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全岗通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社区全岗通范文

青全岗事迹材料

青年安全监督岗事迹材料

综掘二队现有职工56人,35周岁以下青年29人,青岗员4人,团员10人。该队始终把青年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紧密围绕安全生产,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取得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的好成绩。

一、抓机制,保证创建活动规范运行

该队团支部紧紧围绕服务生产和提高队伍素质这个中心工作,活动开展之初,我们依托和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积极与队党政领导沟通,完善了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方案。成立了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小组,制定了《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方案。规定团支部小组对活动定期进行检查,定期召开碰头会会,对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统一部署、统一考核。根据下发的《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考核细则》制定了相应的本单位考核标准,并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多媒体积极宣传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二、抓活动,扩大创建活动在青工中的影响力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把将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作为企业共青团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的重点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不断拓宽活动层面,扩大在企业中的影响力。由于我们负责施工的井下巷道施工涉及到各方面的施工生产,讲求的是“效率优先、安全第一”,所以,我们把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抓好青工的服务质量上。在创建活动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开展好青工质量安全教育活动。活动中,每周举办一次质量安全教育活动,不定期对岗位上的青工质量安全教育纪录和检查排除质量安全隐患纪录。积极响应团委活动的安排,深入开展青年安全突击队活动,凡急、难、险、重的任务团员青年都冲在最前面。在工作中,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充分体现了青年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下一步生产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该队三班班长李凤尼同志是一名青年突击队员,他工作上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精益求精,任劳任怨。他坚持科学防范,抓班组安全,抓工程质量,确保了井下的安全。该队团支部始终把青工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一方面他们努力加强新上岗青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培训。一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的总目标。大力开展了青年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使全组安全管理逐步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

三、加强队伍管理,注重学习,提高青工素质。

该队团支部从建章立制入手,强化了基础管理的力度,将培养和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岗位操作能力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来抓。鉴于掘进队实行 “三班倒”工作制,工人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的特点,他们就提出了要在“干中学,学中干”。队团支部组织开展了“每日一题”、“岗位练兵”、“青工拜师学技”活动。10名员工与生产骨干结成了师徒对子,还用多种形式对理论做重点讲解和指导,使青年工人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本岗位的操作技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大家学技术、比干劲的工作热情,而且对创建学习型组织起到了促进作用。2016年,该队组织并推荐3名青工参加华能集团锚网支护工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集团公司相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四、树立青工成本意识,为企业多创效益。

该队团支部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青工努力降低成本,牢固树立青工的成本意识。将每天的成本支出情况、材料规格型号、使用数量及时在班前会上公布,使职工做到心 中有数,人人都有一本经济帐。对各种材料的领、发、用、收、修进行全过程制度化管理。尽量提高材料配件的利用率,能自己修理的继续使用。同时该队加大了对设备的检修和保养力度,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青工的维修技能和成本意识,职工的经济收入也相应增加。团支部为掀起一个“学技术、节成本、创效益”的高潮,组织了青工创新创效活动。

近年来,通过开展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该队的青工政治素质过硬,技术素质和思想品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全队的整体素质和服务生产的能力。该队全体员工表示,将借这次“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进一步狠抓管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与时俱进、团结创新,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努力完成全年的各项生产任务指标,为公司实现两百年目标奉献自己火红的青春。

第二篇:优秀社区民警汇报演讲:扎根社区 争做合格社区民警

竞聘,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第二警务区民警。为摸清社情,我吃住在警务区,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开展实有人口调查,不分刮风下雨,不分酷暑寒冬,深入辖区坚持户访,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较短的时间内摸清了辖区外来暂住人口280人,私房出租户52家,企事业单位13家,行业场所4家,个体电脑绣花经营户25户,掌握了35名重点人口及23名×××人员的基本情况。通过户访调查,我及时掌握到2名青年行为不轨便及时地新增了这2名重点人口,使他们的一举一动纳入我们警务区工作的视线。

