我们来做一个戴帽子的游戏,请大家擦亮眼睛看一看,ai ei ui的声调帽都戴在谁的头上?

2.引出规律,出示标调歌:有ɑ你可别放过,没有ɑ就找o e, iu并列标在后,声调千万别标错。

3.齐读

四、汉字森林(拓展练习)

复韵母还能与声母交朋友呢,他跟声母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ai ei ui拼读②:

领读,齐读,男女读,开火车读,抽读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朋友叫什么?

生:ɑi 、ei、ui

师:它们都是什么?

生:复韵母

师:它们可以跟谁做朋友?

生:声母

师:生活中的许多字的音节都是声母和复韵母组成的,我们平时要多加观察,把课堂是学到的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反思:

ai、ei、ui一课是拼音教学中第一次出现复韵母,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他们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生动活泼的游戏,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第四篇:一上科学教案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3.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斜坡、小球; 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 师: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2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看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 (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

(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3.认识科学本质

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4)法制渗透:《环境保护法》、《动物保护法》。 (5)安全教育:研究科学要注意安全,防雷电等。

三、总结本课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工程是什么。

2.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知道一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工程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5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一比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 2.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学生看第6插图,交流工程师的杰作。 (2)学生举例说说工程师的杰作。 (3)辨别哪些是工程师的作品。 3.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1)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 (3)学生制作。 (4)展示作品。 (5)做活动手册第2页,互相评价活动手册。 (6)法制渗透:《知识产权保护法》。

三、总结本课 师:请你汇报收获。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参观科学教室,并比较科学教室与他们平时上课的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2.意识到遵守科学课的规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科学课的规则。 2.培养遵守科学课规则的习惯。

教学准备: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参观实验室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交流。

生:熟读规则小诗。 集体整队动作快, 列队做到快静齐, 参观途中不说话, 带好眼睛和耳朵。

二、学习新课 1.参观科学教室。

(1)讨论: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交流。

学生看课本P5插图,思考交流。 2.实验:比较水

(1)思考:怎么比较水的多少? (2)交流。 (3)实验

3.回想:在刚才的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

思考——交流——判断——完成科学活动手册——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填写活动手册第3页)

三、总结本课

师:怎样上好科学课?

4、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过程:

一.先从自己熟悉的感官入手,再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的认识。

二、认识感官

观察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的已有认识,明感觉器的电子设计概念,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官。

三、描述小动物的特征

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教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描述物体的特征

用其他感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等方面的特征。内容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其他感官观察。

三、总结本课: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

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利用眼、耳、鼻、舌、皮肤单一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积累了一些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

二、感觉器官共同活动

通过品茶活动,使学生发现在辨别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品茶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鼻和舌在共同起作用是很关键的一步。由于低年级学生常常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因为鼻子捏不紧而响到观察效果,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共同完成。

二、蜡烛点燃前后的特点

让学生调动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亲身体验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事物更多的特点。让学生动用眼、手、鼻等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蜡烛的特点观察点燃的蜡烛时,要用手背靠近火焰感知,不能直接接触火苗和蜡油。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点火,又要强调注意安全。学生描述蜡烛点燃前和点燃后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

三、观看挑选西瓜视屏

通过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让学生知道,人们往往动用各种感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本课

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

一、观察指纹,发现不同

观察指纹的活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观察的兴趣。组织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的粗细和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效果不一样。也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

二、利用工具,获取信息

可以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的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三、认识观察工具

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探讨一些自然界的现象.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探究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碰碰球架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中有许多现象,要仔细观察

1.你看到了植物,为什么会这样?2.谁破坏了蜘蛛网?3.雪地上有动物的脚印,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共同探讨,寻找不同的答案. 学生们分小组探究,最后请个别小组上台发言他们的讨论结果. 三.看一看下面的现象 玩碰碰球. 1. 拉开一个球,松手后的结果是„„ 2. 拉开两个球再松手呢? 3.拉开三个球再松手呢?先猜猜,再试试. 四.拓展探究

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总结回归

师:今天大家学到什么?生:。。。。。。

8、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通过各种信息来猜想不方便打开的东西里面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来发现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准备:暗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猜想兔子的逃跑路线.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解暗箱

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 1.解暗箱

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和同伴说说你的发现.如果意见不一致,多试试,多交流. 2.其他解”暗箱”的示例 1.医生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2.铁路检修工敲火车车轮查找故障和隐患. 3.维修人员用探测器寻找地下管道. 三.回顾总结

