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实施细则

2022-07-13

第一篇:人才引进实施细则

人才引进细则

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我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的通知》(穗府〔2014〕10号)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引进人才的范围

本细则所称引进人才包括:

(一)用人单位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指在毕业后两年内落实工作单位并办理就业接收手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二)用人单位引进在职人才(指广州地区用人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类、管理类和技能类在职人才)。

二、责任分工

本市市属、区属单位引进人才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办理;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委托开展引进人才相关工作。

中央驻穗、省属及在省登记、注册单位引进人才按省组织部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省教育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开展。

三、办理程序

(一)注册及立户

1. 注册登记

在本市依法成立并具有用人自主权的用人单位均可申办引进人才入户。用人单位办理引进人才入户业务须先在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引进人才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进行注册登记。

2. 人事户头立户

本市局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经批准可从事人事代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业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可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人事户头立户。经批准立户的单位可办理引进人才或代理人员的档案调转、审核、保管等涉及人员档案的相关业务。

(二)申办

1. 申报主体

经批准已设立人事户头的单位可直接通过申报系统申报;未设立人事户头的单位在申报系统注册并填报材料后,通过已设立人事户头的主管部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审核后申报。

通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申报引进人才的,必须由引进人才本人(以下简称申报人)或用人单位与服务机构签订代理或委托协议。

2.申报方式

引进人才申报采取“先网上申报、后现场审核原件”方式进行。

办理普通高校毕业生接收的申报人、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包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先在“申报系统”下“高校毕业生接收申办系统”中填报并上传申报资料,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到高校毕业生对外服务窗口提交申报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并办理有关手续。

办理引进在职人才的申报人、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包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先在“申报系统”下“引进人才申办系统”中填报并上传申办材料,再由申报人或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包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到初审受理窗口现场提交申报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审核通过后办理有关手续。

3. 申办条件说明

(1)符合《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各类人才均可申办引进人才手续。

(2)《办法》第六条第一项第3目中的“项目主要完成人”是指项目前三名完成人。

(3)《办法》第六条第一项第4目中的“本市重点项目”、“本市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是指经本市发展改革部门立项批复的重点项目;“主要承办单位”是指承担上述重点项目主体工作或主要任务的单位。中高级管理职务人员是指上述单位的经理、副经理等单位负责人以及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单位所属部门正副职等管理人员;骨干技术岗位人员是指上述单位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以及博士以上学位的专业骨干人员。本市重点项目和本市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以市发展改革部门公布的目录为准。

(4)《办法》第六条第一项第5目中的“近3年内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人员”是指自申请入户之日起前3年内取得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且属于前三名完成人之一。

(5)《办法》所称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包括中专、职高、中技学历;执业资格具体目录和对应等级应以国家政策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对应等级为准。

(6)《办法》中所称的“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高级职业资格”是指拥有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授权的部门考核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在发证机关网上可以查询属实的。申报人办理入户所从事的工种(职业)须与所持有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所考核工种一致。

(7)根据国家对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有关规定,《办法》第六条第五项“我市紧缺工种(职业)目录”由市发展改革部门与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制定,并适时调整。

(8)申报人所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等证书的发证机关所在地应当与申报人参加该资格考试、评审、认定期间缴纳社保或实际工作地区一致。

4. 申办材料

申报人、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包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资料原件、复印件及网上申报上传的资料等应真实、有效、完整、一致。

(1)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申办材料

①注册填报资料

申报人应填报并上传就业证明材料或代理协议等。就业证明材料包括就业协议书或社保缴费证明、就业登记表。其中就业协议书需有本人签名、毕业院校和用人单位意见和盖章,并注明毕业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人和联系电话。通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申办的代理人员还需提供代理协议。

②入户申请资料

申报人办理入户手续的,应向窗口提供报到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并将资料上传到“高校毕业生接收申办系统”。

③就业调整改派资料

办理就业调整改派的,需提供《广州市普通高校毕业生调整就业单位申请表》(须有原接收单位和现接收单位的意见和盖章,注明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下同)、报到证并将资料上传到“高校毕业生接收申办系统”。如同时申办入户的,须一并提供入户申请资料。

④跨接收材料 办理跨(指毕业与申办接收或入户手续的不一致)接收手续的,需提供《广州市普通高校毕业生调整就业单位申请表》、就业证明、报到证、毕业证、学位证和《广州市计划生育证明》(附件3)并将资料上传到“高校毕业生接收申办系统”。

⑤若同时办理就业调整改派和跨接收手续的,须提供上述第③④项资料。

(2)引进在职人才的申办材料

①《广州市引进人才申报表》

申报表(附件1)要填写清晰、有引进单位意见和主管部门意见(须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署意见、签名和加盖单位公章);个人简历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把从高中起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包括失业状态)详细列明;并与所附的申报材料(如户口本、专业技术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相一致。申报表填写完成后须由电脑打印并扫描上传“申报系统”。

