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一线培养工作

2022-12-27

第一篇:加强干部一线培养工作

东吴镇推行“一线工作法”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

发布日期: 2009-03-31来源: 党政办

东吴镇全体机关干部以“深入一线,服务群众,各项工作提质、提速、提效”为工作要求,深化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落实五项工作任务和措施,大力加强联村、联企和解决“一线问题”的工作力度。

一是要求工作力量在一线配置。以镇机关干部全员联村、联企和联项目为主要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联村工作机制,建立农村工作联络员、专职指导员和联村组长三级联村工作机制,同时继续实行35周岁以下新进机关的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的管理办法,目前我镇42名机关干部全员联村,老中青工作力量相互配合,进一步促进联村工作更好地开展;二是实行镇班子成员和工贸办6名干部全员联企制度,联系规模以上企业47家;三是将09年度镇级13项实事工程进行责任分解,每项实事工程指定责任领导和落实责任人,确保实事工程的全面推进。

二是要求情况在一线了解。具体提出三项要求:要求镇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集中安排一次蹲点调研,每次时间不少于一周;要求机关中层干部深入村、企和工地,集中办内意见,每季每人提出1-2条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全体机关干部每年每人撰写一份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文章。

三是要求感情在一线融合。关键是做好驻村联户工作,联村领导和农村指导员要分别联系所在村10名党员、10名村民代表和10名困难群众,专职指导员每周下村不少于2天,开展多种形式的恳谈,详细记录同联系对象的恳谈访问情况,了解具体困难,确保联户联心。

四是要求问题在一线解决。实行“一线工作责任制”,明确镇领导班子成员是所包联村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和社会稳定等工作的主管责任人,具体负责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部署和安排的各项工作;明确农村指导员和联络员主要开展好村情民意调查、政策法规宣传、群众信访调解、富村强民服务和组织建设指导等工作,并规定村级班子需要同镇联系的一般事项首先必须与农村指导员或联络员联系,并由农村指导员向联村组长汇报,遇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组长在及时处理的同时,要向点负责的党政主要领导汇报。

五是要求绩效在一线考核。对机关干部“一线工作法”情况进行单独考评,将党员群众民主测评结果占20%记入考核总分, 同时“一线工作法”考核结果与机关干部岗位目标考核、联村联企干部考核等直接挂钩,实施奖惩。

第二篇:切实加强交通运输系统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成县公路管理段:张会兰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政治优势所在。在现阶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路系统落实“三个服务”的大环境下,如何做好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管理工作中的优势,是每一个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深入思考的课题。所谓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依靠班组自身经济因素,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党的代表大会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但人们对加强基层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进行研讨。

一、基层基本情况

在2009年养护机制改革后,经过近几年一些调整,就我段现有一线养管站3个,一线养护职工83人,其中男职工51人,占62%;女职工32人,占38%。全局养护总里程为144公里,其中一条国道(G316)39公里,两条省道(S20

5、S219)S205线66公里,S219线31公里。通过查访,一线养护人员及养护任务有如下特不足:

1、一线养护实际人数较少。

2、养护职工中党团员比例较小,在一线养护职工中,只有党员

41

人,团员6人。

3、一线养护职工年龄结构偏大。30岁以下7人,31岁~45岁56人,46岁~55岁20人,中老养护职工比例达92%。

4、一线养护职工文化程度普遍低下。一线养护职工中,初中以下有60人,占85%;高中以上只有23人,占15%。

5、机械化养护程度低。目前,段属144公里只配有1台清洗机和1台扫路机,平均配备率较低,机械化养护程度还远远未达到省局规定目标。

二、一线职工生产生活及职工要求

(一)生产情况

1、现在各公路管理段一线养护职工,在站组长带领下,严格按照现行养护制度进行作业,养护机制运行良好。在座谈中,有少数站班职工反映,现行的奖惩机制不够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做得好的没有什么奖励,做得坏的也没有什么惩罚,收入差别不大,严重影响一线工人的积极性。职工们希望进一步明确奖惩机制,以利于稳定一线肯干职工的情绪,利于养护工作的开展。

2、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座谈中,一线干部职工普遍反映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增加。现在的物价、材料、人工等费用与十多年比,早已翻了几番,养护经费缺口很大,用在路上的经费较少,改善路况难有大的作为,有心无力,影响工作开展。

3、机械化程度低,养护一线技术力量不强。当前,大力推进“科学化、机械化、规范化”养路,每年都给养护一线添置了一批各种养

护机械,如综合养护车,扫路机、剪草机等,养护机械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尽管如此,机械化程度还是相对较低,手工操作还是主要劳动手段。机械化程度提高的同时,对一线职工的技能要求相应提高。近几年,虽然厅、局、总段举办多次各种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对职工的各项养护技能、机械操作技能有所提高,但实际中,由于人员的退休、调离、厌学等因素,一线养护骨干技术力量有所减弱。部分站班职工反映,一些养护机械离了某人就无法开动,他们希望加强这方面的人员储备和现有职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4、无力制止公路两边乱堆乱放乱建现象。公路沿线居民在公路两边乱堆乱放乱建现象是影响公路形象、引发交通事故的一大顽疾,同时也影响了公路养护。相对于公路沿线的当地居民,一线养护职工还处于弱势地位。一线养护职工们反映,在制止乱堆乱放乱建时,一般的讲理由,讲法律(《公路法》),无人听取,置之不理,动手清除,常常引发纠纷,有的沿线居民甚至还殴打伤人。职工们希望,加强日常路政管理,加大上路巡查,及时制止乱堆乱放乱建现象。