二、打防并举,确保辖区稳定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我积极搞群防群治,“打击”和“防范”两个轮子一起转,筑成全天候治安防控体系,使犯罪分子如瓮中捉鳖,无处藏身。一是组建信息网络。针对农村工作特点,我在各村主要路口设立了9个治安报警点,每个报警点布建5名治安信息员,又在人员聚集地、村委会等信息集中的地方设立了5个警民联系点,每个联系点布建了2名信息员,在22个路边小店,8个村卫生室,2个乡村小学,布建了联络员,并有目的地在犯罪分子易于落脚藏身、经常涉足的场所和易于销赃的渠道中物建信息员。形成了以派出所民警、保安联防队员、治安报警点、警民联系点、村干部、治安信息员为点的信息网络,为及时收集各类信息打下了基础。二是搞村级联防。我以警务区工作站为依托,组建了20名志愿者联防队员,每周二次开展护村巡逻。并在辖区建立了楼长、户长负责制,开展村组联防工作。去年4月29日深夜,我接到110指令,##镇石利村5组李忠庆有发生入室盗窃案,犯罪嫌疑人被发现后己逃离现场,我接到命令后,立即通知警务区联防队员巡逻设卡,同时通过镇广播站向全镇通报案件,号召各报警点信息员、志愿者联防队、全体村民参加围捕。凌晨4时其中一名嫌疑人王太亮被我们抓捕归案,天亮之后,当群众获悉还有三名犯罪嫌疑人尚未归案,于是参加了我们的抓捕的行列,最终在群众的协助下将其余三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摧毁了以湖南人为首的盗窃集团,破获的是广东抢劫杀人潜逃五年的通缉犯王太亮。三是开展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平时,我带领保安联防队员深入辖区,挨家挨户,宣传自我防范,提出安全忠告建议,发放《安全防范建议书》,利用村镇广播向群众宣传防范知识的同时,在辖区建立了“电子狗”示范村。向路边小店、居民住宅推广具有无线防盗报警功能的“电子狗”,把人防和技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减少了辖区发案数。今年1至4月份,辖区共发4起可防性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33%。

三、为民服务,争做人民的保护神

警务区是派出所街道、农村的延升,是连接群众的纽带,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单位。我心系社区群众,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履行四有四必承诺。我以警务区为平台,努力开展便民利民工作,在警务区推行“五个一”工程。即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张椅子,一杯茶,一张便民卡。努力把警务区建成“五个亮点”,即成为我们共产党员的模范岗位点,联系群众的文明窗口点,法制宣传的前沿阵地点,侦查破案的工作前哨点,扶贫帮困、文明使者点。在警务区我还设立“便民服务箱”,里面装上气筒、板等维修工具及感冒药、黄连素、红药素等常用药,还配备了便民三轮车、冲水枪等,想群众之想,解群众所急。我还坚持记民情日记,将社区群众的冷暖,记在本上,放在心上,为调解民间纠纷,我在警务区及时成立了社区纠纷调解中心,与村委会民调主任,镇司法助理、综合办干部相配合,及时调处疑难纠纷,防止矛盾扩大。##补南村的丁汉堂与邻居祁俊兰两家因一点小事结怨十多年,两家时常发生冲突,“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都未能解决。今年2月,两家为相邻的小路问题再次发生纠纷,双方都操起了家伙,眼看一场流血事件要发生。接警后我及时把双方召集起来和镇司法干部,综合办主任及分管领导一起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白天一直到深夜,一连做了三天,我苦口婆心6次上家门,终于将这历时十年之久的纠纷平息了。事后,丁汉堂献亲自送来“在世包青天,为民解忧愁”的锦旗,感谢政府和派出所解决了困绕了他十年之久的纠纷。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我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石桥村有一灌南籍外来种田承包户,一家四口,女儿20岁没有工作,还有一个痴呆的儿子,今年农作物欠收,一家人愁眉苦脸。我户访时知道这情况后,想方设法帮他女儿联系到一家电脑绣花厂工作,帮他走出困境。二年以来,我带领警务区人员救助危急病人14人,帮教失足青少年5人,为民做好事85人次,受到辖区群众的好评,公安部、省厅、##市局各级领导对我所在警务工作站给予了高度评介,我所在的警务区被评为优秀警务区,我个人也被##市局、##市局评为优秀社区民警。

第三篇:社区·第六章 社区概论

第六章

社区概论

第一节

社区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一、社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社区的含义 1.“社区”一词的由来

“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1887年,他在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中使用了“社区”一词,从此,“社区”成为社会学中的专用概念,滕尼斯也因此成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滕尼斯认为,社区首先是在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血缘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缘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2.社区的定义