②调动或就业登记资料 申报人应主动、如实向引进单位申报调出单位和个人档案(干部或工人档案)情况。引进人才有个人档案的,申报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应在申报前完成引进人才档案的商调和审核,并上传原单位同意调出函和档案转递接收证明。经核实,有正当理由暂时不能办理档案调转、不能提供档案转递证明或原单位同意调出函的,用人单位或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应为申报人建立临时档案并提交其在引进单位表现的考核材料,同时须提供在引进单位连续参加1年以上的社会保险证明材料、在引进单位的就业登记材料、由申报人签署《暂不办理个人档案或同意调出函承诺书》(附件2)等资料。申报单位未如实申报引进人才档案情况或未按规定办理档案商调和审核工作以及未建立临时档案的,不予受理申报,相关责任后果由申报人本人和用人单位承担。

③用人单位资料

企业须提供已通过年审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

④引进报告

机关工作人员提供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录用或转任证明;事业单位引进的在编人员提供事业单位增人卡或其他入编证明;其他人员提供引进单位和主管部门加具意见的引进报告(主要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工作岗位、工作表现以及引进单位的意见等内容)。

⑤身份资料

包括身份证、户口簿等。

⑥学历资料

包括毕业证、学位证书及相关学历、学位鉴定或网上查询证明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的,可登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进行在线验证,并打印《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提供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或提供广东省教育厅《学历证书鉴定证明》。学士以上学位的,需提供广东省教育厅《学位证书鉴定证明》。国(境)外学历学位的,需提供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证明》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发的《广州市留学人员优惠资格证》。

⑦专业技术资格资料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授权的部门所核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需提供资格证书、评审表(认定表)或考试报名表、网上查询证明;对无法提供网上查询证明、异地核发的证书以及证书有疑问的,由本市人事考试中心出具证书鉴别证明。

⑧职业资格资料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授权的部门核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需提供职业资格证书、网上查询证明;对无法提供网上查询证明、异地核发的证书以及证书有疑问的,由本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水平测试并提供测试成绩单。

⑨参加社会保险证明

按规定需要参加社会保险的申报人在本市引进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证明及历史缴费记录。引进单位与参保单位不一致的,需提供有关代理协议或证明。除经认定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办法》已有明确规定人员外,其他人员须提供申办前在引进单位连续参加6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证明及历史缴费记录。

⑩计划生育证明

指拟迁入地镇(街)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广州市计划生育证明》(附件3)。计划生育证明有效期原则上不能超过6个月。

⑪单方调动意见书夫妻双方户口均在市外,不调方若同意拟调方单方调入广州的,由不调方提供意见并签名(夫妻同调人员不需提供该项材料)。

⑫本市合法住所证明

本市合法住所证明包括本人或夫妻共同拥有房地产权的固定住所的合法产权证明;政府、用人单位或学校安排的供其居住的住所的分房证明、租赁证明;直系亲属拥有房地产权供其居住的本市房屋的合法产权证明;合法承租且依法办理了一年以上租赁备案手续的房屋租赁合同等。

落户到上述合法住所的,属于集体户的,须提供集体户户口簿、引进单位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意落户证明;属于家庭户的,须提供房屋产权证明、户口簿及业主、户主同意搭户证明;属于租赁房屋家庭户的,须提供户口簿及业主、户主同意搭户证明。

⑬随迁家属资料

随迁家属包括已就业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指16周岁以下的子女,属在校初中或高中学生的可延至19周岁以下)。办理家属随迁需提供结婚证、所有随迁家属的户口簿及身份证、配偶就业证明或参保记录、子女出生医学证明,属在校初、高中学生的未成年子女,需提供学校就读证明。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其子女随迁须待本人入户后再向本市公安部门申请:随迁子女非本人亲生子(女),或属本人亲生子(女)但抚养权不归属本人的;随迁子女与引进人才本人不在同一户口簿上或户口地址不一致的。

⑭随军家属证明材料

申报人属驻穗部队现役军人配偶且符合随军条件的,需提供我市军转安置部门出具的同意引进证明材料。

⑮高层次人才证明

属《办法》第六条第一项第

1、

2、

3、7目的高层次人才提供高层次人才认定证书、市人才工作局证明。并凭上述申办材料第①、②、③、④、⑤、⑩、⑪、⑫、⑬项优先办理入户。第4目的中高级管理职务的高层次人才须提供引进单位的任命书或相关证明材料;第

5、6目的高层次人才须提供证书等相关证明;以上第

4、

5、6目的高层次人才,凭上述申办材料①至⑬项优先办理入户。

四、初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驻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委托的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引进人才申办业务的初审机构。

初审机构应当对申办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初审。若提交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不符合条件的,应予以退案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齐的全部材料。申请材料有不诚信情形的,将个人信息列入引进人才诚信异常目录。初审机构对申请材料有疑问的,可采取相应的调查核实措施并留存其相关资料原件;经核实材料造假的,对其虚假材料予以没收并列入黑名单。具体要求:

(一)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

初审机构在网上分别对人事户头在“申报系统”下“高校毕业生接收申办系统”所提交的“注册登记”、“入户申请”、“调整改派、跨接收”等申报资料进行初审,提交资料真实、完整并符合条件的,初审工作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

