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2022-06-28

第一篇: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关注地域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

关注地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团队赴临涣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电子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关注地域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12年7月2日赴淮北市临涣古镇考察饮茶文化,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7月2日上午团队一行来到临涣镇,受到当地政府诚挚欢迎。临涣镇党委书记赵先贺十分关注此次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开展上予以支持。镇组织部武部长向我们讲解了临涣茶馆的悠久历史、人文文化和发展现状,介绍了临涣茶馆的特色所在。使我们对临涣古城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和帮助。在对临涣茶馆的探访中,我们了解到众多临涣茶馆与众不同的地方。也被这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所吸引。

临涣人的饮茶习俗始于明代,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对一位南方人来说。产茶喝茶是最平常不过的生活习惯。可对于一个不产茶的北方地区,却有着悠久的饮茶文化、古朴的茶馆却让人不解。实践团队在临涣古镇的集市上见到十余家茶馆,茶座三百多张,茶壶一千余把,早晨五点开张,晚上十点后熄炉。经过考察得知临涣城下泉眼众多,茶馆用的就是古城脚下的泉水。泉水中含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且这种泉水张力极强,杯满而不溢。茶馆中国各地都有,但是像临涣茶馆这么有特征的就不多了。在考察中发现,在临涣茶馆中,没有精致的紫砂或者瓷器茶具,没有漂亮的红木桌椅;临涣茶馆的茶客众多。老板告诉我们这儿的茶馆大多是悠闲地老头在这说话聊天,打发时间。也许这就是临涣茶馆的特色。没有多少喧嚣,更多的是老人养老享乐的场所,这也可能是临涣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六百多年的茶馆文化经久不衰必定有它的特点。而发掘地域文化、宣传临涣古镇特色,也就是我们此次活动的主要意义。我们也希望这次活动使更多的人走进身边的特色文化,保护地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发扬光大。(文/刘琳、摄/孙明亮、审/郑向阳)

第二篇:浅析青岛地域文化的核心

浅析青岛文化经济

关键词:青岛地域文化

文化

经济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青岛作为一座近代崛起的城市,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优势。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本乡本土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青岛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出现了为经济界所广泛关注的“青岛现象”。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培养造就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大企业集聚发展的内在文化机制。

青岛区域文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儒家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各有体现,构成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独特文化,这就使得青岛区域文化具有开放性、理性化、多样性、和谐化、创新性、企业文化独领风骚的独特气质,从而为青岛经济发展培育了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形成了现代企业文化,孕育了伦理型的商业精神,进而促进了青岛区域经济的高速、高效发展。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青岛区域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形成和保留优秀的成份,不可避免的,也会吸收或形成某些不积极、不健康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文化因子,鉴于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作用,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越来越有一体化的趋势,本文进一步提出再造青岛经济与文化发展新优势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协调的发展战略。 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证,青岛之所以会发展如此迅速,从很大程度上是受其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必须在盘点文化遗产与资

源,挖掘儒家文化新价值的基础上提升青岛的企业家精神,继而针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民众创业氛围淡薄提出培育全民创业文化的战略选择,最后通过定位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打造海洋强市,使青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与现代西方文明在青岛交流碰撞,孕育出独特的青岛文化现象。古代青岛,是传统文化重地,近代又成为新儒学研究中心,德国人卫礼贤在青岛设立礼贤书院及尊孔文社,请西方哲学家与中国大儒探讨儒家思想,从新的视角研究儒家思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迎来了文化高峰,康有为、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王统照、萧军、萧红、舒群等众多文化名人先后定居青岛,臧克家、吴伯萧、王亚平、于黑丁、崔嵬、孟超等新秀在青岛文坛脱颖而出。《骆驼祥子》、《山雨》、《奇迹》、《烙印》、《生死场》、《劫后桃花》等大批优秀作品在青岛完成。30年代青岛的中文报纸有《青岛时报》、《青岛民报》、《正报》、《青岛晨报》等近二十家,。建国后,青岛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苦菜花》、姜树茂的《渔岛怒潮》等。青岛市有5种地方特色曲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柳腔、胶州秧歌、胶东大鼓、崂山道教音乐。茂腔和柳腔是青岛独特的地方戏曲,素有“胶东双花”的美誉,分别流行与胶州和即墨。胶州秧歌,传承自元杂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城市建设中非物质文化的诱导和保护性发展。青岛是山城还是岛城,地域文化建设十分复杂。现在的大都市往往成为传统文化的破坏者。青岛旧城改造

