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音乐教案六年级

2022-09-02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湘艺音乐教案六年级》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湘艺音乐教案六年级

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3课《猜调》教案 湘艺版

《猜调》

歌曲介绍: 《猜调》

板块的一首表现儿童游戏的地方性小调。全曲童趣盎然、明快活泼、节奏鲜明、结构短小。歌曲由弱起切入,从全曲最高音以呼唤性的音调起唱,通过一连串排比提问将歌曲推向高潮,九个小节一气呵成,脱口而出,对答如流。尤其是结束句极富动感的切分音运用与前倚音的修饰,把儿童猜谜对唱的得意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教学,我将采用听辨对比、划拍视唱、模唱等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唱《猜调》。

1,教学目标: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猜调》

教学重点:表现少年儿童嬉戏游玩时天真活泼的生活情趣,以及从歌中知道云南美景以及风俗。

教学难点:当属《猜调》中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度的节奏、7,5 小六度的准确演唱,这些在以往学习中都很少出现。

2. 能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地与同学对唱歌曲,共同展示音乐的美、鉴赏音乐的美,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课堂准备:电子琴,PPT课件。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伴随一首熟悉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旋律进入云南情景,创设一种轻松活泼的学氛围,再直切主题。

“同学们,这首优美轻快的云南孔雀舞,仿佛呈现了一幅云南人民跳舞唱歌的图画,你们知道云南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下面,让我们再聆听一首云南民歌,听听他们在唱什么、怎样唱的,听到歌里说了什么吗?谁又能给这首歌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第二部分:听唱结合,学习《猜调》 1.初听《猜调》体验美

经过第一遍聆听,学生基本能掌握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也能回答出歌曲是一问一答式的对唱,教师问学生答猜谜。我问你答。 把云南的方言带入其中,街叫做gai。

2.复听《猜调》感受美

播放幻灯片,揭示谜底。看图理解,通过视觉的刺激,可让学生充分体会歌曲的情绪、速度、旋律、歌词等元素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前两段随乐打拍,后两段随乐哼唱。通过 进一步地聆听感受,对歌曲能有较全面且准确地认识。

3.讲解重点,难点:

1 其中,5 7 的唱法,可用5 3 1 7 的搭桥过渡法帮学生唱准音。 4 2 7 和前倚音都可用听辨对比法来突出。

练习四个十六分音符节奏的连贯性。带入谱子和歌词中念唱。

4.师问生答表现美

我将用轻巧的声音按照歌曲节奏提问,提示学生模仿老师回答问题。前两段一问一答,待学生掌握后,再分组学生间问答。

注: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把街字读作gai的意图,并明白米线即米粉的意思。既能帮助学生熟悉歌词、把握情感,又为学生解决难点节奏演唱做铺垫。

5. 随琴范唱,让学生用“LA”模唱旋律,引导他们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并再次熟悉曲调。

让学生反复聆听自己唱的和老师唱的、弹的有何不同,怎样不同,再加以调整。 前倚音早在《黄河船夫曲》中就已学过,学生并不陌生,加之对切分音的认识就更为深刻了。教师弹,学生听。听出倚音和切分的特殊性。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学会分辨与发现。

但要通过反复模唱和听辨对比来引导他们发现,前倚音恰到好处地运用与切分音的完美结合,

6. 结尾,将歌曲推向高潮,一起演唱,分组演唱。

随琴演唱享受美

引导学生用明朗轻快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大胆表现并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童趣之美。

7.小组合作创造美,鼓励发散思维创作。

提示学生不仅能以男女对唱、

两两对唱、一问一答、一问众答等不同形式自由组合,还应发散思维编创歌词。 如:“什么长, 长上天?”

“竹竿长, 长上天” “哪样长长 海中间?” “船儿长长 海中间。” “什么长长 街前卖嘛?” “甘蔗长长 街前卖嘛。”

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勇于展示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9.自评互评鉴赏美

可以通过分组画红旗奖花朵,这种途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以及创造力的鼓励。

第三部分:拓展审美,总结下课。 云南之美因其绚丽多彩的民歌做养料,而云南民歌之美因其源于生活,更因其人民懂得享受生活。让我们,做一个享受音乐,热爱生活的人吧。 这堂课在《猜调》明快的旋律中结束。

第二篇: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5课《欢乐颂》教案 湘艺版

《欢乐颂》

一、教学目标: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及贝多芬对人类音乐的伟大贡献。在学习中联系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感情,能自然有感情地歌唱。了解歌曲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当人们都成为兄弟时,人类才能得到幸福

教学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学习他与社会与疾病与命运抗争到底的伟大人格,并且运用乐器编小合唱。

二、教学难点: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要唱足时值,唱出重音,并控制好音量。

三、教学过程:

音乐导入、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见一位音乐圣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教师弹奏《献给爱丽斯》片段,请学生说出是谁的作品。

2、提问:①你还听过贝多芬的哪些作品?

