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022-07-03

第一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毕业复习指津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复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熟练地划分文章的段落。

2.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方法指津

划分段落方法指津

分段,就是按文章的逻辑顺序,理清思路,分出几个部分,这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阅读时给文章分段,在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分段,应遵循的原则。

1.单一性原则。一个段落只有一个单一的内容,而意思联系不密切的自然段不能合并在一个段落里。

2.完整性原则。同属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段要合在一起,不能分在几个段落里。

3.连贯性原则。一篇文章各段的意思是连贯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互相衔接。

二、分段,应了解的划分依据。

1.按事情发展阶段分段。一篇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无论顺叙还是倒叙,文中都有原因、经过和结果。分段时就是要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把它们单独作为一个意义段。如《凡卡》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即全文分为“写信前,担心(第1—2自然段)——写信时,伤心(第3—19自然段)——写信后,希望(第20—21自然段)”三部分。

2.按时间推移变化分段。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了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或句子,分段时找出这些词句,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除开头外,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变化来叙述的:那年的春天,被捕前(第2—7自然段);4月6日,被捕时(第8—17自然段);十几天后,法庭上(第18—28自然段);4月28日,被害后(第29—32自然段)。这样课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3.按地点变换分段。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变换的词句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如《草原》按照地点变换写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这些内容可以分成几部分呢?“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4.按事物材料性质分段。一般状物、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分段。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就可以一个方面归为一段。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按事物的材料性质用空行来分段:众人悼念鲁迅——谈论《水浒传》——笑谈“碰壁”——救护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

5.按文章结构关系分段。有的文章开头总起或结尾总结,或这两者都有(即总分总关系)。对于这样的文章,在分段时可以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如《索溪峪的“野”》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索溪峪的“野”的?开头概述索溪峪总的特点是“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描述——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野”性十足、游人的“野”。这样全文分为两段。

三、分段,应掌握的思考方法。

分段的思考方法,主要有三种。最重要的是“整体分割”,在大致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文章结构的规律性知识,分析一下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全文分成几个阶段或几个方面。

此外,还有“重点突破”和“相邻合并”两种。“重点突破”是先看文章重点写什么,找出重点段的起止点,然后照顾其前后写什么,可分几段;“相邻合并”是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把描写说明同一方面的邻近的自然段归并成结构段。

概括段意方法指津

概括段意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它是理解文章内容思想的基本环节,是分析、感悟文章的重要手段。

一、概括段意的要求。

概括段意,一是准确,即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而不能从思想角度去概括;二是简洁,即言简意明,但不能写成提纲式,如“原因、经过、结果”;三是完整,即通顺明白,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二、概括段意的方法。

1.摘录原句法。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比如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作为段意。如《詹天佑》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直接引用它作为段意。

2.串连要点法。一个段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找出各自然段的意思或要点,然后把这些自然段的要点串连起来,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段意。如《詹天佑》第三段讲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因此段意可串连为:詹天佑主持工程技术人员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

3.取主舍次法。一段话里如果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次之分。概括段意时应抓住主要的意思,舍去次要的,就得出段意。如《草船借箭》第一段,写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既有周瑜的诡计,又有诸葛亮的对策。从全文看,事情的起因在周瑜身上,因此,归纳段意得抓住“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归纳成“周瑜妒忌诸葛亮,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

4.归并升级法。有些段意,可采用把同类概念归并为高一级概念的方法来归纳段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段(第5—10自然段)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然火柴后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幻景,段意可以概括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后,她看到的美丽幻景。

5.抓住要素法。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据进行概括。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四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一个北风怒号的黄昏,伯父在大街上热情地救治和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导学示例

断尺

星期天,我和申明等同学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举行的数学竞赛。||

到了考试地点,一张布告映入眼帘,上面端端正正写着:“考生必须准备钢笔、尺子、橡皮„„”我瞥了一眼,没有在意,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

预备铃响了,离开考只有5分钟了。我打开书包,拿出文具盒、草稿纸。咦,尺呢?我呆住了。于是我又翻了几遍书包、文具盒,仍不见尺的影子。我不禁(jīn jìn)暗暗责备自己太粗心,尺,尺啊!考试中一定会有画几何图形的题目,这可怎么办呀?我可真像是吃了二十五只老鼠——百爪挠心。再看周围,同学们早已做好了准备,我更是急上加急,简直六神无主了。||

“徐斌,什么东西丢了?”坐在我身后的申明见我这副模(mó mú)样,关心地问。

“尺!我忘了拿尺„„”我在座位上,望着文具盒发呆,额角(jiǎo jué)上渗出了汗。

离正式考试只有两分钟了。我如坐针毡。猛听得身后“咔嚓”一声,我惊奇地回过头,申明将一截新塑料断尺递到我手里,我愣住了,“啊,多漂亮的新塑料尺呀!”。我深情地望了望申明,他正拿着另一截断尺,冲(chòng chōng)着我点头微笑。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只手紧紧地握住断尺„„||

