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大题技巧

2022-11-25

第一篇:高考语文第一大题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高考语文这门科目会涉及到各种题型,其中诗词歌赋题就是考生比较难以掌握的一种题。这类题型解答,不仅需要解释诗词,诗句所包含的感情考生要需要表达出来。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一、读标题,抓关键信息

诗词歌赋这类题标题是很重要的,毕竟标题当中一般都包含关键信息,对于解题很有帮助。有的是包含了时间、地点,有的也蕴含某种情感。例如《秋思》这首诗当中,就表达一种惆怅的思想感情。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就包含了时间,以及内容送别。如果考生答题的时候,抓到了这些关键信息,答题的方向也会更加的准确。因此,考生答题一定要仔细的分析标题,不要错过得分点。

二、仔细的品一品注释

诗词当中一般是少不了注释的,而注释的作用就是让考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具体来说,注释一方面是为了解释难点,另一方面就是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考生答题的时候就不能放过这些答题的细节,要去细细的品读注释。说不定结合注释分析诗词,考生会更清楚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三、分析作者的经历和写作风格

作者写的每首诗都是有感而作的,其中会有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自身的经历。因而,考生在评析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作者的经历和风格来分析整首诗。例如,杜甫自身经历过贬官,他做的诗也会有仕途不畅,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再结合他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考生答题的时候就有明确的方向了。而其他的诗人,例如李清照是属于婉约派的,因而她的风格就是曲折委婉的。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只要分清每个诗人的写作风格,了解他们的经历,答题就简单了。

四、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的时候,不仅对于关键句要去分析,对于每一句的意思和情感也要去分析,也就是全面分析,仔细分析整首诗。一般首尾句都是起到抒情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中间的诗句大部分是描写内容。考生站在整体上分析每一句,就能理解全诗的意思了。

语文作文的写作训练技巧

1、发掘自己写作的特色。要写好作文,考生首先就得有自己写作的特色。这一点考生可以从日常的积累以及自己语言、体裁中发掘自己写作的特色。详细一点来说,就是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看过的书籍、有过的独特经历、看过的新颖且精彩的文章、有过好的构思等等这些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也就是写作特色。

2、推敲优秀的范文。考生写作文,有的时候不仅仅是靠冥思苦想,考生还得推敲一些优秀的范文。从范文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题材等等这些方面去推敲,思考怎么写一篇好文章,对于范文当中一些写作技巧考生也可以借鉴一二,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尝试去设计几个不同的话题。写作的题目和材料一般都不是固定的,考生在考试当中碰到自己熟悉的题目和素材是微乎其微的,那考生平时就得尝试在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话题,使自己在任何文题下都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4、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要写好一篇文章,也就意味着考生不能偏题。但是好多考生都犯了这个错误,有的是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写偏题了,而有的则是一开始就没审对题目。那平时的时候,考生就要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多去看一些写作范文的题目以及素材。

语文高考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收紧“一张网”

高中语文知识庞杂、考点零散,如不加以整理,应考时可能手忙脚乱。距离高考不足百日,各校都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对高中语文知识板块和考点进行了拉网式的全面梳理。“聚焦语文学科素养,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通过试题呈现出来的不再是单个知识点、单个题目、单个类型,而是综合性考察。因此,考生要有系统性意识,将语文知识这张大网收紧,在全面梳理考点的基础上,搭建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心中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图谱,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完成之后,考生至少应亲手绘制两次思维导图,将完善的知识体系图谱整理成册,以便随时查阅。

★淘洗“一把米”

构建知识体系图谱,是为了让考生们对语文考点全面认识,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而复习进行到关键时刻,所余时间不多,在夯实基础之后,考生要想进一步提升自我,必须要转换思维,做好减法。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就是考生握在手中的米粮,考前冲刺阶段,考生需对自己手中的这把米进一步淘洗,暂放已经烂熟于心的知识点、能够驾轻就熟的题型,筛选出盲点、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找到学科复习存在的薄弱点,譬如考生普遍难以得分的论述类“夺命九分”、古代诗歌鉴赏,做专门的强化训练,裨补阙漏;找到老师反复强调的关键点,譬如试卷分数比较重的阅读板块、作文板块,只要花零散时间记忆即可增分的名句名篇默写等;找到短期迅速增分的爆破点,譬如书写训练,文言文翻译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议论文结构训练。越是考试临近,越要清醒笃定,“淘洗”的过程必不可少。

★瞄准“一个靶”

树立靶向意识,实现精准发力,是冲刺阶段备考的关键。考生不能抱着“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定要瞄准方向,看准形势。

首先要抓住特定的时间节点,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希望工程实施三十周年等;其次要把握特殊的社会重大事件,如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等。围绕这些热点,有计划性地进行备考,寸积铢累,聚沙成塔,积累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论据素材。

其次还应明确考生作为时代有志青年的身份,无论试卷题目如何呈现,都需本着时代青年的身份意识去思考。认识时代特征、明确青年责任,把握作为有家国情怀的时代先锋应关注的民族梦想、文化自信等时代主题和德育引领、劳动精神、奋斗精神等成长话题。

近年来高考命题创设情境,凸显应用,情境巧、应用强、思辨深的特点绝对不容忽视,找准靶向,明确身份,做好充足准备应对试题情境。

★摆正“一颗心”

在冲刺阶段至关重要的,是摆正心态,调整状态,对自己进行心理赋能。

语文以文化人,高考为国选才,高考语文不只是一场知识储备和答题技巧的比拼,更是心理的较量,特别是大疫当前的复习阶段,心理战烽烟正浓。牢记“稳”字诀,稳坐复习台,稳对高考时,稳中必得胜

第二篇: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题26解析

课后强化作业26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自从有新闻那天起,它便裹挟

..着虚假的音符扑向人类,混淆视听,摧毁新闻的本质,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闻乱象。