建设起步较早,虽多以基础改造为起点,但老城区浓厚的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早已是始终关注的焦点。各地的旧城改造也多处于商业街等局部改造的初步阶段,能否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是关键。“结合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变迁,探讨休闲空间与消费文化的关系,根据消费文化的理论及视角,定义休闲空间的概念。”运用这种概念,深入研究老城区不仅是旧城区发展的需求,而是构筑城市整体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改造中原来的“茶叶蛋、大排档、走串巷”不是消失,而是都有了新天地,城市中的“农村大集”、传统庙会、传统商住文化等,经整合引导形成强势的贯穿东西的“一线六区的商贸走廊”。文化凝聚人气,人气推动经济发展。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韩国城商住区等成功改造和培育;四方糖球会、李沧城市中的李村大集及城郊葡萄节、樱桃节等诸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兴盛。同时借助青岛国际啤酒节、海洋节又有新型发展。旧城区的地域文化经过革新发展,不同程度上还引领了一批别具特色的餐饮区、产业区、旅游区。这是从串巷摊点到特色街,再到专业市场、文化商圈;逐步实现地域经济“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城市发展,环境是基础,文化是引导,共同推进是关键。横向研究地域经济环境的新形势,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导,不可缺少。通过综合分析老城区狭长地段和多中心发展的特点,以有效整合资源为手段,发展潜在的资源优势,形成引爆区域发展的城市针灸点。研究各商圈的协调运营和各“特色街区”主题文化的演变,使之成为大都市核心文化的磁力点。借鉴上海的南京路、新天地、五角场等城区发展的经验,

台东立足多条商住街区的优势,凝聚旺盛人气,打造成互为连通的台东大商圈。拥有辽宁路科技街“青岛的中关村”;登州路青岛永不落幕啤酒文化街;还有文化街、婚纱节、体育街、家具街等多条特色街。在随后的融合建设发展中,逐步凝聚形成独特的商住文化,推动特色街向特色商圈发展,这是激发“活力青岛”的城市针灸点。

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建设。纵向研究城市的发展形态,还要结合外来的日韩文化、周边的区域融合文化和时代的世界趋同文化。以企业品牌为城市文化代表的青岛向全球化迈进,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企业品牌文化是青岛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随着青岛的国际知名度逐步提高,要进一步研究青岛经济和文化的演变,即“互为支撑、联合拓展”的模式,如“崂山文化、海洋文化、港城文化、传统文化和国际文化”等;同时研究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还要把脉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国际性文化的城市品牌。从特色街区产业化到城市商圈品牌化的发展,再到国际大都市的全球化,这是一种递进的发展步骤。青岛都市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先集中后均衡的特点,以中部台东为重心,向南北贯通和东西延伸。这是一种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以地域文化发展为先导的城市战略。以“环境改造、文化指引、互为支撑”的双向建设模式,将成为当代大城市探索老城区发展的新思路。

地域文化的新格局。新世纪初,特别是坚持旧区改造不拖节、新城扩张要务实,才能实现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发展。吸收上海、北京等城市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资源产业等发展的经验,借助国内外新时机,中心城区首先立足本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产业,先

后启动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中央生活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山林和海岸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在都市建设的演变中,老城区将成为主城区的“都市文化中心”,并推进大青岛形成整体性强的特色地域文化。