(二)生活情况

1、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仍有待改善。近些年,虽然非常重视一线养护职工吃、住生活条件的改善,多次解决一线职工这方面的难题。另外,各站班生活设施基本齐全,所有站班配有电视机,部分站班有电话、冰箱、消毒柜。大部分站班自己开辟了菜地,部分小菜可以自给。各个站班有专职的炊事员,职工伙食质量近年来有很大提高,一线职工们大都感到满意。

但是,由于基础差、投入少、经费有限,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善。有些站房的办公及生活用具简陋、老旧,有的还不够齐全(如换床、椅、办公桌,添置冰箱)等等。

2、文娱生活比较贫乏。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目前养管站班文化设施奇缺,虽然基本上每个站班都设有电视机,但无有线,接线信号很差,文体活动几乎与养路工人无缘,业余时间只有打牌消闲,人少的站班就连打牌的机会也很少,夜晚只有独守空房,寂寞无聊,空虚和苦闷促使大多数养护工人未老先衰。

3、社会地位有较大下降。当前,养护工人作业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收入与其他行政、事企业单位来比相对较低,以致社会上大多数人瞧不起养路工人。十多年前的公路养管站房在当地来说,可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但是现在,我们一线职工站房在当地来看已是最差行列;由于灰尘满面,两手油泥,到路边老百姓家讨口水喝有时还遭白眼。

三、改善措施建议

公路养管站班是公路养护建设最基层组织,一线养护职工是公路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公路的发展和畅通都凝结着公路建设者的汗水和心血,更离不开公路养护者的默默耕耘和奉献。一线养护职工的思想稳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常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做好养路职工的思想政治稳定工作刻不容缓,而逐步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福利待遇,解决职工的特殊困难等工作是保证养路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归纳整理如下:

1、继续强化各道班建设力度。近些年,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改变过去小道班的落后布局,对原有养护站班进行了撤小并大、壮大规模的措施,提高档次,更新技术等一系列改革,效果较为明显。但面对市场化竞争激烈态势,职工待遇不高等压力,建议逐年加大对养护站班的建设力度,推行大道班管理,健全大道班内部管理制度,将各项制度进一步细化、深化、规范化。今年拟对一个公路养管站进行全面改造和维修,配齐相关生活设施。

2、加快对现有站房的改建、维修和设施添置。根据调研结果,厅局应尽快对各站房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根据现有站房布局存在的问题,新建和维修一批站房。建议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至二栋站房进行维修,以逐步改变现有站房的陈旧和损坏状况,争取未来几年内翻新所有道班站房。二是将站房照明用电老化线路进行更换,避免因电线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三是对站房、屋顶进行检修,瓦房更换破损旧瓦、木梁等,水泥平顶房用水泥或沥青处理水漏。四是对门窗、旧家具、室内墙壁、围墙进行油漆或粉刷。五是适量增加床上用品,添置缺额桌椅等。六是解决养路工饮水难、买菜难等问题,建议为每个站班打好水井。

3、加强对养路职工“人”的投入。一是增加一线养护职工人数,确保有足够的养护职工上路养路,减轻当前一线养护职工因人数少而带来的养护压力。其中,特别要注意一线养护职工中,老中青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确保养护一线劳动力的稳定;二是认真开展“创造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把技术培训作为一项固定制度确

定下来,不断提高养路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加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力度,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公路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弘扬“养路”精神和“三十佳”精神,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风范、道德风范。要将一线表现好、思想觉悟高的同志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在岗位调整中,相对好的岗位要优先考虑扎根一线多年,勤劳务实,表现优秀的职工,让一线职工心中有奔头,有盼头。

4、进一步加大养护机械和设备的投入。要从提高劳动效率和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的前提下,提高养护机械化程度,逐年添置必要的养护机具,以减轻养护职工的劳动强度。建议在在养护小型设备上加大投入量,如添置平板夯、冲击夯、液压镐、小型压路机、小型挖掘机等,争取未来三至五年内,各大站班小型养护设备配备率达到合理水平,机械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积极解决落实职工工资劳保福利待遇。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目前是公路系统职工最关心一个热点问题,每一次的走访,每一次的调研,这个问题首当其冲,我们一次一次也提了多年。建议在今年交通体制大变革的前提下,积极向上级各部门争取,将这个问题得到彻底落实,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要逐步提高一线职工其它(误餐)补助标准,缩少一线职工与其它各块(部门)之间的差距,提高一线职工生产积极性。

四、做好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一线职工,是推进企业发展的主动力,是确保安全生产和稳定的

主流人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线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一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和谐、文明、高效、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做好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面临的形势

1、一线职工思想活跃。新时期职工的思想非常活跃,获取信息时间快,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互联网、手机等传媒工具对职工的思想观念和态度的影响越来越大,职工的思维模式正在向现实化、经济化转变,甚至部分职工已经走在了前头,讲实惠,讲利益已成为职工所关注的热点、焦点,如何正面引导、正确指导、安全疏导职工的思想情绪,解决职工关注的实际问题,成为做好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职工文化需求增高。随着公路改革不断推进,大部分职工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一线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化生活内容比较丰富。大多数职工家庭已经从温饱型逐步过渡到自足型,部分职工正逐步向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型转变,同时,他们对工作环境、企业文化氛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满足一线职工健康向上的工作文化需求,让他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成才,这也是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最忌讳的就是“走过场”、“搞形式”,必须

结合一线职工实际情况,针对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双向沟通,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公路管理段坚持段务公开,充分发扬民主,特别是在热点、敏感性问题上,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充分保障职工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保护大多数职工的利益,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加职工的归属感。深入开展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更多地倾听职工群众意见,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思想交流,为职工搭起与段以及各科室沟通的桥梁。注重对职工状况的分析,为职工提供发展空间,使职工的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职工反映和关心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让他们安心、积极地工作。