B.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所

..,不同的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力争做到准确、得体。 C.桑兰官司的真相,外界自然难以说得出个所以然,但她和经 纪人俨然

..是在打一场网络官司。

D.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认为,要进一步改善

..中国贸易平衡状况,使那些看不见的进口变成实实在在的进口,使那些虚高的价格变成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享受的价格。

【答案】B 【解析】场所:活动的处所。而题干中的语意的范围要大,应包含时间、地点、情况等,应改为“场合”。A.裹挟:(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用某种态度。C.俨然:形容很像。D.改善: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水为天地至柔之物,却________着不尽的力量,河中圆圆的鹅卵石就是明证。治水,不二法门是________,不违其本性,不悖大自然的规律。同样是征服,鲧________以

刚治之,终究大业未成,________送了自己身家性命;而禹以柔治之,最终降伏洪魔,造福苍生。

A.孕育因地制宜妄想反而 B.蕴含因势利导希望却 C.蕴含因势利导妄想反而 D.孕育因地制宜希望却 【答案】C 【解析】蕴含:包含。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方法。妄想:狂妄的打算。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某种情况。“反而”含有反面递进的意思,“却”仅仅是转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真正的自助者是令人敬佩的觉悟者,他会________困难,而困难在他的面前也会令人奇怪地轰然倒地——这个过程简直犹如天神相助。

(2为了加快滨海新区的建设步伐,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________特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培养更多更好的特区建设者。

(3你尽可放心,他这个人________不失信,今天他一定会按照约定的要求把你的事情办好。

(4“择校热”最大的弊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骨干教师为了提高待遇“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________。

A.藐视构建从来雪上加霜

B.正视构建历来釜底抽薪 C.藐视修建历来雪上加霜 D.正视修建从来釜底抽薪 【答案】A 【解析】藐视:轻视,小看。在这个语境中,因为藐视,困难才“轰然倒地”,有上下因果关系;正视: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构建: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修建:土木工程施工。从来:一般后面带“不”“没有”等带有否定意思的词语;历来:一般后面不带“不”“没有”等带有否定意思的词语。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或苦上加苦;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日本此次受灾,__①__了强震、海啸及核__②__三重劫难。在人类抗击自然灾害这一方面,日本的事实具有标本性的研究价值, __③__是吸取教训和学习经验的“富矿”。

A.①汇集②泄露③必定 B.①汇合②泄露③无疑 C.①汇合②泄漏③必定 D.①汇集②泄漏③无疑 【答案】D 【解析】“汇集”的意思是聚集,“汇合”多指水流的聚集会合,根据文段意思,此处当用“汇集”。“泄露”与“泄漏”的意思有相

通的一面,但是指液体、气体的漏出时,必须用“泄漏”。“必定”用来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无疑”的意思是“没有疑问”,根据文段上下文意思以及语气需要,此处当用“无疑”。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香溪河上的宝坪村,是王昭君的故乡,这个看着并不起眼的____ ____,却孕育了一代绝色佳人。是清澈如玉的香溪河水的________,才使得昭君有了倾国倾城之貌和________的心灵。________没有香溪河水,中国历史上会不会少去胡汉和亲这一页呢? A.村庄滋养秀色可餐即使 B.乡村润泽兰质蕙心然而 C.村落滋润冰清玉洁假如 D.乡井滋补秀外慧中尽管 【答案】C 【解析】“村庄”侧重房屋连片;“乡村”与“城镇”相对;“村落”侧重人口聚居的地方;“乡井”泛指家乡,书面语色彩较浓。“滋养”指供给养分,多与身体等搭配;“润泽”,滋润,常与植物搭配;“滋润”,指增添水分,常与皮肤等搭配;“滋补”,指供给身体需要的养分。“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兰心蕙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情高雅;“秀外慧中”形容容貌清秀,内心聪慧;“冰清玉洁”比喻高尚纯洁,语境中有“心灵”,只能用“冰清玉洁”。“即使”表让步假设,“然而”、“尽管”表转折,语境则是假设句。

6.从以下18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10个,分别填入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选词不得重复

崇拜崇尚还仍然和或渗透深入积淀

沉淀传播流传区域往往因而所以认同赞同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__①__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__②__,到今天人们__③__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__④__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__⑤__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__⑥__。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__⑦__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__⑧__,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__⑨__,“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__⑩__。

【答案】分别填入的词是:①和②崇拜③仍然④或⑤渗透⑥积淀⑦传播⑧区域⑨因而⑩认同

7.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 ①没有什么比这幅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________了,在这里,竹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给观赏者留下的唯有人间风骨。

②放,放弃、放怀、放达……“放”蕴含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________,浮躁的心态

回归平和。

③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美丽的花朵________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A.情调明确装饰 B.情韵明确装饰 C.情韵明晰装点

D.情调明晰装点 【答案】C 【解析】情调:情趣格调或文艺作品的质量或生动形象的特性。情韵:神韵,精神韵致。明确:清晰明白。明晰:清楚,明确,一目了然。装饰:指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化妆打扮或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装点:装璜点饰;布臵,整理。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自己的竞技状态最________的时候,刘翔没有放弃,默默地为复出做着一点一滴的准备,终于在广州亚运会上重回巅峰。

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12月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说,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服刑犯人的行为不利于________中国与西方之间的隔阂。

③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生存在生活习惯不良的问题,而家长发现问题时却已经失去了最佳的________机会。

A.低落消除纠正 B.低落消解矫正 C.低迷消除矫正 D.低迷消解纠正 【答案】C 【解析】“低落”常与“情绪”“士气”等搭配,“低迷”常与“状态”等搭配;“消除”常指除去一些不利的事,与“祸患”“隔阂”等搭配,“消解”常与“愁闷”“疑虑”等搭配;“纠正”常与“错误”搭配,“矫正”常与不良习惯搭配。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与上海影城共同举办的“银幕·上海”大型电影展映活动________在上海影城拉开帷幕。