20世纪的青岛很辉煌。尤其是20世纪末的10多年中,青岛一下子奉献给了中国几大工业品牌: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初步确立了青岛从品牌企业到品牌经济、再到品牌城市的定位与跨越,创造了在中国城市群中独树一帜的"青岛模式"。当然,20世纪创造的辉煌只属于20世纪,如何承接20世纪的荣耀,在21世纪创造更大、更新、更多的辉煌?拿什么奉献给21世纪?是青岛面临的又一新的抉择和挑战。我们已经注意到,刚刚跨进21世纪的几年间,青岛无论是城市地位、城市知名度,还是城市影响力和实力,都出现了爆发式的提升和增长,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4年,令人目不暇接的城市荣誉接踵而来: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公众最向往的城市,还有海尔以1000亿元突破世界500强入围线、青岛港跃居中国第二大外贸港……还有,青岛要做"全国重点中心城市"、要做"世界知名特色城市"……这些,都是21世纪的青岛奉献给21世纪的中国、21世纪的世界的大礼。迈进2005年,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认识21世纪的青岛,了解、认识这座城市的胸襟与理想。全面地展示这座城市的魅力,这座城市对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的奉献。翻开世界经济史会发现,正是制造业书写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休斯敦、底特律、都灵、汉堡、汉城等,无一不是靠制造业奠

定了世界都市的地位。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中,位于黄海岸边的青岛,恰恰在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并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演变和推进着城市、区域发展进程,而这种已呈全面隆起和加速之势的进程,正在影响中国乃至世界……

第三篇: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大国,各地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各不相同,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系统。民俗地理区划和所有的地理区划一样,可分为单项区划和综合区划两种。单项民俗地理区划如酒民俗地理区划、饮食民俗地理区划、建筑民俗地理区划、服装文化民俗地理区划等等。综合民俗地理区划是从区域民俗文化地理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民俗文化特征的地域差异规律进行的综合区划。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地理环境引起的单项民俗文化的差异。:

关键字:中国民俗文化差异

一、酒文化的地域差异

1.1酒的地域差异:因为气候原因造成的,北方好烈性酒,南方好低度酒;因为产物原因造成的,江浙地区好喝稻米酿造的黄酒,北方地区好喝小麦酿造的白酒;因为酿造气候原因造成的,江苏、安徽等地生产浓香型白酒,云贵等地生产清香型白酒,茅台镇特产绛香型白酒等。

1.2酒桌文化的地域差异: 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无疑占据了极重要的份额。但酒文化的精髓并不全在酒本身的品质和渊源,更在于它与主体间亲密接触,也就是“酒桌文化”。而由于地域不同,“酒桌文化”也各有特点。下面我们就稍稍了解几个地区不同的酒桌文化:

山东的酒文化底蕴深厚,山东人创造性地将孔夫子“以礼待人”

“诲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了酒桌上,令人叹为观止。敬酒人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小杯白酒,毕恭毕敬地举过头顶,对着客人喊一声老师,如果你不喝,他就一直举着,直到你喝下为止。最厉害的是,随后每人斟上了一大杯(3-5两),而且必须三口喝光,才能开饭。山东省城济南还有一个“规矩”:吃饭前先上条鱼,餐盘一转,头三尾四,鱼头对着谁,谁喝三杯,对着鱼尾的则喝四杯,对着鱼腹喝五杯,鱼背喝六杯。

福建由于天气的原因那儿全年大都喝,而且都是度数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约一寸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让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因此,到福建做客是最轻松的。

成都成都人喝酒很豪爽,虽然偶尔会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欢。他们爱好喝“花酒”,一顿饭上6种酒,依次是:杨梅酒、葡萄酒、黄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气氛已近鼎沸,接着开始玩花样,如喝潜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连杯带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后一饮而尽,即使再大酒量的人恐怕也难以招架。

广西山水独特的地方,吃喝的环境也别具一格,经常席至半途,上来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就跳到客人面前端起杯子并唱上了祝福的歌,如果你不喝,她们就会伸出芊芊玉指揪住你的耳朵,把杯子往你嘴里直灌进去。

南京人最厚道,先要把自己喝倒,才让客人喝好,最著名的敬酒台词是:我干了,您随意。

内蒙古不时会有人手捧哈达来敬酒,不管认不认识,先在你身

边载歌载舞,你不喝,他就一直跳下去,甚至烧菜师父都会走出厨房,托着个银碗,捧着条白哈达上前敬酒,不喝都不行。

二、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2.1从饮食习惯来看,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方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

2.2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系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2.3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

