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现代化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现代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水利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以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

第一篇:水利现代化论文范文

水利经济发展与水利现代化建设协同效应研究

摘 要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快水利经济发展,可以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建设现代化的水利同时也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江苏省靖江市为例,研究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协同效应,探究其对水利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利经济 水利现代化 协同效应

The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Take Jing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Li[1], LI Fang[2], XU Haoran[3]

([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The Changzhou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2]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3] College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Key words economy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synergistic effect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格局。水利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国民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水利经济和谐发展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该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①在水利方面进行了大规模且持续的投入,并且促进水利相关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推动水利发展和改革,引领水利创新发展,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

1 水利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水利经济,水利现代化不同的特点,我们把水利事业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主要致力于水利经济的发展。

水利经济作为位于国民经济基础的一种行业经济,涵盖了水资源的勘探、 开发、保护、利用、经营、管理及在水旱灾害防治过程中的全部社会关系。水利经济包括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这两个主体。②在这里我们把水利经济阶段理解为主要注重增强水资源的基础产业功能,即以水利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一阶段靖江市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充分利用水利优势,发展船舶运输等港口经济的发展,以此带动靖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靖江市在这一阶段同时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调配能力,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与利用,为全市医药,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主要工业门类的发展和靖江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水资源的基础保障功能,使人民安居乐业,逐步走上以水致富的道路。

第二阶段为水利建设工作重点逐步转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水利现代化是指将现代化的手段应用于水利,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的需求和发展。它包括的内容:一是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的现代化;二是先进的规划水平和设计能力;三是安全可靠的防灾能力和资源保障水平;四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装备。③在这里我们把水利现代化阶段理解为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改变水利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信息化水利,主要注重增强水利的基础保障功能,水利建设重点逐步转向水利现代化。

在水利现代化的建设中,靖江市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在长江、界河以及横港进行三条控制线的建设,有利地增强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加强了小型涵闸,灌排渠道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靖江市不断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并且致力于实现靖江市水利综合信息化和自动化,显著提升全市水利综合管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为水利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和成熟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

第三阶段为水利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持续加强水利现代化的建设并同时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

我们把这一阶段理解为注重协调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发展,使水资源基础产业和基础保障两个基本功能均衡发展,使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在促进水利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相互促进并且力争达到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即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和动力。

2 水利经济发展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1 在经济社会建设初期,必须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也就是本文所述的水利发展第一阶段,水利的作用更多在于实现水资源的供给,促进水利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利用发达的水运交通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等使沿江开发势头不断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本来就是一种生产要素,发展水利经济,重视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有利于发挥水利行业特有的自身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2 水利经济的发展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水利经济发展阶段,主要重视水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过去水利的发展历程中,对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科技带领水利建设,实现水利信息化,科学化等方面明显不足,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水利的发展必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而只有在水利经济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之后,水利现代化的提出才能认准方向,找准目标,才具备实力使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3 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

(1)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水利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必须重视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经历的阶段,也就是本文所讲述的水利发展第二阶段。在加快防洪除涝,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推动水利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等目标的引导下,必须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实现资源集约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和生态安全等都必须靠水利发展提供更加完备更加可靠的基础性保障。由此水利现代化是未来水利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2)水利现代化推动了水资源更好的整合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增强了水利经济的基础产业功能。靖江市本地水资源量不足,通过建设150余座涵闸,极大提高了沿长江引水能力, 实现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供给和保障了重要工业的用水,这为靖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靖江市也大力提倡建设节水型社会,特别是在工业用水方面实现重复利用率达到46%。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3)水利现代化大大降低了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损失,更好地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果。水利现代化过程中注重防洪除涝的建设,靖江市已经初步形成以内部骨干河道和配套设施为主体的西引东排,北纳南泄,分级控制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这为保障居民安全生活及依靠水资源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保障,使水利经济得以在一个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中发展。通过提高水利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了水利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进一步实现了水利经济。