第一次给“社区”定义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对社区的定义主要从两个角色讲:一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二是从地域性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群体。

我国社区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翻译过来的。他将英文community翻译成“社区”,意在用“社”表示群、群体的意思,用“区”表明一个位置,具有地理上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概念最复杂、歧义最多的词之一,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出发点和理论依据的不同,对社区可以进行不同的定义,社会学对社区定义有100多种。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们所讲的社区应该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群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在这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具有共同的权利义务、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精神纽带,感情相依、利益相连、出入相连、守望相助、危困相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把社区规模界定在居民委员会的辖区范围层面。

(二)社区与社会、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单位的关系 1.社区与社会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人与人“自然的”、“本质的”和“有机的”连接,依靠情感纽带,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认同,沉浸在共同的世界之中,其典型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进一步地扩展,在邻里、朋友以及宗教信徒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联系;“社会”的联系则是“人为的”目的性的连接,人与人只是通过契约来达成彼此之间的交往,市场交换关系和都市生活便是典型的社会联系。

两者的区别具体表现为:其一,在空间地域、组织范围角度,社区比社会小,社区的地域范围比社会小,更具体,社区是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或纽带,社区成员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其二,在成员关系角度,社区比社会更具凝聚力,同一社区的居民普遍具有共同归属感,具有共同的目标,相互间的关系较一般社会成员间更加亲密,甚至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三,在社会功能上,社区比社会的功能更加具体和专门化,社区更加接近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则更多执行国家的功能,在功能方面更接近于国家。

在对两者的区别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社区与社会关系非常密切,以至于有人将社区等同于社会,或者说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这种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一,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区所拥有的人口、地域和设施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二,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内部人口、地域等具体因素的多少和大小决定了其内部关系的复杂程度。社会不是社区的简单相加,社区也不能反映出社会的整个内涵,但是整个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体系,社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区中的关系可能有社会的特点,而社会中的关系也可能在社区中得以反映。 2.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活在一个社区的居民由于其频繁的交往而产生共同体的意识,并同时产生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在社区共同体意识和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会产生出一定的组织形态,并且需要一定的组织去发挥社区功能,维系社区关系以及推动社区发展。

社会组织在社会学中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或共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其基本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组织成员主要是本社区的居民; (2)活动区间通常只限于本社区范围内;

(3)基于社区居民的内在需要建构起来,因此具有较强活力; (4)组织成员自由进入、退出,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由此看出,伴随着社区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始终承担着完善社区功能、维系社区关系的职责。传统农业社区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比较简单,所需要的服务一般通过家庭、家族和邻里就可以满足,社区社会组织表现为广义的社会组织;进入工业化社会,社区人员构成、经济活动类型、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日趋复杂化,一般性的家庭和邻里无法满足社区管理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对社区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逐步就形成了各种社区组织,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个组织体系,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

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强调依靠血缘、地缘关系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行政区划单位属于政治学范畴,强调依靠行政力量法定形成的用以实现各种职能的政权机构。两者的区别非常清晰。

由于行政区划的划分要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因此,行政区划单位在一定范围内与社区出现了交叉,出现了基层法定社区,即在自然性社区的基础上,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共同体,具有明确的社区边界和法定的社区组织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党组织、居委会等。这些法定社区是为了实施行政管理而人为划定的,有明确的界限,并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自然社区相对提出。

(三)现代社区的特征 通过对社区与社会、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单位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社区含义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与传统社会的社区相比,现代社区具有这样的特征:

1.社区是一个“小社会”

从社区与社会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一个成熟的社区不仅包括一定的人口、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产生生活设施、一定的社区群体意识和一定的社区文化等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且包含人们的多种社会关系、多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多种社会活动,有着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自己的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具备一定功能的完整的“小社会”。

2.社区是人类活动的承载体

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社区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处所,也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人类社会生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社区这一地域空间内进行的。

3.社区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社区居民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文化现象,它受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社区文化是社区与社区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社区是社区文化的生产地、生存地和传播地,社区文化无不带有本社区特有的烙印。