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2.4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煲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2.5就烹饪方法来讲,无论是烤、是焖、是蒸、是炖,还是炙、是熘、是炒、是拌,南人都有一套繁杂而讲究的程序,追求的是个鲜、嫩、香、滑,以求满足味蕾的各类微妙体验。北人的菜肴,则以色艳味重取胜,最大特点就是就地取材,讲究火候。北方作菜的原料没有南方的种类丰富,也没有太多花样,可便是极其普通的东西,北方的厨师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

三、建筑文化的差异

3.1受厚重实体的牵制。南方气候炎热,民居的墙体、屋顶都可以做的十分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较自由地伸缩、凹凸,较方便地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可避免的给北方民居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3.2受构架性能的牵制。南北方的宅屋,同样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南方居民用的是穿斗式构架,而北方居民用的是抬梁式构架。北方的厚顶厚墙,以厚重的维护结构起到了稳定构架的作用,而南方单

薄的维护结构则不足以稳定构架,这是北方民居采用承载力较强的抬梁构架,而南方民居采用自身刚度较强的穿斗构架的一大原因。穿斗构架的密集支点和穿枋的灵活穿插,提供了构架较自由的伸缩、展延、重叠、跌落、悬挑、衔接、毗连等灵活性,有利于适应不同的空间组合,不同的地形起伏和不同的外观造型。抬梁构架则欠缺这样的灵活性,从结构上约束了建筑形体的灵活度。

3.3受取暖设施的牵制。北方民居普遍采用火炕取暖,火炕需要与灶台毗邻,以便于利用吹火余热,这就导致卧室与厨房的紧密连接而牵制了整幢房屋平面的灵活变化。

四、服装文化的地域差异

4.1颜色上的不同。北方地域寒冷,服装在颜色的设计上偏厚重。这样一来给人视觉上造成舒适的影响,二来北方风沙多,比价耐脏。南方常年花红柳绿,这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衣着服饰颜色较为鲜艳。

4.2薄厚的不同。北方寒冷,所以衣服在设计上会更讲究实用的厚度。而南方比较温暖,所以衣物较薄。

4.3设计风格的差异。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影响,北方人崇尚质朴、实用,所以衣物的设计会偏向实用性较多一些。南方本就是生产制造衣物原料的地方,山山水水培养了他们追求美的天性,所以衣物的设计样式会很大胆、新颖,偏向审美性较多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北方人习惯多年都是一件衣服,而南方人几乎一季一换衣服的原因。

五、结束语

民俗文化包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除了以上介绍的,还有茶文化、传统节日上的风俗习惯、交通民俗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南北地域的影响,还深受地形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北方或是南方,而各个风俗还是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以上几个民俗文化的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民俗文化,让世界对中国民俗文化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四篇:试论企业文化的地域文化源

山东企业宣传网2011-01-23 14:38:00来源:价值中国

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活动都是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地理环境决定了资源状况,从而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而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形成和发展,然后进一步决定了人类文明。由于地理、政治、生产活动的差异,人类文明分化为呈树状分支的文化体系。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体系又分化为大河文化、内陆文化、草原文化、丛林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具有鲜明地理特色的地域文化。各种地域文化不断发展、融合、同化,因此其地位和历史命运也各不相同。[1]企业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至少它的总部是坐落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圈里,其企业文化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不同地域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文化,决定着领导者的决策思维和员工的思想意识,从而使一地的企业不同于另一地企业的企业文化。