(4)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致富治水,治水致富”为导向,促进了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靖江市全面落实各项水环境管理措施,加强靖江市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监督力度;在城区河道疏浚方面有很大的投入,大力实施了农村“双清”工程;在生活和工业污水收集和处理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靖江水利的发展适应了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从改善现状,预防发展,改变居民用水理念等方面努力,使水利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5)水利现代化注重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改变水利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水利改革创新。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水利科技化发展,靖江市在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中普及高新技术,致力于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目标。这为靖江市之后的水利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改变传统的水利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利用科技手段推动经济改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

4 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呈现协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1 水利发展呈现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④同样的,我们把水利发展中的协同效应理解为在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其达到的经济社会效应大于水利经济或水利现代化单独发展所带来的效益。

近几年来,靖江市沿江开发的势头迅猛, 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靖江市经济能得以如此快速的发展,与靖江市水利的跨越式发展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靖江市的水利发展呈现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共同作用的特点,处于本文所述的水利发展第三阶段,即靖江市在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以增强水资源基础保障功能的同时,也注重水利经济的发展,来增强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协同效应。而正是在其协同效应下,靖江市水利的发展呈现“目标明确,科技带领,不断提升”的特点,很好地适应了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4.2 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相互促进,并不矛盾

正如前面所述,水利经济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水利现代化不可能跳过水利经济阶段而直接产生,需要在水利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经阶段,水利现代化的提出更好地明确了水利发展的方向,即推动水利发展模式改革,提升水资源基础保障功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在水利发展中并不矛盾,只是在不同时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水利发展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水利经(下转第56页)(上接第50页)济与水利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促进水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4.3 水利发展呈现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协同效应

水利经济的发展为靖江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水利现代化则为水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水利的发展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改革创新,不断改变水利发展模式,改变水利发展理念。使水利的发展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送去源源不断的动力。水利发展的进程中,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水利经济,即正如我们前面所谈论的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水资源的基础产业功能上,就可能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和提高;同样地,如果只注重水利现代化的建设而忽视水利经济的发展,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可能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对于水利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只有重视两者的发展,才能很好地实现水资源的双重效益,使水利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靖江市正是在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共同作用下,极大地发挥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基础保障功能和基础产业功能,不断加快了靖江市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5 结束语

我们必须意识到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使水利起到更好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水利的发展必须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处理好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关系,使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能实现其最大的协同效应,以促进水利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并以此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金来源: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协同效应研究——以靖江为例(项目编号:201410294048X)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廖丽霞.实现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② 耿颖.关于加快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21).

③ 王维成,吴茂云,李玉梅等.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J].水利技术监督,2014(3).

④ 牛冲槐,杨彦超,杨玲等.人才聚集下的知识链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

作者:张丽 李芳 徐浩然

第二篇: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

摘要: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水利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以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可以说水利信息化技术是水利行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信息化在水利项目管理、工程建设、防汛抗旱、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不断应用,使得我国水利现代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由此本文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在促进水利现代化发展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水利工程 水利现代化 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使得知识、信息、科技正通过智能整合和运用而转变成高效的生产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已经兴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有限资源管理模式向资源共享的整合发展模式转变,而水利信息化就是不断提升水利事业信息化程度和改进的发展模式。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对水利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指信息及知识逐步成为水利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逐步成为整个水利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水利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的过程。通俗地讲水利信息化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用在水利上达到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1、实时汇总信息

水利信息化能够实时汇总和分析工程的各种信息,在工程工期进度中,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的数据处理功能完成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促进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目的,在节省人力物力和降低成本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2、科学管理与决策

水利信息化可以实现科学的管理与决策,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是建立在全局各方信息资源的有效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信息系统为决策者不仅能够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资源,还能通过其先进的数据挖掘功能为决策者在大量信息中分析提炼出重点,这在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

3、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可以满足水利现代化的需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主要是为了防洪安全问题得到保障,使水污染防治达到更高水平,还要有效控制和减少水污染,创造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水环境。另外,水资源利用必须合理科学,水资源的配置手段必须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和科学地制订方案的依据,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措施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确保水利信息安全及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引入安全技术及技术人才,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构建水利信息化的各种安全及管理体系,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管理效率。

1、构建水利信息管理体系

1、1 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平台

大量的水资源环境监测及汛情信息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因此水利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不断加强技术开发的力度,逐步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平台,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及更新升级。

