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归纳概括题库

2024-05-11

申论归纳概括题库(精选11篇)

篇1:申论归纳概括题库

申论:归纳概括答题“三步曲”

一、通览全文,确定中心。

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对于正确概括材料至关重要。如果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应试者在第一遍泛读就能确定申论给定材料反映的中心内容,那么对于概括材料主要内容、主要问题的传统题型和诸如名词解释、情况综述等创新题型都是大有裨益的,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二、精读材料,分类归纳。

在第二遍精读材料时,可先概括总结出各自然段或各部分材料的主要意思,然后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对概括出的各主要意思进行整合。

三、合情合景,落笔成文。

在做归纳概括时,如果题目设定了角色和身份,应试者就要按照虚拟角色的口吻来说话。如题目没有身份限制,则以应试者的身份进行概括总结。在具体概述时要注意语气的连贯和题目限定文体的特点,并注意字数要求。

篇2:申论归纳概括题库

(一)概括、概述类的基本要求

1、严格按申论要求的特点进行构思,根据行文者身份及行文对象进行布局,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一般用总分结构,突出重点部分,开头结尾做好设计。

2、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问题进行分类:(1)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2)分清有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有无关联当然是指跟“问题”有无关联);(3)哪些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原因分析,应当弄清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弄清所有有关联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注意文字的连贯性,巧用关联词和承接、连接词。(而且、反而、从而、进而、继而、既而、然而、因而、不但…而且,不仅…也,最终、于是、尽管……

5、注意字数不得超出规定。

(二)概括、概述类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历年试卷的分析,我们发现考生在“概括”方面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丢三落四,以偏概全有的应试者概括部分的答卷只概括了一部分资料,遗漏了不少重要资料,对主要问题的关联问题不重视;或者对问题的分析片面化或绝对化,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该部分考生可能宏观驾驭资料的能力差,更致命的是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不成熟。

2、逻辑混乱,分类不科学部分应试者在概括分类时,内在逻辑不清,所分的“类”之一是相互交叉、包含。当然,这与此同时阅读不够细致、深入也有关系。

3、认识浮浅,缺乏深度部分应试者在概括时抓不住主要问题,只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作文章,或者只就事论事做表面的文章。这说明其理论水平与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较差。

4、结构松散,中心不明部分应试者以记流水账方式将材料反映的问题罗列出来,忽视了概括(概述)部分的结构要求,过于松散,或中心问题不够突出。5、未按申论要求做题如供领导参考的材料,要求反映材料的主要事实为主,作者分析观点及尽量少,部分考生发表过多个人观点,喧宾夺主。

(三)概括、概括类能力的培养应试者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应当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1、概括的要素要清楚概括叙述的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其中,人物和事件是叙述的核心,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有中心,才有实体。时间和地点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环境和舞台,对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通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原因和结果是事件的起讫点,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完整、交代才清晰。但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还是人物和事件这两个要素。对其他要素、交代时要简略,要突出其与人物、事件联系的一面。

2、概括的顺序要合理对给定资料有了选择和加工之后,要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表现主题或中心,还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来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给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感觉。安排得巧妙,还会产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申论的概括叙述可以时间为序,也可以空间为序,特别是要考虑其内在的因果逻辑和主次、轻重关系。

3、概括的主旨要突出在概括时,要处处从表面中心主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叙述、如何确定繁简、轻重等,这已属于整篇文章的构思。要构思好一段概括材料,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线索来选择、组织、加工材料,怎样通过线索的穿插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纲举目张,更好地表达中心。

4、概括时详略要得当哪些材料该写,哪些材料不该写;哪能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哪些环节要叙述得快,哪些环节要叙述得慢。这种选择与剪裁的艺术,是文章写作高下、成败的关键之一。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如果没有主次,不讲详略,像记流水账一样,平均使用笔墨,就会失掉吸引力。详略处理的标准,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文化虽有所不同,但概而言之,都要符合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的需要。当然,对文体的容量也得注意。要紧扣中心内容选材剪裁,务求集中笔墨把主题思想准确而又深刻地表达出来。

5、概括的线索要明晰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每篇文章都要有一条主线,把相关材料联接起来,从而统贯全篇,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读者对文章有个清晰明了的印象。

