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优秀说课稿

2022-09-06

第一篇:岳阳楼记优秀说课稿

岳阳楼记说课稿

《岳 阳 楼 记》说课稿

评委老师:下午好!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此次它被选编到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岳阳楼记》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古文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与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实现以下的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能够背诵课文; 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根据我的教学安排,接下来我将重点陈述第一课时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为了巩固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我将:朗读和背诵全文;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设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而朗读技巧的训练也是一个难点;学生体会文章遣词用句的精妙也有一定难度。

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具体运用以下教法: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在课前查找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②以古典音乐和岳阳楼的风景图片为背景,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③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

④结合课文条理清晰,文意浅显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

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利用合作、讨论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课 前 准 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在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具,PPT展示资料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现在我将具体陈述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在古典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我用图片展示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或秀美或壮丽的风景,接着吟诵有关的美文妙句,由此导入《岳阳楼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的欣赏,音乐的感染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情境美和语言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背景资料展示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由我酌情介绍一些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作者和背景的简单介绍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实现相关的知识目标,有助于进一步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

(三)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就诵读。朗读技巧的训练是我此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

1、首先请学生自读全文,初识美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2、然后听名家诵读课文,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跟读起来,初步感受不同段落情绪的差异。 第三第四部分重点指导节奏和语调:

3、指导节奏时,先由我做示范,然后请学生划分第五段节奏并进行诵读。

4、指导语调时,先让学生任选一段自由朗读,再挑选几位同学进行对比诵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品味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理解文本,背诵课文

①在之前的朗读基础上,学生再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就不太难了。在此过程中,我会在学生中间巡视,帮助解决疑难,如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若有共同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当众解决。

②接下来让学生动笔在各段的空白处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然后由我进行最后的明确,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③最后以第2自然段为例来体会文章遣词用字的精妙,并由此找到快速背诵的捷径。比如“衔”、“吞”连用,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气势。,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这堂课我重点采用关键词记忆法,同学们根据这种方法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最后请两位同学当堂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我考虑以“事、景、情、理”四字为主线,并截取文中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板书。通过板书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并且强化记忆。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背诵做了量的规定,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并且在课后还要不断刺激、强化。在课堂上我们应经做过了快速背诵的训练,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尝试背诵全文。通过背诵,学生不仅为下节鉴赏课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他们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以及美文妙句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断提升自我。

教 学 反 思

1、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和讨论点拨的方法为主。文言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朗读背诵始终是重点,一方面大量优秀的词句确实需要学生牢记,以增加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反复诵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

2、合作学习是要相互促进,达到合作的目的,而不是对别人的依赖: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开放教学空间和时间,放松学生的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第二篇:《岳阳楼记》鉴赏课说课稿

一、说课标说考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P15)“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P17)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情境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于文本,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只从文本的内容(文)与形式(道)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本的内容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形式即为文本在布局谋篇、语法修辞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法则。这就忽略了对隐藏于文本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文本之质的解读。而《语文课程标准》除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P11)和“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P11)外,更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P11),更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P11)。因而这节课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的解读。这也符合吉林省中考考纲的要求,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及考纲样题明显的增加了对学生对文本“质”的解读的考查,虽然是主观性试题,但学生很难把自己对文本“质”的解读说得很透彻,因而也有必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解读。

二、说教材 ㈠说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文是作者被贬于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而写的一篇记。其文通过叙事引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由情入理,既墨蕴彩色,淋漓尽致的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巴陵胜状图,又随物赋感自然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但是作者真正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他希望自己和老朋友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人。文章在语言上骈散句结合,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让读者在朗读的音乐美中览景悟情,爱不释手。总之,在这样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名篇中去品味和探究它的“质”美,实在地一件美事。

㈡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⒈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⑵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充分搜集、筛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⒉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立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⒊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三、说教法

这是一篇经典的美文,文章意境博大深远,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准备借助教学磁带,带学生试“登”岳阳楼,一览巴陵胜景,让学生在聆听名家范读中欣赏洞庭湖的阴晴胜景,诱导学生的向往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P17)初二学生属于学龄中期,心理处于幼稚期或由幼稚向成熟转化的朦胧醒悟期,理性分析的能力弱,但感性认识能力强,模仿性强。所以,我决定把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文意,品味文章思想内涵,陶冶情操的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文中语言进行加工再造,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对于文本“质”的解读,我准备用讨论,互相提问的方式来实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等形式充分作好准备,再试作小老师向同学展开提问,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把握教学航向,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另外配合一套古文比较阅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把握重难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说学法