1、2 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

要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应加大各种先进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水平,构建大众的操作维护更简单的信息系统,以此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保证水利业务系统建设上软件平台的开发与设计与硬件建设达到同步,使水利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3采取安全措施保障信息化安全

信息化安全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的联系更加密切,信息化程度越高安全问题也将越复杂,所以必须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手段,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保障水利信息的重要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安全。

2、逐步建设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体系

2、1 加强水利信息化规范性的必要性

加强水利信息化的规范性才能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信息传输效率发挥了信息的最大应用价值。因此在水利业务发展中应越来越多地引入全新信息技术成果,提高系统应用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但是目前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体系不够健全,水利信息化应用、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价格标准等缺乏统一的业务标准,这样也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也不利于水利信息的资源共享。

2、2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

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就要认真落实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同时,逐步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统一性。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以提供统一的基础硬件环境,实现提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的效益。

3、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方面的人才紧缺,使得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

3、1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水利工程中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IT技术的建设项目时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要求较高,所以要根据现有人才队伍的特点,重点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细化,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促使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既掌握水利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

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应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引进要注重转变人才引进方式,以达到吸引更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

4、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

通过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市场运作途径,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基本特点运作机制,以此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

4、1 扩大水利投资渠道

随着水利机构改竿的不断深入,要利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有利条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努力扩大水利投资渠道,尽快健全投资体系,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形成水利资金的良性循环,必然会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入。

4、2 提高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资金除了建立合理的水价、银行贷款、债券等解决资金难问题外,还应加大水利信息化的科研建设,不断发挥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的双重身份优势,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结 语

信息化是实现水利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需要,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才能可实现水利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另外,在水利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还要从全局出发,建立统一的防范机制和安全策略,要在统一的规划系统下抓好基础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建设,从而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阳.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信息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9(8).

[2] 刘志强.浅谈水利信息化在建设和谐水利中的作用[J].湖南水利水电,2006(5).

作者:袁喆 邵金娜

第三篇:试论水利现代化

摘要:要实现水利现代化,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必须树立水问题的现代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其次,要用现代化的水利装备和科学化、信息化的水利管理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依法治水和科学治水,改革水利发展的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安全与发展、防洪与抗旱、开发与保护以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正确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四大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水利现代化和水利管理能力。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科技革命;水资源管理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水资源又相对贫乏的国家,水资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我国大力推行科技兴农和科教兴国战略,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也和全球一样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危机,其中水资源问题就特别突出,工程型缺水、资源型缺水、浪费型缺水、污染型缺水、配置型缺水无处不在。[1]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颈因素[1],已经到了非改变这种传统观念不可的地步,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和现代化的水观念。要突破传统思想,强化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源地的大力保护、污染源头的严格控制和水权、水务的统一管理,使人水和谐相处,确保改善水资源状况和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人都能够得到必须的淡水资源和过上健康的生活;确保易受水旱灾害威胁的人群免遭与水有关的危险。

一、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一)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的关系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水利发展也需要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作为支撑。因此,国家现代化需要水利现代化的支撑和保障,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利现代化问题是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目标。

(二)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和特点

现代化的进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整体的全方位的转变过程,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水利现代化的问题,首先是美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提出并不断发展的。[2]这些发达国家的水利建设在20世纪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上以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增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数量来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基本上呈同步发展趋势,水库数量、库容量、各类水利工程取水量大幅度增长,主要河流流域开发和综合利用达到较高的程度,水利工程体系逐渐完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这个时期水资源开发速度减慢,治水思想逐步由以水资源开发为主转向以水资源管理为主,逐步认识到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将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从而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健全机构等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全面治理,开始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时期“人与水共处”、“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认识不断深化,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恢复良好生态成为发达国家治水工作的主题。[2]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发达国家在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管理、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等方面的现代化社会变革,开始把水利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速其实现过程,普遍实现了水利现代化。

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治水思路的现代化;二是工程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三是水利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是水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3]