②“运河之都邻居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________了新农村的新气象,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从汶川、玉树到舟曲,在________的抗灾救灾斗争中,中国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挺起胸膛,坚强面对。

④2010年9月6日至12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孔子文化周”活动,现场展示了大量________的民间工艺,以钟乐舞、礼乐舞、鼓乐舞等节目表现了孔子的思想。

A.日前展示风起云涌美轮美奂 B.目前表现风起云涌巧夺天工 C.日前展示波澜壮阔巧夺天工 D.目前表现波澜壮阔美轮美奂 【答案】C 【解析】日前:指几天前。目前:指说话的时候。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含有主观上使其显示的意味。表现:表示

出来。侧重于客观上的显示。风起云涌: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故此处用“波澜壮阔”符合语境。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臵等美好漂亮。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此处是形容“民间工艺”,应用“巧夺天工”。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人生的阶梯上能攀多高,自信心________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个人________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自觉行动的动力________,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的自信心,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老师有意识的培养________的。

A.常常谋取源泉休戚相关 B.常常牟取源头休戚相关 C.往往谋取源泉息息相关 D.往往牟取源头息息相关 【答案】C 【解析】“常常”指(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语段强调“自信心”这个条件,不是指事件的发生频率高,选“往往”更妥当。“谋取”指设法取得。“牟取”指谋取(名利,含贬义。故选“谋取”。“源头”指水发源的地方。“源泉”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

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故“源泉”符合语境。“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语段指联系密切,故选“息息相关”。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令人________的是,新加坡的快速路及市中心道路上基本实现了无堵车现象。

⑨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付出而获得爱的力量,因“人”字结构的相互________而感受到生的希望、生的美好。

③有关部门在制定与完善一些牵涉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前,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________群众呼声,吸收民间智慧,反映出公共决策的进步。

A.赞扬支撑聆听 B.赞叹支持听取 C.赞叹支撑听取 D.赞扬支持聆听 【答案】C 【解析】①“赞叹”表示赞许和感叹。“赞扬”指称赞表扬,与“令人”搭配的只能是“赞叹”。②“支撑”指抵抗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支持”往往指由人支撑。③“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听取”多用于听意见、反映、汇报等。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大中城市居民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5万元左右的三口之家,要将一年的生活费用控制在3万元以内,才有可能________2万

元的子女教育费。

②教师公寓火灾事件发生之后,上海市静安区消防处对辖区楼宇消防装置进行了反复________,结果表明商住综合楼的消防安全状况堪忧。

③李小鹏从小受父母自立自强思想的________,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生命科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A.节余查看熏陶 B.结余查看熏染

C.结余勘察熏陶 D.节余勘察熏染 【答案】A 【解析】结余:作动词,指结算后余下;作名词,指结算后余下的钱。节余:作动词,指因节约而剩下;作名词,指节余的钱或东西。结合语境应选“节余”。查看: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勘察:进行实地调查或查看(多用于采矿或工程施工前。结合语境应选“查看”。熏陶:由于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熏染:由于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结合语境应选“熏陶”。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明确表示,将把派往伊拉克的1300名官兵全部撤回,这一表态表明,伊战联盟面临被削弱的局面是不容____ ____的。

②对腐败分子必须严惩不贷,及时摘除毒瘤,以保证社会_______ 的健康。 ③随着转基因食品的逐渐增加, 我国政府已明确规定, 在国内市 场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必须进行________。 ④这次消防安全工作会议十分重要, 可他因要处理私事, 没有和 任何人打招呼,没等会议结束,就________离开,因此受到有关领导 批评。 A.质疑 B.质疑 C.置疑 D.置疑 机体 肌体 肌体 机体 标志 标示 标示 标志 径自 竟自 径自 竟自 【答案】C 【解析】质疑:提出疑问。臵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故应选 “臵疑”。机体: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肌体:指身体,也用来比 喻组织机构。故应选“肌体”。标志:表明特征的记号或表明某种特 征。标示:指标明,显示。故应选“标示”。竟自:副词,竟然,表 示出乎意料。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故应选“径自”。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________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 衡,森林的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②20 世纪 60 年代

至 90 年代,韩国本土文化在日本、美国文化 以及中国香港、台湾文化的冲击下,几乎________。 ③船到码头的时候已是皓月当空,美国朋友在频频回望中离开,

那神情分明还________在苏州美妙的夜景之中。 A.调控 C.调节 【答案】B 【解析】调控:调节控制。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 合要求。根据句意,句①中只能用“调节”。“湮没”指名声和成就 被埋没。可用于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 彩。“淹没”强调“盖过”,指大水漫过、盖过,引申比喻一事物掩 住或盖压过另一事物。 句②中显然应用“湮没”。 “沉湎”意为陷入 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沉醉”意为大醉,多 用于比喻。所以句③中只能用“沉醉”。 15. 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 语意和衔接都最恰 当的一项是( 湮没 淹没 沉湎 沉湎 B.调节 D.调控 湮没 沉醉 淹没 沉醉 对历史的__①__, 永远是那些走向未来的人们的思维追求。 对于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国学热”,就有学者冷静地指出,__②__,近代 儒家文化曾经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__③__。 只有正确看待这一点, 才 能真正有助于儒学在新世纪的复兴。 A.①反思 B.①反省 C.①反思 D.①反省 【答案】C ②由于观念与现实严重背离 ②由于现实与观念严重背离 ②由于观念与现实严重背离 ②由于现实与观念严重背离 ③绝境 ③困境 ③困境 ③绝境

【解析】①处:“反省”是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 误, 下文中无此意思, 只有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之意, 故选“反思”。②处:下文以“近代儒家文化”为主语,故上文应以 “观念”为首,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背离”。③处:前有“自身难以 摆脱”,后有“复兴”,故应选“困境”,指困难的处境,而非“绝 境”即没有出路的境地。