一、地域文化差异与企业文化差异

企业存在于某一地区,地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泉之一,因此企业文化离不开地域文化而独立地存在,没有地域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是与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对接部分,企业文化只有不断地融入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之中,企业才能得以生存,行业才能得以发展,如果企业文化没有行业的特色,看不出地域特色,那就不成为企业文化。无论是哪里的企业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深深打上企业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受该企业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不同的地理区域,必然存在不同的文化,美国的东海岸的文化与西部的牛仔文化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文化差异极大,如桀骜的湖湘文化,细腻的苏杭文化,爽直的陕甘文化,岭南人的开放文化、底蕴厚重的齐鲁文化、高瞻丰厚的燕赵文化、徽商文化和晋商文化等都会对各个地域的企业经营管理、员工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和个性产生影响。有人分析,处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企业群,在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熏陶、滋养下,已形成具有丰富文化个性的企业流派:燕赵派(以联想、方正为代表)高瞻远瞩,齐鲁派(以海尔、海信为代表)博大精深,西蜀派(以长虹、希望为代表)咄咄逼人,岭南派(以科龙、TCL为代表)绵里藏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难于上青天”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蜀文化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忍性、耐性和刚性,长虹处在西蜀一隅,其咄咄逼人的企业文化个性正是西蜀文化在当代的最好写照;岭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加上近代“欧风美雨”的沁润,形成了岭南文化融会贯通注重实际的开放性、前卫性和市场性,科龙、TCL地处珠江三角洲,其绵里藏针的企业文化个性恰是岭南文化最好的现代注释。齐鲁燕赵之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片土地上的企业从一诞生就得天独厚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洗礼,在个性方面显示出较岭南派和西蜀派更为厚重的文化底蕴。齐鲁是孔子的故乡,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渗透与传播雕琢成齐鲁文化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当代齐鲁派企业文化个性的博大精深正是对其的吸纳与超越;自古燕赵多壮士,荆轲刺秦王,一曲燕赵悲歌在成就一段轰轰烈烈历史故事的同时,将英雄慷慨、舍生取义的燕赵性格立成了一座永远的纪念碑,潜移默化中成了今天燕赵派企业深明大义、高瞻远瞩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个性。[2]其文分析的十分透彻,直接将这些企业的文化精髓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从精神实质的深处,把各自受地域文化影响的程度和思维习惯方式抽取出来,加以剖析,读来脍炙人口。这也充分表明了地域文化对企业影响之深。

早期的内陆文化产生于农耕和游牧生活方式,因土地对劳动力的束缚,立足于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低活性、稳固性、保守性的特征。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封闭性和对外来文化的抵制性,发展则常常是一种自我完善。[3]海洋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文化,具有扩张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追求多样化,并有很强的活性。[4]这些特性体现于海洋文化体系易接受外来文化和交流,在交流中能更多地吸纳其它文化的先进特性,并在融合之中不断调整、更新,有创造性地加以发挥。

从国际地域视野来看,各个国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特点,德国人讲究规范、追求完美的人文精神决定了德国的企业文化中包含着追求工艺非常精细,精益求精,有高度的责任感地域文化内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讲究的是创新和包容心,这种创新和包容心使得美国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就包含着创新的因子,具有创新的特色;日本比较讲究规范,讲究服务,讲究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团队精神强,这与日本文化中强调“和”的理念有着密切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而社会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地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使得不同的地域国家的企业产生了不同的企业文化。

我国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不能够完全把美国或日本的东西照搬过来,内地的企业也不能把沿海企业的文化模式照抄过来,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文化的地域性,找到地域文化的个性,并将其优秀的因子引入企业,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域企业的明显差异。

二、地域文化向企业文化渗透路径

既然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进而使得不同地域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个性,那么,地域文化究竟是怎样对企业文化进行影响和渗透的呢。笔者认为,地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路径与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路径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民族文化具有更加宏观的层面,地域文化也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范围内,更加细致地体现了民族文化大背景下,不同地域之间仍然具有差异性,同是中华民族,我们可以根据地域将其分为若干风格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下所培育出来的企业及其文化,有时差异非常明显的。在这里,主要就地域文化在人(员工和高层管理者)的因素上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加以简要分析,试图在前面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地域文化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对企业高层领导者和整个组织群体两个层面来看,影响的深浅是不一样的,企业高层一方面要对组织中已有的文化进行总结和提炼,保留其积极成分,去除其消极因素;同时还要对提炼后的文化进行加工,加入自己的信念和主张,将其内化为组织成员的群体价值观,外化为组织行为。[5]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相关性关系的强弱。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企业高层,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越深,则企业战略与地域文化所受到的影响就大,而在日常性工作方面,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较弱,反之则反是。而对于普通员工,受地域文化影响深,主要表现在日常工作方面,一般很触及到企业的战略。