(二)引进在职人才

申报人或用人单位应按照申办材料要求在“引进人才申办系统”填报并上传资料信息。人事户头单位将申报人或用人单位网上提交的信息材料审核后提交初审机构。无人事户头单位可通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交材料。初审受理工作应当场完成,提交资料真实、完整并符合条件的,初审机构应在受理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及时提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

(三)网上预约

1. 高校毕业生接收申办业务实行批量预约制度。用人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包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一次性申办普通高校毕业生入户卡30人以上,应在“申报系统”中进行预约申请并根据系统生成的预约时间以及手机短信提醒内容到场办理有关手续。

2. 引进在职人才全部实行预约制度。引进在职人才均须通过用人单位或其主管部门在“申报系统”中进行预约,并根据系统生成的预约时间以及手机短信提醒内容到场办理有关手续。

五、审核

(一)审核内容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系统对引进人才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可视审核情况抽查审核申报人的书面申报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审核通过的及时公示(引进在职人才)或公布,不通过的予以退案并告知理由。

(二)审核时限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认网上申报材料真实有效且资料齐备完整之日起,对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引进在职人才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有特殊情况的,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六、公示

(一)公示时间

引进在职人才需进行公示(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不需公示,但随时受理异议投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及时将审核通过拟引进的在职人才情况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受理异议投诉。

(二)公示内容

公示内容包括拟引进在职人才的姓名、单位、公示起止时间等内容。对公示情况有异议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公示期内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书面提出,如属单位的须加盖单位公章,如属个人的签署个人真实姓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自接到异议之日起25个工作日内组织并完成调查核实。经核实异议成立的,申报不予通过,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经公示无异议或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准予办理入户手续。

七、办结

(一)办理批复

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自公布之日起即可由提交资料的人事户头单位打印相关批复。引进在职人才自公示完成并无异议投诉或投诉不成立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核发引进批复。

(二)办理入户

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自入户申请或跨接收申请通过审核并公布之日起,由毕业生本人或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在审核通过当年内,凭报到证、毕业证、学位证到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领取《广州市区入户卡》。

引进在职人才自审核通过之日起,在有效期内申报人凭本人身份证、单位介绍信等材料到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务窗口领取《广州市区入户卡》,并到本市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八、要求

(一)加强部门联动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实现部门联动。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做好引进人才入户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引进人才入户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引进人才的受理、审核、公示、核发批复和签发《广州市区入户卡》等工作。市公安部门负责办理引进人才入户手续。市人才工作局负责出具高层次人才证明材料和核实高层次人才证书。市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核实引进人才计划生育情况和资料。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市的统一部署下严格审核、加强联动,做好引进人才入户工作。

(二)完善工作措施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受理、初审、审核、公示过程中,对有疑问和异议的引进人才资料可采取相应的调查核实措施:可询问与核查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查阅、记录、复制申报人与办理入户有关的证明资料,并要求单位或个人对与核查事项相关的情况作出说明、提供相关证明资料;确有必要的,可对申报者进行综合水平测试或技能实操测试。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按照审核部门要求如实提供相关情况和材料。

(三)强化岗位监管

受理、初审、审核和协助出具、核实相关资料的部门应当明确并细化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引进人才业务实行经办负责制,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公共就业及人才服务机构均应保证有关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在申报过程中实行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和经办人共同签字负责制。初审、审核部门和相关经办人员在审核材料中违反有关规定的,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严查材料造假

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经有关部门查实申报人存在隐瞒、欺骗或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情形的,取消其申请资格,并把情况向引进单位、主管部门及各审批部门通报;已经入户的,有关部门予以注销,退回原籍。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公共就业及人才服务机构有上述行为的,经有关部门查实后,5年内不再受理该单位和机构办理引进人才相关业务,并追究法定代表人和经办人责任。涉及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九、附则

(一)本市引进人才申请的受理时间为每年的3月1日至12月31日。

(二)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三)增城、从化引进人才业务可参照本细则制订本区域引进人才工作实施指南。

(四)军转干部和留学人员接收入户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本实施细则实施前有关部门颁布的规定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关于进一步规范人才引进申报工作的通知》(穗人社发〔2012〕55号)自本细则实施之日起废止。

第二篇: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政策实施细则

为深入实施创新强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工作,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保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2015】2号,以下简称《意见》),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 高层次人才范围

本细则所称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我市用人单位(不含省、部属在杭单位)工作,忠于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并经认定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省级领军人才(C类)、市级领军人才(D类)及高级人才(E类)。

二、高层次人才认定机制

符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规定的A、B、C、D、E类条件的人员,可以通过所在用人单位,申请我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按隶属关系分别由相应的部、委、办、局负责受理。区、县(市)属用人单位(含非公单位)按属地原则由所在区、县(市)人力社保局负责受理。

市委人才办会同市人力社保局负责核准A、B、C、D类人才和市属用人单位E类人才认定结果;区、县(市)委人才办会同同级人力社保部门负责核准所属用人单位E类人才认定结果。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政策