(四)概括、概述部分评卷例文评卷例文一:2000年国考题该资料反映了现代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常遭遇的问题:因传统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由于种种阻力,很难加以消除。但是,因为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环保日趋迫切,这种城市布局不合理现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评卷例文二:2000年国考题 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噪声超标要求赔偿的事情,由于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和涉及面较大,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该事件充分暴露出城市规划的缺陷,居民生活区与工业区交错并存,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卫生,也使得工业发展重重受阻。同时,城市环保部门也积极研究出有效技术措施,以减轻工业污染。评卷例文四:(反垄断篇)概括主要问题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部门形形色色的垄断行为,尤其是政府的行政垄断行为。分析了我国垄断产生的原因以及反垄断的紧迫性和应采取的行政、法律和其他相关措施。重点分析了我国的《反垄断法》为何迟迟难以出台,同时也表达了国家有关部门将会把反垄断摆在突出地位的决心。而且材料通过对外国如何看待何采取反垄断措施的论述,说明反垄断产生的重大危害和对经济的巨大阻碍作用,并具体指出哪些行为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反垄断行为,而对一些并非实质意义上的垄断行为我们不应去责难。这给我国的反垄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评卷例文五:(反垄断篇)概括主要问题中国企业垄断行业现象明显,些企业虽然整体实力比较强大,但竞争力比较弱,主要表现为行政垄断,企业没有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目前中国仍缺乏对垄断行业的有效管理,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惩罚,<<反垄断法>>正在制定中,但是指定法律并不是阻止垄断现象发生的唯一方法,更有效的方法是开放行业,让其他竞争者加入都行业中来。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在反垄断这方面的经验,制定与我国国情想适应的法律,更好的保护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概括、概述部分课堂模拟练习1、2007年国考概述参考: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土地纠纷已成为农村基层矛盾的焦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尤其是大城市周边地区,情况更为严重。

二、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征地与开发之间存在巨大差价,群众意见很大。目前的依据是1998年《土地管理法》,补偿标准严重偏低,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三、失地农民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无法解决失地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生活难以保障,有成为流民并导致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四、在征地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村委会的自治组织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侵犯农民民主权利,损害农民利益。主要体现在违反《村民组织法》,不经民主程序决定重大事宜,土地补偿费用使用管理情况混乱等。

五、部分地区存在以公益性项目名义圈占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现象,严重违法,群众意见极大。农村土地纠纷已经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虽然我国政府已下发《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范审批权,并对补偿作了新的承诺,但农民有更高的期待。有专家建议根据土地使用性质,分类进行交易,并让农民直接参与定价,以保障农民得到应有的补偿。

2、模拟试卷一概述: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贸易摩擦高发期,各国对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日益增多,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争端的最大受害国。

一、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二、我国产品遭受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除了反倾销,还有反补贴、特保调查,知识产权、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方面的贸易壁垒。

篇3:归纳概括自有法

一、提供材料巧引导

如讲授鲁教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册选自《诗 经》的一首 诗“蒹葭 ”时, 我走向讲台, 先板书了“欲罢不能”这个词语, 让学生解释意思。初四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这样的问题很快就能回答出来。然后, 我又引导说:你们有“欲罢不能”的经历吗?学生纷纷举手说:有这样的经历。我又引导说:“是啊, 这样的经历谁都经历过, 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蒹葭》, 文中的主人公在情感方面正经历着这样的处境, 请你们结合课文下注释, 认真阅读课文, 概括出全诗的内容。”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已有的体验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了, 老师的引导相当于把课文中一根情感的弦接到了学生这根弦上, 只要轻轻一拨, 就会发出优美和谐之音, 这大概就是文学欣赏中的“共鸣”吧!