考卷发下来了,我小心翼翼地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此时,我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了。||

1.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说说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一点通

1.记叙文一般按时间推移、地点变换、事情发展阶段、事物材料性质、文章结构关系来组织材料。仔细一读,就会知道这篇文章分段的依据是按事情发展阶段来划分。

2.小标题一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思想感情等某一方面去体现这一段的重点,它不必顾及全面,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可罗嗦,一个词语就行。这篇文章侧重叙事,因此,我们抓住各段记叙的事情就可以拟出小标题:去参赛、忘带尺、借断尺、做试题。

3.只要联系上下文,就能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因为在紧急关头,断尺帮助我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提高了竞赛成绩;断尺更包含申明同学那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好思想,所以“我”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看军事表演

星期天早晨,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武警驻地,准备看军事表演。

操场四周,挺拔的松树像战士一样整齐地排列着。我们坐在树阴下,盼望着,盼望着。“

一、

二、一„„”一队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了。

首先是列队表演,战士们按着“稍息”、“立定”、“跑步”„„的口令进行操练,随着一声“立„„定”,战士们像钢铸一样,站在那里一动步动。他们的表演吸引着我们,(突然 马上 顿时),操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几位战士的对攻表演开始了。他们站成两排,时而迅速出击,时而巧妙躲闪,时而灵活跳起„„个个步伐坚定,动作(灵敏 敏捷 灵活)。“杀!杀!”的呐喊声催人奋进。过了一会儿,又有两个战士出场表演擒拿,一个当假敌人,一个做我方战士,频频向对方发起进攻。经过(动人心魄 扣人心弦 惊天动地)的搏斗,“敌人”终于被打倒在地。两位战士的精彩表演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表演结束了。武警战士那威武的气概和勇猛顽强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文章分为三段。

2.概括第二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文章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一点通:

1.只要注意文中“来到武警驻地”、“首先是列队表演”、“紧接着”、“过了一会儿”、“表演结束了”等短语,就容易看出事情发展的阶段顺序。首尾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的为第二段。

2.概括段意必须从内容的角度出发,抓住要点,叙述清楚完整,不可罗嗦。这段的大意是:武警战士精彩的列队、对攻和擒拿表演,博得了掌声。

3.结尾常用的方式有总结式、哲理式、抒情式、余味式、比喻式、反问式、引用式等等。而好的文章结尾能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给人美的享受。细读这个结尾它具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的作用。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实战操练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联系上下文解读句子。

(1)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苏格拉底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只许进不许退”在文中是要求弟子__________,不可__________。

(2)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短文分成三段,用“‖”标出来。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读全文,填空。(前三空各用两个字)

文中的苏老师讲了三次话,第一次是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第三次是__________。可见,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好。

为了他的尊严

一个乞丐来到一座庭院,向女主人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施舍罢了,何必捉弄人呢?”

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征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他俯下身子,用唯一的手搬起砖来。他一次只能搬一块,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他累得气喘如牛,脸上布满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歪贴在额头上。

妇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来,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妇人又递给乞丐二十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女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凭你自己的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这庭院。那妇人把乞丐引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二十元钱。”这个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不知是因为不屑那二十元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妇人的孩子不解的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那堆砖也就在屋前屋后来回挪了几趟。

若干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这座庭院。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来人俯下身,用一只手拉住有些老态的女主人说:“如果没有你,我还是个乞丐,可是现在,我已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妇人已经记不起来他是哪一位了,只是淡淡地说:“那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妇人连同他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妇人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手。”

董事长伤心地坚持着:“夫人,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应得的报酬!”

妇人笑了:“那你就把房子送给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联系上下文解读句子。

(1)砖放在屋前和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应得的报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把短文分成三段,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不超过七个字)。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臂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什么,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写“双手健全的乞丐”又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女主人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草和大树

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1816年,夏洛蒂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穷牧师家庭。童年的一段生活是靠富人施舍,在慈善学校里度过的。母亲不幸早逝,撇下她和嗷嗷待哺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恩,还有一个弟弟。作为姐姐,她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一部分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除了洗衣、烧饭、缝缝补补,还要拾柴、捡破烂、替富有人家带孩子。她从小要强好胜,生活再艰难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就和弟妹们在家里跟父亲读书。迫于生活,夏洛蒂和妹妹们当过家庭教师,办过寄宿学校。尽管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她们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的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

1837年冬,21岁的夏洛蒂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几首诗,寄给当时大名鼎鼎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希望能得到她所崇敬的文学前辈的指点、提携。她苦苦地等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得到一封远不止使她失望的回信。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文学这条路毕竟太狭窄、太陡峭了。夏洛蒂姐妹的诗倒是写了不少,发表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姐妹三人节衣缩食,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结果仅卖出了两本!‖