以海尔为例,张瑞敏缔造的海尔,离不开齐鲁文化对其的影响。海尔起步,广东的家电企业早已凭借着地利之便领先了一步,已经开始了北伐之旅,可是海尔后来居上,为什么?在南

方,国有企业日渐衰落,民营企业“发势正猛”,而海尔却已非民营企业方式,获得了家电业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又是为什么?这不能不从地域文化来思考。深受“重贵轻富”的鲁文化传统影响的山东人,形成了讲信义、讲忠诚、讲荣誉的性格,担当起大事,并且也容易抱团。山东人自己曾经有句话说得好:“山东人在正确的路线下式英雄,在错误的路线下也是英雄。”因此只要有个好头,不愁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情。[6]但是广东就不同,岭南山地多平原少,而在平原地区则河川交错,交通便利,且面向海洋,还有丰富的海产品与林果产品。这样地理环境,造就了珠江三角洲较早较为发达的农业,然而,农业在岭南经济中的比重并不很大,甚至出现“东粤少谷,恒仰资于西粤”的情形。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乃在于岭南人的重商而轻农。经商带来的丰厚利润,诱使人们纷纷从土地中游离出来,而投入商海中,营商队伍日益壮大,农业人口日见减少。更有甚者,那些即便仍在从事农业生产者,也已不再是自然经济意义上的务农者了,而是以商业头脑经营着农业。[7]关东商业文化发达,从商历史悠久,民众务实,善于把握商业机会,且独立行动,从上个体之卓越,比较看轻群体之荣誉,广东有句话说明这问题“白耗子、黑耗子,不被老鼠抓到就是好耗子。”山东人具有跑马拉松的毅力,具有“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宏大气派,而广东人善于百米赛跑,追求短平快,是弄潮的好手。山东人所特有的对模范效应的推崇和追随,有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向心力强,管理队伍稳定;广东人所特有的灵活善变以及对财富的追求,人人都想当老板,“炒更跳槽”为的是更高的收益,所以企业管理队伍动荡不安,人才难留,但是倒是诞生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所以,海尔形成了一个大集团,而广东形成了一大群企业。

在从海尔与新飞比较来看,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目前已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均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国外市场据Euro monitor统计公布,海尔冰箱、洗衣机分别位居全球品牌市场占有率第

二、第三位。[8]同年创建的新飞,从1986年首条电冰箱生产线正式投产,逐渐发展成为年生产绿色无氟冰箱(柜)21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16%以上的现代化大型家电企业。[9]同处于东方文化体系,而且深受主导文化的长期影响,不同地域的企业往往都遵从该文化体系的核心特征。海尔的总裁张瑞敏与新飞的前董事长刘炳银的个人魅力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就符合东方文化“服从某种意义上的权威”的显著特征;两个公司发展战略的相对稳定性、延续性,也都具有一定的内陆文化特性,也正是两家企业的成功之基。但地域文化的差别,以及企业对属地文化的扬弃,导致企业市场行为的不同文化特质,并导致了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与新飞集中化战略的分化。[10]海尔所处的海洋地域文化,决定了其扩张性、开放性、吸纳性和创新性,新飞所处的内陆文化,决定了保守性、封闭性、稳定性和谨慎性。

地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域环境对处在这一地域企业这个社会群体产生了极强的约束力和价值认同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才流动员工流动的速率迅速的加快,再加上受市场一体化的原因影响,地域色彩会逐渐地被冲淡,对于跨国企业和跨地区的企业,一方面要注意地域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汲取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本土化和跨地区、国际化的关系,按照现代企业的精神和意识,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经营管理规律,推动企业健

------------------

[1]平功沛,地域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中国企业的四大流派,中经网,http://mgrlife.myrice.com/gsgl/gsgl04111.htm,2000-4-11

[3]平功沛,地域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8-16;21-23.

[5]徐国华,张德,赵平编.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413-432.