最后, 学生们完美地概括出全诗的内容:“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寂寞的深秋旷野, 面对茫茫的秋水, 等人不见, 寻人不着, 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但他仍不能放弃心中那份美好的执着;因为越是追求不到的, 就越是觉得它可贵, 也就愈加产生追求的兴趣和迫切的心情, 这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 一种‘剪不断, 理还乱’的滋味。”

二、找重复处撷重点

课文中出现重复的句子或词语往往是课文的重点, 是概括归纳课文内容要特别关注的地方。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围绕这些句子或词语动脑筋、想办法, 围绕这些句子词语设计教学方案、设计各种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 走进课文, 学生就会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很好地概括归纳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如讲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理想》时, 那是一大篇诗歌, 初一学生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知识积累非常有限。课前, 我有意布置预习熟读课文。上课时, 我问学生读熟课文了吗?学生都说读熟了。我问:“读懂了吗?”学生说:“没读懂。”这时我就告诉学生默读全诗, 从中找出用得最多的词语。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全诗用得最多的是“理想是……”, “理想是……”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 我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的句子划出来。学生很快地概括归纳出全诗的主要内容———“大 赞理想的 意义和作用”。也就是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要为理想而奋斗。

讲到《小溪流的歌》时, 我让学生细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写“小溪流的歌”的句子, 然后,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全文。写出小溪流成长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即勇往直前, 不怕任何困难阻挡,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学生抓住了要领, 轻松掌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过渡段中有乾坤

过渡段在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好像文中的一个枢纽, 巧妙地连接着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能找到它, 就可以顺藤摸瓜把它连接的上下内容一网打尽, 从而用简洁的语言先归纳出上下文的内容, 再把上下文的内容相加合并起来, 这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 进而体会出文章的主旨意图。

如我讲六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一上课, 我就布置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概括出课文的内容。有学生立刻就说:“这么长的课文两分钟就概括课文的内容, 怎么可能呢?”我接着说:“是有一定困难, 但有个巧法, 注意好过渡段, 能让你很快知道文章都写了哪些事件, 细读课文吧!”不一会就有学生举手说:知道了文章的内容。果然, 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文章中的那个过渡段。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百草园的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活, “虽然‘我’推测了多种家里人将我送到书塾里的原因, 还是带着无限的留恋离开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去了”。最后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了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讲到《看云识天气》时, 我让学生细读课 文 , 找出能应 对题目中“识”的那个段落, 学生很快找出了第二段即“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 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段就是文中的过渡段, 它既是第一段 的总结 , 又是后三 段的“纲”。概括出这个过渡段的内容, 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了全文的内容。

篇4:“归纳概括”重排除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分析上。学会分析,就必须从研究试题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综观2016年高考语文9套试题,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曲解词义。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文材料中某一词语故意曲解,从而导致叙述出错。如全国卷Ⅱ第6题D项(选文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本项错在“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相关原文为“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其中“赍帑币”指的是“带上国库中的钱币”,而非“筹措钱款”。

2.夸大其词。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如天津卷第12题B项(选文为杨万里的《李台州传》):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该选项错在“素来仰慕”,相关原文为“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感而为之传”,也就是说,杨万里是在李台州去世后,与丞相京公交谈时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的。

3.張冠李戴。命题者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如全国卷Ⅲ第6题C项(选文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相关原文为“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不听”的主语是皇上(文意为两京的言官上奏请求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应),而非傅珪,可见“他仍坚持离职”说法有误。

4.偷梁换柱。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很常见。如山东卷第12题B项(选文节选自《晏子春秋》):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综观选文,核心内容在于劝说君王“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即要施行仁政),对“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进行了批评。选项将“重要的不是‘法其服,居其室”偷换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5.无中生有。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者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如浙江卷第18题C项(选文为张岱的《琅嬛福地记》):

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篇5:申论归纳概括题作答注意事项

归纳概括题是公务员必考的一个题型,归纳概括题的要求是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要求在寻取要点时要找的准,要找的全,最后呈现答案时要有条理。作为所有小题型当中最为基础的题型,归纳概括题是申论入门的一个题型。其他的题型都以归纳概括为基础。因此,掌握好归纳概括题型就非常重要。

一、题型分类

归纳概括前几年考察均为较为基础,多数情况为考察概括问题等,但是近几年考察形式较为灵活,如较为新颖的考察形式中有写标题、填写一句话、分析流程和要求等,而常见的考察形中也不仅仅是在考察概括问题,有考察过概括功能、措施,表现及危害等。因此,难度有所增加。