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自信心。经过慎重的反思、权衡,夏洛蒂劝妹妹们把创作的着眼点转到小说上来。她说:“想来咱们的生活遇适宜用小说表现。不必再枉费心血去强摘诗的苦果子了,咱们改写小说!”于是三妹妹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聘神思妙笔。

夏洛蒂以自己为原型,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简爱》。她和妹妹们怀着一样强烈的愿望和急切的心情,要把在诗的迷途上失去的时间、精力抢回来。三姐妹以罕见的精神毅力,争分夺妙,孜孜不倦地写作着,她们走路、干活、会亲友,都带着铅笔、本子,随时随地把脑子里闪现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她们的路走对了!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一年后,夏洛蒂的《简?爱》出版了。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几乎同时,艾米莉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安恩的长篇小说《艾格尼斯?格雷》相继出版,同样获得极大的成功。三姐妹同时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1.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这句话中“沉重的打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妹妹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聘神思妙笔。”这“荆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新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这句话描写了夏洛蒂的__________和动作,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举动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

2.短文分成了三段,请你概括后两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洛蒂·勃朗特在奋斗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逆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勃朗特姐妹的成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实战操练参考答案

最大的麦穗

1.(1)摘一个最大;只许进不许退;一往无前,回头重新挑选。

(2)拟人,一无所获时尴尬、沮丧、失落的心情。

2.首尾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的为第二段;提出要求——挑选麦穗——揭示道理。

3.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4.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更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是实实在在的,才不会错失良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一无所获。

5.要求、提醒、点拨;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

为了他的尊严

1.(1)搬,可以获得报酬,找回尊严;不搬,等待施舍,失去尊严。妇人这样做,是想唤醒乞丐的自尊心,希望他们通过劳动过上幸福生活。

(2)在人的一生中,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尊严才是弥足珍贵的。

2.第一段(1-8)独臂乞丐搬砖(段意:独臂乞丐在老妇人的带动下搬完了砖,得到了报酬,并留下自己擦脏的白毛巾作纪念。)

第二段(9-12)双臂乞丐不搬(段意:双臂乞丐宁可不要施舍也不肯搬砖,妇人解释了坚持让乞丐搬砖的原因)。

第三段(13-21)妇人拒绝赠送(段意:独臂乞丐成功后,谢赠老妇人,老妇人不接受赠送)。

3.施舍;独臂乞丐通过搬砖,得到了报酬,找回了做人的尊严。

4.“双手健全的乞丐”代表那些能干活而不肯干活的人,宁可低三下四乞讨的丧失自尊的人。这与那个找回自尊,获得成功的独臂乞丐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主题。

5.面对乞丐丰厚的赠送,女主人毫不动心。女主人要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她自尊、自重,使我们油然而生敬意;女主人善良,尊重乞丐,帮助独臂乞丐找回了尊严,更让我们由衷敬佩,

小草和大树

1.(1)突出她在恶劣环境茁壮成长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2)突出三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她们的成功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而成的。

2.(1)自费出版的诗集,仅卖出了两本;承上启下。

(2)创作道路上的重重困难;由创作诗歌转向小说创作。

(3)心理,昂、钉;坚强不屈和顽强抗争。

3.生活在极度贫困家庭中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坚持学习、写作,不断遭受着打击和失败。

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经过慎重反思,决定由诗歌创作转向小说创作,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终获成功。

4.家庭不幸的逆境——童年生活困苦,母亲早逝;她承起维持家庭生计的担子,照顾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写作道路上的逆境——遭遇桂冠诗人的讽刺和打击,更重要的保守的观念和对妇女的偏见;出版后卖不出去的逆境。

第二篇:概括段意(教案)

概括段意 (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归并法。 2.清楚概括段意的要求:简练、准确、通顺。 3.熟练运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一个人,从肥胖到苗条,叫什么?——减肥

一句话,从具体到凝练,叫什么?——缩句

一篇文章,从长篇大论到短小精悍,叫什么?缩写

好,那么把一段话说成一句话,又叫什么?缩段——概括段意。

二、回顾、揭题

1.你们以前学过哪些概括段意的方法?找中心句。但事实上,有些段落是没有中心句的,那怎样来概括呢?(多读;先把每句进行缩句,再进行合并)(这就是归并法,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大家的办法真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归并法概括段意。

3.看到这个方法,你猜,大概是怎么做的?(先想想每一句写了什么,把它写下来,再合并成一句话。)

三、教给方法 1.出示段落。

2.指名一生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每一句分别讲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出示句意。

4. 请大家把每句话进行归并,合并相同的,保留关键的。 5.讲讲这一段的段意。

四、巩固方法

1.刚刚,我们是怎样概括段意的 2.回顾方法:细读,给每句话缩句;

归并,合并相同的,保留关键的;

3.就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概括这一段话的段意吗?