师:今天学了什么?生:„„

9、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探究树叶变黄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如何验证你的有关树叶变黄的猜想 教学准备:变黄的各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到了,你的家乡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呢?大家来讨论. 二.猜一猜

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整体慢慢变黄,从中间向边缘变黄,从下往上变黄. 同学们怎么验证你的猜想呢? 三验证猜想

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直接观察树上的叶子,或收集树叶来观察,可以给这些银杏树叶的图片排序. 四总结回归

师:今天上了什么?生:。。。。。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3.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

教学重难点: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准备: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2.学生看图讨论手回答。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

1.看资料:你能区分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吗? 2.交流后汇报。

3.小组活动:捡一些树枝、树叶,搭个小棚子。 4.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5.展示成果,评价。

6.小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总结与拓展

1.看课本第34页,了解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

2.你再举几个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吗? 3.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相互评价。

3.环保教育: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又会对人类的生活带什么影响?

小结: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但是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2、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3、懂得科学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发现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碾米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

3.导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板书课题: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1.看图讨论: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2.汇报发现。

3.小结: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分别分析: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6.实践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

7.谈活动感想:你觉得哪种工具最省力?米粉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食物?

三、总结与拓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问问长辈,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12、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知道轮子的作用; 2.知道轮子的发展史。

教学重难点:轮子的变化。轮子的应用。 教学准备:轮子、小车配件包、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体会导入

1.活动:先推书,再用铅笔做轮子,再推,说说轮子的作用。 2.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轮子的故事。

二、探索发现 1.读一读轮子的历史。

2.讨论:从古至今,轮子有了哪些改变? 3.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 4.评价活动手册。

5.小组活动:想办法给“小车”装上轮子。 6.展示成果,相互评价。 7.拓展:轮子还能应用在哪里? 8.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 9评价活动手册。

三、课堂总结 1.师: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科学一上教案

第一课 走近科学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主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在教师指导下,能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 基础。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学 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绿萝一盆,清水。

学生:画笔,白纸,玻璃水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与生谈话: 今天我们要上什么课?板书: 科学。 领生读认。领生读开篇卷首语。

二、初步认识科学。

1.课件播放: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让学生说感受。 师: 你觉得科学课都干什么?生畅所欲言。 师鼓励表扬。

2.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好玩的,有趣的现象? 你想知道什么科学现象的秘密?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探究活动

(一) 观察绿萝的叶子。 你想说什么?形状、颜色、大小登都可以。 你能画下来吗?生画叶子,展示,评价。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叶子,说一说并把它画下来,全班 展示。

(二) 透过水杯看小鱼。 画一条小鱼(教师可在黑板上教小鱼的简笔画画法) 透过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水杯看小鱼,你有什么发现? (注意引导用玻璃杯中间部位看) 你认为可能和谁有关 系?

三、科学家的故事。

课件播放科学家的小动画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科学家。 你还知道那些科学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四、拓展活动。

回家观察植物的叶子并画下来。

教后反思:

第二课 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主要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4、能通过实验感知探究活动的乐 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科学,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基础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到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学 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自带小玩具与本课有关的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的课后拓展作业: 回家观察植物的叶子并画 下来。交流展示,师生评价。评出最优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科学,这次的科学就藏 在我们的玩具里。快拿出来。

二、探究过程。

1、生拿出自带玩具,小组展示玩法。 全班展示。 师: 其他同学知道这个玩具吗?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还 想知道这个玩具的什么秘密?生畅所欲言。师鼓励表 扬。 小结:学习科学要勇敢的提出小问号。

2、带着这些小问号再去玩一玩我们的玩具。

3、生活中的小问号。

师:不光玩具里有小问号,在我们生活中好多事物好多 现象都有值得发现的问号。 在生活中,你还有哪些小问号?生小组交流再汇报展 示,鼓励学生发言,及时表扬评价。 生提出问号,师可适当追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谁能来解答。将师生交流加深。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观察校园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小问号。

教后反思:

第三课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准备材料: 镜子 七巧板 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 (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

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 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 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 小眼看世界

(1). 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 (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 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 会怎么样。 (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 2-3 个即可,同时老 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 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 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 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 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 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 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 页大象图)

教学反思:

第四课听一听

教学目标:

1、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

2、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准备: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 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听声辩音比赛

(1). 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 合幼儿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幼儿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

(将学 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

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 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

三、评估

1. 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 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 流来体验闭着眼睛摸东西的感觉。

教学反思:

第五课摸一摸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特征,发展感知

2、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3、培养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手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材料:三支彩笔,复印纸、纸板、砂纸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动手触摸的兴趣。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引导说一说 摸过的什么感觉,引导说完整句。 )学生自由操作,并各自发表意见。

二、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

1.师:你准备的东西摸上去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捏捏毛巾和纸板有 什么不一样?摸摸砂纸的正面和反面又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说出软硬、光滑、粗糙等词汇。 师:我们能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

2.教师继续提问: 现在请你用手摸摸自己身上,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再摸摸其他物品 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征。旨在引导 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从物体的多方面感知特征与表达。

三、引导学生讨论,扩展经验。

1.准备 1—2 个学生没有触摸过的东西。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是冷的、热的、软的、硬的、光滑的还是粗 糙的?那么谁来试试? 引导幼儿回答用手摸摸捏捏并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捏一捏,摸一摸。

2.教师继续提问:你还摸过什么东西?他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说出来告 诉大家。

四、活动延伸:

回家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

第六课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感官,学习用鼻子、眼睛、嘴巴来辨别各种液体。

2、愉快的参与活动,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教学准备:

1、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 。

2、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 。

3、气味较为浓烈的水果(苹果、柠檬、石榴)

4、透明一次性杯子若干、带盖塑料杯若干。

教学过程:

1、老师: “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个问答比赛,你们想参加吗?” 请学生尽快举手回答问题:

(1)什么动物的鼻子最长?(大象)

(2)什么动物的鼻子像圆形?(小猪)

(3)什么动物的鼻子最灵敏?(小狗)

2、 把实验材料(苹果、 柠檬、 石榴)放在桌上, 让学生蒙住眼睛, 闻闻气味。

3、请学生说一说刚才闻的是什么,然后摘下眼罩验证。

4、将三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放在桌子上,先请学生猜 杯子里装的是什么,然后请幼儿闻一闻,区分开水、酒精、白醋。引导学 生发现鼻子对认知物体的作用。

5、将三种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放在桌上,提问: “我们除了 通过视觉、嗅觉来辨别各液体,还有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通过尝一尝 来辨别各种液体。

6、小结辨别物品的方法: 闻、尝都是在观察。

教学反思:

第七课玩磁铁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磁铁的形状;知道磁铁可以直接吸引 铁,也可以隔着物体吸引铁。

2、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 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

3、 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能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关注科学知识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4、 寻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磁铁;知道与磁铁有关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 的便利。

教学重点: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 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 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曲别针、塑料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引出“小猫钓鱼”的游戏。 教师请某组学生开展“钓鱼比赛” ,发现有的学生能钓上来,有的学生钓不上来。 学生质疑,进行猜想,教师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 认识磁铁。你们见过哪些形状的磁铁?(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磁铁,教师引导学生给不同形状的磁铁起名字。 ) 同学们起的名字真形象。为了方便统一,我们把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 。 把这种弯的、像动物蹄子形状的磁铁叫做“梯形磁铁” ,把中间有孔的环形磁铁 叫作“环形磁铁” 。还有这些方形、柱形、球形等形状的磁铁。

2、 探究磁铁能否吸引铁。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给磁铁找朋友,实验盒中有多种实验材料,教师 把这些实验材料介绍给学生们。如果磁铁能和它吸在一起,磁铁就和它是好朋 友;如果不能吸在一起就不是好朋友。把是朋友的材料放在实验盒外面,不是 朋友的材料的仍然留在实验盒里面,看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做游戏,交流发现) 磁铁的朋友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磁铁可以吸引铁做成的物体。同学们把玩磁铁的发现与其 他同学分享,就是在交流。其实,磁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谁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小猫钓鱼”游戏中钓上鱼来或者钓不上来鱼的原因? (学生交流后回答)

3、 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引铁。

我们继续做游戏。这个装水的烧杯里不小心掉进了一些曲别针,谁能想个办法 在不接触水的情况下把它取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找学生尝试操作。 ) 同学们,磁铁真是太神奇了,竟然能隔着玻璃把曲别针吸上来。想不想再来体 验一下磁铁的这个神奇的功能呢? (学生隔着课本、练习本、木板、泡沫板等材料用磁铁去吸曲别针。 )师生共同小结:磁铁隔着物体可以吸引铁、镍等材料。

4、 找一找,磁铁还能吸引周围哪些物品。

既然磁铁和铁是好朋友,磁铁能吸引铁。那么,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是用铁 制成的呢?咱们来找一找吧。 (学生自由活动,交流。 )

三、 拓展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利用课余时间去认真寻找、仔细观察, 说不定还能发现磁铁其他的神秘特点呢?