2、联系实际,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做好一线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联系实际,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手机等先进通讯设施、通讯手段的不断应用,一线职工的思想比较活跃,获取信息时间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信息量大,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比较集中,感受也比较深刻,公路管理段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不回避、不空泛说教,正面引导、正确指导、安全疏导,把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党和政府的基本对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与过程,实事求是地向一线职工讲清楚,扎扎实实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有效确保了职工队伍稳定。

3、做好结合,找准出发点落脚点。公路管理段把做好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职工群众之所以对当前工会开展的三不让、金秋助学、送清凉、送温暖工作有较好的评价,

就是因为职工大量的思想问题在实际困难解决过程中化解,这种思想政治工作,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要增强一线职工群众的信仰、信念、信心,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公路管理段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一线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办实事、办好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通过解决一线职工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一线职工的思想觉悟。同时,我们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把职工的利益维护好、保护好。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保障。新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安全和稳定的生命线,要切实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提高认识,通过积极的学习,真正提高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避免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主要的工作来抓,要常抓不懈。只有把一线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的推进更高水平的一流桥工段建设。

2、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提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水平有一定要求。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必须系统地学习,努力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和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始终遵照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办事,力求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宣传先进、鞭策后进;找准问题、对

症下药;科学创新、寓教于乐;勤于实践、营造氛围,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驾驭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成效。

3、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实际。新形势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贴近职工,贴近群众,既讲道理,又办实事。要通过解决问题,办实事,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上。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敢于抓“热点”,碰“难点”,解“疑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4、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科学创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打破以往反复说教、读书念报的简单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精心组织一些谈心会、讨论会,甚至辩论会等。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媒体作用,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手机和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建立覆盖全体职工的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电子期刊、手机信息等及时传播给一线职工。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除按老传统进行一定必要的系统教育外,还要不断地学习其新的内容,要与公路文化紧密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点,通过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演讲、法制案例分析等活动,寓教于乐,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提高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作用之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一线职工工作效率的有效保证。职工是

交通运输经营活动的主题,交通运输的各项生产任务指标是由职工具体实践去完成,而所有活动都有职工的思想支配;因而,交通运输生产否正常运行取决于职工的思想状态。通过改革几年来的磨合,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靠改革发展,教育职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增强职工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同事又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让职工明道理,活血化瘀,解惑释疑,努力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总之,新形势下的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以发展的观念,求实的态度,创新的方法,帮助职工群众解决最实际问题。凭借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人心、稳定队伍,努力为更高水平的一流新乡桥工段建设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安定和谐的大环境。

二O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11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践行“一线工作法”

“一线工作法”

核心内容是:“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措施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体现”。

首先要想清楚的就是,我的岗位在哪里?我的任务在哪里?我的工作绩效在哪里?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知道身子扑在哪里,决策着眼点在哪里,解决问题应该在哪里。 即将“一线工作法”细化为九条:干部在一线坐镇,计划在一线下达,学习在一线安排,难题在一线突破,纠纷在一线化解,创新在一线探索,典型在一线发现,素质在一线提高,考核在一线进行。形成了一套周密管用的工作落实机制。

主动深入一线,带着问题走进基层、带着思考走向实践

概括为“八个一”: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感情在一线培养,能力在一线锤炼,政绩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

真正到实地、查实情、说实话、出实招、见实效

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开阔视野,创新思路,点面结合,不断推动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完成硬任务,需要真本事,更要硬作风。工作有了创新的思路、对策和措施,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抓出特色,“望闻问切”,掌握实情,全面分析,科学判断,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来保证工作的落实。

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查研究、协调指导、检查督办上,抓重点、抓亮点、抓难点。,采取"查"、"看"、"听"、"谈"、"评"等方式,到实地、查实情、说实话,

如果你使用宝塔型的管理,你就会管好你的团队的人,他们再去管中层的人,再让他们去管,就是一层一层的管理,这宝塔型的管理,是科学的管理,也是最好的。如果你一杆子插到底,那你苦也苦了,最后事也做不好。通过宝塔型管理,你就会有更多时间来思考、来决策。同时,作为公司的决策人需要有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事业的一个最大的保障,一个人生活在自由放松的环境里,可以随意交往,谋略策划未来。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一个企业家的时间来源也许就在于“宝塔型管理”。人才是宝塔的基础

以系统节点为载体,以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为重点,探索形成了“系统节点”精细化管理模式。概括地讲,这个模式就是把采油厂整体业务划分为勘探、开发、成本管理等若干“系统”,将各系统的工作重点、管理难点、关键环节分层级确 - 1 -

立管理“节点”,形成分系统到节点的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瞄准“系统节点”建立目标、运行、责任、考核“四个体系”,瞄准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建立“发现、开发、生产”成本指标体系,使每个节点成为管理的目标点、岗位的责任点、成本的控制点和业绩的考核点,形成全厂工作系统化、系统工作节点化、节点工作目标化、目标管理受控化的“系统节点”管理模式,营造了“系统”之间配套联动、一体化运行,“节点”之间有序控制、相辅相成,厂、矿、队等管理层级目标明确、精细运行的浓厚氛围,

- 2 -

第四篇: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问题研究

课题文章样式

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问题研究

中共翁源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的基层干部,事关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国家发展大计。如何立足于基层一线,把握好基层干部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构建符合实际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翁源县近年来不断加强基层一线干部建设,在干部任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优先考虑基层一线干部,使基层一线干部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为完成好市委组织部2011年《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问题研究》这一课题,我县在6月份成立了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课题组长的课题组,先后到机关单位和镇(场)进行了5次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5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