二、作答思路 一要审清题干,在审清楚题干的同时还要审清楚的是小字要求,如果要求中有较为特殊的要求,一定要着重关注。

二、回归题干要求的给定资料中去寻取要点。

三、在对要点进行整合时,一般采用同义法、同主体法、同范围法进行合并。

四、在书写时要分条书写,并且需要写总括句,总括句分为实写与虚写,材料中可明显提炼出来的总括句需实写,或者在对所概括的作答内容把握十分精准的前提下实写;不好概括主题词,无法简要用一句话概括时需要虚写。

三、注意事项

1、作答归纳概括题型时较为简单的要点大家都可以找到,对于比较容易遗漏的要点要细心,通过对于材料的把握将要点全部寻取全。

2、总括句不一定每道题都要实写,不好概括时虚写。

3、归纳概括题型虽然难度没有综合分析高、分值比重没有贯彻执行重,但是却是作为作答申论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不可小觑,因此要多训练,多总结。

申论评价型综合分析答题技巧解析

综合分析是国考申论所有小题中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也是考察考生逻辑分析能力的题型。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作为一道单独的小题进行考察,也可以在其他题型中去考察,比如贯彻执行和作文题都会考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其在笔试中有所考察,在面试环节同样也有所体现,所以这一题型一定要掌握。

一、题型判断

这类题型通常是给你一个社会现象、观点、规定或政策等,来让你谈谈看法。如谈谈对“低头族”现象的看法、对“洋地名泛滥”的看法等。其中对于观点正误的判断可归到判断型综合分析中,不过答题思路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都放到这里谈。

(一)解题思路

综合分析的整体思路分为三步,即总-分-总,也叫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实质上也就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评价型综合分析的第一步首先需要评价下这件事的性质,具体来说可以包括表面含义和本质含义两部分。比如说“低头族”的表面含义既是既是下什么叫做低头族,而本质含义就是谈谈其背后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比如低头族折射出党建人们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对于判断观点正误的题型,需要在第一步直接评价好或者

不好,能或者不能等,但是不建议直接说好或不好,可以委婉些,比如说某规定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因此需要细化,言外之意就是在说起不是特比好。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的阶段,就需要来深入分析了。具体来讲还是到材料中找要点,证明你第一步的评价,具体来讲也是分析原因、影响、问题等,本质上也就是证明为什么好或者不好,为什么能或者不能,来深入议论证明一下。比如低头族有很多消极影响,如健康、安全、人家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再者,其产生的愿意有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等。分析原因是为了让下一步的对策提出的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本质问题。

第三步就是宏观总结或者提对策的过程了,以提对策为主。按照提出对策题型的基本原则来作答即可。具体包括直接对策、间接对策和自创对策。可以到材料中找寻,也可以根据上一步的问题和原因来推导。但是建议大家对策不是整个题型的核心,所以重要要放在第二步的分析上。整个题型的字数比例建议是1:4:1,不绝对,但是可以按照这个规律来安排作答内容的分布。

(二)技巧小结

篇6:申论归纳概括题提分技巧

随着2018年国考进入尾期,2018年省考接憧而至,在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而在申论考试中,归纳概括题又作为必考基础题型牢牢占据一席。并且,归纳概括能力还是作答其它各类题型的基础,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毫不夸张地说,归纳概括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申论分数的高低。

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考生能够按照申论作答流程找到答题所需要点的位置,但在对要点进行加工、书写到答题纸上时却漏洞百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准确书写呢?就让咱们大树教育专家给你支招!

一、抓住材料首句关键词,初步界定关键要点

申论材料的组合是符合一般逻辑思维规律的,例如,开篇点题或是结尾总结。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要紧紧围绕每个段落第一句话出现的关键词来组织答案,有的放矢,定能百发百中。例如:

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新生代农民工在观念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着哪些方面的转变。

这道题目让考生找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观念上的转变”,材料中一共讲了4点转变,我们以其中一点为例。第一个要点出现的段落首句为“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的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分析这个句子可以发现它的关键词就是“传统农民工”“过客心理”,讲的是传统农民工对待他们打工城市的心态和观念。所以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就应该包含“打工城市”“心态”“观念”这样的关键词,最终经过整理确定为“对务工城市的心态发生转变”。