四、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八课玩彩泥

教学目标:

1、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 了解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3、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提出与力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

4、 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 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

教学重点: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 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

教学难点: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 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

一、 玩彩泥,初步发现彩泥的特点。 学生活动:玩彩泥。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这么快就发现了彩泥的特点,彩泥又黏又软、容易变形, 而且是五颜六色的。

二、 彩泥大变身 既然彩泥这么容易变形,那请同学们再次来玩一玩,玩的时候要注意思考,彩 泥到底有多少种变身的方法?或者说你们能找到多少方法让彩泥变身呢? (学生尽情地玩彩泥) 谁来说说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彩泥变形? (挤一挤、按一按、捏一捏、拉一拉。 ) 还有谁可以补充一下吗、 (压一压、揉一揉、团一团、拍一拍。) 同学们都太聪明了,找到这么多可以让彩泥变身的方法。你们这些方法有什么 相同之处呢?挤、按、捏、拉、压、揉、团、拍等都是对彩泥怎么样呢? (都是对彩泥用力) 还可以用什么可以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 力 力可以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这是咱们刚才玩彩泥的一个重大发现。

三、 做彩泥菠萝 同学们,用你们的小巧手把彩泥做成多种多样的形状,如:水果、文具、玩具等。给大家 5 分钟,我们一起比赛做一个彩泥玻璃。 (学生做,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 试一试,它们的形状能不能改变。 刚才我们发现,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那么,对其他物体用力,它们的形状 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对毛巾、皮筋、海绵、橡皮 筋等物体用力时,它们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力可以使 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五、 课后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生活中,这样的 现象很多,比如,我们用力拉绳就可以把窗帘卷起来,再向另一个方向拉,又 把窗帘放下来。同学们课后再仔细观察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下节课汇报给 大家,看谁发现的多。 教学反思:

第九课 玩小车

教学目标:

1、 知道推和拉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用到了力;知道推力和 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2、 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并解释交流 所获得的信息。

3、了解生活中汽车等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见的玩具小车等。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1、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一名学生站在某处不动,另外几名学生想办法让他离 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2、交流反思。你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使劲地推他和拉他都能使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推和拉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力,这位同学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 说他运动起来了。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二、探究活动

1、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学生说出自己玩小车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用多种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交流总结:玩小车时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推力或者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了。

2、小游戏。

教师谈话:你们都是小司机,能驾驶好自己的车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看谁 的小车能停在中心的园内,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先小组内讨论一下游戏规则。 师生讨论游戏规则,教师巡视。 学生分组活动游戏中发现。

3、我们这样玩一玩。

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我们在游戏中也经常用到推力或者拉 力,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说出自己玩的游戏,以及用到推力或者拉力的地方。 学生交流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推力或者拉力。

三、拓展活动: 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 学生分析、交流拖地与拉链的图。 打扫卫生与整理房间时,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 学生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大家找找,我们下 节课继续交流。 教学反思:

第十课分一分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把探究过程中学到得到分类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类。 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积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盛放 学习用品,每天陪着我们上学、放学,你们能猜到它是谁么? 书包。 你们的小书包是爸爸妈妈帮助你们整理的,还是自己整理呢?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自己的书包 自己整理。 )

二、探究活动

1、给积木分类,了解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 同学们玩过积木吧?你们都用它们搭建过什么? (学生交流分享。 ) 大家的小手可真巧。今天,同学们带来了积木,咱们换一种玩法,怎么样?我 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带来的积木, 尝试把积木分一分, 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活动)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可以按积木的颜色、大小、形状、厚薄等特征进行分 一分。 )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类分法,这说明在分积木之前,我们心中已有了一定 的标准。像这样,根据积木的外部特征(如颜色)把特征相同的积木分在一起 就是分类。

2、给铅笔分类,明确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不同。 同学们,我们现在写字用的工具主要是铅笔,大家用的铅笔都一样么?如果将铅笔分分类,你们有几种分法?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组内同学带来的铅笔,想想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说出分 类的方法,动手将铅笔分一分。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想想还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 再动手分分看。每个小组最终要记下你们小组有几种分类的方法。 (小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 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笔杆的材质分。 )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动手操作,我们将铅笔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 类。大家思考一下,每次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认识到: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可能不同。 ) 同学们,你们文具盒中的铅笔通常是怎么样摆放的? (学生交流) 为了方便削铅笔,我们通常铅笔按用过的没用过的、需要削的和不需要削的等 分类方法进行摆放;为了方便寻找铅笔,我们也可以按颜色为标准进行分类摆 放。 师生共同小结: 看来,选用什么标准对铅笔分类应根据实际的需要或者目的来确定。分类有不 同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不同。