一、当前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存在的问题

基层干部身处农村改革发展第一线,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具体实施者,承担着发展基层经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任。但由于机制不优、引导不力等因素,导致一些基层干部难以得到培养选拔,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昨日黄花”淡出组织的视野,影响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培养干部

1 与机关部门干部相比重视不够,紧迫性认识不足,行动上落实较少。一是培养意识不强。对基层一线干部的选拔培养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从上级机关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主要通过挂职或新农村指导员等途径。不管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存在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二是缺乏长效的制度。目前对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于部还没有可以遵循的制度规范,培养和选拔的资格、条件、范围和工作程序等都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主要依靠提拔、公开选拔等途径。三是干部积极性不高。乡镇之间,部门与乡镇,甚至乡镇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工资、奖金补助分配的不平衡,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一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基层一线干部稳定性不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基层一线干部的流动性偏大、频率偏高,造成基层难以留住干部,留住人才。据调查统计,年轻基层一线干部的流失率逐年上升,特别是选调生,扎根基层的不到10%。人才的不合理流动,造成基层干部队伍难以稳定,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培养选拔。一是年轻干部留不住。由于基层干部工资福利待遇比较差,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多数年轻干部都存在“往上发展”的心理,特别是新就业的大学生,虽然考上公务员已经不易,但难免与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朋友同学进行方方面面的对比,心理产生落差感,产生无心在基层工作的想法,一有机会就离开基层,到新的岗位发展。有的大学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毕业后把眼光投向基层,选择到基层锻炼,但工作时间不长,一些表现优秀的就被市、县以上单位调走,脱离基层一线,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人才。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高处走。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职称后,就业的空间越来越大,向其抛出橄榄枝的好单位也越来越多,很多专业人

2 才另谋高就,到别的地方发展。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基层的85%的涉农、涉医等专业技术人才都认为基层条件艰苦,辛苦不值钱,都有往高处走的想法,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三是业务骨干挤机关。基层干部在基层一线工作锻炼一段时间后,往往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有的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由于基层发展空间不大,提拔升迁的机会渺茫,一些业务骨干就把眼光放在机关,想尽办法往机关挤,以期得到更高的回报或认可。一些基层中层和领导干部,或者是由于年龄偏大、又或者是谋求仕途上更大的作为,都存在往上走的动机,出现“进程热”和“进城热”现象,制约了基层一线干部的培养。

(三)培养选拔链质量不高。基层一线干部在高流动性的影响下,干部结构不尽合理,普遍存在着观念相对落后,知识更新比较慢,能力不足等实际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基层干部队伍中老中青比例不协调,老龄化趋势明显。调查发现,乡镇35-45岁以上干部占有干部总数的42%,45岁以上的占43%,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占干部总数的15%。另一方面,中年以上的乡镇干部第一学历普遍偏低,多为中专、高中学历,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较少,尽管一些干部通过进修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但所学知识在基层难以派上用场,基层需要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匮乏。二是心态浮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调查中发现,

3 605040302010020072008200920102011翁源县近五年基层一线干部调离情况(%)85%的基层一线干部都认为基层“压力大”、“工作难”。基层干部身处第一线,无法回避各种矛盾和问题,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都要直接面对,都要担负责任,都得干,而且要干好,干不好还要面对“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处于一种“权小责大”的状况,因此,心态容易疲倦,产生脱离基层、进城养老和得过且过的心态,影响了基层人才的培养。三是能力弱化。上级组织的学习培训多数以班子成员为主,普通干部学习培训的机会几乎为零,导致基层一线干部信息闭塞,知识难以得到更新,水平难以提高。从调查情况看,镇级班子成员到市级以上机构培训的干部占61%,一般干部只占11.3%。县级机关的培训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培训任务,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使基层干部认为培训与他们的实际需求有距离,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对新观念、新方法接受较慢,对新形势下的基层工作适应能力弱化。

(四)基层一线干部出口不畅。基层一线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增强干部本领的大课堂,但基层一线干部被提拔的人数比较少,选拔力度不大,重用基层干部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认识存在误区。在调查中发现,35%的调查对象认为基层一线干部理论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想法不多,管理能力不强,在干部选用时对基层干部关心一下就可以了,不应把重点放在基层,这样的认识误区妨碍了基层干部的成长,不利于树立从基层一线选人用人的导向。二是选拔机制不畅。目前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竞争性选拔,但限定的条件较多,特别是热门领导岗位,往往在学历、年龄、职级等方面有限制,基层干部由于理论水平较低,在笔试、面试环节相对没有优势,很难脱颖而出,使基层干部看似很有希望,实则难以企及,打击了基

4 层干部的积极性。三是选拔力度不大。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任用没有形成常态,选拔链条很脆弱。对基层干部重视与否取决于主要领导的喜好,有时能得到重用,有时无人过问,基层干部能否提拔靠的是“运气”。在干部选拔任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重机关轻基层,重文凭轻能力等现象,这样便使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被边缘化,难以选拔进入到各级领导干部岗位,造成基层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是一个涉及面广,延续时间较长的系统工作,要解决其培养难、选拔难的问题,就需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一)对基层干部重视不够。对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培养干部与机关部门干部相比重视不够,紧迫性认识不足,行动上落实较少。一是重机关轻基层意识仍然存在。认为基层干部学历不如机关干部高、理论素养不如机关干部好、基层干部的层次相对较低,尤其是文字写作能力普遍较薄弱;有的单位对一些重要岗位舍不得腾出来选拔基层干部,存在本位主义和排外思想,怕选拔基层干部影响本部门干部的积极性。这在客观上造成机关干部受关注程度、提拔的速度和机会要比基层干部多得多。二是干部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积极性不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现实生活“四个多样化”的影响,冲击涤荡着干部的心灵,影响着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到基层或艰苦地区接受锻炼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吃苦耐劳和锐意进取精神都在消退。三是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到基层锻炼的积极性。对一些高收入单位里的干部,总希望在本单位长期呆下去,一些收入高的单位的优秀中层年轻干部即使是被提拔,也不愿意到收入较