申论作答一般要求考生有二次归纳概括的能力,即在表述答案时,先用简短的句子将内容阐述出来,然后再结合材料对要点中的关键词进行补充说明。以上这个方法只是教会我们完成了第一步,那如何进行补充说明呢?我们来看第二步:

二、寻找段落标志性词汇,合理扩充关键词

在对要点关键词进行补充说明时,考生要充分把握材料的标志性词汇,如表示观点的、表示转折的、表示并列的等等。

还是以刚才的题目和段落为例,我们需要结合材料补充说明“对打工城市的态度”究竟是如何转变的。材料的整体表述为:

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的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据清华大学对农民工家庭的一项调查,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回到家乡定居。其他学者根据历年来农村外出流动人口数据估算的结果也大致如此,即在传统农民工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逐渐在城市沉淀了下来。然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

阅读材料之后,考生可以发现,“然而”这一表转折的词汇将材料分为明显的两部分:前半段讲传统农民工对城市的态度——过客心理;后半段讲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态度——长期定居。所以,考生就可以很轻松地组织出对打工城市的态度转变是“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城市长期定居转变”。

有了前两步的基础,我们只要将他们进行简单的合并,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答案“对务工城市的心态发生转变,从过客心理转变为期盼在务工城市长期定居”。是不是十分简单呢!

同学们认真学习老师教的方法技巧,在今后的考试中一定会有所帮助,我们提供的知识不光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以后在生活中对大家的学习工作有帮助。

篇7:申论归纳概括题库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

例如:

某镇两所中学有50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10%。学校通过调查发现,50个失学学生大部分不是因经济问题,而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而没有入学。而且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也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二年级,近一半家长没有进过学校。镇政府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决定书面告知,对处罚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镇政府提起复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家长既没有执行决定书,也没有提起复议和诉讼,镇政府申请法院执行。并让家长写了保证书。但家长没有履行诺言。于是人民法院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通知书送达后,除3名外出打工者外,47名学生全部入学。

这个申论材料经第一次概括后大致内容约400字,我们对这400字内容再进行抽象概括,去掉一些论据及其他枝枝叶叶后,可以概括为如下主题:

学生辍学,学校、镇政府和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视,他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他们运用法制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家长的觉悟,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不应该剥夺,终于使47名学生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

篇8:申论高分秘籍之归纳概括须有高度

申论高分秘籍之归纳概括须有高度

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归纳概括类试题一般都会附有这样的明确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或“内容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全面、准确、客观、简洁”,这些无疑都是归纳概括类试题最明确、最基本的一些要求。但与此同时,还有一项更为根本的要求,却往往因为它的“低调”,而很容易在作答中被忽略掉,这就是——归纳概括的高度。

之所以说高度是归纳概括类试题的一项根本要求,其依据来源于“归纳概括”的本质。简单说来,“归纳概括”就是要提炼出若干事物的共同特质,而后再用凝练准确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较小范围的认识上升到较大范围的认识、从较低层次的认识上升到较高层次的认识的过程。而这个上升的过程,则正体现出了高度所在。另外,说它“低调”,是因为就题面要求来说,它仅仅是通过题目中“请概述”、“请概括”这样的文字暗示和传达出来的,没有其它要求那般的明确、直白。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要求,中公教育专家结合历年真题来详细说明其中精髓。

通向高度的途径一:深入腠里,揭示实质

【2010·国家市以下·第一题】《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1中“渤海沿岸有分属在三省一市的13个城市,渔、盐、农、航运、石油、旅游、工业等众多行业在渤海进行经济开发活动,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政府管理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显然可归为《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的一条诱因。来看以下两种不同的说法:

A: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政府管理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B:各管理部门职能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同样是概括材料中的同一条信息,虽然两者都表达出了相近的意思,但二者的高度却是截然不同的。显然,A说法过于具体,其概括能力还停留在复述阶段,语言缺少必要的提炼和加工,未能把问题的本质挖掘出来;B说法相对于前者,则发生了质的飞跃。把“职能分割”、“缺少协调机制”这类深层的问题都一一剖析了出来,彰显了答题者深刻的理性思维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如果说A说法是“站在平地上”的话,那么B说法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B说法高就高在其对问题本质的把握上,从体制机制的深度将问题连根拔起,对深度的挖掘正是这一招的关键所在。