第三篇: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六专题文似看山不喜平

―――叙事贵曲

一、【课标解析】

1、《新课标》重视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结合叙事特点,要求写出事情的波澜,正是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提高,而“发展创造性思维”更是明确地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高中语文课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叙事贵曲”正体现了一种审美追求。写作记叙文需要捕捉曲折生动的生活事件,运用联想和想像对写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使故事曲折有致,婉转含蓄,意趣盎然,使文章波澜起伏。

二、【文本导读】

1、《刘玄德三顾茅庐(节选)》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谒孔明的经过,情节曲折。一波四折。首先,刘备“欲再往访之”,便遭到张飞的再三反对,鲁莽之言倍增紧张。此一曲折。

三人好容易到了隆中,得知孔明“昨暮方归”,刘备发出“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之时,却因孔明“昼寝未醒”、“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等,让刘备一等再等,几个时辰。在这其中,张飞的一再粗鲁又让读者倍加紧张。此二曲折。刘备向孔明下拜讨教,虚心致极,可

1

孔明却以“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一再推辞,不肯赐教,使情节顿起波澜。此三曲折。听孔明一席言语,刘备茅塞顿开,他拜请孔明下山,可是孔明的一句“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让刘备如遇当头棒喝,不禁潸然泪下,直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此情此景,可谓四曲折也。

一波四折,写出故事情节之波澜,如实地反映生活的面貌,也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诸葛亮再三地避而不见,刘玄德三顾茅庐,写出了诸葛亮的矜持、老练、沉着、精于谋略等性格特点,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有诚意、有耐心的性情,同时,也写出了张飞的粗鲁、莽撞,关羽的稳重、宽厚等。第三,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小说愈是曲折多变,就愈能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观此一节,如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2《雨夜》写的是“我”的一段心灵历程。作者把自己的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开头“雨一直在下,下个不停,似乎想洗尽人间的杂尘”一句,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雨夜”的氛围,也是对文章主题的一种暗示。雨,冲洗的不仅是自然世界中的“杂尘”,也是人的心灵深处的“杂尘”。开头这一句,为全文的叙事和主题的表现奠定了基调。

为了使之明朗,小说还分别以“明天,窗外的一切一定是新的,新的天,新的地,新的空气……”“雨,明天会停的,只留下彩虹,在清新的人间。”两句呼应,成为全篇的线索,烘托了“雨夜”的氛围,营造出了作品独特的意境。

2

小说还紧扣“雨衣”写出许多细节,把心灵的选择外化成对雨的不同感受和雨衣的穿脱,以具体的艺术描写和形象可感的画面来寓示、象征“心灵选择”的过程和内心深处的波澜——是形成隔膜还是敞开自己,是包裹自己还是接受洗礼。焦点始终凝聚在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上,从不平、失落、嫉妒到回想互相安慰的情景,再到逐渐平静的反思,及至终于打出了祝贺的电话,心灵历程的演进清晰可见。“雨”和“雨衣”实际上是心灵的外化和象征。

3《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悲剧情节,是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的。这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灾荒之年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中河豚子“因煮烧多时,毒性丧失”的情况也是有生活依据的。这样的情节设计正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浓缩能反映,它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行文分为两根线索,一是主人公“我”,因家庭穷困难忍,选择全家饱食河豚自尽的方法来摆脱贫困痛苦,情调消沉;接着写“我”十分揪心的弄回毒鱼,回家看到孩子们盼“我”归来时的兴高采烈,气氛热烈而辛酸;又写“我”因怕见惨象而出外,轻松之中流露悲痛。二是妻儿们在家等待“我”带回食物,期待中饱含焦躁。见父亲带回美味而欢欣,气氛轻松而又紧张。闻着鱼香等待父亲归来同享美味,大喜之中含着大悲。两根线索均写得一波三折,最后两线交织在一起,把情节推向高潮:父亲归来,一家人争吃“美味”,家人“分外感到鲜甜”,却正是父亲预期中的悲剧的高潮;一家人吃完河豚子,预期中的死神并未降临,照理应是转悲为喜,然而,死不成

3

仍要饱受饥饿之苦,对这一家人来说,这却是一曲更大的求死不得的悲剧。在这里,两条线索先分后合,一张一弛,悲喜交织,互相转化,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波澜起伏,荡气回肠。

4《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肃杀、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种景物,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与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神。文章无论在章法和句法上都写得曲折多变,丰富多彩。

在章法上,文章以“我”的视点移动和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作者写秋夜的景物,层次丰富,曲折多变,第一段点明枣树,为下文赞美枣树韧战精神作准备。第二段便描写枣树上面的夜空;写它高远,冷漠,险恶。星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并给大地降下繁霜。象征着黑暗势力、黑暗社会。第三段对小粉红花的描写。写它弱小,受害,纯真,盲目乐观。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写夜游的恶鸟:它恐怖、孤立。它象征着破坏黑暗统治秩序的孤独斗士。接着从室外向室内的过渡。先写回到室内旋亮灯火,于是有了扑灯的小青虫;它在玻璃窗户上乱撞,投奔光亮,弱小,莽撞,可爱,可怜,象征着投奔光明却无谓地牺牲了的幼稚的人们。写小青虫,便有了“敬奠”之情。全文看似很散,实则感情一线贯之,孤独而愤懑的、不与恶势力妥协的战斗精神,是它把散乱的景物有机地组成一体。

在句法上,本文采用了一种“自语”、“独语”的方式,其话语常常“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随意道出,句法反常多变,诡异奇崛。例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

4

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不仅仅是表现一点语言的谐趣。作者为了表明枣树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突出在各种景物中的地位。指出了当时富有战斗精神的除了枣树,还是枣树,隐含着当时北平的革命形势。同时,这种句式给人感觉如此单调,隐约反映鲁迅先生内心的孤独。含意丰富,耐人寻味。