五、习得方法

1.很好,现在你能自己完成这一段话的概括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概括段意的一种方法——归并法。其实概括段意还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抓关键词法,比如取主舍次法等,这些方法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渐渐熟悉。但是最关键的是我们要选取最适合概括这一段的方法,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方便更快捷地概括段意。

第三篇:概括段意训练课

教学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方法:

1、找准中心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1、 学生回忆、梳理已学过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1) 找中心句。《秋天的雨》第

2、3自然段 2) 找一个自然那段的不同方面再合并起来。 《花钟》第2自然段 《赵州桥》第2自然段

2、 联系课文梳理中心句的几种形式。 1) 中心句在段首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① 画出中心句

② 用自己的话说段意: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2) 中心句在段尾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南京长江大桥真是太雄伟壮观了,我爱南京长江大桥。

① 画出本段中心句

② 用自己的话说第二自然段的段意:南京长江大桥很雄伟壮观了,我爱南京长江大桥。

3)中心句在段中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①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用自己的话说段意: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4)中心句是过渡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①画出两个自然段中心句

②用自己的话说第二自然段的段意:赵州桥很美观。

3、找一个自然那段的不同方面再合并起来。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① 看看这一段描写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雄伟、坚固)

② 用关联词语把这两方面特点合并起来。(赵州桥不但雄伟,而且坚固)

4、总结写人记事文章概括段意的方法:

干什么

结果怎样

例文

有一次,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③ 画出主要词语: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 结果怎样(有什么感受)

④ 串联主要词语,用自己的话说段意: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感到很快乐。

例文

1、 风娃娃来到河边,看见许多纤夫正拉着一艘船。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吹起来。船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纤夫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

① 画出主要词语:谁

干什么 结果怎样(有什么感受)

② 串联主要词语,用自己的话说段意:风娃娃帮纤夫吹船帆,纤夫很感谢风娃娃。

4、练习独立运用方法概括段意。

1、 夏夜

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夏夜。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然成了红色。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那高而远的天空中出现了启明星,它又大又亮,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夜色加浓,城市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美丽景色,我怎能不感到兴奋和愉快呢?

1、 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的段意。 ( 什么 )( 怎么样 )

2、枣

我的家乡位于渤海之滨,那里有许多枣树。春天一到,沉睡了一冬的大枣树有了生机,褐色的树杈上,开始绽出新芽,真让人喜欢。

初夏,已有了近似椭圆的绿叶,继而开出五瓣小花。它淡淡的香气是人心旷神怡。 到了金色的秋天,枣花孕育的小果,变成小伞状的小枣儿。 它们由小到大,由绿变黄,由黄变成淡红色。到枣子成熟时,吃起来甜中带酸,清香可口,还有点健胃的作用呢。 没有人不喜欢吃这又酸又甜的大红枣。家乡的枣树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丽,怎能让人不喜爱呢?

1、 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的段意。

3、 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可爱的鸟

画眉,全身羽毛金褐色,颈部和背部有暗褐色条纹,腹部白花花一片,眼晴四周画了一条白色眉线,依依可人。翠鸟,碧绿的羽毛,点缀(zhuì)着蓝色和金色,羽毛的颜色特别美丽。

鸟儿不仅羽毛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

你看:大雁飞行的时候, 队形、 次序都有一定规矩。 大雁打头, 幼雁居中, 老雁压阵 。头雁在前紧拍翅膀,,使气流上升,为的是让幼雁乘气流滑翔,飞起来省力。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1、 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四自然段的段意。

4、记忆力

人的记忆力是靠什么来增强的呢?快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吧。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为自己设计了一套锻炼记忆的“体操”,他每天起床后要求自己强记一些外语单词,日久天长坚持不懈,他的记忆力变得非常好。他不仅精通文学、历史、自然科学,还熟练地掌握了五种外语。

要增强记忆力,除了靠锻炼外,还要靠科学的记忆方法。有个单位新装了上千部电话,要求话务员在两个月内会背这些号码,如果靠死记硬背,很难完成任务,可话务员用谐音背记、推算背记、跳跃背记等方法,仅半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1、用“ ”画出短文的过渡句。

2、短文第( )自然段写“勤奋锻炼可以增强记忆力”,第( )自然段写“增强记忆力要有科学的方法”。

3、整合一下,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

增强( )不仅要( )而且要( ) 。

老鼠买鱼

一天,鼠倾巢出动,窜上大街要把所有的鱼全买下来。 鱼行老板只顾挣钱,把鱼全卖给了老鼠。

一个小老鼠跑到老鼠头领面前说:“ 头儿, 咱们买这么多鱼干啥呀?”

