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2023-02-04

第一篇:企业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公司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及其所属各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的安全生产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公司各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单位负责、职工参与和部门监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第四条 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部室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第五条 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管理班子其他成员按

- 12第十二条 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程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一)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单位发展计划和生产经营计划,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消除、减少从业人员的安全、职业卫生风险,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检查评价体系,加强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实行全员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承包制度,逐级分解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

(三)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严格执行各类人员安全资格制度。依法开展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取复证工作,落实先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职业卫生 “三同时”管理。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职业卫生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配套的安全职业卫生设施投资和施工安全措施费用必须纳入工程项目概算。依法组织安全、职业卫生预评价、设施设计审查,否则不得开工建设。

(五)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应当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建立并落实各种机械、电气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特种设备及建(构)筑物的维护、保养、检查制度,落实国家和行业规程、标准规范规定需要检验的特种设备及其他设备、设施的定期检验工作。

(六)加强危险源和危险作业管理。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必须对本单位危险源定期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实行动态管理;重大危险源必须按规定登记建档,开展定期检测、评估、监控,落实管控措施,确保其处于受控状态。建立并落实各类危险作业安全保障制度。

(七)依法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要建立事故隐患的排查、建档、整改、销号制度;对重复出现的隐患,应改进工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对重大事故隐患要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按“五落实”原则(即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时限和应急预案的落实)组织整改,跟踪督办。

(八)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及昆钢控股公司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比例的,应当根据单位生产实际,落实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九)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

- 56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监督管理最高议事和决策机构,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环保部。

第十七条 公司安全环保部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规范要求,适时制定和发布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公司各职能管理部门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本办法的职责,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规范要求,负责制定并发布本部门职责和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第十八条 公司安全环保部定期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指导改进意见,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四章 考核与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公司每年与所属各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实施安全管理承包责任制。年末对责任状目标指标及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检查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奖优罚劣。

第二十条

公司所属各子公司(作业区)未按时上报公司有关安全管理工作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对责任子公司(作业区)给予1000元/次的考核,对责任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各给予500元/次的考核。逾期未改正的,加倍进行考核。

第二十一条 公司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 9 -

第二篇: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来源:安监总局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9-5 9:39:10 查看次数:58 次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事机械设备和机械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机械制造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相关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其所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管理责任。

第二章 安全保障 第五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各工种、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

第七条 机械制造企业的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不少于从业人员2‰且不少于3人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7人以下的,至少配备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超过7人的,应当有不少于15%比例的注册安全工程师。

第八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须的资金投入,并用于下列范围:

(一)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三)安全评价、危险源监控、事故隐患评估和整改;

(四)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

(五)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测检验;

(六)应急救援器材、装备的配备及应急救援演练;

(七)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物品或者活动。

第九条 机械制造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了解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熟悉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对新从业人员进行公司(厂)、车间(职能部门)、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调整工作岗位、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工伤痊愈复工的从业人员进行转岗和复工培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时,应当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纳入本单位计划,保证所需资金,并建立档案,记录培训考核情况。

第十一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的有关规定,保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十二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对本单位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辨识,实行分级管理。对于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和监控,并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治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职业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条件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机械制造企业应定期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进行识别,为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从业人员需要时,企业应当如实、无偿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机械制造企业与从业人员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时,应将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欺骗。

机械制造企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职业病人(含疑似职业病人)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第十四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的隐患应当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对重大隐患整改效果要进行安全评价。

第十五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加强对施工、检修等工程项目和生产经营项目、场所(以下简称工程项目)承包单位的安全管理,不得将工程项目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工程项目承包协议应当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安全措施费用应当纳入工程项目承包费用。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承包单位应当服从统一管理,并对工程项目的现场安全管理具体负责。

工程项目不得违法转包、分包。

第十六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从合法的劳务公司录用劳务人员,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并按本规定第十条要求,对劳务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十七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与器材,定期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并按照规定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备案。

第十八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建立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记录、安全培训记录、事故记录、从业人员健康监护记录、危险源管理记录、安全资金投入和使用记录、安全管理台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台账、“三同时”审查和验收资料、有关设计资料及图纸、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等档案管理制度,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报告、记录等及时归档。

第十九条 机械制造企业铸造、焊接、热处理、电镀、涂装、木工等作业,磨料磨具、电碳、电瓷、铅蓄电池、含汞仪表、电磁线、绝缘材料、塑料品、电焊条的生产,电火花加工以及发动机试车等存在尘、毒危害的作业场所应有防尘防毒综合措施。