通向高度的途径二:提升层次,拔高结论

【2008·吉林·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城乡居民养老情况,对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问题现状进行概括。

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字数不超过300字。“第三,全国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一些诸如居家养老、敬老院等养老服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服务设施不达标,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造成老年人生活不如意”,这是某考生答案中的一条。

由分析可知,这条概括出自材料5中“但是这位老人也表示了些许遗憾:‘我们这的居家养老是由社区组织的,内容比较单一,也就是洗洗衣服,打扫一下卫生,陪着买买菜,还有一些紧急呼叫之类。由于我们社区资金有限,经常出现协调得不好的情况,服务不是很到位。’”

乍一看来,作答准确概括出了材料所涉内容,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在看过下面这个答案

http://hi.offcn.com

http://hi.offcn.com

后,相信优劣高下就一目了然了。

“三是社会养老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一些诸如居家养老、敬老院等养老服务仍存在设施不达标、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的要求。”

“社会养老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这一句总括性的语言可谓是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天机,简明直截地勾勒出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问题现状的一个方面,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即能对养老问题有了一个整体的、直观的定位。随后再点缀上一些较为具体的表现,使答案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这招的高处就在于跳出了丛山峻岭中,识得了庐山真面目。也即把层次由一些琐碎的表象提升到了我国养老事业的全局,结论定的高,且定的准。

经过以上实例的分析,相信大家对“高度”这一概念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概括的有高度,缺少深厚的知识底蕴,缺少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缺少必要的总结归纳训练,是很难达到那种深入浅出的境界的。所以,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大家要尽量多读一些评析时政热点的文章和书籍,看看他人是怎么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深刻见解的。此外,在日常的练习中,也应有意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剖析问题本质的方法,积累高度概括的经验。

读过书、会读书,才有高度;深思考、善提炼,才有高度。公务员考试归根结底还是工作能力的考查,能不能站在国家和政府的高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也许正是这类试题所测查的初衷所在。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愿此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以助各位考生在实战中“目穷千里外,更上一层楼”!

篇9:申论归纳概括题库

2014年乡镇考试申论归纳概括题型高分技巧

归纳概括题是申论考试五大题型之一,从答题难度来说,概括题难度较低相对简单,但是真正拿到概括题的分数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下面我来讲述2014年乡镇考试申论归纳概括题型高分技巧。

众所周知,考生在作答申论试题时不能天马行空、脱离材料,而应该依据给定资料提炼或分析出答案要点。依据材料是申论作答的第一原则,是考生应时刻牢记的。而归纳概括题对给定资料的依赖程度可以说是所有题型中最高的,因为它的答案要点完全来源于给定资料不需要考生引申发挥。接下来,我将以2014国家公务员(省级)申论考试的第一题为例来看看归纳概括题的答案与给定材料密不可分的关系。

【典型例题】

“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主要表现为:一是轻松感缺失,大部分职业群体易紧张、焦虑和抑郁。二是公平感缺失,一部分人接受不公平信息产生心理失衡。三是安全感缺失,出现信任和诚信危机。四是幸福感缺失,白领的生活幸福指数下降。五是归属感缺失,特定人群心理“无根”。六是同情感缺失,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材料详解】

给定资料

2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造成社会心理方面的若干“缺失”,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一项针对100万在职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要点1】。许多人感到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越来越困难,心理放松、宣泄郁闷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一部分人往往在比较中产生了心理失衡]。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了更多人的心理失衡]【要点2】。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人们对未来缺乏安全预期、对未知充满恐惧]、对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对多元化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和诚信危机]【要点3】。

一项对“白领阶层”的社会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快乐正悄然离一些人远去]【要点4】,焦虑已渐渐占据某些现代人的心理。有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整体的47%,他们因为[收入较低],难以承受较高的生活消费,[融入城市生活困难重重],更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同时,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生活着一些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

【要点5】,这种现象得不到消解,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某些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患者的亲友和同事也没有及时表现出该有的同情,[社会对心理疾病还存有偏见和歧视]。精神疾病康复者不