(一)A、B、C类高层次人才落户,不受年龄和市域范围工作地的限制,允许随迁配偶、未成年子女。市区(不含富阳,下同)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应当在其合法固定住所登记户口;本人市区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可以经单位同意申请迁入市区单位集体户口或迁往同意被投靠、有家庭户口的亲友处;单位在市区无集体户的,可申请迁入“高层次人才专户”(由市委人才办委托市人才中心设立,地址:东新路155号)。

(二)A、B、C类高层次人才本人已在杭落户的,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不受婚龄及住房条件限制,可申请投靠迁入,随高层次人才本人在杭落户。

(三)A、B、C类高层次人才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其父母可申请迁至合法固定住所内登记户口,不受年龄和外地身边无子女的限制;来杭后身边无子女的,其未婚成年子女允许随迁。

(四)D、E类高层次人才,符合年龄在65周岁以下,且在市区落实工作单位并办理养老保险条件的,可在市区落户,并允许随迁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应当在其合法固定住所登记户口;无合法固定住所的,可以经单位同意申请迁入单位集体户或迁往同意被投靠、有家庭户口的亲友处。

四、高层次人才审批权限和流程

(一)审批权限。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由落户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直接负责受理审批,其中落户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风景名胜区的,由杭州市公安局户籍办证中心受理审批;落户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及四县(市)的,由各所属区、县(市)公安机关负责受理审批。高层次人才家属随迁和投靠也按此权限办理。其中,属于华侨身份的,提请相应侨务部门按华侨回国定居程序办理,出具异地落户确认单。

(二)审批流程。高层次人才办理落户的,可实行“单位(企业)代办制”,由本人或用人单位将申请人的相关材料,根据审批权限分别送相应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审批。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根据《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确定的人才类别(可登录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管理系统核对,网址:http://),对照相应政策条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同时签发《户口准迁证》并通知申请人领取户口准迁证明。

五、高层次人才落户申报材料

(一)A、B、C类人才落户所需材料:

1、用人单位审核盖章的《人员进杭落户审批表》(可在市局门户网站下载使用,下同);

2、《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

3、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属集体户的提供集体户口簿首页和申请人的《常住户口登记卡》或提供户籍证明);

4、申请迁入合法固定住所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明;

5、申请迁入单位集体户的,需提供无房证明及单位同意落户证明及其户口簿首页;迁入亲友家挂靠的,提供亲友同意落户证明、户口簿及房产证;

6、申请迁入人才专户的,需提供人才专户同意入户证明、无房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二)D、E类人才落户所需材料:

1、用人单位审核盖章的《人员进杭落户审批表》;

2、《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结果》;

3、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属集体户的提供集体户口簿首页和申请人的《常住户口登记卡》,或提供户籍证明);

4、劳动合同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属于创业人员的,提供营业执照;

5、《杭州市社会保险参保证明(单位专用)(不缴纳社保的财政补助单位可以不提供);

6、申请迁入合法固定住所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明;

7、迁入亲友家挂靠的,提供亲友同意落户证明、户口簿及房产证;

8、申请迁入单位集体户口的,需提供无房证明及单位同意落户证明及其户口簿首页。

(三)家属投靠或随迁所需材料:

1、投靠或随迁人员居民身份证(16周岁以下可不提供)、户口簿;

2、婚姻状况证明(已婚申请人);

3、父母与子女相互关系证明(户口簿不能直接反映该子女与父母双方亲子关系的):《出生医学证明》、独生子女证或原户籍登记机关出具的父母子女关系证明等;

4、随迁子女属收养的,以《收养登记证》代替《出生医学证明》;

5、子女抚养归属法律文书(申请人属离婚或再婚,随迁与前配偶所生未成年子女);

6、未婚证明(随迁子女已超过法定结婚年龄或非婚生育的未婚申请人)。

第三篇:菏泽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

附件二:

菏泽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畅通引才渠道,更好的吸引、聚集更多高层次人才来菏创新创业,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尊重人才,按需所用,人事相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在菏泽市行政区内注册(登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家、省驻菏企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

第二章 引才范围

第四条

本细则所称高层次人才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创业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创业人才是指符合支持重点,以带科技、带项目、带资金的形式来我市投资创(领)办创新型企业的高层次人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关键技术并为所创(领)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企业创新人才主要是指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引进的,符合

1 支持重点、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研究开发和管理人才,一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5年(含)以上在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及相关机构从事研发或管理等专业工作经历,并取得较突出的业绩,能够全职来我市企业从事研发或管理,或在企业兼职担任技术负责人、实际工作半年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优先支持本人参与项目投资、有资金投入并占有股份的企业创新人才,支持全职到企业工作的创新人才。

事业单位创新人才,主要是指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国家重点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并在“211”、“985”大学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在其他大学获得博士以上学位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一是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即我市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引进的优秀人才,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或获得国际、国家重要科技奖项,掌握重要实验技能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或主持过重大科研项目的优秀人才;二是卫生创新人才,即我市医疗卫生单位引进的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掌握专科领域疾病预防与诊治专项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国内、省内先进技术,能够填补我市空白的临床或基础研究新技术项目的优秀人才;三是文化、教育、农业等事业单位引进的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人才。