第二十条 机械制造企业各种机械传动装置,如传动带、明齿轮、联轴器、皮带轮、飞轮和转轴的突出部分等,应安装安全防护装置。

第二十一条 机械制造企业存在高压、高温、高速、高电压与深冷等的各类试验台站,必须配备信号、报警和安全防护装置。

第二十二条 机械制造企业使用液体或气体燃料的炉窑或场所及其氧、乙炔、煤气、燃油等管路,根据不同情况应设有减压阀、安全阀、吹扫口、取样口、报警显示和自动切断装置,及防火、防爆、防毒设施。

第二十三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二十四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定期对安全设备设施和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校验。对超过使用年限或不满足使用要求的,及时予以报废。

第二十五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及时淘汰危及生产和人身安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现有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或者改造的,不得降低其安全技术性能。

第二十六条 机械制造企业在实施检维修作业前,应当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防范和应急措施,并组织落实。对危险性较大的检维修作业,其安全技术和应急措施应当经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审查同意。

第二十七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建立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对在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区域进行动火、检维修、清污等作业以及其他危险性较大作业实行审批,并为作业现场和作业人员配备通风、除尘、照明、检测检验、防火防爆、声光报警等安全设备设施和自救器、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装备,并落实专人监护。

第二十八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按照规定申请备案。

第二十九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实现达标。

第三十条 机械制造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并组织事故应急救援。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加强对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和本规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二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的备案管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监督检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为进入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人员,配备必需的个体防护用品和监测检查仪器。

第三十四条 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执法证件,并由2人以上共同进行;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依法记录在案。对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应当为其保密。

第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机械制造企业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并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纳入地方人民政府整体应急救援体系。

第四章 罚则

第三十六条 监督检查人员在对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机械制造企业违反本规定,有关规定对其处罚有明确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起草说明

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等要求,规范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监管四司组织起草了•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报批稿)‣(以下简称•规定‣)。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起草《规定》的必要性

(一)机械制造企业伤亡人数多

机械制造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企业门类多、差别大、涉及面广、从业人数多,危险有害因素复杂,每年的伤亡人数在工矿商贸各行业中位居前列。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机械制造企业规模以上企业147176家,从业人员2924.65万人。从2004年至2010年,机械制造企业平均每年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639人死亡,在工矿商贸各行业中,仅次于煤矿、非煤矿山和建筑业,其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二)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监管四司组织开展了“加强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对策措施课题研究”。研究认为,机械制造企业存在“三 1

违”现象比较普遍、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等突出问题,应从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隐患排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等几个方面加强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监管。

二、《规定》起草的简要经过

2011年3月,根据总局立法计划,结合“加强机械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对策措施课题研究”成果,监管四司委托安科院起草了•规定(初稿)‣。

2011年4月,监管四司组织部分省、市安全监管局及机械行业专家对•规定(初稿)‣进行修改,形成了•规定(征求意见稿)‣。

2011年5月,监管四司印发•关于征求对†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管四函„2011‟11号),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监管局和有关中央企业意见。截至5月31日,共收到21家单位的135条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规定(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2011年6月29日,监管四司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部分省级安全监管局及部分企业对•规定(征求意见稿)‣进行研讨。根据研讨会代表提出的建议,对•规定(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形成•规定(送审稿)‣。

2011年9月份,监管四司将•规定(送审稿)‣送政法司后,政法司又在网上征求各方意见。截止到10月中旬,共收到来自法制办、总局政法司及部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共

计179条。监管四司对照这些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监管四司又征求了北京、山西、云南省安全监管局,重庆、沈阳市安全监管局,及中国机械工业安全卫生协会和四个机械企业的意见,并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目前•规定‣分为总则、安全保障、监督管理、罚则和附则等5个章节,共计46条。

三、主要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适用范围

机械制造企业包括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通讯电子设备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的生产制造企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11),机械制造企业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的企业等9大类69个中类233个小类的企业。(第四十五条)

(二)关于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企业,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为加强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本•规定‣要求此类企业应当设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少于从业人员的2‰,且最少为2人。

(第六条)

(三)关于安全教育培训

为加强机械制造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减少“三违”现象,结合企业实际管理情况,本•规定‣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结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加强企业班组长安全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10‟27号)的要求,明确机械制造企业在岗的班组长每年应当接受不少于24学时的安全培训。(第十条)

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中要求从业人员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重新进行车间和班组级的安全培训,本•规定‣将此调整为:对调整工作岗位、离岗半年以上重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应当进行转岗或者复工培训。(第十条)