4.社区具有多种功能

社区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场所,人们在社区进行生产、生活、交往、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都体现了社区所承载的功能。概括起来,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服务、保障、参与、教育和社会控制等功能。 5.社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区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它的变化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进入现代社会,社区的变迁速度不断加快,并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运行阶段,社区环境不断改善,社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职能化社区的出现成为社区变迁过程的一个崭新形式。

二、社区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要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要素是社区的第一要素。人口是社区发展的承担者,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社区的人口要素进行分析,主要从数量、质量、人口结构、分布和流动等方面进行。

社区人口数量是指生活在某一时期社区的人数。人口数量决定了社区社会关系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它既是衡量社会规模的重要标志,又是确定社区层次的重要依据。人口质量是指一定时间、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口质量既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和基础,又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和表现。人口结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区人口的内部组合状态,如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情况。社区的人口结构有时间上的规定性,没有具体时间标志的社区人口结构是不存在的。人口分布是指居民及其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即社区内人口的自然或地理分布情况,包括人口密度大小、距离、互相交往或其他社区相互联系的方式。人口流动是指社区内居民数量的进出和增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二)地域要素

地域是人们从事各项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人们基本的生存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要素是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之处,社区要求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有明确的地域界限。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包括地势、气候、动植物等,对整个社区的性质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组织要素

社区内成员在一起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机构来协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保证了社区内人们共同、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它也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以满足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根据社区内组织的人际关系性质的不同,社区组织科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大类。正式组织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严格的组织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以及固定的场地、设备、资源等特点,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银行、学校等;非正式组织具有自然形成、规模较小、组织规范约束力弱、成员间关系紧密和认同感强等特点,如社会合唱团、舞蹈队等。

(四)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反映了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容。社区文化能使社区成员获得相似的行为或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使社区产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五)心理要素

社区的心理要素是指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同社区的不同结构会对社区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社区会产生或自豪或羞耻的情感,这就是社区的归属感;一个人与他人互动,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成员并承担一定的义务,这就是社区的认同感,与血缘、地缘、业缘等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使社区居民与社区荣辱与共。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帮助,有助于社区共同行为的产生,使社区共同体的生命得以发展。

(六)物质要素

社区的物质要素主要是指为社区成员生活、活动和发展所提供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基本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如各种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等。它是保障社区成员生存的必要手段,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节

社区的类型和功能

通过对社区进行分类可以明晰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把握不同类型社区的工作规律。通过对社区分类的梳理可以了解为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分类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区理论。

一、社区的基本类型

(一)按照经济结构、人口密度、社会组织形态等多元标准进行划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出现都是在进入以农耕和定居为特征的文明社会以后,伴随着非农业劳动人口的出现和壮大,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就开始逐渐分化,工业化革命加速推进了这两种社区的差异,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成为人们居住的最主要的两种方式,两种社区在经济活动、人口、社会组织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带有普遍性,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也成为社区分类中最为重要的类型。

1.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的形成,受自然进化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血缘为纽带的自然起源,即一个农业家族按自然进化过程扩大为一个农村社区;或者由若干独立的农业家庭迁移、组合而形成村落;或者在群体运动的推动下产生一个新社区。

在生产方式上,农村社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农村社区的主导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在经济活动方式上,农村社区是一家一户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生产上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效率低,季节性强,劳动分工不明晰,社区经济活动简单。

从地域和人口的特征来看,农村社区人们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流动性小,人口的职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结构的同质性强。

从社会组织形态来看,农村社区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以及长期在一起生活形成的乡亲关系。农村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家庭体系的基础上,甚至完全以家庭体系的结构来行使社会组织的功能。家庭在生产、生活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和娱乐单位。农村生活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家庭、亲属、邻里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上作用突出,因此农村社区中家庭、亲属、邻里等初级关系和初级群体非常重要。

从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看,农村社区生产方式简单,生活方式单调,生活节奏缓慢,人们活动的范围较小,交往面较窄,因而获得的信息较少,思想上偏于保守。

2.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结果。从经济活动方式来看,城市社区以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城市的经济活动特点促进了人口集中,加速了人际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分工,加快了专业化生产、服务行业的发展。

