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再出发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改革开放再出发范文

从改革开放前沿再出发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 万庆良

2013-2-22 5:55:06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02月22日 06 版)“五箭齐发”推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瞄准小政府、强政府,理顺行政体制;优环境、强企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社会、好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功能、优布局,改革城市建设体制;大开放、广合作,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员令,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到广东,宣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可支配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创造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的成绩,办法千条万条,最关键一条就是勇立改革开放前沿,义无反顾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瞻望未来30年,广州发展要继续走在全国大城市前列,必须坚定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当前一个时期,广州正以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为抓手,以建设人民满意理想城市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批准南沙新区为国家级新区的重大机遇,“五箭齐发”推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瞄准“小政府、强政府”,理顺行政体制。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压缩审批时限,在南沙新区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健全社会信用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瞄准“优环境、强企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培育壮大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瞄准“大社会、好社会”,创新社

会管理体制。创新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机制,总结推广公众监督咨询委员会制度,推进政民互动、协同善治,促进城市包容发展。瞄准“强功能、优布局”,改革城市建设体制。推进“三规合一”和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打造“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城乡空间布局,建设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质的生态城市。特别要瞄准“大开放、广合作”,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开放水平,带动改革深化。以南沙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平台为载体,深化穗港澳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广州从改革开放前沿再出发,既十分紧要而急迫,更需要非凡勇气和智慧。我们将秉持敢为人先、敢想会干的精神,坚持统筹谋划、全面深化、重点突破、试点先行,一往无前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为全国释放改革开放最大红利闯关探路。

第二篇:《改革如何再出发》读后感

看完了郎咸平先生的《改革如何再出发》,我接合自己成长的生活环境,总结如下:

1)老百姓被政府重重的抽了许多的税收,但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公款吃喝、贪污腐败把人民的财富挥霍了;

2)企业上市了,但在中国股市好企业筹不到钱,有大帽子的企业(背景、关系)却烂透了的还在股市吸着股民的血,和社会的财富;

3)那么全中国老百姓、企业在改革30多年里,起早贪黑的、极大滴损害了环境、输出了巨大的社会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30多年里,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

4)什么食物都可能有毒、看病难且贵、房价高且还在涨、现在还将有房产税、遗产税,呵呵,中国的国人之痛啊!那么我们付出的这些代价都转化为了什么呢?

5)全世界奢侈品的消费大国,中国土豪的迅速扩大,浪费的惊人,携着巨款潜逃的贪官,这些钱都从哪里来啊?郎先生给出了数据的答案,我们生活的环境给出了现实的答案。

这才是国之殇啊!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年体会:新改革从农村再出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XX年10月12在北京闭幕,会议发表了公报。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30年前,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第一步发轫于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大胆尝试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不但发展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了当时“解放思想”的一次垂范。当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中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30年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次,人们的目光又将投向农村。

从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改革已经初步适应思想解放与制度突破的历史需要,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并继续得到正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源于制度性的弊端,而且源于中国人千百年的观念,还来源于日益紧密的全球化趋势。三者相叠加,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中,解决矛盾、保障改革深化的意图十分明显。

三中全会申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会因此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农村改革成败事关中国改革成败。中国农村关系着全中国的粮食安全、土地政策,农村还是最庞大的劳动力基础。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不仅代表了本民族的文明程度,也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而要在2020年实现全国居民收入比XX年翻一番,关键还是看农民收入这块“短板”能否提高。

而今,农村无疑成为中国最需要改革的领域。一旦获得新政,农村的发展势头将锐不可当。过去30年,以出台10份“一号文件”为标志,中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接下来,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正如全会强调指出的,要“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这对从整体上消除农村贫困,意义重大。

事实上,通过30年来农村改革的不断尝试,改革的最终方向已经明确,那就是:不是“取”,而是“予”。即此全会强调的: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等。

改革越进入“深水区”,越需要勇气和智慧。当年的小岗村改革之所以在中国改革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就在于他们的“首创精神”。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包括农村改革,就是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事实上,在中国广阔的田野上,有着农民丰富的创新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尊重他们的创造,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改革才能取得强大的动力。

30年不是中国发展的一个轮回,对中国来说,一场转型既是盛大的典礼,又是艰难的生产。但是,三十年的时间却能让我们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因此,30年后,我们再次关注农村,并从这里开始新一轮改革的攻坚。而最终的获益者,将不分城乡,不论地域,属于中国的每一个人。

第四篇:深化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征程的重点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总书记博鳌论坛深情的用4个“40年来”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得出一条弥足珍贵的启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个逻辑本质就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具有接近9亿农民,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创造者,理所应当也是改革开放的共享者。但当下,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候,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和削弱的风险。表现为大量轻壮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加剧。 如何促进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杜绝“中等收入陷阱”发生,必须扩大内需。如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必须强化政策、科技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广大群众增产增收。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加大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制度改革,促进广大农民具有财产性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农村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农村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抓好改革的主攻方向、关键环节和综合措施。 一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增加农业补贴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的体制机制。

二是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农民职业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殖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训力度,提高其组织带动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养经营人才;依托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经纪人培养力度,提高其营销能力。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支持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效益;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大农产品出口力度,增加农业附加值。

四是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建设。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节油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节约化利用,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