3.现有规定要求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未对后续教育培训时间做出要求。本•规定‣要求从业人员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第十条)

4.目前企业使用实习人员的情况较为普遍,现有规定未对实习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作明确要求。本•规定‣中明确企业对实习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实习,且实习人员不得单独作业。(第十一条)

(四)关于隐患排查治理

为加强机械制造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本•规定‣要求企业对排查出的隐患,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

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完成后,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要求进行评价和审查。(第十七条、第十八条)

(五)关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为全面推进机械制造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本•规定‣明确要求,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实现达标。(第三十二条)

(六)关于职业健康监管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对职业健康监管已作详细规定,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本•规定‣突出了以下两方面要求:

1.要求企业与从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2.要求企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发现患有与所从事作业相关的职业病的,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第十六条)

(七)关于安全防护设施

根据机械制造企业工艺及事故的特点,参考•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JBJ18-2000),本•规定‣在第二十二条到第二十六条中,对安全防护设施的配置做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对防尘、防毒、防噪和防振的要求;对机械

传动装置及冲压、锻压、剪切、木工机械等安全防护的要求;对存在高压、高温、高速、高电压与深冷等危险的试验台站、动力站房,以及存在火灾、爆炸等危险的设施或场所安全防护的要求;对用电设施、设备或者场所安全防护的要求等。

(八)关于法律责任

1.在•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中已有处罚规定的,本•规定‣不再另行规定。

2.违反第十五条第一款、第十八条第二款、第十九条

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其他法规未做处罚规定,本•规定‣做了明确的处罚规定。

第四篇: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以下简称建材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事建材生产作业活动和建材企业内与主工艺流程配套的辅助工艺环节的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建材企业的建设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建材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材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建材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相关负责人在各自职责内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其所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管理责任。

第二章 安全保障

第五条 建材企业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 建材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现场带班制度,完善各工种、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七条 建材企业的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不少于从业人员3‰比例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及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建材企业,必须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建材企业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建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中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比例不低于10%;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建材企业,应当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机构选派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服务。

第八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上实际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建材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记录,并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用于下列范围:

(一)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三)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事故隐患评估和整改;

(四)职业危害防治,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

(五)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检测检验;

(六)应急救援器材、装备的配备及应急救援演练;

(七)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八)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装备物品或者活动。

第九条 建材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后,方可上岗。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

第十条 建材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依据有关规定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了解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熟悉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并建立档案,记录培训、考核情况。

建材企业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公司(厂)、车间(职能部门)、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调整工作岗位、离岗半年以上重新上岗、工伤痊愈复工的从业人员进行转岗或者复工培训。

第十一条 建材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十二条 建材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单位劳务人员的,应当与合法的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合同,录用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人员,并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对劳务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十三条 建材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的有关规定,保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符合有关安全冬麦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十四条 建材企业应当对本单位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辨识,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和监控,确保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于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应当将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申报,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治与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条件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十六条 建材企业应当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为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从业人员需要时,企业应当如实、无偿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在所提供的复制件上盖章。

建材企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患有与所从事作业相关的职业病(包括疑似职业病)的,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第十七条 建材企业与从业人员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危险因素和职业危害的防范及应急措施、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欺骗。

第十八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于排查出来的隐患应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应当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对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备案,并对重大隐患整改效果进行安全评价。

第十九条 建材企业应当加强对施工、检维修等工程项目和生产经营项目、场所(以下简称工程项目)承包单位的安全管理,不得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工程项目承包协议应当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安全措施费用应当纳入工程项目承包费用。

发包企业应当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和协调管理工作,承包单位应当服从统一管理,并对工程项目的现场安全管理具体负责。

工程项目不得违法转包、分包。

第二十条 建材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并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与器材,定期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并按照规定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备案。

第二十一条 建材企业应当建立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记录、安全培训记录、事故记录、从业人员健康监护记录、危险源管理记录、安全资金投入和使用记录、安全管理台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台账、“三同时”审查和验收资料、有关设计资料及图纸、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等档案管理制度,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报告、记录等及时归档。

第二十二条 建材企业应加强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和维护保养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建材企业生产设备、设施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配备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及粉尘浓度、可燃、有毒气体浓度等工艺指标的超限报警设施,并配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鼓励使用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和设施。

第二十三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及时淘汰超过使用年限和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

对现有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或者改造的,不得降低其安全技术性能。

第二十四条 建材企业内承受重荷载和容纳高温、酸碱腐蚀性物料等的建(构)筑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安全鉴定。