5 低、工作条件较艰苦的基层担任领导职务,有的到位后,工作也不安心。

(二)基层条件较为艰苦。由于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一线干部大多面临着待遇低、出路小等实际情况,这些都成为保持基层队伍稳定的不利因素。一是福利待遇偏低。基层干部与同级别的机关干部相比,往往干的较多,拿的较少,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收入差距比较明显。一些经济基础较差、交通状况不好的乡镇,福利待遇相对比较差,干部除了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在物价高企的年代,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二是任务重压力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农村一线工作越来越复杂,压力也越来越大,既要干好经常性的工作,又要处理好突发性的工作。特别是当前的计生、维稳等重点工作都是实行“一票否决”,使基层干部如履薄冰。从200个调查对象的调查情况看,73%的基层干部认为目前的工作任务太重,压力太大,有的工作任务几乎无法完成,造成他们身心疲惫。三是生活清苦单调。从调查情况看,68%的基层干部对目前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满意。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较差,经常会面临停水停电的状况,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还住在平房或危楼里。很多基层干部的家都安臵在县城,在基层的日子都是处于办公室、农村、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状态,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工作之余不是聊天喝酒就是打麻将,生活显得枯燥无味。

(三)干部缺乏教育培训。现阶段对基层一线干部的教育培训比较缺乏,基层一线干部的工作方法和综合素质难以跟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是培训机会少。组织部门培训对象大多面向科级干部、党群部门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等,培训面较窄,导致

6 基层一般干部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从200名调查对象的调查情况看,78%的基层干部学习的途径主要是读书看报和阅览网站,几乎没有参与其他培训。二是培训方式落后。课堂教学是目前对基层一线干部的主要培训方式,培训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的培训任务,大多是采取“满堂灌”等授课方式,往往是就书论书,不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缺少或很少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没有重视和关注培训的实际效果。三是培训内容陈旧。基层一线干部大多对农业生产技术、调解工作方法、沟通协调能力等与工作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有较强的培训需求,然而目前的培训内容较多停留在思想理论学习上,很少按照岗位需求进行培训,培训教材也是“陈年黄历”,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有的甚至脱离工作实际,难以满足基层一线干部的知识需求。

(四)长效管理机制欠缺。当前对在基层一线、生产一线、艰苦地区的干部关注仍然不够,对他们缺乏日常的跟踪管理,不能很好的掌握基层干部的具体表现和工作实绩,导致一些基层一线干部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基层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一是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对基层干部的管理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难以激活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对基层干部的实绩考核主要以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为主,考核标准简单笼统,由于优秀的指标“僧多粥少”,有的是单位领导说了算或是“轮流坐庄”,在基层能够得到优秀等次的更多是领导班子成员,有的一般干部工作一辈子得到考核优秀的几率几乎为零。此外,群众参与干部实绩测评的渠道较窄,测评标准不够具体,难以体现出基层干部素质、能力和业绩。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对基层一线干部的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物质、政治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仍然欠缺,挫伤

7 了基层一线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现行的干部人事运行机制来看,干部交流主要侧重于各级领导干部,对于一般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却因为级别低、总量大而处于交流调整的边缘,许多干部在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工作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三是关爱机制不健全。基层一线干部工作责任重,压力大,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从调查结果看,63%的基层干部存在子女就学、老人小孩难照顾等实际困难,但组织人事部门在统筹安排的时候很少对这些涉及干部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解并妥善处理,对干部的关怀不够具体到位,久而久之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对策

基层是锤炼干部的大熔炉,也是干部成长成才的摇篮。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对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扩大干部来源,激励广大干部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凝聚共识,树立导向,增强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重要性的认识

基层一线干部是干部培养选拔链中的重要一环,要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就必须从潜意识里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从方方面面着力,为基层一线干部成长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在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破除“重机关轻基层”的不良倾向,在干群中克服基层苦、基层累的想法,倡导“实践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基层干部,重视基层干部的共识,为基层干部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二是加强宣传,形成氛围。要通过会议、文件、网络等媒体在广大干群中广泛宣传从基层一线培养选

8 拔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积极宣传基层岗位优秀同志的先进事迹,让干部群众关注基层岗位上选拔到上级机关任职干部,形成在基层工作有盼头有奔头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拓宽源头,夯实基础。要把好源头关,注重从源头抓起,建立灵活多样的基层干部队伍的进入机制,拓宽基层公务员的来源渠道,继续健全完善面向优秀村干部、到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人员等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招考公务员的工作机制,将能力强,素质好的一线干部选拔到公务员队伍,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夯实培养选拔链的人才基础。

(二)改善条件,提高待遇,为构建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提供保障

要突出人文关怀,将“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积极完善各项激励保障措施,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让干部安心基层工作。一是工作上支持,让基层干部顺心。要把基层干部从迎来送往等琐事中解脱出来,努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对干部反映的困难和要求,要予以重视,及时研究,做到有诉求有反馈。县级党政领导要经常到基层调研,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在工作上热情帮助他们,在方法上耐心指导他们,当他们碰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少批评多鼓励,为他们撑腰打气,帮助他们总结经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在工作中轻装上阵,让基层干部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二是生活上关怀,让基层干部安心。要努力改善基层干部的生活工作环境,丰富基层干部的文化娱乐生活。要在感情上关心爱护基层一线干部,积极实施基层干部干部“关爱工程”,建立