(三)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我国提出和实现水利现代化,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对国家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分析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利建设的实践,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人类传统的治水思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利科技,用先进的现代化装备武装水利设施,用现代水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科学利用、优化配置、高效节约、积极保护和有效管理,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持与保障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水利现代化与科技革命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水利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普遍采用微电子技术,对各种水利基础资料如水文、泥沙、水质、土壤墒情、水土流失、生态与环境等实行遥感遥测遥控;普遍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水利设施如水库、灌区、水电站、输水工程、节水灌溉等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管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工程施工、洪水演进,配合防洪保险等非工程措施,设计防洪减灾预案,使防洪体系大为完善;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水务管理上实行在线控制和调度,使水资源的利用、配置和保护更为科学、高效。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革命。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水利的生产方式,使水利生产过程趋于自动化、连续化,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生产方式使得水利生产和管理贯穿在一起,加速了水利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的进程。水利科技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大大降低了各种水利设施的运营成本,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4]

由水利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可以看出,水利现代化和水利管理同样具有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二、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的手段

要推进中国水利现代化,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主要通过提高工程硬件标准,更新管理手段,通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以及优化配置实施综合治理,把水利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使水环境更好一些,以期正确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四大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使水利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一)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水利观念现代化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致使人们误认为水资源是无限的、无价的或低价的,任意消耗,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污染和水环境的破坏,进而引发水资源危机。[1]国际上一些专家预言,今后世界爆发冲突可能以争夺水资源控制权为中心。也有人预言,约旦可能是第一个因缺水而垮掉的国家。1998年世界环发会议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根源。同年联合国大会在其专题会议上达成共识的唯一问题是即将发生的水危机。[1]

现代水利的理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人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要给大自然必要的关爱,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使其得到保护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以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现代化的宗旨是造福人类,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通过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逐步树立起水问题的现代观念,才能使水利建设与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食物安全保障、生态与环境建设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奠定安全、坚实的水利基础,维系经济、人口、自然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用新的科技发明,实现水利装备现代化

要优化配置、科学合理与高效利用水资源,就要求水文预报、重大决策、防汛指挥调度等多元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它只能也必须依靠、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水文水情实时监控和灌排水装备,进而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资源调度与水工设计自动化、水环境监测网络化、防洪抢险机动化、工程施工机械化。要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离开现代科技装备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三)探索新的科技,实现水利科学现代化

水利科学是研究自然界水的运动的学问,是调控和利用水的技术体系,其涉及面很广,包括交通、农业及环境等诸多重要基础产业。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水利科技的发展战略,明确我国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和重点,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种人类社会与地球水圈相互作用的理想状态,是人类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人类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也必然会去变革传统的水利科技体系,使水利科技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实现水利科学现代化。

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去解决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自然界提供水资源能力的有限性这一矛盾。人类对水资源“开源节流”的能力基本上是取决于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来构筑支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技术“平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涉及传统水利科技知识体系的各个领域,而且还涉及其他许多学科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较其它任何水利科研课题都更具有学科与技术综合化的特征,需要门类繁多的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紧密地相互配合,联合开展攻关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和教育,培养大批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水利建设者,通过科学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吸收和利用国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以提高我国水利现代化水平。

(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水利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建设现代水利,就必须要对现代水利有一个科学的认知,重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水利信息化对于做好现代化的水利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我们从事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就必须了解有关的信息,其中包括水雨情、汛、旱、风情、水量水质、水工程信息等。水利信息化就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计算机监测与控制、数据采集和处理、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形成实时、可靠、开放、共享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综合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决策服务,提高水资源及水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及时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防洪抗旱和水资源保障上;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包括流域社会经济信息、生态环境信息、气象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因此,加速水利信息化建设,既是全社会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水利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一)完善防洪体系,提高抗旱减灾保障能力,确保社会安全