⒈倡导自主学习。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来源于他对文本“质”的不同理解,因为文本内容和形式是共性的,共性的东西更多的只能达成共识,而不可能形成师生思想、灵魂间的相互碰撞,只有对文本“质”的不同理解与把握才能让学生最终成为文本解读的主人。而自主学习恰恰是学生对文本“质”的解读的好载体。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选择《岳阳楼记》进行鉴赏性分析,正是充分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古文赏析的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会感兴趣于作品的文质兼美、立意高远,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在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下,学生在“能学”、“想学”的前提下,掌握学习古文鉴赏的策略,达到“会学”,为今后探究古文并“坚持学”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厚文化底蕴,实现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⒉构建开放课堂。新课程强调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力争将课堂创设成为探究、交流、合作的阵地。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沟通,在相互启发下补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表述自我的情感与体验。这种自主、活泼的课堂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对于千古咏唱的岳阳楼其资料极其丰富,不是教师所能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充分利用学生智慧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现代媒体参与教师备课,在广度、深度上创建开阔的课堂思维空间。

⒊尊重个性体验。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和适当的鼓励,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让学生把眼光集于作品的美感美质,关注作者审美意识的投射。引导学生由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学生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生发开去,引发学生对历史、当代社会周围事的评议,体现自己审美创造的个性。

五、说教学流程:

⒈情境导入:根据初二学生感性认识能力强的心理特点,我决定展示中国古代被誉为“四大名楼”的图片,配以古典音乐。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美文妙句, 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⒉合作交流:

从初二学尝试以网络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课堂上通过小组成员自主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来生由感性认识强向理性认识强过渡这一特点,我探究文本内容、写法和作品思想感情倾向。

⒊自主探究:

由于初二学生理性认识刚刚向强发展,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质”。

问题一: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范仲淹选择从那一角度为岳阳楼作记?问题二:文中哪些独到之处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形成思维的交锋,师生交流,达成共识。使学生能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课文本身,理解作者写景意图所在。

⒋思维拓展:

由于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种急于想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的中了心理特点,我决定让学生在对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深入理解,对作者为情设景、缘情抒情的感悟之上,领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志向,更准确把握范仲淹的“忧乐观”,进而联及近现代的“今仁人”。评论之时充分给予学生言论的自由,让其从感性的体验上升的理性的分析,开拓课堂自由创造的空间。 ⒌创新训练:

由于初二学生的模仿心理还很强,我觉得在本节课最后进行仿写练习,是学生对文本“质”的理解上的运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我决定在蓄积情势的状态下,以家乡北山的揽月亭、旷观亭或世纪之舟雄伟壮观的实景展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借景抒情写出自己独到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我设计了能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的概括性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 骈散结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忧)(不以物喜 )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乐)( 不以己悲)

第三篇: 《岳阳楼记》评课稿

评课人:赵集乡中心学校

周国新 今天,我研读了辽宁鞍山十五中学欧阳代娜老师执教的《岳阳楼记》教学实录(节选),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简洁、有力,教学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本节课集中地体现了“从整体入手,重在思路点拨”和“文道统一地讲述语文课”的原则,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欧阳老师的这堂课中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从教师的预习提纲

一、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

二、熟读并口译文章的

一、二自然段。

三、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这是什么体裁?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第二,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线索句,你能找出来吗?它是如何贯穿全文并引发出作者的伟大抱负的? 第三,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洞庭湖的风光?这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吗?”

当中看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完全贴合文本的要求,并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节课最欣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取新知。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研读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我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智慧的杰作。可见,老师不凡的教学功夫。

1、教学思路设计较比清晰

从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我不难看出,本节课可以分为导课、研课、结课三大环节。导课紧承上一节课,继续抓住本文中心词“异”提出问题;研课仍然是寻“异”之旅;结课时只从作者思路、文章中心、释疑解难三点着眼要而不繁,简洁干脆。

2、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导课:教师采用置疑性语言(我们在上一节课已阅读并口译了第

一、二部分,但作者的“异”还没有看到。难道这篇文章也只是一般地描写洞庭湖风光吗?作者定有他的深刻思想安排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抓住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注意力,引领学生直接进入本节课主题。