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则又成为导致心理精神疾病复发率增高的一个诱因]【要点6】。

【分析】

阅读给定资料2,第二段介绍了在职工作人员压力较大,产生职业倦怠,尤其是某些特定的职业群体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属于轻松感缺失(要点一)。第三段则主要介绍了因

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的心理失衡,属于公平感缺失(要点二)。第四段描述了焦虑、恐惧、迷茫心理,以及存在信任和诚信危机,属于安全感缺失(要点三)。第五段首先介绍了“白领阶层”生活幸福指数下降,快乐离人远去,这属于幸福感缺失(要点四)。随后介绍了收入较低人群及心理“无根”人群等的孤独无助感,属归属感缺失(要点五)。

第六段则主要阐述心理健康疾病复发率增高,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属于同情感缺失(要点六)。

篇10:申论归纳概括题库

2015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从概括对象出发提升归纳概括

能力

众所周知,申论材料纷繁复杂,但是每一则材料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都是为了反映某个问题或现象而设置的。而归纳概括则是将这些材料共同反映的某一问题进行提炼、归纳,并加以简明的叙述。归纳概括能力是2015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中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归纳概括类试题的作答,还关系到其他类型试题的作答。

根据归纳概括的对象不同,此类型的题目可以分成五类,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为考生从每个类别出发分别阐述解答归纳概括题的步骤和技巧。

一、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对于主要内容的概括有两个最简单的方法,一个是概括每段的段意,连接后即可得到整段材料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方法为按照“现状+原因+影响+对策”的公式进行概括。虽说现在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越来越少,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已不再需要掌握,现在概括主要内容的考查经常和贯彻执行题目结合在一起,例如让我们根据材料写一个汇报提纲,或写一个发言稿等,无论是汇报提纲还是发言稿,其实都是对材料中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需要考生灵活运用。

二、归纳概括争议

只要有争议出现,就一定有不同的声音。所以,在概括争议时,先去找正方的观点和理由,再找到反方的观点和理由,通过对正反方观点和理由进行概括找到争议的焦点,写在最前面作为总括句,争议题型的概括也就完成了。

三、归纳概括影响

影响在分类上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对影响进行概括时应先写总括句,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然后把积极的影响写在一起,把消极的影响写在一起,影响类题目的概括就结束了。

四、归纳概括原因

概括的目的一个是在内容上更具有总括性,另一个作用就是使答案更具有条理性,所以我们可以找到材料中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按照主客观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递进的顺序从思想、制度、管理、利益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五、归纳概括概念

对概念的解释是归纳概括题型中比较难的一类题,也是经常考到的一类题,在解释概念时,我们可以按照“内涵+外延”的方式进行概括。所谓内涵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感知得到的。只要把最本质的特征和外在表现结合在一起,即可完成对概念的概括。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5楼

江西分校(jx.offcn.com)

归纳概括是申论中的常考题型,也是较为简单的题型,中公教育希望所有考生都可以准确把握作答技巧,在归纳概括题上轻松拿分!

文章来源中公江西公务员考试网:http://jx.offcn.com/

篇11:申论归纳概括题库

概括归纳的方法很多,不过有几个总体方法是考生必须掌握的运用的。下面主要介绍三种最实用的总体概括方法。

一、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法是指直接从给定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并用这关键词句答题的方法。申论考试中给定的资料虽然比较繁杂,但是无论材料多么冗繁,总有一些标志性的关键句在引导考生,这些关键句在揭示材料主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二题为例,该题作答要求为:

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根据上述要求,考生在阅读给定材料时,就可以直接从其给定材料中划出关键词句: „„

5.农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乡镇体制的重构。一位外国学者指出:“乡镇自主权在各种自主权中是最难实现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为了进行有效的防御,乡镇政府必须全力发展自己。”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普遍实行免费式义务教育。当前,有些地方进行了乡镇体制改革的试验,这说明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的进一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转变。

6.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进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大多数贫困乡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卫生室,基本控制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主要地方病。