老鼠头领说 :“ 笨蛋 , 咱们虽然不愁吃 ,但是有老猫就过不了安稳日子。 猫爱吃鱼,咱们送些鱼 ,不就和猫化敌为友了吗。 哈哈„„” 说着,露出得意的笑容。

因为老鼠把鱼买完了,所以街上没有鱼卖。猫只好自认运气不好。不过,从此每天都有老鼠给猫送鱼,猫非常高兴,果真与鼠“化敌为友”了。

不久,该市鼠患成灾,鱼行老板这才猛然醒悟,叹息道:“我虽然赚了钱,但是上了老鼠的当。”

1、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的段意。 ( 谁 )( 干什么 )( 结果怎样 )

第四篇:7概括文章要点、段意与主旨

分析与综合专题之三

概括文章要点、段意与主旨

一、考试测量点基本含义、考查能力范围辨析 1.考试测量点基本含义:

2.考查能力范围辨析

二、历年高考该考点典型例题分析

[例一] 上海2010年秋考卷第1题: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

[例二] 上海2007年秋考卷第11题:

①‚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开放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一家报纸有篇醒目的报道,叫作《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②杭州还有什么?

③杭州有茶。沿着西湖走一圈,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④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花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⑤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而是从树丛里驶出;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 1

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敬意!

⑥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深红、嫩黄、湛蓝,开在公园的绿荫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片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竟是绿色的大伞。原来是在园中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⑦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草、那花、那树一样。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忧伤的词句:‚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想罢歌停舞,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那绕湖垂柳,那烟花栖莺,也都令人神往! ⑧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述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西湖的自然风景配得上,西湖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⑨清诗人袁牧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⑩‚重西湖‛,因为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西湖的人,不是你,不是我,而是杭州太守苏东坡。杭州的鸟都认识他,西湖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四百余首。写西湖,没有人写得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他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此时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的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湖山。‚好山色!‛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州人为明日西湖绘制了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和谐,是大气。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西湖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15)杭州并存着历史与浪漫,兼具着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例三] 上海2010年秋考第6题: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

‚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

三、该考点解题思路与方法

(一)归纳概括的依据:

(二)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训练题配置

[训练一] 2009年八校联考卷第1题: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 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两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奖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不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比利时。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称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槽蹋了……‛如果我 4

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多了他写给我发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是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铁凝《从梦想出发》)

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写的人是大作家孙犁,记的事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2分)。

[训练二] 长宁区2009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第4题:

①城市管理者创办大型文化活动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考量,当然其中也有民生的考量。然而,大型文化活动在创办、设计,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中如何强化民生意识,却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②考查如今众多的大型文化活动的创办动因,我们发现,过多重视精英需求,过量强调经济效益,轻视民生需求,忽视百姓意愿的现象不乏其例。这杆的功利目的是大型文化活动的目标追求吗?必须承认,正如多元社会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群组成一样,我们的文化活动也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但我们还应承认,现代耗费巨资的大型文化活动往往是由政府创办,而政府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理由只为少数人服务,将一个牵动全城甚至打造城市标志的大型文化活动办成少数人的自娱自乐。民生意识是大型文化活动创办之本,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从第—届开始,‚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就牢牢扎根在每一个操办者的脑海中,将艺术节办成万民同乐、百姓共享的文化大餐,正是艺术节所有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③现代大型文化活动不管是专业类的、综合类的,打的都是组合拳。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总体结构上有演出、展览、群文、论坛、交易会、节中节六人板块,每年平均有近百个项目,品种繁多,样式丰富,风格迥异;而且一个板块,如演出中,就有芭蕾、交响、戏曲、话剧等多个艺术品种。但不管有多少品种和多少项目,不管从总体设计到项目设计,自觉的民生意识都是设计的灵魂和源泉。

④首先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反映民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设计承载着许多功能需求,既要服从活动定位的制约,活动目标的导向;又要服从个性要求、文化追求的满足;还要服从市场繁荣、产业发展的支配。然而民众需求和接受能力却是内容设计的根本立足点。不要说本来就以吸引最大化民众参加为目标的上海旅游节以此为首要考虑,即使是艺术含金量较高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聚焦电影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的问晌,也不敢稍存怠慢民众之心。

⑤其次在形式设计上要细心考虑民众的参与欲望和方便。一方面大型活动的举办有凝聚城市人气的动因;另一方面已逐步殷实起来的市民有参与文化活动、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两者的聚合是大型文化活动之所以越办越多,越办越兴旺的根本原因。因而在大型文化活动的形式设计上,就必须细心考虑民众的参与方法和途径。

⑥再次在总体设计上要高起点考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型文化活动应该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是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保障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这种高质量服务体系的需要。上海国际艺术节运作体制的四句话:‚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就精辟地体现了这—理念。