三、【范文欣赏】

(一)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吸取营养。古典小说中的“三迭式”情节特别注意犯中见避,同中见异。如,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一骗”唐僧,是变作花容月貌的女子,用色相和斋饭诱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看穿。白骨精“二骗”唐僧,是变作瘦骨伶仃的老妪,企图用母女之情来打动人;孙悟空理性思考,发现“那女子十八九岁,这老妇有八十多岁,怎么六十多岁还能生产”的破绽,于是“举棒照头便打”。白骨精“三骗”唐僧,变为“手拄龙头拐”的老翁,想用宗教情感来感化人;孙悟空吃了前两番唐僧念紧箍咒的痛苦,于是改单人独斗为联合作战,他请来土地老爷作证,一棒打得白骨精现出了“粉骷髅”的原形。情节的曲折多变,不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和可读性,它还是丰富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一变再变而三变,有力地刻画了妖精阴险狡诈的本性;孙悟空的一打再打而三打,显示了其善辨真假、机智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本色。

妈妈喜欢吃鱼头 陈运松

5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

“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

“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啦,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上,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6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腮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

“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点评:为母爱子,把最好吃的鱼肉夹给孩子吃,自己留下最差的鱼头,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陈运松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生活经,写出三代人四则吃鱼头的生活细节,在叙事方式上犯中见避,曲折多变。第一次写“我”的妈妈让“我”吃鱼肚子上的肉,妈妈自己吃鱼头,先交待“妈妈喜欢吃鱼头”,再交待自己的偷偷品尝鱼头。第二次写自己的外婆吃鱼时,让她对母亲说这番话:“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第三次写女儿吵着要吃鱼头时,妻子又这样表述:“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三句朴素的语言,三种句式,却表达出同样挚爱的舐犊之情。

(二)“有人敲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构思的时候可以这样考虑:有人敲门……来者何人?为何而来?如何应对?结果怎样?等等。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换元法”多构思几个方案。只要变换“谁在屋内”、“来者何人”这两个重点“元素”,就可以写出许多花样来。

有人敲门

7

早晨起床,屋外便成白茫茫的一片,原来是雪姑娘为大地新织了一件白色的毛衣,看那毛衣多干净、多纯洁,朴素的大地格外美丽。

全家人都变得懒洋洋的,幼时调皮的我此时也安定下来,躲在被窝里,享受着那少许的温暖。“该起床了!”妈妈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我没什么反应,如没听到一样继续在被子下享受。爸妈都起来了,早餐也准备好了,就差我去把它们消灭了。我被母亲狠心地拖出被窝,开始了新的一天。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腾腾的早餐溜进我的胃中,顿时全身舒畅,三人边吃边笑,其乐融融,双手捧着热的饭碗,尽量吸取些热能。窗外的雪更大了,不知为何却感到那雪花在霎那间变得残酷,像是雪姑娘在向大地投诉一年以来的辛酸事,显得凄凉,孤寂。

正当我们吃得兴奋时,“咚咚咚”,有人敲门,母亲放下手中碗筷,惊奇地看着我和爸爸,“谁会来呢?大冷的天,还那么早?”幼稚的我急忙回答:“可能是敲错了吧!”接着继续向我的早餐进攻。一个劲地吃,不时说一句:“好吃!”爸爸瞪着眼睛,满心疑惑,大脑里肯定大部分是问号;接头说道:“快去看看,别让人等,听那敲门声很沉重,好像是年长些的人。”

经过那短暂的揣测后,答案终于揭晓,“外公”我惊奇地看着,他手里拎着一个包裹,另一只手还拎着一只黑袋,里面装着一只鸡,“外公,你……就这样走来的?”“嗯”外公还高兴地看着我,说:“我给我的乖外孙女送吃的来了!”外公一身雪花,头发上也沾满了雪珠,脸上通红,嘴唇有些紫,两手也冻得通红,看着瘦弱的外公如此状况,

8

心里真是有些酸楚和感动,赶忙拉他坐下,端来一杯热牛奶,让他趁热喝了,他摸了摸我的头,嘻嘻地说:“真乖!”接着,对爸爸、妈妈说:“这是今年我养的最好的鸡,自家的,营养好,给孩子补补,你们工作也那么辛苦,也该吃点好的。”外公认真地说着,千叮咛万嘱咐,我们都看着他,为他那份关心而感动。

他站起来,我们都奇怪地看着,母亲说:“在这吃饭吧,那么冷的天,不要走了。”父亲连忙接着说:“我这就去杀鸡,我们都好好吃一顿。”我看着爸妈兴致那么高,连忙拍手叫道:“好啊!”外公却推辞说:“我还要回去,家里还有活干,你妈还在等我呢!”说完,笑着看看我,又说:“多吃点,快点长大,你也可以来看外公啊!记住要好好学习啊!”“嗯”,我平静地答道。外公出去,全家人不约而同地坐下,望着那两袋东西,相互笑了,为了那真挚的亲情,我们舒心地笑了。

没过一分钟,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又传来,我们仍惊奇看着对方,我一跃而起,打开门,仍是外公,他笑着说:“你外婆给你织的手套落在我兜里了,给你,要戴啊!”说完,向我们挥挥手,急忙走了。

全家人望着那手套,一声不发,我戴起它,握住那份来自别一方的祝福与关爱,深埋在心里。

点评:飞雪封路,有人敲门,实在奇特。开门一看,原来是外公,想念小的,贸然而来送吃的,也算情有可原。既然来了,一家人该团团圆圆吃顿饭,可是,老人却以“家里还有活干,你妈还在等我呢”为由拒绝了。至此,一个疼爱后辈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外公走了,

9

门又一次被敲响,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外公送回手套,让人联想到外公刚进门时“两手也冻得通红”的细节,使已经很丰满的“外公”形象又重重地添上一笔,另外还补写出外婆同样可亲可爱的形象,真是一举三得。两次敲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四、【写作常识】

阅读文章如入名山,引人处常在山之起伏,水之连绵;写文章也求一波三折、九曲回肠。如何才能达到尺水兴波,逶迤跌宕呢?