9 组织部门“温馨热线”,畅通基层干部与组织部门联系交流的渠道,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干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层干部营造的良好氛围。三是待遇上关心,让基层干部开心。要重视提高基层干部的工资福利,针对基层干部工资福利待遇较差的现状,县级财政要统筹基层与县直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在补贴方面向基层一线倾斜,让他们有作为基层干部的优越感,不轻易就产生另谋出路的想法,使他们安心基层工作。县级财政每年要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基层干部激励基金,用于奖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并做出优异成绩的基层干部,使基层干部在其岗位上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在大力提高基层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在政治上多给基层干部荣誉,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基层干部在大力宣传表彰的同时,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地位,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政治荣誉感。

(三)加强培养,提升能力,构建高质量的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

要通过各类途径,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努力形成连贯的、实用的培养体系,让基层干部增长知识,增强才干。一是强培训,提能力。要针对干部培训需求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目标明确、分级分层、覆盖全面的基层干部培训管理体系。充分整合党校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培训资源,灵活采用业余学习培训、集中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重点突出基层工作方法、社会管理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内容,着力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法制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针对当前基层干部普遍理论素养较低、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等情况,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选派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到省委党

10 校进修学习,选派乡镇班子副职及普通干部到市县党校、高等院校等培训机构学习,进一步丰富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提升基层干部发展经济和为民服务的能力。二是重交流,激活力。要以激活一线干部队伍活力为目的,建立符合实际的基层干部交流制度。注重锻炼性交流、需求性交流与制度性交流相结合,加大基层干部与县直机关单位的交流力度,有计划的选派基层干部到县直机关工作,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上经受锻炼。着力打破基层干部流通难的瓶颈,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采取选派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学习、乡镇与乡镇之间交流等办法,使基层干部在不同岗位得到锻炼,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抓考核,增动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层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丰富考察手段,创新考核方式,将经常性考察、任前考察和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评价基层干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坚持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培养教育的重要依据。要改变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认识,科学设臵基层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采取组织认定和群众公认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层干部的评价力求与其所做工作的实际相符,使每位基层干部受到组织公正的评价,让想干事的干部有信心,干成事的干部不寒心。

(四)重心下移,倾斜一线,让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的每一环充满希望

要加大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中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力度,把选人用人的聚焦点投向基层一线,让基层一线成为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主要渠道。一是搭建平台,给基层干部创机会。将选人用人的重心下放到乡镇和农村生产一线,形成重用基层人才

11 的选拔任用机制。积极为基层一线干部打造竞争平台,在政策上对基层干部给予一定的倾斜,打破以往一味追求年轻化、高学历化的局限,注重工作经验,建立比较宽松的选拔程序,真正让基层干部能参与进来并能选上去,提高基层一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倾斜一线,优先考虑基层干部。要在提拔使用干部和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出现空缺时,优先考虑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验的干部。组织人事部门要重视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养,加大对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力度,在干部的使用上坚持对乡镇干部适当倾斜,当县级机关、基层领导班子出现空缺时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给基层有能力有作为的干部竞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时对基层干部的年龄、学习等条件应适当放宽,同等条件下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优先考虑,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基层干部优先提拔任用,让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三是健全机制,让重视基层干部成常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结合实际,努力完善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真正使基层一线的优秀干部能够选拔出来。进一步规范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程序、制度和政策,有计划、多渠道地选拔基层优秀干部,使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成为干部工作的常态。

课题组成员:

组 长:朱增志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副组长:何 聪 许奕堂 赖永兴 组织部副部长 成 员:龙晓华

12

作为2010年开展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试点县,平坝县始终坚持把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作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积极推进,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县上下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致富、创先争优的良好势头。

一、加强领导,着力推进创业带富工程

按照“突出中心、便于操作、强化管理、实惠群众”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平坝县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将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列入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要求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委成立了由组织部长任组长,组织、宣传、财政、信用社以及涉农部门9个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该项工作,明确具体工作人员,抓好协调落实工作。建立领导干部创先争优、“四帮四促”活动联系点,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定期和不定期为创业党员出点子、送技术、找路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党员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如县农业局为城关镇大关村邱继明贴息帮扶17万元,帮助其发展养殖,现有圈舍面积20000余平方米,生猪存栏4000余头、能繁母猪520头,年出栏6000余头,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纯收入约300万元。

二、建强队伍,着力培育创业带富力量

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基础,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创业带富工程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加强村级党组织班子队伍建设。以第八届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选配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引导基层党组织把工作重点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中来,放到带领党员群众共同致富上来。二是加强党员创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制定《平坝县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调查摸底统计表》,发放到农村党员手中,摸清全县年创收10万以上的能人档案,建立党员创业信息数据库。结合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试点工作开展,从中确定“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杨永华、“全国科技人才”李成书等40户种植、养殖大户作为全县“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试点户。三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创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把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拓展延伸,对政治素质好、有带领群众致富愿望和入党愿望的非党致富能手,科学设置创业带富岗位,实行“先上岗、后入党”培养模式,并安排党性强、素质高的村干部或老党员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进行党性教育,成熟后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农民党员队伍的整体“带富”能力。同时,注重在农村青年团员、返乡农民工中培养致富带头人,把带富能力强的青年团员、返乡农民工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扩大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主体,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强化帮扶,着力增强创业带富能力