五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民自有耕地的流转力度和宅基地的出租、出让力度,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和村民集体全体分红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实验示范、辐射带动、引领发展的作用,按照建设规划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技术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乡整县推进,促进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广大农民致富奔康。

总之,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因困难而固步自封、畏缩不前;也不能好大喜功、一撮而就。需要系统谋划、稳步推进,考验每一个基层领导干部的智慧和水平。只要抓住重点,高标准开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审时度势,农村改革开放工作就能得到党和人民满意的结果。

第五篇:2015年文化体制改革再出发 顶层设计方向明确(范文模版)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年来,以改革为动力,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步伐加快,文化创造活力极大增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日前在京召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吹响号角。2015年,文化体制改革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扬鞭更奋再出发。

A.顶层设计方向明确

“2014年将启动80多项文化体制改革,明确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2014年2月2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介绍,根据今年的工作要点,将启动实施80多项改革任务。

一年来,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成效显著。

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2014年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

一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举措,从《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到《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从《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到《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有了更广阔的政策空间。

一年来,我们加快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企业发展迸发出新活力;

一年来,我们加快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继续取消下放非行政许可类审批项目,政策“减法”做足做实,让企业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在简政放权“做减法”的同时,各地各部门注意在文化民生领域“做加法”,提高服务效能,努力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年来,从省级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整合到出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从对地方戏曲的扶持到对实体书店支持,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

“从小文化到大文化,从办文化到管文化,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是‘五位一体’全方位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峰指出,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在顶层设计上与“两个百年目标”相一致,就是要凸显“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总书记这句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意义深远。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着眼于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B.体制机制改革破冰

2014年11月19日,国家艺术基金首年度评审结束,394个项目从4256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共计4.29亿元的资金支持。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成果,是文化部门转变职能、创新艺术创作生产引导方式,推进我国艺术治理“管”“办”分离的重要体现。

像国家艺术基金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样,省级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部门整合也在2014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不仅体现在牌子的合并,而且体现在政府职能的优化。

“部门合并整合方面,最早开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相关盟市,后来上海和海南等地也进行了文化和广电等部门间的整合,到目前新一轮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已有十余年以上的时间,而2014年的整合力度是最大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评价说。

在所有的部门整合中,上海是“手术”最大的,也是最惹人关注的。近半年停牌之后,2014年11月21日上海文广整合大戏终于揭开大幕,其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百视通、东方明珠重组方案正式亮相。本次重组涉及换股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三大步骤,重组完成后,百视通将成为上海文广集团旗下唯一的资本运作平台,并有望晋升为A股市场文化传媒类唯一市值上千亿元级的上市公司,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些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破冰”,兑现了孙志军的承诺,“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改革的任务设置上,提出了一些涉及深层次矛盾和难点问

题的重大任务,要狠抓落实,在工作推进上,力求做到具体化、项目化、责任化,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能落地、见实效”。

2014年的最新数据印证了文化产业继续向好发展态势:

——1—9月,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453亿元,同比增长22.2%;

——截至9月底,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19.49亿元,已超过2013年全年的217.69亿元;1至9月,国产电影票房112.73亿元,占市场份额的51.36%;

——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496.2亿元,同比增长46.4%„„ 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正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增添一抹亮色。

C.市场活力竞相迸发

2014年5月,江苏凤凰传媒集团以8500万美元收购美国童书生产商PIL及其相关产业,这次收购的资产与业务分布四大洲7个国家;2014年6月,黑龙江省出版集团投资5.95亿元认购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1.7亿股份;2014年12月,奥飞动漫宣布与好莱坞新摄政娱乐公司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将分享三部好莱坞大片在全球的发行收益,高起点切入电影产业链„„

这些只是文化企业并购重组、跨界融合日趋活跃的一个缩影。伴随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充分释放,文化金融合作在向纵深方向推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呈现出喷涌而出的新活力。

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一直是文化体制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全国2100多家国有文艺院团相继完成转企改制,并继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演艺企业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知识产权经营能力显著增强。

北京市曲剧团的变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转企改制后,院团一下子变成自负盈亏的企业,不少演职人员心里没底。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到一年,北京市曲剧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董事会、监事会,从一个无剧场、无排练厅、无办公地的“三无剧团”转变成为戏剧市场的弄潮儿。2014年前4个月,北京市曲剧团已经完成演出99场,收入654万元。“时间还没过半,我们的收入已经达到了2013年的一半。”团长孙东兴说,“更重要的是要看收入结构,这654万元里,商演568万元,占到将近九成的收入。”

在政府不断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同时,文化企事业单位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运营模式。

上海交响乐团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全新的理事会制度激发了这家历史悠久的乐团的发展活力。“实行理事会制度的最大好处是解决了乐团的资金难题,确保乐团按照艺术规律运行,保证艺术水准。”团长陈光宪说,以往,上海交响乐团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投入和乐团演出收入,吸收了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大企业加入理事会后,现在的企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稳定而高超的艺术水准吸引了更多的乐迷。

“这些文化企业的探索表明,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将市场机制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这回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逻辑原点,也抓住了解决各种文化问题的牛鼻子。面向市场,深入市场,融入市场,构成了横贯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一条主线。”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说,未来改革中,要坚持把更多的治理权力归还市场、把更多的改革空间归还市场、把更多的改革动力归还市场,将中国文化发展带上阳光大道。

上一篇:感恩与励志教育范文下一篇:钢筋工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