(一)改变常规叙述方式。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写事的文章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善于改变常规的叙述方式,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叙述。

1、倒叙。将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前,然后再细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从而形成波澜,吸引读者。《祥林嫂》一开头就写祥林嫂凄然死去,引起了读者对祥林嫂一生的强烈关注。

2、插叙。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3、虚实。正面直接写是实写,侧面间接写是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

10

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与青年男子的各自生活得到充分展现。

(二)改变结构方式。文章结构不能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否则呆板,陷入到一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困境。若灵活地改变文章的结构方式,便能使文章思路活起来。

1、小标题式结构。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美。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喜”、“怒”、“哀”、“乐”四种情绪,也可以直接列出“一”、“二”、“三”、“四”、“五”等行文,使文章层次明晰、匀称醒目。

2、日记式结构。“日记式结构”是指以日记为载体,通过对比,巧妙地突出人与事的变化,凸现出文章的意旨。采用日记体,实际上是撷取几个关键的片断来写。值得注意的是,撷取的日记一定要对表现中心有用,并按日期的先后顺序来组合,每则日记不宜过长等。

3、书信式结构。“书信式结构”是指以书信的形式,来写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书信是作者与对象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常用第

一、二人称;所以,书信便于直接抒情。

(三)情节曲折方式。

1、一波三折法。即善于利用故事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形成波澜。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有层次地展开矛盾冲突,就能使文章有起有落,富于变化,平中见奇。蒲松龄的《促织》叙事别有波澜:成名无法寻找到蟋蟀,惟思自尽,忽得巫师指点,抓得俊健促织;谁知儿子发盆毁虫,惊悚假死,一家人“如被冰雪”;

11

子化促织,轻捷善斗,战败“蟹壳青”大雄鸡等……这是从大处说,如凝眸微观,大曲折中套着若干小曲折,如翻腾的激流,飞迸出点点浪花,景中有景,奇中生奇。

2、设置悬念法“悬念”在心理学上就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在作文中,设置一个个悬念,使内容回旋推进,能够造成读者某种强烈期待或热切关切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欲罢不能。悬念迭出,险象丛生。《你的丈夫真好》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怀孕的奇奇,独自一人去参加妈妈生日宴会途中的奇遇,在车站台上,在公交车上,在拥挤的车厢里,或有人让座,或众人让路,并都向他称赞“你丈夫真好!”此情此景,让奇奇百思不解。小说最后才揭开谜底:“到家了,小妹忽然在奇奇后面哇地大叫一声,原来奇奇的背后用透明胶贴着一张纸片,上写‘请给我妻子让一个坐,谢谢!’”

3、抑扬顿挫法。抑就是压低、否定,扬就是振发、褒奖。欲扬先抑就是为了赞扬某人或某物,先予以贬低,然后提高的手法。抑的目的是为了扬得更高,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形象。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赞美刘和珍有思想、有爱心,始终微笑的和美性格,开头却叙说她桀骜不驯的一面,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

4、误会法。生活中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12

5、突变收尾法。即欧•亨利式结尾。常在文章结尾处,笔锋陡转,结局出人意料,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项链》中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含辛菇苦,十年艰辛。到最后,才知道当年丢失的项链竟是假的。这真是神来之笔,令读者惊愕万分,拍案叫绝。

6、巧合法。“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人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巧合”要贴近生活,巧得合理,合乎逻辑;还要巧得新奇。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便是个典范:妻子德拉正巧卖掉自己的美发买回丈夫心爱的金表上需要的表链,丈夫杰姆正巧卖掉金表而买回妻子喜欢的一套梳子。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绝倒,巧得使人心酸落泪。

五、【知识宝库】

(一)名人名句

“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袁枚《随园诗话》)

“文似看山不喜平。如若井田方罫(huà),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李觉出身传评语》)

13

“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起。”(姜夔《白石道人诗话》)

“优秀的人物,有时候是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承”者,就是这。”(鲁迅《论俗人应避雅人》)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的底面,恶与善相共,阴影与光明相伴。”(雨果《<克伦威尔>序》)

(二)精彩片断 林冲棒打洪教头

柴进亲自举杯,把子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相会也好。”快抬一张桌子。”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肚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行礼道:“林冲拜见师父。”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走去上座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挨着坐了。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为何厚礼管待一个囚犯?”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

14

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头,来投庄上骗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这么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便道:“凡人不可貌相,休小瞧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瞧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想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胆怯了。”因此,越要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比武。”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我若一棒打翻了他,柴大官人面上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要推辞。小的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叫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来枪棒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衣裳,拽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回合。只见林冲忽然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

15

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么就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锁,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我一时大意。”大笑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子来。柴进对两个公人道:“小的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锁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的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锁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便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十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道:“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还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己乱了,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惭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点评:一开始先写柴进、林冲、洪教头三人饮酒,由洪教头的傲慢而提出要与林冲比武,并得到柴进的许可,渲染了这场比武势在必

16

行的强烈气氛。读者正眼巴巴地急等着看到比武的场面,不料文章却宕开一笔写道:“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当下又吃了五七杯酒,却月早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这时柴进才教两位教头比武。当真写比武过程了,也是比比停停,洪教头脱衣拽裙来势汹汹,林冲却戴着木枷交手主动认输。终于柴进叫解差开枷,并用大锭银子作注,这样才促成真比。整个过程写得疏密有致,缓急相济,努力激起读者感情和心理的波澜。

六、【我来尝试】

1、文题:试采用“悬念法”完成一篇作文,材料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把握好情节发展的阶段,巧妙设置一个个“关子”“疑点”,以调人胃口,然后突起波澜,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范文:三张钞票

再过三天,小英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的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

清早,小英起床要去做饭了,在房门口拾到十元钱。 她想,准是女主人掉下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茶几上。 第二天早晨,小英又在房门口拾到一张钞票,是二十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细主妇,怎么会这样丢三落四呢?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英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她越想越生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然而,她仔细一想,

17

女主人刚从科长位置上退下来,富态中透出几分威严,待人接物很有风度。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这种游戏?