②他为什么被称为“乐圣”?为什么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3、现在老师就带大家走进美妙的音乐殿堂,去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多芬。

3、走进音乐圣人——贝多芬

(1)、通过听故事谈谈你对贝多芬的认识。

(2)、结合课件简介“乐圣”贝多芬的生平。(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4、走进名曲——《欢乐颂》 (1)、欣赏《欢乐颂》

①结合课件通过欣赏《欢乐颂》的演出盛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提问:听完这首合唱曲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学唱《欢乐颂》

①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首歌? ②试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学唱,解决难点。

1 ③全体齐唱,相互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④教师指挥,全班有感情地齐唱。

5、拓展、延伸、运用

(1)、教师出示沙锤、串铃、双响桶、碰钟、三角铁,学生齐答这些乐器的名称,并找个别同学示范演奏方法。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将《欢乐颂》这首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这些乐器自编合唱。 (3)、分组上台表演,相互评价。

(4)、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合唱要“动”起来,要有创新,应在队型和变化方面多下功夫。

5、小结

1、用一句话说出你了解的贝多芬。

2、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土拨鼠》

2、欣赏《土耳其进行曲》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用悠长平稳的气息,柔和连贯的歌声,唱出主人公对土拨鼠的怜爱和亲切的情感,体会流浪者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2、通过音乐素材类比,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更好的表现歌曲。

3、通过听、唱、感受、欣赏贝多芬的部分作品,初步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人格魅力和作品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音乐的表现形式。

2、了解音乐家的生平,通过对其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学习音乐家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思想内涵深刻的音乐作品能力。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首音乐的片断请大家欣赏,听完之后谈一谈这首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提问小结: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与凄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现游子思念亲人、家乡的歌曲《土拨鼠》(出示课题),播放录音或范唱。

4、通过欣赏,你想知道什么?

二、以问激情,再次感受

1、大家都知道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贝多芬(出示贝多芬的肖像图),请你说说你看到他的第一感受。

2、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

3、这样一个看似冷漠的人怎么会写出如此深情地歌曲呢?请大家再把这首歌曲欣赏一遍。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求: A、请你把你认为应该吸气换气的地方用笔标注一下。 B、找出这首歌曲中最常用的几个音是什么?结束音是什么? (3 6 1)

三、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调式、速度、力度。 (1)范唱《土拨鼠》的歌谱,找出歌曲构成的主干音和结束音,并出示另外两段类似《土拨鼠》的旋律(谱略),请同学们哼唱,也找出它们的主干音、结束音。得出结论:旋律主干音是6 1 3,并且以6结尾,这样一类的歌曲通常被称为小调歌曲,演唱情绪抒情、优美。 (2)复听歌曲《土拨鼠》,找出比较相同的乐句,对比

一、二部分不同的力度、速度和情绪的对比。前一段旋律比较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讨论如何运用力度来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恰当的表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一句用稍强的的力度来表现对家乡的思念,后一句用稍弱的力度来表现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4)完整的演唱全曲。

四、歌曲的表演

1、学生分组表演歌曲 要求:每组设计一个表演形式(领、齐,打击乐,拍手击)

五、小结下课

第三篇:八年级音乐上册 第六单元 如歌的行板教案 湘艺版

如歌的行板

1教学目标

1.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2.聆听《如歌的行板》,感受、体验乐曲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3.能够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哼唱《夜歌》的旋律。 2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好动,思想不容易集中,对音乐的学习大多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所以在欣赏《如歌的行板》时,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以此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感受作品触及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音乐主题,感受乐曲素材的音乐特征并进行分析。 难点:在音乐作品体验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1.欣赏一段音乐视频。

问题:音乐视频中出现了几件乐器?分别是什么?

开门见山,通过音乐视频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弦乐四重奏中的乐器以及音响效果。 活动2【讲授】简介小提琴、大提琴

1.简介小提琴及大提琴,教师用拉奏和拨奏的方式演奏琴弦。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及介绍,让学生认识小提琴及大提琴,并通过教师的现场演奏辨别两件乐器的音色. 2.教师分别用小提琴及大提琴演奏《夜歌》的旋律。

教师通过现场演奏,使学生感受《夜歌》旋律,为后面欣赏《如歌的行板》做好铺垫。 3. 再次欣赏音乐视频,对比演奏形式及音色。

通过再次欣赏音乐视频,让学生对比弦乐四重奏与独奏两种演奏形式的不同音响效果,进而引出“弦乐四重奏”。 4.简介室内乐及弦乐四重奏 室内乐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 “家庭式” 音乐,以区别宗教音乐及交响、歌剧、舞剧音乐。现在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活动3【练习】学唱《夜歌》 1.用lu哼唱《夜歌》旋律。 2.添加歌词演唱《夜歌》。. 哼唱《夜歌》旋律并为之添加歌词,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歌曲旋律。 3. 简介《夜歌》