第二十五条 建材企业应当加强对生产用厂房、场所、设备设施租赁的安全生产管理,租赁双方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在使用、维护及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职责。

建材企业承租厂房、场所和设备设施,必须核实所租用的厂房、场所和设备设施能否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及有关标准要求,严禁承租带有安全隐患的厂房、场所和设备设施。

第二十六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加强设备设施定置管理,划设安全通道、物料区域等标志、标线,在有危险因素的生产作业场所和有关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生产提示语。

第二十七条 建材企业应对涉及天燃气、液化石油气、发生炉煤气、焦炉煤气、氧气、氢气、氮气、液氨、硅烷、工业萘等危险物品生产、输送、使用、储存的设施,以及油库(罐)、煤粉制备车间、煤预均化库、煤磨除尘器、压缩空气站、喷雾干燥塔、电缆隧道(沟)等重点防火防爆部位,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有效、可靠的监控、监测、预警、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措施。

第二十八条 建材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交叉作业、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监护,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 建材企业从事检维修作业前,应当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并组织落实。对危险性较大的检维修作业,其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应当经本单位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审查同意。

第三十条 建材企业生产装置停产检维修后,复产前应组织安全检查,进行必要的安全条件确认和安全评价,严格执行有关复产申报和验收规定。

第三十一条 建材企业应当定期对安全设备设施和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校验,并作出记录。对超过使用年限或不满足使用要求的,及时予以报废。

第三十二条 建材企业应当为从业人员配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三十三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第三十四条 建材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组织事故应急救援,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企业应赋予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立即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加强对建材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本规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进建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对达标企业及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七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安全与职业卫生设施 “三同时”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监督检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为进入建材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人员配备必需的个体防护用品和监测检查仪器。

第三十九条 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执法证件,并由2人以上共同进行;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依法记录。

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对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保密。

第四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建材企业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并将重大建材事故应急救援纳入地方人民政府整体应急救援体系。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一条 对于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建材企业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二条 监督检查人员在对建材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建材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警示:

(一)未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或者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经责令整改而逾期未改的;

(二)重大危险源未辨识、登记,安全监控措施未落实的;

(三)对事故隐患拒不整改或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

(四)事故应急预案未制订或者未按规定实施演练的;

(五)未按规定时间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达标的;

(六)一年内发生两起重伤以上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不得以约谈警示替代行政处罚。

第四十四条 建材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处理结果进行网上公示:

(一)发生较大事故及以上等级生产安全事故的;

(二)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进行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三)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被依法从重实施行政处罚的。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网上公示的决定之前,应当履行书面告知程序。

第四十五条 建材企业存在重大隐患或未按规定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要责令停产整顿,对拒不整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第四十六条 建材企业违反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相关处罚规定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包括水泥、石灰和石膏的制造业,水泥及石膏制品制造,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平板玻璃制造业,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业,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业,卫生陶瓷制品制业,特种陶瓷制品制造业,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

第五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21号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67次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李荣融

二00八年八月十八日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督促中央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中央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52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第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依法接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所在地省(区、市)、市(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国资委按照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对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

(二)督促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对企业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业绩考核;

(三)依照有关规定,参与或者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

(四)参与企业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负责落实事故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

(五)督促企业做好统筹规划,把安全生产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职工健康与安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分类监督管理。中央企业依据国资委核定的主营业务和安全生产的风险程度分为三类(见附件1):

第一类:主业从事煤炭及非煤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交通运输的企业;

第二类:主业从事冶金、机械、电子、电力、建材、医药、纺织、仓储、旅游、通信的企业;

第三类:除上述第

一、二类企业以外的企业。

企业分类实行动态管理,可以根据主营业务内容的变化进行调整。

第二章 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第五条 中央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全员参与”的原则,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覆盖本企业全体职工和岗位、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

第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领导负责制。

(一)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应当全面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二)中央企业主管生产的负责人统筹组织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

(三)中央企业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管理领导责任。

(四)中央企业其他负责人应当按照分工抓好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七条 中央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包括:

(一)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负责统一领导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决策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安委会主任应当由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担任。安委会应当建立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

(二)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

第一类企业应当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独立职能部门。

第二类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专业机构;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应当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独立职能部门。

第三类企业应当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专业机构。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

第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各职能部门应当将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具体分解到相应岗位。

第九条 中央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配备数量,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的,中央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和性质、管理范围、管理跨度等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安全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应当逐步达到以注册安全工程师为主体。

第十条 中央企业工会依法对本企业安全生产与劳动防护进行民主监督,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权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对其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包括境外子企业)的安全生产认真履行以下监督管理责任:

(一)监督管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具备情况;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情况;安全生产投入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情况;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第一类中央企业可以向其列为安全生产重点的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委派专职安全生产总监,加强对子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二)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纳入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其项目建设、收购、并购、转让、运行、停产等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实行报批制度,严格安全生产的检查、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对控股但不负责管理的子企业,中央企业应当与管理方商定管理模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通过经营合同、公司章程、协议书等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目标和要求等。

对参股并负有管理职责的企业,中央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参股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应当按照以上规定逐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 安全生产工作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制定中长期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积极推行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体系等,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风险控制体系、教育体系、监督保证体系等。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强化岗位培训、过程督查、总结反馈、持续改进等管理过程,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消除或者减少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保障职工职业健康。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案体系、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支持保障体系等。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实应急物资与装备,提高企业有效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能力。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制定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和管理方案,确保重大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第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制度,规范各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的频次、控制管理原则、分级管理模式、分级管理内容等。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专项治理经费和专职负责人,按时完成整改。

第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比例的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取足够的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应当专户核算并编制使用计划,明确费用投入的项目内容、额度、完成期限、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确保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的落实,并将落实情况随业绩考核总结分析报告同时报送国资委。

第二十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严格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和培训考核制度;严格落实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第二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机制。严格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加大安全生产奖励力度,严肃查处每起责任事故,严格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新闻发布制度和媒体应对工作机制,及时、主动、准确、客观地向新闻媒体公布事故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标准等应当不低于国家和行业要求。

第四章 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制度

第二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的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和本的工作安排报送国资委。

第二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季度、对本企业(包括独资及控股并负责管理的企业)所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并填制报表(见附件

2、附件3),于次季度首月15日前和次1月底前报国资委。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实行零报告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突发事件后,应当按以下要求报告国资委:

(一)境内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中央企业应当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快报(见附件4),按本办法规定的报告流程(见附件5)迅速报告。事故现场负责人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上一级单位负责人报告;以后逐级报告至国资委,且每级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小时。

(二)境内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央企业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资委报告。

(三)境外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中央企业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资委报告。

(四)在中央企业管理的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中央企业作为业主、总承包商或者分包商应当按本条第

(一)款规定报告。

第二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政府有关部门对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的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及时报国资委备案,并将责任追究落实情况报告国资委。

第二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名称、组成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联系方式报国资委备案,并及时报送变动情况。

第二十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报国资委备案,并及时报送修订情况。第三十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举措和成果、重大问题等重要信息和重要事项,及时报告国资委。

第五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奖惩

第三十一条 国资委参与中央企业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并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及国务院批复负责落实或者监督对事故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

第三十二条 国资委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督查,督促中央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中央企业违反本办法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的,国资委根据情节轻重要求其改正或者予以通报批评。

中央企业半年内连续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国资委除依据有关规定落实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外,对中央企业予以通报批评,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第三十三条 国资委配合有关部门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进行调查,或者责成有关单位进行调查,依照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处理。

第三十四条 国资委根据中央企业考核期内发生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认定情况,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进行下列降级或者降分处理(见附件6):

(一)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或者发生瞒报事故的,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发生较大责任事故或者重大责任事故起数达到降级起数的,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三)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发生较大责任事故和重大责任事故但不够降级标准的,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分处理。

(四)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内连续发生瞒报事故或者发生两起以上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对该中央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

本办法所称责任事故,是指依据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对事故性质的认定,中央企业或者中央企业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生产安全事故。

第三十五条 对未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中央企业,国资委从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业绩利润中予以扣减,并予以降分处理。

第三十六条 授权董事会对经理层人员进行经营业绩考核的中央企业,董事会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理层人员经营业绩考核,与绩效薪金挂钩,并比照本办法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规定执行。

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情况纳入国资委对董事会的考核评价内容。对董事会未有效履行监督、考核安全生产职能,企业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国资委对董事会予以调整,对有关董事予以解聘。

第三十七条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因安全生产问题受到降级处理的,取消其参加该考核国资委组织或者参与组织的评优、评先活动资格。

第三十八条 国资委对安全生产相对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央企业予以表彰。

第三十九条 国资委对认真贯彻执行本办法,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奖励。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第三条的规定执行。国务院对特殊行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划分按《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附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安全事故类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境外中央企业除执行本办法外,还应严格遵守所在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附件: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分类表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季报表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报表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快报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流程图

中央企业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降分降级处理细则

上一篇:全县教育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浅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