从地域和人口方面来看,城市往往建设在交通要道、军事要塞,或是具有某种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地貌特点通常是比较平坦且有充足易取的水资源,同时城市之间的地理位置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城市沿交通线成长形成;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大,人口结构的异质性特点突出。城市人口相对集中,有利于人们的相互交往和服务,有利于人口智力资源的开发,但过于集中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住房、交通、犯罪等问题。同时,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性大,生活多样化,限制了人们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直接接触,人际交往多向而且频繁,因此社会关系趋向表面化、匿名性、短暂性。

从社会组织形态上来看,城市社区由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分工精细,专业化强,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一个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人口稠密,各种组织、机构林立,盛产和生活的社会化需要有规模庞大、内部职能分工和权力分层复杂的科层制管理结构。所以相比之下,城市社区人际关系复杂。

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社区中不同职业、阶层、文化背景的人居住在一起,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都呈现出较大差异,使城市社区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异质化和现代化的特点。

(二)按照空间特征进行划分 1.法定社区 为了实施行政管理而人为划定的,有明确的界限,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的统治区域和社会群体组织,是国家对于基层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也可称为行政社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政府强大的管理力量是社区和社区发展不可忽视的基本事实,法定社区就是政府管理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当然,法定社区的划分也可以自然地域为参照确定,在城市,行政区划就是国家行政的分级管理形式,我国现行城市化社区基本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是非人为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然形成、共生共存的社会地理空间。由于自然社区是人们为了谋生自然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规模小,家庭为社会核心单位,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和传统的约束,社区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3.专能社区

是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也可指在社区的多重功能中,某一功能具有主导地位,形成独有的社区特色的社区。按照社区所承担的功能进行划分,如城市中经济特区、文化社区、工业社区、旅游社区等,就是具有或多或少的功能特色的社区。专能社区的划分主要以主导行业从业人数比例为标准。

4.虚拟社区

即出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非现实社区。它是由有共同需要的社会成员(网民)组成,依托互联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并形成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提供的功能与现实社区有相似之处:具有新闻传播、社区通信、网络聊天、讨论、投票等功能,进入虚拟社区的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获得所需的服务,进行个人间的人际互动。虚拟社区具有人际互动的非地域性、匿名性等特征,是人类活动空间扩展的一个飞跃。

(三)按照社区的层次进行划分 1.微型社区(初级社区)

微型社区是指那些人口数量少、地域面积小的自然村或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共同体;初级社区是指那些人口数量较少、地域面积较小的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等。

2.中型社区(二级社区)

是指人口数量、地域面积较大的中小城市。 3.大型社区(三级社区)

是指人口数量、地域面积更大的大城市。

二、社区的功能

社区有五大主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等社会功能,这是作为社区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实现的功能。

1.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社区必须设立与生产、分配和消费有关的制度结构,以满足当代和下一代对物质和服务的需求。不同类型的社区实现经济功能的产业不尽相同,农村社区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城市社区主要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

2.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自然人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人能够学习和获得其所处的社会的知识、共享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能够学习多种社会角色。社区中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等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阶段的社会化主要在学校和社区中受同龄群体的影响,社区的各类文体活动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区文化教育可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人格理想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社区的社会化功能,形成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通过各种社区组织和设施广泛开展各种社区文体活动,例如社区中的剧院、公园、游乐场以及各种健康娱乐活动,使人们强健体魄、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在潜移默化中使社区居民受到教育,从而形成共住共生,相互依存,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理念。

3.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社区通过社区控制使其成员遵守社区规范,并对违规的人进行教育或惩罚,使社会生活保持一定的秩序。

社会控制分为软控制和硬控制两种。软控制是通过风俗习惯、规范和道德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控制力量。这种控制在社区中一般是通过赞誉、谴责、舆论、亲近或孤立等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起控制作用,承担这些功能的机构通常是邻里、社团等。硬控制是指社区所拥有的一套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组织相结合的社会控制体系及运行机制,通过行政执法、司法机关与社区治安、保卫、帮教配合,打击和预防犯罪。社区通过社会控制功能的实现,达到维护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协调社区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社区系统正常运转。

4.社会参与

社区是连接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桥梁和纽带,个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感受各项社会生活,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是形成和谐社区的基础。同时,社区参与是社区实践的核心,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要素,也是参与式民主的根本,通过社会参与,形成和发展社区性格,传递和实现社区的价值观。