7.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除了政府动用资源进行扶贫外,国家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增加社会扶贫的资源。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继续做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扶贫领域,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最早,投入规模最大。世界银行与中国目前已经开展的西南、秦巴、西部三期扶贫贷款项目,援助总规模达6.1亿美元,覆盖9个省区、91个贫困县,800多贫困人口。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与中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开展了一些扶贫开发和研究项目。欧盟、英国政府、荷兰政府、日本政府、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福特基金会等也都在中国开展了扶贫开发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

从上述已划出的关键词句出发,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整理提炼,可以得到答案如下: 从给定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有下面几条:(1)统筹城乡发展,做好东西对口支援工作,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2)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扶助有特色种养项目,推进产业化经营,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3)依靠科技,优化种养品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4)加大扶贫财政投入,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5)发动社会力量,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发展国际交流。

二、综合分类法 综合分类法也是概括归纳的重要方法和原则。这种方法要求考生对给定材料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和分门别类的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答题。首先,考生要对每一段的给定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理解材料并进行抽象概括。一般来说,这种方法有几个步骤:

第一,在认真阅读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每一个自然段或几个自然段的内容,为了节省时间,可按照阅读的方法首先把各个段落旁边标出“问题”、“原因”、“措施”、“危害”、“措施”等字眼,然而再进行进一步细化的标注,同时提炼归纳中心观点。

第二,把性质一致或特点相似的材料合并、归类、排列,剔除那些无关或与主题意思关联不大的材料,一般来说,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将材料进行划分,也可按照横向、纵向的分类方法分类。如横向方面的分类: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正面和负面/成绩和问题/问题的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纵向方面的分类:问题的表现/原因/措施。

第三,在上述理清逻辑的基础上,总结成文。

以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为例,该题的作答要求是:

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简练的语言概括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供领导审批。

那么如何概括给定材料中D部长的谈话要点呢?可采取如下步骤进行概括: 第一步,阅读给定材料,一边阅读一边概括相关段落的内容,可在给定材料旁边标出“问题”、“原因”、“危害”、“已做的工作”、“措施”等字眼。

第二步,在进行初步段落概括的基础上,剔除无关要素,合并同类项,那么相关要点就一目了然了:

问题: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引发的问题十分严重,也已引起了民众对突发事故问题的关注。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就是由缺乏必要的防治机制而产生的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

原因:引发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的暴发、社会矛盾的激化、敌对势力的影响。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事件,如征地引起的集体诉讼和上访等;另一类是由于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事件,如台风、海啸等。

已做努力:目前国务院及相关部门,以及各省市都编制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全国性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

措施: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要责任。政府要建立一整套处理事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由社会根源引发的事件,关键在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规范和完善法律法规。

第三步,根据上述分类,撰写成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部长就突发性公共事件及其对应接受新华网访谈,其谈话主要内容有: 第一,指出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引发的问题十分严重。D部长指出,近年来我国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已引起了民众对突发事故问题的关注。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就是由缺乏必要的防治机制而产生的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

第二,指出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原因。D部长指出,突发性公共事件包括由自然灾害的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由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由敌对势力的影响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等等。因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事件,如征地引起的集体诉讼和上访等;另一类是由于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事件,如台风、海啸等。

第三,指出有关方面已经做出的努力。D部长指出,目前国务院及相关部门,以及各省市都编制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全国性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

第四,提出了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措施。D部长明确指出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要责任。面对自然灾害引起的事件,政府应建立一整套处理事件的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由社会根源引发的事件,关键在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规范和完善法律法规。

三、寻根问底法

寻根问底的方法是指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方法。这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表面化的材料,把握隐藏在这些表面材料背后的本质机理,这要求考生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第一题为例,该题的作答要求是: 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给定材料,可以通过概括各自然段材料的主要内容,得出材料里面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印刷厂与居民发生纠纷,引发官司。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发这个问题呢?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得知其直接原因:

印刷厂为提高经济效益引进先进设备,产生严重噪声污染,殃及周边居民,并致一人患病,引发官司

再深入追究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从给定材料中可以得知其间接原因:

企业的噪音处理设施不合格;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味追求企业发展,对噪音污染不够重视;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环境污染管理不够及时和完善。

而引起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

印刷厂设在小区内,并与居民H的住宅毗邻;

再考察引起这个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可知为: 城市规划不合理

综上,解答出第一题的参考答案可为: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试题三下一篇: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