⑦评估一个大型活动成功与否有很多指标:内容是否精彩,形式是否创新,票房是否火爆,等等。然而,在诸多评估指标中,最根本的应该是民众的反应。没有这—点,其他指标 5

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活动本身也难以实现它创办的宗旨和目的。因此,大型文化活动在建立自己科学的评估体系中必须自觉强化民生意识,将民众的反应放在首位。

⑧大型文化活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眼球经济。社会的关注度是任何一个活动的操办者所极其看重的,然而在具体考量中常常会偏重专业界的关注而轻视百姓的关注,将专业关注代替社会关注。我们并不否认,大型文化活动大多带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界的认同。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不能引起音乐人和音像公司的关注,很难想像它能够成功举办。但如果它只能吸引专业人士的眼球,而无法打动广大民众,也很难想像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⑨一个大型文化活动其内容的构成难免有雅俗之分,自古以来众口难调。从专家明星到平民百姓都一致叫好是—种理想境界,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却是一种常态,关键是我们以哪一张‚嘴‛的评价来作为活动评估的主要标准。大型文化活动因其公益性质,政府背景及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不得不把评估的天平倾向于民众的‛嘴‛。我们需要专家的百张‚嘴‛,更需要民众的万张‚嘴‛。

⑩笔者曾经观摩过—场耗费巨资、场面壮观的大型情景剧。这台原被炒作成大型文化活动亮点的剧目,吸引了两万多观众前往。然而演出未经过半,观众不仅不给掌声,甚至干脆起身走人。事后,一位专业人士对笔者说:老百姓用手和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这场演出的态度。而著名盲人歌唱家波契利上海演唱会尽管没有豪华的布景和精妙的包装,但全场八千多名观众把如潮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地献给了这位音乐界的奇才。不给掌声和如潮掌声,鲜明的对比给出了真实而残酷的评判。(节选白张福荣《大型文化活动的民生意识》,原载《文汇报》。有改动)

4.根据文意,大型文化活动最根本的评估指标具体是指(3分)

(1) (2) (3)

[训练三] 上海2010年语文学科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抽样分析试卷第6题:

(1)眼下,房地产商不断发起‚居住改变中国‛的大型宣传。他们鼓吹房子所凝聚的财富,鼓吹自身所肩负的使命,鼓吹房地产之于中国的意义。而一些前沿研究显示,新型商品房社区之所以能‚改变中国‛,在于它[甲]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乙]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2)在老社区里,居民普遍认为居委会是政府的‚腿‛,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3)‚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4)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这几乎是我农村老家在城市的复制和翻版。大杂院里长幼有序、邻里友好。我非常自然地就可以融入这种已经存在多年的社区文化中,自愿接受那些热心而且唠叨的老太太们对院子里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他认为,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们遇到不合理现象时,第一反应更多的是忍耐。‚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

不行了就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5)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6)作为研究人员,缪青对这些变化感触颇深。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逐渐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

(7)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各种‚维权‛搞得如火如荼的原因。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8)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从看采暖数据表开始,到追回开发商多收的购房款1000多万元,再到监督冬季采暖结余,使小区实现了交2年的采暖费享受3年的采暖服务。他还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

(9)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的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10)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远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在缪青进行的一项调查中,43%的人不知道如何参与社区工作,30%的人认为社区活动不吸引人,24%的人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6.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改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项表述。(6分)

五、训练题答案等第(答题到位程度)分析

第五篇: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专题训练

一、了解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

①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③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二、练习部分:

1、青蛙最喜欢吃昆虫。苍蝇、蚊子、白蛉、蚱蜢„„它都爱吃。它鼓着一对大眼睛,蹲在池塘边上,只要有虫子飞过,它“噌”地跳起来,舌头一伸,就把虫子卷进嘴里去了。

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3 、春天在哪里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4 、陈老师多珍惜粉笔哟!每次上课,她从盒里取出一支粉笔,用到最后一点点,还舍不得扔掉。两个指头掐得紧紧的,用力地写着,直到无法再写的时候才扔掉。那时候,你看到粉笔头只有豆粒儿那么一丁点儿了。你一定会想:陈老师多珍惜粉笔哟!