5.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社区在其成员及其家庭遇到困难,且不能依靠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关系获得帮助时,向居民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传统社区中,初级和次级群体是提供社会支持和帮扶的第一道保障,随着现代社区的发展,社区中出现了一些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来实现和履行社会支持的功能,如福利机构、保险公司、志愿者队伍、教育机构等。

第三节

社区发展

一、社区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一)社区发展的含义

关于社区发展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致力于推动社区发展工作,1960年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一书,提出了关于社区发展的操作定义:“‘社区发展’这个词已经变成为一个国际习惯用语,用以指依靠人民自己的努力和政府当局的努力,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并把这些社区整合进国家生活,使其全力以赴对全国进步作出贡献的过程。”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永祥教授认为:“所谓社区发展,概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社会质量的过程,是塑造社区居民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养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是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黎熙元认为:“社区发展是社会行为过程在社区中的具体化。它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具体社区中,将社区各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根据社区的共同需求,协调社区中的各种力量,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采取一系列的步骤,更好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使整个社区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总之,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社区发展的原则

联合国1995年出版的《经由社区发展获得社会进步》中提出了十项原则: (1)依照社区居民的根本愿望及需要,来拟定初始的工作计划;

(2)建立多目标的计划及各方面的配合行动,以求全面和均衡的社区发展工作的进行;

(3)在推行社区发展初期,社区居民自信心的加强及自动自发精神的培养,与物质建设同样重要; (4)社区各种计划的拟订、执行,均应由社区居民共同参加; (5)注重地方领导人才的运用和训练;

(6)发动并组织妇女与青年参加各种社区发展工作; (7)对于社区所提出的自助计划,政府应当给予重点或全面的积极协助;

(8)全面性社区发展计划的建立,应有完整的政策和完善的行政组织,并应同时注重工作者的挑选、培训,地方与国家资源的利用,及研究实验、考核等工作;

(9)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应充分利用地方性、全国性及国际性的民间组织,因为这些力量,对于社区发展工作的推行,是不可缺少的资源;

(10)地区性与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应给予密切的配合,协调发展。

为了使社区发展更符合我国社区工作的原则,社区发展中应遵循如下工作原则: 1.民主过程原则

民主过程原则是指社区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与方法是民主的,是由社区居民的自由意志决定的,这一过程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基本符合多数人的兴趣和意志。

在民主过程中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处于协助的地位,而不是采取强制命令。民主选举时社区民主的一个基本表现,社区居民有权通过一定的形式选举和被选举为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及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成员、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民主决策是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决定社区的重大事项(特殊情况下还必须召开全体社区成员大会进行表决),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执行。民主管理是由居民委员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表社区居民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民主监督是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承担的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2.全体参与原则

全体参与是指社区全体居民参与本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是社区居民对自己社区责任的分担和对自己社区成果的分享。居民参与不仅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社区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也就无所谓社区发展,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发展的效果。参与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决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迫居民参与。社区公众的参与是社区民主自治的基础,由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和监督社区发展事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少数人操纵社区发展。因此,居民的广泛参与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广泛合作原则

广泛合作原则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社区自治不是拒绝援助和支持,而是广纳资源,不仅包括社区内部的资源整合,外部资源也需要吸收进来为社区发展服务。社区发展需要多种合作途径才能实现,这是由社区发展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所决定的。

4.自下而上原则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社区组织:理论与原则》中指出,“社区发展工作要符合社区多数人的利益;工作组织应具有社区各方面的代表”。因此,自下而上原则是需求导向原则的体现,这一原则要求真正从社区居民的需要出发,从他们的角度和心态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社区发展项目,避免行政部门或某些高层人士为了个人或者某些群体利益损害多数居民的利益。在社区发展中,推进社区自治,必须建设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社区的领导人要依据居民的意见,提出社区发展目标,先由居民进行讨论,然后做出决策并贯彻执行。

当然,自下而上的原则在实现社区发展目标过程中,也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政府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的援助。自下而上原则还要求社区发展要选好自己的领导人才,避免偏离了社区发展目标。

5.问题解决原则

罗斯在《社区组织:理论与原则》一书中认为,社区发展的工作原则首先就是从发现社区问题入手。问题解决原则也是需求导向原则,社区发展应该指向解决是社区问题,促使社区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否则发展就不能有效地改进社区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合乎社区的迫切需要。社区的问题复杂多样,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因为对社区居民而言这些问题有大小、轻重和缓急之分1,从长远看,社区发展目标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在短时间内人力、财力、资源及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原则上先解决居民迫切需要的问题,就是那些不解决就会较严重威胁到多数人利益的问题,那些不解决就会危害居民生活最基本层面的问题。