晚上睡觉前,小英趴在卧室窗口前拵厅中的动静。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上趴下,把手伸到茶几下……小英看呆了。女主人在小英的心目中被敬重的位置轰然坍塌了,刹时变成了一个粗鄙的恶婆婆。她狠狠地咬了一下嘴唇,暗暗下定了一个决心。

第三天清早,小英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五十元钱。她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当晚,女主人找小英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采用启发式:“你在试用期的表现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可是,唉!诚实是顶要紧的。你如果能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你是不是说我捡了五十元钱的事?” “是呀!难道你还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我已经把五十元钱还给您了!” “咦,你啥时还给我的?” “早上七点,公共楼梯上!”

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回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一时脸红语塞。

原来,主人每天早上七点钟都要下楼去练习香功,小英就把捡到的五十元钱悄悄放到了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到了楼梯上的五十元

18

钱,眼睛一亮,便左右张望,看没有人在场时,便赶忙捡起钞票,匆匆揣进怀里。

点评:这是一篇中学生习作。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三天时间,三张钞票,两个人物,两种心灵,但作者深谙“尺水兴波”的道理,把故事演绎得悬念迭起,曲折回环。首先,精细的女主人为何两天丢钱,怎么这样丢三落四呢?第三天清早,小英明知是主人试探自己而故意丢下钞票,怎么还要装入自己的口袋呢?在女主人跟她谈心时,小英说“我已经把五十元钱还给你了!”这又是为什么?短短一文,三设悬念,让读者的心不由自主地随之起伏。等我们读到“女主人下楼时看到了五十元钱,眼睛一亮,便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忙捡起钞票,匆匆揣进怀里”时,两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女主人地位高中,风度威严,但灵魂委琐;小英地位卑贱,却淳朴机智,心灵正直高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如此,故事还给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测试的应该是别人还是自己?总之故事之美,尽在曲折。

2、文题:运用“欧亨利式”结尾写一篇文章,材料自选,题目自拟。

提示:生活发展的轨迹是无法预知的,许多故事的结局也是出人意料。在精彩的故事结局前,既要通过情节把故事引向相反的发展方向,为结尾徒然转折作铺垫,又要预设伏笔,使故事的结局成为合乎情理的必然,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范文:雪夜[日]星新一

19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敲门。”

20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准。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千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21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惟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7)》,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点评]静谧的雪夜。一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妇。在一边烤火,一边念叨着在楼上学习的儿子。这是多么熟悉而充满温馨的生活情景呀。第一个关子。突然,有人敲门!来者竟是为了抢劫。情节陡然直下。这对老夫妇如何应对?只求来人不要伤害他们的儿子。第二个关子。

22

抢劫者上楼去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还摔伤了腿。老人说是儿子打倒的,使儿子的存在更为可信。第三个关子。结果,警察搜遍全楼,楼上空无一人。原来,老夫妇“惟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陡然一转,让人心中一酸,惟一的却早已死去的儿子在这对老夫妇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楼上无人,意料之外;如此深沉,情理之中!

23

第四篇:高考散文阅读题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

三、语句赏析题

1.命题特点:

⑴考查频率最大。考查次数最多,0

7、08所有散文阅读都有这一考点。 ⑵考查类型多样。不再局限对语句的含义分析;类型还涉及:语句的修辞效果赏析,语句的结构作用分析,语句的主旨内涵理解,等;

2.命题类型

⑴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或:分析下列语句的表现手法。

这类题型最多;或1句,或2句,最多3句。多为使用某种修辞或某种表现手法的语句。

07天津《雪野的精灵》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07安徽《乡村的风》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在第

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07浙江《泰山之恩》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07江苏《麦天》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08全国Ⅱ《马缨花》: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⑴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⑵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08天津《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08安徽《我与地坛》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3.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不可言状的绝响。”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09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⑴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⑵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08.12月高三期中考试题《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13.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这类题答题思路一般有两种: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07浙江20题答案: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07天津19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08天津20题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08重庆14题答案:用比喻修辞,把白发形象地比成明丽的雪线,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09南通第一次调研13题答案: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描

1 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⑵某一语句的结构作用 这类题也占相当比例。 07重庆《告别三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07江西《泰山很大》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08山东《歌德之勺》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2.第③段中,“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研究:

07江西17题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08南通第一次调研12题答案: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答题思路总结:

这类题要求较单一,答案组织也较明确。答题思路一般是:指出某种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上下文的内容说明。

⑶主旨句含义理解。

07山东《灯火的温情》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苦难和艰苦环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07四川《焰火的变奏》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07浙江《泰山之恩》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答案: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表现了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和作者的豪情壮志)

答题要点:这类语句一般皆是在文章末尾,都是议论句,起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不能一叶障目,语句含义要结合文题中关键词和思路结构题、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案综合而来。

⑷还有一类,看似是语句理解,实则是内容要点概括。(可省略) 07全国Ⅱ《海南杂忆》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

2 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07北京《湿湿的想念》20.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07浙江《泰山之恩》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四、探究题

新题型,散文探究题不好出,毕竟,对一片散文而言,语句含义作用,行文思路,内容要点,散文主旨,等已经考查,应该已经够了。其他还有什么可以探究?所以,目前已经高过的探究题,包括高考卷和各地模拟卷,出现的探究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题。如:

07江苏《麦天》17.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层意高度概括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人物评传)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认识梁漱溟。启示有四点:⑴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⑵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⑶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⑷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5.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对比明确语句含义,并前后比照明确结构作用。