对参与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的党员,积极给予有关优惠扶持,为他们铺好路、服好务,切实提升其创业带富能力。一是抓素 13 质扶持。县级坚持每年下拨专项资金用于培训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创业带富能人,2010年下拨近17万元。同时依托县流动党校、农村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和党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开展创业、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党员创业带富能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在芦车坝村—省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蔬菜种植、乡村旅游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2010年举办培训班102期,集中培训村干部3252人(次),农村党员12960人(次)。二是抓资金扶持。依托扶贫部门实施的扶贫贷款贴息项目,对符合贴息条件的,给予适当额度的贷款贴息帮扶。在资金融通、项目审批、税费减免、环保验收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支持,2010年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支农创业贷款47571.77万元。同时,县发改、财政、农委、林业、扶贫等部门在安排农业发展或扶贫开发项目时,划出一定的项目纳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2010年,先后协调项目35个,争取项目建设资金460余万元,扶持农村党员创业带富。三是抓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党员创业带富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税费用地、工商管理、创业培训、项目选择、证照办理等方面为创业党员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先后下发《平坝县蔬菜产业发展风险保障金制度》、《平坝县畜牧业生产发展金制度》等7个助农发展保障制度,为党员创业购买了“保险”,服下了“定心丸”。将“雨露计划”、果蔬茶产业、“三百工程”、生猪良种补贴、优质仔猪基地建设补贴、优质肉猪基地建设补贴、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整合纳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四是抓技术扶持。选聘优秀农业专家、致富能手、农业实用人才组建成创业带富技术指导员队伍,通过现场指导、电话联系、手机短信、网络答疑等方式,帮助党员创业。团县委建立了“创业导师队伍”制度,礼聘了以企业家、产业带头人、协会会长、专家为主的“创业导师”300余名,为创业带富青年进行项目规划、技术支持、市场和资金帮扶、介绍创业经验等服务。五是抓信息扶持。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下载有关技术、产业等信息,组织党员群众观看,为农户发布销售产品信息等,为农村党员创业带富提供服务。同时,利用农村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对党员创业带头人开展培训,去年以来,芦车坝村培训基地共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600余人。

四、建立规范,着力构建创业带富机制

一是建立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机制。把农村党员按家庭年收入、掌握技术情况等分为有创业带富能力、暂无创业带富能力和没有创业带富能力几个层次。对于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缺资金、少技术或无项目,暂时没有创业带富能力的,党组织帮助他们选择项目、强化技术、协调资金;对有创业带富能力的党员加强思想教育,大力支持其找准致富项目,引导其创业成功。二是建立项目保障机制。把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与我县新阶段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对农村党员进行项目扶持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帮助农村启动创业发展项目的良好局面。采取项目滚动发展方式,在县农业局实施的农业发展“四大工程”(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产业,中草药、干果、竹产业,油茶产业)中划出一定的项目纳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中实施。同时,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对项目进行适度的扶贫贷款贴息,所需贴息资金从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农业产业化经营贴息资金、县委组织部“党内关怀帮扶激励资金”中筹集。三是建立结对帮带机制。 14 依托农村党建扶贫、“百个支部帮扶,千名党员结对”、“四帮四促”等活动,推动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帮互助的工作机制。目前,目前,83个县直部门373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177个村,帮助理清发展思路243条、协调项目66个,资金1481.8万元、提供物资折合资金47.46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80件。四是建立典型示范引领机制。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种植、养殖、加工等示范点,全县共建立创业带富示范点2个,建立综合培训及创业实践基地1个。树立40户“创业带富”党员典型,制作《山村引路人》、《下院村的好儿子、党的好干部》等7个创业带富典型专题片,广泛宣传他们在发展种、养殖中好的做法和好经验,不断扩大“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的社会影响力。五是建立“党员创业带富”评价奖励机制。对影响较大、典型意义明显的党员创业带富示范点,采取“以奖代补”项目管理的方式予以支持。积极协调县农业局、县环保林业局、县财政局等,对农村创业带富党员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倾斜。在开展的“五好”基层党组织评选中,对抓创业带富工作扎实、党员创业带富作用发挥较好、个人创业带富能力较强的同志予以倾斜。

第五篇:坚持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各级领导干部

谢庆山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工作,是培养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机关干部来源单

一、提高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按照在基层培养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部、在一线选拔干部的原则,积极探索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不断改进方法、完善措施,努力形成有利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宽干部培养选拔的来源和渠道,加大在基层和实践中培养选拔干部的力度,努力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

一、高明区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主要做法

高明区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干部锻炼成长的基础阵地,采取有效措施,将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派到基层经受锻炼,同时把条件具备的优秀基层干部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探索出了一条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有效途径,取得明显成效。

(一)完善基层干部的补给机制,安排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为加强区直机关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的管理,建立有利于青年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今年我区出台《高明区直机关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管理办法》,要求2007年及之前录用(指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下同)的现为股级及以下职务的公务员(工作人员),没有镇(街)以下基层工作经历的,各单位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基层锻炼,以挂职的 -1-

方式为主,锻炼时间3-6个月。新录用公务员在试用期内派到各镇(街道)对口部门或挂钩村(居)委会、或区直单位在镇(街道)的派出机构锻炼,时间为6个月。

(二)开展“十百千万”工程,安排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从2005年开始,省委组织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我区先后派出三批共157名干部到南海、三水、顺德开展驻村工作,深入农村基层一线,与村民一起同学习、同工作、同劳动。广大驻村干部在驻村期间不但经受了锻炼,磨练了意志,增长了阅历,丰富了农村工作经验,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有了更新更深的了解,还有效地克服了年轻干部经历单一的缺陷,宣传方针政策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推进干部互派锻炼机制,安排年轻干部多岗位锻炼。从2006年4月开始,从各镇(街道)和部分区直部门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进行互派锻炼。到目前为止,全区已选派了两批共24名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双向互派锻炼。年轻干部在发挥自己的才干和桥梁作用,得到锻炼提高的同时,有效地增进了镇(街道)和机关单位的沟通联系,促进了相关对口部门的交流和了解。干部互派工作使年轻干部进一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磨炼意志,转变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执政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机关工作,又熟悉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