6.协调发展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主要指社区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社区建设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社区发展的最终目标。在社区发展中,不同社区群体之间存在各种矛盾,为实现发展目标,社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各方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社区协调发展原则包含内容非常丰富,宏观方面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等,微观方面如社区发展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社区资源配置和利用,居民自治与政府主导的关系协调等。和谐社区是现代社区发展的目标。

二、社区发展的程序

根据社区发展的原则,社区发展的程序应该是自下而上、全民合作的民主过程。

(一)了解社区

了解社区是制订社区发展计划的首要步骤。主要了解社区的四个方面: 1.社区的基本情况

包括社区的发展历程,社区的区域特点、人口特点,社区的经济情况,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

2.社区的需求

采取各种社会调查方法了解社区需求。在了解过程中要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居民的需求能否得到可持续性满足,是判断一个社区是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社区的重要标志。

3.社区的问题

社区问题非常复杂,有的问题比较明显,有的问题比较隐蔽,需要调动社区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还要能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在众多的社区问题中,首要应了解的是居民亟需解决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4.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社区的各种设施及其利用情况,如教育、医疗卫生、娱乐与休闲、社会福利、宗教、体育等各种设施,还包括社区可以利用的外部潜在资源。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重置,整合管理资源、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动和整合社区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潜在资源,使之变成社区发展的现实资源。

(二)制订发展计划

为了社区发展目标进行有效地安排,必须制订周密完善的发展计划。制订有效的社区发展计划必须让全体居民都能了解并广泛参与;必须考虑其适合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必须做到目标明确与整体规划;必须考虑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必须考虑到社区各机构、各组织之间的协调,计划各阶段的衔接等方面的因素。

(三)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社区发展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过程。如果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发现计划不当或有偏差时应立即讨论、研究并改进计划。作为居民要积极参与、推动和监督计划的实施,也可推荐合适的人才来实施计划。作为实施计划的工作人员不能违背居民的意愿而独断专行。专职社区工作者要从专业化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调控计划实施进度;居民委员会应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街道办事处起到指导与协调的作用,共同推动社区计划的实施,促进社区发展。

(四)评估工作成效

评估是检验社区发展成效的重要方法,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发展目标是否实现、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等。社区发展工作的评估以居民的满意度为核心,社区发展工作的评估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的评估人是居民和街道办事处,也可以请其他社区主体作为评估人表达意见。评估有助于随时修正方案,使发展计划更加完善;有利于客u观地观测社区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便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与方案设计。

第四篇:社区科普示范社区申报材料

社区成立于20**年,地处XX区巴音赛河景观桥西,辖区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居民住宅楼88栋,总人口7067人,共有党员178名,其中退休党员63名,在职党员86名,社区支部党员29名。自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建全自治区科普示范社区工作,努力开创社区科普工作新局面,把科普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努力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力求科普教育在社区中更具群众化、通俗化、经常化,贴近居民生活,有的放矢,寓教于乐,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现将创建自治区级科普示范社区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科普工作制度。

为更好的开展社区科普工作,我们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成立了由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代表、社区民警组成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将科普工作列入社区议事日程,年初即将科普工作融入社区建设、综合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全年工作规划之中。三是制订了社区科普工作制度,将工作分解到各个成员,使科普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有序、责任到人,承担起对辖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职责。

二、抓好科普设施建设,完善科普宣传阵地。

一是定期出版《爱民小报》。为了让更多的居民百姓在了解社区建设的同时学习科普知识,运用科普知识,感受科技的成果,社区以“爱民之家”为题,自办社区小报,小报设立社区建设、医学常识、生活常识、青少年科学常识、环境保护、平安创建、好人好事以及家政服务等专拦。并将文明礼仪、文化建设、就业等相关内容在小报中刊登,把居民群众所需、所想、所盼以真、短、快的特点及时地进行报道,成为社区工作对外宣传的一道靓丽“窗口”。