[6]黄正彦,企业家十大生存法则,商界领袖,2002年第2期

[7]欧人,岭南文化与广东商人的商业精神,商业经济文萃,2000年第3期

[8]海尔的公司网站:http://www.haier.com/

[9]新飞的公司网站:http://www.xinfei.com/

[10]平功沛,地域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第五篇:论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前言

赵荣光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认为:“饮食文化是无比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现象,它几乎同人类文化的任何门类都有程度不同的关系。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种饮食文化,全面地了解一个民族的的饮食文化,也就从一定意义上了解了那个民族的历史;反过来说,只有全面了解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才可能全面了解那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泱泱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作为中国华夏文化的一支奇葩,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以其工艺精湛、工序完整、流程严谨、烹调方法复杂多变等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宝库中,璀璨耀人、光惠众

一、历久弥新。因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广阔无垠、地貌丰富的中华大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诸多的地域性饮食文化圈。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融合以及地域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圈是不能按照现有的行政区划来武断划分的。人类在维持生命和举行节日庆典时,渗透进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而升华形成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等。一直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在口味上饮食界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孟子》等所记北方黄河流域的饮食风格,主食以玉米和蜀黍之类为主,副食以牛、羊、猪、狗肉之类为主。而《楚辞》中所记南方主食多为稻米,副食多为水产,并明确注明了部分原料产地。原料的差异必然导致了饮食文化地域风格的差异。

赵荣光先生在他的《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明确了“饮食文化圈”的理论。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视野把其分成了“东北地区”、“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东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11个饮食文化圈。各个地区都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发展起来。各个圈域都有各自的特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没有绝对的界限,呈现出一定的辐射状和层次性。

二、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分析

饮食的地域性风格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饮食科技、地理气候环境、宗教信仰以及各地区人民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长期演变发展起来的。

1、政治、经济因素

政治、经济是饮食文化区域形成的重要因素。经济条件的局限性在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中尤为重要。在远古时代,甚至在如今我国诸多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运输和通讯手段都十分匮乏和落后,人们的生产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取材。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生活习惯的承袭性而久之成为习俗,并世代相传,影响着下一代。相反,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近百年来餐饮也繁盛异常,外邦风味荟萃,名店棋布栉比,肴膳之精,发展之快,尤为突出,所赖也为经济、政治之实力,交通、商业之发达。商品流通和交通便利越来越有力地改变了地域差异对个区域之间人们饮食生活的限制性影响。

2、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

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各地食物资源的产出越是历史的早期和文化封闭程度高的地区就越是决定了当地饮食的主流。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嗜食鱼虾,且尚生猛;而西北地区与海无缘,当地居民传统上基本不吃海产鱼虾;中北地区,人们离不开羊牛肉和奶制品;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饭稻羹鱼”、时鲜蔬果、点心小炒。一般来说,地域相邻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当然这要以自然地理不出现巨大反差以至造成物候差异过大为限。例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但地理物候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以至饮食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黄河下游濒海地区,鱼盐便利,运河转运物资方便,与黄河中游地区内陆的典型自然经济农业不尽相同,因而在总体风格上产生了诸多不同:下游地区菜肴多海味、多鲜活,而中游一带偏畜禽、尚汤煮。如果自然生态相近,同时文化生态也比较接近,一般来说便会依其饮食文化特点的基本一致而自然形成同一个饮食文化区,相反则不然。

3、宗教信仰、民族饮食习俗因素

在中国西部游牧文化区历史地形成了中北、西北、青藏高原这三个彼此风格差异较大的饮食文化区。这既有自然地理、气候物产、政治经济的原因,也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的因素。蒙新草原沙漠地区分布这蒙古、维吾尔和哈萨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其饮食具有鲜明的食肉、饮奶的特点。虽然两地流行同一的喇嘛教,然而由于新疆一带居住着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内蒙古众多民族的传统宗教是萨满教,因此形成了特色不同的两大饮食为文化区。同样是游牧文化区,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却又别有风韵。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既高且寒,既寒且干,加之这里弥漫着喇嘛教文化的神秘气氛,因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区。而西南地区居住者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虽大都以农耕为主,但其文化风格较为独特,既与藏族饮食有异,也与东部汉族的饮食有所不同,自称一体。