研课: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拔字、词、句,让学生及时讨论、随时加个小注、适时评价点拨。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授之以渔,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结课:教师先提出具体任务并给了方法及思考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课文:1.整理出作者的思路脉络;2.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大家一齐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以上两个问题。);然后给了简要的指导和总结(1.整理文章思路脉络:谪守巴陵郡一属予作文一前人之述备矣一得无异乎一或异二者之为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一吾谁与归。师:归纳中心思想不必全班同学在文字表述上完全一样,把中心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出来即可,具体文字,自己去整理。2.本文中心思想应包括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通过对岳阳楼不同景色与游客登楼览物后不同心情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第二,进而引发出“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伟大抱负。)再用一个提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疑难。最后给学生激励和希望。这些做法扎实有效,不拖泥带水。

3、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能够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让学生在平等中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配合较比默契,教师对学生评价,点拔及时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以展示,课堂的实效性比较强。

三、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有自己的风格 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专业技能,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较强。

1、教师语言规范,简练,思维清晰 。

2、 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质疑。

3、教师践行了“从整体入手,重在思路点拨”和“文道统一地讲述语文课”的原则。

4、教学中教师渗透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能力训练。

四、意见: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下面我仅从个人的角度说一点意见:

1、上述教学实录不具备普适性,是一个个性课。拜读之后,我惊叹于老师的语文教功,同时更惊叹于学生的思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现实的课堂几乎不存在不需要维持课堂纪律的课堂。

2、上述教学实录不具备课改性,是一个传统课。这堂课并不能体现本县正在实验的高效课堂改革的精神。

第四篇:岳阳楼记说课

一、说教材

l、教材简析:《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和游客的两种览物之情的描写,以及对景异情移态度的否定和古仁人之心的阐述,申述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岳阳楼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并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课文安排在单元中间,应是为实现单元教学目的而需着重训练的篇章,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

3、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几点为教学目标的内容: ’.

(1)基础知识目标。流利地诵读全文。能了解文中部分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能正确翻译课文。掌握本文中的部分成语(如“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和“心旷神怡"等)和篇中名句(或主旨句)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领略篇中创设的意境。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在习作练笔中,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3)思想教育目标:先人后己。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教学重点与难点:“书读百遍.其义山见。”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我着重抓朗读训练。把“反复诵读、深人领会"确定为教学重点。这一重点也是同时根据新大纲的精神“初中阶段古文教学只要能使学生了解大意即可,不必对字、词、句作过多分析,更不需像传统教法那样逐字逐句讲解"来确立的。

这篇课文的作者范仲淹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作为封建王朝的官吏,难免有一定的忠君思想。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学生对此不一定能准确把握,但在当时来说。作者能提出“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对人民的疾苦有所关心,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作者“卒章显志"的‘志"(作品的思想意义)应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功性"和“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的原则。鉴于如上诸因素,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感知法

2、情景教学法

3、读写结合法

选择朗读感知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整体教学,朗读则是实现这一教学法的最有效的方式。朗读时,调动学生的眼、耳,甚至心灵,同时达到了把握字词句篇章结构的目的,便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因而。我采用朗读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选择情景教学法的依据:情景教学是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感受时。是管形象思维的大脑的右半球兴奋;表达时.则是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就可以大大地挖掘大脑潜在的力量,学生不会感到疲劳。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

选择读写结合法的依据:根据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确定该教法。鲁迅先生曾以亲身体验谈到读写结合的问题:"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由此可以看出读为写而提供的写作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

三、说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就是由“教材"向“学材"转变.这一观念的变化,突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本课教学。我确定了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预习通读,寻找疑难,理解为主,背诵记忆,动口动手,读写结合。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 展示教学挂图(挂图贴在小黑板的一面,小黑板的另一面写关于“记”的知识及其它。备用)同学们:下面,我请大家看一幅图,图上这处宏伟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岳阳楼(同时板书课题)。那么,在不同的天气,登临这座楼,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心胸不同的人,面对这些景象.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紧扣教法“3”“情景教学法”而设计的“导入语"。 (二)预习指导 。

使用工具书查字、词.扫清“拦路虎".通读全文。应用学法设计预习指导的依据:①培养学生查字、词的能力,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②先读文后学文,做到了由浅人深。 (三)教授新课

1、听课文朗读录音。

依据:人们对所要认识的事物,首先要感知它。 .