(四)加大机关与基层的干部交流力度,注重基层一线出干部。2006年镇级换届,从机关调整了7名担任副局长以上职务的机关干部进入镇级班子;根据民主推荐的结果,各镇街都提拔了1名在镇街工作多年、群众基础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干部进入新班子;

从2005年公选到镇(街)培养锻炼的27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中提拔了3人;2007年各镇(街)和区直单位在民主推荐、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选拔一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德才素质好、文化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今年从镇(街)提拔了1名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副科职领导到机关单位担任“一把手”。

(五)落实联点挂钩工作,加强机关干部与基层的沟通。今年,我区联点挂钩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抓项目、增效益、促发展、建和谐”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扎实推进阶段性重点工作,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联点挂钩单位把联点挂钩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被动变主动有突破;二是机关党支部活动与村党支部活动实现了互动,更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机关作风有突破;三是积极为村(社区)做好事办实事,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有突破;四是采取了有效措施,协助镇(街道)、村(社区)处理上访“老大难”问题,信访维稳工作有突破。

(六)开展“民情日记”活动,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开展“民情日记”活动,由各镇(街道)干部、区直部门挂钩联系村工作的主要领导、村“两委”干部、各级驻村干部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村级组织建设问题、村务民主管理问题、农村矛盾纠纷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村容村貌整治问题等实行一事一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并跟踪记录办理的结果。结合工作目标考核和党政领导班子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考核,把“民情日记”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农村基层单位工作考核的内容,作为基层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

(七)科学评价镇(街)班子实绩,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镇(街道)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不断

完善镇(街道)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在实绩考核过程中严格把关,把握好指标编制、指标分解、考核评价等过程,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指标编制和分解、注重日常跟踪检查、注重考核程序的规范严谨),不断规范考核的过程,确保了考核工作的准确性。正确运用考核结果,发挥实绩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进一步增强镇(街)领导干部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干部的补给不足。基层是培养选拔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源头活水,但基层的干部资源又是枯萎的。虽然近几年来各地围绕基层干部补给工作都在探索,都在尝试,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了多种形式,比如从高校选拔大学生村官、面向村干部招录公务员充实基层干部队伍等,但这种探索的步子还不是太大,或者说仍旧处于探索阶段,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充足的基层干部从哪里来的问题。

(二)基层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基层干部(尤指从基层成长,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很多都是“泥腿子”出身,虽然为人很踏实,作风很正派,工作很敬业,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领导科学,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需要走出去学习、充电、更新大脑。

(三)基层与机关的干部交流轮岗力度还需加大。地域的差异,交流单位地理位置的远近成了干部交流时的思想顾虑;镇(街道)收入与机关的收入差距,使镇(街道)的干部担心与机关干部交流后,会影响个人切身利益;有的干部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不愿接受新挑战;有的领导舍不得放走业务骨干,认为交流干部最好“甩包袱”。

三、完善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加大对基层干部的补给力度,建立注重基层经验的干部遴选机制。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等,形成基层干部的补给机制。在每年的公务员招录工作中由扩大基层的招考比例、缩减机关招考比例过渡到全部在基层招考,机关补充人员须到基层来选拔。注重选拔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逐步建立从基层遴选干部的机制,形成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正确导向。制定相关规定,提出拟提拔的科级领导职务干部要具有一定的乡镇或村基层工作经历;对专业性较强的部门,拟提拔领导职务的干部要有2个以上岗位锻炼经历。

(二)实行干部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干部的学习,尤其是党性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广大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提高广大干部的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和敬业精神。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和在职自学的任务,建立健全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干部学习学分制度、干部学习培训档案制度、干部培训效果跟踪调研制度、培训项目申报制度、培训经费保障制度等。全面推行干部培训全员登记制度,及时了解、跟踪干部培训信息,防止多头调训、重复培训和漏训现象。干部的培训记录要登记造册,录入档案管理,及时记载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把培训的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的重要内容和干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

(三)切实执行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对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者长期在基层工作、需要到机关任职锻炼的后备干部,要根据干部的不同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有步骤地使干部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锻炼,提高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宏观决策能力。一是坚持

分期分批、适度调整原则。每2年进行一次机关干部与镇(街道)干部的交流,每次交流都控制范围和数量,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坚持严格程序、依规办事原则。在干部交流工作中,为防止领导干部个人或少数人圈定交流对象,建议由需要交流干部的单位提出多于需要交流人员1-2人,最后由组织部门决定交流人员名单;三是坚持听取意见、合理流动原则。为使干部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加强与拟交流干部思想上的沟通,使拟交流干部深入理解组织意图,从而形成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减少岗位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和负面影响。四是坚持用人所长、有所侧重原则。在实施干部交流时,我们根据制定的交流计划和拟交流干部的能力和特点,进行统筹安排,本着“工作性质相近、业务专业对口”思路,尽量使被交流干部能够充分发挥专长,提高干部的使用率。五是坚持多方兼顾、全盘考虑原则。在干部交流中,我们根据干部的思想素质、专业特长、适应能力、发展潜力等情况安排岗位,既可以与原来职务相当,也可以低于原来职务,对能力较强、政绩突出的还可以提拔交流。

(四)建立关怀激励机制,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做贡献。办事情要讲规范、讲规章、讲制度、讲根据。我区出台了区级班子成员挂钩联点制度、镇(街道)工作实绩考核、机关效能建设考核等制度,以制度促管理、促建设。区直单位和镇(街道)领导班子也都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奖惩制度,并将各项制度汇编成册。将奖勤和罚懒结合起来,真正使工作认真、政绩突出的干部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双双收益,使工作松懈、政绩平庸的干部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使干部在争创佳绩中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作者系高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上一篇:竞聘办公室主任演讲稿下一篇: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