5、陈毅从小就刻苦练习毛笔字。那时候的小学生一定要练习毛笔字。陈毅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主动给自己增加了任务——每天写一百个大字、二百个小字。

6、操场右边围了一些同学。这些同学在跳绳。一个女同学的绳子甩得飞快;另一些同学在跳花样,像燕子一样上下翻飞。

7、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小草儿钻出泥土,鹅黄的树叶儿从枝头伸出脑袋,桃花纷纷绽

8、爷爷一生过的都是简朴的生活。战斗时代,他和战士们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粗布军装。一身衣服穿了几年,补了又补。解放以后,他把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带到了北京。

9、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的时候,一支燃烧的蜡烛被一只小老鼠咬断,庙宇起火了。危急中,三个和尚不分你我,争先恐后,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三个和尚从这件事中悟出齐心协力的好处。

10、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1、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12、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大田里的玉米苗一定会咕咚咕咚地喝个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3、站在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些数不尽的条石,每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单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4、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15、校园的东墙边,有一张乒乓球台。球台的四周围满了同学,不时传来喝彩声和欢笑声。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他们你追我挡,一个球常常打了几十个回合还不分胜负。

三、测试:请同学们阅读《办好黑板报》一文,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办好黑板报

我校有块黑板报,我是黑板报的编辑。一年来的编辑工作,使我积累了不少经验。我深深认识到,好的黑板报一定要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文章好,二是编排好。

黑板报的文章要短小精悍,具体生动。短小精悍,就是要抓住要点,用

二、三百字把同学们最需要知道的问题说清楚。具体生动,就是要内容实在,形象感人。力求用典型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用真情实感来感染读着,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黑板报的编排要美观大方,寓于变化,要把主要内容放在显著地位。标题要有吸引力,要醒目,使人一看就知道正文。要有独立的美术作品和诗文的搭配,还可以设置“读者来信”“问题解答”等小专栏。

黑板报要做到文章好和编排好,还需要有一个好编辑。编辑要制定具体的编辑方针,拟定选题计划,开展组稿活动。还要有一批写稿人,写稿人要根据黑板报的需要选题。写稿改稿还要随时征求读着的意见。只要编者、作者和读着齐心协力,黑板报一定可以办好。

在短文中按要求勾出句子

在短文中勾出句子,包括勾出过渡句、中心句、总写句、反问句、设问句,以及表达某些特定意思的句子。只要认真练习,是不难掌握的。

1、在短文中找出过渡句

在短文中找出过渡句,这并不难。过渡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少数在段落中间,更少的在段落末尾。它十分明显地告诉你:从一个地点转移到了另一个地点,或者从一个事情连接到另一个事情,从一个动作转化成了另一个动作„„

(1)在写景的文章中找出过渡句

这种过渡句一般在文段的开头一句,交待从一个地点来到了另一个地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非常好找的,你一定没问题!

1、长廊又长又美,微风从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又高又美,还金碧辉煌,真是美不胜收。

2、站在万寿山上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景,好美丽呀!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石桥多,湖中心有一个小岛,树林茂密,美不胜收呀!

(2)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找出过渡句

这就要看前一件事与后一件事之间是用哪个句子连起来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是用哪一句话连起来的。这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就是过渡句!

1、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 字横着, 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 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 鲁迅的父亲害了病。 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母亲料理家务 ,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 鲁迅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的刻在心里。

2、和尚做了四个准备工作: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潜水拴牛。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

2、在短文中找出总写句或中心句。

要记住,总写句和中心句绝大多数在段落的开头,少数在结尾。

总写句在文章开头,它起着“总起”的作用;总写句在文章的末尾,它起着“总结”的作用。

中心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比较容易就能找出来。

找出下面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来,并且在它下面划上“——”线。

1、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风那样挟风雷闪电以炫耀武力,更不像冰雹那样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人类,而对人类从来无所苛求,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的花朵;它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啊——伏在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

找出下面这一段文字的总写句来,并且在它下面划上“——”线。

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鱼儿的乐园,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呢?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畅游嬉戏,悠然自鸣,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地方,才能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还有那满湖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吧。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读下面的短文,找出中心句。

摔坏小提琴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欧洲。

有一次,一个声名显赫的小提琴家将在某地演奏。广告上说,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美元。有一些听众简直惊呆了。为了看一看那高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音,也跟着音乐爱好者蜂拥而来。

高朋满座,演奏家开始演奏了。那把引人入胜的小提琴发出了异常美妙的琴声,使听众如醉如痴„„

一曲终了,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具宝贝乐器的魅力的时候,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摔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顿时,四座震惊。

音乐会的主持人立刻跑出来,宣布说:“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摔坏的,并不是五千美元的,而是七

十美元的普通小提琴。音乐家为什么这样做,这个嘛,各位是会清楚的。现在,要以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来演奏了。”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那和刚才差不多美妙的琴声悠然而起„„

这时,观众就再也不去注意乐器的价格,而专心欣赏着演奏者的技艺了。是的,琴声是否美妙,不在于乐器的贵贱,而在于演奏者是否有高超的技艺。 总结近几年的阅读题型,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解释文中个别词语的意思。(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选读音;选字、词;填、选关联词语;仿写词语或成语。

3、分段,并写出意义段的意思。

4、按要求划出相关的句子。(含修辞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心理活动的句子;前后呼应的句子„„)

怎样找中心句: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

▲其次,了解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果在开头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总述作用(或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果在结尾它的作用是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怎样找过渡句:过渡句——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

①、用小标题过渡.