4. 简介《如歌的行板》音乐背景及曲名的由来. 背景介绍:1869 年,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一天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在哼唱一支动人的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后来他将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并起名叫做《如歌的行板》。 活动4【活动】赏析音乐作品

(一).初听《如歌的行板》第一部分旋律。 1.问题:音乐传递给你怎样的情感? 2.分析要素,感知音乐主题

(1)音色(采用弦乐,更能表达情感) (2)速度(缓慢)

(3)力度(所有弦乐器都加进了弱音器演奏,力度减弱) (3)节拍(2/4与3/4混合使用,音乐更加动荡)

通过聆听《如歌的行板》第一部分,让学生感受音乐凄凉、哀婉、深沉、凝重的情绪。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要素的分析,使学生感知音乐情绪。

(二)复听《如歌的行板》第一部分旋律。 1.出示第二主题乐谱,教师用小提琴演奏。 2.师生同唱第二主题旋律。

3.师生共同画旋律线,感受音乐情绪上的变化。

教师通过演奏小提琴,师生共同分析音乐要素,同唱旋律,同划旋律线,从而感受作者内心的细微变化。

(三)初听《如歌的行板》第二部分旋律。

1.问题:第二部分音乐与第一部分音乐相比,音乐色彩与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教师小提琴演奏第一主题旋律。

3.师生同唱第一主题旋律,感受三连音在音乐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 4.学生随教师模仿小提琴演奏

5.教师小提琴演奏第二主题旋律,感受音乐情感的起伏。

通过第二部分旋律与第一部分旋律进行对比聆听,再通过教师的现场演奏以及学生的模仿,更好地感受两段主题的情感变化。

(四)欣赏《如歌的行板》第二部分旋律视频。

1问题:大提琴采用了怎样的演奏方式?这种演奏方法预示着什么? 2.欣赏《如歌的行板》第二部分旋律视频,关注大提琴的演奏. 3.教师用固定音型拨奏大提琴,学生模仿。

4.学生分组模仿大提琴拨奏及小提琴的第一主题旋律。

5.合作练习(大提琴组的学生与小提琴组的学生合作练习)感受乐曲第二部分旋律的音色对比以及音乐情感的变化。

欣赏视频,观看大提琴的拨奏方法,感受其在音乐中的寓意。

并让学生分组模仿大提琴的拨奏、小提琴的拉奏以及合作练习,使学生巩固第二部分的主题旋律,更好地感受作品的内涵。

(五)简介《如歌的行板》的曲式结构。

(六)全曲欣赏

完整欣赏全曲,感受体验乐曲音乐情绪,在体验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活动5【作业】小结

1.《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无可奈何,音乐让我们感受深刻,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音乐的魅力是无尽的!

2.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音乐,课下有感情地演唱那首《夜歌》,搜集弦乐四重奏乐曲欣赏,进一步了解室内乐。

第四篇: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3课《月光下的歌谣》教案 湘艺版

月光下的歌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用和谐、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表现撒尼少年欢乐喜悦、充满幸福的感情。

2、 能积极参与一系列音乐活动,从中体验到乐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

教学难点:歌曲中3/

4、2/4变拍子节奏的掌握,二声部合唱生意的均衡、和谐,以及歌曲结尾句中前八分休止符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音乐礼仪

二、导入

师:我们先来欣赏宋祖英演唱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是一首具有彝族风格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的撒尼族是彝族的一个旁支,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撒尼族个个能歌善舞,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他们总会聚在一起进行庆祝,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引导学生看图平)。

三、揭示课题

师:在这盛大的节日里,撒尼族的孩子们会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学生听赏《撒尼少年跳月来》)。

四、学唱《撒尼少年跳月来》

(一)学习第一段 (跳月)

1、学习跳月 A、了解跳月

师:知道跳月是怎样来的?