三、生活中分类的意义。

1、欣赏图片,感受分类带来的便利。 同学们,现在我们用铅笔来写,等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可以用圆珠笔、钢笔等 书写工具了,想看看超市文具中的笔是怎样摆放的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用课件出示超市文具区笔的分类摆放的场景图。 )

同学们,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想,谁来说说? (学生交流。 )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这样方便查找,可以为人们带 来便利。 ) 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 (学生交流。 )

(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到:超市中物品、书店书架上的图书、药 店货架上的药品、服装店衣架上的服装等物品都需要分类摆放。 ) 同学们,看到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出示给垃圾分类的卡通图片。 ) 怎样给垃圾分类呢? (学生交流。 ) 垃圾需要分类投放,混放就是垃圾,分类后可能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2、整理书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们,想不想让你们书包中的物品摆放得更整齐?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学到 的分类方法整理一下我们的书包。 (学生整理书包。 ) 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整理书包呢?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分类整理;书和作业本有卷的地方要整平;把书 包按从小到大依次放进书包里,再把作业本依次放进书包里;文具盒子中的铅 笔要摆放整齐,书包中的杂物要及时清理等。 ) 分类摆放也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希望同学们都养成放置物品有序、有 条不紊的好习惯。

四、 课后拓展:

五、 怎样把家里的玩具分分类,摆放得更好?家里还有没有其他分类摆放得情 况呢?课后大家可以留心观察啊。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运水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 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 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 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 槽里去。 (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

(2).学生运水。 (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 来危害。 )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 (两人一组)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认识水

教学目标: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准备:水、烧杯、水槽、量筒、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有关水的图片? 学生观看。

2、谈话:我们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水。 (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

1、你们知道哪些水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

2、你闻一闻容器里的水,是什么味道?尝一尝什么味道? 板书:无色、无味、透明、易流动

3、出示白醋、清水、橙汁、白糖水,让学生分辨出来。 方法指导:一看二闻三尝

4、出示书中插图。小明不知道水是什么形状?我们来帮帮小明好 吗? 学生说水倒入桌上容器的形状。

5、实验证明水倒入容器后的形状。 (老师演示将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学生观察水的形状。 )

三、拓展活动:说说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 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 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 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 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

3、 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 (指生品尝) 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 生: (齐答)想。 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 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 (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 (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 ,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 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 放在窗台上, 没议案进行观察, 会有什么发现?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把它们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 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 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 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 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 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 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 沙子、小苏打、勺子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看:三个小伙 伴在森林里玩皮球,小兔子一使劲,把皮球踢进了一个深深的树洞,于是 三个小伙伴开始想办法,小猴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 好办法,你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他们把水倒进树洞,皮球飘上来了。

2、同学们真聪明,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们抬来了水,把 水倒进树洞,皮球就浮上来了。小伙伴们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3、大家都是利用了皮球能在水里浮起来这一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了 这个问题,皮球是固体,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物体放到水里,看看是溶解在水里, 还是浮在水面上。

二、探究

(一)预测物体在水里的情况。

1、认识材料。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物体,快看一看都有什么?谁来给 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 (沙子、小苏打、食用油)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生讨论: (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不见了。 )

4、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就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 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 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 “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 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 ,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 图片或课件 (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 “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 。放大镜 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 面展开介绍) 。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 , 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 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 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 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 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 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 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 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我的削笔刀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种削笔刀,并了解其用途。

2.初步知道削笔刀的发展过程,感悟制造刀具的材料和工艺已经并将 继续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选用合适的削笔刀更能提高削铅笔的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技术的发展使制造工具所用的材料和工艺都得到了不断的 发展。 教学准备:剪刀、菜刀、削笔刀、指甲刀、手术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刀具,不同的刀具 被用来切割不同种类的物品,但外形也不相同。

二:问题与猜想

1、出示铅笔 这些铅笔没法用了怎么办?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回答师说:同学们真棒!知道的那么多呀!

四、 探究与实践

1、 你门还想不想知道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学生亲自体验 (注意安全)

2、展示交流: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为什么? (使用转笔刀既省时、省力、又安全。 )

五、拓展与创新

1、 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计算器具、 交通工具等)

2、师小结 教学反思:

上一篇:健康心态与幸福人生下一篇:讲课复式条形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