高技能人才主要是指根据我市支柱产业需求,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面向海内外引进具有重大业绩成果、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一般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具有国家一级职业资格(高级技师)或同等技能水平;具有5年以上在

2 企事业单位关键岗位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或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并取得突出的成果和业绩;“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省级政府表彰的高技能人才;“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大型企业(集团)首席技师或技能专家;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精湛技能,能够从事技工院校高级工、技师班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急需紧缺或具有一流的技术技能水平或绝技绝活,在本行业有较高声誉的高技能人才。

第三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协调、牵头抓总,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国资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专门机构及相关人员,组成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引才办),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市引才办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引才目录、引才计划;

(二)受理并审核用人单位申报材料;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行政关系、编制、户口等相关手续;

(四)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政策;

(五)协调解决用人单位和所引人才所遇到的特殊需求。

各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包括提出人才需求意向、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反映和解决引进人才的需求等。

第四章 引才程序及方式

第六条 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负责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制定政策、加强指导,企业和高层次人才采取双向选择方式进行对接,市引才办负责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覆行相关手续。特别重要的人才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引进政策。

第七条 事业单位引进的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国家重点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并在“211”、“985”大学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在其他大学获得博士以上学位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以及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坚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引进一个,办理一个”的原则,为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

第八条 事业单位引进的一般性高层次人才,按菏泽市《关于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公开招聘的意见》(菏人〔2007〕39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政策待遇

第九条 凡调入我市工作(指行政关系正式办理到我市

4 相关单位)的高层次人才,由市引才办颁发《菏泽市高层次人才证书》,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和待遇:

(一)编制问题。对于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若单位无编制空缺,可报市编委核准,及时调剂追加编制,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对于未获得编制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市人才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按编制内人员标准,统一缴纳事业保险。由市编办、市人社局负责。

(二)财政补助。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规定》(菏委〔2008〕44号)。由市财政局负责。

(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工作满一年,即可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不受工作时间、任职时间的限制;取得突出业绩的,可破格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由市人社局负责。

(四)档案管理。来我市事业单位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可按照有关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接转人事关系,在我市实行人事代理,免收代理费用。来我市企业工作的创业创新高层次人才可由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代理人事关系。由市人社局负责。

(五)户籍管理。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需在我市落户的,由人社部门或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开具落户介绍信,公安部门予以落户。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到县、乡工作的,可在我市市区落户,凭市人才交流中心开具的落户介绍信,户口由公安部门落在市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上。由市公安局负责。

5 (六)出入境服务。对符合《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申请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由市公安局协助办理永久居留证。对引进的高层次外籍人才,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在国际知名研究所、知名企业有丰富的科研、管理经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缺的领军人才,凭创业计划书、发明专利等有效文件,按照有关规定协助办理2至5年的居留许可和多次往返签证。由市公安局负责。

(七)高端人才申报服务。优先推荐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申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泰山学者”等重点人才工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负责。

(八)平台载体建设服务。优先推荐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申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平台。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等有关单位负责。

(九)工商服务。高层次人才申办企业,注册登记实行即时承办,限时办结,并减免登记费用,免费代办工商登记。办理企业年检,实行上门服务。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投资决策提供行业发展情况等信息咨询服务。由市工商局负责。

(十)税务服务。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可优先办理,并提供“一站式”服务。由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

(十一)海关服务。高层次人才进出境时,海关根据有关规定,给与通关便利。海关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及时办理高

6 层次人才个人进出境物品审批、验放等手续。由青岛海关驻菏泽办事处负责。

(十二)金融服务。高层次人才来我市设立的外资、合资、合作企业取得的人民币利润,或在本市工作期间取得的合法人民币收入,可按有关规定到银行办理汇兑手续及相关金融服务,优先办理贸易项目进出口托收、信用证、汇款等业务。由市政府金融办负责。

(十三)社会保险。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按规定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并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相应社会保险待遇。所在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待遇低于引进前社会保险水平的人员,按引进前的水平交纳,所需补交的费用由用人单位补交。用人单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须优先安排引进高层次人才参加社会保险。由市人社局负责。

(十四)医疗保健。高层次人才纳入保健对象范围,由市卫生局发放保健证,在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和健康查体,享受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及时记录其查体、就诊医疗等健康信息,提供健康状况查询服务。由市卫生局负责。

(十五)配偶及子女就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子女需随迁随调的,根据其原单位工作性质和本人特长帮助其在市区内联系同类性质的接收单位。由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社局等部门负责。

(十六)子女入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入学,享受本市学生就学的同等待遇,在居住地就近选择公办学校就读。由市教育局负责。

7 (十七)项目落地。高层次人才因工作需要申请政府支持项目时,有关部门优先给予支持。引进人才所带项目的立项、审批、落地等工作。由市发改委负责。

(十八)参政议政服务。畅通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渠道,对做出突出贡献、特别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优先推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由市委组织部负责。