1 相传很久以前,阿西的区发生了一场山火,地面被烧得滚烫,人们只好笔挺的蹦跳着去扑火,山火扑灭后,撒尼人就模仿扑火的动作跳起舞来。他们一般都在皓月当空时跳,到月落星希时才散,故名“跳月”。你们能想象得出那是怎么跳的吗?(学生想象)

B、学习跳月舞

跳月撒尼人的群众性舞蹈,通常是五拍一乐句:前三拍换跳三步,后两拍在原地“蹬脚”或“拍掌”。

学生随乐律动,在次感受与体验歌曲的2/4 、3/4变拍子旋律。

2、学唱跳月旋律

撒尼人每年火把节盛会上都会跳起这支欢快的跳舞。听他们欢快难得歌声 A、听范唱 B、随琴唱词

C、了解衬词“嗬嗬”的作用 D、学生随请用活泼、跳跃的声音演唱

阿黑们还喜欢拨动自己心爱的大三弦助兴呢!赶快来听听大三弦奏出的美妙音符吧! A、聆听一乐段旋律。 B、随琴唱曲。

C、认识变拍子,遂琴划拍唱曲。 D、边模仿弹大三弦边唱曲。

3、随乐完整、有表现了的边唱边跳第一乐段。

(二)会歌(学习歌曲第二乐段)

1、导入

2 撒尼族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称善良美丽的姑娘叫“阿诗玛”,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叫“阿黑哥”。他们经常到山头会歌,你们听!那边传来了他们的歌声。

2、学唱歌曲

分上下声部学习合唱歌曲。注意难点是最后一句后半拍的节奏。

3、会歌(合唱)

以多种形式随乐分声部合唱,并在合唱过场中队声部的音准、音色加以指导。

五、表现歌曲

1、导入:撒尼少年来跳月,撒尼的姑娘小伙来会歌,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就要掀起高潮 , 让我们把这首跳月主打歌一起来表演,真正加入到撒尼人的篝火狂欢中来!

学生完整的把歌曲唱一遍

2、排练并表演

六、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希望大家今后多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那样你将从中得到更多快乐!

第五篇:2016春六年级音乐下册第2课《哩哩哩》教案湘艺版

第2课《哩哩哩》

教学内容:湘教版音乐新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演唱《哩哩哩》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明亮,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哩哩哩》。 2.甲乙声部能密切配合,表现春天到来的欢乐。 3.引导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轻快、明亮,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哩哩哩》;甲乙声部能密切配合,表现春天到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力度记号的表现、声音的颗粒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描写春天的歌曲很多很多,其中有一首是同学们从小唱着长大的,想一想是什么歌曲?

生:《嘀哩嘀哩》或《春天在哪里》。

师:下面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教师弹旋律,学生跟唱)。那么,通过演唱我们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是明亮的、节奏是活泼的、欢快的,旋律是流畅的,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同时它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和向往。这是我国描写春天的歌曲,其它国家描写春天的歌曲也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朝鲜民歌《哩哩哩》。

二、学习歌曲(总-分—总)

(一)通过欣赏全曲明确该歌曲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1.:我们带着问题来完整的欣赏一遍,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是否和刚才我们唱过的《嘀哩嘀哩》相似?

师生小结: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和《嘀哩嘀哩》的风格相似,它的色彩也是明亮的,节奏欢快、旋律流畅,都是以少年儿童纯真、甜美的口吻,生动的音乐语言表现了渴望春天到来,祈盼丰收的喜悦心情,同时在演唱中还运用了轮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歌曲情绪更加热烈欢快,那抱春的布谷鸟,使人联想到农事的繁忙景象;那尽情欢歌的百灵鸟,使人想象;人民生活的很幸福,进一步体现了朝鲜人民祈盼丰收的乐观主义精神。

1 2.欣赏第二遍引出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单二部曲式(鼓励学生回答或到黑板上写出图式,给予肯定) 引子

+

A

+

B (1~4)

(5~18)

(19~16)

初步陈述

展开主题

(二)学习节奏和旋律,讨论并解决难点

1、节奏难点及图示,师范奏。 然后读奏,学生模奏,反复练习,切分节奏借用体育课“ 向

转” 的口令来加以联系和想象达到会奏的目的,逐一解决难点。总结:因为有了这些密集节奏才使歌曲富于变化、活泼、具有舞蹈性,使歌曲显的流畅、自然。

2、学唱主旋律:

(1)在学唱旋律前先练习音阶

(2)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找A、B、C、D四位同学分别唱、连起来唱。 (3)教师范唱后学生随琴轻唱并发现难点,及时指导。

3、填入歌词,加二声部合唱。

三、演唱全曲

(1)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全曲、这首歌曲用什么速度、力度和情绪,通过练习进行比较,提示注意歌曲前后两部分情绪的对比。

(2)演唱的基础上可适当做游戏,游戏采用击鼓传花的方式请男女两个同学分别演唱二声部。

(3)全班同学进行演唱,同时邀请几个同学用打击乐(碰铃、响板、三角铁等)为同学们伴奏。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朝鲜民歌《哩哩哩》,主题是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喜悦心情,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两个典型节奏型,有了它们才使歌曲的情绪更加热烈欢快,体现了朝鲜人民的乐观精神。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歌,其特点也不尽相同,让我们在以后的音乐课上领略更多不同民族的音乐。

上一篇:县语言文字工作总结下一篇: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