答案:⑴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⑵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09苏北四市第一次摸底《温软的稻草》1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怎样表现了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三层意思,启示是对前文相关“朴素”“真实”内容的高度概括。

答案: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命题特点及答题思路: 从命题类型看,有两种:

一类是文本内探究。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

3 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如07江苏高考卷,09苏北四市摸底卷。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因为每道题皆是6分,甚至8分,一般不会让你仅就一点答题。

一类是有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学生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

注意一点: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不可能让你天马行空,使得评分不好操作。如: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命题指向是“突出特色”,那就只能是答案定好的“以小见大”,否则错误。而第二问的“写作启示”就只能是“以小见大”的启示。

总结

散文阅读题探究,我们分析这些,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和提高,但方法的熟练程度和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散文呢阅读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散文阅读指导要注意几个意识。

散文复习几个意识

文体意识

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系统意识

学生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 ⑵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⑶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 ⑷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⑸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 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寻,就可以教给学生的常见的方法。

⑴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

4 ⑶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⑷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如:小说考题,我们去年讲过;散文阅读题我们刚刚讲过。 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按照我们今天散文阅读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纵观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绝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句、段为命题点,且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在理解重要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时,要坚持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句义理解以及内容要点概括这两道题,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规范意识

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考生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了达到“写”的全面性,一个方法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注意:近年常考“作用”题,这样的题目要从两面加以回答,即要有内容上的作用,还要有形式上效果。

第五篇:政治高考选择题题答卷技巧

陈国锋

一、选择题答题要领

(一)读懂题干。这是常识,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通常表现在对题目粗略一看,还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对选项拿不准时,再回头看题干。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会造成越分析越糊涂。弄清题干的要求:准确把握材料的含义,提取材料本身所蕴涵、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点。

(二)抓住中心词、中心句或关键词和设问中的引导词。关键词是考生正确解答题的“突破口”。要认真阅读题目找出关键词。“引导词”是题中决定和影响对题意理解和决定着答题方向的词语,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部分。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一一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一一措施、制度等;形容词关键词一-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一一表明、说明、体现等。再如:“说明”、“由此可见”、“因此"、“根本原因是”、“对什么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只有抓住了引导词才能实现题干和题肢的有机结合。

这一环节的关键是

1、知识范围的规定性(政治、哲学、经济)

2、方向的规定性(逆向选择,正向选择)

3、主体的规定性

4、困果关系上的规定性(找原因、找结果)

(三)审题肢:首先要辨别四个题肢本身的正误。方法是:

1.恰当运用排除法―――排误去重法:一排谬;二排异;三排重;四排因果关系倒置。

2.比较分析,优中选优。即在若干答案都有道理的情况下,选关系更直接.观点更鲜明.与题干与题干意思符合的题肢。

3.用选项反套材料,材料中能找到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则选.

(四)找联系:找准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分析题肢回答的是不是题目所问的,就成了提高选择题准确率的关键。

1.答非所问(张冠李戴.因果倒置.同意重复).一般来讲,只要是不应选题肢,都是答非所问.但是容易导致失误的是:题肢本身正确,但不是题干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注重考察学生审题是不是细心认真。

2.以错对错.这类题目题干本身是错误的,题肢的设计符合题干中错误的观点,但本身是错误的,这个题肢也得选.这一类题目虽然不多,但是也得引起重视。

总之,做好选择题的策略是:相信自己第一次的答案,没有十足的理由不要去改,,除非是在开始做时就明显没把握,做了标记待定的题目。

当前,扩大农村消费,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据此回答1-2题。

1、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是由________决定的。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C.社会主义的本质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归根结底要靠

A.转变农民消费观念B.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

C.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D.国家加大对农民的补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如今,私家车已经大踏步进入了百姓的生活。贷款买车更可以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使更多的人成为有车一族。据此回答3-4题。

3、按照交易方式划分,贷款买车属于

A.有形商品消费B.租凭消费 C.贷款消费 D.发展资料消费

4、对社会来说,车贷可以带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保持良性循环。这表明

A.生产决定消费B.生产和消费相互决定

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D.生产是消费的动力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据此回答5-6题。

5、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①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要求

②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④是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必须

①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②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③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步伐④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样做

A.会促使非公有制经济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B.会直接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C.不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D.有利于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

2005年12月20日《市场报》载文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影响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不具备龙头优势的企业,应以积极的姿态,找靠山、傍大款、入主流,主动参与“被整合”,尽早成为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工业链中的一环,避免孤立无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伴随我国20年发展战略机遇期不断成长壮大。据此回答8-9题。

8、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一个企业要想经营成功,必须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提高商品销售价格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不具备龙头优势的企业主动参与“被整合”,其积极意义在于

①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③可以避免企业之间的竞争④有利于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④D.①②④

某食品厂连续十几年营利,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曾经兼并了多家小食品厂。后来由于盲目兼并了与食品行业无关的企业,并且在未进行科学论证和市场调

查的情况下增加新项目,企业逐渐亏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造成“给别人输血,自己贫血”的局面。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材料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是

①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组织生产

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市场调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③正确的经营策略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④扩大生产规模能降低成本,但会引起经营困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点拨:

1、C(点拨:加大扶贫开发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2、C(点拨:抓住“归根到底”这一规定性思考)

3、C(点拨:“贷款买车”中的“贷款”是很明显的提示语)

4、C(点拨:A不合题意,B、D说法错误)

5、A(点拨:③④不符合题干指向)

6、B(点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有经济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削弱。故①不符,②③④符合)

7、D(点拨:A、B、C本身观点都不对,也不是我国推进改革的目标)

8、A(点拨: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但这种竞争不是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是靠降低价格来扩大市场份额)

9、D(点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10、C(点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故②说法错误,④说法片面)

上一篇:观看警示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高考语文语病十大标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