(十九)政务协调服务。高层次人才办理有关审批事项、落实有关政策待遇涉及多个部门或上述服务内容以外的,及时协调高效办理。由市委组织部负责

第十条

鼓励企业等用人单位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方式主要指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不定时间来我市用人单位兼职、科研与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贸结合、联办实体、讲学授课、项目咨询、顾问、短期服务等。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岗位工资、项目工资、业绩工资、年薪制、月薪制、周薪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具体方式由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

第六章 制度保障

第十一条 建立人才评价制度。成立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委员会,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日常工作由市引才办承担,工作情况定期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8 第十二条 加大引进人才经费投入力度。市、县(区)两级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启动资金、建立实验室补助、住房补贴、特殊津贴等。市财政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

万元,今后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完善专家联系制度,充分发挥有关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的作用,拓宽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联系的有效渠道,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四条 建立人才流失报告制度。市引才办及用人单位要全面了解进入我市的高层次人才情况,有外流意向的,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报告,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五条 建立考核制度。提升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所占分值比重,将人才工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实行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行“捆绑式”问责制,对引才工作不重视或工作不力的单位主要领导同志实施约谈制度。

第十六条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市引才办对用人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使用情况、待遇落实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各相关单位和当事人应如实提供申报材料,对弄虚作假的,要追回其经济补贴或奖励金、撤销荣誉称号、取消相关单位或个人的申报资格,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七条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

9 导下,履行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牵头抓总和宏观协调职责;人社、编办、发改、经信、教育、科技、公安、财政、卫生、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保证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顺利开展;各用人单位要努力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好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细则未明确的其它优惠政策和未尽事宜,由用人单位本着一人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与所引人才具体协商。

第十九条

各县区(开发区、高新区)要参照本细则,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引才细则。

第二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其他有关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按本细则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由

负责解释。

中共菏泽市委办公室 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4月 日

第四篇:《大连市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办法》配套实施细则

《大连市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办法》配套实施细则 发布时间:2015-09-02 20:43 浏览次数:245次

大连市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做好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工作,根据《大连市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大连市行政区域内解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住房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2015年1月1日之后,本地新晋的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等国内外顶尖人才住房可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条 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采取发放租金补贴(包括安家费)和实物配租两种方式。高层次人才住房采取一次性发放安家费的方式;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住房采取住房补贴 或实物配租方式,做到应保尽保;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住房,根据申报数量和计划安排,采取轮候和摇号方式分批解决。

第四条 市人社局负责编制人才住房总体需求计划,并于每年9月底前送交市国土房屋局。市国土房屋局安排各类人才住房(含补贴)计划,并将此计划及当年计划执行 情况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列入下一财政预算。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住房列入住房保障计划。人才住房实行计划单列。

第五条 申请人才住房的条件。高层次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应符合《大连市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人才分类标准。高层次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以外的高校毕业生认定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未满5年;

(二)与市内四区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或出具自主创业的相关凭证;

(三)申请之日前,在市内四区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的社会保险费;

(四)申请之日前5年内,申请人的家庭成员在市内四区及高新园区没有房屋。

第六条 申请人才住房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 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用人单位到市人才服务窗口申请人才住房,其中对高层次人才,需提供市人社局出具的人才认定单、用人单位出具的安家费配套 资金证明;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需提供市人社局出具的人才认定单、用人单位出具的租房情况证明。人才住房申请经市人才服务窗口受理后,由市人才服务窗 口转交给市住房保障中心。

对市内四区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或本人需持市人社局出具的人才认定单、用人单位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等材料,到单位所在社区提出申请,按 照大连市公租房管理办法规定的审核程序办理。市内四区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申请人才住房补贴于每年8月、9月受理。

(二)对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由市住房保障中心予以备案,出具《人才住房安家费或住房补贴通知单》,由人才服务窗口将通知单反馈给用人单位。申请人在领取通知单15日内到指定银行开设个人账户。

对市内四区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市住房保障中心根据申报数量和计划安排进行轮候和摇号确定保障对象,为其出具《人才住房补贴通知单》。申请 人接到通知单30日内到指定银行开设个人账户,同时在市内四区租房后,应按照租赁住房管理规定到所在区行政服务大厅的房屋租赁登记窗口办理租赁登记备案手 续。未办理租赁合同备案的,不予发放租金补贴。

(三)市财政局按照人才住房财政预算拨付资金后,市住房保障中心依据备案的人才名单将住房补贴或安家费,划拨到人才个人银行账户。

(四) 现有的保障房源中安排的人才公寓,以及配建的租赁房源中安排的人才公寓公布后,对申报人才公寓的市内四区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市住房保障中心按 照申报数量和房源数量确定人才公寓租住对象。租住人才公寓对象名单在大连市住房保障网公布。租住人才公寓的,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出租人(产权单位) 签订租赁合同,并办理入住手续。逾期未签订的,视为放弃,1年后方可再次申请。

第七条 人才住房按照高层次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市内四区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分类,实行差别化保障标准。