②、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③、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④、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⑤、用提示句过渡.

⑥、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知过渡句应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一般情况下单独成段或在段首。过渡段分段时把它划分在下一段居多。 练习:

一、阅读,填空

(一)、《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自然段

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 美誉。

1、课文是围绕(

)中心句来写的。

2、文章从(

)、(

)、(

)三方面介绍了南沙的物产丰富。

3、“用之不竭”中“竭”的意思是(

),“用之不竭”形容南沙的海洋动力(

)。我还能从文中(

)、(

)、(

)读出南沙物产丰富。

4、南沙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如(

);南沙蕴藏这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如(

);南沙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如(

)。

(二)、《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自然段

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1、这段话是围绕(

)来写的。

2、这段话中,作者将天比作(

),将海比作(

),从中可以看出天的蓝和谁的绿;从(

)可以体会水天一色,融为一体的蔚为壮观的景象;从(

)可以想象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中可以体会到(

)。

(三)、《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1、这段话是围绕(

)这个词来写的。

2、这一自然段重点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即(

)、(

)、(

)、(

)。作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

)、(

)、(

)、(

)。

3、庐山景色美丽,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她的诗句,如(

)。

(四)、《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1、这段话是围绕(

)词来写的。

2、我们可以从(

)、(

)、(

)等语句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3、作者想象力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

)、(

)、(

)、(

),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4、云雾还会在瞬间由什么变成什么,试着写一句(

)。

(五)、《葫芦池的四季》 片段

葫芦池一年四季景色秀美。春天,池边翠绿色的柳条在春风里摇曳。红艳艳的桃花把葫芦池镀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夏天,池里铺满荷叶,一阵风吹过,像翻动着一层绿色的波浪。含苞欲放的荷花清香四溢。秋天,阳光照满大地,池边菊花盛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寒冬,葫芦池结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池边回荡。

1、这段话共有(

)句,是围绕第(

)句按(

)顺序写了葫芦池的美景。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里是把

比作

3、填空

(

)的景色

(

)的柳条

(

)的桃花

(

)的色彩

(

)的波浪

(

)的荷花

(六)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段共有(

)句话。它是围绕第(

)句话来写的。分写部分写了(

)()()三种形态的荷花。

(七)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这段话主要讲了(

)。梨(

)的,菠萝(

)的,苹果、橘子(

)的,都在讲水果的(

)。

(八)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1画出这段话的总启句

2这段话在讲(

)的(

)。

二、判断下列段式分别属于总分的哪种类型(附答案)。 A、“总-分”式

B 、

二、“分-总”式。

C、

“总-分-总”式

1、祖国的文字很有趣。许多字一看字形就知道它的意思,如“刃”字一看就知道是“刀口”的意思。“休”表示人依在树下休息;“囚”表示人被囚禁在房子里。听老师说,还有好多字就是由简笔画演变出来的呢,如“山”“水”“目”。

(

)

2、我真喜欢《爬天都峰》这堂课!上新课以前,老师让我们搜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回到家里,我认真翻阅《辞海》《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少年万事通》等书籍,并通过电脑进行了查找,搜集了很多介绍天都峰的资料。第二天一上课,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天都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东南部。”另一个同学接着说:“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奇险陡峭,是黄山三大主峰胜景之冠„„”听着同学们的介绍,好像把我带到了山的跟前。我深深地感觉到天都峰真是太雄奇了!这时,老师叫我来发言,我才如梦初醒,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同学们没有讲到的,我便补充上。发言过程中,我环视四周,发现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正因为同学们了解了天都峰的险峻、陡峭,理解课文感觉轻松多了,课堂气氛活跃多了,又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还有呢,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发言的机会可多了,有的时候,我们为了一个问题,你说你的意见,我说我的意见,像开辩论会似的,争得脸都红了。教室里热闹得甚至有点乱哄哄,老师不但不生气,还夸奖我们呢!我们觉得语文课变得有趣起来,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语文课。(

)

3、黑熊踩木球也很好玩。笨重的黑熊爬到大木球上,身子直立起来,小心地移动着双脚,让大木球滚到了翘翘板上。木球刚滚过中心点,跷跷板的那一头就掉下来了。你看那黑熊多紧张啊!观众又发出一阵哄笑。

(

)

4、公路四通八达,多数有红绿灯的路口将被立交桥代替,人们不会再为交通堵塞而烦恼,六环、七环都已开通,人们开车方便极了;地铁也像一条地下长龙,穿向全市各地,人们出行既快捷,又方便。到那时,北京的天空湛蓝,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人们在这样好的条件下生活,将是多么幸福啊!

(

)

5、屋子的内部没有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

)

6、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注,不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深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里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编号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

) 答案:ACABBC

上一篇:回复员工的辞职信下一篇:汉地佛教寺院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