二是建成科普文化长廊。2011年6月社区积极创新思路,建成了15米长的科普文化长廊和25米长的科普知识展板区,每一季度出一期科普知识宣传廊.截止目前,已设置了禁毒长廊、书法长廊、反邪教长廊、计生长廊。在辖区的两个小区内建立了科普看板,内容紧贴生活实际,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宣传内容做到至少每季度更换一次。

三是利用社区综合宣传栏、计生宣传栏、科普文化长廊,宣传科普常识。内容有:科学小常识、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环境保护知识、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积极反对邪教的科普教育知识。积极向居民宣传,介绍科技发展动态及各类科普小知识,为居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提供方便,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学习科普知识,在社区内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的新氛围,此举深受居民的欢迎。 四是为更好的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我们社区通过资源共享,在社区图书馆设立科普图书角,科普书籍藏书1000余册,光碟100张,社区居民可以在开放时间内免费阅读书籍和借阅影像资料,科普图书角的设立,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学习生活。

三、创新科普活动载体,组织社区科普活动。

(一)着力打造社区网站,实现科普教育网络化。在2010年建成的社区网站中,科普工作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科普常识、青少年工作、社区居家常识等内容。将科普常识的、青少年工作开展的情况和活动在网上公布,社区“爱民小报”的电子版也已上传网上,供居民网上阅读,实现网上教育,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学到许多科普知识。

(二)积极打造“社区科普学校”,使社区科普活动丰富多彩。爱民佳苑社区科普学校,配备有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为社区居民讲授科学知识,每次上课,学员达100余名。一方面我们根据区科协安排的课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们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在科普学校开设了四个特色专题课堂,即社区红色课堂、健康消费课堂、法制课堂和书法课堂,通过开展有关政策、健康、法律、科技文化方面的讲座,使居民受到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同时,作为科普学校的第二课堂,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了社区迎新春“送春联”活动、迎国庆社区书画作品展、庆“六一”社区邻里节、“惠民政策进社区,共建和谐新家园”宣传活动、文艺表演等科普文艺演出和健身活动,增强了居民对科普的乐趣和兴趣,也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感情。

第五篇:社区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

社区加强网格化管理要“四注”

一要注重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要根据社区管辖的范围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网络。成立网格化管理小组,每个网格指定具体的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实行上门走访、日常巡查、情况收集、工作例会、定期考评等制度。定期召开网格小组负责人工作例会,通报网格工作的开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网格工作人员要切实沉到各个网格中,着眼于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从抓好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事情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目标,达到“联系无缝隙、管理无盲点、服务无遗漏、安全无隐患、和谐有保障”的要求。

二要注重实效,强化信息化建设。要创新工作思路,将信息技术引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之中,建设和完善社区信息化管理及服务体系。采集社区人口、保障、就业、民政、教育、计生、党建等基本信息,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统计和汇总分析,使社区工作者从大量繁杂的统计、台帐、报表和资料整理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帮助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上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社区便民服务宣传作用,为社区居民和企业提供与他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宣传动员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共同建设温馨和谐的家园。

三要注重创新,强化特色品牌建设。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针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新思路、创出新做法,形成社区服务的特色品牌。不断创新社区服务特色品牌项目,深化社区服务,寻求社区建设突破点。深入开展“为老服务”、“救助帮扶”、“文化教育”、“志愿互助”、“环境服务”、“外来人口服务”、“青少年服务”和“廉政文化建设”,挖掘亮点,创出社区的特色品牌。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区专报、板报,宣传栏、网络等载体,广泛宣传社区工作的新措施、新成效,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对社区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四要注重实践,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要注重社区干部的培养,提高社区干部的知识和业务能力。注重有机会多外出学习交流经验,社区定期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交流情况,社区还加强每周社区干部政治学习力度,引领他们学习向优秀党员和优秀社区工作者前进事迹,不断提升社区工作的整体水平。实行社区工作人员统一管理机制,为社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启发社区干部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努力构建和谐温馨的社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区全岗通范文】相关文章:

白领通范文05-15

人体通范文05-15

社管通范文05-15

商贷通范文05-15

经络速通范文05-16

安装一本通范文05-18

创业财税通范文05-18

查询一本通范文05-19

科学一本通范文05-20

腾讯理财通范文05-21

上一篇:生日快乐图范文下一篇:思考和建议范文