(一)高层次人 才。按照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三个层次给予不同标准的安家费。国内外顶尖人才安家费为300万元,国家级领军人才安家费为 150万元,地方级领军人才安家费为80万元。高层次人才安家费由市财政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其中市财政承担80%,用人单位承担20%。

(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依据市人社局每年发布的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按非常紧缺人才、比较紧缺人才和一般紧缺人才三个层次,且每个层次按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学历等方面分高、中、低三个级别,确定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和市场租金补贴比例。

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实行不同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对不同级别的人才,按不同的市场租金比例给予补贴。非常紧缺人才补贴住房面积标准为100平方米,比较紧 缺人才补贴住房面积标准为80平方米,一般紧缺人才补贴住房面积标准为60平方米。每个层次中,高级别的,按市场租金的70%给予补贴;中级别的,按市场 租金的60%给予补贴;低级别的,按市场租金的50%给予补贴。

(三)市内四区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面积标准为40平方米,按市场租金的30%补贴,并适当提高保障比例。 市场租金标准参照市国土房屋局《关于发布大连市泉水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的通知》(大国土房屋发〔2012〕226号)有关规定执行,即中山区、西岗区、 沙河口区为25元/月·平方米,甘井子区为20元/月·平方米,其他区市县(开放先导区)暂按甘井子区市场租金标准执行。

第八条 市人社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项目人才住房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同计划一并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九条 人才住房租赁期为5年。人才住房5年租赁期满后,租赁补贴停止发放;租赁人才公寓的,应及时退出。如拒不退出,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人才公寓的产权单位(或产权单位委托的经营单位)与承租人签订的租赁合同约定执行。

第十条 经市人社局认定的重点产业人才购房的,由市人社局出具认定单,认定单包含人才姓名、身份证号码及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市住房保障中心依据认定单,按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三项方式拨付补贴款。购房补贴款、人才住房、公租房保障之间不重复享受。

第十一条 尚未提出人才住房申请的市内四区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住房适用于本实施细则;其他区市县(开放先导区)可参照本实施细则制定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的住房补贴标准及操作流程,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国土房屋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市国土房屋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

第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芜湖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团队认定及相关补贴实施细则

芜湖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团队认定及相关补贴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水平的意见》(芜市发〔2015〕1号)和《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芜市发〔2013〕7号)有关政策措施,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是指2013年4月以后从市外首次引进到我市企事业单位(不包括驻芜单位)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是指2015年4月以后从市外引进到我市进行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

第三条 人才认定条件

(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简称“领军人才”),是指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五类人才: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专利金奖主要完成人;

3、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等专家学者;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4、携带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我市产业化,并能够填补国际国内空白的创业项目或团队带头人;

5、年薪200万元以上的人才。

(二)创新创业高端人才(简称“高端人才”),是指从事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人才,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七类人才:

1、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百人计划”、省“特支计划”入选者等专家学者;

2、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从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或新兴学科研究工作,及在国内大型企业或曾在国外知名企业(机构)总部担仸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或经营管理人才;承担国家和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主要完成人;

3、在攻克技术难关、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代表行业最高技术水平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国际技能竞赛获奖者,及取得国家级技能竞赛二等奖及以上、省(部)级技能竞赛一等奖的高技能人才;

4、携带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潜力并在我市产业化的创业项目或团队负责人;

5、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四县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可放宽到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6、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以上首席技师,及教育部认定的在国外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有在国外从事本专业3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海外留学人才;

7、年薪50万元以上的人才。

第四条 创新创业团队认定条件

创新创业团队,分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团队、创业团队三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或高新技术产品,来我市独立创办公司或与我市企业(单位)共同创办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省外、境外人才团队。创新团队是指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创新业绩显著或有较大的创新潜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研发平台和项目,致力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人才团队。创业团队是指带技术、项目、资金落户芜湖创业,技术和产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和技术创新需求,能引领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优秀团队。

第五条 引进人才申报认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须在用人单位主业关键技术岗位、或高级管理岗位工作,签订5年以上服务期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明确双方职责、权益和违约责仸。其年龄约定应符合以下要求:引进领军人才中的第

1、2类人才不受年龄限制,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年龄一般要求在55周岁以下。

第六条 申报人才认定程序及时限

1、申报程序:用人单位对照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认定条件和资金补贴项目要求,按隶属关系自行申报;市属单位、县区、集中区、开发区等经办机构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审核认定;报市人才特区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确认。

2、办理时限:材料齐全,县区(集中区、开发区)、市等经办机构分别在受理后

10、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和备案确认手续。

第七条 申报人才认定材料要求

1、提交用人单位申请人才认定报告、填报《芜湖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认定审批表》;

2、提供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副本,所引进人才的身份证(护照)、资格证书、学历学位证书、技术成果证书,以及与引进人才签订的服务期合同、人事档案托管证明、月工资(年薪)收入单、参加社会保险缴费记录等原件及复印件;

3、引进人才在芜创新创业其它相关证明资料。如创业企业(项目、团队)及自主知识产权有关证明材料、知识产权入股合同或专利及其产业化合作协议、企业研发等重大项目的聘书或协议,该人才在原工作单位的仸职证明和有关获奖证明等。