2、学生自由读,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而确定这一环节。刚听录音之后,若不及时朗读巩固,对于停顿及断句,可能会出现差错。

3、学生齐读 ‘

有兴趣的、在学习中有重要意义的材料易记住。学生齐读课文有一种整体美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因而,这是一种“愉快学习”法。

4、指名读: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避免平均用力,(这实际上也是“个别辅导")。

通过上述做法,已强化了“教法一",完成了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部分"“诵读全文、领略意境"的要求。

5、讲述

展示小黑板的另一面,讲解有关“记”的知识。作者简介及文章出处。

讲析第一大段

关于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解释,完成教学目标“掌握部分成语"的要求. 让学生试译本段

结合课后练习题“三.1”提问并讲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l、熟读课文

2、背诵第一段,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1)”,运用学法(2)。 (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二)学习新课

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

结合课后练习题“四.1".学习对偶的修辞及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可否用“连、接"替换。为什么?原句用了什么修辞? 关于对“气象万千"的理解,是又一次落实数学目标(1)的部分内容。 试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这一课时中“叙述、写景、抒情、议论"的讲解,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2的重点内容,运用教法和学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波澜不惊"的“惊"能否用“起、动"替换?“浮光跃金"的“跃”能否用“闪"、“耀”替换?为什么: 问题:“薄暮冥冥"是虚写还是实写? 、

第三大段是全文的核心段,它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本文的名句(警句、主旨句)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它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的?

对于这个问题。要让学生展开讨论,透彻理解,这是教学目标

2、3的交叉点,为了再次突出它的重要,在最后,我又单独作一小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o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合的方法,写一篇题为《刘开渠纪念馆开馆记》或《我伫立在刘开渠纪念馆前》的习作。

作业题设计的依据是为了重点落实教学目标2的部分内容,做列教法(3)与学法(3)的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至此,完成教学目标o

第五篇:《登岳阳楼》说课稿

玉门三中新进教师汇报课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教研组 张忠良

尊敬的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借着这次学校给予的机会,我上午给九年级(22)班学生执教了一堂《登岳阳楼》,再次感谢大家的捧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堂课设计加以简单的说明,恳请各位给予指导:

一、说教材

《登岳阳楼》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单元总标题——“人生境界”。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的胸怀博大宽广,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说目标

九年级的学生已储备了一定的古诗文,也具备了初步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基于此,我结合课程标准及文本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品诗,通过意象,感悟诗人情怀。

2、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3、以读促学,完成学习目标。

情感价值:

4、知人论世,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悟主旨 教学难点:“坼”、“浮”二字妙处的理解。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复诵读、自主学习、练习巩固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

四、说程序

基于以上这些分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1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课前准备:上课之前,让学生背诵已经储备的杜甫的诗,积累古诗词,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情境导入:通过推荐赵翼的《论诗》导入,引出文本,让学生读出“新鲜”。

(四)教学过程:有感于王艳玲老师在上周五“研课标说课标”活动上的发言,我将诵读贯穿诗歌学习的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题,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诗歌内容,尤其是情感与意境。 第一遍:初读。听读,读准字音节奏,

第二遍:单读多读集体读。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将学生带入情境。

第三遍:本掌握了课文朗读的轻重缓急后,然后再配乐自由朗诵,读出自己的感悟。 第四遍:品读。

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情感。

1、分析意象。为了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并感知意象的特点。

2、描绘画面。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作适当点拨就可以。

3、感受诗人情感。重点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围绕“凭轩涕泗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杜甫生平经历深入探究本诗的情感,设置问题:这涕泪中包含了那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这一部分中我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之间可就近展开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其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之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深沉蕴藉。

第五遍:美读。

至此,学生已完全融入了本诗的情境,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置身诗境,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旁若无人地大声自由朗诵课文,饱含深情的朗读能将课堂气氛带上高潮,而课文背诵的任务在经历过以上几个环节后也自然完成了。

第六遍:全班齐背课文。

(五)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并实践本文所学的鉴赏方法,并了解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我的拓展练习是: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思考李白的诗该如何朗读,并从景与情的角度比较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以置身诗境的鉴赏方法赏析李白诗中的景与情。并指名两名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各朗读一首诗,让学生更充分地体味诗的意境以及朗读技巧。

以上就是我这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以及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附:说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景 情 雄浑壮阔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上一篇:寓言故事的五个特点下一篇:医院科室作风建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