水灾自古以来就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几千年来,虽世代治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我国防洪能力仍然很低,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和干旱发生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是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较低,城市的防洪标准除几座大城市外,防洪保护区普遍为20-50年一遇的标准;二是我国在防洪管理方面差距较大,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应用还不够系统和成熟,没有形成用法律规范的全民防洪减灾机制;三是我国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大,近10年来年平均损失占全国GDP的2.2%左右,约为美国的30倍,日本的10倍。水库调节能力远低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其他一些国家。蓄、滞、排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不健全,标准低,能力弱[1],严重的洪涝灾害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隐患,至今仍对国计民生构成巨大威胁。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一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1/5;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和珠江发生的大洪水,遭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 551亿元。[1]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仍位居第一位,约占全部各类自然灾害的60%以上。我国是一个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缺水的危机不断地加剧,经济社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还比较低,由于干旱造成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 000多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公斤,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稳固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蓄、滞、排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抗旱减灾体系,认真研究这一优先领域和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使人与水的关系友好相处,确保社会安全。

(二)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安全供水

在供水方面,发达国家的供水普及与保障能力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美国全国的年用水总量已基本得到保障,逐步稳定在5 500亿立方米的水平,人均用水量在2 000立方米左右。我国供水能力为5 800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530立方米,目前城市供水系统普及率已接近97%,但其中自来水系统供水量只占56%,单位自建供水系统供水量占44%,自建供水系统的水质条件尚缺少保障。[3]我国农村尚有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还有2 000多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没有完全解决。[6]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严重存在已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食物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水资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颈因素。因此,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统一管理、安全供给,是未来水利建设的又一主要任务。

(三)建设良性生态,美化环境,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

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和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目前其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河流水质达标率70%-80%[3],城市主要河道基本达到了水清景美,强调恢复水域的自然景观,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多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整治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再生产观念的影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往往注重满足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要,忽视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造成严重的水环境破坏、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和石漠化面积扩大、林线后退、草原沙化、河湖萎缩等问题。我国2000年废污水排放总量已超过600亿吨,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和水库,导致江河湖库水质状况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水污染不但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对生产和生活的安全供水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更加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状况。目前我国水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如部分淡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已造成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河湖干涸断流造成原有物种消失,河流下游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退化、沙化,地下水特别是北方及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从总体上看,我国由于自然特点以及历史原因,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水环境与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治理与控制程度差距很大。可见,我国面临巨大的生态赤字和生存危机,大力建设良性生态,美化环境,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是当务之急。

(四)发展灌溉,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民以食为天”,以粮食为主的食物问题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繁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1]我国现有耕地资源少,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水资源不足,灌溉率低,导致土地资源等增产潜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对国家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生活水平又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叠加将进一步加大粮食需求压力。[1]届时国家食物安全问题的形势将更为严峻。而我国未来粮食总产量的增长还基本上只能依靠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其中又主要依靠灌溉耕地的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根据有关调查统计结果,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棉花总产量的90%、蔬菜总产量的95%、以及其它许多农产品也相当多地产自于约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耕地上。[1]因此,在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努力提高其利用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节水、节能、节地灌溉,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也是水利现代化的终端目标。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水管理水平与用水效率

发达国家水利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度很高。这些国家水利现代化的共性和特点:一是水利技术水平随着各时期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水利技术总体水平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二是发达国家之间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迅速而普遍,高新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推广速度愈来愈快。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现代科技提高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万元GDP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以下[3];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仍然偏高,据有关资料统计,1998-2000年期间,我国万元GDP年平均用水量为659立方[2],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发达国家在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能力建设十分重视。如人员素质高,水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基本都建立了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我国在水利管理工作方面一直比较薄弱。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管理粗放,管理设施和经费不足,缺乏价格、收费等良性运行机制;部分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严重。基础设施方面,水文站点布设不足,测报设施简陋,通讯手段落后。管理机构和人才方面,水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技术能力差,造成水管单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管理体制和现代化方面,流域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都很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不高。 因此,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能力建设,尽快提高水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用水效率,是水利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原园,石海峰,李荣,等.试论中国水利现代化[J].水利规划设计,2001(11):21-26.

[2]翟浩辉.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2004,35(1):1-9.

[3]顾浩.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35(1):26-30.

[4]芮鸿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0,18(3):55-57.

[5]汪恕诚.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水利现代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1):1-5.

[6]李荣生.论西北生态用水问题[J].水利规划设计,2000(4):20-25.

作者:贾生海 程建萍

上一篇:英语作文论文范文下一篇:规划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