第八条 申报人才团队材料要求

1、提交评审主管部门出具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团队、创业团队等认定的批文;

2、提供人才团队的人员简明信息登记表等附件材料。

第九条 资金补贴项目及标准

(一)引进人才补贴

1、对认定为领军人才的,给予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补贴。补贴标准:第1类人才500万元,第2类人才300万元,第

3、4类人才100万元,第5类人才60万元。

2、对认定为高端人才的,给予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补贴。补贴标准:第1类人才50万元,第

2、

3、4类人才30万元,第

5、

6、7类人才20万元。

3、对通过中介机构引进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给予用人单位中介费补贴。补贴标准:中介机构收取的中介费的30%,每人最高补贴15万元。

4、引进人才对全市产业发展有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由人才特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以“一事一议”方式确定补贴额度。

(二)引进人才团队补贴

对引进的人才团队中,符合我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条件的成员,按照引进单位支付其成员的年薪给予资助,分为12-30万元、30-50万元、50万元以上3个区间,分别按年薪的20%、30%、40%的标准拨付给用人单位,最高不超过40万元。

(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补贴

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访问、短期进修,经市人社等相关部门同意的,由市财政给予派出单位活动经费补贴。补贴标准:每年每人次1万元,每个单位每年最多不超过10人次。

(四)购房及契税补贴

对引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本人或以配偶名义在我市首次购买自住商品房的,可申请享受购房补贴及契税补助。补贴标准:购房补贴为其总房价的30%,分五年按每年20%拨付到位,其中领军人才最高每人补贴50万元,高端人才最高每人补贴30万元。契税补贴为其购房所实际缴纳的契税额度。

(五)生活补贴

对认定为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可申请享受生活补贴,补贴期限为3年,生活补贴与购房补贴不重复享受。补贴标准:

1、对领军人才中的第1类人才每人每月补贴7000元,第2类人才6000元,第

3、

4、5类人才5000元。

2、对高端人才中的第1类人才每人每月补贴4000元,第

2、

3、4类人才3000元,第

5、

6、7类人才2000元。

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携带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一同来芜落户的,每增加一名,每月增发1500元生活补贴。

第十条 申报资金补贴材料要求

(一)申报引进人才补贴

1、用人单位提交申请引进人才补贴报告、人才认定证明材料、填报《芜湖市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资金补贴审批表》;

2、提供申请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单位开户银行账号等;

3、申报引进人才中介费补贴的,还须提供中介机构证照、中介合同、付款发票及转账凭证等材料。

(二)申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补贴

1、用人单位提交申请参加境外国际学术会议补贴报告、填报《芜湖市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资金补贴审批表》;

2、市人社等相关部门同意参加会议人员的函件;

3、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副本、会议通知、培训日程安排、培训小结及有关培训费、差旅费票据,申请单位开户银行账号等。

(三)申报购房及契税补贴

1、用人单位提交申请购房及契税补贴报告、人才认定证明材料、填报《芜湖市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资金补贴审批表》;

2、市房地产登记管理机构出具的引进人才在我市首次购买自住商品房证明,购房协议(房产证)、购房及缴纳契税票据等;以配偶名义购房的,须提供夫妻关系证明材料;

3、个人银行卡(账)号。

(四)申报生活补贴

1、用人单位提交申请生活补贴报告、人才认定证明材料、填报《芜湖市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资金补贴审批表》;

2、申请单位发放给引进人才逐月(年薪)的工资发放原始凭证、社会保险缴费记录、个人银行卡(账)号等;

3、携带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一同来芜落户的,须提供落户证明和结婚证、户口簿等家庭关系证明材料。

(五)申报引进人才团队补贴

1、填报《芜湖市引进人才团队资金补贴审批表》;

2、提供申请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单位开户银行账号等;

3、提供用人单位支付个人薪金的有关资料。

第十一条 资金补贴申报时限及拨付方式

1、凡是涉及人才引进资金补贴的项目,统一于每年10月上旬至12月下旬集中受理申报。市属单位、县区、集中区、开发区经办机构在受理期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上报备案程序;市人才特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确认工作。

2、市、县区、集中区、开发区财政部门在收到市人才特区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确认件材料后,按照市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分级审核,分别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资金拨付审批手续,每年3月底前将补贴资金拨付到位。

3、引进人才补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补贴一次性补贴到用人单位账户;购房补贴分5个申报,每按20%拨付到个人银行账户;生活补贴期限为3年,分、按等次申报拨付到个人银行账户。

第十二条 对用人单位和个人同一事项符合多项补贴标准的,按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原则执行。补贴资金除已经明确的资金保障渠道外,均按现行市与县区财政体制实行分级承担,市与县、集中区按2:8比例分担,市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桥开发区按4:6比例分担。

第十三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套取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除追回补贴资金,取消相关政策待遇外,将视情节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 本细则由市人社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芜湖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认定及相关补贴实施细则(试行)》(芜人社秘[2013]255号)废止。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下一篇:入党申请书表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