4、心理因素影响

另外形成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很和重要的原因时心理上障碍——对异域文化的排斥。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习惯是的人们在外出或其他饮食习惯使得人们在外出或其他饮食风格的食品进入时不自觉地加以抵制。每个地区的居民对自己的饮食习俗具有的特点、形式,不但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极为敏感。这种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得各地区的饮食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

三、饮食文化地域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得饮食原料极大丰富;地区经济的繁荣,使得地区间的封闭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在相互之间交流糅合的同时,各地区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独特的风格。

1、趋同化发展

基于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背景的共性,地域之间的文化处于不断地流动渗透过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旅游业的发展,使各地区的饮食文化不可避免地进行交流和糅合,通过相互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来求得发展。这种趋同性在现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菜种丰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随时找到来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食料,甚至在西北内陆的餐桌上也可以看到来自东部沿海的生猛海鲜。各地区的食单上不再是单一的土产,而更显得缤纷多彩。

(2)讲究营养。过去各地方的菜讲究口感,并认为肉类、蛋类及奶制品类食品富有营养。但现在欧美国家的“三高”(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饮食结构带来的“文明病”已引起了社会的还重视,人们开始更注重如何搭配食物,使各种营养均衡。在继承民族饮食习惯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调整食物结构和消费习惯,将“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原则巧妙地融入食文化中。

(3)方便快捷。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压力加剧,人们在心理上也希望减轻家务负担,快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食用方便、营养丰富的成品、半成品食品层出不穷。对过去那种精雕细琢的工艺化食品的需求淡化了,而转向以效率和营养为出发点。 (4)口味趋淡。强调体现菜肴的原味,在菜肴的选料上追求原生性,不希望有任何人工催长型的化学添加剂的存在。绿色食品已成为人们的向往。在烹饪方法上讲求自然适中的调味,不甜不腻,不咸不辣,从淡中见味。

2、个性化发展

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是客观存在的大趋势。但融合不意味着个性的消失。一切的吸收和融合都是局部的、个别的,个性化依然是各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现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旅游者往往怀有猎奇心理,希望在到达一个目的地之后能看到一种异域的文化和情调,而饮食的特色是当地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在旅游中,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与人文胜地是,优雅的饮食环境、丰富而具地方特色的食品,显然也是重要的选择内容。异域的食尚,是各区域必然会打破地域的限制来满足这种需要,但是由于产生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依然存在,饮食的横向和纵向的差别就不会消失。也只有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会有各地域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地域间的不断交流互补,从而使地域性饮食文化更具发展的动力。

结束语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文化,具有鲜明地区域性,而引起区域其区域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各种地域的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国饮食文化已趋向于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烹饪的科学性以及地域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当我们在面对各种地域性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色,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国饮食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史》

吴澎 化学工业出版社 赵荣光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金炳镐 《中国饮食文化》

胡自山

时事出版社 王维维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宫保鸡丁的做法

材料:鸡胸肉 250克、花生米 50克、蒜 2瓣、姜 2片、葱白 1段、干红辣椒 20克、花椒 10粒、酱油、淀粉、油。

调料:醋、糖、酱油、料酒各 15毫升,肉汤 30毫升、淀粉 5克、盐少量。 步骤:

1、先炸花生米。锅中倒入适量油,油凉的时候将花生倒入油中,用中火加热,用漏勺不断翻动花生米,使其受热均匀。

2、待油热,花生米变色后立刻捞起,沥干油,撒上少量盐和糖,凉凉。

3、将鸡肉平铺在案板上,用刀背拍松,再用刀在鸡肉上轻切十字花刀。

4、将鸡肉切成 2厘米左右的肉丁,放入碗中,加入酱油、淀粉、油拌匀。

5、将干红辣椒剪成 2厘米的段,去籽。将所有调料调和成芡汁待用。葱切成 1厘米长的段,蒜去皮洗净切片,姜切成姜末。

6、炒锅用旺火烧热,倒入适量油,放入干辣椒段和花椒炒成棕红色。

7、放入鸡丁炒散,炒变色。

8、加入蒜片、姜片、葱段,炒出香味。

9、加入芡汁炒匀。

10、 加入炒香的花生米炒匀即可。

上一篇:大一学期学习总结下一篇:党员思想汇报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